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山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阅读材料】《古诗源》清·沈德潜 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12#
    发表于 2016-1-9 08:55:41 | 只看该作者
    山菊 发表于 2016-1-9 05:31
    ○古逸之4:尧戒①

      战战慄慄,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②

    踬垤,这个垤字让我想到耄耋的耋字,音都是“叠”。以前记耄耋的音,耄好记(近于毛),耋不好记。记忆如果联想、成片,形成规律就容易一些,特别是从一件事情,比如读帖、回帖、讨论,这样就形成记忆的强化。所以网上共同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以至字作偏旁有发“叠”音的,也有发至音的。就不列举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5 收起 理由
    山菊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1-9 05:31:52 | 只看该作者

    ○古逸之4:尧戒①

      战战慄慄,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②

    【沈注】
    ①《淮南子·人间训》。
    ②大圣人忧勤惕厉语。

    -------------------------------------
    ------------- 学习笔记 -----------
    -------------------------------------

    【网摘】
    ①战战:战通”懍“,戒惧貌。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民困则多离叛,其祸必振矣,可不战战以待旦乎?可不慄慄而虑危乎?”

    ②《汉语大词典》:战战栗栗(战战栗栗,战战慄慄)拼音:zhàn zhàn lì lì
    敬畏戒慎貌。《韩非子·初见秦》:“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汉书·昭帝纪》:“朕以眇身获保宗庙,战战栗栗,夙兴夜寐,修古帝王之事。”亦作“ 战战慄慄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复问 会 :‘卿何以不汗?’ 会 对曰:‘战战慄慄,汗不敢出。’”《旧唐书·文苑传上·张蕴古》:“抚兹庶事,如履薄临深;战战慄慄,用周文小心。”

    ③踬(zhì):跌倒,摔倒,受挫折。
      故旧独依然,时危话颠踬。
      蹉跎三十年,困踬卒颠仆。

    ④垤(dié):小土堆。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市人何憧憧,闹若穿垤蚁。

    一、三、四句(慄、日、垤叶韵),”谨“有时作”慎“。

    此铭文史称尧戒 , 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第一条铭文,铭文者,镌刻于器物上以劝戒或自勉之辞。

    韩非子引先圣谚(先秦·无名氏)
    不踬于山。而踬于垤。规有摩而水有波。我欲更之。无奈之何。

    《淮南子-人间训》: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尧戒》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蹪于山而蹪于蛭。”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倦而索良医也,虽有扁鹊、俞附之巧,犹不能生也。

    踬垤 zhì dié
    语本古逸《尧戒》诗:“战战慄慄,日谨一日,人莫躓于山,而躓于垤。”比喻稍不经意,便遭蹉跌。 清 梅曾亮 《陈石士先生祭文》:“我初入都,翳路颠颠,推轂於泥,期居人先。躓垤莫振,拜公南旋。”

    【山菊解读】
    小心加谨慎,每天应如此。爬山少摔跤,土堆时绊倒。

    【读后感】
    嗯,大概就是'小心撑得万年船',否则就会'阴沟里翻船':)
    尧真是个好领导啊~~~谆谆教导,和蔼可亲的样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2 收起 理由
    鹤梦白云上 + 2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05:28: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5-2-10 16:32 编辑

    古逸之三:伊耆(qí)氏蜡辞①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②


    【沈注】
    ①《礼记·郊特牲》云:“伊耆氏始为蜡。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祝辞曰:
    ② 末句言草木归根于薮泽,不生于耕稼之土也。


    -------------------------------------
    ------------- 学习笔记 -----------
    -------------------------------------




    【网摘】
    【笺注】一、二、四句都叶韵(宅,壑,则)。

    〖礼记曰: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祭坊与水庸事也。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昔伊耆 始蜡,以祭八神,其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则上皇祝文,爰在兹矣。”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以人告神,则为祝文,誄辞;其人已死,以文记人,则为墓铭、行状、碑誌,其类甚多。”

    《伊耆氏蜡辞》出自《礼记·郊特牲》,先秦时代的作品。是一个叫伊耆氏(有说即神农氏)的部落首领“腊祭”活动时的祝辞。

    ①蜡(zhà诈):通“腊”。
            拼音:zhà  韵部:祃〈动〉
            古代祭名。周朝年终大祭万物
            天子大蜡八。——《礼记·郊特性》
            又如:蜡腊(岁终祭祀);蜡坛(蜡祭之坛);蜡宾(年终祭祀的助祭人);蜡索(犹        蜡祭);蜡祠(蜡祭用的祠堂);蜡宫(供蜡祭用的宫室);蜡月(指周历十二月);        蜡日(年终蜡祭八神之日);蜡祭(祭名。年终合祭万物之神)
    ②宅:指原来的地方。
    ③作:兴起。
    ④泽:沼泽地。

    (1)伊耆氏:古帝名,一说为神农,一说为尧帝。蜡(zhà):年终祭名。十二月祭祀各种神灵叫做蜡祭,祭时唱的祝辞,称为蜡辞。

    (2)反:同“返”,归还。宅:居地。这里指原来的地方。壑:沟池。
    (3)毋作:不兴。泽:水草丛杂的地方。

    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叶公说】* 此一蜡辞的妙处是祭祀者一反通常的卑微态度,而以一种命令之口吻致祭。 命令水土各归其位,命令昆虫不要为害,杂草之属回到没有庄稼的沼泽生长。远古祭祀天地,祷颂祝愿,天地处于尊,而人类居于卑位,祭祀天地的言辞当然要“好言好语”,不能开罪啦。可是制此蜡辞的伊耆氏真是胆子很肥,居然用这样的口吻,而致祭的家伙胆子也很肥,居然就大声地唱颂了,这事发生在对天地极其尊崇的上古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可是千载而下却让人读得痛快异常,尊卑之位是谁定的?

