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www.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永浩 —— 卢梭式的青年,永远热泪盈眶,仅此而已

热度 2已有 201 次阅读2014-12-18 07:09 | 青年

       现在读罗永浩老师的文字,还是那么真诚感人。

       但是经历的事情多了,就那么回事。鳄鱼的眼泪见的多了

       休谟曾经给卢梭找过一个工作,但是卢梭干不了。

       实际上卢梭并没有什么才能。

       “卢梭—休谟之争”是一种象征性的隐喻。它喻示着整个“文人共和国”的内在紧张,喻示着两种启蒙心性的龃龉

        卢梭感性、热烈而多变,而休谟则理性、清明而 恒定;卢梭行文铺张、雄恣、奇诡如海洋,而休谟则行文节制、平易、温煦如和风;卢梭崇尚一种简朴、孤寂、内省的生活,而休谟则追求一种文雅、合群、行动的 生活;卢梭不屈不挠地高声控诉“商业文明”所带来的依赖、伪善、算计和腐化,而休谟则声嘶力竭地大声称颂“商业文明”所带来的自由、文雅、富足和人道。


注:承认吧,休谟的书大部分人都读不懂,更不要说去读康德。

        大多数人,也只能读读卢梭的故事。

        承认自己认识有限,可能人生会好过一点。

        有了这个觉悟,看香港电影,可能认识的更透彻一些。 (一早上的顿悟,让我理解了港片,美妙的早晨)

         顺便说一下,休谟是个胖子,一个死胖子。

***************************************************************************

罗永浩:我如何培养独立思考意识

        如果生在一个落后国家的偏僻角落里,长大的时候基本上可以肯定没有人能在思想上给你很大的帮助,很多时候,不要说帮助,就连多少能够互相理解和沟通 的人都很难遇到。除了性和暴力,我在青春期最主要的烦恼就是几乎找不到能畅快交流的人,总感觉身边的人好像不是笨蛋就是坏蛋(好在我自己在很多方面也非常 笨,所以也经常被他们嘲笑,总算大家都能心平气和)。这样想来,辍学后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寻找答案和慰藉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了。由于缺 乏明确的计划和指导,我在辍学后读书最集中的那几年,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文学书籍上,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点儿遗憾的。在最初的思想启蒙方面,对我帮助最大 的,是大陆零星出版的那些李敖的文集,在九十年代末逐渐看清李敖的真实嘴脸之前,他一直都是我心中最酷的偶像。


        胡乱读了几百本书之后,我渐渐意识到我可能不需要学校的所谓“教育”了。幸运的是,稍后我让父母也有了类似的感觉(虽然他们始终都不是很有把握)。 在我十八周岁前的那个冬天,我终于彻底离开了学校。按照那时候家乡人的习惯说法,我的这种退学行为是“不读书了”,尽管还在“读书”的同学们读的都是名著 节选,我读的都是名著全本。每次我尝试指出日常生活的荒谬本质时,都会被那些习惯了荒谬的笨蛋们说成是“偏激”,后来我就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了,可想而 知,他们因此变得更加有信心了,“你看,你多偏激啊”。


        那时候我最喜欢的中国小说家是余华和王朔。王朔最红的时候,我误以为我们这一代青年的一些特征,比如满嘴不真诚或不怀好意的真诚、羞于表达 内心、假装浑身上下哪儿都不柔软、讽刺挖苦一切据信是庄严或美好的东西并以此为酷等等,都是受了他的影响才形成的,后来看了胡平的“犬儒病”才慢慢想明 白,王朔只是满足了那个时代的心理需求,并没有带来或改变什么。在一个犬儒主义观念盛行的时代,以明显的犬儒主义风格满足了大众心理需求的作家王朔,骨子 里并不是一个犬儒主义者,他是一个非常善良和真诚的人,这是一个令人备感温暖的荒诞事实。二零零七年,王朔接受访谈时说,“我前些年一直扮演一个北京流氓 王朔,其实我不是,我是一个有美德的人,我内心真的很美,我没有害过人,没有对不起人,我没有欺负过比我弱小的人。”我看到报道时非常感动,用混不吝的、 玩世不恭的语气调侃了半辈子之后,他终于还是自己说出来了。胡平在“犬儒病”的题记中说,“人心不会熄灭,但它可能蒙上灰烬而不再燃烧。灰烬本来是燃烧的 产物,但它反过来又抑制了燃烧。拨开灰烬,你会看到重新燃烧的人心。”


