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万里风中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 中国A股市场当前的位置和未来趋势(4)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6-27 14:41
  • 签到天数: 13 天

    [LV.3]辟谷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23: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万里风中虎 于 2011-10-2 04:15 编辑
    5 R# A7 G3 S/ F. O% ~; a3 p
    ! j0 z$ O/ ~/ [: l" N# r# r在继续神侃之前先讲些好笑的事。故事年年有,但是还是很好笑。
    # A) S4 i$ ^- k% ^# s8 Z7 }
      \" k3 t, W% V& Z# f9月份没赚什么钱,还交回去10%左右,所以要筹钱搏一搏了(原因见下)。
    + A- N8 ?6 e; ~  O7 g( e+ O
    & u- S/ \' R' n( e  P7 @为了表示诚意,自己先从家里墙角犄角旮旯里,鞋底呀,床头柜呀,席梦思下面呀,厕所水箱里呀,学摸了点藏了好几年的私房钱先投下去,主要打算是买贵州茅台和同仁堂。
    2 w/ S/ p+ m9 D' f5 r% O' ^: w9 o! ?1 U7 l' m4 g, Y
    今天有个中财股神(中财自产的经济学家没几个,股神却忒多了)说三一重工要完蛋,现在公募资金逆市加仓是要当托哄抬H股股价。这不自相矛盾吗,三一已经跌到中轴成本区了,但是以前和我一起7-8块买三一的一小撮资产阶级阶敌动都不动(最少我是屁股沉不挪窝的),公募还在加仓,那么是谁在写系列文章来打压股价呢?要不让中财股神先让他的老板卖了,把股价搞到7-8块钱,5倍的市盈率,40%的净资产回报率,让俺再啃几口。俺一直在后悔当时光顾着喝贵州茅台了,机械股啃得太少。
    $ G) C4 m& U6 f! d: @9 c+ Q$ C0 Y1 g+ n0 ~; V; b5 A
    到这个时候,你不就把老梁从首富位置上搞下来了吗?
    " b. r; D3 N1 b9 m5 t
    ' o: [5 _: a1 o4 [/ Q" C; E自从中财的刘姝威老师揭了蓝田股份和农业部的臭盖子成名后,很多搞财务的都想模仿着当扒粪党。可是刘老师当年是冒着生命危险顶着人家的子弹在说真话,现在这些满嘴巴胡喷也不用负什么责。要想验证谁是对的也容易,就看三一重工会不会派杀手去中财灭口了。
    7 @2 l6 S# [; a7 ?, f$ A. h) M3 c. ]  s: _; J& k2 W, Q0 f/ ?
    什么时候听说中财发生激烈枪战或者吊车出了事故,导致某证券界人士身中数枪毙命或被压扁了,咱们就全部出货也不迟。4 g  P5 P; c8 y/ X2 ?

    # ?! E& T' k9 }$ L  M1 E再说贵州茅台,因为216左右卖了以后全买兖州煤业了,兖州煤业现在只涨了10%不到,茅台却从219一个跟头跌倒180多了。所以俺前两天开盘集合定价的时候(也就是我这睡觉前),挂了个185.99的吉利单子,准备就赚个30块钱的差价嘛,结果它根本没理我一路小屁冲回了190多,我一急就在191吃了一口。后面你知道了,买了当天的最高价,又跌回188把俺的小单给套了。7 n3 O3 y  o8 s' T6 P
    2 t9 t% R- e6 O9 v
    昨天开盘前俺又挂了个185.99的吉利单子。俺几乎没指望能中,结果早上起来一看,开在184.9,中了,我高兴了半天,看来大家是真绝望了,真敢割肉啊,不是自己的钱吧。
    % n; |8 c* Q& Q' |1 W
    & n  ^! A8 J. D; t- E- F0 @6 C, b" S鼎导都在笑:群众们挺执着啊。但是鼎导也说了绝对不会借钱给我买茅台的。
    - O% U! a6 j0 r2 p  g
    2 s, y! I0 a5 ?( G( }8 i3 w- A我问她2005年的时候怎么肯借钱给我博一把呢?
    2 [# {2 c  V: z. w- @- K) g1 o* }* v' w; O6 v+ v, Z
    她说以前是以前,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就是不行。5 L) N0 o  M6 h5 b8 J
    ' x. @6 ]7 ], _
    而且,犄角旮旯里,鞋底呀,床头柜呀,席梦思下面呀,厕所水箱的钱她还要分一半。亏钱她不管,如果赚钱了按九一分账,她九,我一。
    . u/ V; q' {4 s3 \% H+ E' S1 J, X( b; O* z$ u2 O
    可见领导的心态也不稳定哪。$ i# k$ @9 n7 l+ h
    ' o# M% o4 B; ?5 u

