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伽利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伽利略: 即不 “透过现象看本质”,也不找 “终极因”
热度 2 gordon 2017-6-9 07:43
伽利略的成就,很大的原因是因为 “不能说” 在亚里士多德的时候,那时候还是讲逻辑的,就是欧式几何嘛。 找到 “遁去的一” 道生一, 一生 二,二 生三 , 三生万物 。 ******************************************************************************* 建筑师和结构力学,早年是不分的 亚里士多德没有用科学这个词,用的是 “知识和技术”,和经验相对 比如说,我给一个叫 “苏格拉底”的看病,这是一个经验。 你给一个 类型 “人” 看病,这就是技术了 技术作为知识,是可以传播的。经验只是个体的知识,是很难传播的。 经验是个别知识,技术是普遍知识。 ******************************************************************************* 能讲出一个道理的,比一般的工匠 更受人尊敬。 希腊的数学,是不讲 算术的 ,因为它属于经验。 只有几何,它算是 技术。 ******************************************************************************* 四因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有“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有其目的的。 ******************************************************************************* 事物的本体,然后切下来一段 (“实是”),找寻它的性质。 本因,物因,动因,其四,相反于动变者,为目的与本善,因为这是一切创生与本善的终极。 ******************************************************************************* 四元素说。 啥叫物因呢,万物的唯一原因只是物质。 元素是最基本的单位。 就算万物真由一元素或几元素(物质)演变生灭而成宇宙万有,可是试问生灭何由而起,其故何在? 这物质“底层”本身不能使自己演变 ;木材与青铜都不能自变,木材不能自成床,青铜不能自己造像。 这演变的原因只能求之于另一事物。找寻这个,就是找寻我们所说的第二原因 —— 动因。 那些初作这类探索的人们,说宇宙“底层”出于一因,颇为自得;有些人则虽已由这第二原因引起考虑,而却又象 未能找到,而仍还执持于全宇宙在成坏论上是一个不变的“元一” ;于其它演化而论,亦复如此。 注:出于 一因,是泰勒斯说的,水嘛 “动因”是亚里士多德的创造性发明。 ******************************************************************************* 目的因,客户的需求,伽利略是不考虑这个东西的。 所谓什么 “本善”,这跟城邦有关。 (性恶论,还是到马基雅维利,政治学和伦理学分开) ******************************************************************************* 伽利略只考虑两个事情,物因和动因 材料力学里面,最基本的假设,“ 分子间作用力 ”。 ******************************************************************************* 不考虑 “终极因” —— 理性、美、善 宇宙也不曾照这些思想家的想法而演化;若说 或善或美 ,并无所因,而只是些自发与偶然景象, 这也不似真理 。于是有人起来说,这由于“理性”—— 在动物中是这样,在全宇宙也一样。万物的秩序与安排皆出于这个原因。这么, 他比前人的虚谈确乎较为明朗 。我们知道这明朗的主张出于 阿那克萨哥拉,但据说 克拉左美奈的赫尔摩底谟更早发表过这种主张。 注:出于理性,出于美,出于数。 ( 赫尔摩底谟是毕达哥拉斯的老师 ) ******************************************************************************* 伽利略 ——— 唯象的 “不透过现象看本质”, 只是把 现象 用数学 把它描述出来 。 真善美、理性 都不是我考虑的东西,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也不考虑这个。 只是把它描述出来。 ******************************************************************************* 你是不是觉得 伽利略 不对,亚里士多德是对的 。 原因很简单啊,实际上是因为 “有限理性” ; 很多事情我们不知道,只是把知道的说出来 。(然后是把 “不知道的”,转化成知道的) 这就是科学 “实事求是” 就是科学 啥是科学? 科学就是 “实事求是” ************************************************************************ 试问任何一位科学家,什么是科学的方法,他会立即显露出 一本正经而 又眼神诡诈 的表情。一本正经,是因为他觉得应该有所交代;而眼神诡诈,是因为他正在盘算如何掩盖无可奉告的事实。若是遭到嘲笑和追问,他可能吞吞吐吐地说上几句“归纳”、“确立自然法则”之类的话,但若真有哪位实验室人员声称其将凭借归纳法来确立自然法则的话,人们就会开始怀疑他是不是想保住自己的饭碗了。 ———— p.b.medawar
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康德:从经验形成概念
gordon 2017-4-4 06:51
http://open.163.com/movie/2011/9/D/C/M8HJPSD1U_M8KQK45DC.html 庞杂的感觉如何凑到一起的,用到矩阵了 笛卡尔- 霍布斯 -洛克-休谟- 康德 培根 《伟大的复兴》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罗素 《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 *************************************************************** 摘自:罗素 《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 哲学其所得甚少(其所得结论之稀奇古怪,并不使他们感到不安,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推理是正确的。) 类似伽利略带给物理学的那样一种进步:用零碎的,详细的和可证实的结果去代替仅靠想象引荐的大量未经检验的概括。 罗素提出了“逻辑原子论”
