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瑜伽

相关日志

分享 瑜伽在西方
gordon 2017-5-4 11:21
瑜伽在西方 西洋人分裂的心灵打从一开始,即与瑜伽旨趣不合,因此也就无法充分的体现它。 瑜伽在他们手中,如果不是逐渐变成狭隘的宗教性事物,要不然就是变成类似记忆术、呼吸控制法或体质平衡法等形形色色的锻炼方式 完全与瑜伽讲究圆满和谐的特色搭不上边。 印度人既不会忘掉身体,也不会忘掉心灵,欧洲人则总是忘了这或忘了那。 也正因有这善忘的天赋,所以欧洲人暂时得以征服世界。 印度人则不如此,他不但了解自己的本性,而且也知道他自己究竟有几分出于自己的本性。 欧洲人刚好相反,他们拥有自然本性的科学,对自己本性的理解却出人意外的少,亦即对内在于自身里的自然之性极不了解。 对印度人而言,能体认一种可帮助他们操控内在与外在自然本性的巨大力量之法门,是一大福时,任何对心灵的解释也随之分裂,变成对立的两极。欧洲人需要回归的,并不是卢梭所说的“自然”,而是回到自己的本性。 ************************************************************************* 像永动机,这就来自于印度 当然,欧洲人是从伊斯兰 文明里转译过来的 ************************************************************************* 炼丹术、五行与四元素说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就是化学了 主要是硝酸,传到了西方 四元素说,才凑齐了 ************************************************************************* 欧洲人很笨,完全理解不了 东方人的文化 例如中国人说的气,欧洲人就理解为空气 ************************************************************************* 好机械的一类人 *************************************************************************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差距之大,一直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才想到 要用 东方文化来弥补西方文化的缺憾 各种的东方智慧在西方 粉墨登场 东方文化,在西方没有对应的参照物, 直到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的出现,西方才有了 和东方文化类似的东西。
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瑜伽海豹
热度 20 石榴 2015-1-30 09:20
瑜伽海豹
个人分类: 会心一笑|75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人类弱爆了!做瑜伽被狗鄙视了!
热度 30 天狼星 2014-5-14 18:24
人类弱爆了!做瑜伽被狗鄙视了!
72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瑜伽
热度 48 雪个 2014-2-17 13:48
已经有四年没做过瑜伽。本来是经常做的,后来一场肺炎停了以后就再也不做了。上周按摩的时候师傅说我应该多做拉伸,于是我又开始瑜伽了。 还算适应。 有两点可以一记。 一个是悲痛的。跪在地上挺直腰板,用两只手反过去握住脚踝,这个动作我居然完不成了!以前做起来很轻松呀,现在每只手都可以很轻松,但两只手一起就是不行。啊呀呀,腰板变得太硬了! 痛哭流涕啊。。。 另一个则是欣喜的。 虽然下腰我做不了--打小就做不了,但是,先躺在地上,把手向上伸直,反着折叠回肩部附近的地面,然后屈膝,手脚一起用力把自己支撑起来做个跟下腰一样的反弓桥,这个现在还是可以的
124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瑜伽师地论》中的一段话
TopGun 2013-7-7 23:40
【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世尊于无漏方便中。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由三摩地善成满力。于诸烦恼。心永解脱故。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谓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与彼解脱俱时有故。】(《瑜伽师地论》十一卷) 南怀瑾: 这一段你们千万要抄下来,既然学佛出家,这是正修行之路。不管你是修净土、密宗、显教、禅宗——无有此说皆为魔说,皆是魔言,有此道者是为佛说。我沉重地告诉你,这叫做法王法。这句话有业障的人都听不进去,马上就听不到了,很不懂,非常重要。什么叫得定呢?“三摩地”?“谓于所缘,审正观察。”我讲累了,你们哪一位代我讲讲看?讲错了没有关系,当学生的谁不错啊?到了无学地才可以说是少错。你们连有学地还谈不上呢。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四果罗汉还是有学地啊,到了大阿罗 汉得灭尽定者才是无学地啊。所以你们尽管讲这两句话,同时也是考你们呢。 不要讲下去,全错了。