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caiqinxue的个人空间 http://www.aswetalk.net/bbs/?254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岁末慈善--如何正确理解股市的消息(股市MBA教程) 2006-12-24 10:42 | 只看该作者 ...

已有 515 次阅读2012-2-15 20:21 | 股市, MBA教程, 如何

股市历来是个消息繁多、满天乱飞的地方。绝大多数投资者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理解股市里面的消息,特别是在资讯快捷的网络时代,各种利益机构混杂在股市里面,兴风作浪,网络、报刊杂志、记者、经济学家甚至政府官员都成为他们利用的棋子。于是,我们便常常会看到在股市行情走到比较关键的时候,带着各种目的的消息通过记者、经济学家甚至政府官员的嘴中“飞扑”市场,掀起轩然大波......

那么,投资者该如何正确理解股市里面的消息呢?2006年转瞬就要过去了,在岁末之际,我准备写两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权当做慈善活动,教教大家该如何来正确理解股市里面的消息。

第一篇文章,就是关于12月初所谓新华社记者谢登科--《怎样理解当前股指上涨?》的内容。

新华社“谢登科文章”并非官方特定授意

12月6日新华网刊登了谢登科的《怎样理解当前股指上涨?》一文,第二天《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也纷纷转载,本来没什么大不了,但恰巧的是,12月7日收盘前15分钟沪指近50点的下跌,使得市场不由自主的和这篇“官味十足”的预警文章联系起来了。一时间,不少投资人“误将”此理解为管理层要“打压”行情。但我并不相信“谢记者”的文章,是经由高层的授意来“打压”行情的,这一点必须明确。或许管理层的确很“关注”行情的“暴涨”(也可能在管理层内部有部分人,对于当前行情的走势有“不同的看法”),但此时此刻,绝无打压之意。这也是我在“新华网”、《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以及咱们金银岛先后刊登、转载该文之后,置之不理的原因。但不少投资人仍然“误将”这当作“新华社给股市泼冷水”,认为行情就因此将“如何、如何”。

此外,我记得,在今年6月8日谢登科也曾发表过类似的文章,也正好让市场找到了前一天(6月7日)下跌5.33%的“理由”。

既然这个消息在“误导”大众,那么我就此事来说上几句,以理清事实的真相。

之所以说我并不相信,这是管理层“授意”来打压行情,是因为,该文的内容,以及刊载该文的媒体,有诸多值得推敲之处。

第一,如果管理层的确觉得当前的行情有很大的问题,进而决定要对行情“下手”,那么应该是有统一的安排、有高度的组织性和严谨性、严密性。但我发现,有关主流媒体在处理该文时,却并没有体现出这种“高度的组织性和严谨性”。

来看看刊登此文的三家媒体――“新华网”、《中国证券报》和《证券时报》各自处理这篇文章的不同:

首先来看该文的原籍“新华网”――

刊登位置:新华网证券频道――证券要闻栏目

标题:《怎样理解当前股指上涨?》

题头:新华网北京12月6日电

署名:新华社记者谢登科

其次,来看和新华网同属新华社旗下的《中国证券报》――

刊登位置:A2版第三栏

标题:《如何看待当前股指涨跌》

题头:无

署名:新华社记者谢登科

再来看和新华网渊源并不那么“深厚”的《证券时报》――

刊登位置:第2版 要闻栏目

标题:《正确认识股市现状 理性把握股市发展》

题头:无

正文前署名:谢登科

正文后标明:据新华社电

通过这种对比,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这么几个问题:

1、看标题。三家媒体所用标题并不一致,也就是说各家媒体有“各取所需”的空间,“自由度”较大,显然这并不是对“统一性、严谨性”要求极高的新华社“通稿”、“社论”的特征。如果是通稿,特别是作为管理层有意要借此“打压”行情的舆论武器,必然不会让旗下媒体出现这种“口径不统一、火力被分散”的“差池”。

实际上,如果读者仔细对照这三家媒体各自刊登的文章内容,就会发现,“新华网”的“原文”,在第一、二段段落的处理上,和其他两家转载的媒体并不一样。特别是,不知出于何故,“新华网”的“原文”在最后一段当中,比其他两家的转载文章,“少”了一句话。可见,各主流媒体在处理这篇文章时,“自由选择、自由裁量”的余地还是很大的。如果该文是出于管理层的“授意”、“安排”,会这样吗?

