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土耳其十字”和“齐别林恐慌”0 k- d! R7 V2 H: @7 H( L% e
, j* l; }5 W9 n
1917年,欧洲西线继续搅在堑壕战的死亡之网中。广袤的海洋战场测由于英国海军采用护航体制而逐渐导向大英帝国一边。但是凯撒的军队是从不会甘拜下风的,地面胶着、海上龟缩,德国人只得将目光转向空中,他们需要再次从空中入侵英伦三岛。; ~2 W& ?) Z3 F6 x2 v
; l# F z( k! c1 A
一年之前,齐别林飞艇的“美好时光”已经过去,曾经盛极一时的天空舰队到1917年只剩下不到十艘。所谓“齐别林恐慌”的受害者如今成了德国人自己。好在德国人掌握了新的武器,成群结队的铁十字秃鹫拥有了飞向大英帝国的心脏地带的长腿。这便是第一次英伦空战的源头,与二战中的第二次英伦空战相比,一战的空战规模较小,但影响和威力却可能更大。
; J" D4 F* o& W " @5 l5 X1 |0 h: H" H3 R
所谓“三岁看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头三年,列强就发现飞机必将成为战场胜负的重要决定因素。短短三年间,军用机便不再满足单纯的侦查和校射任务,新的空中作战行动——近距离空中支援,中远程战场遮断,夺取战场制空权都被逐步开发出来,代价当然就是成百上千的协约国和同盟国年轻士兵的生命。不过这些新型空中作战形式与地面作战连接极为紧密,空中战线只能是地面堑壕战线向空中的延展而已。$ p* s, }) W3 r, r* b* z* ^3 N
& D- W& j, t! g7 e 此时英法协约和德奥同盟国的军方高层都死盯着那条绵延在法国和比利时的战线,堑壕、铁丝网和日渐增多的枪炮组成死亡之网将几百万陆军士兵绑在一条成年累月以码为单位变化战线上。高层们梦寐以求的“一战定乾坤”或者“开启局势的钥匙”从没能出现过。# n2 [' m8 Q% b% K
( h P. _) b2 X- j' } 虽然大批怪异的兵器被各国“病急乱投医”的陆军部丢到战场上,但众所周知,即便是早期的坦克、超级火力以及德国人发展出来的“暴风突击队/渗透突击战术”这些划时代的发明和惊人的工业奇迹也很难迅速改变堑壕战的犬牙交错。. \6 ~: ^( W& t# f: @" d5 b
6 k3 n( ?! @4 _8 ~8 b! } n {% u, q 面对这种“你不死我不活”的总体战困局,英法德的有识之士都绞尽脑汁琢磨如何有效的打击敌人深藏在腹地的经济政治核心以及军需供应的核心枢纽。恰在此时,军用机在载弹量和航程方面的突飞猛进打开了一扇通向恐怖地狱的大门。
* n* D- p. u6 q- N # A% \2 W- m$ P$ @0 q4 E
Luftstreitkrafte/Luftstreitkrfte“第二帝国空勤队”此时由一位中骑兵将军率领。作为德国空军的领导者,恩斯特.冯.霍普纳(General of Cavalry Ernst Wilhelm von Hoeppner )仔细考虑如何把帝国空勤队从陆军的附庸变成德国刺入大英帝国心脏的利剑。$ z$ T1 M2 ^; k5 D4 e2 |
! @3 c3 k$ r* y* S6 X0 |
1916年底,冯.霍普纳与其参谋人员策划了一个名叫“土耳其十字”的行动(Turkenkreuz/Turk's cross 所谓土耳其十字,国内称为希腊式十字,也就是等臂十字架)。为了执行这一行动,霍普纳在德占比利时修筑了一批机场,将大批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前飞艇成员调往比利时,组成了一支新的轰炸机编队,其正式名称为“Kagohl 3/KG3(High Command Battle Wing 3)”。但这批装备“哥达Gotha”轰炸机的飞行员喜欢自称“England Geschwader英国航空团”或者干脆自称“England Wing英国之翼”。2 \' i( Y5 N: G/ B3 {
& N& {0 f- A4 n" ^ Ernst Brandenburg恩斯特.勃兰登堡被任命为KG3的指挥官。和一战中众多德国空军精英们的服役轨迹类似,恩斯特也是以陆军的身份投入世界大战,在战场上光荣负伤后,他退出陆军,加入了空军部队。凭着过人的胆略和出众的悟性,恩斯的迅速在领导能力和飞行技术两方面崭露头角。空军高层决定由这位富有进取和冒险精神的年轻空军指挥员指挥驻比利时的KG3,还在接见恩斯特时向他透露KG3的未来任务目标定在海峡对岸的英国。 m& Q! ~" n% q$ k+ x! ?
