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指挥官

相关日志

分享 微信文章预告:《包沁——准噶尔汗国炮兵团的故事》
热度 21 京华烟云AMIP 2017-6-9 16:41
十八世纪初,在与清帝国漫长的战争中,准噶尔汗国曾组建了一支鲜为人知的炮兵部队,尤其神奇的是,其指挥官和主要教官竟然是一位金发碧眼的欧洲人...... 本周六晚发布,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京华小屋”。
1465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三三制正典(二)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制
gordon 2017-5-26 07:23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 “ 师 ” 。 一般而言,一个能独立遂行战斗行动的军事组织至少需要一下五个部分: ( 1 )指挥官与所属参谋团队; ( 2 )指挥官直属的、用于指挥控制的辅助部队,如侦查、情报、通讯单位等; ( 3 )战斗部队,如步兵、骑兵、装甲兵; ( 4 )战斗支援部队,如炮兵、工兵; ( 5 )勤务支援单位,如辎重、补给、运输、行政、医疗等。 在一次大战之前,能同时具有这五大组成部分、独立执行作战任务的最小单位就是师,比师小的旅级和团级单位至少会缺乏一至两项,在战斗时不得不依赖师的支援。因此,师级单位、尤其是步兵师的建设是当时各国军事建制研究的重中之重,那么,到底什么师最符合未来战争的需要?这才有了师建制的 “ 方块与三角之争 ” 那么什么是 “ 方块师 ” ( square division )和 “ 三角师 ” ( triangular division )呢? 方块师,就是师下辖 2 个旅,每旅下辖 2 各团,每团下辖 3 个营,全师含 12 个步兵营。德国、法国于 1914-1915 年间就采用这种步兵师形态,美国远征军 1918 年制师也是如此。 比较奇葩的是俄国陆军,俄军方块师是正常的两旅四团,加不正常的 每团四营 ,全师含 16 个营,也算是一种有趣的 “ 四四制 ” 。 穷国保加利亚的方块师则另辟蹊径,体现为两旅四团 8 个步兵营, 每个团只有 2 个营 ,真是典型的 “ 穷人编制 ” 。 ******************************************************************* 三角师则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如美国陆军 1917 年制步兵师,步兵师 —— 步兵旅 *3—— 步兵团 *9—— 步兵营 *27 ,全师含 27 个步兵营。罗马尼亚与之类似,步兵师 —— 一线旅 *2+ 后备旅 *1—— 步兵团 *6—— 步兵营 *18 ,全师含 12 个一线营与 6 个后备营。 注:二旅三团制,比二旅四团制好指挥。 第二种如希腊与奥斯曼土耳其的步兵师,师直辖 3 团,每团 3 营,全师含 9 个营。 比较诡异的是英国、比利时与塞尔维亚: 英国步兵师可以看做三角师的变种,步兵师 —— 步兵旅 *3—— 步兵营 *12 ,每旅直辖 4 个步兵营, 团只是行政单位而非作战单位 ,并不记入编制系统。 塞尔维亚师属于方块师的变种,与英国无团类似,塞国步兵师无旅,师直辖 4 个步兵团,每团 4 个步兵营。 比利时则最为有趣,每师 3 个混成旅,每旅 2 个步兵团及 1 个炮兵营,每团下辖 3 个步兵营,全师含 18 个步兵营与 3 个炮兵营。 注:现在都看出来了,就塞尔维亚这个编制 最差劲,除非它是 3+1 ******************************************************************* 那么,是什么让英法德等欧陆大国开始调整编制,齐刷刷的转向三角呢?那就是猛烈的 —— 伤亡 空前迅速的伤亡是交战国调整编制的第一驱动力。 战争初期,各交战国步兵师都相当庞大,一个标准的英国步兵师( 1914-1915 )员额为 18179 ,法国( 1914 )为 15870 ,德国( 1914-1915 )为 17000 ,而 “ 装备不够人来凑 ” 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甚至达到每师 27000 (一线师)和 24000 的夸张地步。 好景不长,随着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为原来庞大的步兵师补充人员和装备越来越困难,面对这种情况,要么坐视师级单位严重缺编,让一堆残废师待在战场;要么主动缩减编制,适应人员不足的现状。 处于两线作战窘境的德国最先行动起来,德军于 1915 年 3 月起将新组建的 20 个师改为 “ 步兵师 —— 步兵团 *3—— 步兵营 *9” 的三角师编制, 废弃步兵旅 ,并逐步推广全军;在防御中蒙受空前伤亡的法军也在 1916 年末效仿德国 “M1915 步兵师 ” ,同样废弃步兵旅,将步兵师改为三团九营的编制;保守的英国绅士行动最晚, 1918 年英国陆军将每个步兵旅下辖的四个营改为三个,砍掉了每师员额的近四分之一,实现了全师三旅九营的编制。 