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计划经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庇古谈 “计划经济” 的后向关联
gordon 2016-11-8 17:04
在战时经济中,庇古说,对于稀缺品要 抑制它的价格,但是会扩展其产量 , 道理很简单,物品本来就是稀缺的,根据供需原理,价格很高,你降价了当然会扩大销路。 就这么简单。 ********************************************************************** 跟外汇是否贬值一个道理 本来,人家产品就好,外汇贬值当然能扩大销路。 有的国家,外汇贬值就不行,大路货,贬值相当于自己收入减少。你买东西还得需要钱呢,输入型通胀。 ********************************************************************** 当然,会带来一定的问题,但是可以由其它的益处来补偿。 比如,你一直吃面食,缺乏蛋白质。 现在你减少点面食,营养更均衡了,这个代价值不值得。 实际上营养不全,代价更高。 ********************************************************************** 当然,老毛搞的不对,把人都饿死了。 不懂科学嘛 这个东西得量化呢,你准备付出多少代价 ********************************************************************** 后向关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搞不出来,是因为成本很高 先发有优势啊, 先搞出来,先占领市场,后来者要废好大的力气 。
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计划经济 vs 君主立宪,现代的“儒”(转)
热度 2 gordon 2016-5-25 17:28
  1939年5月,“满”蒙在 哈拉哈 河畔意外地发生了一次小冲突,关东军将领们闻之欣喜若狂。经过多年精心培育的战争种子,终于在“满”蒙边境破土而出,关东军司令部指示23师团立即扩大战事,出兵诺门罕。   第一次诺门罕之战关东军吃了个“窝心拳”    开战伊始,东京 认为“大肃反”后的苏军已不足为虑 ,狂妄地宣称日军一个师团可以对付苏军3个师。关东军各部队好战情绪被激发起来,据战后日军心理机构调 查表明:“几乎所有参战的日本士兵都热切盼望与苏军交手,90%以上的军官对苏军情况一无所知,却毫无理由地轻视对手。”当时日军整个处在一种病态的“亢 奋”中,蠢蠢欲动。   1939年5月27日,日军向苏蒙军发起攻击,第23师团骑兵联队和重装甲车部队虽包抄奇袭蒙军指挥部得手,但很快被苏 军坦克包围,一交手,关东军便尝到了苏军的厉害,日军的重装甲车比铁皮罐头厚不了多少,根本不是苏军坦克的对手,一会儿便被打成零件状态;日本骑兵面对苏 军这些横冲直撞的“钢铁怪兽”束手无策,只好绝望地挥舞着马刀,砍得装甲丁当乱响。苏蒙军1个喷火坦克连和装甲车营轻而易举地全歼了日军这股快速部队。正 面进攻的日军也没好到哪儿去,被苏军密集的炮火打得丢盔卸甲、损伤过半,灰溜溜地撤回了海拉尔。   关东军擦拳摩掌半天,没想到上来就吃了个窝心拳,小松原中将为轻率出击感到一阵后怕,只好丧事当成喜事办,悄悄地咽下了这颗苦果准备再战。   亚洲史上第一次坦克大战——第二次诺门罕之战    6月20日,第23师团全体出动,小松原带着2万多人浩浩荡荡地向诺门罕进发了,同时出动的还有作为战略预备队的第7师团主力,这个师团在日军中牌子 硬,名气大,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双料王牌,被公认是日军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1939年7月,《纽约时报》这样评价道:“日本第7师团的士兵们 在齐齐 哈尔附近尘土飞扬的草原上 长期接受高强度训练,主要集中于三种日军所重视的技能:刺杀、射击和冲锋。他们反复练习肉搏战,这是一支最精锐的部队。其官兵据 说全来自北海道,那地方被认为盛产顽强和冷静的武士。” 被誉为“国宝”的第1坦克师团 是全日本当时仅有的一个坦克师 ,从来就没舍得用过,这次也 上了前线;关东军航空兵主力倾巢出动飞抵海拉尔机场。为了第二次诺门罕之战,关东军动 了老本。可令东京想不到的是,此刻他们的对手已换成了苏军一代名将——坦克战专家朱可夫!在广阔的大草原上跟朱可夫玩大兵团作战,小松原等人就有些小儿科 了。   日军的计划是步兵主力渡河迂回包抄,坦克师团正面强攻,但坦克攻击并不顺利,从7月1日起,第1坦克师团的多次冲锋都无功而返,苏军顽 强地把守着河东岸阵地。只有7月3日晚,第4坦克联队利用大雨掩护和苏军的麻痹, 奔袭苏军第36摩步师重炮阵地侥幸得手 。从战术意义上看,这是一次成功的 奇袭,这也是日军坦克部队在整个诺门罕战争中惟一的一次胜利。   7月4日,苏军将偷渡过河的关东军步兵主力击溃后,朱可夫将军开始腾出手来收 拾正面的日军坦克,苏军 两个坦克旅以压倒一切的气势冲入日军战车群中 。在7平方公里的战场上,近千辆各型战车相互厮杀,炮声隆隆,火光冲天,烟尘弥漫,亚 洲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坦克会战开始了。苏军的T-28、T-26、T-130、BT-6、BT-7坦克和BA-6、BA-10装甲车等各型现役战车相互配 合,简直把诺门罕当成了新武器实验场,打得日军八九式坦克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日军坦克和装甲车,很快变成了一堆堆冒着黑烟的钢铁垃圾。 此战之后,日军坦克部队基本瘫痪了。 安冈坦克师团的溃败极大震动了东京 ,认为造价昂贵的坦克不宜再用。其实有一点不好明说,用士兵组成“肉弹”攻击简单、便宜,还能体现日军的“勇敢”。   朱可夫将军战后这样评价日军坦克部队:“ 坦克非常落后 ,基本战术动作也很呆板,死盯着迂回和侧击这一种办法,很容易被消灭。”整体上看,日军坦克部队在整个二战期间既无战术也无技术。    在正面鏖战的同时,关东军航空兵出动了三个旅团奔袭了苏联的塔木斯克机场,这是亚洲空战史上第一次大机群成功突袭敌方机场,战术上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 果。 苏军前线飞机损失大半,一时丧失了制空权 。不过,苏军新型的伊-16战斗机投入战斗后,很快夺回了制空权,苏联空军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双机进攻 队形,首日交锋便用火箭弹将6架日机打得凌空爆炸。苏联空军英雄斯克巴里欣甚至创造了正面撞毁敌机自己却安全降落的奇迹,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多个王 牌被陆续击落后,关东军的飞机更多时间是呆在地面上了。   这期间,日军还卑鄙地动用了石井部队,(即臭名昭著的七三一细菌部队)秘密向 哈拉哈 河 投放了鼠疫、鼻疽等烈性传染病菌,由于 苏蒙军的饮用水来自后方铺设的输水管 ,所幸没有大的伤亡,日军虽三令五申不准饮用河水,但还是有不少士兵在极度干渴 下偷偷喝了河水,成了细菌战的牺牲品。战后日本关东军军医部统计,整个作战期间前线共有1173人因病因不明死亡,关东军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肉弹”没顶住炮弹——第三次诺门罕之战    第二次诺门罕之战打响不到半个月,关东军损兵折将已近万人,坦克、装甲车、飞机、野战炮等技术兵器损毁过半,日军隐隐感到苏军并不像东京所想的那么好对付,于是 破釜沉舟,决定动用珍藏的远程重炮部队 。7月15日,关东军驻满洲各地的炮兵联队纷纷忙碌起来(包括驻旅顺的守备炮兵),重型履带牵引车吭吭哧哧 地将一门门炮管硕长的加农炮从洞库中拖拽出来,关东军 拿出了全部家底 。   7月23日,日军大口径火炮一起开了火,整个诺门罕战场火光冲天,如 此大规模、长时间的炮击,据记载为日本陆军史上首次,关东军这次要砸锅卖铁拼老命了。不过日本炮兵从未受过超远程射击训练, 也从未经历过饱和射击 ,虽打得 热火朝天,但前沿传回消息说效果并不好,精度尤为不够。战至中午,炮群 一口气打出了近万发炮弹,这种消耗在日军战史上是惊人的 ,照这样打下去要不了几天关 东军就得破产。更令关东军恼火的是重炮相继发生故障,多门重炮炮架折断,炮身过热、膛炸、炮管烧蚀等事故层出不穷。 下午,转移到新阵地上的苏军炮 群开始反击,大量炮弹发出令人恐惧的呼啸声,暴风骤雨般砸在了日军炮兵阵地上,阵地顿时成了一片火海。面对苏军排山倒海般的打击,日军还击的火力近乎于呻 吟,步兵甚至请求旁边的炮兵千万不要还击,以免招来更猛烈的打击。日军记载:“苏军的还击远远超出预料,密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是从未见过的,阵地被黑云 一般的烟尘覆盖,能见度只有两三米,浓烟遮住了视线,到处是伤员、尸体和损毁的兵器,无一处完好的炮位。” 炮战 延续了三天,日军已毫无还手之力,骄横的日军垂下了头,炮兵决战又输了。    既然空、坦、炮方面接连失败,日军只好又回到步兵“猪突冲锋”——即像野猪一样不顾一切低头猛冲的老路子上,这是日俄战争时的老套路。 入夜后,数万名日 本步兵一起冲出了掩体,端着刺刀呐喊着发起了集团冲锋 。一时间日军歇斯底里的叫喊声响彻了整个诺门罕夜空,令人毛骨悚然。月光下,几万把闪亮的刺刀明晃晃 地折射出一股凶残的杀气,关东军的眼睛都红了。   当日军冲到苏军阵地前沿时,苏军突然打开了车载探照灯,几千发照明弹也先后升空,暴露在强光 下的日军还没明白过来怎么一回事,就成片成片地被打倒了。在指挥官带领下,日军继续不顾死活地冲锋。