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41|回复: 5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视] 评法国电影《沉静如海》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03: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些电影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这部法国2004年拍的《沉静如海》就属于这一类,该片改编自法国作家于1941年发表的同名小说,电影里充满了各种“三观不正”,公然歌颂德国占领军军官与法国姑娘的爱情,对德军军官的风度教养也多溢美之词,要搁中国,莫说当年,就是现在一顶“法奸”的大帽子是绝对跑不了的,作者不被吐沫淹死才怪,但浪漫成性的法国人气度非凡,不但在二战胜利遥遥无期的1941年写下这样的小说,还在二战结束未久的1949年就拍成了电影,2004年又重新翻拍,叫人说啥好呢,有网友评论说是“法国被德国温柔地强奸了”,这也不尽然,只能说法德两国就是一对欢喜冤家,打了和,和了打,彼此深深敬佩对方的文化,都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却又难以低下高傲的头,爱祖国却对敌人痛恨不起来,爱敌国却又不得不痛下狠手,就这么纠结着,痛苦着,也快乐着。

    法国姑娘让娜和爷爷住在海边的一处偏僻的外表朴素,内部装潢颇为讲究的农舍里,自从父母双亡之后,祖孙俩就相依为命,让娜每天骑车到城里去教钢琴,同时带回些食品和日用品,战争来袭也没对这对祖孙有啥大的影响,直到某天来了几个德国兵,宣称他们的房子被征用了,要住进来一位德军军官。

    祖孙俩面对蛮横的德国兵敢怒不敢言,只好带着德国兵去看房子,选中的房间正是让娜深爱的已故父母的,气冲冲的姑娘拿走了摆在桌上的父母照片和衣柜里母亲的衣物。

    深秋的夜晚,让娜和爷爷坐在壁炉旁聊天,为了驱走寒冷和寂寞,爷爷让孙女为他弹奏一首,让娜走到钢琴旁弹起了最喜爱的巴赫平均律前奏曲第一首。

    正当爷孙俩沉浸在巴赫平稳优美的音乐中时,不知何时门被打开了,眼前站着一位高大英俊的德国军官,面对四只充满敌意的眼睛,他彬彬有礼地自我介绍说他是维尔纳 冯 艾伯纳克上尉,并且向主人致歉,他是被安排住在这里的,如果有选择他绝不愿打扰主人家,现在他想去他的房间却不知该怎么走。

    让娜无奈,只好站起身带路,还未等军官说完感谢的话,就气哼哼地摔门而去。

    第二天早上,军官下楼来又是彬彬有礼地向祖孙俩打招呼,并且把主人家的房间夸了一通,让娜和爷爷仍旧是四只冷漠敌意的眼睛,一言不发。

    从此,每天军官出入总是要到主人的起居室里待上几分钟,热情真诚又不失礼貌地与主人打招呼,聊上几句天气神马的话题,虽然没人理他,可他还是自言自语,从中他透露出对法国的热爱,对法国作家和人民的钦佩,打心眼儿里尊重热爱自己国家的人民,自己的父亲也死于一战,而他自己,原本是个作曲家,但由于出生在世代从军的家族中,不得不加入军队为国效力。。。为了博得主人的好感,他还脱去了军装换作平民的便装,但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没能打动主人的心,让娜和爷爷还是一言不发。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军官的所作所为和他表现出的善意和风度悄悄地改变了爷孙俩对他的看法,爷爷说他不愿冒犯这样一个高贵有礼的人,哪怕他是敌人,让娜虽然嘴硬,表示绝不会在他在的时候弹琴,但却无法阻止情愫暗生,开始每天等待他回来。