1916 年以后,英法德等强国的步兵师员额都缩水至 13000 人左右。 但步兵师不光只有步兵,三角师节约下来的除了人力,还有日益稀缺的 —— 火力 战场损失,以及全面动员带来的火炮和机枪越来越大的装备缺口,迫使各国缩减自己的步兵师。 先谈野战炮兵(不计迫击炮),一战时步兵 师属炮兵的基本单位是炮兵连 ,在由此组建炮兵营、团和旅,主要装备 75-83mm 的速射野战炮。比较土豪的美、英、德等国还在师属炮兵中部署大口径( 105 、 114 、 155mm )榴弹炮,而俄国等实力较弱的参战国大多把 大口径榴弹炮交给军级单位掌握 。 1914 年一个英国步兵师编有 4 个炮兵旅,构成结构为野战炮旅 *3+ 榴炮旅 *1 ,装备 18 磅野战炮 *54+4.5 英寸( 114mm )榴弹炮 *18 ;但到 1916 年就缩水到野战炮旅 *3 (榴炮连打散编入野战炮旅),装备 18 磅野战炮 *48+4.5 英寸榴弹炮 *16 ; 1917 年后再度缩水到野战炮旅 *2 , 18 磅野战炮 *36+4.5 英寸榴弹炮 *12 。 炮兵的下滑,迫使步兵师进行缩减以保证火力支援效果 。 德国的境遇与英国类似: 1914 年,德国步兵师辖一个炮兵旅,旅辖炮兵团 *2 (野战炮营 *3+ 榴弹炮营 *1 ),装备 77 毫米炮 *54+105 毫米炮 +18 ;到 1915 年末缩水为炮兵旅 *1—— 炮兵团 *2 (野战炮营 *3+ 榴弹炮营 *1 ) + 重炮营 \ 连,装备 77 毫米炮 *32+105 毫米炮 *16+150 毫米炮 *8\4 ; 1917-1918 年,德军步兵师属炮兵由旅缩编为团,下辖野战炮营 *2+ 榴弹炮营 *1 ,装备 77 毫米炮 *24+105 毫米炮 *12 。装备规模缩水的情况与英国类似。 另一种重要武器是机枪,在一次大战期间,机枪改变了战争的面貌,是各国步兵师中最重要的火力骨干。尽可能增强步兵的火力密度, 缩编方块师、加强机枪也势在必行 。 战争开始时,英军将全师 24 挺维克斯重机枪打散为 12 个机枪组加强给各营。 1916 年起则改为每旅辖 1 个机枪连,每连 16 挺维克斯重机枪;每步兵连加强一个机枪排,辖 4 挺刘易斯轻机枪。 1917 年,每师师部额外掌握一个维克斯机枪连,步兵营的刘易斯轻机枪增加为 16 挺。 1918 年,由于方块师改为三角师,为英军进一步增强机枪创造了机会:英军将各师的维克斯重机枪连统一编为机枪兵( MG Corps ),再将保有 64 挺重机枪的机枪营加强给各师;步兵营的刘易斯轻机枪进一步增加至 36 挺,全师掌握机枪合计 400 挺。 一次大战除了堑壕对峙,还有排山倒海的进攻,方块师除了组织臃肿外,还存在一个不利于进攻的弊端,那就是 —— 后勤
2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要有师这么一个单位呢?
热度 1 gordon 2017-4-28 11:31
每一个强国在战争中遭到意外的失败时,就会认真地进行这样的努力。 例如,奥地利人首先在和土耳其人作战中遭受挫折,后来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1740—1748)与普鲁士人和法国人作战又失利。这促使奥地利政府发展了比以往任何大炮都更机动、更准确的野战炮。改良后的哈布斯堡大炮在七年战争中使普鲁士人意外地吃足了苦头。 但是,战争结束后境况最糟的是法国。 由于它先后败于普鲁士军队和英德军队,它以前在战场上享有的优势就有了疑问。因此,毫不奇怪,法国在 1763年签订巴黎合约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前这段时间里 成了最重要的军事试验和技术改革中心。 例如,靠粗略的观察和骑兵侦察进行指挥的局限性慢慢地通过绘制准确的地图,改变指挥组织和由经过特殊训练的参谋军官事先准备书面命令等方式得到克服。1750年,法国人率先开始编制经过精确的测绘,适合参谋人员使用的小比例尺地图。 但是,多年以后,才绘制出这种小比例尺的欧洲全图, 使战地指挥官能够根据地图作出每日行军计划 。 尽管如此,早在1763年一位名叫 皮埃尔布尔塞的法国将军就这种可能性;在其后的几年里,确实为法国边境一带的战役和入侵英国的战役制订了详细的计划。他在1775年编制了一本题为《山地战的原理》的手册,在法军内部非公开发行。他在手册内说明指挥员应该如何按地图规划部队的每日调动和供应。 依靠地图控制行军需要一批会看地图的专家和后勤专家。布尔塞懂得这一点,所以在1765年建立了一所学校来培育掌握这门新技术的副官。学校于1771年解散,1783年又重建,1790年又被压下去。 这建了散,散了又建的做法反映了法国军队内部个人的和学说上的争论 ,这种争论是七年战争结束以至26年后大革命爆发的整个时期的特点。 在这种气氛下,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发展。高级指挥部依靠地图和经过特殊训练的参谋军官事先准备好的书面命令可以控制庞大的军队,其人数也许比以前 莫里斯德萨克斯 认为能够有效指挥的最高限额多两三倍。