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事热点] 越南近期政坛动向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06:51
  • 签到天数: 3024 天

    [LV.Master]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5-7-23 14:4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testjhy 于 2025-7-23 14:50 编辑

    大家可能都看到了越共中央关于免除阮春福、武文赏、王廷惠三人党内一切职务的新闻,这个决定是在越共中央十三大12次会议上作出的。背景是明年准备开越共十四大了,采取这一行动,总书记苏林可能想排除一些重大障碍,由他主导下届顶层安排。
    这届越共顶层权力之争的激烈,反腐和总书记阮富仲身体欠安纠缠在一起。倒退五年,估计没有人能想到苏林能强力崛起,除总理范明政只身幸免外,顶层来一个灭一个。如果说老资格的阮春福倒台能够明确看到阮富仲的作用,以自己破规矩的第三任阻止阮春福成为最高领袖外,后面的几位四驾马车包括五号--越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张氏梅,大概率是苏林烘火甚至主导的。
    现在越共正处在继往开来的时候,解除三个人的党内职务,其实是苏林针对阮春福的削山头之举。武文赏和王廷惠进入四驾马车时间很短,很难形成自己的梯队,只有阮春福,对自己仍然有一定的威胁。阮春福自从辞去国家主席职务后,并没有归隐山林,仍然高调出席各种活动,对比已退休的总书记农德孟,只有特别重大的活动才出席,阮春福是只要能参加的活动总是能看到他的身影。如果不采取上述措施,估计象越共领导层的安排,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但凡他提出的一些不同意见,估计有些人呼应的话,就办不利落。于是苏林干脆连同武文赏、王廷惠一并处理了,一是立威,二来防止别人唱反调。
    以上是中央层面的安排,地方层面苏林又使了个妙计,合并省级行政区划,撤消县级行政级别,大幅度削减乡级行政机构。这是一个举国重大体制变革,苏林在没有充分酝酿基础上,突然在年初部署,半年结束战斗。这个方案有它的合理性,但并没有紧迫性,唯一的紧迫性,就是苏林要在十四大前对地方加强控制,要能够把自己的人安排到省市这级(对应到越共中央委员),省级行政区划从63个压缩到34个,需要大幅度调整省市委书记,省长市长,这给苏林很大的操作空间,实行他的人事布局。很有趣的是,现在越南34个省级单位与中国目前的行政区划完全一样,真是一步一趋。
    越南下一步的四驾马车如何构建也是一个看点。我以前说过,苏林为什么这么凶,从年龄来看,他不拚将失去上位的可能,因为越共也是向土共学的,一般是七上八下,57年出生的苏林,本应该在十四大上退休。或许是他看到阮富仲身体不好带来的机会,利用自己公安部长强力部门的优势,神挡杀神,鬼挡杀鬼,一举登顶。他现在再任一届已经没有问题,但现在的四驾马车,还有两个是不是也是如此?范明政58年的,梁强57年的,特别是范明政,资历比苏林高得多,苏林还得让一让,所以很可能他俩还得留任,因为他们还都是第一届任期。目前的国会主席陈青敏,虽然62年出生,一是资历浅,二是不是强力部门或者先进省市出身,估计不会是接班人的候选。这意味着越南下一届大体还是这样的,这是不是给苏林做第三任留下机会,我们拭目以待。

    评分

    参与人数 7爱元 +59 学识 +2 收起 理由
    常挨揍 + 15
    landlord + 12 涨姿势
    indy + 10 谢谢分享
    唐家山 + 4
    方恨少 + 12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2025-8-7 11:56
  • 签到天数: 1132 天

    [LV.10]大乘

    沙发
    发表于 2025-7-23 16:10:57 | 只看该作者
    越南这个地方改革实际上是分权赎买的逻辑
    越南的省县乡大致对应中国的省-地级市-县的管理架构
    撤掉县(地级市)这一级,由省直管乡,省乡共同瓜分县曾经的资源,吃饱了之后再向苏总书记效忠的概率要大得多
    安插自己人才能安插几个?我把对方全部招安过来,不比自己画地为牢强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25-7-24 03:29:28 | 只看该作者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25-7-23 16:10
    越南这个地方改革实际上是分权赎买的逻辑
    越南的省县乡大致对应中国的省-地级市-县的管理架构
    撤掉县(地级 ...

    政治账算反了,是你们中间谁有反对我的,你辖区就是下个被合并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06:51
  • 签到天数: 3024 天

    [LV.Master]无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5-7-24 03:51:31 | 只看该作者
    大黑蚊子 发表于 2025-7-23 16:10
    越南这个地方改革实际上是分权赎买的逻辑
    越南的省县乡大致对应中国的省-地级市-县的管理架构
    撤掉县(地级 ...

    不太同意您的观点
    赎买制只是一种方式,既然你可以赎买,别人也照样可以,赎买来的人有没有忠心很难讲。只有安插一批自己的嫡系到重要岗位形成自己的山头,才是比较踏实的做法。
    当然,可以两者并举,但后一种手段优先。
    最典型的就是公安部办公厅主任,跟着苏林出任国家主席办公室主任,越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下届大概率入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5-8-7 11:56
  • 签到天数: 1132 天

    [LV.10]大乘

    5#
    发表于 2025-7-24 10:36:15 | 只看该作者
    三力思 发表于 2025-7-24 03:29
    政治账算反了,是你们中间谁有反对我的,你辖区就是下个被合并掉的。


    政治不会是这么玩的,规则上起码要一碗水端平
    这么搞坏规矩,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发展,以及后上位者出于争取支持者的需要
    很可能十年之内中国也会来一场撤销地级市,省直接管县级市的行政改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1-1 00:00
  • 签到天数: 793 天

    [LV.10]大乘

    6#
    发表于 昨天 20:1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转帖到T老师这里)

    本世紀最大改革,越南正在如何破局?