    - G! t4 f: d2 H% u2 k' I
    ' D: H% s6 F& \7 |  s5 t

    * H; y* i; |; E
    6 R) q9 r/ n7 v$ z$ J: }! {+ ?
    ; d% K. }" @* v7 N* q2 v* t" {' N0 Q' H3 l, y) X4 b; P* t
    ***************************************************% @8 a' e* R6 r  ~: z& h6 g

    ; c- y2 u* D  E3 s
    # L1 d$ S* X0 V/ K$ A( d! b
      H- F. V, f5 M9 j% ?+ S好了,废话少说了,上菜。( J* }, H8 w5 z- o/ G

    $ T: J3 M' @# @- p就像千里烟波所说的“预测成了一门艺术”以后,实际上是一种进步。, i# a& j, s. j- ]
    * n" |/ B' t3 a0 O4 s2 |2 c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站在数学特征本身来控制这个随机的过程,而不是忙着编故事。编故事很吸引人,但是一旦故事错了(理论模型和数据不符)就显得很蠢。7 c' l4 e0 g+ y; d& r. T8 C

    " }7 F1 p+ x, S" z; A1 v这里必须说明的是经济预测的两个传统,第一个是凯恩斯传统,也可以说是英美传统,那就是如果数据分析和预测的结果与理论不符合,那么计量模型就是有问题的,要改模型。这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在英美经济学家里盛极一时。甚至有些理论经济学家一旦得势,立刻就把搞数据的同事赶出大门(烟波钓徒说:悲哀啊!)。所以,英美的计量经济学家不在于坚持某个计量模型,而是在用多个模型不断地“试错”,看哪个更符合理论结果。
    . R3 U  X4 I! d* O& z$ o  y$ Y4 `4 r$ Y1 z6 E: D! _5 w. X
    可是后来种种证据显示,凯恩斯的理论模型本身就是错的。如果不是英国化学统计学家George Edward Pelham Box 和工程师Gwilym Meirion Jenkins 两个人没有什么计量经济学的束缚,拍脑袋拍出了时间序列分析,凯恩斯的计量经济学传统可能就要完蛋了。
    ' A; N( l( U, b3 p  |% |
    ! I6 m) c! s) o7 ~; o) a7 w; Y/ L9 |2 d4 _# m
    4 p# y- l3 Y9 [* G0 `

    0 i3 X0 ?1 f+ h. Y& T4 k
    $ h8 y  i! v7 i7 n- ^+ J  m而另一个传统就是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的获得者丁伯根,就是荷兰中央计划局的丁伯根传统,或者是欧洲大陆传统。对丁伯根而言,对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不是为了证明经济学理论的对错,计量经济学本身就是经济学,而且是理论经济学的批判,这就是以实践指导理论的模式。  s  s! M. F. u' z8 ~2 t
    # ?/ G6 u. \5 z; N
    如果数据分析和预测的结果与理论不符合,那么计量模型是没有问题的,要改的是理论模型(千里烟波说:悲剧啊!)。
    ; D# ~1 H  M, q- ^5 c' f
    9 R: M3 p, ]8 E0 L很对那些不用数学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和宏观调控政策主义者们的胃口,丁伯根传统也非常适用于政策调整。& u) \" E1 w% g0 e

    ) e" `$ g0 |  U7 B$ {) C
    : U3 p+ l; l" M

    0 G0 C9 y; b  N7 f) h3 z
    $ g  }/ X5 S8 N0 ?, G4 g" V! `- a. Y5 m! L
    这个丁伯根传统很实用,但是也有问题。比如说1936年,丁伯根创立了一个具有24个联立方程式的荷兰经济模型。他相信,联立方程是反映大量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水平相互依存关系的最好手段。这个方法一直流行到现在,9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还在大规模地搞这些模型。这些丁伯根传统的计量模型,假定数据的产生过程(the data generating process,DGP)是稳定的,基本的因果关系不存在结构性破裂。所以,政策制定只要依葫芦画瓢就可以了。- t5 n! j" {% ~/ ~