    而细心的军官及时发现了姑娘的心思(他为何那么细心?多半儿是因为他曾经是音乐家吧),于是一场平静海面下的暗潮涌动式爱情开始上演。

    她丢了自行车,不得不走路回家,脚上起了泡,走路一瘸一拐,他下车请她同行,她坚拒,昂首挺胸从他身边走过,他的车一开走,就无力地倒下。

    她在门口偷着抽烟,他在楼上拉开窗帘偷看,她一发现立刻掐灭烟卷。

    她在城里排队买东西,看见他的车经过,不由自主地回头张望,正好看到他下车,两人目光一交汇,她生气又害羞地赶快转过身去,背对着他。

    深夜她和爷爷在壁炉前,爷爷读报,她缝衣服,爷爷说夜深了要回房去,她力阻,找出各种理由要留住爷爷,真实地理由其实是说不出口的,,,她只是不好意思一个人留在起居室里等他回来,一听到门响,猿心意马的她不由得被针扎到了手。

    而当他回来,没有像往常那样来打招呼而是直接上了楼时,我们可以看见她那期盼又失望的表情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

    他说“我之所以喜欢大海,是因为喜欢它的宁静。我说的不是海浪,而是别的东西,神秘的东西。
    是隐藏在深处,谜一样的大海。大海是宁静的,要学会倾听。。。”一旁的她听得泪光闪闪。

    为了他,她悄然换了发型,穿上了亡母留下的衣服,好让自己看上去成熟一些,不再像个幼稚不修边幅的小姑娘。

    在圣诞节的晚上,故意留在家里不跟爷爷到教堂去,一个人坐在壁炉边等他。

    他也没让她失望,盛装佩剑出现在她的身后,弹起了他们俩都最喜爱的,也是他第一次踏入这所房子时她弹奏的巴赫平均律前奏曲第一首,她的心潮随音乐起伏不已,但仍旧保持沉默,他伸出手来,触手可及姑娘雪白娇艳的脖颈,却止于她投在沙发靠背的身影上,他轻拂一下那身影,抬起眼帘,双眸精光一闪,“我祝你圣诞快乐”,转身离去。

    她再也克制不住内心爱潮的涌动,偷偷进入他的房间,抓起他戴过的围巾深深地吸一口他留下的气息,偷看他的家信,倒在他睡过的床上,把头埋进他的枕头里,呼吸着他身体留下的气息,不由自主地沉沉睡去,直到被楼下他汽车的声音惊醒,忙不叠地放好他的家信,慌不择路地逃跑,如同一朵羞涩的云。

    军人的机警和音乐家的细心让他发现了这次“入侵”,第二天他就跟着她到海边去堵她,但她还是一脸冷漠,一语不发,只是动作的慌乱暴露了她的心,他一脸困惑,一腔企盼,最后落到了失落与无奈。

    地下抵抗组织是不会让德国人那么舒服消停的,这些勇敢的爱国者们在他的汽车底下安装了炸药,无意间被让娜看见,是去告诉他,把心爱的人救下还是站在祖国的立场上,炸死入侵的敌人?这让姑娘为了难,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姑娘彻夜守在楼下,一等他下楼要去开门就弹起了钢琴,他们俩都挚爱的巴赫,急促的琴声把他从死神身边拉回,他走进起居室,像是不相信似地盯着姑娘看,这是她第一次为他弹琴,为神马?他迷惑不解,但同时也感到欣慰,曲子终结,他微笑正要转身离去,她目光焦急,嘴唇蠕蠕而动,却始终吐不出一个字来,他更加困惑,此时门外传来了爆炸声,她如释重负,他推门出去他的汽车被炸翻,两个军中好友和勤务兵被炸死。

    针对抵抗组织的搜捕开始了,让娜的邻居好友被抓走,留下个六岁的孩子由让娜照看,让娜很明白孩子父母的下场,急匆匆赶往德军司令部想去找他说情。

    走到离司令部不远处被拦下,正好看见他从房子里出来,他也看到了她,一低头,唇边似乎飘过了一声低低的叹息,一言不发地钻进了汽车,但在车里,他转过头去一直深情地望着她,她心中明白没希望了,这一瞬他们俩又被迫站到了各自祖国的立场上重新成为仇敌,但对于爱情的依恋并非那么容易斩断,她推着自行车转身离去也在频频回望。