    劉怡

    聚焦今年的越南政治經濟改革。

    為什麼會想到要講越南這個話題呢?首先是因為今年對越南來說,是有兩個比較值得紀念的大日子。

    其中一個是9月2日,是越南的國慶節。1945年9月2日,也就是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同一天,胡志明在河內市的巴亭廣場宣布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叫越南民主共和國。

    當然,這個政權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簡稱叫北越。今天的越南,它的國名全名叫“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認為1945年9月2日成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是它的前身。所以今年越南也會在9月2日這一天,舉行建國80周年的大慶。

    另一個紀念日是50年前,1975年的4月30日,當時北越軍隊攻進南越首都西貢的獨立宮,宣告南越政權滅亡,南北越正式統一。這在越南現代歷史上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今年是50周年慶典。所以對越南來說,今年是兩個大慶重合的一年,比較有歷史紀念意義。

    現任越共中央總書記蘇林宣布,2025年是越南的“二次革新”開啟的日子。在這個“二次革新”中,除了簡化越南的法律法規,為企業的發展和外資進入越南創造更多便利之外,主要還是要進行越南的法律和行政制度改革,包括精簡中央部委,精簡省一級的管理機構,包括要裁撤政府公職人員的數量。另外,如果對越南比較關注的朋友,在最近一年多時間裡應該也注意到越南的反腐行動,其力度和規模都非常引人注目。

    既然蘇林把越南的2025年強調得那麼重,而越南又是中國的一個體量不小的鄰國,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專門用一次直播的時間,來跟大家聊聊越南這個國家,以及越南正在進行的這場經濟和政治改革。

    越南剛好也算是我比較了解的一個國家,我三次到越南去採訪,在這個過程中也認識了一些越南的企業家、前政府官員,包括法律界的專業人士,並且跟他們建立了長期聯繫。他們給我提供的一些信息,剛好可以跟大家分享。

    當然,首先我來跟大家概述一下,越南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先講幾個數字。

    越南現在總人口是1.01億,排到全球第16位。它的GDP按照世界銀行的估算,目前的體量是4900多億美元,GDP盤子將近5000億美元,跟菲律賓和挪威差不多的體量,排在全球30位左右。越南的GDP在過去15年,它的平均增長率差不多是6%,這個數字還是相當可觀的。如果能夠維持6%的增長水平,差不多到2030年,越南的GDP規模會超過新加坡。

    你可能會說不能光看GDP總量,還得看人均數字。越南2025年的人均GDP,差不多是48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算是全球範圍內的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但是它比中等偏下收入的門檻1100美元,整整高了3倍多,在全球的中等收入經濟體裡,還算是一個比較好的表現。

    如果光聽數據的話,你可能對於越南和它的東南亞鄰國的區別還是沒有什麼概念。我想先給你介紹一下越南經濟目前的三個主要特徵,哪三個特徵呢?

    第一,越南不像“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它的外向型經濟的高速增長不是在20多年時間裡漸進完成的,而是被壓縮在大約十年的短周期內。其中,中美貿易波動對越南經濟的影響尤其大。

    第二,越南是一個典型的東南亞“中等國家”。它的勞動力規模有限,無法獨立承接日韓和中國外遷的製造業部門,這限制了越南經濟的發展上限。

    第三,蘇林的“二次革新”,志在完成越南從東南亞裝配業中心向科技強國的升級,但受國際大環境影響,前景並不明朗。

    我把結論先拋出來,然後我們一點一點展開。

    1)它的經濟高速增長,被壓縮在十多年的短周期內

    如果要說到亞洲外向型的經濟體,歷史和社會的教科書裡還經常提到“亞洲四小龍”的概念,其實就是我們很熟悉的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這四個亞洲地區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他們基本上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實現由農業國家和地區,向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中心的轉型,然後到20世紀80年代,初步邁入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行列。

    “四小龍”之後到了20世紀90年代,就又有“亞洲四小虎”的說法。“四小虎”是哪四個國家呢?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這四個國家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經歷整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

    從“四小龍”到“四小虎”,背後其實都有一個重要的經濟學概念,我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叫“雁行形態”。它的提出者是日本的經濟學家赤松要。這個概念是形容一系列國家和產業的發展形態,有點像大雁排隊,有個領頭雁,然後後面有一群大雁在跟進。

    也就是說,全世界範圍內的產業,有一個從領頭雁向後發國家轉移的趨勢。一開始領頭雁在它的國內最希望發展的,肯定是投資回報率高的資本密集型行業。那麼它淘汰了一些比較落後的產能,比如鋼鐵、紡織、機械、化工等,就得從領頭雁向大雁群的後面那些國家轉移,這是一個產業變化的趨勢。然後第二隻大雁承接了這些產業,它發展到一定規模,要搞產業升級了,它又要淘汰落後產能。然後落後產業產能,就再向隨後的那些國家或者地區轉移。

    為什麼要跟大家講這個理論呢?因為“四小龍”和“四小虎”的發展,什麼時候能夠承接其他國家和地區外移的產業,什麼時候能實現產業升級,這件事情不是一個國家的政府自己說了算的。除了它要具備一些自身的發展稟賦,比如我有礦產,我的基礎教育搞得好,我的基礎設施建設搞得好,除了要有這些硬件條件之外,其實國際上的大的經濟周期,甚至外交形勢也很重要。