    2 K+ F' _( Q  U通货膨胀了就加息,失业高了就降息等等,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理论如何不重要,搞定了通货膨胀就是经济沙皇。
    + \5 @/ X# G6 Q; J: |1 R9 E, C8 i- l( Q
    后来情况有变化了,比如说在2005-2007的股市这个持续的上涨过程中,有很多模型在竞争预测。很显然,当时的中国统计预测部门也是用这个方法得出了2007年的行情的极限位置就是4000-4500点的结论。所以,在当时必须出台宏观调控计划,以遏制股票的继续上涨。结果相关政策的出台使股市出现了大幅震荡。这就是丁伯根-朱镕基模型的结果。
    5 R$ s- t% y  h( @2 ^9 o: [. p( d
    可是,530没有挡住前进的步伐,结构破裂是在6000点以后发生的。表面上的人事变动其实是预测失败政策失败的结果,丁伯根-朱镕基模型失效了。所以,我们当时的联立方程预测在4000-4500点的区域内都输给了时间序列预测。时间序列预测最准确,几乎没什么误差。可是,我们在6000点发生结构破裂后搬回来一局。这次我们学乖了,直接就假设DGP已经发生了结构破裂,只用最近的数据作为依据做反方向的预测。也就是说,放弃联立方程,时间序列数据也只用2007年11月以后的,结果我们的拟合度在后面三年几乎是最好的。
    3 z6 j% r0 l' y& k5 }0 d: G9 t' g  c& O. {/ C. H, F5 I
    那么,历史在时间序列里是什么作用呢?
    ) }+ `; D1 c9 b/ c6 V4 I9 J2 K/ }9 _0 s) _7 e  p; Z2 K
    在一个搞预测的会上,一个同事问DAVID HENDRY,如果掌握大量的历史数据能否提高预测的准确度。
    : ]" E1 a+ U% E: m5 N5 Y3 l9 R# T% o
    他老人家说可以,不过还是要更关注发生结构破裂的当时所体现出来的新信息,因为在结构破裂时数据发生过程已经变化了,所以要选择准确的参数(相关系数移动平均系数),历史上最相似的模型和你确切知道的未来的情况。就像他1994年的一篇文章里说回顾的:
    - u' U# n/ S+ k( c1 R& o* D" d7 u: G5 r6 a8 c& n" m
    It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ata generating process (DGP), the estimated econometric model, the mechanics of the forecasting technique, data accuracy, and any information about future events hel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recast period. The key motivating factors are the recognition that typically the DGP will not be constant over time and that in practice, the econometric model and the DGP will not coincide。5 F: ~) E6 ^) t, |" H

    ! G8 G9 V+ z4 x2 I& W. \% C5 {
    + w8 u( U! i6 I9 ~$ a  V% @

    * r: L3 V+ ]9 \# z
    & {; d( B' g+ O
    , `$ B3 a" S( ?* c3 [他举了个例子,说明当时间序列发生结构性破裂的时候,分析最初的那些数据对预测是多么至关重要。
    - e. G- ~3 p% G2 F; U: H7 M5 W/ G# o6 l4 \! `0 e: T+ n
    比如说当海啸发生时,我们不应该因为没有预测到海啸发生而惊慌失措,而是要根据海啸发生的最早的10几分钟所得到的数据,迅速寻找符合结构性破裂以后的模型,调整参数,得出最合理的预测及时警告其他还没有被海啸波及的国家。/ M+ ?( ?6 }! y5 q* W0 x! e
    7 n: q8 r2 _; C, M% y* o( u0 H
    如果2004年印尼大海啸中的科学家们不是太过惊慌了,能够利用那个短暂500秒的时间来预测,虽然印尼的损失不会减小,但是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等地的损失肯定会减小。; E( L: F, @' {- K$ Z1 L2 n' \+ a
    + y: E! ?: [" Y6 c
    可能可以减少数万人的伤亡。
    3 n1 I6 D; P8 f8 o' `4 v8 n/ i+ g6 m2 G& U
    可是,印度洋沿岸各国(地区)从来没有建立过这样的预警系统。1 _) d( s# n3 m1 v- @: r
    % F4 w& e" }2 G4 s/ x4 F
    所以,2008年当我们预测出来大股灾时,大盘还在5000点左右,做准备都来得及。这应该是政府干的事,不应该是我这个民间人士(虽然是专业的)来预警。当年朱镕基不就亲自预警把股市控制在一个长期上升通道里吗。6 G; \! Z( w# J- o
    ; t# Q% [* G0 a) P3 x( s$ |
    不说这个了,我们每天都在做各种各样的预测,只是大多数时候可能大头被小头控制着,理智被情感左右着。当我们完全用一个旁观者的态度来看一下沪深900指数20年的变化时,用你的经验,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对未来情况的了解,你的预测是什么呢?
    5 I6 ^# }0 h& s! T. b
    9 W7 F$ W! A, T2 m, e8 l
    0 q3 w) [2 \% {) @' d0 M: ?' W+ V

      q! o7 ~8 T% U
    % D8 Y: M& Y  t9 P# Q; s7 {+ p0 M
    1 s; g" B: v2 B) J
    / ~" t! ?' R3 }( N6 t/ o' l  q
    0 |9 V! ^; s3 }