       虽然我也不可避免地彷徨和脆弱过,但我不记得我这辈子有过“熄灭”或是“蒙上灰烬”的时候。在我长大后看到很多反映类似“残酷青春”这样的主题的文 艺作品之前,我还以为我的青少年时期过得还算顺利。我后来发现我经历过的很多真实事件,比如小时候被几个人渣般的老师轮流摧残,比如在中学的很长的一段时 间里被一群学校附近的流氓无端羞辱和殴打,比如我离开校园之后跟一个女孩子热恋但她一直对我隐瞒着她的妓女身份等等,这些对年轻人来说显然是非常残酷的经 历放到这些作品主人公的生命里,都会成为一个足以使他们杀人放火,或是彻底颓掉成为一个虚无主义者的充分条件。这些事情放在真实的生活里,对很多人好像也 确实会产生类似的结局。但是在我身上,这些遭遇好像只能让我扎扎实实地难过一段时间就过去了,甚至没有留下什么像样的阴影。作为一个心理素质奇差、随便有 点什么事情都会瞬间就紧张出一身冷汗的笨蛋,我又渐渐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内心强大、择善固执的人。我不能确定这里面有多大的运气成分,想来一定是有的;我 能确定的是,我为了一个我希望坚持的东西做过很多努力和心理调节。我做了教师以后,有些和我一样生长在小地方的学生来信说,他们在身边找不到能沟通交流的 朋友,感到很孤独。而且到处都是善意地摧残他们的长辈,整天打击他们拒绝同流合污的信念,搞得他们开始有点怀疑自己的坚持和这种坚持的价值了,问我如何保 持饱满的情绪和旺盛的斗志。孤独的问题,我想限于条件,只能用读书的方式来解决。至于肯定自己的坚持和价值,我长大的时候,自我调节的方式和过程大概是这 样的:我不断听到那些在人品和能力上都让我由衷鄙视的长辈们对我说,你不要生气,中国的事儿就是这样,你生气也改变不了的,其实你到哪儿都一样,一定要学 会适应环境,你不要太较真儿了,差不多就行了,你这样的态度到哪儿都吃不开......这种话听得多了,我就慢慢明白了,哦,原来我是一个正直的,对是非 善恶感受强烈的,有理想,有追求,有原则的热血青年。过了些年,这些长辈们再次见到我的时候又惊讶地说,咦?你怎么还是这德行?一点都没变?你这样怎么还 没被人搞死?听说你小子混得还挺好?劝你还是小心点吧,你这么臭得瑟没什么好下场......这种话听得多了,我又渐渐明白了:哦,原来我是一个正直的, 对是非善恶感受强烈的,有理想,有追求,有原则,有坚持的热血青年,并且还是个聪明的,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在这个应出版公司邀请写给年轻人看的成长故事的最后,我把凯鲁亚克小说里的一句话,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抄录在这里: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当你试图放弃一个你知道是正确的事情的时候,希望你能再看看这句话。


***************************************************************************

         罗老师说这一段其实没什么用,大学及其以前的教育,就是学一个素质。

         说白了就是concept 和 overview ,一些基本概念和大的图景,
一个 big picture 罢了

        就是素质教育,因为研发和社会是不断向前的,为每一个人构建一个知识平台。

        不要被平均水准拉下,仅此而已。

        而要想真正学到一点知识,需要在这个平台上做深入的研发,能把社会的整个知识体系,向前拱一点点。

         仅此而已。

         标准化,大批量的教育就是如此。

        即使你现在明白了,我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研究的问题,或者成为某一个领域专家的问题,应该放在研究生阶段来学习。

 
注:如果真有什么建议的话,那就是 本科以前的教育不要太长。例如 英美国家,大学就是3年。


1

膜拜

鸡蛋
1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7 08:20 , Processed in 0.02567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