多年的军国主义教育和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使日军 普遍有一种亡命徒似的作风,但亡命徒式的勇敢并不能改变其失败的命运。据战后统计, 关东军连续几次大规模夜袭作战 ,共伤亡5000多人;苏军仅阵亡263 人,防线后缩2—3公里。 观战的德国武官目睹了日军这些疯狂的举动后,瞠目结舌 ,给国内发回的报告中称日军的战术水平至多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   横扫千军如卷席——朱可夫的反击    诺门罕的战事持续了3个多月,日军虽一再受挫,却丝毫没有退意,一切迹象表明, 继续防御无法遏止日军的疯狂意图 ,连续的胜利使苏军士气高涨,该大反攻 了。苏军总参谋部决定总攻时间为8月20日(星期天),因为按照惯例,日军前沿部队的军官有半数要轮流到海拉尔去休假。进攻的命令20日凌晨2点45分传 达到一线连队,对面日军阵地一片沉寂,苏军反攻做到了最大的突然性。   总攻第二天,苏军两翼包抄的装甲部队顺利会师,完成了对日军的分割包围。同时,强大的炮火和密集的轰炸将日军所有前沿炮兵阵地、观测所、通讯站完全摧毁。 第203伞兵旅突袭敌后,成功地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日军已成瓮中之鳖。东京不肯认输,怎么也不愿相信堂堂的“大日本皇军”会失败,命令部队立刻反击,不 能坐以待毙。(从总体上说,日本军队的作风二战时期应该算顽强的。在 日本宣布投降前,几乎没有成建制缴枪的部队 ,这是日军惟一可以标榜的一点资本。)    8月24日凌晨,反攻部队纷纷从坍塌的工事中爬了出来,等日军完全脱离了阵地之后,苏军的炮火铺天盖地般打了过去,无处躲藏的日军伤亡惨重。一天的反击 中,日军仅仅前进了不足两公里,但伤亡却是可怕的。有些地方尸体多得摞在了一起,让人无处下脚。日本战史记载:左翼进攻部队 只剩下7名军官和87名士兵 , 旅团长小林少将右腿被打断,险些让人踩死;右翼进攻部队中了苏军埋伏,森田彻大佐率队冲锋被打成了“筛子”。关东军的疯狂反击失败后,防线全线崩溃,苏军 追击到将军庙一线停了下来,歼灭关东军主力目的已基本达到,斯大林不想在远东引发苏日大战。   诺门罕前线的日军最后仅剩下400余人,整建制 跑出来的只有骑兵联队百十人。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辞职,前线总指挥小松原切腹自杀,参谋长冈本双腿被打断,后来 这位大佐在海拉尔医院治疗时,不知怎么惹 恼了伤兵,被人用刀活活地砍死在病床上 。整个诺门罕战争期间日军损失了近50000人,步兵第23师团、第7师团、第8国境守备队(旅团)、第1独立守备 队(旅团)和第1坦克师团几乎损失殆尽,11个特种兵联队彻底丧失了战斗力。高级军官的伤亡也是空前的,日本报纸哀叹:“大量高级军官如此集中的伤亡是日 俄战争后从未有过的”。
202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价格上限与价格下限 —— 计划经济与提高产品质量
热度 2 gordon 2016-5-11 19:39
计划经济的特征,就是设定一个价格上限,导致排队和短缺。 一般来说,下限导致过剩。 是什么过剩? 二手市场,好的产品由于坏产品的影响不得不降价。 过剩是好产品过剩,优质产品的生产厂家,迫于劣质产品厂家竞争的压力,被迫降价。(和消费者的讨价还价博弈,被迫降价) 所以说,会导致好产品过剩。 ******************************************************************** 微观经济学,就是这么说的。 曼昆《经济学原理》 “供给、需要与政府政策” 经济受两种规律支配:供求规律和政府制定的法规。
223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计划经济是如何解决 “债转股” 的问题的
gordon 2016-4-5 19:32
一个段子 杨白劳:我还不起钱了。 黄世仁:喜儿呢? 杨白劳:已经抵押给张村、李村、王村等其他21位地主了...... 黄世仁心中一万只 “草泥马” 跑过,伸手打算抄猎枪 杨白劳:慢!老夫打算开一个 “大保健” 会所,让喜儿当头牌,各位地主老爷当大股东,靠公司盈利慢慢还钱,说不定还完钱后大爷们还能捞一笔额外之财。 黄世仁看一眼快40岁的喜儿,含泪在债转股协议上按下了手印 ***************************************************************************** 不是我很偏激,是没有办法 能拖肯定就往后拖了。 注: 识字率、医疗 等等,等等 不然解决不了问题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QxMDc2NTY4/v.swf
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结构扭曲 —— 普通劳动者的回忆(转) ... ... ...
gordon 2016-3-18 03:45
注: 网上找的一个 ,个人回忆,不代表他说的是对的。 但有一点他说的是对的,在外贸 没起来的时候,实际上南方是不如东北的。 民国时期的铁路也主要在东北和华北,象张家口、石家庄 都是新兴的铁路城市。 郑州也是铁路城市,以前河南的省会是开封。 ************************************************************************************* 我家就是龙煤集团的,一个小城。70年代发现了煤(听说日本人以前也挖过),调集了各地的人才和罪犯之类的过去挖,才有的那个小城。 家父作为罪犯,刑满后仍在中俄边境的农场生活(关押地就是农场,好像参与劳动,我不太清楚),有这个机会,就主动打报告调到了矿上,举家从农场搬到了600km外。 我小时候80年代,那时当地人不觉得怎样,其实在全国看是很好的地方了,我家所在的矿部,有电影院、学校、医院、菜市场、供销社,电影院是苏式统一图纸的那种建筑。 后来我爸平反,有机会回到原籍,内地某省的一个矿区,工作熟悉,加上有点学历,好像给个副市长当。我爸很激动,但还是觉得该回去实地考察一下。 到了那个南方小城,他一下子就懵了,所谓的市里连个正经的街道都没有,也没什么像样的建筑。省会最高的才四层楼 。他家就在那个省会,亲戚有当干部的听说他要回去都反对,说他们都是党员,我爸是家族的耻辱。 叔叔们占了他的房子,也不愿他回去 。于是,我家就留在了东北。 跑题了,只是想说, 计划经济时代东北相当于现在的广东、江苏 。 90年代,市场经济像08年经济危机一样,忽然而至。 我妈从菜市场回来说,猪肉涨到10元一斤,此前才二三块钱。(现在看来,可能是现在所谓的“价格闯关”之时) 之后没几年,开始搞承包。当时政府的结构大概是这样的,市,和市并列的是矿务局(自成一体的大国企),市下面除管城乡,也有一些矿区。 我爸是市管矿区的一个井长,那个矿区有十个井,其实一个井就是一片矿区,有十个左右井口。我爸所在的“一井”是最大的。 搞承包现在的名词是MBO,叫什么管理层收购。矿上让我爸承包,矿上不要钱,我爸不干,说是瞎胡闹,加上发生的其他一些事,住院了,冠心病,矿上人都说,他是被气的。 他不干自有狂人干。后来各个井,都被人承包了,矿也被原来的矿长承包了。从此,魔鬼被放了出来,灾难开始了。 职工买断,下岗,矿上不再为你养老送终,取暖煤都不供应。市场价要300左右一吨,一冬天要七八吨,少有人家烧得起。煤泥便宜,但好像燃烧不充分,偶尔听说谁谁家早上一个都没起来。 子弟学校开始收学费(以前是学生旷课,现在是老师旷课);医院开始用保健品治病,时常治死人;电影院关闭,门窗被砸,里面成了大公厕。社会一片凋敝,不了解的可以看看电影《钢的琴》里面的厂区。 修配厂杂草丛生,养老院死人没人收尸,街上辍学的混混成群结队,早上街边的阴沟躺着被刀捅死的人,姑娘们南下卖yin,为了父母的医药费和弟妹们的学费,菜市场开始有捡菜叶吃的老职工,某人得病全家上吊自杀。。。 最致命的是,井口的瓦检员(瓦斯检测员)撤销,承包的新井长们认为这个岗位工资高又没什么用,因为从来没爆炸过啊。 我在哈尔滨上学时,我妈电话里经常会说,某地那边井口又爆炸了,你同学某某被炸死了,他妈哭的唉。。。 可能有人会问,职工都下岗了谁去挖煤呢?河南四川山东来的盲流(没户口的人,或者没本地户口的人吧),他们中少有人往家寄钱,多数在家乡就没有了亲人,他们是真正的无产者。 当时我家开个小卖部和小饭馆,赚钱供我们上学,那时已经并轨了,我每年大学学费要3000。盲流们开资就花掉,很像现在北上广的月光族,没钱了就吃方便面。 偶尔熟悉的一帮矿工来,我妈会问:“那谁谁怎么没来,回老家了?” “砸死了,一口气没上来,埋井下了。。。” 我毕业那年在哈尔滨到处投简历想讨口饭吃,根本找不到工作。过年没回家,我妈电话说,年三十晚上瓦斯爆炸,我家的玻璃都震坏好几块。那次起码得死200人。 那时不像现在,这些盲流矿工死了都没赔偿,想赔偿都没地方寄钱。像《嫁死》《盲井》,那已经是初级阶段中的高级阶段了。 这,也是新矿主们让职工下岗雇佣盲流的原因。 我高中同学的父亲,下岗后没钱,又去竖井打工挖煤。竖井是最危险的井口,小老板为了省成本,挖完挖塌就换个地方再挖。当然,冒水塌方人也跑不了。 那天他去上班时,家里的钟突然停了,到外屋,灶又踏了,他妈说眼皮跳,别去了,他爸骂了一句就出门了。。。瓦斯爆炸。 他给我电话,你回来一趟,我说好。。。出殡那天我才买到票,要坐一夜火车才能到。。。他说,白布盖着,小腿漏在外面,他摸了摸,摸一手灰。 。。。 后来,2000年,我辞掉了哈尔滨边上选煤厂的工作,回到了鄙视我们家的、我爸出生长大的他的老家。再后来,打工,创业,买房,把家人都接了来。 房地产正热的时候,家里房子卖了10万,我爸妈说可以卖20万,我说赶紧卖了赶紧离开,这不是多赚10万能买来的。 我妈说,文革那十年,天就没晴过,总是灰蒙蒙的;而那十年,天就没暖和过,春天刚来,树刚发芽,秋天就来了。 。。。我那同学找我借钱,单位分房,多交钱可以多得几套,我没借,首先是我没什么钱,再者,那里在持续破败,房价不可能像大城市炒起来。