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基本力学 —— 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
热度 1 gordon 2017-1-16 13:20
力学是最难讲的课程。 “普 通物理中的力学,是相当难教的,凡是教授过这门课的老师,大都有此体会。一方面,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石,它包含许多基本的观念、方法和理论,需要学生极 为准确地加以掌握,以备后继学习之用;另一方面,初入大学的学生,往往看轻力学,误认为新的内容不多,似乎在中学里都已学过,结果力学反而被疏忽了。” **************************************************** 惯性定律看起来像是最理所当然的定律,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运动的物体会自然地停止下来。这是因为摩擦力和空气阻力是不可避免的。在伽利略以前,人们认为像大炮的炮弹等投掷出去的物体依靠最初获得的“势”而运动,失去势以后就会停止下来。而伽利略和笛卡儿则洞察到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以后,这个定律成了力学的基本定律。伽利略。笛卡儿不能用实验完全证明惯性定律,这是由于在地球上不可能实现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的环境。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惯性定律的作用,在无重力的宇宙飞船中就可以直截了当地看到。观看关闭发动机后航行的宇宙飞船中的情景,物体一旦开始运动就不会停止,从中能很好地理解惯性定律的正确性。 那么,惯性定律在任何地方都成立吗?不,并非在任何地方都成立。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电车和汽车中,与在地面上一样,惯性定律是成立的。但是,当电车和汽车起动、刹车和沿弯道行驶时它就不成立了。放在电车地板上的圆球,当电车起动时自然会开始滚动。在沿着弯曲的道路行驶的电车中,圆球不会沿直线运动。即在速度和运动方向变化的地方(非惯性系),惯性定律不成立。 速度及其方向在 1 秒钟之内的变化称为加速度。因此在 有加速度的地方惯性定律不成立 。 **************************************************** 牛顿的绝对空间、绝对时间 牛顿的木桶实验,知道吧。 **************************************************** 首先对牛顿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的概念射出尖锐的批判之箭的,是 E .马赫(奥地利人)。他在《力学的发展和对其历史的批判的考察》( 1883 年)一书中,对绝对空间的观念进行了如下批判:“牛顿甚至丝毫没有注意到他所做的事违反了自己提出的 只研究事实的方针 。没有一个人有资格谈论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这种事在经验中绝不会出现,它仅仅是空想的产物。” 他对于绝对时间的观念的批判如下:“绝对不能直接地、根据时间测量事物的变化这一点值得商榷。不如反过来说,时间是我们由事物的变化而提出的抽象的概念”。 马赫的这段话少许有些费解。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意思大概是:假如我们周围的世界完全没有变化,怎么可能有时间这种概念?那是一个一切物体都静止不动,没有生物的诞生、成长和死亡的世界,在那里不仅时间毫无意义,我们甚至不可能想像出这个概念。 为了研究人体内昼夜循环的规律,做过将人长期关在没有窗户的房间中的实验。数周处于昼夜不分、毫无变化的状态中的人,睡眠等活动的时间一天天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规律。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人类生理活动的循环规律的,与现在关于时间概念的起源这个问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仍然可以从这个实验推测:假如没有变化,就不会产生对时间的感觉。 我们对于时间的概念是从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生长中获得的。为了正确地计量时间,我们利用了地球的公转、自转,摆的运动等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利用周期运动测定时间的原理,就是在利用电气振动的 现代数字钟表里也毫无变化。 **************************************************** 对爱因斯坦的影响 马赫对牛顿力学的批判影响了爱因斯坦,他在下面这段话里谈到了马赫对于他构思相对论的影响。 “让我们谈一谈他对有关物理学基础的一般态度产生的影响吧。在这一点上,使十八、十九世纪广为流行的独断态度得以缓和,是马赫的伟大功绩。他特别说明了在力学与热理论中概念是由经验所产生的。这些概念甚至是最基本的东西,是仅通过经验被正当合理化的东西,决非是从‘理论的’观点必需的东西。他用令人信服的方式为这种观点作了辩护。”(弗伦契编《爱因斯坦》) 再补充说明一下,马赫对于牛顿力学的批判并不只限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当时,许多科学家都持有“力学的自然观”,认为根据牛顿力学的原理,可以说明包括电磁现象和热现象在内的一切自然现象。 在 19 世纪中,只有牛顿力学是已经完成的理论 , 电磁学、光学和热学等领域的理论还处于发展阶段 。 物理学家们都认为,惟有牛顿力学才是物理理论理想的典范 ,其他所有的理论都必须以此为典范来建立。 面对这种惰况,马赫坚决主张:牛顿力学的基本定律也可以在实验的基础上获得;对于物理学的其他领域而言,它并没有优先权。关于这一点爱因斯坦有如下论述。 “正是马赫,动摇了力学发展史中这种独断的信念——‘力学的自然观’。也正是书中的这一点,给了学生时代的我以深刻的影响。”(西尾成子编《爱因斯坦研究》) 以上概述了相对论诞生以前与牛顿力学有关的状况。 *************************************************************************** 很简单啊,要是了解脑科学或者心理学,就会明白 “ 经验的很多东西会产生错觉或观测误差 ” 。 物理学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利用数学或者昂贵的观测仪器。 所以,马赫才说,仅仅基于经验是不可靠的。 *************************************************************************** 为啥说 许良英的说法 不太对,许良英 老是揪着两句话在哪儿考古 。 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错觉或者空想 *************************************************************************** 做实验的目的也是为了避免错觉, 你想的和你动手干出来的差距很大 。 空想肯定不行,思想实验肯定会出问题。 大发展也是 “否定力学”,物理实验室的普及,德国学派的兴起。
