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雄之北赵——近现代武侠小说梳理之四 , ~2 `- `* l: ~6 V( c1 b " J/ t! i+ p. V F! v' q本来南向北赵是一篇文章的,只是写南向写的有些收不住了。向老先生的两部作品实在是让人击节称奇的存在。虽然同在1923年开始连载,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在后世的风头远远盖过了赵焕亭的《奇侠精忠传》。但是后世的人们仍然在总结近代武侠小说源流的时候把南向北赵并称。这个原因很难说清楚,但是从我看来,向恺然的南派武侠由于世界书局的沈子方和鸳鸯蝴蝶派宗主包笑天的原因,与南方鸳鸯蝴蝶派的主流始终混在在一起。而南派的姚民哀、顾明道、文公直,杨尘因,姜侠魂之类的名家其实也并没有多少南向一贯的风格和气节。反倒是姚民哀做了汉奸被处决,文公直参与军阀混战后来又被鲁迅痛骂,顾明道沉湎于哀怨的言情小说最后早逝。所以说其实到了后一个时代其实是北派的武侠五大家彻底的统治了武侠的江湖。虽然北派五大家也并不是以赵焕亭为滥觞的(像写帮会为主的郑证因就很受了些姚民哀的影响。也传承的影响了后来的柳残阳,赵焕亭最多只能算是小部分影响了白羽而已),但是至少北派五大家的宗主起源还是这个出生于河北玉田的人物。 + V0 H; o, U. n5 M
0 \4 T7 F/ \ @/ K' ^! r
下面再说说赵的另外一部名篇——《英雄走国记》吧。 . d3 U. @1 g: N4 _. c; F如果说《奇侠精忠传》是传统公案小说的延续,那么《英雄走国记》就应该是脱胎于水浒类的传统古典小说并结合了现代通俗小说特质的武侠小说。英雄走国记得故事是从南明末世开始,小说的开头是倒叙,从常州马鞍山定因寺的主持林明说起。将主人公祁班孙也就是祁六公子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之中的一番挣扎娓娓道来。祁公子是祁彪佳之子,这也是历史上出名的抗清官员和著名文人。也正是因此,祁公子身负国仇家恨,和朋友们抢出父亲首级,辗转来到太湖灵岩山投奔邓伯通的这一段就很有水浒中风雪山神庙,江州劫法场,白龙庙小聚义的风致。太湖风光更是依稀有些水泊梁山的影子。后来因为行刺豫王失败,太湖厅官朱异带了几百名兵士来围剿太湖,群雄遁走途中合力杀散追兵的描写更是与水泊梁山晁天王第一仗杀败巡捕何清的情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后的祁公子拜别群雄回乡的遭遇更是很有水浒中铁牛回家的意思,家中亲人尽丧,自己也身陷囹圄;却又叠逢机遇,故人倾力相救。这等设计机巧自然也是水浒英雄的余脉。祁公子脱身后仍然想勾连旧人再做举事的安排,但是这一路之上,之前的群雄死走逃亡,各自凋零,后来祁公子千辛万苦与硕果仅存的朋友毕方到了长白山顶,遥望五峰,一片祥光瑞彩,才明白满人天下已然稳固,再难翻盘,才回到了常州马鞍山定因寺隐居……这个情节也很有意思,似乎就是后世金庸写韦小宝去探查大清龙脉的渊薮。《英雄走国记》的传统写法还是水浒式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但是又结合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倒叙插叙等跳转场景的手法。可以看出,赵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是在经典的基础上渗透全新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所以说,英雄走国记比奇侠精忠传进化的更好一些。 3 Q8 H. {/ n- b' U. h6 Q( v最后不得不提一下《大侠殷一官轶事》,这本书其实是最能彰显赵焕亭特色的文章。相比于之前继承公案侠义小说的奇侠精忠传,继承传统古典小说的英雄走国记。赵焕亭在这部书上算是真正的自己开宗立派了一个类型的武侠小说,也就是世情武侠小说。虽然赵焕亭喜欢描写男女之事,但是公然写武侠版的金瓶梅大约也不敢。不过赵焕亭在此书中到是把市井之间的武侠人物描述的淋漓尽致。张赣生更是将此书中的部分桥段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相提并论。其中部分,李镖头在北京同行之间借银子的场景可称经典,几乎可以说是一副生动的清末武林风俗画。所以以武侠为主干,讲述些市井百姓、升斗小民之间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也是一个全新的套路。这个似乎也是后来的北派五大家的白羽所传承的。 , ^7 o' a1 [3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