但是要指挥这么多的军队,将军就必须把部队分成几个部分, 因为当时的道路和供应线不可能同时容纳数以万计的人马 。这就要求许多自给自足的单位齐头并进, 在行进的路途中遭遇敌人时能够自卫 。( 自存自卫 ) 这一问题由于发明了师的编制而解决了。师是军队的一个单位,其中步兵、骑兵、炮兵和诸如工兵、医务人员、交通联络专家等支援分队的部署可以由一个适当的参谋机构协调,从属于单一的指挥官。一个师的官兵可达12000人,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它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或者有时可以和其他的师联合起来,按照上级指挥部制订的计划合力进攻一股敌军或一个战略要点。法国军队在这些方面所进行的试验早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期间就已经开始,但是一直到1787年和1788年间才长期按照师的编制安排军队的管理工作,在战场上 ,到1796年才普遍实施师的标准化建制。 到1788年,法国由于有了地图、技术熟练的参谋军官、书面命令以及师的建制,就能够超越原有的野战军有效规模的限制。 否则,1793年的全民总动员就不会有任何用处 。如果在战场上不能作有效的控制,单凭人多势众不可能取得革命军队实际上所取得的胜利。 **************************************************************** 乔治·华盛顿和莫里斯·德萨克斯 都曾发表过如下独特的见解:取得战争胜利的军队是精锐的军队,而不是庞大的军队。这一见解至今仍广为流传 。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但超过限度就会变成谬误 ,因为一个强壮的大个子几乎总是能够打败一个同样强壮的小个子。而且小部队往往缺乏灵活性,展开后很快就显得兵力太单薄。但如果反过来,又可能把军队搞得过于庞大。臃肿的军队会耗尽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结果将是削弱而不是增强国家的安全。 **************************************************************** 军委、总政对全山东政治工作会议的指示 (一九四四年二月五日) 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45/4490684.html 在军事教育方面,政治工作须极力协助,过去那种政治工作不关心军事技术的提高应澈底纠正之。军事教育方针上要养成部队白 刃战、夜战、进攻战的最高度的勇敢性与熟练、结实的技能,在教育上应养成部队有打蛮仗打猛仗的真本领。在实战时则应养成各级指挥员机动灵活的弹性的指挥, 有利时须行勇猛的作战,不利时不投入战斗或干脆的撤退。 在官兵教育上应着重于士兵 ,在士兵教育上应大大的侧重于刺杀、投弹、射击、近迫作业,对于刺、投、 射及军事体育(有练力、练勇、练身之功)四者,应当每日晨夕练习。仿用中国古时练拳术,练武艺的精神与经验, 以各个教练为主 ,班教育 为次,排教练更 其次,部队教练应更少或从略,依实际的程度而逐渐课以更高要求(如提高米达数),对士兵的各个战术动作,应以仅次于练武艺的精神而进行演练。如爬行、滚 行、跃进,利用地物地形的隐蔽前进,以及学习步哨勤务与步哨顽抗等。对于夜摸教育除一般部队进行外,各部应指定一部连多学,增加夜操,减少昼操。干部教育 应首先学会教士兵学技术与教士兵学战士之战术。其次为详细研究作战的经验与方法,应以高度的具体性、切实性、创造性去学会打仗的办法,反对教条主义,提倡 参考过去经验与参考书上的道理,根据具体条件,自己搞出道理与办法来。 一定要养成我军有以少胜众(例如打顽军时) ,在攻击时一人能打敌三人,一班能打敌一 排,在追击时一人能打敌十人,一班能打敌两排。要养成使敌不能奈何我们,执拗的找他拼刺刀的那种不怕死的作风。除军事官兵外,其余人员亦必须学习一定限度 的军事知识与技能,务使人人皆兵。 **************************************************************** 敌后武工队,当然短小、精干没有错。但是在一个宽大正面,没有地图,完全是不可想像的。 总动员,你怎么弄? **************************************************************** 耶拿会战,腓特烈的问题,普鲁士的失败。 事实上,腓特烈对大炮的新发展感到沮丧,因为他看到,在军备技术竞赛中,普鲁士的装备十分简陋, 根本就无法与俄国强大的钢铁工业相抗衡,甚至连奥地利和法国的水平都赶不上。 他的反应是一面贬低炮兵,一面强调纪律和荣誉 ,即一直使普鲁士官兵准备为祖国 献身的品格。因此,腓特烈和他的继承者宁可依靠旧式的军人品质,而故意抛弃 格里博瓦尔的理性试验和技术改革。 在耶拿战役中,普鲁士人的勇气、服从和荣誉感根本不足以与当时法国人已使之完善的新规模战争相抗衡。
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直到永远,指挥官!
