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www.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西方军事艺术

热度 4已有 315 次阅读2013-5-14 06:44 | 军事, 艺术

        在马其顿人之前,世界霸主是雅典人和斯巴达(拉西第梦)人。诚然,雅典人不仅精于武事,而且在其他各种技艺方面也都业绩辉煌;斯巴达(拉西第梦)人则仅限于 对战争备加关注。然而,史家认为,正是他们首先凭借从交战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得出某些结论,并将其编著成书的。当时普遍的看法是武事无非是英勇无畏,在某 种程度上再加上机遇;而他们则主张要重视作战经验,要研究训练和战术问题。他们提升兵法教官,称之为战术家,请他们教年轻人作战实践和使用兵器的各种方 法。这可真是一些非常了不起的奇人!他们希望探究的主要是具有关键意义的战法,舍此其他战法概无以存在。

   罗马人正是以他们所定的准则为据,不仅在实际中运用这些作战法规,而且还按照自己的理论著书立说。

   拉西第梦人在交战中运用战术取得了怎样的好处勿用细说,只要以克桑提普斯为例即可明了:他孤身一人去找迦太基人,给他们提供援助,那不是兵力和勇气,而是 智慧和兵法运用。他彻底粉碎了敌军,将阿蒂柳斯·雷古卢斯生擒活捉,使罗马军队大败溃输,以一次交战的辉煌胜利结束了整个战争。

        注: 这是发生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的一段史实。公元前260年,杜伊利乌斯统领的罗马舰队,在利帕里群岛海战中,首次战胜安尼巴尔统领的迦太基舰队。此后,罗马 人便开始远征阿非利加,以占领迦太基本土。前256年,由执政官雷古卢斯率领的罗马军队,在埃克诺穆斯角附近的海战中又重创迦太基人,并在阿非利加的克利 比亚城一带登陆。起初,雷古卢斯连连获胜,但到前255年,迦太基起用拉西第梦人克桑提普斯,结果罗马人被克桑氏指挥的迦太基军击败,雷古卢斯被俘。此番 远征以罗马人失败而告终。但第一次布匿战争至此并未终结,战争还延续了10余年。直到前241年,罗马舰队在埃加迪群岛附近的交战中再获大胜之后才决定战 局。这场延续23年之久的第一次布匿战争,在签订了各项条款都有利于罗马人的和约之后结束。

        同样,汉尼拔在准备进攻意大利时,找了一位拉西第梦人作高参 [ 注:据说,此人叫索齐尔,罗马史学家科尔内柳斯·内波蒂的著作中提及过此人,他是汉尼拔的朋友和传记作者。 ] 。他听从这位高参的计谋,不仅打败了罗马的多位执政官,同时还歼灭了他们的多个军团,虽然凭实力和军队的员额汉尼拔都比不上他们。

       西方在汉尼拔之前是不怎么注重战略的,这可能是因为地形的原因,没有 “迂回” 的空间。这和日本很相似,日本本土的军事学说一般认为中国人写的兵书都是臭狗屎。在日本军事名著《斗战经》有一句名言,“孙子十三篇不免惧字也”。

        阿庇安的《罗马史》第十一卷第二章   记载了这么一段有意思的对话。原文如下:(不准讥笑翻译)

        据说,西庇阿和汉尼拔有一次在体育馆会见的时候,当着许多旁观者评论将才。西庇阿问汉尼拔,谁是最伟大的将军?汉尼拔回答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对于这个回答,西庇阿没有说什么,因为他似乎把第一名让给亚历山大;但是他又问汉尼拔,其次是谁?汉尼拔回答说,“伊庇鲁斯的皮洛士”,因为他认为大胆是一个将军的首要资格;因为不可能找出两个国王比这两个更为有冒险精神的了。听到这个答复,西庇阿颇有点生气了,但是他又问汉尼拔,他认为第三位是谁,指望至少第三位该是西庇阿自己。但是汉尼拔回答说,“是我自己,因为当我年青的时候,我征服了西班牙,带着一直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这种事情是赫丘利以后没有人做过的。我侵入意大利,使你们所有的人恐怖万份,破坏了你们四百个城镇,常常使你们的城市处于极端危险之中。在整个时期中,我从迦太基既没有取得金钱,也没有取得援兵。”西庇阿因为看见他会继续对自己夸奖,他就一面大笑,一面说:“汉尼拔啊,如果你没有被我打败的话,你会把自己放在什么地位呢?”汉尼拔现在看出他的嫉妒来了,回答说:“我会把自己列在亚历山大之上。”汉尼拔这样坚持对自己的夸奖,但是用了一个巧妙的方式奉承了西庇阿,因为他暗示西庇阿已经战胜了一个比亚历山大还优越的人。