    我剛剛說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差不多是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當時是有兩個很重要的全球背景。一個就是美國本身的製造業在外移,當時的“亞洲四小龍”承接了美國和日本轉移的這一部分相對落後的製造業產能。

    另一個背景其實是越南戰爭。越南戰爭期間,美國本身對特定類型的工業製品有需求。另外因為全球處於冷戰時期,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的全球市場,“亞洲四小龍”這四個國家和地區,其實都是屬於冷戰當中的美國陣營,它生產出的這些工業製品往東南亞、往歐洲包括往非洲的一些國家銷售是比較容易的事情。

    就以這兩件事情為契機,“四小龍”國家和地區實現了崛起。

    然後接下來就是“四小虎”。“四小虎”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崛起的,它們起步的契機是“四小龍”經濟體也開始產業升級,也有一些過剩的製造業產能要淘汰,所以就輸出到“四小虎”國家。包括全球冷戰結束以後,世界範圍內的消費需求增長,也給“四小虎”創造了條件。

    那越南是什麼情況呢?越南是1986年宣布開始所謂的“開放革新”,其實就是模仿中國的“改革開放”這個口號。但是從1986年之後這將近20年時間裡,越南的開放革新在吸引外資方面,其實沒有取得什麼進展。當然原因之一是越南實際上是要到1990年代初,才結束跟中國的邊境戰爭,然後國內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才恢復正常。

    而且大家也知道,雖然越南是1975年最終以北越光復南越的方式得到了統一,但整個越南戰爭期間,遭受美國空襲受到的經濟損失也非常大。所以雖然1986年越南就開始宣布實行開放革新,但前20年幾乎吸引不來外資。“四小龍”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也是優先考慮說,我到印度、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去投資,而不是去越南。

    越南是2007年加入WTO之後,它承接製造業外移的趨勢才稍微好轉。但更重要的變化,其實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國大陸包括在中國大陸投資的一些外資企業,本身在金融危機之後,承受了一些損失。另一方面,其實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中國製造業本身的工資水平也在慢慢地上漲起來,所以他們就需要選擇一個備份的投資目的地。

    越南算是東南亞這些勞動力比較充沛的國家裡邊,剛好是開發程度還不高的一個國家。於是從2010年左右開始,就有外資企業加速到越南去投資。當然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催化劑,還是2018年的中美貿易戰。有一些從中國的廣東、浙江這些東南沿海地區,外移的外資製造類企業,就到越南去開工廠了。

    也就是說,即使我們從2010年算起,越南大規模承接外資,並且成為亞洲比較活躍的出口型經濟體的時間,到今年也就15年左右的時間。它的高速發展周期比之前的“四小龍”和“四小虎”都要短得多,而且是直接受到中美貿易波動的影響,特別是中美之間經貿關係不穩造成的恐慌。

    從這個意義上說,越南作為一個出口型經濟體,它的發展軌跡在整個東南亞,跟它的這些鄰國,像泰國,還有附近的馬來西亞、菲律賓,這些國家相比,他們不是處在同一個發展周期裡。相反,越南很大程度上,是遇上了過去十幾年全球特殊的貿易和經濟環境,給它創造的意外的機會。

    2)越南勞動力規模有限,無法獨立承接外遷的製造業部門

    第二點,越南是一個典型的東南亞中等國家,它的勞動力規模有限,沒有辦法承接日韓和中國外遷的製造業部門,這對它經濟發展上限構成了影響。

    我先來說說什麼叫“中等國家”。中等國家這個概念來自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大國的興衰》的作者保羅·肯尼迪。

    他在講19世紀的國際競爭的時候提到說,在19世紀,美國和沙皇俄國憑借它們的領土幅員、人口規模,還有巨大的資源潛力,有資格或者有機會成為全球舞台上的霸權競爭者。相比之下,歐洲的一些強國,比如法國、德國,因為這些國家的本土面積有限,包括人口增長的上限受到一些天然條件的制約,所以它們只能夠稱為中等國家。

    後來中等國家的概念,它的適用範圍被進一步擴大,今天也被拿來形容今天的全球格局。比如今天中美兩國按照保羅·肯尼迪的定義,是所謂的大洲級國家。歐洲這些比較發達的經濟體,像德國、法國、英國,如果以國家為單位來說,只算中等國家。所以要結成一個整體,比如歐盟,去參與國際競爭。而東南亞這些國家很大程度上也是一樣。

    越南,我前面說到總人口是1億出頭,但1億人口你不可能都把它看作勞動力。越南的勞動力差不多是1億人口當中的一半,5000萬左右。要想把高端製造業上下遊的供應鏈全部吃下來,這個人口體量實際上是不太夠的。為什麼不太夠呢?這就又得說到一個經濟學上的概念了,叫“劉易斯拐點”。

    意思就是說,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現代化過程,實際上也伴隨着農村人口進城的這麼一個過程。一個國家因為它的人口體量的限制,農業人口不可能無限制地轉化成城市工業人口。那麼等到達一個臨界點之後,剩餘的農業人口沒有那麼多了,企業主為了招工,為了維持企業規模的擴張,就得大幅度地調高薪資標準。這個拐點就叫做劉易斯拐點。

    越南差不多是2022年左右,就已經到達了這個劉易斯拐點。今天越南的實際工資水平已經超過了印度尼西亞、泰國和印度。而且我前面說了,越南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發展,是在差不多短短15年時間裡完成的。

