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370|回复: 8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健康] 2014年中医最后一件大事,Science杂志给中医发了个专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4-3-8 05:45
  • 签到天数: 2441 天

    [LV.Master]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04: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4-12-27 医学论坛网
    编者语

    以往Cell、Nature、Science这些顶级学术杂志很少中药的文章,更不用说中医。这次
    Science专门给中医弄了个专刊。中医不仅仅没衰退,反而正在运用先进的手段来验证
    这门古老的学说。



    开篇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Margaret Chan博士谈:支持传统医学的现代化和一体化。



    “近四分之一的药物来自于天然药物,而其中许多都是中医首次使用”。

    AAAS的CEO、Science杂志出品人Alan Leshner博士:传统医学的中间路线。



    “传统医学的研究者正在试图通过现代组学和最新的技术来规范传统治疗方法”

    专刊文章论述依次是:

    The 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14–2023:A perspective
    世界卫生组织2014-2023年传统医学战略视角

    A global scientific challenge: Learning the right lessons from ancient
    healing practices
    一个全球性的科学挑战:从古代治疗实践中吸取经经验教训

    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
    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是否永远不相会?

    Zheng: A systems biology approach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s
    证:一个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系统生物学方法

    Integrated network-based medicine: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developing a new generation of medicine
    集成的基于网络的医学:传统中医在开发新一代药物中的作用

    The hunt for antifibrotic and profibrotic botanicals
    antifibrotic和profibrotic草药的寻找

    i-Needle: Detecting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i-Needle:监测针灸的生物学机制

    Purinergic signaling in acupuncture
    针灸中的嘌呤信号

    现在已经有医学人士将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的《证:一个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系统
    生物学方法》这篇文章翻译,送给大家。

    “证”—— 疾病诊疗的系统生物学方法

    传统中医学是一种古老的医疗实践体系。它强调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
    一性。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证”是人体在特定的内在或外在条件下的生理或
    病理概括,通常是由中医师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和
    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并概括出来的疾病本质。正确辨证是疾病诊断和治
    疗的基础。

    在西方医学中,疾病是指一种特定的病理状态,影响着人体的局部或整体,并具有特定
    的症状。相比之下,“证”是中医对疾病的独特定义,涵括了患者所有的症状。由于人
    体自身内部的高度统一和谐,从分子水平上完全独立地对不同疾病进行研究是十分困难
    的。证候的研究亦如此。再者,证候是动态变化并可相互兼夹的。有史以来,“证”一
    直是中医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重要准则。证候方面的研究缺乏,使得其潜在的生物学
    原理及证候、疾病和处方药物之间的联系难以被理解。既往有学者尝试将中医辨证与现
    代生物医学的诊断方法相结合,但其结果并未尽如人意。许多众所周知的经方,如六味
    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已经久为中医师辨证治病所用,但这类以证候为导向的治疗在证
    候和疗效方面仍缺乏循证医学依据。从分子水平上多尺度地对“证”的生物学基础进行
    研究,使其在生物学和机械论的角度上难以被理解。因此,我们提出构想,建立一种综
    合的证候图,以分子细胞学联系为依据,将所有的“证”联结在一起。另外,我们建议
    创立名为“证候组学”(Zhengome)的组学新领域,以网状结构为基础单位,从分子水平
    和系统水平来研究人体的层次结构。全面地理解“证候组学”,需要引入大量的证据来
    源,从基因共享到蛋白质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共享、共同的治疗、临床表现,目的是为
    把握不同证候之间的关系。“证”通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描述患者的病理状态
    ,从而为处方遣药提供依据。现代组学技术通过系统生物学的方法,结合生物信息学和
    生物网络模型,已被应用于证候间的差异性研究和寻找新的生物标记物。例如,有研究
    显示,辨证为“热证”和“寒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具有基因和代谢组学上的差异
    ——热证患者的细胞凋亡比寒证患者更活跃。再者,有学者通过采用一种以网状结构为
    基础的计算模型,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的角度理解证候的涵义,结果发现寒证和热证与
    代谢-免疫失衡密切相关。有人对黄疸患者的尿液代谢组学及“阳黄”(急性)与“阴黄
    ”(慢性)两种分型进行研究,并找出几种生物标志物代谢产物。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
    仅仅依靠一种或两种指纹图谱技术的方法,而缺乏一种能将来自不同组学的数据整合在
    一起的方法。这些研究没有将分子水平数据的分析与临床变量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能失
    去了产生更具说服力的结论的机遇。鉴于既往研究的局限性,未来我们需致力于对大量
    不同证型患者的数据进行各类组学水平的综合分析,并需涵盖疾病预后和治疗工具方面
    的研究。再者,将患者的临床信息和分子水平数据结合在一起,可以为证候的理论解释
    提供循证依据。证候可以随着疾病的进展而动态变化。在疾病的各个不同阶段进行正确
    辨证,能为及时调整方药提供有利依据。采用动态的网状结构模型,疾病病程可以被定
    位为网状结构中的时空变化。



