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c: [" t+ M! a& G. f/ r r
文罢,说点旁的东西吧。为了写归去来兮辞,得到了一些资料,虽然琐碎但也很有意思。与高古的主旨无关,但却也值得一说。 . J2 v1 Q6 x1 `+ u# }3 z陶渊明其实是东晋末世的人物,而从一定的角度看,东西晋篡魏,其实是豪门士族阶层复辟的结果。军师联盟里有一点这样的意思,曹操的举才之道是唯才是举,已经逐步突破了士族阶层的底线。而东西两晋的九品中正制是豪门士族的巅峰之作,基本做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而陶渊明自身的门阀并不是士族,权势在逐步没落,如果不靠着傍枭雄(桓玄、刘裕),是不太可能再度辉煌的。而陶渊明似乎又看不起这些枭雄的做派。所以说归隐是必然。而且在刘裕称帝建立刘宋后,陶渊明更是改名为陶潜。这其中的遗老情绪似乎也和王国维却是相似。只是写得出归去来兮辞的陶渊明要洒脱的多吧。: K& s2 A! _- T1 J6 Q, W: A
陶渊明在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的事情也还有一些细节,综合起来看,大诗人似乎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弃官。表面上看起来,直接的原因是督邮视察时的折辱,间接原因是私自做人口普查触怒了本地的地方豪绅。其实其中还有些隐情,荐举陶渊明为彭泽令的人是他的族叔陶夔。陶夔做过晋安太守是第一步福建地方志《闽中记》的始作俑者。而在义熙元年的时候根据魏书所载,陶夔已经是尚书之职;但也正是这一年,陶夔死于一场事故之中。这场事故的隐情也很扑朔迷离。简单描述一下,桓玄篡位,将当时的德宗赶到寻阳郡,降为南康平固县王。而刘裕借势起兵,很快掌控局势。安排尚书陶夔迎接德宗于板桥。但是突然“大风暴起,龙舟沉浚,死者十余人”。陶夔似乎也死于此事。这个史料描述的情景很像是楚霸王之于义帝的心思。而也许对于陶渊明来说,举荐者也是实际靠山的陶夔死在刘裕图帝位而试图杀死德宗的阴谋之中,似乎才是离职的最深层次的原因吧。1 s+ r# ^( N w
这两个小碎片,也足以看出来归去来兮辞背后的一些历史大背景和枭雄的小阴谋吧。! B v9 {$ O# E, h0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