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爱吱声 标签 欧洲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欧洲

相关日志

分享 为什么我认为西部欧洲完蛋了
热度 94 老马丁 2017-5-14 04:27
1. 德国总理 圣母默克尔,没孩子。 2. 法国新总统 马克隆,没孩子。 3. 英国总理特丽莎,没孩子。 4. 意大利总理 Paolo Gentiloni, 没孩子。 5. 瑞典总理 Stefan Löfven,没孩子。 6. 荷兰总理 Mark Rutte, 没孩子。 7. 欧盟层次,欧盟执委会,相当于欧盟的政府,主席 Jean-Claude Juncker 没孩子 上面那个单子竟然没有比利时。这不科学,我就不信比利时这个奇葩能够例外。往前翻,果然,前任比利时总理 Elio Di Rupo , 14年下台,没孩子。 我死后,哪管国民的子孙死活。 无语。
个人分类: 闲谈|715 次阅读|24 个评论
分享 二十一条的问题,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
gordon 2017-3-25 16:22
对局变化,有急有缓 因为二十一条的问题,造成了中日对局的变化,急速进入 “混乱期”。 中日皆混乱。 如果按缓和的策略走,中国可能会失去东北。 其中还有苏联,苏联也是感觉到欧洲的动荡,也是 “急” 这条路线走的。 *************************************************************** 二十一条问题,提出的背景,也是日本人问英国人了,英国人说,日本不但种了树,也种了血。拿到东北很应该 原话不是这样,原话是说,东北租期到期了,延长很应该。 就跟香港一样。 *************************************************************** 根子还是在日俄战争,还是在英国身上。 中国问题的根子,还是在英国身上
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农神食其子》 —— 欧洲的星星为什么总被画成六角?
gordon 2017-3-21 12:58
http://www.miaopai.com/show/x6fH8barKKtRsKJ3~9HQfgb-F2t3qgJt.htm 【鲁本斯为何要画三颗星】鲁本斯是巴洛克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家,在其代表作《农神食其子》中为什么要画三颗六角星?为什么欧洲传统艺术中,星星总被画成六角? ************************************************************************** 五角星是 战神的标志,战神也是狂暴之神。 但是在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却是雅典娜。 所以在 《荷马史诗》 众神之战中,雅典娜总是狂虐战神。 战神,就是战争的象征 —— 狂暴,但他是个自然物。 雅典娜 战胜战神,也就不是 “不可思议” 的了。 ************************************************************************** 五角星(亦称五芒星),古罗马神话里“战神玛尔斯”的标志, 战神玛尔斯 是美神 维纳斯的情人 ( 维纳斯原配是武器之神 伏尔铿),由于这个原因,带有鲜明罗马特色的五角星在中世纪被视为“反基督和黑魔法”的标志,是被教会禁用的。 文艺复兴之后,古希腊、古罗马许多标志一并被复兴,作为战神玛尔斯标志的五芒星也再次复兴被多个西方国家军队采用,西化的日本,在幕末时期就开始在军队里使用五芒星了。 明治24年(1891年)第一套陆军军服出来的时候日本陆军就已经用这这种帽徽了 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的日军军服 ,可见黄色五角星的帽徽 ************************************************************************** 玛尔斯(拉丁语:Mars) 罗马神话中的战神,朱庇特与朱诺之子,贝娄娜之丈夫,维纳斯的情人,他是罗马军团崇拜的战神中最重要的一位,重要程度仅次于朱庇特,最早是和奎瑞纳斯(Quirinus)朱庇特(Jupiter)并列的三大主神之一。 玛尔斯的节日是在三月和十月。拉丁语的"火星"和 英语的"March"正是源自玛尔斯 。但拉丁语"Mars"一词并非源自原始印欧语,似乎是从伊特拉斯坎神话中的玛里斯(Maris)拉丁化而成的。 起初玛尔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繁殖与植物之神,同时亦是牲畜、农田与农夫的守护神。