, ^. n1 @$ \1 f+ f' ^ 空袭英国对德国空军部队来说不过是“新瓶装老酒”的任务。早在1915年凯撒的空中舰队就曾暂时遮蔽过英伦三岛上空的月光。“齐别林来了”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英国人的梦魇,但这场历史上首次的有效长距离连续轰炸行动却没能发挥预想中的效果。包括齐别林L-30式在内的硬质飞艇缺乏抵抗北海上空风暴的能力,大批飞艇尚未到达目标便被狂风暴雨撕成碎片。5 C$ d; v) n S5 _% A: I9 P
" \* \+ k) e( K
另一方面,英国人在短暂的震惊后,迅速的研发出各种对付齐别林飞艇的阴谋和阳谋。伦敦和其他英国城市以惊人的效率建立起强大的防空体系,光是地面的高射炮火和探照灯海就足以给飞艇部队造成惨重的损失,更不用说装备混合弹夹(多种燃耗弹的混装,能够迅速而有效的诱发飞艇内部的易燃气体)的英国截击机在一次次的截击中,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被英国战机发现的齐别林飞艇基本难逃变成欧洲上空飞行的火灯笼的下场。
4 }4 I- \2 D" |- @; C % t4 d+ w. n* i6 [ Q" ~2 g5 [3 d
为了躲过英国人的多路截杀,齐别林飞艇不得不躲在夜色中,减少载弹量换来更高的飞行高度。这些措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飞艇的损失,却提高了他们在英国毫无目标的荒野上留下一地弹坑的概率。德国飞艇部队很快确信,如果不能迅速的提升投弹准确率并降低飞艇战损率,单纯使用飞艇空袭英国将完全丧失一切军事和政治意义。9 B* U4 ^! Y) a0 L9 @
5 p+ T4 Z' d6 K2. 在“心理战”的幌子下撒下死亡0 V2 j: x* V6 W$ A. b4 J
8 |/ H! }( c; y5 m# r( f 虽然飞艇攻击渐成隔靴搔痒,德国人还是选择对英国民众与日俱增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视而不见——凯撒的军官们相信只要有合适的武器,配合他们自认为精妙的指挥,必定可以用空中的死亡之雨迫使英国人投降。到了1917年, Luftstreitkrafte/Luftstreitkrfte“第二帝国空勤队”的铁十字翼轰炸机已经在西线的辽阔战场上用成千上万协约国士兵的鲜血与生命证明了自己的威力。0 Z5 d# I5 R& i3 \) t
, }7 I2 C, k' P, K( \
此时的德国轰炸机也有了自己的独有编制,德国人称之为Kampfgeschwader der Oberste Heeres Leiting,简称为Kagohl。Kampfgeschwader在部队编制中还被缩写为KG,当时的轰炸机部队直属于Oberste Heeresleitung陆军统帅部,所以我们可以翻译为“陆军统帅部直属轰炸机大队”。一般Kagohl会下属一个大队部和六个小队(Kampfstaffel,简称为Kasta),每个小队一般装备六架战机。
: g B) |" L0 S# @! E ' [5 @# R6 f7 U+ r0 f
基于在决定性战场集中最多的轰炸机打击力量的目的,轰炸机大队全部由陆军统帅部直接指挥。所以与战斗机大队Jagdgeschwader相比,轰炸机大队需要更多的穿梭于各个战场之间充当救火队的角色。由于新式多发动机重型轰炸机体型庞大,其装备了凶悍的全方位防御火力,拥有较高的飞行高度和并不算缓慢的速度。8 ?" o+ x# J9 a) L8 c. S/ }