        先说说伊庇鲁斯的皮拉斯,他是一位一流的战术家,而且也是第一位了解宿营地建设重要性的人物。」( 皮洛士的表亲是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皮洛士生于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分裂的希腊化时代,曾经征战罗马,但以失败告终。)

         古时候,罗马人和其他部族常常把他们的营帐扎成类似于布匿棚屋群一般,军队按大队分住在这些棚屋里。那时,除了城邦以外,人们并不懂得筑城。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首行开创将整个军队集中在同一堡垒范围之内的习俗。后来,罗马人在马莱文通城附近的阿鲁斯平原上战败皮洛士,占领了他的军营。 [ 注:皮洛士在马莱文通(今称贝内文托)战败是公元前275年的事。 ] 罗马人很看重这种布局,并逐步实行直至今日仍然相当流行的部署格局。 [ 注:李维和普卢塔克的叙述则相反,他们赞叹不止的却是罗马人的军营设施。 ]

                                                                                       ———   [古罗马]  塞克斯图斯·尤利乌斯·弗龙蒂努斯   《谋略》

         至于亚历山大,利德尔-哈特在 《间接路线战略》里说的十分清楚,是在希波战争中,希腊人认识到了制海权的重要性,亚历山大的行军路线之所以采取这种机动形式,其目的是要震撼波斯人对爱琴海的制海权,使用夺占基地的方法来剥夺波斯舰队的行动自由权。亚历山大采取这个方法,终于使敌人的舰队丧失了人力资源的基本来源。

       亚历山大还采取很多方法,在过去的希腊城市恢复了旧有的民主政府形式和权利,从而在经济上极有效地保证了自己后方的安全。

       没有去进攻波斯帝国的心脏巴比伦,而是沿着叙利亚海岸线南行。很明显,根据大战略的需要,他必须采用这样的一条路线。这是因为,亚历山大尽管已经剥夺了波 斯人的制海权,但他还没能毁灭大波斯帝国。这个帝国不仅继续存在,而且还可能对他的后方,以至于对希腊,特别是对雅典造成威胁。当他攻占腓尼基以后,波斯 舰队也就趋于彻底毁灭了。因为波斯舰队当时所剩下的,主要就是腓尼基的舰船,其中大部分都向他投降了,而驻扎在提尔港的其余部分,也在该港陷落之后被他缴 获。此后,亚历山大仍然继续向南挺进,一直抵达埃及。他的这些行动,要从海上战略的观点来解释是很困难的。也许可以认为,这是由于过分的小心谨慎。但是如 果从政治目标的角度来看,应当承认,亚历山大走这一步棋却是很明智的。他要打败波斯帝国,必须巩固自己的地位,而首先占领埃及这块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地 盘,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其实亚历山大也没有什么战略,只是军事技术 和 政治 的结合体而已。其实很多东西刚刚产生的时候,其思想是很朴素的,没有那么多 “花花绕” 。

       《孙子兵法》之所以在学术上被推崇,正是由于当时西方没有类似的著作。我不认为《孙子兵法》有什么特别之处,也许是我根本就没看懂。西方人对于中国军事更推崇 “隋朝”,唐承隋制,《李靖兵法》才更值得一看。

         毛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中国的传统军事思想,“军事技术 和 政治 的结合体” 这种原始的思想反而更实用。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凯丰攻击毛泽东说:你的兵法并不见得高明,无非是靠《三国演义》、《孙子兵法》这两本书。毛泽东反问道:你说《孙子兵法》一共有多少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请你讲讲。凯丰顿时语塞,答不出来。于是,毛泽东批驳说:你怎么晓得我就熟悉《孙子兵法》呢?