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伽利略与 “地静说”
gordon 2017-1-14 02:33
《关于力和局部运动的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论证》 解释一下,局部运动是亚里士多德说的,亚里士多德将 人类感觉到的实际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天空是静止的,第二部分,地球上的东东,可以是运动的 和人的感官相符合 *********************************************************************** “思维实验” 是在船上做的, 人在地球上,和在船上做是类似的 意大利当时,航海水平也很好,积累了很多素材。 *********************************************************************** 第一个问题,就是 “为什么说三是完备的”,为什么不能是四,例如“四元素说” “圣父圣子” 三位一体,逻辑的“三段论” 后来这个问题不扯了,只是抱有一个怀疑精神。 第二个,亚里士多德说,不一定所有问题都用到数学。伽利略说,既然有现成的数学为什么不用。 *********************************************************************** 按照《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的说法 禁止的也不是哥白尼的学说,而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地动说” 这样就使得教会更加混乱。 因为教会的人,数学水平非常高 *********************************************************************** 几个背景: 1、文艺复兴,使得意大利的风气比较开放,例如薄伽丘的《十日谈》 2、教会比较重视数学,数学达到某一个高度。例如笛卡尔;笛卡尔是教会的人,笛卡尔的数学也是从教会学的 天主教会当时比较有钱,也比较腐败, 相对新教是穷人的教,也比较愚昧 正是因为宗教改革,此起彼伏,所以 教会才禁止 “地动说” 的传播 ******************************************************************************* 基本上,天主教会属于富人 加尔文教派 “烧死人” ,这是新教的,也更愚昧,也是革命者、改革者。 英国的情况是,国王跟教宗有矛盾,根本就是国教,国王的宗教,另起一摊。自己搞一套。 教会,从罗马覆灭开始,就是依靠智慧来管理国家。实际上就是罗马的一些 “权谋之术” 教会没有世俗的权力,实际上是一个弱者。 ******************************************************************************* 伽利略的书,起点很高 起点就是要超越感官 ,不被洗脑 再加上伽利略是学医的,测量时间用的是 ”脉搏跳动“ ”脉搏跳几次” ,物体运动多远 ******************************************************************************* 亚里士多德不是说,地球上所有东西都不动 而是 跟 感官所及相一致 ,“天圆地方”、天空不动、地上的动物还在跑,河流还在流,局部运动 ******************************************************************************* 静力学 静力学在荷兰已经发展了。“思想实验”也是荷兰人发明的 《关于力和局部运动的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论证》也是在荷兰出版的 ******************************************************************************* 运动的合成 运动的合成也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在局部运动里边。 就是不承认天空是运动的,局部运动还是继承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弄了一个船,在船上做实验,提出“惯性定律” ******************************************************************************* 拉丁语的“翻译运动” 从希腊语向 “拉丁语” 翻译,本身就是要 “称”,而不是“数”,钱袋里的钱 (西塞罗) 所以,从伊斯兰来的文字,也是考察的 第一个攻击的对象是印度的 “永动机”,诞生了 “思想实验”。 ******************************************************************************* 诞生的方法, 早年不是用来考察自己的,是用来考察外来文化的 例如 “伊斯兰” 传播来的知识 本身几方就是敌对的 ******************************************************************************* “柿子捡软的捏” 他的论辩对象呢,是逍遥学派。 逍遥学派,想维护现有秩序,很平和,很软弱的人 再加上,他哥们是教皇 他是个富人革命,不是穷人革命。 注:搞得很尴尬 ******************************************************************************* 教宗是不想让他说这些事情 因为新教改革风起云涌,还有一个事情,教宗和世俗权力。 教宗只是靠智慧跟世俗的国王进行博弈。 “天主教会” 比较富裕,也比较腐败,也比较有知识。 “新教”是个穷人宗教,吃苦耐劳,爱干活儿 ******************************************************************************* 天文学 纯粹从天文学来说,虽然托勒密的模型更复杂,但是 托勒密体系的观测更准确,数据更周详 实际上,哥白尼的体系更不准 这很难说哥白尼是对的,仅仅是因为其模型更简洁 ******************************************************************************* 可能是为了计算方便吧,就要验证 “地球到底是不是动的” 这么一个命题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较量” 是哲学中的两个永恒命题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地动说” 是推崇理性的,柏拉图也是推崇理性的,著名的“洞穴”寓言 ******************************************************************************* 望远镜 他还用自制的望远镜仔细地观测了木星的4个卫星的运动 ******************************************************************************* 单摆 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并证明了单摆振动的周期和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他还解释了共振和共鸣现象. 注:伽利略是学医的,那时候测量时间,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他用的就是脉搏 ******************************************************************************* 参考阅读: 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 M 克莱因《数学与知识的探求》
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伽利略 与英法百年战争 ——— 火炮的发展
gordon 2017-1-13 01:14
英法百年战争,最后以法国 创造出野战火炮,把英国撵走而结束 到伽利略那个时代,英国在火炮方面已经比较落后了 所以,英国人才跑到意大利进行学习 ********************************************************************************* 英国人有很多实用性研究,例如火药的精准配比 把印度的火箭,变成实用的火箭 都是基于科学的原理。 注: 英国和法国、荷兰都有矛盾 所以只能跑到意大利去学习 因为大航海时代的开辟,经济文化中心已经转到大西洋沿岸了 ********************************************************************************* 注: 英国以 “长弓” 见长,野炮是法国人发明的东西 意大利和法国、西班牙都有矛盾,意大利诸城邦 经常受到法国和西班牙的蹂躏
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伽利略开创的科学到底是什么?(三) ——— 改开后中国经济的发展 ... ... ... ... ...
gordon 2017-1-13 00:50
改开后中国科学的发展,有一个很重大的原因: 文革时候,其它文都发不出来,只有满篇数学符号的能发表出来。 我只知道,经济学的文章是如此 **************************************************************************** 民国时期,法学、社科类很强,理工类并不强 当然,清、北、燕京这种名校不能比 一般情形来说,就是如此 因为工业不发达,真学这个,毕业生也很难就业 **************************************************************************** 教学也是如此 谁知道学生是怎么想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 不要跑去,告我了 我草 直接上研究的方法,实验得出数据,然后量化。 引出 “无穷小量” 的原因,就是因为可以机械的计算。 **************************************************************************** 就像 “钢的琴” 一样 科学是怎么得到的,你把“钢的琴” 造出来,你就得到了。 **************************************************************************** 启民智 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的 ,是反科学的 科学就不探究原因,就不启民智,就是量化 **************************************************************************** 基本教学不行,成天在启民智 我日 自从受到 “人文主义” 影响,我 学习成绩直线下滑
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伽利略开创的科学到底是什么?(二) ——— 人口原理
gordon 2017-1-13 00:43
不知道,伽利略为什么这么做 可能是为了平衡各方的尴尬,毕竟他和教宗有某些关系 你说自己人当个教皇,伽利略成天在扯后腿 忒不懂事了 ************************************************************************** 关注于实践、关注于实验,然后量化描述,不关心因果关系 不能探究因果关系,不能从思考到思考,不能停留在书本上 或者图书校勘,(这在中国称为 “实学”) 宋学和汉学,都他妈滚蛋 汉学 是训诂之学, 宋学 是义理之学. ************************************************************************** 关注自然所说的,而不是心智所喜欢的 ************************************************************************** 度量那些可度量的,把那些还不可度量的,变成可度量的 基本上,就把可度量的量给分离出来了。 ************************************************************************** 对这种基本问题,还是杨振宁 “唯象” 讲的对 ************************************************************************** 我第一次被这种方法震撼,就是人口原理 还有污染问题,睡莲的增长
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伽利略开创的科学到底是什么?