    我問過一些2010年代初,到越南去投資的我們國內的企業家。他們告訴我說,2010年、2011年左右,越南的產業工人的平均工資水平,只有當時中國廣東工人的一半,甚至1/3。但是到了2025年的今天,越南工人的平均工資水平,雖然還是比我們中國的製造業工人要低,但已經比印度和泰國要高了。這種工資的漲幅也是相當快的。

    總之,就是因為越南只有1億數量的人口,其中只有5000萬左右的適齡勞動力,所以導致它能夠從日本、韓國,包括我們中國吸納的製造業的體量和工作崗位整體上是比較有限的。它不可能像中國一樣把高端製造業的上遊供應鏈都吃下來,這其實對於越南經濟的發展上限是有一個顯著影響的。

    3)“二次革新”受國際大環境影響,前景並不明朗

    蘇林為什麼要搞這個“二次革新”呢?蘇林今年自己在越南國內的一些講話當中提到,他不希望越南僅僅是一個東南亞的工業裝配工廠,他希望越南成為東南亞的一個新興的科技強國。

    包括蘇林重點提到了幾個產業,比如芯片製造業,越南現在也想搭上這班車。比如承接芯片的測試和封裝業務。包括越南現在也試圖在AI產業當中占有一席之地。今年越南也開工了幾個比較大的AI數據中心,並且在吸引美國的科技企業來入駐。這是蘇林在經濟上希望達成的一個方向。

    但是國際大環境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大家對於到海外去投資,心裡都有點捉摸不定,都吃不準現在是不是一個好時機。無論是我們中國、美國還是歐洲,現在聽到哪個企業說要搞AI、要搞芯片,都支持,但這個支持的一個隱藏前提是,你把工廠設在本地,拉動本地的就業。

    聽到說到越南去投資,把數據中心、芯片工廠設在越南,其實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態度就不那麼感冒。包括現在你到了越南之後,出口到美國市場依然要徵收20%的關稅。那對於海外投資者來說,就得考慮說有沒有必要再折騰一圈到越南去投資,最後什麼風險都解決不了。

    所以說越南的這種“二次革新”,希望實現產業升級的目標,前景其實還不是很明朗。

    說完了三點整體特徵,接下來我就分三部分,來跟大家展開關於越南的經濟、改革,乃至越南的外交的詳細內容。

    01-越南經濟做對了什麼,又有哪些短板

    越南能夠連續15年,平均GDP增長率達到6%,這是一個蠻不錯的表現。那越南經濟在過去十幾年裡,究竟做對了什麼?又有哪些短板?這是第一部分。我還是先把三點結論告訴你:

    第一,越南政府在引進外資,尤其是電子類企業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也收獲了不錯的成效。外資對就業、基建和出口的拉動作用相當顯著。

    第二,越南雖然承接了高科技製造業的終端,但無力讓整個供應鏈落地,這使得半導體工業的溢出效應不明顯,出口附加值不如泰國、馬來西亞等鄰國。

    第三,中小企業在越南的經營狀況不夠理想。效率不高的老國企和專注本地市場的綜合型企業影響力過大,卻不參與國際競爭,這妨礙了越南經濟的長期增長。

    1)在引進外資上做出了大量努力

    2018年特朗普政府發起對中國的第一波貿易戰之後,越南政府實際上是承接了大量的半導體相關產業部門,尤其是外資電子企業。特別是來自韓國的半導體企業,像三星、LG,包括中國台灣地區的鴻海精密,也就是富士康,都到越南去開設工廠。

    但是越南政府因為它的基建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限制,不可能像中國東南沿海省份的政府一樣,說我的基建條件好、配套設施好、電力供應穩定,以此作為吸引你來投資、設立工廠的條件。

    那越南是怎麼做的呢?越南政府直接宣布在全國搞300個製造業工業園區。而且因為政府沒錢也沒經驗,所以外資企業如果想到工業園區裡來投資,可以直接參與園區的規劃。

    政府沒錢修公路,但你可以告訴政府,你覺得公路應該修在哪裡,跟既有的物流網絡、港口設施和鐵路怎麼對接。然後你出一部分錢,政府出一部分錢。另外,外資企業到政府規劃的工業園區裡來投資,四年之內免徵企業所得稅。四年期滿之後,接下來的八年,每年只收5%的所得稅。甚至越南北方基建比較差的一些地區,直接提出外資企業願意到本地來設立工廠,廠房免租金。

    我自己去看過越南的一些工業園區,真的是不誇張地說,在規劃階段就是一片荒地,啥都沒有。但越南政府也清楚,它不能給到越南來投資的外國企業,提供太多有形的東西,那它就給政策優惠。

    包括我去採訪越南的一些前政府官員,其中一些人提到說,21世紀初越南規劃這些工業園區的時候,連法律法規和管理規則都沒有。很多時候是到中國東南沿海省份去考察,跟中國官員打聽一些管理工業園區的規則,然後回來再原樣照抄,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

    當然,好處就是越南這邊雖然不能給外資企業提供很好的基建條件,但能給政策、稅收優惠,勞動力供應也比較充分,這就使得越南的外資企業整個發展起來了。而且發展起來之後,因為這些企業大部分是瞄準了北美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所以它們又迅速轉化成了越南的商品出口額和越南政府的財政收入。

