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b$ { M: j7 L
以清朝为例,县试考前一月,知县将向全县公布考试日期,而考生如果想参加,就必须到县里的招生办——署礼房报名,除了填写自己的姓名之外,还要写清楚年龄、籍贯、三代履历等等信息,同时还必须要有人做担保,一般是有一定地位的乡贤。! h8 _: U; N ?- v& L
5 ?' I w4 X- m& N c" \担保的内容有几个方面,一个是考生的家世必须清白,不得是倡优皂卒的后裔;二是不得冒籍,因为每个县的录取名额都是有限的,只对本县子弟开放;三是不得找人代考,由于当时不能照相,只有担保人才清楚考生的面貌特征;四是不得瞒报父母丧事,服丧期间不得参加。因此,应试名不关关系考生自己,还要牵扯一大堆家庭信息,另外也关系到他的担保人,相当于后者为前者背书,一旦名实不符,就要承担连带责任。此外,考生之间每五人必须互相作保,如果一人有问题,其他四人连坐,而担保人也要治罪。: ?0 P( {# Y6 g/ C7 o. M
3 E% \/ x$ A/ ]" u" |, v& p到了府试,就更加严格,又增加了一名担保人,考过后把录取名单呈送上级批准,其中的应试名等信息自然要经得起推敲才行。更上一级的院试,再增加一名担保人。 ( B# m6 V1 C L1 Z# ~6 U+ \- n. s. s9 z
因此,应试名及考生相关信息,在当时的科举中起着类似今天身份证的作用。 # U: X; U8 k! q8 e2 C( A; s3 J+ \5 x" F4 q9 p' I$ y2 W
根据有关记载,考生报名时要填写亲供、互结、具结三块内容,大致如下: & E; }7 R C- |. _2 h; R- f5 x7 U, m" m" }- C) _
一,亲供% Z! C1 ^* u6 Y* ^$ m7 I) Q) i L
本身姓名,年岁,籍贯,体格,以及“身中面白无须”等文字体貌特征。 同时填写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存殁履历,过继的人要写本人亲生父母三代。 u5 s, _) j: ]6 w6 u* i5 s* s: U* `( F7 ^. I6 A
二,互结:& E3 O- w3 q5 k3 R% F1 B9 {
考生取具同考的五人,写具五童互结保单,作弊者五人连坐。- ]* T) q. ]8 t5 S'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