热度 1 gordon 2017-1-13 00:32
为什么起始于17世纪的科学活动结果证明是有效的? 那些作出贡献的人如笛卡儿、伽利略、牛顿、惠更斯和莱布尼茨比古代文明中的科学家智力更高吗? 很难说。 是因为越来越多地采用观察、实验和归纳这些 罗杰培根和弗兰西斯培根所倡导的方法吗? 显然不是。求助于观察和实验在文艺复兴时期可能是一项革新,但这种研究方法古希腊科学家至少是熟悉的。 仅仅是数学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运用也不能解释现代科学的惊人成就。 尽管17世纪的科学家知道他们工作的目标就是寻找出各种各样现象背后的数学关系, 但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探求自然界的数学关系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 为伽利略所提出并为后继者所遵循的有胆识的新方案就是,获取对于科学现象的量的描述, 而不依赖于任何物理解释。 伽利略的方案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球从一人手中落下,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情形中人们可能会对球为什么落下作无穷无尽的思辨。伽利略建议我们作另外的事情。从球落下的瞬间起,随着时间的过去,球从起落点落下的距离不断增加。 用数学的语言来说,球落下的距离和落下所用的时间叫做变量,因为两者都随着球的下落而变化。 伽利略寻求这些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他所得到的答案如今是用那种叫做公式的数学速记法写成。 就我们的例子来说,这个公式就是d=16t的平方。 请注意这个公式是简洁的、精确的并且在量上是完整的。公式关于球为什么落下什么也没说。 它只是关于球怎样落下给出了量的信息。 ********************************************************************************* 更进一步,尽管这样的公式是用来联结科学家猜想是有因果关系的变量,真实的情形是, 他为了成功研究这种情况, 不需要探究或理解因果关系 。 当伽利略强调数学描述而反对对自然界作不那么成功的质的和因果的探究时,他对于这个事实是看得很清楚的。 因而,是伽利略寻找数学公式的决断描述了自然界的行为。 像许多天才的思想一样,这种思想初看可能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些质朴的数学公式似乎没有真正的价值。它们什么也没解释,只是用精确的语言描述。 然而这样的公式已证明是人类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我们将看到, 现代科学的惊人的实践和理论结果主要是通过量化的、描述的知识获得的, 而不是通过对于现象的原因作形而上学的、神学的甚至机械的解释。 伽利略在他的《关于两种新科学的讨论和数学证明》中说道:“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原因不是研究中的必要部分。” 他指出,他将研究和证明运动的性质而对原因不加考虑。建设性的科学探索必须和关于最终原因的问题分开, 必须抛弃关于物理原因的思辨。伽利略也学会这样劝诫科学家们: 你们的事不是推断为什么,而是量化。 ********************************************************************************* 对于伽利略的这种思想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否定的。 似乎是亚里士多德真正领悟了科学的真正功能,即我们应该对于现象发生的原因做物理的解释。 即使笛卡尔也反对伽利略寻求描述公式的决断:“伽利略关于物体在空间中的下落所说的一切 都没有可靠的基础;他本应该首先确定重量的本性。” 而且,笛卡尔说道,伽利略应该反思终极的理由。 然而,根据后来的发展,我们现在知道了,伽利略寻求描述的决断是关于科学方法论的最深刻,最有成效的思想。 ********************************************************************************* 伽利略的同时代人弗兰西斯培根高声提倡排除占据人的头脑阻止人们看见真理的各种偶像。 然而,在伽利略之前,利用经验来获得基本原理只是在摸索阶段,没有确定的方向。 许多伽利略的先驱也做过这样的批评。莱奥纳多达芬奇曾说过起始于思想并终止于思想的科学 并不能得出真理,因为没有经验进入这些思考,仅仅思考什么也不能确定。 “如果你不依赖于大自然的坚实基础,你的劳作将很少获誉、很少获益。” 伽利略批评说,知识来源于观察而不是书本。争论亚里士多德的语词是没有意义的。 他称这样做的人为纸上科学家,幻想科学可以像《埃尼阿斯纪》或《奥德赛》那样来研究, 或者可以通过校勘文本来研究。 “当我们让自然权威的命令不起作用时,..., 大自然才不管她深奥的理性和操作方法是否能为人的能力所及 。”
100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力、伽利略 —— 思维和观念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热度 1 gordon 2017-1-12 10:51
