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码湖北国资“三化”:从系统性风险到区块链监管 湖北正在下一盘大棋。
6 s, a- e5 i; o* a) k' H7 X棋局的名字,叫“三化”——一切国有资源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杠杆化。这是一次极为大胆的系统性实验。背后,是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压力,和传统土地财政模式走入末路的焦虑。 7 J$ c% {) r" \+ X
棋局的意图很明显:盘活沉睡的资产,提升资本的效率。 1 I8 _' V+ y# U+ U) I6 o
但这场豪赌的风险,正藏在细节里。当非传统的公共资产被加速打包送往资本市场,当国有资金通过地方融资平台(LGFV)不断加码杠杆,一张巨大且环环相扣的风险之网,已然铺开。资产估值开始模糊,信用质量正在劣化,金融风险传染的可能性陡然加剧。而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则像一个古老的幽灵,让“刚性兑付”的道德风险迟迟无法散去。 + l7 H2 a7 ~) q5 f5 Y/ L7 M( h
这不仅是一场金融创新,更可能是一个潘多拉魔盒。 4 h) ~- l0 K) X* `5 e
豪赌的开局湖北的“三化”框架,并非横空出世。它不是一次单纯的技术性金融改革,而是对中国宏观经济与地方治理模式深刻剧变的一次战略回应。看懂它的第一步,要先看懂地方政府的钱袋子。
' m/ {/ H# y2 _4 o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地方政府,快没钱了。
4 A$ p, `4 h* |2 s7 c过去,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卖地。但现在,土地出让收入持续跳水。与此同时,地方融资平台多年积累的巨额债务,集中进入了还款期。数据不会说谎。新增的地方平台债券,极高比例被用来“借新续旧”,而不是投向新项目。这意味着,许多地方政府正面临严峻的流动性枯竭。在一些省份,广义负债率早已亮起红灯。
8 F/ H+ q4 Q+ |1 u% ^9 v+ H2 m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湖北的“三化”政策,由省自然资源厅、林业局等部门正式发文推动。
1 V7 G6 y' `5 w2 m4 \这本质上是一次“自救”。
+ x& u# c! b5 c5 {* X ^* D其背后,是国务院“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顶层设计。地方政府的融资模式,正迎来一场根本性的巨变:从依赖年度卖地收入的“流量”模式,转向盘活整个公共部门存量资产的“存量”模式。过去几十年的建设,给地方留下了庞大的家底——土地、矿产、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当旧的现金流循环被房地产市场的寒冬阻断,这些沉睡的存量资产,就成了唯一的指望。
$ I8 }, c) v, G7 N( A湖北的“三化”,正是为这场“点石成金”设计的框架。 : e+ f3 H+ c9 ~0 Z2 N. b
炼金术的三根支柱这场“点石成金”的炼金术,由三根支柱构成。“资产化”,是清点家底,给它们标上价格;“证券化”,是让它们流动起来,可以交易;而“杠杆化”,则是要将它们的金融能量,放大到极致。 " M$ T' h' ]# ?- s! r3 T2 @( _/ O
第一根支柱,是“国有资源资产化”。 6 O$ r* ~# w& U" `& @% X
核心,就是把过去躺在账本外,或者被严重低估的公共资源,重新识别、确权、估值。土地、矿产、林业、水利、能源和数据,这六大类资源都被纳入了视野。这不只是一次会计操作,而是一次主动的、带有膨胀效应的“抵押品”大扩张。
. N& ]9 d4 h7 M/ O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增强融资能力。
7 }% a: {/ N+ t2 q2 u地方融资平台的借钱能力,受其资产负呈表规模的约束。一片森林,一座矿山,一堆公共数据,一旦被评估程序确认为可入账的“资产”,就可以被注入平台公司。结果立竿见影:平台公司的资产规模瞬间扩大,账面上的负债率变得好看了,从银行或资本市场借更多钱的门路,也就打开了。所以,“资产化”是后面一切动作的基石。它的风险也源于此。当一个急着要钱的平台公司委托评估机构,给一片没有公开市场价格的林地估值时,高估的冲动,几乎是无法遏制的。 * I9 K0 K! y% d( x8 i( r% ~
第二根支柱,是“资产证券化”,这是金融工程色彩最浓的一环。