    经过此事军官明白自己过去对于法国的感情,对于法国人的友善以及对主人家姑娘的爱都是一厢情愿,只要战争一天不结束,他的这些都是梦想,为了避免与心爱的姑娘直面成为仇敌,他主动要求调往东线去与苏联人作战,让娜静静地听他说,眼泪一下子全涌了出来,在他的车旁哭得稀哩哗喇,但也只吐出了一个词“永别了。”

    从此,他们为了各自祖国的利益而战斗,他为了忠于职守而战斗在苏联的冰天雪地里,而她则加入了地下抵抗组织为了祖国的解放而奋斗,未来,谁知会怎样,或许他会被俄罗斯的冰原所埋葬,她则会牺牲在纳粹的刑场上,不管怎样,他们的灵魂都不会再感到孤独寂寞,因为他们爱过也被爱过,同时还有那支巴赫的平均律前奏曲会陪伴在他们最后的时刻。

    这部片子我看了六遍才算自以为掌握了细节,因为该片如果只匆匆看一两遍的话,很容易忽视大量细节动作和台词,以致理解起来大打折扣,这部片子导演故意把色彩弄得暗淡,人物形象也尽量不起眼,女主角算不上漂亮,服装也简朴到寒酸,男主角外型还算吸引人,但除了军装之外的便服也朴素暗淡得不得了,那根比较重要的围巾道具更是丑陋不堪,房间布置也是陈旧简朴,只有无处不在的镜子和泛黄的蕾丝在提醒人们曾经的优雅和精致。

    细节非常多,比如女主角的表兄非礼强吻表妹,表妹反抗,门口的军官听到冲了进来,也只是撞破让肇事者逃走,一言不发地上楼去,既没有斥责非礼的表兄也没有安慰受惊吓的女主角,但还是在半路上关切地回头看了一眼女主角。

    祖父进来问怎么啦,姑娘发怒大声嚷嚷“没事就是没事!”,因为此刻她的感受很复杂,原本应该是入侵的敌人侵犯被占领国土的女孩,被女孩本族人拯救,现在事情完全倒了过来,这不争气的表兄着实让让娜感觉丢脸,另外她本该爱上自己的同胞,却不可扼制地爱上了敌人,这也叫她生自己的气。

    还有军官抱起跌到的小男孩,把他送到父母身边,而日后孩子的父母因为加入抵抗组织而很有可能被这双抱过他们孩子的手所杀害,战争的冷面无情就是这样,同样是弹奏巴赫的优雅的手,也会毫不留情地签署枪毙抵抗战士的命令。

    再回到开头那一段,战争与人性的冲突,法国人的观点似乎要棋高一招,他们并不痛恨德国人,只是痛恨战争本身,因为战争违背人性,割裂人性,使得本身没有矛盾冲突,完全可以和谐相处,甚至相爱的人们被迫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音乐和爱情或许可以超越仇恨,却无法阻止战争,在战争中每个无辜的人都被迫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他们毫无选择。

    评分

    参与人数 11爱元 +48 收起 理由
    希宝 + 2 谢谢分享
    colin1992 + 4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Dracula + 4 谢谢分享
    苏鲁锭 + 6 谢谢分享
    shijz + 4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03: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晨枫 发表于 2015-12-27 03:54
    电影的原名是什么?

    Le Silence de la Mer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04: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5-12-27 04:13
    我一直以为是男主角被安排去俄国的,没想到他居然是主动申请去的

    嗯,我也一直这么以为,直到看到第六遍,才算注意到他的台词是“I request my transfer to ..."