    外資企業對於越南的經濟增長率的拉動作用,是遠遠超過中國企業的。我看了一下2024年的數據,去年越南GDP有1/5是外資企業拉動的。

    當然,外資企業的上下遊,不只是有製成品,它還能帶動本地的服務業、帶動本地的基建。如果說中國是在改革開放初期憑借外資完成了中國經濟的起步,隨後慢慢地為本土企業的崛起和產業升級提供機會,那麼越南其實還沒有達到中國的第二階段這個水平。它還是直接靠外資來拉動就業和出口,並且是比較早地表現出了這種早衰的跡象。

    2)越南無力讓整個供應鏈落地,溢出效應不明顯

    第二點是,越南雖然承接了高科技製造業的終端,但沒有力量讓整個供應鏈落地,所以越南的半導體產業沒有什麼溢出效應,附加值不如泰國、馬來西亞等鄰國。

    大家可能對於這種電子代工業的附加值,相對而言不是那麼清楚。其實雖然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包括中國的東南沿海省份都承接過電子代工業,包括比較高端的製造業,比如電動汽車,但附加值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舉個例子,大家最熟悉的手機。現在三星手機的最後一步裝配過程,都是在越南完成的。但手機裡的芯片可能是在台積電位於台南的工廠完成生產的,也可能是來自韓國三星電子在中國境內的芯片工廠。各種大大小小的零部件供應鏈,絕大多數也都在中國境內。

    只是把所有這些零部件生產出來之後,最後運到越南的北寧省去完成總裝。最後的手機出口值,會記在越南的出口總額賬上。但你仔細想想,利潤有沒有被越南企業賺到?其實沒有。越南企業就掙了完成整體裝配的錢。原因就是它只做最簡單、沒有技術門檻的最後一步裝配工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經濟學上的“附加值太低”。

    哪怕是泰國。雖然泰國在汽車產業、科技產業方面的整體競爭力,肯定不如中國企業,但它的產業鏈相對而言上遊還有一些布局,不至於說它自己只能做技術含量最低的那個環節。而越南正好相反,它只能做最後一步。

    我在越南採訪過一位台灣的電子代工業企業家,他說過一句很詼諧的話:越南的電子工廠的很多工人,是洗腳進廠。什麼意思呢?前一個星期可能還在水稻田裡插秧,後一個星期通知說,一個筆記本電腦的組裝廠要招工人,洗洗腳就進城去打工了。

    我看了一個統計數據,越南的外資企業招的本地員工裡邊,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只有15%。甚至我看過《經濟學人》的一個統計數據,越南的製造業崗位,有90%是不需要專業技能的。三星已經把它的手機、顯示器,包括筆記本電腦的代工業務逐步轉移到越南,已經有十幾年時間了,但在三星電子的核心供應鏈裡邊,沒有一家是越南本地的企業。

    那越南完全能為三星電子提供的產品是什麼?包裝盒,包裝盒是在越南生產的。但你想包裝盒是什麼有技術含量的東西嗎?是利潤率很高的東西嗎?完全不是。三星電子的絕大部分核心供應商幾乎還在中國境內。這也就是為什麼富士康也是把一部分工廠拓展到了越南,但與此同時,鴻海精密也不會放棄它在中國河南鄭州的工廠。因為越南沒有這麼多的人才,來滿足供應鏈的需求。

    3)中小企業在越南的經營狀況不理想

    第三點是,中小企業在越南的經營狀況不理想。原因是越南的老國企和專注本地市場的綜合型企業,影響力太大,但它們卻不參與國際競爭,妨礙了越南經濟的長期增長。

    我可以告訴你,一直到2025年,越南的本地私營企業對GDP的貢獻率,也才剛剛達到50%。剩下的50%就是我前面說過的外資企業是一塊,越南的大國企是一塊。而越南的國企在很大程度上,在越南的經濟生活和特定類型的行業當中依然擁有準壟斷地位。

    而在50%的私營企業裡邊,中小企業相對而言日子又過得非常差。這跟中國的情況又不太一樣。中國大家都知道,一方面有體量龐大的科技企業,但另一方面尤其是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實際上中國的製造業和服務業是中小企業撐起來的。但越南是很不一樣,中小企業是長期萎靡不振。

    原因就是銀行和政府部門在針對中小企業,在注冊、審計,包括銀行貸款方面,整體門檻設置得非常高。那什麼企業能在越南發展起來呢?很大程度上是綜合型企業。它們既搞房地產,又搞旅遊業,還搞食品加工,還搞電信。越南政府是願意扶持一些綜合型企業的。

    這個思路其實比較像什麼呢?比較像韓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方法,也就是韓國所謂的“漢江奇跡”那個階段。韓國政府希望把跟一般人日常生活有關的這些消費類的經濟支出,都留給本地企業。

    比如說,今年越南最大的民營企業叫Vingroup。這個企業的創始人是蘇聯解體之後,靠着倒賣方便麵起家的。這個企業也是什麼都做,最早的時候是經營度假村的,慢慢地把產業拓展到了越南城市的方方面面。包括現在它正在越南生產電動汽車,還打算參與越南政府的高鐵開發。

    當然你說這種越南政府的引導和扶持有沒有道理?也是有道理的。但你仔細想想,你有沒有聽說過越南的Vingroup?沒有吧?為什麼?因為它們所有的核心業務都在越南本地。這跟韓國的財閥企業又不一樣。韓國的三星、現代等企業在最初通過本地市場站穩腳跟之後,都在向外發展,成為韓國的外向型經濟的一部分。

    但越南這些企業很大程度上,都是利用政府提供的政策幫助在越南站穩腳跟,但它們也不往外發展,就吃定本地市場。那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扶持什麼樣的企業、給哪些企業政策便利,這其中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比如說Vingroup,它基本上就可以憑借跟政府之間的合作關係,獲得一些大額的政府採購合同。它不用那麼注重效率,反正它又不到國外去,不在國際舞台上跟海外企業競爭,它只需要在本地待着就行了。