热度 20 草蜢 2016-12-1 15:11
传统版古巴歌曲《直到永远,指挥官!》,这是原版。纪念切·格瓦拉。我是古巴音乐爱好者,在卡斯特罗去世日子里八出,加中文字幕,纪念老卡和老切的古巴革命 优酷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0NDEwNzUwNA==.html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0NDEwNzUwNA==/v.swf
857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美女:直到永远,指挥官
热度 30 草蜢 2016-11-29 16:11
卡斯特罗去世自然让我想到这首纪念切·格瓦拉的著名歌曲。 西班牙语:Hasta Siempre, Comandante。 歌名取自格瓦拉的名言“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 一往无前,直至胜利! ” 颜即正义! 这是一首正义之歌。我加了中文字幕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0MDk0ODUxNg==/v.swf
127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长津湖 :酷寒下的战斗 —— 骗不了人,反而暴露了弱点
热度 2 gordon 2016-6-5 15:15
战术比较多变,不容易看出来。 物资不足,战术一变得简单,就很容易建立一个模型 。 忽悠没什么用。 攻击第二步兵师,和攻击陆战一师,差距太大了。 注:作者用了 “情景还原” 的办法 ,很像一部侦探小说。( 这种方法,一般用在 案件侦破中 ) ******************************************************************************* 摘自 《中共部队的攻击战斗》第二部 在中共部队对抗陆战第一师的过程中,他们从来没有成功地包围并穿插割裂过该师任何主要单位,并且除了一些外围阵地外,也从没有突破攻占过任何主要防御阵 地。所以,他们的战斗单位并不如和攻击第二步兵师在Chongchon河东岸时一样地全面展开,因此能够观察中共部队在全然多变战况下作战的特点的机会就 比较少。 整体来说,跟陆战第一师交战的中共师团的装备并未比在同时期与第二步兵师交战的中共部队好多少。 主要的差别在于跟陆战第一师交战的中共诸师团似乎在粮食和 弹药补给上极度短缺 。在中共部队与第二步兵师的战斗行动中,当共军自固定位置开火时, 机枪手和手榴弹兵似乎从来就没有缺过弹药 ,而且可以看到在火线上的部 队后面有长串的士兵搬运弹药。在长津湖区作战的中共部队则正好相反, 参与战斗的中共师团似乎很快就耗尽所携带的弹药 ,由于没有再补给,他们的作战效率就此 消失。 当他们耗尽弹药撤退时,其他新的师团会移上前来递补阵线,而这些补给耗尽的师团则从前线消失 。指挥的陆战师长奥立佛·P·史密斯少将曾经记述到这个 现象,而且也从许多团、营长口中证实。战俘口供显示这些部队中大部份是在11月13至16日间渡过鸭绿江,正好跟陆战第一师开始从基地港口向北前进大约同 时。在渡江后,他们以全速向作战地区急行军前进。看来他们似乎只想要赶快将部队向前移动,即时到达陆战第一师的纵队附近,以便在陆战第一师把大部份兵力用 在攻击长津湖区时切断该师的主要补给线;也因此这些中共部队对于诸如有效补给等重要课题方面并没有妥善安排。跟这个假设吻合,并且陆战第一师下属各单位都 注意到的是, 他们的中共敌军都是一成不变地以单线攻击,没有使用其他不同的战术。这不但在师级单位如此,甚至到营级或连级都一样 。每个单位被赋予一个选定 的任务,他们似乎都在剩余战力许可之下尽力达成这个任务。 但当他们被击退无法达成任务时,中共部队会显得茫然毫无计画 ,无法重新组织起来转移攻取其他可能 的目标。士兵们会从战线上撤退,涣散地坐在原野间。即使如此,战俘的口供中显示出了中共士兵一般的智力不低。不单只在军官之间,就连一般受审讯的士兵也都 能说出他的连、团、师、军团、以及集团军的番号,并且知道上级单位的计画与意图。陆战第一师也就是从被俘的中共士兵口中首先听到中共部队计画“在该师的两 个团向北前进后”,以主力切断该师的主要补给线。这项情报是当这两个团还在北进途中获得的。但是真正特别让人困惑的是这些战俘没有阶级的概念,这些战俘会 称自己是“士兵”或“军官”,但说不出自己的军阶。