在公元前2世纪,大加图曾说"好好饲养你的牲畜,每年要向玛尔斯·西尔瓦诺斯(Mars Silvanus)奉献。"后来,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玛尔斯成为了战争的象征 。 马尔斯同时也被认为是罗马城建造者罗穆卢斯的父亲,因此他也是罗马人的祖先。 玛尔斯是备受敬畏,跟朱庇特一样是最受尊崇的神只,他就是战士的庇护者,罗马的守护神,当时尚勇的罗马人最普遍信奉神。(每年至少祭拜两次,而朱庇特一般是固定三次,但是罗马所有战争开始前,国王或者执政官都得拿起马尔斯的圣矛,念着:马尔斯,快醒来......。凯旋归来也一样要祭拜马尔斯,所以很多时候次数超过朱庇特)
1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甲午战争前的 欧洲关系
gordon 2017-2-22 06:29
拿破仑战争后, 英国、俄国都是欧洲大陆的仲裁者 ,自从日俄战争失败以后,俄国就被法国俘虏了。 本来俄国是法国的老大 ,日俄战争后,反过来,成跟班小弟了。 ******************************************************************** 法俄同盟 沙俄方面并不积极 ,久久不予批准。其中原因是法国巴拿马丑闻的被揭露,导致沙皇政府对法兰西共和国的稳定性以及同法国结盟的价值引起怀疑。此外,俄国外交部中也有人反对以这样的协定束缚自己的手脚。 1893年8月 ,德国议会通过新征兵法,使兵力陡增150万。秋天,德国对俄国又展开激烈的关税战。法俄结盟危机因此结束。 (80年代后半期,普鲁士的容克地主反对输入俄国粮食,俄国工业家也反对德国工业品进口,双方都提高了关税。为使俄国屈服,德国报纸展开反对给俄国贷款的宣传活动,政府还禁止帝国银行接受俄国的有价证券,令迫切需要外债的俄国极为恼火。) 政治上两国也逐渐交恶。当时, 英国采取同、德奥集团接近的步骤 ,跟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订立了旨在阻挠俄法在地中海扩大势力的《地中海协定》。 这一行动受到德国鼓励。俾斯麦辞职后, 德国威廉二世实行外交新方针 ,抛弃了俾斯麦长期执行的拉拢俄国,孤立法国的大陆政策,追求与英国的友谊。1890年,俄国希望跟德国在期满时续订《再保险条约》,居然遭到拒绝。同一年,德国却跟英国达成以桑给巴尔交换赫尔戈兰岛条约。 德国亲英疏俄的新方针使俄国严重不安,被迫同法国日益接近。 这正是法国政府20年来梦寐以求的 。 在建立法俄同盟的过程中,法国急不可待,表现出强烈的迫切感,俄国则多所犹豫,不甚积极。 俄国当时主要担心是英国,正因为反对英国才寻求法国支持。 而法国始终视德国为头号敌人,对英国倒不乏最终和解的幻想。 亚历山大三世登上军舰,在法兰西共和国国歌《马赛曲》声中脱帽致敬,表达君主国元首对共和制法国的友好感情。 本来,俄国的意思是,欧洲大陆是我罩着,像法国有钱的奶油小弟,有什么麻烦都可以来找我。(法国给他钱哪) 日俄战争以后,整个关系调过来了。 ********************************************************************** 法俄同盟从法律意义来说,只不过是两国在发生对德战争情况下采取共同行动的一项保证,但政治影响极为深远。它改变了欧洲的外交格局,使法国得以与一个欧洲大国建立合作关系,真正摆脱了孤立处境,加强了在欧洲的地位,宣告了 俾斯麦20年来苦心经济的外交体系彻底崩溃 。欧洲从此形成了以德奥意为一方,俄法为一方的两大军事集团。 另:意大利和奥地利有矛盾啊,意大利和德国关系好。以前跟法国关系也好。 ********************************************************************** 1894年10月下旬德国更换宰相,11月1日俄国皇帝更替,使得德俄又有所接近。新宰相 霍亨洛埃-谢林斯菲斯特侯爵反对前任宰相卡普里维东西同时迎击法俄同盟进攻的主张,他并不认为德俄对立不可避免。新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希望同亲戚威廉二世保持亲密关系。 尽管如此,法俄友好的总格局不再变化,而且日益密切,法国资本大量渗入俄国,两国贸易来往更加频繁。1895年,法国与俄、德一起对日本施加压力,干涉它放弃独占中国的辽东半岛。1896年沙皇夫妇访问巴黎,1897年法国总统回访俄国,同盟关系更加牢固。 法国温和派政府在90年代后期还力图缓和跟英国的矛盾。随着英、德在南非争夺日趋剧烈,德皇威廉二世想把亲俄反英行为扩大成一个吸收法国参加的反英“大陆同盟”,逐渐削弱德法在欧陆的对立。 德国向法国作出了在殖民方面共同行动的建议。因有法俄同盟面有恃无恐的法国,对此不仅不予回答,而且通知了伦敦。 在法绍达危机时,法国也作出了让步,以对抗主要敌人德国。 