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爱吱声 标签 经济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经济学

相关日志

分享 张孝祥与福柯
热度 9 鹤梦白云上 2017-5-24 10:10
张孝祥与福柯之间的距离,看起来,我想应该要比“文学与经济学”(上一篇日志的标题)之间的距离还大。在两者之间搭一座桥,既具挑战,也相当有趣。这一切,却都是命数:我为什么昨晚读到张孝祥,今天读到福柯(其实我没有读过福柯,今天只是读到张一兵的一个演讲谈到福柯),然后,唰地一下,在我脑海中建起一座张孝祥到福柯的虹桥,这都是命数。 有关张一兵的这篇报导是《南大“男神”教授张一兵:现在是中国哲学发展最好的时期》,文中张一兵有不少说法值得一看,其中谈到:“ 我们通常接触到的是直观的、被认同的东西,但福柯观测到的很多是无法直观的。比如,看不见的奴役。‘福柯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资产阶级的现代性权力不是可见的杀戮和强迫,而是微观的,如毛细血管般的权力力量。今天,资本对人的奴役来自于看不见的细节支配。’我们讲平等、公正,马克思讲剩余价值的剥削,这一切都是可辨识的。但福柯说的看不见的奴役,是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公正的东西。”张一兵由此感慨,”福柯之存在给人最重要的启示是,看见不可见之物。” 对于可见之物,我们常常都是视而不见,或者说“看了,却没见”,遑论不可见之物。“看见不可见之物”无疑这是个困难的事情,这里所要谈的不是讲教人如何看不可见之物,再怎么发家致富,这个我不懂。这里要唰地插入张孝祥,因为张孝祥曾经对“看见不可见之物”予以非凡的诗化。张孝祥的诗化,造成今日我这里的诗话:以一种超出常轨的方式去读诗,去赏诗。 昨天我读到的张词之一: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 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 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一般人读来,恐怕都会对词中“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这几句印象深刻,但是同时,又会有些 不明所以。文采是相当风流,想象是相当奇特。那么其中意义何在?难道其中的意义只是为了显露文采?文章的意义只在想象的瑰奇?乃至文学的价值只在描绘美景?这恐非张孝祥原义,而且如此作想、如此 赏诗总觉未能切中文学本质。感官意义上的赏诗,那还不如看看照片,更不如实地观察,又何必读些文字上的东西呢。因此,文学价值真正在于文字背后的东西。 这篇词的文字背后,就在于福柯所谓“看见不可见之物”。上阙张孝祥谓月姊,借他玉鉴,使其从高驻于金山上的从大江中涌起的白银阙般的金山寺上,透过夜里漫漫海气,看见“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 ”,这两者恰恰是福柯所谓“不可见之物”,故张孝祥敦请月姊借玉鉴一用。下阕“ 眇视万里一毫端 ”就象张一兵引福柯所说的“微观的、毛细血管般的力量”。张一兵是研究马克思哲学的,他所谈的带有其哲学背景,但张孝祥的“万里一毫端”则可以象征更多的“毛细”现象,普遍存在于这个世界和社会当中,不为普通大众所识。那么何人方能识得“不可见之物”以及“毛细现象”?这从张词中也有说法“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 ”,这就是一个屈原型的人格形象:突出的、独立的、高洁的人。然则这种人在现实社会中又当如何,张孝祥又岂能不知,从他个人的境遇,从之前历史人物的遭际,都促使他“回首”一望,望见什么?望见仙界三山,那些群仙笑他了,笑他何必看得太分明,邀请他一起归还,于是“挥手从此去, 翳凤更骖鸾 ”。 人,不管看见看不见,也不管看见什么,毕竟还是要豁达一些好。
1013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文学与经济学
热度 17 鹤梦白云上 2017-5-22 12:07
今天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一篇a href=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17-05-22/zl-ifyfkqiv6639036.shtml target=_blank《林毅夫:1988年以前,我也信仰西方经济学》/a,是他任教30周年庆祝会上的演讲词。没有看全,对于其中他提到1988年那段事情,引发一点感想。divbr/divdiv据林毅夫自称,1988年他那时信西方经济学理论,却发现不符合中国国情,然后嘛他当然有所转变。其实,这件事,他认识到1988年见解有局限,并不意味着他后来的认识就一定对。当然,这里并非针对林毅夫个人。前段时间林与张维迎颇有一些争论,事关中国的产业政策。林未必完全正确,张也未必全然可取。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林、张都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是什么先不讲,不是什么倒很清楚,经济学家不是企业家,不是政府官员,经济学家只是理论到理论,这必然意味着,经济学家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divdivbr/divdiv要说谁最懂经济?