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票 于 2025-11-2 16:45 编辑
![]()
![]()
11月1日晚19时35分,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决赛在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比赛双方是常规赛第一名南通队对阵常规赛第六名泰州队。双方陷入拉锯战,在90分钟的常规时间踢成平手。最终进入点球大战环节,泰州队以4∶3夺冠。当晚,现场观众人数达62329人。
请注意:决赛观众线上报名人数超过200万,经过抽签最后选出的幸运观众6万余人,中签率很低很低
历时近6个月,“苏超”共举办85场比赛,入场观众总数超240万人次。今年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直接拉动消费约130个亿以上。
![]()
苏超参赛队伍十三支,最终成绩排名如下:
![]()
泰州队夺冠排名第1
南通队获得亚军第2
第三名南京队
第四名无锡队
第五名徐州队
第六名盐城队
第七名连云港队
第八名淮安队
未能进入淘汰赛区的:
第九名宿迁队
第十名苏州队
第十名扬州队
第十二名常州队(此前一直输球,从吊州队输成1州队,最后居然没垫底)
第十三名镇江队
网络热议:这是一场草根足球的胜利,这是中国足球真正回归快乐本质的胜利!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其实这场决赛是两支职业青训梯队的比赛。 准确说,是中超球队长春亚泰的U21青训梯队点球战胜了中乙球队南通珂缔缘U21青训梯队
事实真的如此么? 我们先来看看苏超,也就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队员报名规则:
球员资格:年满16周岁且40周岁以下,男性,具有中国国籍及有效身份证件。
身份要求(符合以下任一条件):
- 本市户籍和2025年1月起不间断社保证明;
- 本市学籍;
- 身份证前四位为本市代码(如3201代表南京)。
职业球员限制:每队限报3名职业球员(指进入当年职业联赛一线队报名表的球员),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 身份证前四位为本市
- 现为本市户籍
- 现为本市学籍
- 曾在本市职业俱乐部效力至少5年或曾在本市学校学习至少5年
报名人数:23-50名,常规赛结束后可更换职业球员名单。
这里最好搞的,就是学籍。
再来看看决赛的两支参赛队伍的背景:
![]()
亚军南通队:
常规赛一直领先,最后的亚军,其实就是海门珂缔缘U21梯队。
南通海门珂缔缘,目前是中乙联赛排名第六的球队。 俱乐部创始人老板叫李太镇,朝鲜族人,前柔道运动员
![]()
他年轻时候就很喜欢足球,退役后来到南通海门开了一家拖鞋厂,经营之余一直在赞助和扶持当地足球事业
![]()
2011年与海门市教育局签订战略协议,通过政校企协作机制建立青少年足球培训体系,投入拖鞋厂60%利润维持运营,构建包含韩国、巴西教练团队的专业训练系统 。该俱乐部实施全免费培养模式,累计培养出160余名球员(含6名U14国少队员),输送超160人次至中国足协各年龄段国家队
2014年获全国U12锦标赛冠军及U14冠军,2021年成功晋级中乙联赛。2015年因资金链断裂,李太镇变卖上海4套房产维持俱乐部运营 。
2023年6月在中乙联赛第10轮对阵云南玉昆比赛期间辱骂裁判员,被中国足协禁赛6场并罚款3万元 ;同年带队赴新疆开展足球公益援疆活动,促成8名新疆少年赴南通集训。
2025年,其管理的“苏超”南通队以俱乐部青训球员为班底出战,队内35名球员中近90%来自珂缔缘青训体系,取得常规赛第一名。
海门区政府通过制定专项扶持政策(2023-2024年每年1300万元)及国资入股(南通江湾体育产业有限公司持股94%)持续给予支持,俱乐部完成股份制改造,李太镇保留6%股权并负责日常运营
李太镇是朝鲜族,因此珂缔缘队伍中有不少朝鲜族球员
![]()
![]()
昨晚决赛点球大战中罚丢关键点球的队长李贤成(低头痛哭者),就是球队老板李太镇的儿子,曾入选U15国少队