        1960年12月25日在67岁寿辰同部分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聚餐时的谈话。他说:“那时我没有事情做,走路坐在担架上,做什么?我看书!他抬他的担架,我看我的书。他们又批评我,说我凭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指挥打仗。其实《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但指挥作战时,谁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我就反问他们:你们既然说我是按照《孙子兵法》指挥作战的,想必你们一定是熟读的了,那么请问:《孙子兵法》一共有几章?第一章开头讲的是什么?他们哑口无言。原来他们也根本没有看过!

                                                                                                          ———   该文刊发于《党的文献》1993年第4期。

        这也是中国特色,在中国混过的人都明白,呵呵。

       正像中国人是和游牧民族作战学会迂回一样,罗马人是和北非的迦太基人作战才学会了战略,当然汉尼拔强大的骑兵部队让罗马人吃了很多苦头。罗马人发展出了许多东东,最熟悉的就是“费边战略”,还有一个是 罗马执政官尼罗采用了另一种形式的间接路线战略。他秘密地把罗马军队从汉尼拔当面的阵地上撤下来,而后以强行军的速度开进,去集中对付汉尼拔的兄弟(哈司德 鲁巴尔),后者率领一支军队刚刚到达意大利北部。尼罗在梅塔弗尔河战斗中击毁了这支军队,于是,汉尼拔就要获得这支援兵以便赢得胜利的希望,也就随之破灭 了。尼罗在作战以后,立即返回了营地。等到汉尼拔发现对方的营垒已空时,尼罗又早在营地上了。从此以后,意大利境内的战争陷入了僵持局面。在此以后的五年当中,汉尼拔始终都在南意大利进行顽强的防御。罗马的许多将军,每当采取直接打击法过分地靠近汉尼拔的狮穴时,总是受伤而还。

       公 元前205年,西庇阿回到了意大利,并被选为执政官。此时,他已准备好,要执行自己早已考虑成熟的间接路线战略的第二阶段计划,即进攻迦太基--汉尼拔的 战略后方。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个阶段。费边这时已经年老,思想逐渐僵化,只知道维护一般的行动方法,顽固地认为西庇阿首先要在意大利境内打击汉尼拔。 他曾多次质问西庇阿:“你为什么不想直接打击汉尼拔,而一定要绕那么一个大圈子呢?你是否想到,当你渡海到了非洲之后,汉尼拔会跟着你后面走吗?”

     西庇阿从元老院方面只获得一个可以渡海去非洲的许可,但被拒绝进行兵员补充。所以,他在公元前204年春天出发远征时,只率领着七千名志愿兵,另外就是两 个丧失了名誉的军团。这是两个在坎讷战中吃了败仗的军团,当时被罚在西西里岛担任守备勤务。西庇阿登上非洲大陆时,迦太基只派来一支不大的骑兵进行抵抗。 他巧妙地实行了后撤,把这支骑兵诱入陷阱,然后将其全部歼灭。这样,西庇阿不仅赢得了时间,可以用来巩固他在非洲大陆的阵地,而且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声势, 既鼓舞了罗马国内的当局,使他们乐于给他更积极的支援,也震撼了迦太基在非洲的各盟国,削弱了迦太基对它们的影响。他扶植起自己的同盟者马西尼沙,使他夺取了努米蒂亚的王位。这样就保证他自己有了必要的骑兵补充,得以对抗汉尼拔手中的最好武器。

       西方军事艺术都是一些很简单的东西,“军事技术、战术、政治、间接路线”,远没有那么玄妙,但都很实用。

      很多东西都是在变化之中的,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通常认为有大牲畜运输辎重会更方便一些,但马略的做法颇有些不同。

       驮兽太多会使军队行军十分不便。为了减少驮兽的数量,盖犹斯·马略命令他的士兵必须把他们的用具和食物捆扎成包,挂在有叉的挑杆上,以减轻负担,方便歇息。由此流行开了“马略式的骡子”的说法