    于是,突然间就明白了很多,这个人的人格也就树起来了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04: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平沙落雁 于 2015-12-27 07:46 编辑
    独角兽 发表于 2015-12-27 04:09
    平沙写得比电影还好看。我想我恨的不是战争,是日本鬼子。


    德国鬼子貌似很不错,有礼貌有教养,电影里公然通过法国妇女之口赞扬”那些德国先生比法国人受过更高教育“,原小说作者必然是深有体会才会写下这样的小说。

    粗鄙的德国人也是有,比如军官的勤务兵和偷东西被差点而被揍死的德国兵,不争气的法国人更多,排队不守规矩,为点儿鸡毛蒜皮就跟女人吵架的路人,偷同胞自行车的小偷,非礼表妹的表兄等等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11: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晨枫 发表于 2015-12-27 11:03
    这个电影找不到啊,你是哪里看到的?

    怎么会?土豆上有中文字幕版,也有中文配音版,油管上有英文字幕版,虽然分成了十段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15-12-27 11:40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21: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平沙落雁 于 2015-12-27 23:58 编辑
    anthonylei 发表于 2015-12-27 16:48
    如果俄国那边也有这么一位姑娘呢,或者法国作家认为俄国人就是他妈的野蛮人,活该被侵略。 ...


    你可能没看过前苏电影《岸》说的跟这个法国片子几乎是完全一回事,只是男主角换成了苏军军官,女主角换成了德国姑娘,影片也大肆歌颂苏军军官的文明礼貌,甚至有个苏军军官为了拯救几个顽抗到底的小纳粹份子,不让火炮轰击而牺牲,而苏军士兵则粗俗野蛮。

    不同的只在于,《岸》是苏联自己夸自己,不是德国人拍的。但这个片子不完全是虚构的,确有其事。

    这个东东咋说呢?在欧洲,似乎阶级的概念要超越国家的概念,俄国跟法国的感情恨复杂,开始俄国贵族一边倒地崇拜法国,拿破仑之后又矫枉过正地俄国化,知识阶层还是崇法,看托尔斯泰和普希金的小说里人物来不来就夹几句法文,就跟某些老中讲话来不来就夹几个英文词儿一模一样,到了最后也乱套了,小仲马的《茶花女》一出来,俄国贵妇就流行戴白色茶花,而法国贵族和有钱人又开始流行吃鱼子酱,暗自艳羡俄国贵族的挥金如土,不管怎么样吧,如今西餐里的一道道上菜方式就是跟俄国学的,最早也是一大堆菜摊一桌子。

    总之,欧洲统一是有文化基础的,如果没有布尔什维克这回事的话(其实共产主义也是诞生在欧洲传入俄国的)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21: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15-12-27 21:32
    电影没看,我相信你的描述是准确的。但是我看了一下小说的汉译版,我觉得和你说的电影的味道不太一样。原 ...

    没看小说,电影里透露出来的概念就是这样,但抱有对法国的好感,不愿剥夺被占领国家人民尊严的想法绝不是在德军军官中普遍存在,这个通过男主角与两位军中好友的争吵表达了出来,后来他也感觉同伴们说的是对的,他们首先是德国军官,而不是音乐家诗人,需要忠实于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他也为曾经在主人家说过的一大堆赞扬法国的话感到懊悔,,,但从他最后决定申请调到东线作战来看,这个人还是善良高贵的本性占了上锋。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22: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15-12-27 21:36
    他在到来之前先大大炫耀了一番军事机构的排场。首先是两名小兵,两个人的头发都是金黄金黄的,一个笨手笨脚 ...

    49年版的差不多就照搬了这小说,比较枯燥乏味,也比较古典,2004年版电影作了很大的改编,但台词上砍掉了大量优美动人的和男主角主张欧洲联合的东西,改得现代观众比较容易接受一些,否则就一个演员在那儿唱独脚戏,而且场景永远不变,这也太话剧了,很难表现出电影多角度多层次艺术手段。

    各有利弊吧~

    8过,有个地方没改,就是男主角出场之前摆的谱巨大,都是接连两次有下头的军士来安排,看房子,搬箱子,新版的甚至勤务兵要求主人家要为军官准备床单和浴巾,还提到军官喜欢花,这些铺垫显然是为了加强男主角贵族化生活的印象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23: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15-12-27 23:18
    小说比较符合战争气氛,里面大段的对话或者思考,的确并不适合电影。2004这个版本,毕竟过了半个世纪,战 ...

