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8 15:55:1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化工艰难的腾飞(三):商战% W/ _1 ^% V; X
& e- G- _1 o2 V$ p' n# e
1913年我国进口洋碱为488255担,其中英国洋碱占了87.81%;1915年我国进口洋碱为481148担,其中英国洋碱占了89.78%。
1 i7 c" T& R4 p* W; M" N% k' I3 D
3 |* g9 Q Q4 p( c7 p. O- \0 _中国制碱最重要的原料食盐控制在英国人手里。 L+ n1 o. N* V! K
, E- s: n. K, D) }1 X以上是范旭东等人打算制碱的时候面临的情况;2 L: L5 ^/ @, n
1 ]. \+ Y6 x i i w$ u! Y {. K1936年年产纯碱30000多吨,市场占有份额达到了60%
2 |; J9 \) @& r3 C1 \; ?! ~7 @. g5 \/ h; @# q9 @
以上是他们的奋斗成果。
( X8 p% `- |! T7 p: B5 U: o1 ^' N, v% r- Q9 K. f$ S
商战的一方是范旭东为首的永利,另一方方是神一样的对手卜内门和猪一样的队友孔祥熙等人。
- ]. I) M- ^; |9 E, C
* P5 ^" [3 z Z' ~8 ~" D# n% z7 d* h起点是卜内门当时在中国的纯碱市场,那是绝对的统治地位,范旭东他们,连纯碱都没有。,而且原料的供应也同样掌握在英国人手里,盐税大概是成本的几十倍。
" f1 D4 w3 v N% o' s7 P5 w0 B4 D; N* i
先说说队友吧,这个比较简单。孔祥熙、宋子文都曾长期想注资永利等其他范旭东门下的企业,也曾经想放弃把这一行业给英国人。范旭东多次软软的顶了回去,这个不需细表。倒是有几位有骨气的中国官员需要表一表
7 f& C- J' l4 z* z3 {4 u7 o7 `7 U1 A. d$ g+ D
虽然当时的民国政府卖国一方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中没有一心为国的中国人。别的不说,就现在的外交部,也不是全是洋奴软骨头;中宣部,里面也有共谍在卧底,要不然《士兵突击》这种好片子怎么可能处得来。9 ^7 M: N+ V, f; w: U$ _ Q+ P" X
. ^3 _- {; N3 c% Z$ C首先是曾经的财政总长陈锦涛。汇丰银行曾经找过他,如果纯碱能够让英国人专营,他们就可以贷款。陈锦涛前脚送走他,后脚就去找范旭东。最后为范旭东争取到塘沽百里之内不得再设碱厂,特许免税用盐三十年(英国人不批),股东仅限中国国籍人士(这一点很重要)。
' a/ j, e, l! e; T) b
$ a$ {: \4 e5 Y7 E其次是孔祥熙手下的邹秉文等三人。邹秉文是农学家,茅以升、杨杏佛等人同学。在筹建硫酸铵厂的时候一样是顶住了英国人的压力。现在有位河友和这个厂子有关系。; B" ?$ { D5 b7 D# K& m9 @' n
: p. p. }3 f9 I
这里还要提一句陈公博,虽然这厮是个大汉奸,但是没把硫酸铵产业直接卖给英国。不过他掌握实业部权力的时间很短,想卖国也要有那个能力才行。6 a- ?5 C2 J2 }7 U
3 m3 x/ S. M) X4 C这这里需要多说两句注释一下。硫酸铵不是好化肥,但是不好的化肥也是化肥,没这个粮食产量就不行。而且硫酸铵厂背后是合成氨、硫酸、硝酸工厂,军事工业的意味很深。可惜的是,这个厂建成之日,就是被炸毁之时。悲剧的是,这么重要的工业,是范旭东自己贷款搞的。
- Q7 \ T& K9 V9 [7 S# T! G
/ c6 {8 x" A& R$ r' |' {. ?6 H好吧,我们还是回到纯碱上。* m) V i* y! W! e0 }( A
2 _9 r* w% l, b1 o$ J, Z' p首先是原料谈判,英国人最后准许永利的工业用盐免税一年,条件是所生产的纯碱售价必须高于卜内门。当然大家都知道,协议这种东西,只不过是用来撕毁的。$ h @, _8 C5 p6 w# h
, P$ f7 V+ [/ d4 Q9 [! I, J3 w
然后是卜内门要趁着永利刚做出不合格的红色纯碱而且干燥釜还给烧坏了的时候要收购,其时永利财政极为困难,花费超过注册资本八倍,超过股东注资一倍半,裁员一半,就靠着范旭东的盐业公司吊着一口气,设备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去哪儿买。就在这时卜内门来收购,被范旭东用股东必须为中国人顶了回去。
& o4 q5 @; X, o9 V5 d: c, z5 r2 q+ u% ]' R8 Y, \
第三是卜内门降价倾销。范旭东的做法是你降我也降,协议还不是撕着玩的,赔钱也降。卜内门为了倾销,就往中国调运了大量产品,使劲赔钱倾销,就等着把永利的血流干。范旭东虚晃一枪,利用三菱和三井之间的矛盾攻下了日本市场,而卜内门因为产能不足,机构僵化(中国区管不了日本市场)只能被动应战,最后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e! b& T* Z2 R z- u0 _0 y3 U, n
2 u) U, O9 E' x. B(这次漂亮的商战,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化工界的抗美援朝。虽然最后的协定上来看,英国人还是占了便宜的。可是要知道,范旭东他们是从绝境翻盘的,抗美援朝我们是从鸭绿江打到三八线的。)
7 s* I9 u6 R/ d' G+ G$ H" A. ?