早年的经验发现是这样的,作用力越大,速度越大。 伽利略的看法是这样的: 任何物体,只要没有外力改变它的状态,便会永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个惯性定律呢,不能直接从实验中得出 ,它只能根据思索和观察得出。 ************************************************************************** 牛顿的经典力学是以力与速度改变之间的联系为基础的, 而不是人们直觉所想的力与速度本身之间的联系为基础的。 ************************************************************************** 经典力学两个主要概念,力和速度的改变。 后来力的概念也不用了。 ************************************************************************** 《物理学的进化》这本书主要是叙述思维和观念在探求客观世界的知识中所起的作用。 开头就以侦探 搜集资料为开头, 我们力图借助于物理学理论为自己寻找一条通过大量已观察到的情况所构成的迷宫的道路,来整理和理解我们的感觉印象。 ************************************************************************** 物理学的衰落 像李政道这样的天才已经不处于 主流科学的中心了。 物理学家 飘落到 贝尔实验室或者华尔街 不是干 I T,就是干金融 曾经我们都是物理爱好者,如今 “天各一方” ************************************************************************** 辛钦《数学分析简明教程》那种讲法是做研究的讲法,要看《物理学的进化》才能看明白 先分类,然后在分类里面找最简单的,慢慢扩展。 (搜集材料) 其实辛钦讲错了,无穷小量的引入只是做物理的时候, 为了方便,引入的概念 。 是不是现实存在,当时不考虑这个问题。 这个东西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以后还要讨论,先用着。 只是 一个更好的概括,拟合实验结果 ,就这么一个简单作用。 就像力一样,刚开始引入力 这个概念,最后把这个概念去掉了。 ************************************************************************** 其实科学的师祖,还是亚里士多德,没有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后续怎么研究啊 对城邦进行分类,对动物进行分类 注: 我上学的时候,就是公理化的东西给你了 ,你能啃动就啃,啃不动爱死哪儿,死哪儿去 ************************************************************************** 因为 我们物理讲的就是错的 ,(文化大革命批判爱因斯坦嘛) 我们是唯物的,他们是唯心的 跟爱因斯坦讲的完全 “是反的” 这数学也没办法讲,哈哈 ************************************************************************** 辛钦有个屌办法, 辛钦在苏联也得 “夹着尾巴” 夹着 呵呵 ************************************************************************** 文革时候,批爱因斯坦,批挺厉害的 不行,让小学生去批 (陈伯达) 我日, 小学生就是屌 哈哈 ************************************************************************** 说实话,惯性定理,我都没搞明白 没有发现很别扭吗? (按我们老师的讲法) 要不是爱因斯坦讲,我都不知道咋回事。 ************************************************************************** 还有一本书《数学与知识的探求》 M·克莱因 写的,也挺好 我就是说呀,为什么我们讲的,跟美国人讲的不一样 ************************************************************************** 克罗纳克给数、数学、数学家和上帝下了一个幽默、绝妙的定义:“亲爱的上帝创造了整个数,其他的一切都是人的劳作。” 基本上有些概念,是一个“人造物” 这个东西,自然中是否存在,或者有意义, 还得重新论证。 (有的是为了计算的方便引入的,谁知道这符号什么意思啊) 有的能 “指代” 出来实物,有的就 “指代” 不出什么东西。 注:最典型的,贝克莱就不同意 ************************************************************************** 德国物理学会的前身是于1845年1月14日在德国柏林成立的“柏林物理学会”(德语:Physikalische Gesellschaft zu Berlin),发起者是6位科学家:古斯塔夫·卡斯滕(Gustav Karsten,1820年—1900年,物理学者)、威廉·海因里希·海因茨(Wilhelm Heinrich Heintz,1817年—1880年,化学学者)、卡尔-赫尔曼·克诺布劳赫(Karl-Hermann Knoblauch,1820年—1895年,物理学者)、恩斯特·威廉·冯·布吕克(Ernst Wilhelm von Brücke,1819年—1892年,生理学学者)、Emil du Bois-Reymond(1818年—1896年,生理学学者)和威廉·冯·贝茨(Wilhelm von Beetz,1822年—1886年,物理学者),他们都是小于28岁的年轻学者,物理学家海因里希·古斯塔夫·马格努斯(Heinrich Gustav Magnus)的学生,他们成立学会的目的是摆脱权威,能够无拘无束地进行学术讨论。 ************************************************************************** 亥姆霍兹建立研究所前,德国的科学一塌糊涂。 马格努斯是个实验科学家, 普法战争赔了一笔钱,亥姆霍兹才开始他的研究的 。 一战时候,德国就是大规模制造氨气,“唯能论” 的成就 内燃机,能、做功的转换。 注: 马、恩离开德国之前,恩格斯是个高中生,马克思学法律的 ************************************************************************** 一遇见 电磁波和场,立即懵逼 在电学之前,还研究过热, 这个是什么东东 力、热、声、光、电、磁 ;力是引入的概念,就没这个东西啊 一脸懵逼