如果中共部队中有士官的话,他们也无法表明自己的阶级。 *****************************************************************************   在陆战第一师的作战中,有六次战斗时攻击的中共部队有轻型炮兵的支援。每一次所使用的炮数不超过二或三门,发炮数也是寥寥数发。 总体来说,敌人攻击的火 力依靠自动武器 ,主要是.30口径的机关枪(包括路易斯轻机枪与哈乞克斯机枪);冲锋枪、步枪、及轻型木杆手榴弹则是中共步兵的主要武器,这个现象不论是 在对陆战第一师周边防线的攻击或是他们自己阵地的防御战斗时都一样。除了曾经在手榴弹上绑上引爆索作成诡雷外,在这些武器的使用上并没有什么出奇的新意。 这些诡雷被安装在阻绝道路的路障上,长长的引爆索则拉回到路旁的散兵坑中。这些诡雷时常失败,因为在散兵坑中的中共士兵往往在有机会引爆诡雷前就已经被 杀。有一次更是因为手榴弹的安全针冻住而失败。在防御的时候,这些中共部队会在山头阵地建构防弹掩体,以双重粗树干绑在一起做墙,顶上以木头做盖,再加上 两尺厚的泥土石块为顶。这些工事可以抵御空中攻击,除非是火箭直接命中。他们用骡马将这些建材运到高处,当中共部队在周遭地区展开后,骡马会被移到远离 (美军)主要补给线的荒野地区。当美国空军开始扫荡周遭地区时,几乎看不到什么骡马。当中共部队在古土里以北及下碣隅里以西切断陆战第一师的主要补给线, 以便孤立并消灭该师时,他们用上了大量的路障,以及少数的爆破手段。沿着(美军)撤退路线,在一些最敏感的位置上,炸药被有效地用来切断交通。最好的例子 莫过于炸断位于古土里以南、1081高地山脚不远处横过发电厂水管的工作桥。这座桥位于一个落差1500英尺的峡谷之上,如果不能修复的话,任何车辆都不 能通过向南撤退。该师早已预料到这个问题,并且准备在不浪费纵队的宝贵时间下尽快架桥通过这个空隙;一座预制桥早就由空军运来跟纵队一起行动。即使如此, 中共部队还是以少量的炸药造成了最大的阻碍。如果敌军有足够的炸药的话,整个路线上像这样的机会比比皆是。整个主要补给线就像是在山壁上开凿的狭窄栈道一 样,只要造成几处大山崩,它就会完全毁损无法通行。但是,虽然中共部队已经盘据这个地区超过一个星期之久,他们并没有尝试这类大规模的炸山行动。在此处, 以及更北面位于下碣隅里和柳潭里之间的路段上,中共军手上的炸药似乎只够用在几处可以很容易地以少量炸药爆破的小型桥梁上。一般实体路障是由石块、泥土、 及杂物堆成平均2英尺半到3英尺半高度,并不太坚牢的阻绝障碍。大约半数路障地点的侧翼有火力掩护──通常是在侧面岭线上布阵的一、两挺机枪,或者是迫击 炮。在没有掩护的路障地点,即使侧面高地还没有被(我方)前卫完全扫清, 在步兵纵队先头的推土机通常就已经把这些障碍物推开一旁了 。不过,还是有些路障地 点被由侧旁高地射来的自动武器火力,以及逼近到轻武器有效距离的狙击手强力而持续地封锁的例子。这时车辆会被击毁,纵队停顿,并且沿着路边演变成一场人员 和物资的持续消耗战,直到中共部队被(我方)优势火力与运动压制住为止。 ***************************************************************************** 行军要求   在陆战第一师从下碣隅里向南的攻击中, 除了驾驶兵及车载武器的操作手外,所有能行动的人都下车步行,并且随时都准备担任步兵的任务 。它命令所有被弃置 的车辆必须是完全无法修复的;只有在现场最高阶的指挥官的许可下才能丢弃任何已经损毁的车辆。今天,在整个师里,这道命令的发布与遵守已经是他们引以为傲 的重点之一。 酷寒的影响   陆战第一师在真兴里以北的作战是近代所有美国部队的作战中,对于酷寒的气候加诸人员、武器、装备之上的效果提供了最好研究机会的一次。对于这个题目各 个不同的面向,已经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且有部份整理过了。这可以导出一些概括的通则以及相当程度特定的应用。陆战第一师和任何根据现行编装表配备的美国师 团一样有相同程度的配备以遂行寒冷气候下的战斗。不但如此,它的规范更给予士兵个人在严寒下最大的生存机会,并且让他不至于匮乏或受到严酷的考验。帐棚随 军携带,并且在战斗状况许可下尽量使用。不论是外围警戒哨的士兵,或者是远离防御阵地长时间暴露在酷寒下进行攻击的部队,一旦回到己方防线时,都会被轮派 到有暖炉的营帐取暖。在这些营帐中他们能够将袜子烘乾,并且让防寒鞋解冻。在那里还有热咖啡和在滚水中加热过的口粮罐头供应。