4 s: Z) e8 `# f/ h7 R# e) Z第四是硫酸铵,当年硫酸铵卜内门在中国一年只销售十几万吨,收入是两千万银元。这利润率TMD卖的不是化肥,简直是白面。这次卜内门拉上了在中国硫酸铵销量第二的另一家德国公司一块下手。范旭东去了美国,找了美国氮气公司援手。这个时候的范旭东已经世界闻名,而总工程师侯德榜的名气则因为彻底破解了苏尔维法的秘密并且公之于世而大得更多,所以美国人很愿意和他们合作。. S8 ?/ Y% x0 V' U$ ]; `
/ g, F( A: J, Q7 _7 m/ x; ^. s
第五,和美国人熟归熟,谈生意侯德榜下手可不是一般的狠。美国人要设计费十九万美元,侯德榜给他砍下去差不多一半,成交价十万零两千。至于说和这家谈设备,从那家买图纸,顺便再捎带着要点用不着的技术,侯先生那可是刀刀见肉。而趁德国人经济危机落井下石买他们的技术,侯先生也不留情。, Y+ n: p3 K" R& c! d* R
5 ` Y; n, ?# z, X1 D* W Q0 \4 n
第六,机制灵活。侯德榜在美国买了很多的设备、技术之类的,合同却不是他签的,范旭东早就和李国钦商定,签合同让李国钦签。合同出了问题,不会牵扯到侯德榜0 @$ X8 F8 m, [ b; N, U
( B r* F1 j, c8 z. ~ _% H- r, w第五,商业谍战。商战从来都不缺乏这项内容。就在卜内门和永利使劲赔本压缩对方市场的时候,卜内门收买了一个中国人让他打入永利。这人收了卜内门的钱,扭头就到范旭东那里把英国人给卖了。(他的做法是多么的让带路党和汉奸们心寒啊!)然后范旭东也给他一份报酬,让他传给卜内门,永利已经奄奄一息,只求能保住天津市场,然后英国人就信了他。趁着卜内门疏忽,永利的红三角纯碱一举打入日本市场,确立的永利的江湖地位。1 J0 P1 A8 b9 H" l5 N8 w4 a* u
* N9 x) v1 s2 Z1 E1 j: B" p x
第六,黄海化工社。黄海化工社是解放前给中国化工培养人才的,负责主持的是哈佛的博士孙学悟。他是范旭东三顾豪宅从外国人掌握下的开滦煤矿化学总工的位置上低薪挖过来的,图的是干一番事业。" a) J- i8 O9 E. `
6 i* k0 ~9 w. ~7 r* p8 }
第七,抗战。抗战之初,他的左右手侯德榜、李烛尘一个在南京,一个在天津。在南京的侯德榜悲痛欲绝,耗尽心血刚刚建成的工厂就被日本人给炸了,宁可死在工厂,是范旭东把他硬拉走的,,当然也同时带走了永利所有的员工。在天津的李烛尘冷静得多,和日本鬼子左右周旋还不忘临逃跑前把永利的设备给毁了,然后把图纸带走。要是这两个人换个位置,恐怕中国化工要少一块柱石。
0 F0 ^ X2 b o. T) @. }. Q K
第八,再斗盐商。抗战期间,永利撤到四川。但是四川的盐商们却不让永利开张,因为永利的盐一卖,他们就等于放弃市场。最后范旭东以所制精盐不在四川销售为代价,换到了食盐的生产权。
9 G* C) K: Y- N3 a. u( q6 D- ], W p# f/ K. K* W, y0 h/ s
盐商的压力加上四川是井盐,成本高,导致纯碱生产难以为继。这一次绝境,为中国带来了联合制碱法。1 D0 i l* P3 ~+ W! o
; N' B% b$ E O, m$ |2 t% v下一部分:摘星。% }6 v0 P( R2 p/ f- Q, Q- C2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