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格兰特实验—— 本实验 受研究人员各自学科的局限(转)
gordon 2016-9-27 21:18
这项研究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公共卫生服务部的阿里.博克医生于1939年发起的,赞助人是美国连锁廉价商店的老板格兰特,该研究也因此得名。博克医生的初衷是为了找出人生最迫切的问题——人要怎样生活才能幸福。他认为这能通过一项持久但简单可操作的实验来回答。他的研究将以大学生为对象,重点研究“塑造正常年轻人的力量”。他对“正常”的定义是,具有构筑成功人生的情感和心理要素。 从1939年到1946年,博克团队选择了268名哈佛学生,当时的科学家们认为体质和繁殖能力最能带来成功的生活,而不是今天我们讨论的情商,幸福的童年经历和爱的能力。被选中的男学生都有强健的体魄,而且都富有阳刚之气,身材健美。 博克一度雄心勃勃,对研究计划寄予厚望。1942年,他告诉哈佛大学学报,他的目标是“缓解这个世界的不和谐”。甚至有报道把他和苏格拉底,伽利略以及巴斯的著名实验相提并论。而事实上,一开始,研究人员大多受到各自学科的局限。 从他们的研究沦为标题可见一斑,《血压和年轻人健康的关系》《男性性命用法观察》,早起研究的最大用途,也许是方便二战时美军挑选士兵。 多数耗时很长的研究因为投资人期待立竿见影的成果而半途夭折,格兰特也不例外,他耐心坚持了10年,之后就停止提供研究经费。此后的20年离,研究几乎停顿。1966年,年轻的神经学家乔治.韦兰特开始负责这项研究,成为了主要调查者兼分析者。 不管实验是否有人负责,是否继续,时间不会停止,这些哈佛学生的人生在继续。然而陪着他们步入中年,人们却发现研究似乎离其初衷和伟大目标越来越远。 这268人种,有4人曾竞选参议员,一人曾任总统内阁要员,一人成为总统(约翰.肯尼迪),一人成为畅销小说作家,但是在耀眼的成功下面,隐藏着灰暗的阴影。1948年,20名研究对象出现严重的精神病症状,到50岁时,几乎1/3的实验对象都曾出现过心理疾病危机。在哈佛毕业生兼成功人士的外表之下,跳动的是脆弱的心脏。阿里.博克百思不得其解,被我选中时,他们都是健康的,肯定是精神病专家坏的事。 然而,这也许更能说明问题,人生太漫长,太多悬念,太多矛盾,无法被装进一个简单的“成功”的概念里。 阿里.博克想要一个简单的答案,但事实证明,对于人生这个问题,他不能用是或否来回答 。 而与博克相比,韦兰特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其研究对象遭遇了多少人生磨难,而是他们如何去应对那些磨难,及相应的结果。也许从他本人的经历就窥见一些生活的真谛。 韦兰特出生于1934年,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他父母的爱情故事像童话一样浪漫。母亲是一位美国银行家的女儿,父亲是一名发掘阿兹特克文物的考古学家。韦兰特说,父亲是个成功者,很少表现出自我怀疑或抑郁,但是,1945年,他却突然自杀了,韦兰特的母亲在游泳池边发现了尸体,旁边放着一把左轮手枪,嘴里有一个致命的弹孔。 父亲自杀时,韦兰特只有10岁,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直接导致他性格中悲观的一面,但他确实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安宁平和的人生,并幸福终老,韦兰特说,这该归功于他的适应性。 幸福公式是什么 韦兰特认为,“适应”源于个人的痛苦经历。且会作用于人的一生。以格兰特研究中的两名男子为例。他们在实验中的假名分别是大卫.古德哈特和查尔顿.塔里唐恩。两个人都在孤独和恐怖的环境中长大。 古德哈特生长在一个蓝领家庭,有一个酒鬼父亲,母亲神经质,易怒爱焦躁不安,是个杞人忧天的人。塔里唐恩家庭比较富裕,但同样有个嗜酒如命的父亲,他的母亲郁郁寡欢,一副随时想要自杀的样子。 古德哈特后来成为民权运动领袖。韦兰特认为他是成熟适应的典范,擅长寻找情绪的宣泄口。在古德哈特40多岁时,实验室通过测试,认为他是所有研究对象种心理适应能力最好的人之一,心理健康程度居前5名。与此同时,塔里唐恩却排在倒数第5。他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后来又进入政府工作,3次离婚,习惯用酒精和药物麻醉痛苦。韦兰特认为他是神经质和不成熟的代表。长期吸毒后,塔里唐恩在53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古德哈特活到70岁,瑞然他晚年发福,变得迟钝,但讣告里仍然盛赞他是民权运动的英雄。 这意味着,单单窥探人生中的某一个时刻或片段往往会造成误导。一个20岁的小伙表现得很无私,也许他只是比同龄人更善于逃避现实。另一方面,一个20岁的人如果多愁善感,他也可能会大踏步的走向成熟。 最近,已经82岁高龄的韦兰特总结了50年的研究,并写成《成功的经历:格兰特研究中的男人》一书。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预测幸福(心理和身体上)的7大因素。除了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外,其他因素包括:教育、稳定的婚姻、不吸烟、不酗酒、适当运动、健康的体重。 随着参与格兰特实验的哈佛学生一个个离开人世,幸福公式实验即将画上句号,但那些泛黄的纸张上,的记录却会永远保存。透过那些,似乎能看到这些天之骄子是如何生活的,我们也可以领悟到,获得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遵循某些标准或避免某些问题,而是在于保持着一种谦卑而认真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痛苦和希望。