2、看排版。如果新华网文章真的具有某些人所谓的“权威性”,那么,为何《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要把它安排在第二版?而非头版?更非“头条”?而“三大报”当中的另外一家,和《中国证券报》、新华网“分属同门”的《上海证券报》,却没有“买”新华网的“帐”?

其次,也许是出于“同门之谊”的缘故,《中国证券报》尽管只将该文放在“二版”,但仍然给与了其“准头条”的“待遇”――不仅位置居中,而且标题比旁边其他文章的标题,来得“大且粗”,也算“够意思”了。

而隶属《人民日报》旗下的《证券时报》,则没那么“给面子”――不仅将这篇文章放在了“二版”,而且,还给“塞”在最左边,被其他文章“挤兑”成了“瘦长条”,远不及在《中国证券报》那样“庄重、大气”。

而另外一个鲜明的“对比”是,就在《中国证券报》赋予该文标题两倍于旁边的,《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办法颁布》这个标题的同时,《证券时报》则恰恰相反,同样是以上这两条消息,标题的大小和文章位置的主次,截然相反――《治理规范公司方可试行股权激励》这个标题恰好是谢登科文章的两倍,而且居中……

3、看署名。该文的“原始出生证明”是“新华网北京12月6日电”。但随后,无论是《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还是其他媒体,都冠之“新华社”的“头衔”。

首先,要知道,“新华网电”和“新华社电”之间,是有差别的。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文章题头有“新华社电”,那就是“新华社通稿”,否则就不是。此外,虽然“新华网”是“新华社”的网络平台,但由于“新华网”更多具有面向公众的媒介性质,因此,在很多方面不能够将其简单的,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划上“等号”;毕竟后者是政府的“喉舌”,而前者更多是公众媒介,不能够简单的将来自“新华网”的消息,都当作是“政府的声音”;

其次,如果是代表政府意志的新华社“通稿”或者“社论”,发布的主体就是“新华社”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它将具有国家或者政府的政治利益属性;否则,仅仅是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对内、对“外”投稿,在作者的“头衔”上,虽然冠之以“新华社”,但却仅仅代表作者自己的个人意见,也即所谓的“文责自负”。

我认为,将谢记者的这篇文章解读为,“新华社给股市泼冷水”,有关方面要“打压”行情,除了少数“别有用心者”要“拉大旗当虎皮”外,多数属于“不明真相的群众”,由于并不清楚,所谓的“新华社记者”、新华社与中国证券报之间的隶属关系,“新华社”与“新华网”二者之间差别,才会出现将谢登科“新华社记者”的身份,简单的“混同”为“新华社”本身,将“新华网”和“新华社”这两个“关系密切”,但有所不同的主体,直接划上了等号。这是明显的“张冠李戴”、“以偏概全”。

谢登科文中诸多与官方原则相违背

实际上,除了上面谈到的,谢记者的文章,在有关主流媒体上的排版、布局上的“问题”,“泄漏”了其并非“新华社通稿”,从而大大降低了其内容的权威性之外,我从对该文的解读当中发现,该文也并没有多么深刻的“管理层意图”,于是“管理层打压行情”的这种成分也被“质疑”掉。

首先,该文指出“世界经验表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稳定在一个固定的速度之上,而是能快就快,该慢则慢。作为宏观经济的风向标,股市的运行显然不会违背这一规律。”