      *向读《东坡志林》,东坡引导引家语“ 心不离田,手不离宅”,不明所以,今知手当连臂,故曰不离宅,宅者,所当处也。

    【【白话】
    (神啊)让土壤呆在地里,水留在河沟。吩咐虫们老老实实,再把杂草送回沼泽。


    【读后感】
    网上查了一下'伊耆',似乎有点乱~~~大多说乃神农,一说即帝尧,另说是周代官名。再查字典,'伊'除了第三人称,也有'那'的意思。'耆'的本义是'老'。于是想起大学里学地层时有个地层组的名称很奇怪:'那高岭组'。老师解释说,最早发现这套地层的地质工作者想用发现地的山峰来命名,就问老乡山峰的名字。因为不通方言(年代久远记不清了,查了一下是在广西:),指指点点中只听老乡反复说'那高岭'~~~后来才得之老乡是问'哪个岭',哈哈!

    这篇祷告词说是'先秦时代的作品',于是我想'伊耆',会不会是'
    那个老人'的误传啊?!

    另外,'昆虫毋作'让我想起现在正红的'
    不作不死'~~~这个'作',是不是从这里来的呢?





    点评

    油菜: 5.0 给力: 5.0
    油菜: 5 给力: 5
    不作不死,笑死啊hhh  发表于 2017-10-4 18:59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05:26: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5-1-27 08:16 编辑

    ○古逸之二:康衢谣

      康衢谣①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沈注】
    ① 《列子》:帝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与不治与,亿兆愿戴己与,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云。

    【搜韵网注】
    《诗纪》云。一作康衢歌。《列子》曰: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与。不治与。愿戴己与。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云云。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闻之大夫。大夫曰:古诗也。

    -------------------------------------
    ------------- 学习笔记 -----------
    -------------------------------------


    【网释】
    1。《漢語大詞典》:康衢 拼音:kāng qú  四通八达的大路。
         《列子·仲尼》:“ 尧乃微服游於康衢。”
         《晋书·潘岳传》:“动容发音,而观者莫不抃舞乎康衢,謳吟乎圣世。”
         唐 元稹 《哀病骢》诗:“曾听禁漏惊衙鼓,惯踏康衢怕小桥。”

    2。烝民:《漢語大詞典》:烝民 拼音:zhēng mín 众民;百姓。
        《孟子·告子上》:“《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南朝 陈徐陵 《报尹义尚书》:“变大风于五礼,驱烝民于昌辰。”
         宋 司马光 《进士策问》之二:“使不善之人任事九年,烝民汎滥。”
         清 惜秋旅生 《维新梦·训农》:“示吾儕要术重编,降康年粒我烝民外。”

    3。莫匪:《汉语大词典》:莫匪 拼音:mò fěi 同“莫非”。
         《诗·周颂·思文》:“思文后稷 ,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朱熹集传:“言后稷之德,真可配天,盖使我烝民得以粒食者,莫非其德之至也。”
       匪:筐子,有借爲“非”者。

    4。极:本义是房屋的正梁。后来衍生出很多意思,名动形副词都有。这里应该是‘准则’:
         莫匪尔极。——《诗·周颂·思文》
         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5。则:本义是准则,法则。为会意字~~~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有物有则。——《诗·大雅·庶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笺注】“极”、“识”、“则”同韵。

    【白话】
    我们老百姓,日子过得好。难道不应该,功劳归帝尧?莫问古今事,跟着他就好!


    【读后感】
    查了不少资料,似乎都认为这首跟《击壤歌 》唱反调~~~同是在‘康衢‘这个地方,老人们说我们靠自己劳动生活,有没有帝王都一个样。而孩子们却‘朵朵葵花向太阳‘,不究古,不疑今,‘大海航行靠舵手‘,我们都跟着尧帝走~~~介个,是咋回事呢?







    点评

    史上第一首颂圣诗  发表于 2016-1-14 11:47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4 收起 理由
    龙血树 + 4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8#
    发表于 2015-1-12 05:25:15 | 只看该作者
    月下 发表于 2015-1-12 02:13
    呃,不用了吧。百度第一条就是。

    击壤就是前面放个木板,离远了拿土块砸。盛世之中酒足饭饱之后才会作的 ...