一定是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实践出真知。所以企业家是最有可能懂经济的。实际上,所谓经济学家,不过是研究企业家的活动,并给予理论总结的学者而已。这就象文学批评家是研究作家的活动并给予理论总结的学者而已。所以,所谓经济学家,实际上相当于对经济活动的解释者、鉴赏者、批评者、理论总结者,他们绝对不是经济活动的指导者,这就象文学批评家不是文学创作的指导者一样。所以经济学家,实际上应称作经济评论家。/divdivbr/divdiv经济学和文学类似,不属于物理、化学那样的自然科学,也不属于数学那样的形式科学。经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见解,不可不听,但绝对不可全信。两者都是对过去某一段时间和某一个地区经济学/文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带有时效性和区域性,带有理论家个人的偏见。如果说,一个原发地区的理论家对当地的经济/文学活动还可能有比较恰当的总结,那么外来理论的可靠性就很值得谨慎怀疑了。这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可见一斑,在中国革命中也广为人知。/divdivbr/divdiv中国当今的经济学家不过是经济评论家,是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的鉴赏者,不成功时的批评者,反正不是什么指导者。经济发展,交给连办个企业都没办过,连个城市都没执掌过的人去指导,这是很开玩笑的事。编一个程序,打一张桌子,这种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去做一遍,就会知道从设想到实现存在多大的距离。从没干过实事、从没下过基层的人不能当领导。当然,这里也并非反对理论价值。理论也需要随时调整,以适应现实变化,不仅中国如此,美国的经济政策还不是这个样子?没有什么包打天下的经济学理论,就象没有什么包打天下的文学理论一样。/divdivbr/divdiv当年刘勰《文心雕龙》一出,那叫一个“体大虑周”,后人谈到此书都这么说,实际上呢,体大是不错,但根本就不虑周。比如,这么一大本书,居然没提到陶渊明。陶渊明在南齐刘勰那里不算什么突出的文学家,南梁萧统是最早欣赏陶渊明的,但也有所保留,欣赏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后来钟嵘《诗品》只给陶诗排了个“中品”。陶渊明现在这么出名,也只是因为宋代朱熹、苏轼这样的大人物鼎力推崇,后人才开始重视、欣赏的。诗歌鉴赏实际上是一个极其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我们今天只所以能够搬弄种种词藻评头论足,只不过因为千百年来古人的智慧和见识的积累所致。象刘勰这样的大批评家,其认识水平是有很大的局限性,这首先是因为他处于一定的时代当中,他是文学批评大师不错,但他生得太早,注定说错说漏,任何人都有他的时代局限性;其次,这是因为他是一个文学理论家而非文学创作家。杜甫,诗人,诗圣,也曾写过《戏为六绝句》这样的文学批评诗,就表现出高出常人的远见卓识和文学先锋性,这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他自己本身是一个文学上的创作者,而非旁观的批评者。/divdivbr/divdiv文学和经济学的比较,有两个结论:牵涉到社会与人文学科的理论,常常带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不管是谁提出的,别迷信任何人,特别是经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这种类型的;任何一个领域,总是从事于第一线的人最敏感,他们发表的信息常常最有价值。/divdivbr/divdiv这个时代,一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太少,另一方面无价值的信息太多。面对信息,怎样取舍,是个大问题啊。/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131 次阅读|21 个评论
分享 【微写作1】发布会&看电影
热度 21 清风徐来 2017-5-19 14:33
管理学的核心,是人。人只要有愿望,就要行动。一行动,就会发现自己实际上是困在一个局里。所以,管理学,本质上就是教人“如何破局”。——摘自宁向东“001号知识发布会”演讲。 罗辑思维公司5月18号晚上的001号知识发布会我没看。不过事后看消息,得知将又有若干款新产品在“得到”发布,其中包括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开设的订阅专栏《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小标题:人人都用得上的管理学)。看介绍说,这个栏目精心选择了几百个中国人的工作场景,不讲理论,只讲破局的智慧。这栏目还蛮吸引人的,又让我蠢蠢欲动。不过又转念一想,已经订阅的若干专栏都梗阻在哪里让自己有些消化不良,再订阅一个,是不是要让自己变成屯积症? 没看发布会,是因为我去看《摔跤吧,爸爸》了。