    所以這其實就是阻礙了越南經濟的長期增長,這也是蘇林提出要在越南搞“二次革新”的原因。

    02-蘇林的改革,改什麼

    剛剛我給大家介紹的是,越南經濟在過去十幾年時間裡做對了什麼,又有哪些短板。現在我們在第二部分裡,重點來看一下越共中央總書記蘇林要搞的這個“二次革新”,具體他要改什麼。我還是先把三點結論告訴大家:

    第一,從產業分布狀況看,越南是兩大“島嶼”(胡志明市、河內市)帶動一眾內陸腹地,地區發展程度不均衡。蘇林希望改變這種局面,連帶削弱地方利益集團的影響力。

    第二,越南黨政最高領導層的“四柱”體制,與地方政治派系存在關聯,目前正在重組階段。蘇林希望提升決策效率,減少繁文縟節和腐敗。

    第三,教育、基建和金融環境是制約越南經濟發展速度的重要因素,也是蘇林希望解決的問題。

    1)改變地區發展不均衡局面

    我相信如果有去越南旅遊的朋友,首選目的地肯定是胡志明市。相對而言,去越南首都河內旅遊的人可能不是很多。為什麼說這兩個經濟中心是兩個“島嶼”呢?因為越南現在相對發達的製造業中心和比較成型的外資背景的企業,幾乎都分布在胡志明市和河內的周邊,就像兩個一南一北遠遠隔開的島嶼。

    這兩個經濟圈加起來貢獻了越南全國1/4的GDP。另外還有東部的沿海經濟帶。至於越南的內陸腹地,相對而言城市化程度相當低,基本上是給胡志明市和河內市兩大經濟圈提供勞動力。所以越南整體的經濟布局,就是兩個“島嶼”帶動一眾內陸腹地。

    但你可能想象不出來,越南的行政區劃,包括它的地方管理體制有多複雜。我前面說了,越南的總人口接近廣東,比廣東還稍微少一點。在蘇林2025年啟動“二次革新”之前,越南有63個省。

    你想想這個管理成本要多高?在中國一個省規模的人口,在越南要分成63個省來管。而且在這63個省裡,只有河內市和胡志明市以及周邊,真正產生質量比較高的經濟效益,剩下的很多地區在經濟上基本是純負擔。

    因為越南省一級的行政區劃這麼細,導致外資企業想在兩個省之外的地方設工業園區,最後產品生產出來後,還是需要經胡志明市或者東部的峴港這些主要大港口往海外出口,那企業要修一條公路,即使不是全資,出一半資金,但一研究發現,這條公路沿途可能要經過八個省,得跟八個省的政府一個一個談。即使最後花的錢不多,你可以想想這個談判成本、時間成本要多高?

    所以蘇林覺得,越南這麼大的一個國家,有63個省級行政區,實在有點過頭。他現在提出要把63個省級行政區減少到34個,基本砍掉一半。而且這個砍掉一半,不光是為了降低行政成本,一定程度上也是出於另一個動機——削弱地方利益集團。

    你建了63個省,就有63個省級行政班子,每個行政班子又有相應崗位。不管你創造不創造實際經濟產出,都要有相應職位,這就導致在越南,考公考編變成了一個創造就業崗位的機會。

    我前面說過,越南外資企業裡,大學畢業生的比例只有15%,但越南國家和地方公務員裡,大學畢業生的比例超過50%。行政管理機構確實太多了,造成了嚴重的人才浪費。蘇林覺得這種情況不理想,應該對它進行改革。

    除了省一級的行政區要從63個減少到34個以外,越南的705個縣也要直接裁撤掉。這將直接導致越南全國的各級公務員崗位減少10萬個。這在很大程度上除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之外,也是為了削弱地方利益集團的影響力。

    2)提升決策效率,減少繁文縟節和腐敗

    越南黨政最高領導層有一個體制叫“四柱”體制,有時候也會稱為越南的“四駕馬車”。什麼叫“四柱”呢?就是越南最重要的四個黨政領導職位:越共中央委員會的總書記、越南的國家主席、越南的政府總理和越南的國會主席。

    這四個主要職務不能兼任,必須由四個人擔任。而且這四個人的人選,過去的工作履歷,甚至籍貫之間,還要有一個平衡搭配。比如越共中央總書記,傳統上一直是由出身北方的幹部來擔任,越南的政府總理一般來說,是由來自南方的幹部擔任。

    這種情況是怎麼造成的呢?80年前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政權的是胡志明,他也被視為現代越南之父。胡志明去世之後,在越共和北越國家政權內部繼承胡志明地位的領導人是黎筍。黎筍一直執政到1986年去世,但他做出的很多決策,在越南的黨政軍內部是很受質疑的。

    比如黎筍是胡志明去世之後,比較早提出越南應該跟蘇聯靠近、疏遠中國的一個人。越南入侵柬埔寨的決定,是黎筍做出的。他在經濟政策上也提出越南更多依靠蘇聯援助,反對向資本主義國家開放市場。但蘇聯本身到1980年代後期經濟狀況已經很差了,削減了對越南的援助。所以越南整個經濟秩序,在1980年代中期黎筍快去世的時候已經極其混亂了。

    所以在黎筍去世之後,越南的黨政高層在反思黎筍鐵腕執政的教訓時,認為越共應該更多地實行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度,並且要避免權力集中在一個人手裡。隨後就有了越南的“四柱”權力體制。