对此,我认为,如果该文确属管理层授意来“打压”行情,那么肯定不会用这一条,来作为其“股市应该降温”的理由。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在当前的情况下,将持续向好,尽管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发展要“又好又快”,今后GDP的增速可能比之前几年,有所放缓,但在此前平均每年10%左右的高速之下,即使下降1-2个百分点,中国经济依然是“高增长”,而且随着“又好又快”战略的提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使得国民经济的增长对股市上涨的支撑作用,将更加明显、直观,况且,资本市场对于国民经济的代表性也在不断的提高。

因此,这段内容非但不可能给股市降温,反而有“火上浇油”之嫌。

其次,该文认为,“非流通股对于二级市场的实质性压力却尚未开始体现,这些压力的真正到来之时才是对中国股市发展的真正考验。”

这句话同样无法让人“解读”出,打压行情的意图和分量。或者说,如果管理层刻意通过此文来打压行情,只会适得其反。

统计数据显示,非流通股的解禁高潮在明年4、5月和10月份,而且今年底、明年初的解禁压力并不大。

那么,按照该文的意思,是否可以解读为,未来数月,行情依然有很大的活跃空间?而今年8月,非流通股解禁的第一个“高潮”时,与之相伴而生的,却是沪指从1541.41的“低点”,一路过关斩将,直奔现在2300点而来,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嘉实基金旗下的新基金在为期1天的募集期内,便发行约400亿元,非流通股解禁,并未对行情造成多大的影响。

第三,文章称,“作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对股市发展运行的把握不能只看一时一处的涨跌而得意忘形或惊慌失措,那样势必导致矫枉过正的局面,只有放眼长远,胸怀全局,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实际上,在谢登科今年5月9日的文章,《如何看待沪指突破1500点?》当中,也同样指称,“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必须对市场的发展胸有全局、统筹安排,一步一个脚印、十分稳妥地处理股市的问题”。

同一个人,同样性质的文章,连续两次都出现类似的文字,显然不符合具有管理层意图的“新华社通稿”的“身份”。

综上所述,无论从谢登科这篇文章的排版方式,以及有关行文内容看,都看不出是“新华社通稿”的“样子”,因此,也就不能得出管理层要借此“打压”行情的结论。

如果说,管理层内部有部分人士对于当前行情“有看法”,那是有可能的,但如果说管理层现在形成了统一的意见,要就此打压行情,我则并不敢苟同,至少从谢登科这篇文章,我是看不出这层意思的。

市场历来不“买”谢登科的“帐”

我注意到,除了12月7日《中证报》和《证券时报》均转载了新华社记者谢登科对股市的评论文章,在今年5月10日和6月8日,谢登科均有类似“理性”的文章,通过新华网发表。而这些文章刊登的背景,均是在股市如火如荼上涨的时候,但对行情的作用力几乎没有效果。

在今年5月10日,行情在“五一”后短短3天时间上涨100多点,谢登科通过新华网发表文章《如何看待沪指突破1500点?》,而网络对这篇文章转载的标题是《新华社:投资者必须理性看待股市的暴涨行情》。当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仿佛1996年12月16日的《人民日报》社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又来了”。不过,投资者显然没有理会谢登科的“理性”,在5月12、13日又上涨了100多点。

在今年6月8日,此时恰逢前一天沪指大跌5.33%,300多只股票跌停。谢登科又发表一篇文章《锻造牛市的基础任重道远》(《上证报》在第二天转载)。不过,在行情经过几天的修正之后,再次向上。

而这一次行情在一个月上涨300多点后,谢登科再次发表文章,并被《中证报》和《证券时报》转载(《上证报》并未刊登)。

从上述文章和行情的关系来看,谢登科每次在行情阶段性恐慌或狂热的时候,都会出来发表评论。不过,每次谢登科“阶段性”提醒之后,行情又向上而去。

那么,谢登科的评论和行情的联系紧密吗?以下一篇文章,是《证券市场周刊》主编方泉对谢登科文章的看法,可以让大家从更多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谢登科这篇“大作”的“风采”。

