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107|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上海、南京、深圳:藤校offer背后的中国中产阶级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10-21 23:10
  • 签到天数: 244 天

    [LV.8]合体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11: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年一度的美国藤校录取结果在过去的这个周末公布,媒体和舆论使劲抓住观众的眼球:谁谁谁被哈佛录取了!谁谁谁被斯坦福录取了!藤校和类藤校的最终的录取结果还是以国内每个中学自己的offer榜为准,但是在这些满天飞的数据以及对”洋状元“的亢奋背后,我们还是能够解读出最近5年国内大城市中产阶级对于教育的诉求以及国内教育格局的变迁。

    体制内 VS 体制外

    美国的教育无时不刻地被拿来跟与中国的本土教育做对比。即便今天,还是有大量的家长认为:国内传统的体制内教育僵化,不会去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国内早年开设的国际学校为反对体制内的家长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原版的国外课程和教学体系,灵活的选课机制和丰富的课外活动,全英语的教学环境。70、80年代出生的家长,自己几乎都是在灰白色的体制内教育环境下过来的,本能地对这些“国际化”教育情有独钟。

    其实就在2010年前,国内以出国为导向的国际学校并不多。那个时候,这些国际学校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体制内学校,国际学校的学生英语会更好一些,他们提早准备TOEFL等考试,即便分数不是那么高,但也是相对比较容易进入美国好大学。以大连某国际学校为例,该校2010年有5位学生被加州伯克利录取。然而从2013年开始,该校再也没有学生被加州伯克利录取了。

    究其原因:2010年之后,去美国读本科的学生日益增加。这个群体中有一部分或多或少处于无奈的(比如没有北京户口,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又不愿回原籍参加高考的;或者中考不理想没能进入理想的高中,觉得在国内升入好的大学无望)。另一部分则是主动寻求去美国读大学:他们在国内也是名符其实的学霸,只是在权衡之下,没有选择国内名牌大学而是转向美国的顶尖大学。

    早年的国际学校优势属于人无我有:体制内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国际学校有先天的优势。但是最近几年,在家长提前规划和课外机构的推动下,国内大城市学生对出国的了解越来越多,准备的也越来越提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生的英语水平一年比一年高,反映在TOEFL、SAT等出国相关的标准化考试中,体制内基础扎实的学生往往容易取得更好的成绩。

    再一个方面,感谢国内不断高攀的房价。从2008年开始,国内大城市的房价大幅攀升,国内普通中产阶级的家庭资产都是几百万、几千万的级别。这使得绝大部分大城市家庭具备足够的经济承受能力,供得起孩子去美国大学。出国成为城市中产阶级都能够消费得起的一件事情。2010年前后,国际学校一年十万的学费可能会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但是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人会计较这个费用了。

    北京、上海等城市最近几年高考人数一直在下降。除了人口因数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学生放弃高考转向去美国上大学。所以当大量体制内的学霸选择出国的时候,竞争的格局就彻底改变了。最近几年,美国藤校和类藤校的offer基本上被国内的几个重点高中承包了,而获得这些牛offer的学霸,绝大部分是体制内一路上来的,其中不乏有奥赛等全国大奖级别的学霸。以北京人大附中为例,最近几年高考班里有20-30%的学生选择去美国读大学。

    北京 VS 上海 VS 南京 VS 深圳

    美国有8个藤校——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宾大、布朗、康奈尔、达特茅斯;另有一些不是藤校,但和藤校一个水平(我们不妨称之为“类藤校”)——斯坦福、芝加哥、麻省理工、加州理工、杜克、约翰霍普金斯、西北等。大约这15个学校能够被称为第一集团的美国“顶尖大学”。

    而这15个学校,每年招收的大陆籍学生一般在200-300人之间,远比上北大、清华难。需要说明的是,国内高中发的offer榜——比如1个哈佛,3个哥大之类,但事实是一些超级学霸往往被多个大学录取,承包了offer榜的榜首几个牛校。所以被这些顶尖大学录取的学生人头数远远要少于大学发出的offer数。

    今年的藤校和类藤校offer榜一出,最消沉的莫非是上海。作为中国最国际化和最有出国风气和传统的城市,上海的几大名牌高中最近几年收割美国顶级大学offer的成绩并不理想。今年的初步数据显示,上海高中的顶级大学offer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远远低于北京。

    上海学生的英语水平冠居全国,这是毫无争议的。以上外附中为代表的上海中学是中国早期本科大军的中坚力量。但是,这些外国语学校的地位在最近十年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那就是在全民英语水平的提高的今天,英语更多地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工具,而非优势。上文已经提到过,不用说一二线城市,就是三线城市的学生也是很早就开始学习英语,而且在TOEFL、SAT等考试中也不乏有高分学生。

    而上海在某种程度上又引领着某种转型: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读传统数理化工程的学生就少了;读人文、社科、经济、法律、艺术的人数就多了。在专业的选择上,上海学生越来越多的选择后者。而对中国学生而言,缺乏数理化的优势,很难在众多的申请人中脱颖而出,受到美国大学的亲睐(当然这不是说走文科路线的中国学生肯定录的不好,只是概率的问题)。