后来,关系就不太热络。 前 两年,我家那变成了塌陷区,集体搬迁,以前的邻居来电话,偶尔听一两耳朵,说市里房价两千多,拆迁一平方要交3500,比商品房还贵,不搬就停水停电。没 人搬,实在是搬不起。政府看这样也不是办法,盖好的楼没人住,抢劫失败,现在好像降到300多一平方(扣除原房折算面积)。很多人搬了,除了部分按政府意 图搬到新房,其他人房子扔了,搬回内地老家了。尽管这样,还是有相当人家掏不出万把块钱来,又无处可去,只好在没水没电没有煤的“家”里,无奈安详地等着 死神来领回到真正的家。 现在,市里的房子10万一套,多大面积的都有,给钱就卖。那个同学也没联络,替他担心。 龙煤是黑龙江四个城市矿区组成的大集团,现在煤价不景气,好多矿都停了。 有人说双鸭山井下8万人,井上20万,是腐败,井上的都是领导的七大姑八大姨,我不知道。腐败是家常便饭,但什么事都往那个框里装肯定不全面。 当我看到这个数字时,我想说,比我们那里有良心啊。我一个表姐夫是我们那的正式职工,有编,井下,好多年不开工,停着,要给他转井上,每月安排点工资他肯定很高兴。 后来他早上送报纸,下午澡堂搓澡,后半夜打更,我那个表姐癌症。你能想象吗?我们那边说癌症跟你们说高血压高血脂一样平常吗? 现在他们两口子去了三亚,(孩子好像在铁道当乘务员),我表姐在那养病,他送报、搓澡、打更、烤串都干,挺高兴,挣的比在家多。 。。。 其实,我们这些在网上消遣双鸭山游行职工的人,有的说拿机枪突突,有的说饿死事小被反对势力利用事大,有的说身在井上好吃懒做,有的说和陆昊演双簧骗关注。。。 我只想说,我们是在“生活”的状态,你们没切身感受过什么是“生存”,“生存”——才是他们的真实状态。 还有,有人困惑为什么不南下打工,有那么多人都这么做了,甚至包括南下的东北人。我曾经也这么认为,不走,都是自找的。 其 实有此困惑的都是年轻人,青壮年,最差四五十还能找个工作的人。而那些老职工家就是东北的,你让他们去哪里?而孩子又是独子的,你让他弃年老体弱的父母不 顾,家里要搬迁的房子不管,有编的工作不要,去未知的你熟悉的城市打工?他们走,他们不走,这几年来我变得理解。不走,不是懦弱,无能,好吃懒做,,,起 码还有点别的吧?
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从脑科学看 90年代论证 “计划经济不可行” 的重要性
gordon 2016-3-16 20:09
有些事情,不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看不出它的重要。 西方学术界也只是在 1990 年代以来,借助于逐渐普及的脑科学仪器(主要是核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成像和脑电仪等医疗影像技术),脑科学才获得突破的。 就是因为过滤机制问题, 垃圾进,垃圾出 。 五四时期的 “德先生、赛先生” 重视科学,思路绝对是正确的。愚民,下面都没办法弄了。 学习精密学科(数理化)绝对必要。 咱们叫数理化,西方学术传统,就叫精密学科。 生物也是,也是 通过数理化的方法来认识的 。所以,生物也属于精密学科。 中国的问题在于对生物重视不够。虽然中国的生物毕业生不少。但在基础学科中没有把生物放在和数理化同等重要的位置。 *********************************************************************************** 就是因为精密学科比较规整,才萌生了 对社会进行规划的猜想和设想。 这个猜想,成立不成立呢,没有人论证过,先验假设它成立 到了90年代,core 3 时期,中国学术界才论证结束。 *********************************************************************************** 知道这个路径不可行,才会找其它别的办法。 那个论证很难的 *********************************************************************************** 前面走的那些选择啊, 是没有论证的 。 实际上80年代还去苏联学过计划经济,呵呵 因为我们经济的问题不是 “计划经济” 的原因,而是 老大 “胡弄” 的问题 不管是“市场经济” 还是 “计划经济” 换任何一个办法,都会比以前的办法好。 *********************************************************************************** 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总是因为做对了点什么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呢? 从五四时期到 90年代,极长的时期。(1919— 1990) 至少70年 还没算洋务运动、 北洋海军的那些开拓者 从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学习西方就没人反对了。(1895 —1990 ) 差不多1百年了吧
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统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转)
gordon 2015-12-14 19:51
“30年代中国思想界对`计划经济' 或`统制经济' 的信赖, 已经近乎一种图腾崇拜。” “到1930年代, 经济学社的主要成员大多转而批判自由资本主义, 极力提倡国家干预论, 主张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政策。” 如果翻阅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济文献, 我们很快会遇到一对出现频率极高且内涵纷杂的概念———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在这两个概念背后, 隐藏着浓厚的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思潮。孙大权认为, 此种思潮兴起于1932年10月前后。② 进入全面抗战时期, 这种思潮得到全面强化,不仅知识界, 乃至整个舆论界和国民党当局, 均呈现出人人谈计划, 人人谈统制的思想态势。 1939年4月, 抗战时期任职于交通部的原燕京大学教授黄卓描述道:“年来计划经济的声浪, 一天高似一天。同时,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种种的设施, 多少也具有一些计划性。抗战建国的经验,似乎已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定下了一个原则, 即今后我国的经济建设, 无论是专重国防, 或兼及民生, 其发展之途径, 或多或少, 总是一种具有计划性的经济建设。” ③ 可是, 何谓“计划经济”, 又何谓“统制经济”? 从30年代初以迄抗战时期, 两个概念的内涵始终纷乱, 界限含混, 在大部分论者笔下基本等同。虽然黄岭峻曾试图厘清两个概念的此疆彼界, 但其分析并不客观。④ 1933年10月, 马寅初就把苏联计划经济称作“统制经济”, 并认为德国、意大利的经济政策与之同属一类:“统制经济, 亦称计划经济(plannedeconomy), 源于苏俄之五年计划, 成绩卓著”, 其目的是通过调节(coordination)生产与分配, 实现经济平衡(equilibrium)。欲达此目的, “非必如苏俄之共产主义而后能”, 意、德诸国相继施行。⑤ 作为与自由经济对立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属于国家经济干预论范畴。时人所言“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具有明确的国家经济干预内容, 同时包含对自由经济的否定性认识, 既包括对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的计划经济的推崇, 也包括对自20世纪初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政策的关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李权时于1934年8月就认为, “统制经济”就是“干涉经济”, 与“自由经济”对立。其盛行起于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至霹雳一声, 一九二九年美国交易所风潮发出世界经济恐慌到临的警号, 此后数年间, 各国民生,无不日益疾苦, 于是补救之方, 遂舍`统制' `干涉' 莫属。”苏联实行统制经济最严厉, “多少受了欧战期间各交战国纷纷采行战时的统制经济政策而成功的一种暗示与刺激”。另外, 意大利和德国对农工商金融业的统制、美国罗斯福新政、英国和法国实行的外汇外贸管制、日本在本国和中国东北实行的经济统制, 都属统制经济。⑥ 不过, 从30年代初至抗战前期, 随着国际和国内局势出现新变化———国际上, 苏联国力进一步壮大, 德国法西斯主义全面兴起;在国内, 资源委员会开始创办国营重工业体系———时人所言的两个概念内涵出现了某些新变化。如果说30年代初所谓“统制经济”主要指政府控制私营经济的话, 那么, 随着资源委员会国营重工业的建立, 开始包含更多政府控制国营经济内容;随着以国家控制私营经济为特征的德国四年计划的实施, 也随着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苏联计划经济影响力的扩展, 德国越来越成为“统制经济”样板, 苏联则更多被视作“计划经济”样板。