    3 z3 b3 ?, \% Y3 H! }- R9 P4 N/ {1 A9 W7 c1 t- _! S* F

    8 {" [" \' a1 `0 T/ b6 s
    3 d+ z- t1 E$ R. t) M
    ; o/ p: h5 P. L( F' m% Y  o3 t: W/ r5 D+ B- K. }. U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6-27 14:41
  • 签到天数: 13 天

    [LV.3]辟谷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 17: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erha 发表于 2011-10-1 02:07
    4 W2 \, N+ i1 {6 I5 |9 O/ o# z总而言之,对我们这种layman来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U0 x, ~1 R$ [1 v
    8 U& ^) w8 Z9 g9 e* p+ H9 C  X
    问一下:这两条红色的通道,难 ...
    : V1 W+ B3 z; o. i5 t: O$ N$ j
    这两个趋势线斜率是调整过的平均GDP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率估算的,大概是10.1%左右的增长速度。算是联立方程解法的一种吧,是比较老套的李朱时代的思维方式。但是它除了2007年失效了以外,平时还是不错的,而且我们也看不出来现在有月线以上的结构破裂(向上或向下都没有证据)。1 i* f% a# {6 G* T
    , `" p: P' A0 w6 y; }7 G" K
    我以前和陈经争论的就是这一点,他坚持说已经有结构破裂了而且是向上的,所以应该把900点,1600和2300连在一起形成新的上升通道的下轨道。可是他没有提供任何数据上的和计量模型上的证据,所以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假设。而近期大幅度下跌已经击穿了他所说的这条脆弱的马基诺防线。4 M% g' P0 K0 h+ b; I( Q$ ]% f

    ! s; s7 z2 S6 q# ?2 j6 T而我这个老套的用宏观经济指标构造的轨道看起来还有点生命力。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7 f( P+ P2 |2 l
    2 E0 E( D0 I1 N, F) b

    点评

    在2008年离通道下轨还远得很,怎么就在2000点借钱进场了呢?  发表于 2011-10-8 16:11
    998和1664连线的下轨还没击穿,但很近了  发表于 2011-10-5 13:22
    老虎以前的文章写过,政治周期,现在看就是这样,  发表于 2011-10-3 00:2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6-27 14:41
  • 签到天数: 13 天

    [LV.3]辟谷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2: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万里风中虎 于 2011-10-2 22:51 编辑
    " @" r* B- _- ^) D, s
    光头佬 发表于 2011-10-1 18:16
    ( h4 R: N6 G' V4 Q又见到老虎这张图,看过好多次了,不过一直有些疑问。
    4 m0 g* a2 y: ~* c% d/ \, w* q为什么不担心股指回到红线下轨?胡温时代的行情不 ...

    7 @. x$ b" E3 R" G. s0 b3 \0 m7 ], @( c* l% m! W5 ~9 F
    其实我在理论上是同意有向上加速的趋势的,黑色的十年经济周期线有突破红色上轨的趋势。现在的实体经济规模和劳动增长率在1995-2001都年增长超过10%(统计局数据)。所以,理论上应该向上修正斜率。关键是时间序列所体现的证据还不足,时间序列趋势的显著水平才80%多,根本不能说是显著的。我不太担心会回到老模型的下轨,因为对10年线背离得太离谱了。以前出现这种背离的情况就是1994和2004,后面都是涨6倍左右的大行情。所以,我一点也不担心。黑线和紫线就是上深900指数(路透社)10年和5年的移动平均,因为和劳动生产率,通货膨胀,固定资产投资,政治周期等因素拟合地非常好,我就直接用了。

    点评

    总算明白政治周期线是怎么整出来的了,谢老虎明示。  发表于 2011-10-5 13:54
    理论上是这么说,但数学模型对未来的预测是基于外部条件没有突发变化这个前提的。黑天鹅一出来,什么模型都失效,而世界现在已经进了黑天鹅窝  发表于 2011-10-5 13:15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9 13:37 , Processed in 0.05239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