    当年在法国本身就没多少战争味儿,好像是萨特还是谁呀,说过被占领下的巴黎一切如常,法国人口出生率还高于战前呢~别国的男人都在前线打仗,法国男人在自家生孩子,大致就是这样吧~

    电影里反映的食品日用品严重匮乏,比如买东西都要排队,还不一定买得上,黄油和糖还有肉都是紧俏商品,为了能吃上点儿蛋白质,还得到海边去捞小得可怜的几条鱼,但除此之外,孩子们还在学钢琴,社会秩序也还可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01: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庐敕 发表于 2015-12-27 18:08
    哈哈,我也在日志里说过,普鲁士容克贵族有从军传统,国防军很多军官世代是从军的贵族;党卫军则不然,军 ...

    既便党卫军也不全是混蛋,如果老燕还记得八十年代初上映的罗马尼亚电影《橡树十万火急》的话,里头那个德国党卫军军官也是个挺绅士的家伙,热爱音乐,弹一手好钢琴,怜香惜玉,最后把罗马尼亚的女小提琴家给放了,还叫卫兵别开枪,最后战死在沙场,也算不错的结局。

    联系到《钢琴家》和《沉静如海》这一堆二战片子,貌似德国人虽然入侵欧洲倒还不至于遭人痛恨,法国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都在讲德国军官好话,这绝非偶然,痛恨他们的只有犹太人,而反犹也不是德国一家的事。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03: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然 发表于 2015-12-28 02:19
    二战时期欧洲的民意其实非常适合纳粹成长,纳粹在很多欧洲国家有着相当高的支持。希特勒从思想上还是跟着 ...

    有片子把纳粹和共产主义相提并论,认为是一丘之貉,细的说不清,反正极权主义这一点确实是一样一样的。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07: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5-12-28 03:07
    有片子把纳粹和共产主义相提并论,认为是一丘之貉,细的说不清,反正极权主义这一点确实是一样一样的。 ...

    突然想起从前看过的德国电影<Napola>,听不懂德文,但看见希特勒少年军校里的鼓号齐鸣镜头,当时就惊呆了,也吓傻了。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09: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糊里糊涂 发表于 2015-12-28 09:17
    一句话,女人没有国家和民族,只有家庭。

    欧洲的情况和中日不同,历史上就是打来打去,皇室贵族之间的联姻多多,类似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你说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之间哪儿有深仇大恨?

    法国在拿破仑时代也牛X过一回,横扫欧洲,那年月还没德国呢,只有普鲁士等一堆小王国小公国,外加奥地利,当时的先进的欧洲知识份子都视法国为指路明灯,只有守旧的贵族皇室才痛恨法国,后来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一战又战胜,二战投降,反正法德之间间有胜负吧,深仇大恨怕是没有,自尊心受挫绝对有~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09: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lanrenyg 发表于 2015-12-28 09:05
    对日本鬼子,可不能这样

    日本鬼子本身野蛮落后,自身素质就极差,自然不能与高素质的普鲁士荣克贵族出身的德军军官相提并论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10: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朴仙人 发表于 2015-12-28 09:50
    个人还是更喜欢49年黑白版的,摄影的用光和场面布设堪称绝妙,值得深深回味。
    情节上也更含蓄不尽,余味深 ...