    但“四柱”體制只能說,維持在中央的最高決策層面能夠形成制衡,確保各個派系、各個力量的聲音都被聽見。但你仔細想想,越共的高級領導幹部很多人,也是從地方的黨政一把手被提拔到中央的。我前面說了,越南這六十幾個省份關係錯綜複雜,所以越南中央的“四柱”體制或多或少就跟地方政治派系之間存在關聯,包括派系之間激烈博弈,在越共內部依然是存在的。

    比如蘇林在2016年到2024年這8年時間裡,擔任越南的公安部部長,他的地位之所以日益重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越共在過去這幾年時間裡,在清理政府高層的裙帶關係和貪腐活動。而這種清理過程需要借助越南的公安部去完成,蘇林在其中承擔了非常重要的領導作用,所以他的地位也進一步上升了。

    可以說蘇林本身能夠成為越南“四柱”體制當中,最重要的那個角色,很大程度上跟越南黨政高層本身經歷的這種動蕩和重組是分不開的。在這個過程中,蘇林一方面要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重組過程,提升越南的決策效率。

    過去四位最高黨政領導人之間,要進行博弈和協調,每位領導人背後可能又有一個地方政治派系,跟地方政治派系聯繫在一起的,可能又有若幹個企業或者特定的產業。這種博弈的過程非常複雜,而且很容易僵住。蘇林現在希望減少提升決策效率,包括減少在這個過程當中的隱性成本和腐敗現象。

    雖然“四柱”體制本身目前還得到維持,但顯然相對於其他三位領導人,蘇林的地位在過去兩年是在持續上升的。包括在蘇林政治地位上升的過程中,過去十幾年曾經在“四柱”體制裡,擔任過越南重要黨政職位的一些人,比如前任國會主席、前總理,都因為經濟問題被查出來,受到了降級或者處罰。他們所屬的政治派系,其實也受到了調查和打擊。這其實對於蘇林通過建立個人權威來推進他的改革事業是有好處的。

    3)希望解決制約越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點,制約越南經濟發展速度的重要因素是教育、基建和金融環境,這也是蘇林希望解決的問題。

    基建問題我們前面已經說到了。我問過一些在當地設廠的中國企業,他們告訴我,閑置的工業園區土地,要靠搶先去簽訂合約。為什麼呢?他們說,能夠滿足電力需求的園區土地面積有限。看上去這兩塊地挨着,但出了工業園的規劃區,那一塊就沒有相應的供電管線。你要在那裡蓋一個工廠或者租一個工廠,很可能天天停電,無法正常生產。

    第二個是教育。越南的高等教育體系非常不行。我查了一下越南的一些頂尖理工院校的排名,比印度和馬來西亞的同類型學校要差得多。而且培養的很多專業,其實跟越南經濟的現實需求沒有辦法對應。

    比如我前面說了,整個越南只有5000名跟芯片產業相關的工程師。但《經濟學人》智庫有一個預測,如果蘇林的“二次革新”想把芯片產業作為重點,到2030年,整個越南需要15000名芯片設計工程師和10000名芯片組裝工程師,缺口是2萬人。

    但越南自己的理工科院校,卻沒有能力開設跟芯片設計有關的專業。而且我問過一些越南的大學生,很多時候越南的大學,尤其是理工類學校的實習項目,跟越南本地的產業之間的聯繫也比較少。蘇林也希望改變這種狀況,給越南的高等教育撥付更多的資金,尤其是重點扶持和越南經濟能夠直接掛鈎的大學專業。

    當然更重要的還有金融環境。越南的中小企業要到銀行去貸款、辦個手續非常費勁。蘇林也是希望降低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門檻,讓越南的中小企業,特別是跟科技掛鈎的初創企業能夠發展起來。

    03-越南外交,會怎麼走

    說完了蘇林的改革,最後我們再簡單說一下,越南的外交會往哪個方向走?我分兩部分來講這個問題。

    1)增加中美以外的外部合作者,是越南政府努力的方向

    首先,越南過去十幾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利用了中美關係當中的波動,越南試圖在中美之間求取平衡。

    比如,中國的供應鏈企業和轉移到越南的外資企業之間,目前來看合作依然良好。越南在通關和公路對接方面,也提供了一些便利。但另一方面,越南在與美國的關稅談判中,又竭力向美方表示,越南不會允許簡單轉口的中國造商品,經過越南往美國銷售。

    這是一種試圖左右逢源的狀態。但目前來看,這種在中美之間求取平衡的策略是有風險的。

    特朗普公布對等關稅方案之後,蘇林是第一個給他打電話,表示願意和美國方面談判的。越方也是最早提出,願意把美國出口越南的商品關稅降到零的國家。但實際上,美方最後還是提出了20%的關稅,並沒有對越南方面太客氣。在過去十幾年,美國始終是越南最重要的出口對象國。瞄準美國市場、依賴美國市場,越南就勢必要承受美國方面提出的要求,付出代價。

    另外,美國方面要求在與越南的談判中,降低越南對美出口商品中包含的中國零部件和服務的比例。如果越南方面用政策法規的方式去降低這個比例,顯然也會引起中國方面的反制。

    所以對越南來說,雖然在中美之間求取平衡的策略,在過去十幾年給它帶來了一些現實好處,但到了2025年這個時間節點上,風險已經變得非常大。所以越南在2025年,蘇林已經出訪了全球20多個國家,試圖拓展中美以外的新外部合作者。