伤患被安置在有暖炉的营帐。 当营帐开始爆满时,那些轻伤的被轮替回防线上,不过为了怕他们伤势恶化,伤势时时都被检查。由酷寒及过度消耗体力引起的重度休克或脱力的病患则可在有暖炉 的营帐中休息24小时,然后就回到战斗线上执行任务。上面是他们所采取来在严酷气候下维持部队健康与战力的一些措施。其结果可以总结如下:    1、大约20%的士兵得到呼吸道的疾病,病症从重感冒到肺炎都有。医事人员认为在这种状况下算是相当低的数字。    2、士兵“战斗疲乏”以至于永远无法再执行战斗任务的病例少之又少,几乎不构成任何医疗上的问题。比较常发生的“休克”现象中,当事人通常在休息24小时后都还可以回复服行勤务。    3、该师有2700个非战斗伤亡的伤患,其中大约2000人属于冻伤伤患,在这之中,95%是足部冻伤。大部份手部冻伤的情形不算严重。耳朵冻伤的案例通 常是因为个人不小心引起的。但是,在调查足部冻伤的原因时,史密斯将军及麾下的指挥官和各团的军医问过许多士兵、排长、和其他人以了解来龙去脉,他们结果 估计足部冻伤的伤患中只有20%能怪罪伤患个人粗心大意,80%得要归因于作战的状况以及不适用的防寒鞋(见后面的注脚)。    4、由于吃了半结冻的口粮罐头,有很高比例的士兵发生肠胃症状以至于无法在火线上服勤。部队普遍知道这个危险性,因此面包及饼乾类口粮成为最热门的食物。 在作战最激烈的时候,火线上的士兵除了饼乾等外不吃别的。这证明了现行野战口粮不足以提供在极端寒冷天候下部队运动与作战的需要。 休克与疲乏   当陆战队开始向北推进时,第一道寒流的效果让一些军医非常震惊。在前线服勤数个小时后回到温暖帐棚的部队中,他们发现“许多人产生严重的休克反应”。 他们描述道:“数以百计的士兵来到医护站, 表现得有如经历迫击炮和大炮猛烈轰击过的士兵一样。他们有很显著的颤抖现象 ,但并非单纯地因为寒冷而致。他们可 以用兴奋剂来治疗。在比较不严重的病例中, 一杯白兰地加上一点炉火的热量通常可以让他们很快地回复过来 。当处于休克状态时,这些人的心理与生理状态都有显 著的改变。许多士兵茫然瞪视着空中,似乎对别人的话完全没有反应。有些人啜泣良久,却一言不发。但是,过了几天,当部队开始适应这种极端的温度后,我们注 意到这种休克反应症状的消退。”即使如此,寒冷,再加上激烈的体力消耗,持续地严重影响个人的反应机制,并且也对部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问题。这种极限发生 在陆战第七团第一营的身上。当他们越过荒野进行夜间攻击,试图解救第七团F连的时候,在华氏零下20度的气温下,该营营长戴维斯中校发现虽然他的部队仍然 在和中共军持续战斗中,他自己却似乎陷入什么都不想做的状态。酷寒似乎把他的脑子都冻住了,他不得不“对每个决定都再三检视”,生怕自己在头脑不清的情况 下做出判断。   由于了解到他的士兵可能已经到达个人体能的极限,他命令他们停止,准备建立急速防御阵地。不过,在几分钟之内,他注意到寒冷的效应已经让他的部队“倦 成一团”,所以他决定最好的办法还是继续前进。他的部队在深雪中跌跌撞撞越过许多脊线。在快要到达F连位置的最后一个山丘,当他的部队爬到山顶时,碰上中 共军据守的地区。开始交火后,戴维斯中校亲身领队投入战斗。但是当他手下各连到达山顶时,他看到队伍先头的人突然倒下,这种状态感染了其他人,也像推骨牌 一样地连环倒下动弹不得。他们躺在地上“对于在四周横飞的枪弹完全毫无所觉”,带队军官或士官必须猛烈地摇晃或是拉着他们,才能让他们站起来。不过,当他 们打赢了高地这场战斗,并且在山顶短暂地休息一阵后,当清晨到来时整个营又能再度前进。 防寒鞋   防寒鞋是陆战第一师最为怪罪的东西,而且它也被认为是该师非战斗伤亡的主要原因。士兵、指挥官、以及医疗人员对它的一致批评是:在行进或者攻击前进 时,脚部会大量出汗。当行进无法持续而队伍停止时,流的汗会沿着鞋子内侧鞋垫的边缘结冰。在这个时候,除非能够换掉袜子并且把鞋子弄乾,要不然无法保护足 部不被冻伤。大部份时间里,在战斗状况下根本无法办得到。 酷寒下的武器   在零下的低温中,M1步枪、机枪、以及75mm无后座力炮的的性能表现仍然十分耐用良好。陆战第一师各营对于后者都十分赞扬。他们认为在山顶的战斗中 无后座力炮是“不可或缺的”,士兵并不因为它“可能暴露己身位置”而不愿用它,所有人的报告都认为它是非常有价值的战斗武器,特别是在对付敌军工事的时 候;士兵们也对它特别锺爱。当用来对付掩体和其他炮位时,它的有效距离长达1,200码。对它一致的看法是:“我们需要更多这种武器”。