2 g0 e* D, `) f% S, F m, Z0 ~; W% }. M/ D2025年,湖北全省的企业资产支持证券(ABS)发行规模,同比暴增了190.39%。唱主角的,正是地方国企。基础资产也五花八门,从传统的应收账款,扩展到基建收费权、商业地产,甚至知识产权。
3 A% j! C! _/ O5 Q f, b! o但速度和广度的背后,可能藏着“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地方政府最想盘活的,往往是质量最差的资产。那些现金流稳定、回报率高的优质资产,比如车水马龙的高速公路,本身就是国企手里的“现金奶牛”,不愁低成本的银行贷款,没那么强的动力去证券化。反倒是那些长期闲置的工业园、收益不稳的旅游项目,传统融资渠道根本看不上。证券化,为它们打开了一扇门。通过复杂的结构设计、信用增级,甚至心照不宣的政府背书,这些原本无人问津的资产,被打包成了金融产品,卖给了资本市场的投资者。 1 j7 w/ g5 t7 T4 e
风险,就从政府的账本上,悄悄转移到了更广阔的金融体系里。 4 s: d2 d4 A% e p) F) |# S
第三根支柱,是“资金杠杆化”,也是“三化”的终极目标。 ; ~* w5 E6 o2 H0 w5 I7 x) |
用少量的公共资金,撬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本。渠道有两个。一是把地方融资平台(LGFV)当成核心载体;二是大规模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比如,湖北计划设立500亿的国资母基金,目标是带动形成5000亿规模的基金群。
% f3 C: Z: R, r/ q, N6 z! M1 i但“杠杆化”,让地方政府陷入了角色冲突。它既是市场的监管者,又是下场投资、追求回报的利益方。一个词可以精准形容这种状态: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当政府基金投的一家本地企业陷入困境,纯市场化的结果本应是破产。但作为投资方的地方政府,有极强的动机去“拯救”它——指令地方国行续贷、给予财政补贴、授予公共合同。
: G J2 S6 c! p这种干预,扶持了本该被淘汰的僵尸企业,扭曲了资本的流向,最终为长期的经济低效,埋下了隐患。 6 D) v' q/ b: |
系统性风险的全景当这三根支柱环环相扣,湖北的实验,便开启了一个系统性风险的潘多拉魔盒。
+ C! n+ h$ q- y. J) m) B2 I第一个风险,是估值的“原罪”。 被“资产化”的林地、矿产、数据,与标准金融资产有着天壤之别。它们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估值高度依赖充满假设的模型。这就为价值操纵留下了巨大空间。一个被高估的资产,从源头就埋下了劣质的种子。整个金融链条,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上。 ' ^. V. v4 W/ d
第二个风险,来自最薄弱的环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 这些平台本身就是高杠杆运营,其生存长期依赖政府输血,而非商业盈利。它们发行的ABS产品,底层资产常常是政府部门间的“白条”,或是现金流极不确定的公益项目。最终的还款来源,往往不是资产本身,而是地方政府本已紧张的财政。当融资平台发行ABS时,它们实际上做了一件事:把自身特定的、地方化的信用风险,包装成标准化的证券,卖给了全国的投资者。
' ?! E; V4 V$ K0 R这就引出了第三个,也是最可怕的风险:金融传染。 证券化的本质,就是创造关联。湖北洪湖市一个平台的违约,通过ABS市场,其冲击波可能最终会抵达北京的银行或上海的资管公司。一旦市场对湖北发行的ABS产品信心动摇,就可能引发抛售潮,导致相关市场的流动性瞬间冻结。这与当年全球金融危机中观察到的景象,如出一辙。 8 J) R; L, D* T7 |+ [ W" i+ | y1 z! j
第四个风险,则是一个古老而顽固的幽灵:道德风险。 尽管官方一再强调政府不为平台债务兜底,但市场依然对“隐性担保”抱有根深蒂固的信念。“三化”政策,非但没能驱散这个幽灵,反而可能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强化了它。这成了一种监管套利——创造出看似市场化的证券,但其定价和交易的逻辑,仍然建立在政府信用的地基之上。结果,资本不再流向效率最高的项目,而是流向那些被认为政府背景最硬的项目。 * ?* ?; E4 t' {; T& T, |1 G+ p
巨大的资本错配,正在金融体系中,静静地累积脆弱性。 d6 F Z9 `5 K% O* {2 `. F* Q
两条歧路,一个警示在中国的地方财政棋局上,湖北并非孤例。但路径选择,却大相径庭。
& n' m' l$ u, g- m* ]一条路,是贵州的“茅台化债”。贵州同样债务沉重,但他们手里有一张王牌:贵州茅台的股权。通过划转、质押茅台这只“蓝筹股”,贵州获得了宝贵的喘息空间。这与湖北模式的关键区别,在于底层资产的质量。贵州是用顶级资产融资,而湖北,更像是在捆绑打包“次级抵押贷款”。