    另外,越南現在也希望強化和東盟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雖然越南本身是東盟的成員國,但它與周邊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和人員往來並不密切。

    其中一個原因是,東盟的前身是1950年代美國牽頭建立的《馬尼拉條約》組織。當時美國建立這個組織是為了應對冷戰,在東南亞進行冷戰的對象,無非就是中國和蘇聯。所以一定程度上說,越南在冷戰結束後加入東盟,其實是一場歷史的意外。

    蘇林現在提出,越南經濟平均增長率是年均5%,這個現狀還不夠,他希望到2030年實現兩位數的增長。僅憑越南自身的勞動力規模和本地市場,很難達成這個目標,所以它必須把周邊的東南亞國家一起拉進來。

    2)中越關係:管控分歧,深化合作

    大家可能也很關心中越關係會怎麼樣。我個人有這麼一個看法:在中越關係上,中國的利益在於管控分歧、深化合作,避免周邊安全問題成為和全球壓力並存的第二風險。

    如果放在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下,對中國來說,國家利益面臨的挑戰來自兩個不同的層面。首先是全球層面,中美之間有科技競爭,有西太平洋的安全競爭。這是全球層面。另一點是周邊安全壓力,這既包括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東海權益之爭,也包括中國在東南亞面臨的,來自南海方向的一些安全壓力。

    而且中國面臨的全球安全挑戰和周邊安全問題,兩者不是完全統一的。不要認為東南亞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美國跟東南亞國家的利益也不完全一致,甚至東盟國家之間對安全問題的認知和表達方式,也不完全一致。對中國來說,很重要的一件事,是避免這兩個方向的壓力和考驗形成合流。

    所以,在中越關係方面,中國很大程度上需要管控分歧。這其實也不光是中越關係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國在處理和一眾周邊國家的關係上,值得關注的一個方向。

    直播問答

    越南還能去投資建廠嗎?

    越南目前的人口體量和國內環境,面對美國、中國、韓國、日本等的周邊產業鏈環境;其中人力成本面對泰國等國家的對比,聽完老師您講解的,越南產業基礎,人口素質水平等等都基礎比較弱的狀況,這種情況下,怎麼去分析越南的機會和挑戰呢?面對國際流動市場上,以貨幣、經濟利益為驅動的交流環境,如何分析越南建立正向的產業經濟體系基礎和經濟收入和它所付出的東西。

    提的問題很宏觀,問越南還能去投資建廠嗎?因為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種類型的工廠、需要的勞動力規模、原材料的類型,所以沒有辦法立即給出你一個很清楚的回答。但是你提的這個問題是有代表性的。怎麼去分析越南的機會和挑戰。那我就可以把這兩個問題放在一起,跟大家稍微展開來聊一聊。

    我今天在一開場的時候,跟大家講到了保羅·肯尼迪提出的“大洲級國家”和“中等國家”這兩個概念。因為我們中國是屬於大洲級國家,所以我們很多時候站在大洲級國家的經驗去看中等國家,就認為大洲級國家身上發生的事情,也會在中等國家身上發生,但其實不一定。

    我舉個最典型的例子,中國對外出口迅猛發展、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時期,幾乎維持了30年左右。但是放到像越南這樣一個人口體量屬於中等國家,而基建和資源基礎又比較一般的國家來說,它能夠維持這種高速增長,包括人均GDP持續增加的周期,目前來看可能只有15年左右的時間。

    你在這15年時間裡能夠完成一次產業升級,在全球的高科技產業鏈中,轉移到一個更靠上的位置,那麼你獲取的利潤率和收益率就能持續增加。但是在15年之內,如果這件事情沒有做成,那麼在下一個階段它就會很難。

    因為說到底,像越南,它靠的最有價值的經濟發展要素,就是勞動力和土地。而土地很大程度上如果不跟基建掛鈎的話,它的價值也會打折扣。也就是說,越南最值得投資者關注的經濟要素,就是勞動力。現在隨着越南可用勞動力數量的減少,其實就導致它的勞動力優勢,相對而言也在喪失。

    還有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越南的地方利益集團,包括它和越南的黨政高層的“四柱”體制之間的關聯。我可以告訴你,越南的軍隊,包括越南的一些政府部門是直接參與經濟活動本身的。往好處說,它可能是希望確保越南的一些核心經濟部門,控制在政府手裡。但是往壞處想,其實也說明越南的政府和它的市場規則之間的邊界,是不太清晰的。

    比如越南國內有一家很大的電信公司,專門從事通信和科技產業,叫FPT。這家公司今年把它的電信部門50%的股權,幾乎整個控制權轉移給了越南公安部。你仔細想想,這件事情反不反常?原因是越南政府提出的理由,是涉及國家安全。但你仔細想想,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這一定程度上也說明越南的政府,還是習慣於管很多。哪怕蘇林說要去除繁文縟節,但越南的政府在其經濟生活中,管得還是非常多。

    勞動力優勢在喪失,產業升級沒完成,政府管得又那麼多,這在很大程度上就影響了越南的整個經濟發展前景。它或許能保證現在在半導體行業終端裝配環節,還擁有一席之地,但是它能不能完成這種供應鏈企業的升級?能不能在整個行業規模和供應鏈體系方面取代中國?我覺得恐怕是很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4:50
  • 签到天数: 302 天

    [LV.8]合体

    7#
    发表于 昨天 21:49 | 只看该作者
    越南曾发生大规模工人骚乱,冲击外资企业,尤其是台湾企业受冲击较大。

    那次到底是咋回事也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发生这种事的土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8-30 04:27 , Processed in 0.04126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