这样,到世纪末,温和派政府不仅成功地摆脱了孤立地位,而且也缓解了跟德国以外的欧洲列强的矛盾,作为一个大国再度积极活跃于国际舞台。 ********************************************************************** 甲午战争,我们都知道,是 德国人捅了清王朝一刀 。(李鸿章和俾斯麦的友好关系结束了,而且威廉二世要仿效匈奴人般攻打中国,为此获得了匈奴人的绰号。) 跟老大,跟的不对,就是这个结果。 ********************************************************************** 甲午战争,就是俾斯麦外交体系 解体的结果 法国想 卸掉德国的海外收入。 德国这帮蠢蛋,还在背后捅了我们一刀 段祺瑞,真解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们也收拾了德国一顿,算是扯平了 ********************************************************************** 1893年8月 ,德国议会通过新征兵法,使兵力陡增150万。 这是甲午战争前一年,法俄同盟结成。我们以前一直是跟德国的,当小弟被人家收拾,活该。本来就是为 老大挡刀的 威廉二世再捅我们一刀就不对了。(他当时想跟 英国关系好嘛,想跟欧洲文明接轨,问题在于 经济方面跟英国有矛盾)
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1661年的欧洲(转)
gordon 2017-2-4 10:48
1661年4月,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荷兰于台岛西南建有两大防御要塞,一为位于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的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二为位于台江内陆赤崁地方(今台南市中西区)的普罗民遮城(Provintia)。二十四日,大军进入澎湖海面,狂风暴雨,突然袭来。为了早日完成光复大业,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成功传令大军连夜破浪前进。郑成功的大军在一个海水涨潮的夜晚,同年四月初一,郑军经由鹿耳门水道进入台江内海并于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区开元寺附近)登陆,意图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罗民遮城。随后郑军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赫克特(Hector)号,取得台江内海控制权,并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普罗民遮城。不久,于四月初五即迫使普罗民遮城守军出降。在取得普罗民遮城做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由于考虑到两万大军的粮饷调度不易,郑成功并没有做持久战的打算,一开始即对热兰遮城施压,试图胁迫荷兰军队投降。遭荷兰大员长官揆一(Frederik Coyett)拒绝其投降要求之后,郑成功一度下令强攻热兰遮城,却遭遇荷军极顽强抵抗,郑军损失惨重。由于强攻不下,加之大军粮食短缺,使得郑成功被迫改变策略,派出大部分的军队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钱粮,以解大军乏粮的燃眉之急,对热兰遮城改采长期包围的战略。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五月初五,郑成功改赤崁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及天兴、万年二县。敌军守将描难丁战败投降。于是成功留部将杨朝栋守赤嵌楼,亲自率军乘胜进攻赤嵌城(荷兰殖民者在台南建筑的“王城”)。郑成功写了一封信给荷兰殖民头目台湾总督揆一,要他投降。信中有这样几句话:“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予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明确地指出中国人民收复失地是不可磨灭的真理。然而侵略成性的揆一,仍然企图据险顽抗,成功命令大军把赤嵌城严密包围起来,发炮向城里进攻。赤嵌城附近的高山族人民都来欢迎和援助郑成功,城里的汉人也给郑成功传递消息,赤嵌城被围困了七个多月,敌军官兵死伤一千六百多人,最后敌军水源被我切断,揆一黔驴技穷,只好扯起白旗,宣告投降。 