首先要说的是这部片子真的很好看,全程2个多小时始终吸引着人,一直跟着它的情节,时而紧张,时而激动,时而哈哈大笑,直到剧终。印度国宝阿米尔汗再次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冷酷严苛、不苟言笑、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摔跤世界冠军而近乎疯魔的父亲。全剧充满了爱国主义热情和励志的煽情。弱小者的成功逆袭,配上爱国主义的进行曲,永远热泪盈眶,永远热血沸腾。 我查了一下,这部印度神剧在淘票票上38W+人的评分是9.7分,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分,超过了豆瓣评分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赎》的9.6分。不能说它在故事性、情节性、艺术性上拍的比肖申克的救赎好,但是可以预见的是这部片子将创造一个令人瞠目的票房奇迹。
738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计划经济” 和 “托拉斯” 是差别很大的两种事物
gordon 2017-5-17 15:57
垄断资产阶级,向上下游延伸,但是到了末端,例如商业这块儿,不延伸了。因为效率不高。 计划经济是仿这种 形式,但它们两者本质还是不同的。 计划经济诞生了 线性规划,成为 MBA 课程的基础 线性规划 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39 年,当时的苏联数学家、经济学家( 康特罗维奇 )在《生产组 织与计划中的数学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类似 线性规划 的模型, .. ************************************************************************* 但它们是两种思路 洛克菲勒,他是会计,然后 “成本内化” 而已。 康特罗维奇 ,这种方法是一种数学方法 ************************************************************************* 学经济学与会计学哪个更好?? 当然实践是对的,科学带有数学,带有理性。带有一些冲动和共产主义性质 ************************************************************************* 工业经济分析,PDCA 这种,侧重的是经济活动效果。 会计分析,侧重的是经济效益。 统计分析,是一种统计方法 ************************************************************************* 相对于以凭证为依据的历史成本,公 允价值获取的信息成本较高。会计信息要在成本和准确性之间找到一 种能获得最大效益的平衡,提供绝对可靠的会计信息只是公允价值运 用的行动标杆而绝非其目的。 ************************************************************************* 涉及到信息的事,实际上也没有啥标准,说实话
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凯恩斯主义在德国和美国
gordon 2017-4-24 14:20
一战结束后的 30年代 在德国,凯恩斯主义很适合 在美国,就人为制造波动,完全就是扯淡 你怎么知道把钱花在哪儿呢 ? 哈耶克的睿智就显现出来了 ********************************************************* 凯恩斯是为德国而生的一个人,《合约的经济后果》、《通论》 战后重建经济学,对德国很好使,麻烦就在于最后的投资怎么办? ********************************************************** 反正计委已经解散了,要不然的话,才麻烦呢 所以说,中国运气很好 其实现在才是它要结束的时候,但它已经结束了 作为一个机构,已经解散了; 这些年 只是作为经济政策存在。
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甲午战争时期的经济学
gordon 2017-4-23 11:06
实际上,1840年的鸦片战争 和 1894年的甲午战争 可以合并 只是侵略者变了,被侵略对象没有改变 侵略者变了,从英国变成了日本。 侵略对象还是 自然经济 大清开国就是 民族国家vs 国际资本 ;荷兰人、郑成功 对它 很有威胁 只不过 从荷兰人变成英国人,英国人变成 日本人而已 大清还是那个大清 ********************************************************************************* 在甲午时期,斯密、穆勒、萨伊 他们是主流,主要是穆勒 初始,经济学的基础是哲学,穆勒是想寻求幸福, 边际学派是想寻求 现实生活中 实实在在的幸福 ********************************************************************************* 那时候,马尔萨斯、西尼尔已经不流行了,俾斯麦搞了 福利国家 进步主义思潮,斯密、穆勒 大行其道 马尔萨斯、西尼尔,是 19世纪70年代 边际学派 兴盛的时期,把他们又揪出来了 ********************************************************************************* 日本也不是因为英国,日本是因为法国 法国在当时 数理化已经非常强了,文学家 在法国已经无法立足了 ********************************************************************************* 拿破仑三世时期,文学家已经 无法在法国立足了 法国数学 比英国还强 所以, 你们也不用去穿越 ,就中国大陆现在 的知识水平 ,能比得上 普法战争时期的法国吗? 