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席琳的个人空间 http://www.aswetalk.net/bbs/?93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李四光

热度 9已有 812 次阅读2012-1-4 14:24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 李四光, 丁文江, 胡适, 独立评论, 九一八事变

2012-1-3

读插图本名人名传丛书第二辑(海南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中的《丁文江传》(责任编辑:彭明哲),为胡适1956年(民国四十五年)根据记忆所写。文末附录有傅斯年的回忆和李敖的评论,可以说是很不错的一本书。可是书中的插图说明,关于李四光的部分,就有明显的错误了。

例如第188页,关于李四光的图片:说明如下 -- “地质学家李四光 -- 丁文江提出以同仁捐款的方式办《独立评论》,以使刊物在经济上完全独立。李四光就是参与捐款的一人”。

但是在胡适正文中是如下写的:“有几个朋友,如李四光先生,如陶孟和先生,如唐钺先生,原来也常参加讨论的聚餐,他们始终不赞成办刊物,后来都没有加入独立评论社 -- 在君提议,仿照《努力周报》的办法,社员每人捐出每月固定收入的百分之五,先积了三个月的捐款,然后出版。后来因为我割治一个溃了的盲肠,在医院里住了四十多天,所以我们积了近五个月的捐款,才出了第一期《独立评论》(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出版之后,捐款仍继续。后来刊物销路增加了,捐款减到千分之二五。《独立》出了近两年,社员捐款才完全停止。这都是在君的主张,为的是要使刊物在经济上完全独立。原来的社员只有十一人,捐款总数为四千二百零五元。这个数字小的可怜,但在那个我后来称为'Pamphleteering Journalism'(小册子的新闻事业)的黄金时代,这点钱已很够使我们那个刊物完全独立了。“

《独立评论》的创刊缘起九一八事变,从一开始,该刊就力图“成为全国一切用公心讨论社会政治问题的人的刊物”。到第四年,发行量已高达一万四千余份,寄售及代订处分布全国,难怪后来胡适不无自豪地说:《独立评论》共出了二百四十四期,发表了一千三百零九篇文章 -- 其中百分之五十五以上是社外的稿子 -- 始终没有出一文钱的稿费”。以及“四年之中,社外的朋友供给了六百篇文字,-- 六百篇不取稿费的文字,-- 这是世界的舆论机关绝对没有的奇事“。

之所以出这样的乌龙事件,怪不得原作者胡适,人家当年写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是现在这些做编辑的人,急功近利和读书不仔细,以为像办报纸和抗日这样的好事情,以李四光这样的名人和爱国主义典型,怎么能够会不参与? 所以也就想当然,拿名人名传,给名人脸上贴金了。

其实像这样和九一八事变有关的事情,不但李四光不会参与,就是鲁迅(若鲁迅仍然活着)、郭沫若等人,也不会涉足的。

在1936年2月16日《独立评论》出版的《纪念丁文江先生》专号(第一八八期)中,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李济、格利普、陶孟和等中外地学考古学的同仁都有专文,也没见有李四光的文章出现。

膜拜

鸡蛋
8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成奎花 2012-1-4 20:50
九一八事变有关的事情,不但李四光不会参与,就是鲁迅(若鲁迅仍然活着)、郭沫若等人,也不会涉足的。

请教其中原由。多谢!
回复 席琳 2012-1-11 20:51
成奎花: 九一八事变有关的事情,不但李四光不会参与,就是鲁迅(若鲁迅仍然活着)、郭沫若等人,也不会涉足的。

请教其中原由。多谢! ...
这个嘛,不好明说。留日的同学,在九一八之后七七之前,不帮助日本人,已经算是有骨气的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6 07:20 , Processed in 0.02769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