在零下低温的战斗 中,105mm榴弹炮在发射后有时会花上两分钟才能完成复进的程序,因此显著地影响了发射速度。有关白朗宁自动步枪的报告明显地好坏不一,有可能是由于在 寒冷状况下保养方法上的差异所引起的。陆战第一团下的各营不使用擦枪油,用汽油洗枪已去除任何残留的油渍,并且不时地开上几枪以保持武器温暖,他们没有任 何问题。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在同一团下的连,仍然使用薄薄的一层擦枪油,也不定时开枪保暖,但他们的武器却也毫无问题。陆战第七团F连的白朗宁自动步枪在 持续战斗中夜复一夜地故障失效,但到了白天检查时却又找不出问题所在,小心地保养也毫无帮助。其他单位也报告有相同的经验。不过,白朗宁自动步枪的操作性 能平均说来仍然良好,而且使用它的士兵通常对它都有信心。在酷寒下性能上以及保养方法上的差异(在陆战第一师及第二步兵师中都一样)应该显示了需要对这武 器进一步地测试与实验,以找出可能最佳的解决之道。陆战第一师的指挥官及士兵们对卡宾枪没有多少信心。一般的看法是当卡宾枪被改良成全自动时,反而变得 “太娇贵”。陆战第一师各步兵连中最好的记录是大约有30%的卡宾枪会故障。当士兵们有机会弄到M1半自动步枪时,他们会把卡宾枪尽快丢弃。也有人抱怨卡 宾枪缺乏“制止力”。一些排长和班长谈到曾经在不到50英尺的距离打中中共士兵两三枪,看到他咬牙皱眉,却仍能继续逼近来。整体来说,陆战第一师各营对各 种迫击炮的操作性能非常满意,其中部份单位对四二炮特别赞赏。他们觉得如果有更多这种炮的话效果会更好,特别是如果能将其轻量化以便移动,但仍能保持在短 距离时同样的爆炸威力的话。不过,不论是哪种口径的迫击炮,当架在冻硬的地面以高速快放时,往往会“把自己打坏”。最会出问题的地方是炮座底板,不是扭曲 变形,要不就是龟纹断裂。高度调整螺丝也会在酷寒中松动,并且很快就锈蚀。资料中也发现击针非常容易断裂,以至于弹药营不得不就地取材制造。四二炮在这些 问题方面比轻型迫击炮要少得多。炮管方面,没有爆裂的现象,但是枪械士发现由于寒冷的关系,炮弹尾翼在炮膛上留下的刮痕似乎较深,也导致过度的炮口焰。在 整个作战中使用迫击炮最多的应该是陆战第一团,例如,连着14晚,60炮整夜持续发射。在作战结束时,这个团里所有的迫击炮都必须被全部或部份地更换,没 有任何一具是还在安全的操作状况。   陆战第一团也用汽油来洗机枪。机枪的润滑油在酷寒下会变得非常黏滞,直到变暖前会让枪机动作变慢。不论周围状况如何,重机枪每20至30分钟就得发射 一阵,以保证能够运作。在这武器中的抗冻剂可以承受大约零下30度的温度,但是它只保护了枪管,枪管延伸部、枪机、以及缓冲组件都没有保护。金属部份会结 霜,会把整支枪冻得结结实实;因此定时地开上几枪是必需的。3.5寸火箭筒的弹药在最冷的几天里都冻裂了,根据对它了解的人的说法,它们本来应该能够抵抗 零下20度的低温的。士兵们尝试着将它们埋在冻土层以下来保护它们,但是这努力并没有成功。史密斯少将注意到直升机在这种寒冷稀薄的空气中的浮力减弱不 少,降落时往往会从离地10英尺处重重落下。至少有一架直升机就是因此而毁损的。另外,在空投物资时,货包中有很高的比例,大约十分之一,会在降落伞能够 展开前就跟伞包脱离。这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因为寒冷气候加上高度的关系,还是有其他因素。不过,在柳潭里据点这种垂直掉落的弹药包中,士兵们发现 炮弹如果是 装在木箱中的话,几乎都还可以回收使用,但是如果是装在金属箱里的弹药的话,会毁损得无法使用 。
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炮兵的衰落(转)
gordon 2016-5-22 18:11
摘自《论炮兵》第八章 在 东线的最后一年,德国指挥官们最大的课题是如何阻止红军愈来愈强大的装甲单位深入突穿德军薄薄的防线。如同法军1940年面对的困境,当装甲部队深入阵线 后方横冲直撞的时候,德国炮兵不仅主要任务便成反战车战斗,通讯、补给与联络的问题更让德国炮兵难以集中火力, 交通线组断后更让炮兵单位难以脱离战场 。而 1944年底突出部攻势初期的成功,更突显了德军炮兵机动能力的低落。虽然德国人在最后一掷中集中了大量的火炮,但 在最初的突破后就缺乏适当的交通工具可 以让这些炮兵随着装甲部队前进 。虽然德国装甲兵与步兵在森林中与美军苦战,但在缺乏炮兵支援下德军几乎难以消灭美军抵抗。 东西两在线的困境,让二战结束时的德国炮兵看起来象是那些在大战爆发时被日尔曼铁蹄蹂躏的对手。