不说专项,单说社会的 “ 通识” ********************************************************************************* 你水平还不如 它,不要去穿越了 听哥一句劝,不要去穿越了 法国的力学和数学化程度,比英国要强大
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1840年 以前的经济学
gordon 2017-4-23 09:42
马尔萨斯和李嘉图 李嘉图 是个白左,李嘉图很有钱;替穷人说话,不替穷人办事。 李嘉图很有钱, 马尔萨斯是个穷人,是替穷人说话的。当然他说话不好听 ******************************************************************* 西尼尔《最后一小时理论》—— 因为运营成本的问题 1837年,英国纺织工人要求将每天的劳动时间由11.5小时缩短为10小时。西尼尔为工厂主进行辩护,提出工厂主的利润是11.5小时的最后一小时生产的,如果工作日减少一小时,纯利润会小时,如果减少1.5小时,总利润也消失,工厂就会倒闭,工人也找不到工作。 资本主义生产是有利于消费者,不利于生产者的。(不利于工人,有利于消费者,资本家拿走了利润。消费者拿走了使用价值) ******************************************************************* 在边际学派 崛起之前,主要就是 马尔萨斯、西尼尔 李嘉图和穆勒 把经济学搞乱掉了 ******************************************************************* 劳动还是效用 不是劳动,而是增量,而是效用。不懂微积分,理解不了 边际学派 不是劳动,而是效用。 我们即勤奋又懒惰,勤奋于 不思考猛干活儿,懒于思考。 学了微积分以后,就会抛弃“劳动价值论”了 ******************************************************************* 不是说劳动不好,而是它考虑的是效用,考虑的是增量 流行的意见,认为价值起源于劳动。 没错,劳动常决定价值,但只间接地决定价值;那便是增加或限制供给,以变化商品的效用程度。 ******************************************************************* 马尔萨斯在《论谷物法的影响》里,他说:“道德、政治上有许多问题,似与微分学上最大限与最小限的问题有相同的性质;在这类问题上,常有一点为效果最大的点,而在这点的两面,效果都渐渐减小。” 当然,把这一类偶然提到这种说法的著作包括在书目里面,并不是适当的。 注: 但这是数学 马尔萨斯,也没什么办法他。 只有像女子一样 吐他一口唾沫:“ 庸俗” ****************************************************************** 穷人思想的克星 ,马尔萨斯 我就爱看 “本身也是穷人” 写的书 例如 马尔萨斯,例如 刘易斯
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从刘易斯到科斯
gordon 2017-4-22 10:29
他们都是普兰特的弟子 科斯很牛逼啊,相当于场的理论。 ************************************************************ 科斯很牛, 以前我根本就搞不明白科斯在讲什么 因为刘易斯的书好简单啊 科斯的书不好看懂,当然交易成本这个概念,谁都知道。但是为什么要引入? 我们不是一个随便的人。 ************************************************************ 普兰特很厉害,受两个人影响,一个是工业界的,一个是商业界的,这就是为什么刘易斯能写出那本书的原因。 普兰特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商人没有控制经济体系。 普兰特认为 对工商管理的研究不能首先关注如何经营,他之所以研究工商实务,就是为了理解它们为何而存在 。 他把消费者看作最终雇主,通过竞争机制来行使其控制权。 当时没有谁对 工商业实务感兴趣,除了哈耶克感点兴趣以外, ************************************************************ 当时,希克斯讲课很差劲,科斯不是经济学 本科,是商学本科。 1931年,由于罗宾斯的怂恿,希克斯才开始开设 高级经济学理论课程。 说实话,本科学经济学 没什么意义,当年就是研究生课程。(涉及到很多数学和统计学) 开本科生课程是为了挣你钱。 普兰特这一派对高级经济学没兴趣,只对应用有兴趣。 刘易斯、科斯他们是一批的,商学院毕业的。不是搞经济学的 罗宾斯、希克斯,他们是一批的 ************************************************************ 早年 伦敦商学院和 lse 在 普兰特的时代是一块儿的 后来 伦敦商学院才从 lse 分离出来 刘易斯上的也是商科,跟科斯一样 我说科斯水平这么菜,怎么被称为 伟大的经济学家 普兰特这一系 本来就是很离经叛道的 ************************************************************ 科斯学的也不是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而是 马歇尔的《工业与贸易》 他是 MBA 的学生 你懂的 刘易斯也是学商科的,但是刘易斯是普兰特的助教