李太镇从儿子很小时候就培养他踢球,早期送到上海某俱乐部去训练,认为条件太差,于是李太镇就自己成立了俱乐部(珂缔缘)来培养儿子李贤成
李贤成2018年去德国留洋,2022年加入云达不莱梅二队,但始终没踢出来,今年年初李贤成返回南通珂缔缘。
中国足协下辖的职业、半职业联赛大约分四级:中超、中甲、中乙、中冠(半职业)
南通珂缔缘俱乐部今年在中乙联赛排名第六名(冲甲无望),属于一个比较普通的成绩;但在苏超,以珂缔缘青训队员为主体的南通队就足以大杀四方了,常规赛成绩始终第一,最后一路领先杀入决赛。
![]()
最后获得苏超最佳主教练的鲁强,就是中乙珂缔缘队的主教练
然后再来看看冠军,也是最大的黑马泰州队
![]()
今年只有20岁的队内头号球星范厚泰,也是本届苏超联赛最佳球员获得者
2023年11月13日,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公开组)男子U18组,所在长春队获得第八名
他是中超长春亚泰队的梯队青训球员
本届苏超冠军泰州队的主力阵容,大部分来源于长春亚泰队的青训梯队。
因为职业球员的比例比南通队低一些,所以常规赛里泰州队只拿到第六名,而且在决赛里对阵南通队时候大部分时间采取稳守反击战术,拖到点球战胜了南通队。
![]()
南通队报名名单上写着主教练是周高萍,上图黑衣女士,她是前国家女足队长,亚足联A级教练员,也是苏超联赛唯一一位女性主教练
但球队真正的主帅是下图这位:
![]()
高敬刚,1994年在大连万达踢球,随队夺得甲A冠军,退役后改做教练,现在是中超球队长春亚泰俱乐部总经理(临时过来指挥泰州队比赛)。
昨天看转播,着实为导播感到尴尬:镜头对准泰州替补席的时候,名义主帅周高萍稳坐不动,实际的主帅高敬刚在场边一直走来走去大声呐喊指挥比赛,导播也不知道该找谁
长春亚泰最辉煌的时候是在高洪波带领下夺得中超冠军,但今年大概率要降级了;不过高敬刚的执教水平对付苏超还是绰绰有余的,于是他以顾问的身份加盟泰州队,周高萍就会很自觉的退到幕后。
更关键的是,泰州队场上队员大部分是高敬刚的再传弟子(亚泰青训梯队主帅负责向俱乐部主帅高敬刚汇报并输送好球员);换句话说,泰州队队员们踢好了,就有可能被提拔到中超,呃不,明年就降级到中甲的长春亚泰队去踢球了。
长春亚泰多年前就在泰州建有训练基地,青训梯队转个学籍是很容易的事情。
那么总结一下:这届苏超决赛,是草根足球的胜利么? 这个嘛,看完两支决赛队伍的人员构成就可以见仁见智了。
苏超这次彻底的火爆全国,但队员们的奖金很低(理论上基本也没有报酬),那么这些苏超球员会很希望能加入真正的职业联赛么? 那是一定的,虽然很难很难。
苏超13支代表队共有516人获得参赛资格。 其中,本科和大专学生85名、高中及中专学生69名、职业球员29名(含3名大学生和1名高中生)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球员337名。 球员年龄最大40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24.09岁。
看起来很草根对么? 完全没接受过系统足球训练的,基本没有。 换句话说,都是足球学校踢出来的,但进不了职业一队,于是大部分人改行(337人来自各行各业,或者进学校当老师),一部分人考体育院校(本科大专85人,高中中专69人)
首届苏超联赛,只是在大半年的时间里,解决了500-2000足球人(含俱乐部各类工作人员)的短时生存问题。
有人会说,就这么继续草根踢球、草根看球不是很好么? 为啥子要看你们中超、国足还花钱生闷气啊? 嗯,这事儿咱就得聊聊哈耶克了。 苏超联赛的这十三支队伍,是不是希望自己的成绩更好? 如果要想成绩好,一定会有更多的手段来加大职业球员在本队的占比,这在明年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苏超参赛的这些球员,是不是更希望自己能依靠踢球能减轻生活负担?是不是也希望这个过程持续的更久一些?毕竟这是他们目前最擅长的技能。那就不可避免的要全方面的学习、模仿和靠拢职业足球。
对比赛成绩的渴望,和享受比赛的娱乐精神,二者之间是一个永恒的矛盾,必须长期保持一个很微妙的平衡;解决好了,就是巨大的发展动力
解决不好,就是现在国足的状态。
关于球员的来源组成,这就要从苏超联赛的诞生说起了...