荷兰殖民者在死亡之前,依然企图进行绝望的挣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七月,荷兰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军舰以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大量补给品与火药。时郑成功的军力仍分散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三千,遂使荷兰军重新燃起反扑的希望。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兰援军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风雨;其中荷兰军舰Urck号不幸搁浅,船上人员皆遭郑军俘虏。此一变故,使郑军获得整备的暂机,待荷兰军舰于八月回到大员海域时, 郑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 。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十二月,日耳曼裔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郑成功在其提供之情报的帮助下,炮轰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十二月初八,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敌人在投降条约上签了字。在十二月二十日向郑成功屈服,揆一率领残敌五百人狼狈退出我国领土台湾。沦陷了三十几年的台湾,从此重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 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时欧洲各主要国家的情况。 先说英国, 这里的英国泛指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这片土地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可谓风云变幻。先是议会与国王开战,然后是国王被不合法的斩首,接着是无冕之王克伦威尔的崛起与独裁。 克伦威尔统治下的英国可谓威风八面,先是击败了海上霸主荷兰,然后又联合法国击垮了西班牙。此时的英国不可一世,令整个欧洲都敬畏三分。但是在辉煌的表面下国内矛盾却愈演愈烈,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清教徒与国教徒,民主派、君主派与克伦威尔的独裁派,各种矛盾早已是濒临爆发的火山一般。 就在此时一代枭雄克伦威尔却在最威风的时候病故,传言这位独裁者晚年的对所有人都心怀芥蒂,为了防止有人刺杀甚至每晚都更换卧室。这位在权势上压倒所有君王的护国公最终却在恐惧、不安、焦虑中咽气。(独裁者的末路) 英国人感到天下要大乱。新的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之子理查德.克伦威尔是一个温和、软弱之辈,各地的大将拥兵自重,各派系都蠢蠢欲动。理查德.克伦威尔不堪重负,他放弃了所有的权势逃到欧洲大陆隐居了起来,(不过他得到了安定的人生与善终)英国成了无主之国。 就在此时一位手握重兵的大将蒙克却出人意料的迎回了被斩首的国王之子威尔士亲王查理。经历了数十年动乱的英国人心思安,此时的威尔士亲王查理是理论上唯一能够成为国家无可争议领袖的人物,就这样英国的各派系达成了妥协,他们在保证既得利益的前提下一致承认威尔士亲王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国王查理二世。 被革命推翻的斯图亚特王朝转眼间就成功复辟。 这位查理二世国王历经坎坷,父亲被杀后他历经艰险、辗转于欧洲各国寻求支持,但是各国统治者都摄于克伦威尔的权势而疏远这位王子,其中也包括法国的马萨林。 查理二世复辟之时正是马萨林病重,这位狡猾的红衣主教没有料到一个已经死亡的王朝能够瞬间复活 ,他了解到法国还需要英国作为盟友,临终时马萨林建议路易十四与自己的表哥查理二世联盟,1661年路易十四为自己的弟弟奥尔良亲王菲利普(此时路易十四的叔叔加斯东.奥尔良已去世,侄子安茹公爵菲利普继承了叔叔的爵位)迎娶了查理二世的妹妹亨莉埃塔公主。(她也是路易十四的表妹)波旁王室与斯图亚特王室就此结成了政治盟友。 西班牙 此时的西班牙已经一文不名,虽然结束了与法国的战争,但是西班牙还远没有获得和平,这个衰败的王国还在为了收复独立的葡萄牙而进行着徒劳的战争。长期的战争与错误的政策而导致的经济崩溃已经全面蔓延,整个国家到处都是贫穷与衰败。 