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长期智力投资就象傻逼的社会—— 两种思想体系的对话
热度 2 gordon 2014-4-1 13:06
注:我承认这是仿 伽利略和《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 我和我朋友,关于两种思想体系的对话 文人搞的媒体净玩那套可怜人加小清新,套着精英意识流。原因就是不接地气,拿来主义,还是得教育。科学和军事都靠谱,都过硬才能把农耕文明留下的剩余残渣,算命,耍大神,可怜人,小清新扫到垃圾桶里。 呵呵 小伙子太聪明了,沙俄时期都用过了,还要加上鞭子。 这主要是因为啊,吏治社会不需要民众聪明, 在和外族干仗的时候很纠结 ,阿来的《尘埃落定》里说,既想奴隶勇猛,又想他们不那么勇猛。 在一个长期智力投资就象傻逼的社会里,他们永远都聪明不了 ,知道不知道。 ×××××××××××××××××××××××××××××××××××××××××××××××××××××××××××××××××× 有几个痼疾一直没解决:魅力型领导人、搞运动。 社会性质呢是威权社会。 群众呢是争当权威。没办法有利益,有激励 。 四人帮在文革时期做的事情就是,别人做任何事情,只要, 不是自己集团阵营的,无论做任何事,都可以进行批判,挑毛病,并以此来巩固自身的权威 ,嘉奖行动者。充分调动人的破坏性的一面。做任何事都是错,喊口号,拥护某个权威,反对并消灭一切对立面。 不是一放开就会有真知的 ,可能一放开乱七八糟的思想就出现了。刚开始就不应该限制 不是一播下种子就能发芽的,还要浇水、施肥。成天老想 “ 摘桃子 ” ,哪有那么多桃子摘。 另:美国搞魅力型领导人是要选举拜票,中国就根本没有这项社会活动。
290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伽利略为什么会即反人文主义,又反独断呢?
热度 1 gordon 2013-9-8 08:00
《欧洲思想史》里说 伽利略宣告了一切人文主义的破产 ,我觉得很奇怪,没有多做考虑就引用。后来我越想越不对劲,找了《物理科学的概念与理论导论》来看,终于搞明白了。 这是因为在亚里士多德体系里面,这两个是一体的;而在某个东方国家,这两者却处于竞争状态。 亚里士多德体系 “不用数学” 根本就不好搞定。 这一事实,对我们理解,如何从文艺复兴的人文转向英国的数理也有帮助。 伽利略死后不到五十年,牛顿的《原理》就出版了。霍布斯见过伽利略 ××××××××××××××××××××××××××××××××××××××××××××××××××××××××××× G.Holton 还有一本书比较好,《科学与反科学 —— 关于马赫那点事 》 就像 石康说的, “ 你知道,你是一个中国人 ” ,“ 不努力,行吗?”
43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伽利略:筑城学与外弹道学
gordon 2013-3-5 18:29
伽利略在帕多瓦大学教授过筑城学。 外弹道理论是由两位现代动力学之父塔尔塔利亚和伽利略提出的。如果说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试图解决基本的弹道问题的副产品,或许并不太过。塔尔塔利亚曾经就 发射角度与炮弹射程之间的关系进行过实验(这也许是最早的动力学实验),它们导致他批评亚里土多德的动力学。他经过实验发现,当以 45°发射时,炮弹射程最大。这一发现带来了火炮四分仪的广泛使用。归功于伽利略的一项基础性发现,是在不计空气阻力之类干扰因素的理想情况下,射体的运 动轨迹必定为抛物线。这一发现成为可能,只是由于他的三项主要动力学发现,即惯性原理、自由落体定律和速度构成原理。基于这三项在他从事弹道研究过程中取 得的发现,后来的科学家们才搭建起经典物理学的框架。 早在16和17世纪的大部分时期里,当军队里的技术性兵种尚未真正形成时,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一些最佳科学家就已经把注意力转向与战争的技术方面有关的 问题。到1600年,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 军外专家提供的技术服务必须由军官们本身的某种技术训练来补充 。所有流产了的系统性军事教育计划,例如亨利四世 和黎塞留的早期计划,都给予初级科学培训一定位置。在一份鲜为人知的文件中,伟大的 伽利略就曾为未来的军官勾勒过一项宏大的数学和物理学学习纲要。 注:现在已经成为常识了,外聘专家必须和本组织内的积极分子或者活跃的推广者相结合。
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失败的伽利略
热度 47 雪个 2011-9-15 12:50
今天开车的时候听见收音机里说,美国大学物理系的学生,在上了一学期课以后,做下面这个测试题,答对的人是10%: 同样材料的一个大球一个小球,从同样高度自由落体,哪个会先掉到地上? 简直要晕死了!就算牛顿不存在吧,难道没听过伽利略和比萨斜塔的故事?要没有伽利略,我还真不会知道比萨斜塔啊。。。
890 次阅读|28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0 19:07 , Processed in 0.036042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