    相比之下,南京外国语学校最初也是以英语特色立校。但是早已转型成为一所拼竞赛的“体制内”学校。在一些出国学生常见的诸如AMC数学竞赛中,南外的学生几乎全民出战。学科竞赛成绩体现的是学生的科学优势,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学生“个人特长”。学科优势加上早年形成的品牌优势,能够很好地解释南京外国语学校这所位于二线城市的学校能够跟超越很多北京、上海的重点中学。

    今年美国藤校offer榜中令人惊艳的还有深圳的高中。以深圳中学为代表的深圳学校的崛起,也反映了深圳这所城市的地位。经济上,深圳成为华南的中心,北上深的说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教育上,深圳中学不乏大量华为、腾讯、深圳大学职工的子女,这是一个非常“高知”的家长群,能够在其子女的教育上提供大量的帮助,尤其是科技领域。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深圳中学几乎都有学生被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学校录取的原因。

    而北京,无疑集中了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其资源是得天独厚的。所以像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几所京城名校几乎年年都有好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这些“大藤”的offer。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传统出国大市之外,江浙也有一些顶级的重点中学受到藤校的青睐。比如今年无锡大桥实验学校有学生被耶鲁大学录取,去年无锡天一中学两位学生被斯坦福大学录取。这也反映了江浙沪地区是经济和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地区,只是这些同样优秀的学校在人大附中、南京外国语学校、上外附中太过强烈的光芒下往往容易被全国性的舆论所忽视。

    学霸 VS 拼爹

    在感叹北京无可比拟的资源的时候,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抛出“阶级固化”和“拼爹”理论。尤其是二三线城市体制内的高中的学生,似乎每年总被美国藤校遗忘。学生和家长会感叹资源的匮乏,信息的不对称,等等。

    但是,当我们接触了那么多被藤校录取的学霸之后,你会发现,他们中间极少是完全靠一路拼爹的。相反,他们中间绝大多是来自城市普通中产阶级;或者换一个说法:能够选择去美国读大学的学生,在某种意义上都已经有爹可拼了。

    最后的问题似乎都是年复一年在那里被提起:到底是哪些因素决定一个学生能够被藤校录取?答案似乎人人都知道:分数+背景提升。但是每个人多这个公式的解读似乎又不太一样。

    经常有留学行业的专家列出这样的公式:在真个申请的package中,分数占比多少,活动占比多少等等。学生们试着按照这个套路去准备,最后发现:藤校录取的全是高分的学生!

    这也是这几年国际教育给家长最大的一个误导:分数似乎不重要,藤校更看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或许在早年这个论断还有一定道理,因为出国的人不多,大家一个基本的分数,就有可能够得上藤校的门槛。但是今天的行情绝不是这样。以TOEFL为例,能够考到110+(总分120)的学生已经比比皆是,118、119、120的高分也是屡见不鲜。在藤校中国学生的这个pool里,假如你只有100分的TOEFL成绩,拿什么去说服学校录取你而不录取那些110+的学生?

    实际上,高分低能的学生几乎是不存在的。那些高分的学生往往都有余力参加各类竞赛和科研,并且能够取得好成绩。藤校阅人无数,总是能识别这样的“学神”!而北京某重点中学主管国际教育的副校长曾一语中的:出国也是”应试教育“。

    北京的学生录取得好,其实根本原因还不在于资源多。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和资源都是扁平的,任何一个三线城市的学生都可以接触到各类出国信息。重要的是对这些信息具有甄别能力——这点是很多学生和家长所欠缺的。在海量的出国信息面前,无法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误导性质的。体现在对自己的学业规划上,也往往是随大流而缺乏主见。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方向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为之努力的学生往往录取的结果都会比较理想的原因。其中的道理也是十分浅显:当你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为为之努力的时候,你的文书、你的面试中总会体现出你的热情和执着;而这种热情和执着总是能够感染招生官。相比于纯粹”拼爹“的机械的包装,是无论如何不会让人感受到学生的内心情感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早期的引导和规划就十分重要。如果一定要说”拼爹“,那么就是那些大城市里”高知“的家长,往往具备更开阔的视野,了解国内外教育现状,在孩子需要选择的关键时候,能够做出恰当的建议。这或许正是在物质普遍富裕之后,大城市中产阶级开始进一步分化的开始。

    评分

    参与人数 7爱元 +39 学识 +3 收起 理由
    丁丁咚 + 4 谢谢分享
    重重无尽 + 6
    坚持到底 + 6
    希宝 + 2 谢谢分享
    齐若散 + 3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大学|主题: 1, 订阅: 0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10-21 23:10
  • 签到天数: 244 天

    [LV.8]合体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13: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庐敕 发表于 2017-4-5 13:13
    你是这样的孩子的爹妈吗?

    我不是,但我周围的同事是这个里面的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31 14:16 , Processed in 0.04388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