西班牙王室此时也像其统治的国家一样破败不堪,1659年与1661年老国王菲利普四世的两个幼子先后夭折,整个王室悲痛不已,好在王后在1661年又生下一个身体孱弱的男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才免于绝嗣。但是谁也不敢保证这个唯一的香火还能维持多久,这个男婴从降生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 神圣罗马帝国 三十年战争使得帝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几乎整个德意志都成了废墟,由于惊人的分裂,(整个帝国有300多个邦国与1400多个半独立的骑士庄园)恢复工作进展缓慢,因为没有一个邦国的君主有实力推动大规模重建。 对于帝国皇帝来说虽然他失去了帝国的统治力,但是在自己的家族领地上权利却得到了巩固。(尤其是在波西米亚)费迪南三世皇帝不再奢望于一统江山,而致力于恢复自己领地的经济,这位不算平庸的皇帝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657年费迪南三世驾崩,其子利奥波德一世继位。年轻的皇帝一上台却遇到了大麻烦,因为土耳其人再一次杀向了匈牙利,兵锋直逼维也纳。 在众多德意志邦国中有一个要提一下,那就是北方的第一大邦勃兰登堡-普鲁士。 由于微妙的国际关系与地理位置,勃兰登堡成了三十年战争中得到好处最多的诸侯,之后又由于联姻获得了波兰属国普鲁士的统治权 。1640年腓特烈.威廉成为了勃兰登堡选帝侯,这位诸侯后来被人们尊称为“大选侯”,(与“大孔代”是一个意思)因为在众多邦国中这位勃兰登堡选帝侯的文治武功是公认的第一。尽管1661年的勃兰登堡在欧洲仍然还是一个不起眼的三流小国,但是一个新兴势力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崛起,谁也不会料到80年后这个撮尔小国将会震动欧洲,200年后则将撼动世界。 荷兰 三十年战争中荷兰成了海上的最大赢家,西班牙海军被海上马车夫打得溃不成军,这个小国成了世界海洋的霸主。1651年 荷兰的商人党乘着四代奥兰治亲王威廉二世暴毙的机会推翻了以奥兰治家族为首的贵族党 。这次政变对荷兰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大量贵族党的成员被排斥,军队失去了最主要的将领。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乘机向荷兰的海上霸权发起了挑战,结果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荷兰人吃了大亏。之后荷兰人痛定思痛,积极扩充海军,发展自己的海外势力。克伦威尔死后英国再一次陷入了相对的衰落时期,荷兰人知道报仇的机会来了。此时的海上马车夫还没有意识到一个新的巨大威胁已经在他们的南方逐渐形成,这个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国家即将迎来最为艰苦危难的时期。 瑞典 三十年战争中瑞典是物质上的最大赢家,古斯塔夫的横空出世改变了整个北欧的力量对比。但是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瑞典却爆发了一场政治危机。古斯塔夫之女瑞典国王克里斯蒂娜在1654年主动放弃了王位,这位女王的退位表面上是因为她的婚姻态度与无法控制对天主教信仰的向往,这是信仰新教的瑞典所不容的。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女王的思想过于超前,克里斯蒂娜的才干是当时公认的欧洲第一,这位女王崇尚科学与儒雅,但是她统治的却是一个野蛮好战的国家。最终女王对于治国失去了信心主动放弃了王位,前往南欧寻找自己的理想。 女王的表兄卡尔大公(原本瑞典人希望克里斯蒂娜嫁给这位大公,但是女王宁愿独身)继位即瑞典国王卡尔十世,这位国王以自己的舅舅古斯塔夫.阿道夫为榜样,(所以他更符合瑞典人价值观)他一继位就展开了针对波兰的战争,随后又与背后偷袭自己丹麦展开大战,卡尔十世骁勇善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此时瑞典的势力空前强大,但是长久的战争大大消耗了国力,同时也使得周围的国家全都心怀芥蒂,瑞典就像一个抱着一箱珠宝穿梭于繁忙大街的人一样,时刻要提防着来自周边的攻击。这个国家已经因为过度的扩张而陷入四面为敌的不安之中。 法国 路易十四亲政的法国在外部看来形势大好,长久以来的敌人西班牙已经急速衰落,最大的邻居德意志也是四分五裂,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刚刚复辟急需法国的支持,海上霸主荷兰也与法国保持相对友好的关系。这是法兰西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良好外部环境。 