    动态调整处方治疗后所发生的证候变化可用于辨别动态生物网状结构中的重要因素。正
    确的网络微扰模型和稳健性及拓扑分析可以揭示疾病进展或演变潜在的相关基因和治疗
    靶点。在建立模型和模型的过程中,需将疾病在特定证候中不同方面的表现(例如主症
    和并发症)、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考虑在内,旨在揭示复杂疾病
    的动态属性。“证候组学”与动态模型的结合,对建立精准量化的证候研究模型、创立
    新的疾病研究系统有着潜在意义。

    尽管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已取得较大进展,合理的药物设计和
    新药研发仍经常遭遇失败,耗费巨大,阻碍着现代药物的研发。

    纵观中医药发展史,在传统药物的研发中,以证候为导向的药物研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这对于西方医学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因此,如何将以证候为导向的药物研发
    融入到现代药物研发的潮流中,将是一大难题。在此,我们提出在系统药理学框架中建
    立“从证到中医”和“从中医到证”的策略,旨在研究生物系统和开发新型的治疗方法
    。 “从证到中医”为从证候的诊断到中药处方之间提供了渠道,包括证候的辨别、证
    候和相关的基因、蛋白及药效反向定位的识别、网状结构系统的构建与分析和最终找出
    有效的中药疗法。实际上,这样的策略可作为一种反向定位和筛选的途径,从适用于多
    种证型及相关疾病的天然药物中寻找并研发新药,目的是为了帮助研究者找出药用植物
    、多成分中药处方或复方合剂的活性成分。而这种新策略已经成功应用于我们的一个研
    究中。我们在补益气血的中药中找到其有效成分、靶点及在治疗气血不足证中的作用途
    径。“从中医到证”是指从中药或中药复方到证候辨别的整个系统评估的过程,包括中
    药的采集与分类,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具有毒性的成分,药物靶向的检查和
    组织定位,构建和分析网状结构系统,最终辨别证候/疾病。这种策略可能有助于在天
    然药物中找出新型的多靶点药物。举个非常显著的例子,就是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和相应
    辨证用药的系统分析,结果提示该类用药中的活血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降低血
    液粘度、调节血脂的作用,而补气药具有促进能量代谢和抗炎的疗效。“从中医到证”
    的策略有助于阐释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理学作用。在我们正在开展的“脾虚证”研究中,
    我们采用SAPAS、RNA测序、脂类代谢组学、蛋白质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方法对患者提
    供的标本进行分析,以解释脾虚证的发病机制和人体复杂反应。




    我们准备根据“从中医到证”的策略,从药物研发的角度,系统地研究广泛用于治疗脾
    虚证的四君子汤,目的在于探讨此方为何能够调节免疫反应、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胃肠
    道功能。

    尽管以证候为导向的药物研发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其未来的发展仍需要多学科技术的
    结合和创新。这将促进对疾病的多因素理解和新型疗法的发展。



    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不能一一给大家搜集呈现这期专刊。

    您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微社区进入“医学荟”,对文章以及这些学术问题进行讨论,也可
    以通过社区提问,向我们平台提出要求,与我们交流。

    来源:果壳 吹口琴的猫

    评分

    参与人数 11爱元 +52 收起 理由
    煮酒正熟 + 6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王不留 + 4
    云淡风轻 + 8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皇家骑警总监 + 6
    蓦然回首 + 4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21 15:16 , Processed in 0.04480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