        老外都好幽默啊,呵呵

××××××××××××××××××××××××××××××××××××××××××××××××××××××××××

       其实关于战略,罗马人比汉尼拔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虽然那个时代, 航船还是原始化的,它们在海上拦截敌人的能力也是很有限的,罗马元老院对于迦太基人会不会取得“制海权”,曾经感到焦虑。甚至 到了战争的结束阶段,即在罗马人取得一系列海上胜利以后,他们尽管剥夺了迦太基舰队在西班牙的所有基地,并且在非洲巩固了自己的立足点,可是仍然没有能力 预防马哥(汉尼拔的弟弟)的远征军在吉罗西-里费亚实行登陆,也没有可能阻止汉尼拔返回非洲。

      注:这个没办法,谁都没有办法完全控制(涉及到成本问题)。参考马汉的《海权论》

       坎尼惨败的消息传到罗马城不久,来自北方的噩耗接踵而来。司法官波斯图米乌斯(Postumius)统帅的两个罗马军团在波河前线遭到高卢人伏击,全军覆没。波斯图米乌斯战败身亡,头颅被制作成饮酒的容器,供高卢酋长享用。短短几个月间,十个军团灰飞烟灭,罗马共和国面临灭顶之灾。

       李维记载,战役以后迦太基众将向汉尼拔表示祝贺,骑兵将领马哈巴尔(Maharbal)主动请缨,愿意立刻率领数千骑兵奔袭罗马城,保证五天之内饮马朱庇特神庙。汉尼拔赞扬了马哈巴尔的勇气,但表示需要时间考虑下一步举措。马哈巴尔叹道:“天神果然不会在一个人身上集中所有的优点。汉尼拔,你知道如何赢得一场胜利,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场胜利。”

       其实汉尼拔有着自己的难处。首先,罗马绝非没有一兵一卒可用。正规部队方面,罗马城内已有两个卫戍军团,兵力一万人;罗马西南24公里的奥斯蒂亚海港(Ostia),有司法官马克卢斯统帅的海军一万余人。道奇估算,如果罗马动员城内的退役老兵和解放奴隶,可以立刻集结两万人。这样在短时间内罗马可以部署4万军队,虽然不足以同汉尼拔野战,但据城坚守绰绰有余。

        其次,马哈巴尔“五天之内饮马朱庇特神庙”的豪言壮语,显然是一厢情愿。坎尼距离罗马400公里,即使数千骑兵能够在五天之内赶到罗马,面对坚城也不可能有所作为。汉尼拔的大部队苦战之后精疲力尽,至少需要修整一个星期,然后强行军赶到罗马至少需要两个星期,这样罗马有充足的时间整军备战。汉尼拔军队的攻城能力一向有限,几年前围攻萨贡托八个月才拿下。倘若汉尼拔大军顿兵罗马城下八个月,肯定要闹粮荒。

        坎尼战役以后,汉尼拔照例释放盟邦战俘,对8千罗马战俘的态度也相当温和。汉尼拔接见战俘代表商定赎金价码,然后派遣部将加泰罗(Carthalo)出使罗马,并挑选10名罗马战俘跟随。汉尼拔此举表明,他显然认为罗马元老院准备停战议和了。按照古典时代的标准,汉尼拔已经赢得了战争。过去的两年里,汉尼拔纵横意大利所向披靡,发动三大战役歼灭十万罗马军队,这相当于罗马及其盟邦青壮年男性人口的15%。超过半数的元老院成员阵亡或被俘,罗马统治阶级因此元气大伤。汉尼拔向罗马人证明了他无法撼动的军事优势,这场战争继续下去毫无意义。罗马人已经战败了,他们如果还有理智的话,应该能意识到这一点。

        然而罗马元老院拒绝接见加泰罗,派遣信使告诉他不得入城。这种毫无商量余地的强硬立场让汉尼拔感到震惊。为了坚定罗马人的抵抗意志,元老院经过投票以微弱多数通过决议,国家不会出资赎回坎尼战役的罗马战俘,并禁止罗马公民私下赎回自己的亲友。坎尼残兵一万多人编成两个军团,奉命驻守西西里,直到战争结束才允许复员。汉尼拔粮草不济,无法长期收容8千罗马战俘,于是将大部分战俘卖给奴隶贩子,剩下的全部屠杀。

