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代表性

相关日志

分享 如何预测孩子的未来?(转)
gordon 2016-11-15 14:22
在你思考下面的问题时,请记住史蒂夫是从 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库中被随机挑选出来的 : 邻居如此描述这个孩子:“史蒂夫非常腼腆,少言寡语,很乐于助人,却对他人或者这个现实世界没有兴趣。他谦恭有礼,做事井井有条,中规中矩,关注细节。” 请问史蒂夫更可能从事哪种职业,图书管理员还是农民? ******************************************************************** 很显然,史蒂夫的个性和典型的图书管理员有着惊人的相似,但这些与职业密切相关的统计学因素却很少有人关注。你们是否注意到,在美国,农民与图书管理员的比例超过20:1. 由于农民数量要多得多,所以 那些“谦恭有礼,做事井井有条”的人也常常只能成为坐在拖拉机上的农民 ,而不可能是坐在图书馆咨询台后的管理员。 但是,我们发现 实验对象往往忽略这些相关的统计数据,而仅仅依赖于相似度来作出判断 。 于是,我们提出如下观点: 人们把相似度当成一种简单的启发手段(简单地说就是经验法则)来作艰难的判断, 对这些启发性手段的依赖必然会造成其预测带有成见(系统性失误)。 ****************************************************************** 我们确信那个3岁大却善辩的孩子将来会做律师,那个有点呆板的孩子可能成为教授,那个体谅他人、循循善诱的孩子可以做个心理咨询师。 只不过,这些预测都是荒谬的 。 我们对这些孩子的直觉,来自他们自身的特点与特定职业特点的相似度。 ****************************************************************** 认知失调理论与自我 很显然,这篇文并没有帮助你什么。 但是,却 遏制了 在认识失调的路上,越走越远。 ****************************************************************** 知道是场梦,那么早点醒,就会节省宝贵的时间。
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这脸打得好!葛剑雄:中国首富政协大会发言 这等于做广告
热度 11 天狼星 2015-3-11 17:32
 今天我想讲讲政协大会发言的问题。   李河君会上发言等同于做广告   昨天下午我们是第一场发言,这中间有一位叫李河君,是中国的首富,他有做新能源产业。他发言的时候,就谈他做的两样产品,一个是薄膜电池,一个是移动能源,谈这两个产品很好,产生了什么样的效应。   当时我听的时候就有一个感觉:这等于是在为他自己的上市公司做免费广告啊!不仅我一个人,其他人也有这样的感觉。今天我知道他的股票在香港的上市股票中大幅度地上涨,这就很不正常。为什么?   我们政协的大会发言,是在众多报名的发言中间听取出来的,而且优先考虑党派的代表意见、集体的发言,比如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和党派的发言,往往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是有代表性的。个人发言要经过挑选,得到发言的机会是不容易的,其他人有大量的发言稿都作为书面发言,书面发言也不是想发就能发的。个人发言的筛选有严格的标准。   发言内容不应涉及个人利益   我觉得这个标准应该参照提案的标准。虽然现在每一位委员都能够随时提出提案,但是也有几条标准限制大家。第一条,提案不能够涉及个人、家庭或者小团体的利益。第二条就是,不能就具体的学术问题提出提案。虽然对政协大会发言没有这样的具体的规定,但是我想,这是两个底线。   问题就是,这一位李河君委员,他就是这家上市公司的老总,他在会上大谈的是他上市公司的两种主要产品。这个你怎么可以到政协的会上做大会发言?可能有的人为他辩护,说在政协大会上以这个为内容进行发言是因为这是发展的方向,比如薄膜电池、新能源。可是就算他的产品或者他的公司是值得推广的,那也应该由跟他本人和他的公司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者,比如有公信力的科学家或者企业家来发言,而不应该由他本人进行发言   我怕我自己缺少科学知识,所以我今天跟昨天还专门请教了几位院士。他们也认为李河君讲的这些内容,在科学上是夸大的,或者是缺乏根据的。有些问题现在不过是一个理念,并没有做到,有些内容也是相当片面。比如说他说他的薄膜电池,不产生任何环境破坏,零排放。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薄膜电池的使用过程中当然是零排放,但是生产的过程中呢?就像我们现在讲的光伏电池,使用的过程的确是零排放,但是生产的过程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薄膜电池的应用也不像他报告中所提的那么容易。总而言之,他在里面讲的这些效果,都夸大了事实,是有争议的   。根据这两条,政协是不应该安排他发言的,他没有资格进行发言,因为他的内容中科学这方面是有争议的。   