所以, 一些论者开始从理论上对两个概念作严格界定:“统制经济”以德国经济模式为样板, 以私营企业为基础, 由政府对私营企业进行严格控制;“计划经济”以苏联经济模式为参照, 以全部经济领域的国营或集体经营为基础, 由政府对国营或集体经济进行计划性管理。据孙大权研究, 从1934 -1935年开始, “张素民、诸青来、吴德培、陈长蘅等学者已将统制经济与计划经济区别开来。即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涉为统制经济,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干涉为计划经济。” ①但是, 中国知识界对“计划经济”和“统制经济”之间的区别进行严密的理论分析, 大约是在抗战时期。宋则行以苏联、德国两种经济模式为标准对两个概念的划分, 较具代表性。宋则行1939年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经济系, 到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做出口贸易管理工作, 1941年又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读研究生, 1943年留所任助理研究员。② 1939年9月, 刚到财政部工作的宋则行强调, “计划经济”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政府通过整体经济领域的国营制度控制全部生产;商品价格由政府决定,价格机制不受供求关系的支配, 不能左右生产;通过对外贸易国营和统制, 实行对外经济关系的“封闭制度”。这种“计划经济”只有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机制下才能实现。③ 1942年8月, 已到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读研究生的宋则行又辨析说, “计划经济”是一种与“自由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制度:自由经济是资本主义的, 以私营经济为基础, 以追求个人利润为目的, 以自由竞争为导向;计划经济则是社会主义的, 以公营经济为基础, 以寻求社会福利为目的, 以中央政府的集中计划为主导。 德国“统制经济”“在本质上不过是对自由经济制度的一种修正和一种强制的干涉政策”, 依然以自由经济和“私有、私营及利润目的”为基础, 与“计划经济”有严格区别。 ④ 宋则行对计划经济的“苏联式”界定, 在大家对计划经济、统制经济理解异常纷乱的世风下, 无疑具有提示意义。此外, 吴半农、翁文灏、朱伯康等亦把苏联式计划经济和德国式统制经济区分为两个不同范畴。吴半农在抗战时期先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和经济部, 是一位国营经济专家。⑤ 他提醒大家说, “如果苏联的五年计划是以公有公营为基础, 则德国的四年计划可以说是以严密统制私人经济为基础。这二者的区别是很值得注意的。” ⑥1942年1月和7月, 时任经济部长的翁文灏把世界经济体制分为三大类:苏联式“完全国营的计划经济”、德国式“由政府完全管制的全面经济”或“统制经济”、英美等国“以自由竞争为主体而由政府偶施局部指导管制”的经济或“民主经济”。⑦ 朱伯康先后任浙江大学、中央大学经济学教授。1944年8月, 已执教中央大学的朱伯康也注意到, 德国和意大利两国实行的统制经济, 所有权仍归私人, 只是经营方针、生产内容等由政府统制;苏联计划经济则以完全国营为基础。 ① 计划经济指苏联经济模式, 统制经济则以德国经济模式为参照, 区别似乎很清晰。不过, 这种严格界定只是部分论者的一家之言。在更多人眼中, 两个概念似乎区别不大。这导致大家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出现多重歧异。在各种歧异中, 首先是“战时经济统制”与“统制经济”的混淆。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曾推行一系列战时经济统制措施。正如高叔康于1948年1月所言, “统制政策, 就是以人为的力量, 控制经济的自然现象,使经济为战争而完成经济的任务”, 包括金融统制、外汇统制、贸易统制、物价统制四个方面。② 抗战初期大家所言“统制经济”有两重含义——— “战时经济统制”和以德国四年计划为参照的“统制经济”。实际上, 德国“统制经济”主要指在平时经济中政府对私营经济的“统制”, 与“战时经济统制”并非一事。但在抗战初期许多论者眼中,两者并无太大区别。1938年12月, 军事委员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大钧即把“经济动员”与“统制经济”直接相联系, “经济动员与统制经济在战时本属不可分离, 盖后者本为实施前者必不可少之手段。” ③1939年1月,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方显廷更直截了当地把“战时经济统制”说成“统制经济”, 认为抗战以来中国经济政策就是“统制经济”的形成和全面实施。④ “统制经济”与“战时经济统制”确有着国家控制经济活动的共同点, 国民政府实行的“战时经济统制”政策便造成大家强烈的“统制经济”心理。由对“战时经济统制”的重视, 到对“统制经济”的宣扬,再到对“计划经济”的提倡, 是抗战初期知识界的大致思维理路。 ************************************************************************** 计划经济也不是谁想搞就能搞的,还是抗美援朝后,才具备这个条件的。 农业这个事,不是苏联专家搞的,苏联专家还反对我们的做法。(不要把啥事都赖到苏联头上,农业是我们自己弄的)
2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稳定性 与 最大回撤(转)
热度 4 gordon 2014-10-17 03:23
评价基金的时候,很多人喜欢问“你的净值回撤”怎么样。这不奇怪,因为在很多交易相关的书里面,总会有一项指标来对基金做 评价:最大回撤。 这个指标的含义是这样的:在选定周期内任一历史时点往后推,产品净值走到最低点时的收益率回撤幅度的最大值。最大回撤用来描述买入产品后 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况。最大回撤是一个重要的风险指标,对于对冲基金和数量化策略交易,该指标比波动率还重要。 不管怎么定义,至少这两点是目前的主流认识: 1.最大回撤越小越好; 2.回撤和风险成正比,回撤越大,风险越大,回撤越小,风险越小。 关键是:假如没有很好的对冲工具,你是否能找到一个回撤小而且收益率还满足要求的基金呢? 答案是:很难。 我们可以举个例来说。以公募基金的标杆——王亚伟执掌时期的华夏大盘为例。 从理性的数据来说,这个基金是目前为止中国公募基金给投资人回报最高的、累计净值最高的。但是,它在2008年、2011年的回撤分别是45%(累计净值 从8块到4块5)、25%(累计净值从14块到10块5)。当然,因为市场这阶段处于单边下跌阶段,跌得更多。像上证指数2008年熊市时,从最高点的 6124点到最低点的1664点,最大跌幅达到了73%。同期王亚伟的基金回撤了45%。 别看73%和45%的数额不大,前者意味着你从最低点要上涨 270%才能回到最高点,后者意味着你从最低点只要上涨82%就能回到最高点了。 上涨270%和上涨82%,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 从这个角度,你来看计委,就明白了。 这些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轻轻松松,就多亏了计委的领导。 ************************************************************************ 屌丝想翻身啊,你不知道有多难。 你在年轻尝试很多新东西,到你中年进入稳定期的时候,不能再冒险了。 年轻的时候,你初值低。收益率 其实没有 绝对值重要。 1 块钱 翻了 3倍 ,不过三块。 你找份工作,随便找份工作,几千块钱,翻了 几千倍。 绝对值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开始关注收益率了。 这都是简单的算术,只是没人给你讲。 注:市面上那么多讲发财的书,没人给你讲过这个东西。 从现代的角度来说,《股票作手回忆录》的主人公 利弗莫尔 ,是绝对会输的底儿掉的。(这个以前也有过分析) ************************************************************************ 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自己的 最大回撤 承受力,而是盲目高估自己的能力----总觉得自己可做到 收益风险比(目标收益率/ 最大回撤) >10,结果起伏多年未赚钱 实际上你的目标收益率是受限制的。 不然的话, 你的精力都被波动消耗完了,根本没有精力放在长期的成长上 。 ************************************************************************ 为什么最大回撤比波动率还重要? 波动率并未考虑策略收益在时间上的相关性。一个策略如果每天都在亏同样多的钱,它的波动率是0,这并未刻画这个策略的风险。
49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计划经济也不是中国先天就有的 —— 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情 ...