江苏省前任省长很热爱足球,2020年刚到江苏任职,当年苏宁俱乐部就夺得了江苏历史上第一个中超冠军;但不幸的是第二年苏宁俱乐部就解散了;
许省长他去看了江苏剩余的几支俱乐部,也深表悲观,于是他睿智的决定:足球还是要从群众抓起,要下沉到基层;再加上这两年各省地市搞旅游热点经济,更关键的是可以利用“散装苏联”的地域情绪为依托,于是在他大力推动下,苏超联赛风风火火的搞起来了
可惜的是,联赛开搞没几个月,许省长升任辽宁省委书记调走了,没有参加苏超决赛颁奖仪式;不过他一到辽宁,立刻开始筹划东北plus城市足球联赛(东三省+内蒙古),看来苏超的成功经验可以复制到东北咯,好事儿好事儿~
按照中国足协去年的统计数字:中国职业球员目前注册人数2740人,男1979人,女761人,俱乐部88个(中超、中甲、中乙等)
青少年注册人数92979人,但真正能在顶级联赛踢球(中超队、中甲队都是16队,中乙24队,每队23人)的人数不足1300人;除了中超一线队员的收入颇丰,中超替补队员和中甲中乙队员的收入也就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且不说上述三级俱乐部普遍存在的欠薪现象,他们大部分人退役后的最佳生存模式就是进入各学校当体育老师,部分成绩很好的可能进体育局系统内。但因为中国足球成绩很差,体育局的编制一般都是留给乒羽跳水游泳等金牌大项的,马上开幕的十五届全运会,就是又一次争夺退役后编制饭碗的火爆大赛
对比近邻足球强国,日本足协的注册球员人数是834423人(女性23798人),青少年踢球人数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过百万。
足球运动员吃的是青春饭,退役后必须另谋生路。 中国足球注册青少年接近10万人,绝大部分的文化课成绩会低于同龄孩子,也意味着这一群在小学时期选择踢球的孩子们,成年以后的生计会是很大问题。现如今,国内只有富裕家庭的孩子才能踢足球了,人家不愁未来的生计。
有人说中国足球的振兴,必须先要从增多注册青少年开始,这话没错;可当前最尴尬的局面是,9万多孩子的数量还在逐年下降,如果不给这9万多孩子找到出路,国足的成绩还会继续走在下滑道上,且没有终点。
让更多的踢球青少年不再过度发愁未来的生计,才是中国足球的根本出路
因此,除却发展文旅拉动消费经济等丰厚收益以外,许前省长的苏超举措,非常重大的一个贡献,就是给那些未来无望进入职业联赛的青训球员们找到一条出路,能有一个利用自己一技之长来谋生的手段,使得他们的足球梦可以再延续几年;也使得那些不能进入顶级联赛一线队伍挣大钱的,以及那些从顶级联赛退役后的球员,有了更多的选择。
总之,当更多踢球的人能凭借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维持生存并赚到钱,中国足球才有了更深厚的土壤。
苏超联赛的成功,在中国足球历史上也必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有关首届苏超的成功要素分析里,最重要的三元素不可忽略:
1.政府支持
2.地域情绪
3.足球热情
第一条其实很关键,按照国内的各类管理条款,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和举办没有官方背书根本行不通;昨天决赛后,6万多观众有序快速顺畅撤离,这背后是南京警方和各界无私的支持...85场比赛的场馆建设和维护等等都是海量数字的付出
这些成本都没有叠加在苏超组织方的身上,不然门票怎么可能只卖10-20元,还送冷饮和冰块?
这很不哈耶克,但这真的很中国。
关于地域情绪,“散装苏联”的说法由来已久了,因此很容易在足球这个没有硝烟的战争舞台上尽情释放; 很感动的一点是,球员们自始至终都保持了很好的友谊比赛风貌,红黄牌和暴力犯规动作的频率远远低于职业联赛。
(吐个槽:决赛请中超金牌裁判马宁是个失误,作为著名的发牌爱好者,冷口冷面的他不善于执法这类半业余或者说文娱为主题的大型比赛,昨天的两张黄牌是个隐患,好在没出什么幺蛾子)
江苏省内交通很方便,高铁四通八达,而且江苏省的平均富裕程度也足以支撑这样的联赛。
足球热情这一条,其实是中国足球最大的悲哀:中国足球很差,但是足球的冲动基础始终很深厚。 一直在隐忍的热情,始终渴望得到释放和满足。
昨天夜里陪我看完决赛后,票太说了一句很惊悚的话:原来中国球迷没有死,只是老了...
唉...
苏超的成功,再次指出了中国足球振兴的根本出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跟进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球,喜欢踢球,加入足球事业,中国足球的土壤才会更深厚,顶尖职业足球的成绩才会可持续性的转好; 而老百姓们看球,归属感是最关键的锚定物,因此草根足球和社区足球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
首届苏超联赛圆满落幕,各省市也都在跟进,比如湘超、川超等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期待明年的苏超球赛更精彩,场面更火爆,关注度更高
来自群组: 万水千山走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