这样的发言内容会造成对会议和市场的误导   而且这个发言内容跟他的利益关系太密切,他就是这家上市公司的老总。这样他怎么能有这个机会?怎么能够在会上讲这样的事?类似的像李彦宏也发言,但是李彦宏的发言讲的是一个理念,并不是关于他自己公司或者他本人的,而且讲的是宏观的内容,大家觉得很好。像李河君这样一个上市公司老总,政协会上发言,首先就是对下面的听众、对政协委员的一种误导,包括昨天是马凯副总理也来了。因为绝大多数人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今天他在政协大会上做这样的发言,大多数人会认为,政协肯定已经对这个内容做了了解,所以这个信息是可靠的,这种观点是可取的,甚至马上认为他的产品是好的。   这跟在中央电视台花了很多钱做广告有什么两样?效果甚至比在央视做广告更大。   当时我还想,这只是对我们这个会议本身的误导。   但是后来我听说他公司的股票大幅度上涨,我觉得更坏的其实是对市场的误导   。在这一天里面,并没有什么经济的浮动,它也没有推出什么其它的利好消息,那他公司的股票价格为什么上涨这么大的幅度?实际上就是李河君在政协大会上的发言已经给股民们产生了一个“中国政府力挺他”,“他有强硬的后台”,或者“他这个产品、公司前途无量”这样的印象,才产生了这样的结果。   对股市影响为什么这么大?   而且这个影响作用为什么那么大?根据正常的渠道,并没有马上发表他的全部讲话的内容,只不过是报了他的名字,出现了他讲话的画面。所以我觉得应该查一查,到底在股票大涨的背后,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到底这个事情的背后发生了什么?是不是只是简单地因为他的政协大会发言这条消息,这是我们重视的。   政协大会发言会有会前交稿、审查的这样一个过程。他会发言这个肯定预先已经通知他了。如果他不提前发出消息,难道市场反应就那么快吗?当天下午第一场发言,在没有其它任何经济因素情况下,可以使股票涨幅那么大,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应该被认为是正常的。   如果说这件事是正常的,没有其它任何幕后的活动,那我只是对政协这个发言安排作出批评,只是认为选择不当。如果还有其它的行为,那我觉得就已经超出了政协的范围,也超出了我们可以批评的范围,那就应该请证券市场的管理部门来管理、调查了。   有多少条文被束之高阁?   关于立法法修改的讨论中,我也发了言。因为这个问题比较专业,我们拿到文本也比较迟,所以大家来不及做深入的探讨。但是大家谈到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立法很多,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现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有法不依。比如现在的行政部门有很多规定往往是与上位法冲突的。   我们从修改的立法法里面,也看到,在我们国家由人大、人代会通过的叫法律;政府部门通过、人大授权或者批审以后公布的,叫法规;团体内部的叫规章制度。那么法规应该服从相应的法律,不能与相应法律矛盾。团体内部的规章制度,既不能违法,也不能犯规。   但实际上,比如教育部,它规定的很多规章是跟教育法相矛盾的。另外它自己制定的规章,往往根本不执行,或者违反,大家都习惯成自然了。虽然这不是立法本身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就可能使得有很多条文到最后都束之高阁,不再用了,却也不去管理。还有很多是公然违反,也不加以纠正,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法律的作用是管住底线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法律的作用一般是管住底线,这是一个最低标准。这个标准不能用道德标准,不能用哪个领导的讲话,或者哪个领导的意图来替代,也不能受舆论影响。   比如我们制定的法律法条,一再强调“回家看看”,要把加入法律中。这实际上是很荒唐的。我不回家看看能怎么样?法都带有强制性,法跟社会公德,跟民间的乡村民约都不同,它一定要有强制性。如果定了一条法,但没有强制执行的手段或者能力,这条法非但无济于事,还会影响到其它法律的严肃性。   比如说有的人恶搞,要常回家看看,他问什么叫“常”?回一次算不算常?“回家看看”,有的人说我走到家门口看过可以了吗?看多久,看到什么程度?所以这条法本身就没有标准。另一方面,要不守这个法,比如说三年不回去你拿我怎么办?有没有相应的强制措施?完全没有。但这条法律条款会影响到相关的其它的法,因为既然这条法可以不执行,为什么非要执行其它法?   当然,“回家看看”这是明显的一条,其它条文也有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国某一个领导讲什么话,或者指示哪一条,就会:好,我们要把它变成法律。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出于舆论压力。   包括我们现在有些法律的执行过程中,大家产生疑议:有时候法律的执行不仅仅是依法行使,而是强调民意,强调实际的需要。但法律有权威性和严肃性,并不是完全反映实际的需要,法律作用是是管住最底线。比如家庭关系中间,一定要超出某一个程度才归法律管。家庭暴力是有标准的,父亲打儿子教育儿子,一般的情况下法律不管。因为法律只是管住底线,保证未成年人或者儿童安全,或是保证你不跨过刑事上的这条线。不能什么东西都让法律管。依法治国,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就是什么事情都认为法律可以解决,法律万能了。我们要防范这一方面产生的弊病和风险。