    历代老百姓的理想就是三饱一倒,于是上古时代的《击壤歌》就成了盛世作品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5-1-12 02:13:57 | 只看该作者
    月下 发表于 2015-1-11 23:30
    百度百科上说的击壤不是这个意思啊。

    呃,不用了吧。百度第一条就是。

    击壤就是前面放个木板,离远了拿土块砸。盛世之中酒足饭饱之后才会作的消遣,所以用以为赞誉盛世。

    点评

    事实上,这个游戏的玩法,在《帝王世纪》或其他引用的典籍中,并没有具体描写  发表于 2016-1-14 11:45
    不知道百度这个解释有没有出处?如果有且早于沈注引的《帝王世纪》,那就依他:)  发表于 2015-1-27 05:16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01:52:17 | 只看该作者
    没事哼两句 发表于 2015-1-11 11:04
    谢谢分享。
    此书我一直想读,却一直无缘拜读。

    朋友前几年送我一本~~~是读大学时买的。他们夫妇都是中文系出身,现在也都转做’码农‘了。上次去他们家做客,就把一些诗词旧书送我了。

    欢迎一起来读~~~最好是写点读后感哦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5-1-12 00:10:14 | 只看该作者
    击壤歌倒是读过。
    曾经也戏仿过一次击壤歌:
    扫兴而去,乘兴又来。随口而吟,信手而掰。----格律于我何有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5-1-12 00:04:4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此书我一直想读,却一直无缘拜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5-1-11 23:30:31 | 只看该作者
    百度百科上说的击壤不是这个意思啊。

    点评

    把你看到的搬过来呗~~~大家一起讨论么!  发表于 2015-1-12 01:47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0 06:43: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5-1-9 17:46 编辑

    ---------------------------------------------------------
                                         卷一
    ---------------------------------------------------------


      
    古逸之一:击壤歌


      击壤歌 ①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②


    【沈注】
    ① 《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
    ② 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

    ------------- 学习笔记 -----------
    -------------------------------------
    【网释】
    1。《帝王世纪》:西晋时代皇甫谧编写的自古至今关于所有朝代的世系王统的一本书。
    2。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打击土堆而唱歌。
    3。帝力:帝王的权力。

    《汉语大词典》:击壤歌(击壤歌)  拼音:jī rǎng gē
    古歌名。相传 唐尧 时有老人击壤而唱此歌。 汉王充 《论衡·艺增》:“传曰: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尧何等力!’”按,《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晋皇甫谧 《帝王世纪》所引歌辞略异,末句作“帝何力于我哉!” 明无名氏 《鸣凤记·幼海议本》:“息风波,固皇图,愿见康衢《击壤歌》。”


    【白话】
    太阳出山下地干活,太阳下山回家歇息。渴了咱会挖井,饿了咱能耕种。咱们靠自己过日子,哪有帝王什么事?


    【读后感】
    尧的时代,到底距今多少年,是否有定论呢?这个不用翻书,咱有现成的资源可问:@老忙

    我的印象,那时候的社会还是‘部落‘形式,部落首领虽然有威望,但除了多操心,在生活起居方面恐怕跟普通人也没多少差别。尧帝一直要禅让,不知道是否跟工作太辛苦有关?由此俺以小人之心度之,这首歌没准是他编出来的~~~你看,没帝王老百姓日子也过得好好滴,你们还是让偶退休了吧:)

    关于‘击壤‘,想起插队时到山上干活,休息时坐在地头,闲得无聊的人有时候会抓起身边结板的土块砸着,口里哼着山歌~~~或许上古的人也是这样消遣的罢?

    ‘击壤‘也是用得蛮多的典故(共438),略浏览,好像宋明两代的诗人用得最多~~~录几个看看:


    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魏晋·陶潜)
    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声!初去郡(南北朝·谢灵运)
    未尝肯问天,何事须击壤。(唐·王维)
    可怜一曲村田乐,犹是尧民击壤音。(宋·马廷鸾)
    凿井未成歌击壤,射熊犹得梦钧天。(宋·王安石)
    无适无莫羲皇人,不忧不惧击壤民。(宋·李石)
    击壤歌太平,门无督租吏。(宋·陆游)
    尧民击壤歌,千古犹得闻。(宋·范仲淹)
    击壤先生黄色论,卖薪老子翠微歌。(宋末元初·方回)
    岁时无事得如此,击壤何必非尧民。(元·虞集)
    击壤之前未有诗,击壤之后诗堪疑。(明·陈献章)
    一卷尧夫集,同为击壤声。(清·郑用锡)
    天心庙略定如何,百世谁闻击壤歌。(近现代·张中行)
    击壤三年翁失马,沿途两耳妃呼豨。(当代·聂绀弩)





    '击壤'这个词,我在还不是很清楚其来源的情况下用过一次:

    新中国六十华诞 (2009)        
    逢此太平世,谁听击壤歌。朽株从内蠹,广厦向天摩。
    绝处风光好,征途隐患多。区区一甲子,青史等闲过。        

    记得是应练书法的婆婆要求写的,一共两首,在某论坛被极右的人骂了一回,还引起争论,以至我还没有看完跟帖就被版主把贴子雪藏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4 收起 理由
    龙血树 + 4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30 11:55 , Processed in 0.05179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