说管理者“得意忘形”是要负责任的!(方泉)

昨晚不断有朋友打电话来说“新华社发文章了”,说“新华社给股市泼冷水”,说“新华社还批评了证监会”,说“正值中央经济工作会召开之际发这样的文章是否上边的意思”……

细读谢记者的文章,发现说得特在理,只是这理无论2000点时说、还是1000点、甚至再涨到3000点时说都可以。比如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股市……绝不会只涨不跌,只跌不涨”,比如说“指数飞涨之间透出的数字变化,并不能必然地说明资本市场的内在质量已取得了根本性提升”,……

比较有“刺”的是说管理者“得意忘形或惊慌失措”,这话是要负责任的。上周末尚主席、屠副主席及几位主任都在媒体上发表了对发展证券市场的最新看法,怎么也没看出“得意忘形”。相反却看到中国证券市场必将稳定发展的理性判断,而且是源于市场现实的判断。

记者一般是以报道新闻为主的,记者一般是不发表什么言论的,大若“新华社”、《人民日报》的新闻单位,即使要发言论,也都由专门的评论部评论员来写。想必谢记者的言论是不代表“新华社”的。但在中国这地界,狐假虎威的事情和对狐假虎威的误解比比皆是,难怪有人说“新华社发文章给股市泼冷水啦”。我想这是“抬举”人家谢记者了。

当然这些朋友如此重视谢记者的文章,还因为股市正处于冲高回落的敏感之际,朋友们按十几年来形成的“政策市”思维定式,疑心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上边”有意让股市降温——即使是这样,我们这个规模越来越大、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股市也是自有其内在运行规律的。但股市中投资人心理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股市本身的运行,果真有大多的投资人认为谢记者的文章,是代表新华社,代表“上边”的意思,那么股市也会应声而跌。

不过作为同行,笔者还是厚着脸皮劝一下谢记者,发表关于股市的言论时,别再特别标明是“新华社记者”,为股市规范发展考虑,为可能产生误解的投资者考虑,为自己对自己言论负责考虑。

关注李青原的出面“唱多”

行情涨了,争论也跟着来了。在谢登科挟“新华社”之名,向市场提示风险,“打压”股指之后,已卸任研究中心主任一职,并久未露面的证监会官员李青原,则立即出来“消毒”――她通过新华社旗下的《上海证券报》“喊话”(有意思的是,在三大报当中,恰恰只有《上海证券报》没有转载谢登科的文章),称中国股市的“黄金十年”才刚刚开始。我注意到,李青原的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矛头“直指”谢登科。

对于谢登科所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稳定在一个固定的速度之上,而是能快就快,该慢则慢。作为宏观经济的风向标,股市的运行显然不会违背这一规律”的观点,李青原指出,“中国经济一定会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力,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是整体向上的,市场稳步上升的趋势不会有改变,不会有大的震荡”。

同时,对于谢所指,“非流通股对于二级市场的实质性压力却尚未开始体现,这些压力的真正到来之时才是对中国股市发展的真正考验”。李青原认为,“股权分置这个瘤被割掉了,以后也许还会感冒,但什么地方不适去治疗就行了,不会出现前两年解决体制问题时的震荡”。

而对于谢登科认为,“作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对股市发展运行的把握不能只看一时一处的涨跌而得意忘形或惊慌失措,那样势必导致矫枉过正的局面,只有放眼长远,胸怀全局,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李青原则指出,“现在很多资金都进来,大家都非常看好,如果我们的改革能抓住这个时机,把发行体制、中介体制理顺,产品市场也能跟上,我觉得发展前景是很乐观的”。