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减税经济学 —— 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
gordon 2017-4-19 21:48
经济学家一直在争论拉弗的观点。许多经济学家认为, 之后的历史否定了拉弗关于低税率可以增加税收收入的预言 。但是,由于历史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20 世纪 80 年代的事件更有利于供给学派。为了准确地评价拉弗的假说,我们需要在里根没有减税的前提下重演一遍历史,来看一下税收收入高了还是低了。不幸的是,这个试验是不可能的。 在 这个问题上,一些经济学家采取了中间立场。他们认为,虽然税率的全面降低通常会减少税收收入,但一些纳税人有时可能发现自己处于拉弗曲线不利的一边。在其 他条件不变时,如果对面临最高税率的纳税人实施减税, 减税可能增加税收收入 。此外,当考虑税率比美国高得多国家时,拉弗的观点也许更有说服力。例如: 20 世纪 80 年代初,瑞典一般工人面临的边际税率约为 80% 。这样高的税率确实严重不利于工作激励。研究表明,瑞典如果降低其税率,的确可以增加税收收入。 经济学家对这些问题看法不一致,部分是因为他们对相关弹性大小的看法不一致。在任何一个市场上,供给和需求越富有弹性,该市场上税收对人们行为的扭曲就越大,而且,更可能的情况是,减税将增加税收收入。但是,经济学家对以下一般性结论是没有争议的: 仅仅盯住税率并不能计算出税收变动会使政府收入增加或减少多少,后者还取决于税收变动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 中国情况比较特殊,中国人劳动时间本来就长,而且有些加班还不给钱 减税是否能 增加工作时间,这是存疑问的 更可能的是,减税增加了每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吧 ******************************************************************* 贷款买房是扭曲需求,提前消费了。 美国人在经济上比欧洲人更强,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工作得更多,这种差异往往被归因于文化差异:美国人想消费更多,而欧洲人想享受更多。 本质上,是增加他们的工作。但 中国社会有特殊之处,工作已经饱和了 ******************************************************************* 中国的问题,不是更努力的工作,而是更 smart 的工作 死马当活马医吧 ******************************************************************* 跟陈忠和 指导女排 和俄罗斯打的那场一样。 不是说有多凶很,而是笑一笑。 ******************************************************************* 里根政府第一任 预算局 局长 大卫·斯托克曼( David Stockman ) 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里根)曾亲自经历过拉弗曲线所描述的情况。他总是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我拍电影赚过大钱。”在那时,战时附加所得税高达 90% 。“你只能拍四部电影就达到最高税率那一档了。”他继续说:“因此,我们都拍完四部电影就停止工作,并到乡下度假。”高税率使人们更少地工作。低税率使人们更多地工作。他的经历证明了拉弗曲线。 ******************************************************************* 问题就在于 中国不是美国 ( 二战时候的美国,开玩笑 )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处于工作年龄的法国人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是 24.4 小时,比美国人多 1 小时。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法国人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减少为 17.5 小时,而美国人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增加到 25.9 小时。
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2:农业技术改进对农民来说是好消息吗 —— 中美贸易 ...