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ZT 分享 一张美丽的照片 -- 让色彩飞翔
热度 6 jerf71 2014-8-29 01:31
ZT 分享 一张美丽的照片 -- 让色彩飞翔
本人觉得是完美之作。 引述: 来自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周健恒(21岁)则以“让色彩飞翔”的摄影作品获得青年组冠军。第二次参赛的健恒通过鲜艳的颜色表达主题:“位于梧槽中心非常具代表性的彩色组屋即将拆除,我只想在拆除前拍下这些组屋的照片。在那里我看到一群鸽子,把它们飞翔的画面加入照片。对我来说,这就是一张代表‘美’的照片。”
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阶层固化和计划生育
热度 43 老马丁 2012-11-23 03:29
说一些社会政治经济的热点问题吧。都是个人观点,但是和身边的人圈子的人讨论过,有一点的代表性。 再合理公平的社会,占有超过大众平均水平的资源的上层位子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 阶层固化本质上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自己辛辛苦苦的爬上来了,当然希望能够让子孙惠及,多享福,少吃苦。这是我们的本能,中外一样。爬上来的过程越艰难,爬不上来或者掉下去的后果越严重,上级阶层维护自己阶层固化的意志越强。 人的最终能够占有的资源R可以用一个方程来表示 资源= f(起点,能力*机会)。阶层固化下,起点(家庭,父母)起到主导作用,起点决定资源占有,所谓的X二代vs. 吊死。而且机会也不再是公平的分布在每个人头上(机会当然也会被能力影响,这种非公平分布一般不会被认为是不公平), 机会也被起点影响。学经济学的知道,机会变成内生了。 人的能力是起伏的,遗传经常变异。上层社会里再有能力的父母,也无法保证自己的能力能够传给每一个下一代。 现在我们假设某个社会里的资源占用方程是能力和起点都很重要。如果某个上层生育多个孩子,只要有一个孩子有能力(这种概率还是很大的),那么加上他的高起点,就能够保证家族里其他没有能力的孩子能够得到照顾,而且他们有能力的孙子也会有脱颖而出。 如果每个上层都是这么个想法和个做法,会形成是一个均衡:上层并不介意其他起点低的但是有能力的人往上爬。这是最好结果:有条件的拼条件,有能力的拼能力。今天我输了,但是我的孩子的机会还在,只要他有能力。参考70-80年代的土工。 可是如果上层只能生一个孩子,那完了。爹妈能给你的一定都给你。只有有人有私心让自己没有能力的孩子也待在上层,那么必然所有上层的人的反应是固化阶层。但是,这就近似于所谓的囚徒困境。 如果总体资源在减少,上面的情况在不搞计划生育时也会发生,因为每一代能够上来的位置就会减少。人心贪不足, 上层不得不为自己的孩子卡位,固化阶层越来越强。这种情况下,上层搞计划生育对社会来说还好一些,没有那么多狼崽子要喂。 反过来,如果总体资源在增加,每一代空出来的上层位置还有, 哪怕搞计划生育也会让问题稍微缓解一些。 如果下一代能力实在太差,或者说呆在位置上有风险,那么会出现资源和位置分离的现象。官二代们拿着大批财富去外国生活是一个做法。 可见,计划生育是能够在某些情况下加强阶层固化,但不是阶层固化的决定因素。 决定因素是那个资源占用方程的产生过程和社会发展。
个人分类: 闲谈|186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清汤牛肉面
热度 33 graceusa 2011-12-11 09:50
前几天听到广播说,每年节日期间(从感恩节到新年)美国人平均每人体重增长 6 磅。我不知道这个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如何,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冬季身体对热量的需求明显增高。 我们这里虽然谈不上天寒地冻,但下班回家的时候还是期待有一碗热汤。为了减少又要烧饭又要烧汤的麻烦,索性就吃一碗热汤面吧。 牛腱煮熟后切片拌上酱油盐糖鸡精辣油等调料,装盘;牛肉汤下面。再有个蚝油生菜就是一顿晚餐。 我用这碗面谢谢在前两个帖子里捧场表态的各位吧 ,谢谢大家的鼓励,希望借这个东风我家小葛明年也能上一个理想的学校!
84 次阅读|31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3 13:31 , Processed in 0.02741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