这些性能优势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型多发重型轰炸机可以单枪匹马逾越地面高射炮防线,甩掉或者逼退敌方的截击机。因此与每每被狂风和敌袭打得七零八落的齐别林飞艇编队相比,轰炸机编队可以相对整齐的飞抵既定目标上空。, k8 U% c6 S6 u j$ e5 _0 {6 M
. i8 ]# |* P/ Y2 i$ a; j2 u 空军高层为KG3或者叫“England Geschwader英国航空团”/“England Wing英国之翼”安排的英国本土目标首要是工业企业、军火仓库,其次是南部的公共设施。处于综合考虑,空军决定弃用齐别林飞艇那种趁着夜色偷偷摸摸投弹的战术、改用大胆的白昼轰炸模式。德国空军认为白昼大轰炸将极大的影响英国本土的军火工业的补给转运工作,同时铁十字在光天化日之下穿越海峡深入英伦三岛,将给英国朝野军民的士气造成决定性的打击。0 p! i3 ~, H" r4 D
+ U: ?1 l$ I& X3 }8 D2 s
根据“齐别林灾难”时的经验,德国空军判断对伦敦——日不落帝国的心脏的打击将极大的降低前线英军的士气,因此认为其军事和政治意义远高于一般的英国本土目标。而铁十字翼轰炸机腾云驾雾飞跃英吉利海峡,从不可一世的在皇家海军头顶上飞过播撒死亡,这实在是德国空军高层梦寐以求的精彩画面。
Q. x! {( r4 p" f' ~+ x0 M 6 G) Q. U* E& I& _
尤其是1917年的公海舰队早已雄风不再,曾经敢于泛舟英国海岸,炮击英国村镇的大舰巨炮如今只能龟缩在基尔港等由水雷和岸炮严密布防的巢穴看着海上飘扬的英国战旗中瑟瑟发抖。德国空军相信使用KG3轰炸英国本土将使空军这一新升兵种彻底压倒地上的老容克和海上的贵族老爷们。3 P9 s7 K% l! H* |9 ~6 G
# y8 a; C' F! C* ?
实际上,后世研究者认为德国空军批准以英国本土为目标的远程轰炸行动就是押宝在其可能给英国军民的士气造成巨大的伤害。这种看似“唯精神”的观点出现在以“唯武器论”和克劳塞维茨式破坏军队组织度理论信徒的第二帝国陆军身上确实是件有趣的事。
* R4 M5 t E) X" D' D) T/ D
2 X( q t% L8 m2 p7 o! E1 t 相对于信奉约米尼理论的英法部队,德国人更喜欢破坏和扰乱敌军组织部和指挥体系而非其士气和战斗意志。德国空军作出这种背离德国传统战争传统的疯狂计划的背景是“心理战/舆论战”在一战中的悄然兴起,在新的残酷国家总体战中,国民的士气和战斗意志与其国家工业基础一样都是重要的战争资源,甚至是更为稀缺的战争资源。
6 s3 k* b9 R- q9 L: i6 L $ y1 H% z; ?5 X: T) T
德国统帅部很早发现“心理战”的巨大效果,也是最早全力投入这条看不见的战线的国家。对协约国意大利伊普雷前线士兵发动的报纸攻击,以及对俄国各类革命者尤其是列宁同志的支持是德国统帅部“心理战/舆论战”最为出名的战例。
& h( G0 |6 |% Z2 P6 M5 x% ~) S% h
) y! w. K9 [3 E+ o1 B; v 尤其是德国总参谋部对列宁的支持,使得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有足够的力量去瓦解俄国军队,广泛的发动革命和暴动,直接导致了协约国重要成员沙皇俄国退出战争,不过这项成功的“心理战”在1918年也孕育了第二帝国自己的内部掘墓人——基尔港水兵起义。结果取得东线最终胜利的德国自己也被汹涌而来的红色怒涛拍个粉碎,步了沙俄的后尘。" w, q9 p+ t M2 T5 f* j/ M' g; f