gordon 2017-4-19 01:58
据说,懂了需求和供给两个概念,就算是一支会说话的鹦鹉都能够成为经济学家,那我们就用需求、供给以及弹性这三个概念,来分析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民来说是个好消息吗?假设你是一个农民,靠种植小麦为生,你辛苦的努力,来通过亩产更多小麦来赚更多的钱养家糊口。突然有一天,中国农业大学宣布发明了一种新的杂交品种,可以让小麦的亩产量增加20%,那么这个消息对你来说,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呢? 这里我们需要进行一下分析,而不是凭直觉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里面设计一些概念,边分析边说。核心都是基于下面这幅图 这幅图就是需求供给图,根据需求和供给的理论,随着价格的增加,销售商品有利可图,所以供给量会随之增加,而同时需求量会随之减少,他们中间的交叉点就是 平衡 点,在这个点上,市场上所有的人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卖家卖出了东西,买家买到了东西,而且大家对价格和销量都非常满意。 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出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可以产出更多的小麦 ,于是也就愿意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供给更多的小麦,于是,表现出来的就是:供给曲线向右发生了移动:从S1移动到S2。 而 这种新技术的变化并不会改变消费者对于小麦的需求 ,所以需求曲线是不会发生变化的,那么这时,新的平衡点就出现了:原来的平衡点是3元/斤和800斤,而 新的平衡点就变成了2元/斤和810斤,那么这时我们来看看农民的收入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从3×800=2400元变成了2×810=1620元, 于是,有趣的结论出现了—— 农业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农民收入的降低 。 ********************************************************************** 为 什么会有这个结论呢,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反应程度的指标。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就是:需求价格弹 性= / ,其中P是价格,Q是数量,这是利用中点法推出的公式,就不细解释了,需求 价格弹性得出的数值,说明了价格变化对于需求变化的影响,反之亦然,如果弹性小于1,则说 这个需求缺乏弹性,即对于价格的变化,反应不明显 ,如果弹性大于 1,则说这个需求富有弹性,对于价格的变化反应明显。 对于小麦来说,首先这种物品比较便宜,其次它有较多的替代品,所以这种商品的需求一般是缺乏弹性的(需求量对于价格的变化反应不明显),表现在需求曲线上 就是很“陡”,于是也就出现了上面的情况。 那么, 为什么新技术带来了农民整体收入的降低,大家却还是去使用先进技术呢?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了竞争的核心,对于任何一个既定的价格,使用新品种生产并销售会 带来更好的总体收入,因为每个农民对于整体价格的影响毕竟是微乎其微的,但如果所有农民都使用新的技术,那么就会带来上面描述的总体收益减少的现象了。这 其实也说明了为什么技术越来越进步,人们被越来越鼓励离开农业的原因,因为食品需求缺乏弹性,所以技术进步只会让农民的收入变差,那么只能通过用更少的人 来分享来保证个体收入。 ************************************************************************ 大学扩招可以提高你的收益吗? 错,只会提高你的成本,让你变得更糟糕。 但是会 提高整个社会的产品 的品质。 毕竟受教育的劳动力多了嘛,产品品质 自然会提高一些。 只是对公共有利,对你个人是不利的。( 你填了社会的坑 ) 产出有弹性的商品,例如 智能手机这类的,这需要研发能力。 ************************************************************************ 跟文艺界 明星一样,赢者通吃。 ************************************************************************ 那美国应该和中国贸易吗? 在经济好的情况下,应该是, 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就会改变产能,生产牛肉的产能 转变为 生产土豆。 当然交易更好,但是牛肉卖不出去呀。 ************************************************************************ 其实经济不好,美国比中国还难过, 土豆怎么都有人要,生活必需品。 但是经济不好,牛肉就没人要了,要转产,折腾来,折腾去。 ************************************************************************ 片面的强调技术进步,而不考虑风险,是不完善的。
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123456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0 00:34 , Processed in 0.03310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