gordon 2014-10-14 02:37
你身处 强政府之中,先验的以为 强政府我们天生就会。 呵呵 至少要读过清史嘛,清王朝的 “永不加赋” ,它的财政汲取能力是很差的。 太平天国时期,各地督抚们获得了一项印票子的权利,那个铜币啊,撒一把铜币到水缸里都能飘起来。 通货膨胀有多严重啊。 洋务派,甲午战争又打输了。底下就是各种大量的赔款 下面就不说啥了,搜刮吧,再也没有火车影响风水的事了。 现在我们操心的就是有没有钱。 计划经济,苏联那个表格,我勒个去,统计数据都收不上来。 ×××××××××××××××××××××××××××××××××××××××××××××××××××××××××××××××××××××× 亨廷顿、福山都是讲真话的人,这样的人都说老实话 福山刚刚写了一本书《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落》他在尝试做这么一个事,论证民主制度只不过是政治稳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错误的情况下,民主制度也 可能成为引发不稳定的因素。 福山的核心论点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需要三个构成要素:强政府、法治和民主问责;而且三者缺一不可。18世纪末到来的民主开 辟了这个可能性,但并没有确保这一点。在政治领域,现代化本身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正因如此,对于那种治理失败的国家只需实现“现代化”的流行说法,福山 不屑一顾)。 在过去的200年中,工业产能和财富的爆炸性增长,极大地扩展了可选的政治可能性的范围——无论这是好是坏(只要看看世界上运转最为良好的社会和运 转最糟糕的社会之间的可怕差距,前者比如丹麦,后者比如刚果民主共和国)。现代化加速了政治发展进程,也使其变得更为复杂。现代化丝毫没有让这个问题变得更简单。 最重要的是把顺序摆对。民主并不是第一位。强政府才是。 英国的经验也是如此,你首先看的第一本书就应该是威廉配第的 《政治算术》。 尚未获得实施有效统治的能力就进行民主化的政府无一例外地都会遭受失败。非洲许多地方就是在 这里出了问题。民主会加剧、而不是修正现存的问题,因为民主使政府面临太多相互冲突的要求,从而侵蚀政府施展权威的能力。相比之下,在东亚,比如日本和韩 国等地方,传统上就十分强大的中央政府先于民主存在,这意味着政府能够在赋权给人民后继续存在。 注:日本才不是呢,是学习了西方以后,日本才是如此。 这是对当前状况的成因的解释,但这并不是一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药方。告诉想要民主的人们继续忍耐,以便使他们的政府强大起来,这并不是一个可接受的 方案,因为在没有民主的情况下生活在一个强政府的统治之下,通常是一种悲惨的经历,这就是福山著作中的基本矛盾:如果在 我们生活的时代,民主是最好的方案,但我们发现,必须推迟民主才能使民主正常运作。 注:哈哈哈,谁都是如此。
0 个评论
分享 底下还是计划经济,没办法
gordon 2014-9-16 16:11
我看了杰克伦敦的名著《史无前例的入侵》,写的非常好,都被中国实现了。 杰克伦敦为什么写这个短篇小说呢,就是怕中国和美国进行商业竞争,中国人吃苦耐劳,工资低,就是怕这个事。 这反映了一个事,现在的中国和1910年的美国很类似。 这个干完,干什么呢。1929年金融危机嘛,然后就是二战,中国现在也是生产过剩, 底下就是冷战,美国的半导体怎么搞起来的,呵呵 还不是冷战期间的投入,没有政府投入,半导体这个经济还是搞不起来,有这个体制,就要充分利用。 先走这么步再说,反正软件有了。 ××××××××××××××××××××××××××××××××××××××××××××××××××××××××××××××××××××××××× 1904年他以记者身份只身潜入日本以报道日俄战争,被日本当做间谍拘捕,在朝鲜半岛历尽艰险后被美国营救。之后在旧金山报纸上发表了《黄祸》 (Yellow Peril)一文,表达对日本在中国扩张后果的忧虑,指出被日本占领后高效运转起来的中国将会颠覆西方世界。1910年他又在文学政治杂志 mcclure's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史无前例的入侵》(The Unparalleled Invasion),后收录于1914年出版的小说集《强者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the Strong)。
0 个评论
分享 电气化 与 计划经济
gordon 2014-8-13 04:29
如何把甲午战争后的时间补回来,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以前也说过,日本 明治维新的时候,世界就已经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气化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电的广泛使用。简单地说就是电大量的应运与各个领域。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非常牛叉的一篇文章 《列宁的国家电气化计划》,1920年的, 每个电站,以其为中心覆盖 4百俄里,实在不行,2百俄里也可。 1俄里=500沙绳≈1.0668公里。 理论上,960万平方公里,建60 个火电站就够了。 你们知道台湾发展的基础吗?就是日本留下的基础设施,日月潭水电站 ,农业、水利工程、道路交通。 这个看电影 《天下嘉农》 之所以我们能走台湾的发展道路,就是因为计划经济留下的底子。 他们受日本人的影响真深啊,先工后理,是旧日本帝国大学的传统。也可能是时代使然。(象毛子也是这样,还有MIT ) 参考视频: http://v.qq.com/boke/page/m/0/4/m0128iwtfe4.html 注:腾讯视频不能共享,从这个链接地址看吧 另:自己想,火电的那个蒸汽轮机。 这个电气化呀,中国煤比较多。 当年列宁提出这个计划,是因为俄罗斯的泥煤比较多,可以代替昂贵的煤炭和石油嘛 中国除了东北,好像就没有听说过 泥煤,“ 泥煤 ” 和 “ 煤泥 ” 可不一样。 泥炭,蕴含量最多的地方,分别是 欧洲的荷兰、爱尔兰、苏格兰与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北美的加拿大、美国密歇根州还有佛罗里达州的大沼泽区(Everglades) 。除了佛州大沼泽外,几乎所有的泥炭区(大约占总面积的80%)都位于 高纬度地区 国产泥炭土大家都了解,东北泥炭为主,而且也是做为基质销量最大的,草炭土价格相比 进口泥炭土 要好很多,但两种存在着植物的不同, 进口泥炭土 主要以藓类植物为主,国产泥炭土主要以芦苇等植物为主,这些植物死亡经过分解,经历史变化形成泥炭土。 咱们就是煤,没有泥炭。 人家苏联是有泥炭。 ×××××××××××××××××××××××××××××××××××××××××××××××××××××××××××××××××   片中的「嘉南大圳」,这是在日治时期最重要的水利工程,这个工程对台湾农业的影响相当深,也是当时亚洲第一大的灌溉系统。也因为这个工程,让嘉南平原成了台湾最大谷仓。   这项工程的影响,让国民党迁台后,如鱼得水不用愁没粮可吃,虽然那时候要吃米挺难的,但也不致于没米吃。而台湾在少了缺粮危机前提下,后续再搞建设发展就省了很多功夫,可见这项工程,让台湾少辛苦了好几十年。   铁路系统   一进片的时候,就看到日军搭著火车的画面,铁路系统的发展,说穿了就是日本的私利,盖了铁路,好运送方便,像运兵力、运货运等等的,省了很大的功夫。   比较闻名的阿里山小火车,就是在日治时代盖的铁路,说穿了,就是盗取阿里山上的林木资源,好方便运送下山,送回日本去。阿里山的珍木,被日本无良的开採,不下十年就已经殆尽了。   这些运输系统在国民党迁台后,还留存着,所以,对台湾日后的发展也佔了很大的功臣。而如今,阿里山铁路变成知名的观光景点,也是陆客最爱。   其实大陆网民说的没错,这部很多地方就像是媚日、为日本侵台洗地,但,认真去回想,如果那时候没有这些基础工程,台湾要多辛苦几年?国民党迁台,一口 气来了几百万人,怎渡过饥荒?也因为这些工程,台湾省去规划、兴建的成本,在那时候的时空背景,要搞一个基础建设,政府哪有钱搞?等到有钱,又要花多少时 间?   而国民党直接接受这些现有的建设后,轻易解决民生问题,直接进入重工业发展时期,台湾也因此少吃了几年的苦。 ××××××××××××××××××××××××××××××××××××××××××××××××××××××××××××××××× 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 第二次工业革命 有一些新的特点: ①、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许多技术上的发明都是一些很少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依据实践的经验而取得的成果, 其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创新, 他们只能算是能工巧匠,而不是科技工作者。 但在 第二次工业革命 期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影响。在19世纪里,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 第二次工业革命 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 且机器多半靠从英国引进, 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 在英国工业革命开展一个世纪后的19世纪60年代,也只有英、法两国真正称得上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几乎在欧美同时展开。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等都在不同的领域和部门有新的发明和创造。在短短的三四十年间就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所以, 第二次工业革命 从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扩大到北美、东欧和日本。它具有更大的规模,发展进程也较迅速。 ③、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于 19世纪60—70年代开始时,除英国、美国东北部和法国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其他国家有的正处于它的高潮期,如美国的南部、德国和俄国;有的则刚刚 起步,如远东的日本和中国。因此,对一些后进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以德国为例,它一方面积极地吸收、消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另 一方面又直接利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新技术,因而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起步更晚的日本,则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在短期内就取得跳跃式的发展。 ××××××××××××××××××××××××××××××××××××××××××××××××××××××××××××××××× ①、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尤其是发电 站的建立和远距离输电技术的成功,使电力作为新能源和新动力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随后一系列以电力为基础的发明不断出现,如电灯、电话、电报、电 车等。电力广泛应用,不仅提供了一种廉价的能源,而且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诞生。 ②、这次工业革命的另一大技术突破是内燃机的发明和运用替代了蒸汽机,推动了交通的革命性 变革,使汽车、轮船、飞机相继被发明出来。内燃机的使用又推动石油工业兴起,一大批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建立和发展起来。这不仅使运输工具根本改观,缩短了 世界的距离,而且促进了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 ③、化学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出现实验室,制造出从调味品到肥料和炸药(诺贝尔)等各种新产品。 有了炸药,可以修筑隧道,从而开掘了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 。此外还有人造纤维、人造丝的发明。 ④、通讯也发生了革命,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图片传播和收音机也开始初步成型。1902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穿越大洋的无线电电报。炼钢技术的提高。发明了炼铝和其他金属的技术。铁路公里数增加。 第二次工业革命 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注:这个没什么可说的有铁路,肯定有电报啊。 ⑤、钢铁工业也发生了革命 汽车生产技术取得了大发展。19世纪下半叶, 由于贝赛麦、西门子、托马 斯等地新的炼钢技术的发明,使当时急需的钢的产量急剧增长,质量大幅度提高 。钢铁工业的发展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从此,人类由“纺织时代” 进入了“钢铁时代”。 注:这个时代典型的特征就是钢制品,大量消费。例如铁路。 投资是个无底洞,不引进外资行吗?