2 O- j; A; R3 _* m) ?4 v1 b 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处在欧洲踏入“总体战”地狱的最后一步,被基本遵守了多年的旧式战争道德最终被惨烈的全民伤害和无差别攻击所淘汰。在这次“Great War”中,德国人几乎是所有违反战争道德的丑恶行动的始作俑者——毒气战、无限制潜艇战以及对和平军民的空中袭击。但德国最高统帅部和德皇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地狱恶魔,他们也会因亲手打开地狱之门而恐惧和焦虑。% }: z& M) k3 j7 J9 m( O3 z
0 @, v& B- Y* }4 M7 P8 W5 T3 k7 B 据说德皇为在停止齐别林飞艇袭击后再次发动对伦敦的空中攻击而坐立不安,即便他不喜欢甚至有些憎恨住在伦敦的那几位远房皇亲,但是“A king does not kill a king”也算是最基本的贵族法则之一。
0 G0 h2 d, g& r7 n9 S8 ~* E
- J# @/ m$ H! J2 S: L 德国陆军统帅部也此时也是惴惴不安,他们并不是害怕违反道德,而是发动齐别林飞艇空袭后,德军高层诧异的发现英国人反而被炸的同仇敌忾上下一心,这一回,看着年轻的空军磨拳擦掌跃跃欲试,老容克们担心英国人再次在攻击面前同心同德。; a4 S% Y6 Z8 r) O$ O
% g& D: ?$ @3 a* j5 O* N 面对陆军和高层的一片反对,恩斯特.冯.霍普纳(Ernst Wilhelm von Hoeppner)摆出一副“舌战群儒”的架势,他多次公开的指出,伦敦根本不是什么和平城市,相反,伦敦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合法的军事目标。( j8 N" f; G) v# p) G' a: H/ i, `, v
, O8 i; C" S6 |" c3 D8 l5 k' W
首先英国人自己在伦敦大规模设防,由高射炮、探照灯和拦阻气球组成的死亡花环环绕在伦敦城周围,更不用说点缀在这些杀人的“荆棘”之间的英国截击机群了。霍普纳叫嚣,从齐别林飞艇袭击开始,伦敦就不再是一座不设防的和平城市了(这位脸皮厚的可以,诡辩水平也堪称高手)。+ Y9 z9 L9 l6 c% T k: o. k K
$ \) s0 E* j. R# T9 m* e 其次,英国人将大量的军事工业设施,比如军工厂和军火库留在伦敦,霍普纳认为英国人此举就是用和平居民作为战争机器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盾”。他叫嚣在总体战时代,德国人完全可以“合理合法”的轰炸伦敦,只需将目标定在如铁路枢纽等对战争意义重大的军民用设施上就好了。4 }0 F4 C( b4 ^
+ o" ^% x2 [: W; Q& W# } 在这种战时“人道主义”辩论中,任何为和平居民的理性考虑,为降低平民伤亡而付出的善意努力,最终会被战场上传来的伤亡数字所打败。德国高层从来都是一群麻木不仁的凶手,用封锁和无限制潜艇战,德国已经杀死了成百上千的英伦和平居民。0 E" [' F; S m% P. s5 S! H
- \: K* E9 i+ j) D; b# @# m1 I
这一次,1917年的春风注定无法唤醒德皇和他将军们心底的那一点人性良知。为了能够取得“决定性转折”,德国统帅部收回了他们的反对意见,最终批准了对英伦三岛的轰炸行动。至此,一群群的德国飞鹰注定要盘旋在伦敦上空,它们翼下的铁十字将再次向伦敦平民投下死亡的阴影。8 t V' G! q1 x& a. k. O! F0 m
7 c* n' g$ ?. X$ s. q-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