在我看来,李青原的讲话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证监会对行情的“看法”,虽然李青原已卸任研究中心主任一职、但并未离开证监会,而且,从历史情况来看,李青原的数次“个人言论”,事后往往被证实是代表了管理层的“心声”,从这个角度看,李青原的出面“唱多”, 矛头“直指”谢登科,值得引起关注。


~~~

附谢登科的文章:

最近以来,沪深股市在指数的表现上呈现出扶摇直上的态势,特别是沪综指突破2000点以后的持续上行,使人们对股市的高歌猛进充满期待。与此同时,对于股市是否"过热",指数是否"虚高"等话题的议论和担心也渐渐多了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正确认识中国股市的现状,理性把握中国股市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世界经验表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稳定在一个固定的速度之上,而是能快就快,该慢则慢。作为宏观经济的风向标,股市的运行显然不会违背这一规律。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股市的起伏波动是必然现象。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股市都是在动态平衡中发展,只有振幅的高低不同,而绝不会只涨不跌,只跌不涨。
但是,相对年轻的中国股市而言,在市场深处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可能在指数的一夜暴涨下完全消失。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接近尾声,困扰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正在逐步得到消除,但是,非流通股对于二级市场的实质性压力却尚未开始体现,这些压力的真正到来之时才是对中国股市发展的真正考验。
随着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完善以及政府对其战略地位认识的提高,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在市场上弥漫,但是,相对于一个成熟的、健康的市场而言,中国的股市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和赢利能力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有的还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国家政策和其它因素的影响总要有一个贯彻和作用的过程,其运行的趋势不会一下子得到改变。股指飞涨之间透出的数字变化,映衬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活力,但并不能必然地说明资本市场的内在质量已取得了根本性提升。
股指上涨的背后蕴藏着中国股市在价值估值体系上发生的变化。今年以来,随着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一批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较强代表意义的企业在国内上市,股票指数在权重上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些"庞然大物"的入市,成为左右股指的决定性力量,它们每涨跌一分钱,就会影响到股指上下浮动几个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股指的上涨显然不能等同于股市行情的上涨,因为这些"龙头"企业的业绩并不能代表其它上市公司的业绩,投资者对这些"龙头"企业前景的看好并不能代表对所有上市公司前景的看好。
随着规模的发展壮大,中国股市的抗风险能力也相应增强,沪深股市的总市值已突破7万亿元人民币,仅今年以来的市场融资总额就超过了2000亿元。股指期货即将诞生,意味着中国的股市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会为监管层和市场带来新的考验。在一个操纵和投机得不到有力遏制的市场里,对于一些机构来说,让股指疯涨到多少点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当前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转折期,有关部门正在按照"标本兼治、内外并重、远近结合"的思路,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监管,加强市场基础性建设,着力解决影响市场长期发展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这是中国股市的希望所在。作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对股市发展运行的把握不能只看一时一处的涨跌而得意忘形或惊慌失措,那样势必导致矫枉过正的局面,只有放眼长远,胸怀全局,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只要存在市场竞争,就会有优胜劣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根据市场发展和竞争的需要进行投资,必须承担投资风险;只要股市开门交易,就会发生股指涨跌。投资者根据对公司发展前景和效益风险的评估,决定购买哪一家公司的股票,同样也需要自担风险。从这个意义上看,股指的涨涨跌跌倒在其次,能否以清醒冷静头脑和科学理性的心态参与市场,对投资者来说才是最大的考验。  



谢登科简介:

1993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同期分配到新华社河南分社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历任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新华社郑州记者站站长。现任新华社国内部经济采访室主任记者。

谢登科年均发稿100篇以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谢登科有新作出炉,其中获社级和部级以上好稿共70多篇,每年均获有5篇以上的社级和部级好稿。其采写的内参作品有80多篇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先后两次受到新华社总编辑室通报表彰,两次被评为新华社内参报道先进个人。

谢登科的个人评价是,“记者的工作是容易让人兴奋的,但是,我好像从来没有真正兴奋过。记者的工作最需要的是勤奋,很显然,我不是一个勤奋、敬业的人。记者的工作更要依靠灵性,遗憾的是,这恰恰是我身上最缺乏的细胞。因此,我不是一个好记者。我想,我本不该当记者。”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12 20:13 , Processed in 0.02617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