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计划经济对国营企业的盘剥
热度 1 gordon 2014-6-10 07:33
关于新中国诞生初期工业化资金的来源是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文章侧重于农业对中国工业化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甚至认为中国工业化走的是与其它国家相似的剥夺农民的道路。然而, 我们通过对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奖金积累的研究, 大量资料表明, 对中国工业化作出牺牲和贡献的不仅仅是农民和农业, 国营企业、特别是国营工业企业为工业化资金的积累同样作出了贡献和牺牲, 而且随着工业的发展其贡献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在我国工业化的过程中, 贡献与牺牲最大者为农业和国营工业企业 。以往的文章中对于工业化过程中农业资金的转移涉及较多, 而 对国营工业企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贡献与牺牲涉及较少 。即以一五计划时期而言, 国家共提取基本折旧基金59. 09亿元, 大修理折旧基金32. 41亿元, 超计划利润分成10. 61亿元, 共计102. 11亿元, 国家拨给的三项费用(或四项费用) 拨款仅为12. 3亿元。即应该属于原有工业企业折旧和大修理的基金十之八九被用于新企业的建设中了。这种作法直至32年后才有了根本的改革。这是国有企业折寿的重要历史原因。 其实这种做法和二战中日本的做法类似 , 为了战争准备,不但剥夺了消费资料,也开始弄生产资料,最后 over 这个前面说日本人的覆灭时提到过。 他妈的,不过了。把生蛋的鸡杀了,杀鸡取卵。 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 在朝鲜战争进行的四年时间里,日本经济从外部获得了充分的注入资金,这要远远多于那些参与马歇尔计划的国家所获得的援助资金数额。 出口导向呗。 香港战后经济的恢复 香港在二战中,特别是日军侵占过程中遭受了很大损失。然而在四年的日军占领之后, 香港并没有从其它国家获得任何援助。香港转而采取了一系列在外界看来违反常规的改革措施,包括削减营业税、坚持自由放任政策等等。而也正是由于这些重要的政策变化,香港才得以在之后几十年内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体之一。 扩展阅读: 《国营企业对我国工业化资金积累作出的贡献和牺牲》 董志凯 ×××××××××××××××××××××××××××××××××××××××××××××××××××××××××××××××× 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就是把日本走过的道路再走一遍。 冷战的需要,涸泽而渔、杀鸡取卵,最后把生产资料都给吃了,扩大再生产完全停顿,经济崩溃。 这一段完全是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 改开以后的资金来源,在蛇口建工业区,这一段我估计是仿香港,间接的仿日本。 资金来源就是出口、加工贸易。 幸好,美国90年代发生了信息革命,传统产业转移,抓住了这个机会。 底下的好事情就是80年代日元升值,90年代台币升值。 1985年9月22日,广场协议,日元升值。 1978~1991年为第一阶段,即对传统计划经济旧体制的改革阶段,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治理通货膨胀,采用的主要是行政和计划的办法,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这一阶段经历了1978~1981年、1982~1986年和 1987~1991年三次经济波动,采取了1980~1981年的调整、1986年的“软着陆”,以及1989~1990年的“治理整顿”和“双紧”政 策。 1984年12月货币就超发了,1985年就在调。 1985年上半年,双紧政策收效不大,办电视机厂的热浪最高。 感谢日元升值,亲。日本救了我们,不然这些过剩产能往哪儿放啊 ,哈哈 1983年还挺好,物价还是下降的,延续到1984年第四季度,开始通胀。 因为供大于求,就可以放开价格了嘛。 在美国保护主义的压力下,台湾当局被迫在汇率政策上采取缓慢升值的策略。与美元的兑换率从1985年的39.85上升至1986年的35.50;1987年进而突破30大关, 1992年 达历史新高25.40。 台币升值以后,台湾产业转移到大陆,呵呵 台湾以前是做雨伞、运动鞋、小马达,乱七八糟东西, 台湾没重工业,重工得从日本进口 ,例如发动机引擎,特种钢材。 听说过台湾有什么好的家电吗?没有,还是日本的家电 。 台湾的 IT 代工还行,没听说过它有什么家电。 台湾共有37项世界第一的产品,分别是主板、监视器、晶圆代工、扫瞄器、调制解调器、绘图 卡、网络卡、集线器、机壳、键盘、光盘片、鼠标、SPS、ABS树脂、PU、PUC、PPE、人造纤维丝织布、人造纤维加工丝、 运动鞋、 味精、 太阳眼镜 、 西洋鼓、圣诞灯串、 自行车、自行车链条、帽子、雨伞、用餐桌椅、雨衣、电动小马达 、缝纫机、蝴蝶兰、卡通动画、煎烤器、吉他与义肢。 ××××××××××××××××××××××××××××××××××××××××××××××××××××××××××××××××  一五期间,资金的投入 五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支出总数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有70000万两之多。   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一五”期间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的支出总额为766.4亿元。这些巨额资金从何而来?能不能筹集到?这是摆在国家财政工作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一五”期间,为了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国家财政筹集资金达1241.75亿元,有力地保证了“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同时也培育了来自工业方 面的新财源。“一五”期间,建成投产的限额以上的重要项目共595个。 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在财政总收入中有一半是来自工业部门的收入 ,这充分表明了工 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财政收入增长。 注:其实就是 边生产,边产出,边投入 。   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协议,苏联向我国提供长期优惠贷款3亿美元,用来支付苏联供应中国的设备器材,这笔贷款年息是1%,分五年给付,10年还清。 此后,从1951年至1955年,中苏两国政府又签订了10笔贷款协议,其中一笔为无息,九笔年息为2% ,偿还期2-10年,用来支付我们从苏联购买抗美援朝和加强国防所需军事装备物资、经济建设物资以及苏联交给中国的设施、物资等费用。 上面11笔贷款的总额是12.74亿新卢布,折合人民币53.68亿元 。苏联对我国的援助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和设备方面。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这个协定规定,连同过去三年帮助中国建设的50个企业在内,到1959年,苏联将帮助中国新建和改建141个规模巨大的工程,后来又增加15项,达到156项。对这些企业,从选择厂址,收集基础资料,确定任务书,进行设计,供应设备,指导建筑安装和开工运转,一直到新产品生产,培训工人和技术员,苏联全面地给予援助。苏联还派遣200名设计专家到我国帮助培养工业设计人员,介绍先进经验。按照两国商定的援助项目,总值约30亿-35亿卢布。 从1954年开始发行经济建设公债,到1958年为止,“一五”时期共发行公债35.44亿元。 我也不知道他怎么算的,贷款+ 国债 才 89亿。
21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俄国的金融史与计划经济
gordon 2014-4-22 08:39
俄国的金融史是一个货币长期贬值的历史,直到1897年金本位制得到实施之后,俄国才享有一种稳定的货币,但也只持续了不到2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的俄国革命导致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通胀时期。 物价指数从1913年到1918年上涨了5800% ,从1913年到1921年上涨了4900000%。 1921年进行了货币改革,1个“1921年版”新卢布可以兑换1万个沙皇时期的卢布。 1922年再次发生贬值,贬值率为1个“1922年版”卢布兑换100个“1921年版”卢布。这还不算完。 1923年,通货膨胀加剧;卢布一度以每小时5%的速度贬值。 1924年,在经过了再一次贬值之后,临时稳定得以实现。总体算来,500亿个沙皇时期的卢布兑换1个“1924年版”新卢布。 然而,配给制和价格控制政策掩盖了1924年以后的货币价值变化情况。最后,在1936年,一个真正的稳定期得以实现。然而,之后不久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一次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降到了50年代初期,此后有些证据表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物价稳定。但是这些都是管制价格,而不是市场确定的价格。 俄国的经济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长达数个世纪的中世纪封建社会。这一状态一直持续到进入19世纪很久以后。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克里米亚战争之后,拿破仑三世发明了大陆国家工业化的办法。 第二阶段是19世纪后期的一个短暂阶段,当时俄国试图以西欧的方式发展现代化工业经济和资本经济,这个阶段持续了大约80年。第三阶段是在那之后的计划经济。 注:其实我在想,如果没有航空航天,市场经济是不是最优选择。工业化和战争都需要用钱。 毛子没运气嘛,1894-1895 爆发甲午战争,1897年毛子进入金本位,日本也进入金本位了。 怪不得毛子那么恨日本人,刚好过没几年,就被日本人虐了。 中国人也是,就 “ 同治中兴 ”好过没几天,就被日本人虐了。 毛时代和苏联断绝关系,其实我们也明白,苏联的工业品我们用粮食买不起了,苏联好象还搞了一个“经济互助会” 。摆脱苏联控制,离它越远越好。 1897年日本确立金本位制,含金量定为0.75克,1953年5月含金量宣布为0.00246853克。 从国家银行到统制经济,日本和俄罗斯是类似的。 双生子 为什么改开后,我们都能走日本的道路,而俄罗斯却不能,这是因为中国人口多,俄罗斯人口少,再加上西方开放不开放市场? 80年代西方向我们开放市场,我们是有点外汇收入的,就这一点优势滚动起来就很可怕。
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印度与中国的计划经济(转)
gordon 2014-3-19 01:41