你们之所以不能得定,所以我平常告诉你们注意教理,修止观、参禅、参话头也好,念佛也好,数那股气做会计师也好,学念佛机,密宗的观想也好,修定必须以所缘的境界来修,缘于境界。念佛一定,这一句佛号就是你修定的所缘;观想白骨观,比如从趾头开始这个白点,这一点就是所缘;修准提法, 观准提菩萨的一只手或者一只眼,这就是所缘。所谓修定,意识境界一定要有一个所缘,缘境而修,缘影而修。《楞严经》上说:六尘缘影都不是,那是讲本体,讲 做功夫必须要意识起所缘。所以你们基本上是一路(都)错了,有些人,比如从智师(即首愚法师)、张尚德,有一部分对,有一部分不对,逻辑不清楚,因明不清 楚,就是说要定在所缘上。你们讲不出来的就更要注意,本来就胡涂,修什么啊? 所以,念佛一心就是意识所缘在佛号上;观想的时候,意识就起在观想上;看光的时候是眼根,意识就起在光上。这个所缘境“审正观察”,这个时候我是作意修, 修本来是不作意,你作意要使它成:我要观阿弥陀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者观眉间白毫光相,或者观胸前万字轮相,就观这一点,正思维,“所缘”“审 正”。观万字轮的时候:“我等一下,这个我不适合啊,我还是看这个好了。。。哎呀,这个头上恐怕血压高啊,我还是看佛的手指头好了。”这已经不是“审正” “所缘”了。 比如,你们有些没有受灌顶,有些受过灌顶的,修准提法,叫你观心月轮中的Ong字,就是所缘境,行住坐卧都是这个所缘上,不能断,要清明自在,要“审正观察”,此心专一在这个境界上。你们讲的“所缘”,佛学都对:“所缘者,耳朵眼睛反省自己观察。”那是行为,观空所缘,念念观空,那么,观空,空也是一缘, 坐下时万念放下,就是观空,永远住在空上,就是所缘在空。我万念不起,这个所缘就是空。身体丢掉了,所缘在无相,也是所缘。八万四千法门,大小的修法,无一不是所缘之境。所缘缘到什么叫定呢?不是昏沉,也不是散乱,“审正观察,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于所缘,心住一缘,专一了,“心一境性”,这就是得定。你们得定了吗?打起坐来在那里干什么?你们打起坐来是缘散乱,对不对?缘散乱心而修, 有没有功德?有功德,好一点的,他生来世人中再来,不然变猴子啊变那些爱跳的种种,因为是依散乱心而修,很精灵,而有业果,是恶果,所谓种善因而得恶果者 的修行人。所以要正思维修,很严重地告诉你们,包括了显教密宗的正法修行之路,此说者是佛说,非此说者即魔说,你们注意。(有问:。。。)那是缘空啊,什 么叫(坦然)?缘空而已。你有所不懂,以为自己懂。“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 “世尊于无漏方便中,先说三摩地。”一切佛经,教我们修行之路,释迦摩尼佛教我们出家在家的人先要修到无漏果,就是大阿罗汉。修无漏果的方法里头,必须先要修定,不修定不叫修行,不叫出家,也不叫学佛。 “后说解脱。”得了定以后,再谈解脱。定都不能得,你解脱个什么?身心粗重,烦恼重重,你解脱个什么?懂了吧?这一段你们要抄下来啊,不是贴在墙上,贴在额头上,这就是真学佛了。 “由三摩地善成满力,于诸烦恼,心永解脱故。”佛教我们修行之路,没有那种大小乘不叫你修定的,得了定以后才能真解脱。定的境界,“三摩地”,就是至善, 因为烦恼不起,妄心不起,既不行恶,也不做善,是名至“善”,无善无恶。就是六祖告诉我们的不思善不思恶的境界。“善”成就了,圆“满”了,这个定的力量 对于一切“烦恼”不起,此“心永”远得“解脱”。 “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所以佛说法,在这个欲界世间里,告诉我们世间人,我们都是有漏之(人),六根都在漏。“有漏”的当中,“先说解 脱”,方便变了,有时候佛是先告诉我们“解脱”,这个解脱是方便,先看透,解脱了世间。但是,解脱了干什么?解脱了要去修定,光求解脱不修定,他生来世的 果报是外道。或者是哲学家、思想家,你看很多文人、艺术家、画家、诗人,文字好的,苏东坡的境界,“人生踪迹似如何,应是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迹,鸿 飞哪复计东西。”非常解脱,没有真功夫,不得定。所以有那个有名的故事,苏东坡与佛印师两个的,他自己认为“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佛印师看后提:放 屁!给人送回去,他就来了:“我这个境界,你怎么说我放屁啊?”“既然你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有解脱,不得定,有什么用?理解上解脱了,以为自己对 了,不能心一境性。故佛有时候“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 “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为什么有时候先说解脱呢?就是方便教育,解脱以后要你开始修,悟到这个理后修。因为“由证方便究竟作 意果”,你要晓得我们起观,心缘一境的修法还是方便方法里头的过河的一只船,过了河这个方法要丢,但是你没有过去时不要丢,你根本没有过去。方便究竟,所 以起心动念“作意”修,不是不作意修。比如净土法门的念佛,为什么叫你念南无阿弥陀佛,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呢?“作意”修,转意识业力,转成那个境界,故唯 识讲转识。慢慢作意成就,世间“烦恼断”,世间烦恼断了以后,才得到“根本”的定的境界,“根本”定,不是方便定。