    49版的我看了十分钟,实在受不了那个念小说的旁白,而且场景太话剧了,还没看到你说的那个情节。

    2004版的改编幅度巨大,几乎等于重新创作,故事情节台词几乎完全重写以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

    很多细节交待得很仔细很清楚,比如女主的年龄,网上评论有说女主还不到二十岁,其实如果注意到片头女主给亡父亡母上坟,一个镜头给了墓碑,女主的父亲死于1918年,而当时是1941年,即便女主是遗腹子,那也二十二岁了。

    还有男主在进门之前走到厨房的窗前望里瞄了一眼,看见女主正守在窗前,知道女主在等他回来,于是心中暗自得意窃喜,这个心理过程,演员倒背双手进屋,同时用手转动帽沿,镜头对准转动的帽子,让观众感觉到他洋洋得意的心情,至于他为神马要在进门前偷看一眼,也是想证实自己的判断,即女主对他有意,一但证实不免得意。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10: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庐敕 发表于 2015-12-28 10:20
    日本社会当时其实没有完成工业革命,鬼子兵很多也是老农民,不过受过最起码是小学教育。

    鬼子军官在城市 ...

    论理中日文化差别与法德差不多,日文中很多用汉字,他们也是农耕文明,如果要追究起来,满蒙与中原的文化差别要远大于中日/法德,满蒙对中原人民的所作所为决不会比日本鬼子更文明。

    现代战争中的文明规则还是来自欧洲,从中世纪就互相打来打去,俘获对方骑士也好吃好喝好招待,要的只是赎金,虐待俘虏,下次保不齐自己就会被对方俘获,何必呢?更是发展出一套骑士文化,以遵守骑士规则为荣耀,普鲁士军官传统可以追溯到条顿骑士团,日本有个鬼传统啊,学欧洲那套远远没学到家,欧洲还有个文艺复兴,从中发展出来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日本对待被侵占的中国基本上还是满蒙古代的那套,与现代文明精神相背。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10: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庐敕 发表于 2015-12-28 10:22
    党卫军当然不全是混蛋,只是混蛋占多数。

    南斯拉夫电视剧《在黑名单上的人》,里面克利盖尔·一级突击队 ...

    老燕记性真好这个我真的不记得了

    话说欧洲电影还是比老美的好看,不论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老美的电影往往透着一股子“憨”劲儿,不太懂四两拨千斤,不怎么经看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00: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十八 发表于 2015-12-28 22:35
    我都不说,我就练琴。我对日本姑娘会温柔的。

    十八这样的才子应该傲气点儿骨气点儿才是,日本女人根本入不了大爷我的眼,看一眼都怕污了眼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00: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朴仙人 发表于 2015-12-29 14:52
    49版《沉静如海》确实跟个小剧场话剧似的,沉闷......有点像《去年在马里安巴》。
    但是确实精雕细刻。
    20 ...

    新版同样精雕细刻,只是口味太小众,比如两段关键性的钢琴曲,都是巴赫的,连片头教小孩的也是巴赫,而巴赫的音乐本身就以平实不带情绪化著称,却是所有古典音乐里最暗藏玄机的,导演挑选音乐绝非偶然,他是暗示影片中处处暗藏玄机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01: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平沙落雁 于 2015-12-30 10:49 编辑
    抱朴仙人 发表于 2015-12-29 14:52
    49版《沉静如海》确实跟个小剧场话剧似的,沉闷......有点像《去年在马里安巴》。
    但是确实精雕细刻。
    20 ...


    新版差不多算是个着重心理刻画的片子,昨天跟别人探讨到,男主女主到底谁先动感情的问题上,我的朋友认为女主从楼上下来没好气地把壁炉架上的花扔火里是个标志,我认为她烧花是因为之前勤务兵说过军官喜欢花,她当他是敌人自然要去掉他喜欢的东西,朋友反问为何早不烧,非等到她见过他才烧,我就无言以对了,自我否定也是在意的表现。

    我则认定男主在踏入房子见到女主之前就爱上她了,因为他对主家人口背景很了解,之前有勤务兵台词铺垫,他知道主家有个姑娘,当听到巴赫时就已经砰然心动,,这个感觉也非常小众,当别人演奏自己最熟悉最喜爱的曲子时,有些人会有种从镜中看到似又不似的自己的感觉,在那种战争环境下,偶然听到自己最喜爱的音乐确实会令人心门洞开的。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16 06:42 , Processed in 0.06041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