注: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搞计划经济时,受到了印度的帮助。 Mahalanobis 当过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主席 。苏联那个统计很复杂,咱们国家当时的力量就搞不定,都是泥腿子,谁懂这个。为了面子,老受苏联老大哥使唤也不是事,削足适履,引进外援呗。外援从哪儿来,第三世界国家,亚非拉兄弟。 1955年底,弗里德曼受美国政府委派,到印度参加国际援助,担任印度财政部长的顾问。当时印度有一个计划委员会,实际负责人是玛哈兰诺比斯(P. C. Mahalanobis),印度统计研究所所长,也是一位知名数学家。该委员会的名誉主席就是尼赫鲁总理,由此可见其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对于印度的这种 状况,弗里德曼在书中写道:“数学家 (无论他是纯数学家还是经济学家或是统计学家) 都倾向于主张推行中央计划经济。首先,数学问题不是对就是错,而‘一流’数学家都会同意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第二,有些人的数学才能在年龄很小时就表 现出来。结果有着超常规数学才能的人年轻时就得到重用,因此一般都很自信。当进入经济学领域时,他们继续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而他们有能力找到 答案。” 弗里德曼揭示了数学大规模侵入经济学之后所导致的后果,那就是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数学家心灵”(mathematician mind)的经济学家。这种数学家心灵的根本问题,就是一种为许多西方科学家特别是经济学家所推崇的理性的力量,实则为“理性的自负”。具有数学家心灵的 经济学家相信,他们可以运用统计技术,统计出全社会的供给和需求,计算出什么样的价格水平,可以使供需达到平衡。因而,计划经济在他们眼里就成了最为理想 的经济模式。 印度的文官制度给弗里德曼留下了深刻的国家干预主义印象。他说:“这是一个精英群体,几乎所有人都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他们在人数上很少,但 被赋予很大的权力与独立性。”剑桥大学恰好是凯恩斯的大本营。凯恩斯去世后,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和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 Kaldor)成为剑桥大学凯恩斯学派的领导人。在去印度之前,弗里德曼恰好去过剑桥大学,他发现,在剑桥大学的经济学系,“占主导地位的人主张中央控制 和计划经济,认为这是解决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惟一办法”,只有少数人才认为,“个人自由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目标,由千百万人在不受政治控制之束缚的状态下 做出的计划才是最有效率的经济体系。”可以设想,由这里毕业的印度学生,当然是计划经济的拥护者。于是,印度的官员们提供了政府干预的意志和权力,而那些 有着“数学家心灵”的经济学家们则提供了“理性”的计划技术。这样就使印度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对于计划经济以及以“计划标榜自身”的社会主义,弗里德曼是坚决反对的。在《自由选择》里,弗里德曼指出:“凡是个人自由的成分较大,普通公民的物 质享受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增加,人民对未来的发展抱有信心的地方,我们总是发现其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市场组织的。凡是国家严密控制其公民经济活动的地 方,也就是说,凡是详细的中央经济计划统治一切的地方,那里的普通公民就受到政治的束缚,生活水平低下,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普通公民成了实现国家目 标的工具。” 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危机中,各国相继采取了各种“国有化”或“国家管制”的反危机措施。其中以美国的罗斯福“新 政”最典型,其核心是全面实施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以恢复金融信贷系统,消除生产过剩,扩大社会福利,减少失业人数,缓和阶级矛盾。罗斯福新政在短 期内就迅速控制了美国经济的混乱局面,似乎在实践上证明了国家干预主义的巨大成功。于是凯恩斯主义也就获得其发展的历史机遇。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 求论”,即一国经济之兴衰变动都源于社会“有效需求”之是否充分。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周期性的衰退和大量失业的存在是“有效需求” 不足引起的,要消除这种状况,就必须由国家来管理有效需求,进而引伸出一整套以财政政策为重点,以相应的货币政策为辅助的方法与措施。 对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弗里德曼则认为,经济危机并不是由市场造成的,相反是政府管理货币的失败。它听任货币供应的急剧减少而袖手旁 观,以至于“货币崩溃”从而引起了经济崩溃。他在《自由选择》第三章里分析了1929年开始的“大危机”并阐述他的相关思想,所得出的结论与凯恩斯截然相反。 从19世纪50年代初开始,弗里德曼就一直在宣扬“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他非常赞同美国建国元勋托马斯·杰弗逊的观点:“管得最少的 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弗里德曼也大力倡导有限政府,“政府虽本意善良地试图调整经济,立法约束道德,或帮助特殊团体,代价却是低效率,缺少创新和丧失自 由。政府应是裁判,而非积极参与者。”20世纪50年代中有段时间,弗里德曼的经济思想被人们视为荒诞不经,像杜克大学这样的名校图书馆甚至连其著作都不 摆放在书架上。那时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非常盛行,人们笃信政府几乎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而今,弗里德曼的观点现在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弗里德曼认为,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必要前提。如果人们在没有高压统治和中央指挥的情况下能够相互合作,那么就可以缩小运用政治权力的范围。如果把 经济和政治权力集中在同一个人的手里,肯定会给人民带来暴政,菲律宾前独裁者马科斯就是一个明证。弗里德曼指出:“一个人如果一心想通过增加政府的干预来 为公众利益服务,那 他将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去增加同他的预想不相干的私人利益 。”也就是说,政府或许真的想增进公共福利,但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牵 引,最终增进的却是私人利益,或者是某些特殊利益集团和大小官僚的利益。 注:人性永不眠,哈哈 在这本回忆录中,弗里德曼非常谦虚地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幸运”,归因于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学生时代的良师益友、自己所经历的时代巨变等等。如果 单独分析弗里德曼的思想,我们或许就会很简单地认同他的归因,因为个人的思想理论无疑是与其个人经历密不可分的。然而,把弗里德曼和凯恩斯结合起来对比分 析,笔者发现决不可如此简单地归因,因为这两位针锋相对的大人物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如果说,是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那么为何弗里德曼的自由主义主张受到 那么久的孤立、嘲讽和冷遇?如果说是当时经济思想的影响,可当时正是凯恩斯主义的主导时期。 弗里德曼之所以能够跳出凯恩斯主义的窠臼,他的回忆录其实已经给了我们以答案。弗里德曼虽然精通数学,但他与凯恩斯主义的信徒不同。他能够看到“数 学家心灵”的局限,能够超越“数学家的心灵”来看待经济现象,能够对人类的理性自大始终保持反省和警惕。这就是弗里德曼的过人之处。
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从来就没有认为 计划经济是错的,可能跟大多数人想象的不一样 ... ...
gordon 2014-3-6 05:08
像一个企业一样经营一个国家,这样的原发思想不能说是错的。 列宁那个时代,商业的竞争已经由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 转向了 “垄断资本主义” 了。 1938年列昂尼得·康托罗维奇为胶合板托拉斯解决了有效使用单板镟切机床、实现最佳 剪裁方案的问题。康托罗维奇领悟到,问题可以归结为将一个有着若干变量且限定为数量众多的线性等式或不等式形式的线性程式予以极限化的任务。他将拉格朗日 (1736-1813,法国数学家、力学家)的乘数解法进行变形以便用来解决问题并由此领悟到,数量巨大的经济学问题都可以简化为这一类型的任务。 1939年他发表了专著《生产组织与计划的数学方法》(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ие методы организации и планирования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书中论述了若干经济学任务,这些任务因他创建的数学新方法而发生了变化。线性规划学说的理论基础由此而奠定。 跟很多人头脑中的印象相反,计划经济学并非简单的“三拍工程”——“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承诺)、拍屁股(走人)”,是而一门建立在高等数学基础之上的严谨的科学。 上世纪三十年代关于计划经济有效性的大辩论,以哈耶克、米塞斯为主的奥地利学派和以兰格为主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者就计划经济的有效性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辩。 在当时看来,兰格赢得了辩论胜利,甚至连萨缪尔森也支持兰格。但是到了20世纪末,苏联的垮台和东欧诸国的剧变,宣告了计划经济的彻底失败。 兰格模型假设产品间的边际产出规模不变,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重工轻农,因为在马尔萨斯人口论那些,保持土地边际产出不变,早晚会让饭量超过粮产量。
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的崛起得益于计划经济
热度 1 gordon 2014-2-16 22:41
投靠苏联,对抗日本是当年形势下最好的选择。原因很简单,日本没办法上陆地。 其实苏联的威胁,比日本还大,所以得有一个海上强权威胁存在,在夹缝中才好生存,呵呵 最妙的是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是一个短缺经济 。 它要是支援你,它的计划就完不成了,所以它才会 支援工业生产设施,等于甩了一个包袱。 要是过剩经济,嘿嘿 ×××××××××××××××××××××××××××××××××××××××××××××××××××××××××××××××××× 很多事都是阴差阳错,苏联搞那个计划经济,美国要不支持它,它还是搞不成的。 不过那时候,苏联很弱,一战时期,俄罗斯就是最弱的。 拾了个美国金融危机 工业设备的地板价,又跟德国合作,二战时期美国又援助了一把生活用品。 ×××××××××××××××××××××××××××××××××××××××××××××××××××××××××××××××××× 什么事都是有利有弊,知道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很重要。 像我前面提到的,中国过分用人力的现象,如果这个人力资源跑到美国,价值就得到体现了。 就像生态系统一样,被外来变态的物种入侵了,呵呵 据爱坛网友的新闻,美国人哭了 傻憨憨的人,以后碰见啥事都是傻憨憨的,它们都是随着时光和命运的流水起伏。 其实靠运气活着也不错。 ×××××××××××××××××××××××××××××××××××××××××××××××××××××××××××××××××× 俺发现俺的认识上了一层楼了,哎呦,人稍稍进步了一点,狡猾了一点,呵呵 每一件事都是和代价和效益联系在一块的, 通常来说,某种东西在所有情况下都比其它东西好,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这是因为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我们隐含了它的条件,这些条件我们觉得没必要说,通常是不言而喻, 惯例;这些条件是由当时的环境 隐式声明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出生在环境中,并受环境影响。 凡事只有对问题的特性进行仔细分析之后,才能有更好的选择。 注:以前俺对什么事都是有代价的,就理解不了。 权衡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对于算计的需求, 当算计太麻烦或者太耗费时间时,算计的应用就会减少。这也是计算机飞速发展的原因, 只要计算速度越来越快,计算越来越便宜,计算就会逐渐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就这么简单。 权衡取舍啊,跨过边际量就有激励,所谓的正反馈、富集效应都是如此。
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日、韩三国计划经济的差别
热度 1 gordon 2013-12-31 10:22