        为了重建罗马武装力量,元老院下令征召17岁以上的公民,并派遣使者到意大利各地,要求罗马盟邦依照条约提供壮丁。国难当头之际,元老院打破常规,首先降低财产标准,使穷人也能报效国家。在罗马城内就征得两万余人,编为4个军团。其次,元老院呼吁城中的奴隶志愿参军,由国家出钱为他们赎身,许诺退役以后授予他们罗马公民权。共有8千奴隶响应号召,编成2个军团。元老院还从监狱里募集了6千犯人,以免除债务和刑期为条件说服他们入伍参战。武器装备异常短缺,元老院下令动用国家仓库里积压多年的异族战利品,并派人到各地神庙去收集雕像身上的盔甲和武器。新编成的罗马军团装备千奇百怪,6千赦免罪犯组成的部队,居然手持清一色的高卢兵器。

        幸存的执政官瓦罗应召返回罗马,受到元老院和社会各界代表的热烈欢迎。罗马人赞扬他“没有对共和国绝望”,在战役失败以后收拢部队,收拾残局,决不服输,也没有同敌人和谈。至于瓦罗对战役失败是否负有责任,是否临阵脱逃,元老院只字不提,表现出异常恢弘的器量。鉴于形势的紧迫,罗马元老院再次任命一位独裁者总揽全局,此人名叫佩拉(Marcus Junius Pera),曾经出任过一届执政官,一届监察官。坎尼战役以后三个月,佩拉便率领25,000大军离开罗马城,赶赴前线同汉尼拔对峙。

       罗马人的坚韧不拔显然让汉尼拔大失所望,但仅此而已。不久意大利南部大多数城邦相继易帜,汉尼拔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从此结束了流寇的生活。北方的高卢部落遥相呼应,频频施加压力。罗马被迫两线作战,战略态势异常严峻。汉尼拔成竹在胸,坚信罗马人的意志力迟早会被压垮,战争的胜利指日可待。

        此时年仅31岁的汉尼拔没有料到,坎尼战役会是他军事生涯的最后辉煌。

        “ 汉尼拔知道如何赢得胜利,但是不知道怎么利用胜利 ” 的另一层意思是,他应该尽快取得制海权,打通和迦太基的联系,不然的话,孤军久悬在外,不能久长。罗马就很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

××××××××××××××××××××××××××××××××××××××××××××××××××××××××××

        豫东战役,也是类似的一个关节点。

       蒋介石起用了日本战犯冈村宁次为顾问,召开了多次军事会议,提出“并进不如重迭,分进不如合进”。敌以三四个师(整编师)重迭交互前进的战法,摆成了方阵,加配了山地作战器材和炮兵、工兵,在各要点屯积了大批作战物资。六月十九日,我们将上述情况报告军委,军委二十二日复示:“据悉蒋以东北危急,令杜聿明坚守两月,俟山东解决即空运东北等情。山东战事仍为全局关键。你们作战方针仍以确有胜利把握然后出击为宜。只要有胜利把握,则不论打主要敌人或次要敌人均可,否则,宁可暂时忍耐,不要打无把握之仗”。

  六月二十五日,敌军开始全力东犯,二十八日进至鲁村、南麻(今沂源县)、大张庄、朴里庄一线,妄图迫我在鲁中山区狭窄地带迎战。由于当面之敌十分密集,无论是寻歼侧翼之敌或直取中央之敌都缺乏条件。为避免无把握作战,我们打算以第六纵队向临(沂)蒙(阴)公路出击,以第四纵队奔袭费县,破坏敌人后方补给线,以第七纵队佯攻场头,迫敌分兵回援,主力集结在沂水、东里店一线待机。这一计划即将实施之时,接到军委二十九日提出的三路分兵的指示,此电指出:“蒋军毫无出路,被迫采取胡宗南在陕北之战术,集中六个师于不及百里之正面向我推进。此种战术除避免歼灭及骚扰居民外,毫无作用。而其缺点则是两翼及后路异常空虚,给我以放手歼击之机会。你们应以两个至三个纵队出鲁南,先攻费县,再攻邹(县)滕(县)临(城)枣(庄),纵横进击,完全机动,每次以歼敌一个旅为目的。以歼敌为主,不以断其接济为主。临蒙段无须控制,空费兵力。此外,你们还要以适当时机,以两个纵队经吐丝口攻占泰安,扫荡泰安以西、以南各地,亦以往来机动歼敌有生力量为目的。正面留四个纵队监视该敌,使外出两路易于得手。以上方针,是因为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其外出两路兵力,或以两个纵队出鲁南,以三个纵队出鲁西亦可。