8 \9 J% O" @# y% V/ I另一条路,是天津的漫长重组。经历了一段信贷驱动的狂飙后,天津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目前正处在一个痛苦的去杠杆阵痛期。过程虽然痛苦,却在倒逼市场纪律的回归。天津的经历,为过度杠杆化的后果,提供了一个惨痛的警示。
( y. Y$ e5 r& g) s湖北的“三化”,以其对杠杆和证券化的极致追求,似乎正朝着与天津相反的方向疾驰。其策略也许能暂时绕开天津式的痛苦,但也可能在未来,引爆一场更剧烈的危机。综合来看,湖北的模式是一种混合体。它既有贵州式的资产变现冲动,又带有天津曾经的金融扩张野心。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对省级政府资产负债表最大胆、最全面的一次金融化实验。 # Z1 ]$ w# z0 J; b" M
成败,尚在未定之天。 5 T. c! T/ P0 v4 h
谁来拧紧螺丝在这场狂飙突进的金融实验里,监管的角色,显得有些微妙的滞后。
( j! Z6 B+ O* y# T/ F当地方政府将林地、数据、未来收益权等一切可想之物都打包塞进资本市场时,传统的监管工具箱,开始捉襟见肘。九龙治水的格局,在这里暴露了弱点。财政部管着地方债务的红线,证监会盯着交易所的ABS产品,银保监会看着银行的信贷敞口。但当这些领域通过复杂的金融产品被缝合在一起时,一个系统性的风险图景,恰恰在监管的缝隙里浮现。 ( T1 J; @- y: W7 |9 r" H8 k6 c
“穿透式监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如登天。一个ABS产品的底层资产,可能嵌套着好几层SPV(特殊目的实体),最终追溯到的,可能就是湖北某个县级市里一个现金流都算不清楚的文旅项目。对监管者而言,这就像试图隔着无数层毛玻璃,去判断一个物体的真实形状。
2 N2 l- e5 P7 Y/ b( m5 K9 V真正的解药,或许早已超出了金融监管的范畴。最终的解决方案,并非更高明的金融工程,而是根本性的财政与治理改革。监管层必须对地方政府实施更严格的预算约束,给地方的“钱袋子”戴上真正的紧箍咒。更关键的一步,是允许没有生存能力的融资平台有序违约、破产,用市场的冷酷现实,彻底打破“隐性担保”的幻觉。
/ f7 {* |1 V- Q! h3 q8 p# G这无疑是痛苦的,但长痛不如短痛。对于监管者而言,挑战不在于扼杀创新,而在于为这辆已经高速行驶的列车,铺设坚固的护栏。问题是,他们铺设护栏的速度,能否追上列车失控的风险。 4 ?" K) [. M! D$ d
最后的缰绳(稻草)当金融的炼金术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监管手段,就像是想用一把旧锁,去锁住一个不断变形的保险箱。 8 m9 ^# S5 E) C5 H6 s/ B/ o
力不从心。
) X" M7 r8 J: Z$ r# c问题的根源,是信息的高度不透明。一个ABS产品的底层资产,在经过层层打包和粉饰之后,其真实的风险早已面目模糊。监管者看到的,是一份份精美的报告,而不是资产本身的好坏。
' g5 H# g; ]" t4 X4 w$ M; ~7 V9 f在这片信息迷雾中,一个技术性的解决方案,正从边缘走向中心。这就是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分布式技术。
9 s, e) X4 k, N$ r) F( O这并非是在追捧一个时髦的概念,而是在回答一个现实的拷问:如何才能给这些狂飙的金融工具,套上一个无法挣脱的缰绳? # g8 E9 a# z& R. c* f! t
答案,就藏在技术特性里。
h" p) F+ l" T1 J" v透明度: 每一笔资产的入表、评估、流转,都可以被记录在一个共享、公开的分布式账本上。资金的来龙去脉,资产的真实状况,不再是少数人才能看到的秘密。 不可篡改: 一旦数据上链,单方面修改的难度极高。这恰好是对估值“原罪”的一记重拳。资产从源头被固化,杜绝了后续暗箱操作的空间。 穿透式监管: 监管机构可以成为链上的一个特殊节点,拥有最高权限,实时、自动地穿透到底层资产,监控现金流的每一个异动。曾经隔着无数层毛玻璃的观察,变成了高清的实时直播。 9 U# r$ G5 g, T' J# J
当一切资产皆可证券化,一个可信、透明、无法被轻易操纵的底层基础设施,就从“锦上添花”变成了“性命攸关”的刚需。这套技术抓手,不会消除风险本身,但它能让风险变得可见、可控。它无法阻止地方政府进行一场豪赌,但至少能让赌桌上的每一张牌,都变得清晰可见。
- ]8 X8 {) g9 C/ ?. ^3 h最终,还是要确保这场“炼金术”炼出的是真金,而不是将所有人都拖下水的系统性危机。
4 k; a; h% {2 s* S# F#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