从内部来看就不是那么乐观了,路易十四接手的政府是一个臃肿、低效、老迈的政府,由于马萨林的贪腐以及长时间的内乱,黎塞留建立的高效官僚体制受到了极大的侵蚀。卖官鬻爵使得政府内充满了滥竽充数之辈,贪腐的风气充斥各个角落。军队的情况也不好,财政的吃紧使得法国仅能保持4万人的陆军,要不是英国的介入,能否打败西班牙真的要大打问号。海军更是破败不堪,由于马萨林的忽视,黎塞留时代颇有实力的法兰西海军到了1661年仅有10余艘老旧战舰,与两个海上强国相比法国的海上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同时期的荷兰与英格兰都拥有上百艘大型新式战舰。 路易十四接手的是一个急需整顿的国家,所有法兰西人都满怀希望的看着年轻的国王如何让自己的国家光彩夺目、令人生畏……
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甲午战争时期的欧洲军备竞赛
gordon 2016-11-30 05:16
  在1870—1871年的战争之后,最终证明了包括预备队和后备军在内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优越于可 以找人代役的征兵制。 大陆各国都作了或多或少的修改而采取了这种制度。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巨大的不幸。主要预备队由壮年已婚男子组成的军队,按其性质来 说,比起根据征兵制组成、 有大批代役兵即职业雇佣兵的路易—拿破仑的军队来 ,侵略性是较少的。但是又加上了亚尔萨斯—洛林的兼并,兼并的结果,法兰克福和 约对法国来说只不过是暂时的休战,正如提尔西特和约对普鲁士那样。于是 法国和德国就开始了狂热的军备竞赛 ,渐渐地俄国、奥地利、意大利也卷进来 了。   开始是延长后备军的服役期限。在法国,地方部队获得了由年龄较大的人组成的预备队;在德国,恢复了第二类后备军,甚至恢复了民军。这样一步一步地继续下去,直到自然的年龄极限为止,甚至还超过了这个极限。   然后是扩大应征人员的名额,并相应地造就了一批新的干部来训练新兵;但是就在这方面也几乎或者完全达到了年龄的极限,而在法国甚至已经超过了极限。最 近几年来,在法国军队中应征入伍的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一些还不能或者根本不能负起兵役重担的青年。曾经观看过1891年在香槟举行的大演习并完全承认、有时 甚至是带着赞叹的口吻承认当前法国军队的战斗素质很高的英国军官,在这方面是公正的,他们一致指出, 在行军和战术演习中掉队的青年士兵多得不相称 。在德 国,诚然还没有把适于服兵役的后备人员完全用光,但新的军事法草案正是为了这一目的而提出的。一句话,就在这方面我们也已经达到可能的极限了。 *********************************************************************   我们对我们的邻邦、我们的爱好和平的敌人已经批评得够多了。但是我们自己的情况又怎样呢?   我们应当直截了当地说,只有永远结束对士兵的虐待,逐步缩短服役期对于军队才是有益的,而近年来这种虐待现象在军队中已经根深蒂固,习以为常,远远超过了人们愿意承认的程度。   这种虐待士兵的现象是步法操练和校场操练的永恒伴侣;只要普鲁士军队在某个时期成为和平时期的军队,这两者就在普鲁士军队里广为流传起来,然后它又从 普鲁士人那里传给萨克森人、巴伐利亚人等等。对士兵的这种态度是真正的“旧普鲁士”时代的遗产, 那时士兵不是招募来的流浪汉,就是农奴的儿子,所以他应当 毫无怨言地忍受俨若容克地主的军官们的一切嘲弄和侮辱 。正是那些破产了的、变穷了的和寄生的贵族(他们在易北河以东地区为数不少)现在还在提供对士兵的凶 恶折磨者,在这方面只有喜欢硬充容克地主的傲慢的资产阶级子弟才能比得上他们。    这种对士兵吹毛求疵的态度在普鲁士军队中从来也没有消除。但是以前它比较少见,而且带有较温和的、有时是幽默的性质 。但是,自从一方面需要教士兵愈来 愈多的科目,同时另一方面又不考虑把过时了的、失去任何意义的战术练习这全部无用的废物抛弃的时候起,军士就逐渐取得了愈来愈不受限制的权利,可以采用只 要他认为合适的任何训练方法;同时,规定军士要在短期内给自己的班有效地灌输这种或那种军事规则,也间接地迫使他采取强制手段。加之士兵提出申诉的权利纯 粹是一种嘲弄,中意的旧普鲁士方法在士兵顺从地容忍它的地方又大为盛行起来就不奇怪了。因为我确信,在德国西部建立的团队或者在夹杂有大量城市居民的团队 中,对士兵的侮辱比在多半由易北河以东地区的农民组成的团队中要少得多。   对此从前有过一种(至少是实际上的)解毒药。在使用从枪口装弹药的滑膛枪的时候,在演习时很容易把一块打火石放入枪管,使它落到空弹筒里,因此可恨的 长官在演习时常常由于疏忽大意而被击毙。有时也出错;我知道有一个科伦青年,在1849年就是这样死于别人向他的长官射出的子弹。