这得从国际贸易理论说起。 关于一国采取开放经济将取得相较于封闭经济更高增长率的贸易和增长问题,一直是一个在理论界,特别是主流经济学界被广泛接受的古老命题。古典贸易理论对它的说明是:在开放经济体系中,世界的资源将按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优化配置,贸易参与国将取得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规模效应,从而这些国家将获得相较于封闭经济更高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但这仅仅只是说明了贸易的水平效应,并没有说明为什么参与贸易的国家将增长得更快。 Paul R.Krugman (1979)暗示我们,两国若进行贸易,则他们共享资源规模的扩大将提高各国的经济增长率,但这一思想并没有被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建立在内生增长框架下的新贸易理论则简明有效地说明了该问题。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机制在于技术知识的不断积累,这种积累或来自于投资和生产活动的副产品(“干中学”思路)或来自于R D 部门不断地创造新产品(知识创新思路)。故讨论贸易对增长的影响,研究的重点问题为: 相较于封闭经济而言,贸易如何影响一国的知识积累速度。 在Alwyn Younge(1991)的模型中,假设劳动力为唯一的投入要素,在最终品部门内,产品按照技术复杂程度从简到繁沿产品轴排列。高技术级别产品的理论最低成本将小于低技术级别产品的理论最低成本,但实际生产成本还受生产经验的影响。 随着产品生产经验的积累,该产品的生产成本将不断降低,但这一“干中学”过程在达到该产品的理论最低成本时中止。若一产品达到了理论最低成本点,则称其为技术成熟品 ,只有非技术成熟品的生产才会通过“干中学”效应降低非技术成熟品的生产成本。模型中假定存在两个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者的技术成熟品相较于后者技术更复杂。这一框架使得发达国家在技术复杂品的生产上具有成本优势,发展中国家在技术相对简单品的生产上具有成本优势。因此在贸易条件下,发达国家将专业于技术复杂品的生产,其生产具有“干中学”效应;发展中国家专业于技术简单品的生产, 若这些产品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都是技术成熟品,则参与贸易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活动将不具备“干中学”效应,若这些产品中有一部分对其而言是非技术成熟品,则贸易后的发展中国家的部分生产活动将具备“干中学”效应。 Alwyn Younge 指出,相对于封闭经济,发达国家将肯定获得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降低。在大多数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技术,经济增长率的差距以及贸易模式将是累积性的,但是 如果发展中国家的初始技术差距不大且经济规模相对于发达国家很大,则贸易后的发展中国家不但可以获得生产的“干中学”效应,还可以超越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贸易模式将发生逆转。 ××××××××××××××××××××××××××××××××××××××××××××××××××××××××××××××× 中、日、韩三国又有差别,日本本身就是第一集团,战后又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这没的说。 中国铺了一个大而不强的大摊子,90年代引入质量管理,也依靠规模效应实现了突破。 韩国相对来说,更复杂一些,对于技术,韩国是放在美国,规模效应是放在韩国本土。(小国家嘛)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从90年代开始中国的产业变成了资本密集型的。很简单,80年代物价的波动,90年代必须改革开放,引进外资。 这自然就造成了就业下滑。 也就是说,现在这个结果已经是最优的结果了。 ××××××××××××××××××××××××××××××××××××××××××××××××××××××××××××××× 扩展阅读: 经济发展是越来越多人类行为被改造并被纳入经济核算体系的过程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663-34873.html 安倍晋三是岸信介的外孙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663-34868.html 满洲国为什么实行银本位?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663-34843.html
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日本在二战中的计划经济
gordon 2013-12-29 16:27
从1937年9月到10月这时候开始,日本的经济体制急速地置于政府直接统制之下。尽管当时只是出于在中日战争期间作为权宜之计的考虑,结果竟成为以后10余年政府直接统制的发端。如果细究那时匆忙实行经济统制有何历史背景,无论下多大功夫都是徒劳的。因为,第一,这是出于如下现实的紧急要求,即: 既要大大增加军需和促进生产力的扩充,又必须防止发生通货膨胀 ,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在当局既不能紧缩财政支出,也不能为发行公债而提高利率的情况下, 采取通常的行政手段来抑制国内需求、减少进口难以奏效,只有下决心实行直接统制,别无选择。但道理并非仅此而已。 也许可以作为和第一条理由同等重要的第二条理由列举的是,当时批判资本主义体制、否定自由经济的思想,已被许多人接受。当然其原因是多样的。例如,知识分子阶层流行马克思主义思潮,否定资本主义,将社会主义理想化;19世纪20年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及其所导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人们对这种经济体制产生不信任感;正当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苏联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促使国民经济迅速向前发展,这一事实引起了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赞扬;另外,对于法西斯意大利和纳粹德国的“计划”经济的成果的过高评价,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家总体战”的经验等,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从反对现行体制的马克思主义者,到革新派官僚、少壮派军人和一部分财界人士,都倾向于直接统制经济或计划化的思想基础。 军人和青年官僚已在“满洲国”进行计划经济的实验,也是事实。 不可否认,这一系列对“计划化”的期待或共识的存在,构成了政府在战争开始后毅然实行经济统制的背景。 其后,1938年初,在第73次通常议会上,通过了两个重要法案——《国家总动员法》和《电力国家管理法》。实际上,前者是在军部的推动下、后者是在递信省的推动下分别得到通过的,都不能认为是迫于紧急需要而实行的立法。一般认为,国家总动员是指,在包括“事变”在内的“战争时期”,为了“实现国防目的”而“统制、运用人力和物力资源”,为此,政府可以就国民的征用、国民和法人如何配合征用工作、从业人员的使用、雇用、解雇、劳动条件、物资的生产、配给、使用、价格、运费以及保险费等,发布命令。此外,还可以就公司的设立、增资、合并、利润分配、金融机构的贷款等,以及生产设备和运输设备的新设与扩充、卡特尔行为、劳资纠纷等发布命令。尽管人们批评动员法的内容和纳粹的“授权法”如出一辙,但议会最终还是屈服于军部的压力。军部本来就想以这一法律作为适应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国家总体战”的有效手段,中日战争的爆发,使它如愿以偿了。那时,连陆军领导人也不认为“总动员法”为战时经济运行所必需。但随着卢沟桥事变的扩大和发展为太平洋战争,这个法律逐渐行使,并以敕令或省令的形式付诸实施。 统制主义的基本设想是,全国的发电送电设备由“日本发送电”一家公司统一管理,电力公司只负责本地区的配电事业; 国家管理电力既可以防止双重投资和过分竞争,在进行大规模的水力开发时,也可以调剂地区间的电力供应 。当时的全国电力供应状况还没有达到难以维持的地步。近卫内阁的永井柳太郎“递相”,排除了同业界的反对意见,将递信省革新派官僚提出的统制设想付诸实施。 后来,由于各种外部因素的刺激和统制的内在必要性,统制逐渐加强了。前者包括战争长期化、军需增加,经济环境恶化等。后者是指,有些企业利用统制中存在的漏洞,违反有关规定而一味追求利润,对此必须认真应付。 注:递信省,邮政省的旧称 ××××××××××××××××××××××××××××××××××××××××××××××××××××××××××××× 计划经济太凶残了,呵呵 中国传统(秦帝国)——满洲国——毛时代——苏联解体,大计划经济牛逼,呵呵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IwNjk5ODcy/v.swf 没有石油,只有煤铁没用。陆军要升级,坦克也是需要石油的。 “胡志明小道”的加重自行车——军用特种车辆,呵呵
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钱学森,他使计划经济成为可能
热度 4 gordon 2013-10-23 09:15
计划经济本来是一个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东西。 哈耶克 只是从外部看这个问题,说我们不可能知道全部信息,他没干过;干过的人往往从执行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战略在执行的时候很困难,遇见难关时,不是 “ 船头扯船尾 ” 就是 “ 船尾扯船头 ” 。最后老大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死盯”,“严防死守” 不能动,效率低下的要命。 老钱,横空出世,使得不可能变成了有可能,并且演绎了一段 “钱学森痛批钱伟长” 的雄壮活剧,呵呵 后人不知道这个信息,归纳总结以后,重命名为“官办经济”,呵呵 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以数目字进行管理(黄仁宇)。这一点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具体表现就是统计数据是由中央权威钦定御批一个总数,向下分解,然后地区权威为了政绩再倒逼中央,反复较量几次定下来的。 中国的封建制能维持住的根本,也在于皇帝的勤政。 现在,你们都明白了吧 ××××××××××××××××××××××××××××××××××××××××××××××××××××××××××××× 深挖思想根源,把老钱给挖出来了;反正他是一个死老虎了,打一打没什么,嘿嘿 突然想起宁铂的一首七绝: 岂有天生削铁刀, 重锤锻打炭中烧。 三年须尽痛啼血, 一旦松弛百事抛。 结果 宁铂 出家当了和尚,据说 “伟长” 也多年媳妇熬成了婆婆,哈哈 ××××××××××××××××××××××××××××××××××××××××××××××××××××××××××××× http://www.tudou.com/v/E_veyeGiVCA/resourceId=0_04_02_99tid=0/v.swf 起亚汽车广告,大地都颤抖,呵呵
392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计划经济
热度 43 老兵帅客 2011-10-28 00:48
俺是个彻底的计划主义者,做一切事情都是有计划地,包括种地在内,当然也包括偷菜。 俺种地首先要算好成熟的时间,不仅第一次成熟的时间要好,最好其余几季的成熟时间也都要好。什么叫做好呢,就是在俺的睁眼时间,否则俺睡觉的时候那地成熟了,岂不是......?绝对不成!那么怎么做到呢?两点,一点是宏观的,另一点就是微观的。前者的办法是插种一茬算好时间的其它作物,这样既保证了成熟时间的合理性,也不会导致土地荒置,可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后者就是靠着施肥来调整,这点比较费钱,但是比起来其它选择的损失,还是合算的,当然关键在于施肥的次数和时间。 其次需要计算好需要给好友们提供帮助的时间,大家都很忙,不可能像夜猫那样专职干这个,于是俺弄了一个软件来提供定时提醒服务,它可以提供好友名和对应时间,当然有多个设置机会,这样只要早上走上一遍就可以设置好全天的闹钟了。这类软件网上多的是,随便下载一个就成了。 最后是灌水、除草这类工作,这个影响到每天额定经验值和对应金钱的获得量,我只对好友们做这个,自己的事情就委托给好友们了,原因是给自己干这个不赚钱,还是留给别人更加合算。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做到这方面的收益最大化。
1464 次阅读|25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5 11:02 , Processed in 0.055687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