  这个指示,改变了军委过去要求我们不分兵、坚持内线歼敌的方针。

                                                                                                                    ————  《粟裕战争回忆录》

        在南线的中原战场,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到大别山地区,初步站稳了脚跟(根据地财政支持不住了,山西的后勤要支援 陕北的彭);太岳兵团在豫西和豫陕边境辗转破敌,开辟了豫陕鄂边区;华东野战军举行外线出击,挺进到豫皖苏地区。

        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七日,中央军委给我发来电示,主要内容是:为迫使敌人改变战略部署,吸引敌人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确定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第一、 第四和第六纵队(这三个纵队随即组成第一兵团),由我率领渡长江南进,在南方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计划在湖北的宜昌至监利之间的几个地段渡江进入湘 西,或从洪湖、沔阳(今沔城)地区渡江进入鄂南,先在湖南和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沿途兜圈子,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边,使敌人防不胜防,完 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渡江时间,可在二月,或五月,或秋季。中央并要我“熟筹见复”。    

        我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到敌人战略后方进行宽大机动作战,这无疑会给敌人以相当的震惊、威胁和牵制。但是,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不利因素。

  第一,我三个纵队,加上地方干部,约近十万人,渡江后要在敌占区转战数省,行程几千里甚至上万里,敌人必然会利用其大后方的各种有利条件,对我军实施 围追堵截。而我军则远离解放区,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连续作战,兵员的补充,粮弹和其它物资的供应,伤病员的安置和治疗,都将遇到很大的困难。渡江后,将 不得不在沿途的湘西(或鄂南)、湘南、湘赣边、赣南和赣东北等地区,依次留下一些部队,建立小的游击区,以收容伤病员和处理多余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我 军不仅无力攻占大中城市,即使出现有利战机和可能打胜的仗,有时也不敢下决心打。对此,我是有过亲身体验的。一九三四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 向敌人统治区挺进,行程二千五百多公里,沿途还有几个小的游击区,但由于长途跋涉,一路上要同敌人的围追堵截作斗争,战斗十分频繁,加以兵员补充、物资供 应尤其是伤病员的安置和治疗非常困难,部队到达皖南时巳减员二分之一。这次从中原出发向闽浙赣边挺进,虽然形势与当年大不相同,但要转战数省,路程比抗日 先遣队走的远一倍,估计减员也不会少于二分之一。剩下的部队就难以对敌人形成大的威胁。

       第二,我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后,可以调动江北部分敌军回防江南,但估计调动不了敌人在中原战场上的四个主力军(师)。整编第五军(注)和整编第十一师, 都是蒋介石的嫡系主力,是半机械化部队,又是敌军在中原战场上的骨干,敌人是不会把它们调到江南跟我们打游击的。桂系的第七军(相当整编师)和整编第四十 八师,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蒋介石担心纵虎归山,当时也不会把它们调到江南。如果我军不能把敌人在中原战场的这几个主力军(师)调到江南,就达不到顶期的行 动目的。

         Gordon注:如果间接路线的胜利,无法转化为 “直接的胜利”,这是很可怕的,说明做了无用功。

        在豫东战役期间,敌军原定北上增援兖州的第二十五军在黄百韬指挥下掉头南下增援豫东,为山东兵团攻克兖州创造了条件。一九四八年七月十三日兖州攻克,济南已成孤城。

        各个根据地连成一片,不论物力、财力、动员能力都不是 “根据地时期” 可比的。

××××××××××××××××××××××××××××××××××××××××××××××××××××××××××





膜拜

鸡蛋
3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1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coo 2013-5-14 08:07
运用孙子兵法那是秀才们才干的事情啊。军事么,是个工程问题。军事长官需要擅长的么首先是计算。知道敌我在各种条件下的交换比率。然后是在可以取得胜利的条件下,让战斗发生,并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损失减小到最小。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4 03:14 , Processed in 0.03284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