而现在,在使用小口径后 装枪的情况下,这样做就不是那么容易和觉察不到了;然而军队中自杀事件的统计数字是虐待士兵现象的相当精确的指标。但是,当“严重的时刻”到来并使用实弹 的时候,当然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即是否又会有人要采用旧的做法,据说在最近几次战争中有的地方就发生过这种情形;要知道,这是会大大促进胜利的。   英国军官在自己的报告中一致赞扬1891年在香槟演习时法国军队中官兵之间的非常良好的关系。 在这支军队中根本不可能产生像报刊上所经常披露的我们兵 营中发生的那些现象 。还在法国大革命以前,想在法国军队中效法普鲁士用鞭笞来惩罚的企图就遭到了彻底失败。在阿尔及利亚远征和第二帝国的最糟糕时期,也没 有任何一个长官敢把我们当众侮辱德国士兵的那种作法的十分之一拿去对待法国士兵。而现在,当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的时候,我倒想看一看,哪一个法国军士敢命 令士兵们互相打耳光或者互相往脸上吐唾沫。如果法国士兵听到或读到有关自己未来的敌人毫无怨言地让人侮辱的种种情况,他们一定会多么鄙视这些敌人。而设法 使每个法国兵营中的士兵都能读到和听到这种情况,——这是一定有人去干的。   现在在法国军队中占统治地位的精神以及军官、军士和士兵之间的关系,正是1813—1815年在普鲁士军队中占统治地位的,并且曾经两度使我们的士兵 进入巴黎的那种精神和官兵关系。我俩现在却反而日益接近1806年的情况,当时几乎不把士兵当人看待,当时士兵常常遭到鞭笞和虐待,当时士兵和军官之间隔 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切把普鲁士军队引到了耶拿 ,后来就当了法国的俘虏。   人们关于精神因素在战时的决定意义谈得多么多啊!可是在和平时期,他们所干的全部事情却是在差不多有系统地消灭这些因素! ******************************************************************   意大利也会双手接受这个建议。它正被军事预算的重担拖得筋疲力竭,已经到了必须尽快寻找出路的地步。而缩短最长服役期在这里也是最简捷的出路。因此我们可以说,三国同盟要么将瓦解,要么将不得不采取多少相当于我们建议的措施。    三国同盟是旨在反对法国和俄国的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侵略性军事政 治联盟。 同盟于1882年因意大利加入1879年缔结的德奥军事同盟而最终形成 。三国同盟条约的期限订为五年,但是在1887和1891年这个条约又重新 订立,后来在1902和1912年又自动延长期限。三国同盟的建立使欧洲开始分成两大敌对阵营,这样终于导致了1914—1918年的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 大战。战争开始后,意大利退出同盟并于1915年归附同德国和奥匈帝国作战的国家。 ************************************************************* “欧洲能否裁军?”一文是恩格斯于1893年2月间就德意志帝国国会讨论政府提出的军 事法草案问题而写的。草案规定大大增加军队和追加军事开支的拨款,数量极大的拨款引起了广大居民阶层的不满;这一点甚至使得一些资产阶级政党也起来反对这 个草案,因此在1893年5月,它被帝国国会的多数所否决。但是在1893年7月,在解散帝国国会和进行了新的选举之后,帝国国会批准了一个类似的军事法 草案。    恩格斯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倍倍尔请恩格斯对社会民主党国会党团在这个问题上应采取的立场表示自己的意见 。恩格斯在把手稿寄往柏林准备在“前进 报”上发表时,在1893年2月24日给倍倍尔的信中建议以一组文章(分为八篇)的形式在报纸上发表它,这个建议被采纳了。1893年3月底,这一著作以 单行本的形式出版。恩格斯为这本小册子写了专门的序言。 ************************************************************* 毛奇说:“法国完全抄袭了我们的整套军事制度……首先实行了普遍义务兵役制,同时却以20年的服役期作为基础,而我们只是12年。” “帝国军事法”一文是恩格斯由于帝国国会正讨论关于增加平时军队人数的法律而专门为“人民国家报”撰写的。这个法律经批准后被称为七年期限法,它使整个德国都采用普鲁士的军事制度。
87 次阅读|0 个评论
1234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28 22:54 , Processed in 0.03573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