自心本定,“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知 道清净,理论上知道,有解脱知见,没有解脱功夫,没有得定——你不清净。所以一般学佛的,不管在家出家的:口口谈空,步步是有。都讲空,脾气一来:“格老 子的!”你看有没有?你们空了个屁?屁不空的。一碰到境界就不解脱了,为什么?没有定境。那有什么用?所以佛说法有几种方便,重点还是要你修止,定境。 “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有时候佛经教育我们的方法是同时说定的境界以及解脱的方法。 “谓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总而言之,佛是告诉我们:一切修定的方法都是“方便”。怎么方便修呢?“究竟作意”修。当你没有听过净土时,你不晓得修净土,修了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过是作意在净土境界,是意识造作出来的,天堂、地狱、人间都是意之作意。 “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与彼解脱俱时有故” “无间道”即没有间断性,行住坐卧,坐时醒时随时在定中,在解脱中,这叫“无间道”。入定的时候得到解脱,解脱了烦恼;不入定的时候,烦恼又来了,这不是 “无间道”。要昼夜六时,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即“无间道”,没有间断性。在这个“无间道”的定境界里,由于这个三摩地定,一切烦恼当然解脱。“与彼解脱 俱时有故”同时存在,这就是佛法的正修行之路,懂了没有?这段要抄下来啊,说不定我哪天就考你们,至少你们背下来这一段,就答一百分。若做到了,明天就可 以下楼了,就可以毕业了,就不要在这里再读了;做不到啊,你在这里修一万年也修不成功。这里的教育目的是这个,至少我要求的教育目的是这个。不是这个目 的,老实讲,我迁就你们一个学期,做不到的,我不干了,不干就关门大吉,今天是世界上没有第二人干,我可以吹这个牛。千万注意啊,此生出家所谓何?为 得。。。 “复次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已经讲过了,今天到这里为止吧?这一段那么重要的东西啊,回去好好地如牛吃草一样反刍,先吞下,再吐出来慢慢嚼,嚼 烂。一切修行之路皆是这个。所以你们上座静坐,于所缘境“审正观察”,达到“心一境性”就是止观双运。“审正观察”是观;“所缘作意,无间不断”是止。一 切佛法,禅宗也好,密宗也好,都不离止观,乃至成佛之路,成佛之果也是止观而已,千万注意啊。 以上摘抄自南师《瑜伽师地论》讲座录音40-08B
个人分类: E|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瑜伽又取得重大突破
热度 46 巴山 2013-5-10 23:13
昨天居然做成了瑜伽轮势,就是背朝下,手足撑地,整个身体形成一个虹形。参加瑜伽班本意是去接近里面的美女,不料现在不断取得进展。
1148 次阅读|36 个评论
分享 印象中的瑜伽老师郭健
热度 5 老平 2012-5-28 15:36
印象中的瑜伽老师郭健
(2011年3月在郭健老师工作室的合照) 初见郭健老师,她给我的印象是肤色很好,白里透红,不像是一个将近60岁的人,更想象不出她曾经患过癌症,已经失去了一个乳房。 一聊天,发现郭老师总是脸带微笑,声线柔和。后来我参观了在广州大学城举行的万人瑜伽大型公益活动,郭健老师带领众人练瑜伽时场面宏大,动作整齐,不时引起场内观众的阵阵惊叹。而在练瑜伽之前郭健老师说的一段话,则是言简意赅,给人大气的感觉。 通过进一步交谈,知道郭老师不但是瑜伽教育专家,而且对生命关怀领域有着深入的体会和研究。她曾经跟死亡打过交道,因此特别能够理解病人的心理。当听到她对临终病人的处理心法之后,我对她刮目相看,因为我知道的相应方法是老师教的,而她的方法是自己悟出来的,是从心底流出来的东西。 后来还发现,郭老师不但是瑜伽专家,也是一位跳舞行家,她举手投足之间轻盈而有韵味。这种轻盈透出自信,韵味含着优雅,让人很难联想起她的年龄和患病经历。郭老师是一位瑜伽专家,也是一位修炼之人,她不但在炼自己的形体,也在修自己的心灵。 这就是郭健老师给我的印象。(老平 2011-4-7)
个人分类: 随笔见闻|820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请容易等练瑜伽的女士们看看
热度 13 不打不相识 2012-4-5 06:01
@容易 广受推崇的减肥利器“高温瑜珈”?在高温的环境,身体为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会更多地排汗,但这并不等于燃烧脂肪。实际上,这“减去”的体重,绝大部分是水分,而它们必须要补充回来。高温瑜伽还可能导致体液失衡,伤害人体健康。 时尚的自残术: http://discovery.163.com/special/yoga/ 时髦背后的风险: http://view.news.qq.com/zt2012/yoga/index.htm 还有哪些名人在玩身心灵灵修的淫乱戏码 八卦人 和大叔一起把他们扒出来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3197485.shtml
1425 次阅读|26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31 15:33 , Processed in 0.02802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