数量上的劣势与缺乏联络与机动能力,让德国炮兵成为坐以待 毙的鸭子。就如同1940年德国人的对手一样,此时炮手们的自我牺牲精神与高超战斗技巧都不再能对最后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了。 ********************************************************************** 相 较于他们的法国邻居喜欢把炮兵单位摩托化,受到一次大战后经济萧条、外汇枯竭、资源取得困难等诸多现实因素影响,德军高层认为与其把炮兵单位摩托化,而在 未来战争时因为德国被封锁无法取得石油时让所有火炮变成一堆动弹不得的废铁, 不如还是保有传统用兽力拖曳火炮的方式 。只有那些太重的(部分150榴炮以及 100毫米、150毫米加农炮、210毫米榴弹炮)或是建制于摩托化或装甲单位的火炮才需要予以摩托化,但相对于法军有限越野能力的摩托化炮兵, 德军的摩 托化炮兵单位具有完全的越野能力 。这不仅是为了解决德国东境缺乏良好道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德国人认为重型火炮一定要能够跟上未来运动战的速度。 德国人与法国人一样同意在未来的战争中步兵师需要更重型的火炮,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德军在新的步兵师炮兵团中提供了建制的150重榴弹炮,而为了 有效与步兵单位一起机动,新的150榴炮更轻、运动性也更好。而在非师属炮兵部份,与过去相同口径的火炮──100毫米、150毫米加农炮、210毫米榴 弹炮──都经过了改良,也多半都摩托化了。 两次大战期间德军炮兵最重要的改变是──现在只有「一种炮兵」──过去「要塞炮兵」、「野战炮兵」与「壕沟炮兵」等等的划分都不再存在。 ********************************************************************** 二战后,冷战期间,强大的还是美苏。 火炮,基本上中国就放弃了。 重工业太晚了,跟日本差不多,就是靠化学工业。 火箭、导弹之类的,可以大规模制造。 注:火炮只保留基本的火炮,其它的都没发展。 连高射炮对中国都很难的 钢铁工业,重工业发展迟,一直在补瘸腿。 电子工业和火箭还行,一直在搞这个。 中国是一个断档,搞自走炮的 是坦克专业转行过来的 ********************************************************************** 中国人就是步兵、坦克熟悉, 对火炮不熟悉,呵呵
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日俄战争:日本组织的优秀
gordon 2016-4-15 02:36
即 使英国陆军相当满意于他们在波尔战争中学得的教训,随即爆发的日俄战争(1904~1905)証明了英国陆军的经验并非放诸四海皆准的。更进一步来说,虽 然日本与俄国的战争发生在遥远的东方,但是在战争的规模与形式上,更接近于即将可能发生在欧陆上的战斗。在南非所发生的战争每次应用到的部队都少于一个满 编的步兵师,而在中国东北上日俄双方所动用的兵力可是远多于整个波尔人人口的两倍;此外波尔人的指挥官几乎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至于日俄双方的领导 人们,无论是从最高指挥部直到步兵排排长、炮兵班班长,可都是受过完整的军、士官养成训练。 撇开人员因素不谈,在满洲发生的战争双方所使用的炮兵武器没有太大不同,日军的标准野炮是经过精心减重设计以利于野战运动的Arisaka75毫米速射炮 ──高效率的炮架缓冲设计可以吸收绝大部分的后座力,因此仅需要两名士兵在射击后将火炮推回原位即可维持每分钟六到七发的射速。相对地俄军所使用的是 M1900Putilov76.2毫米口径速射炮──在复进系统设计上有极大缺的武器,以至于任何的炮手都无法在使用这种武器时同时兼顾到射速与准确性。 不过虽然PutilovM1900有着这样的缺点,它却可以在瞬间有着喷出极大火力的能力──PutilovM1900可在六秒中发射20发炮弹。 相较于Arisaka75毫米速射炮,PutilovM1900还有射程上的优势。PutilovM1900在发射HE弹时的最大射程是6,400公尺、 发射榴散弹时最大射程为5,600公尺;相对而言Arisaka75毫米速射炮HE弹的最大射程为5,500公尺、榴散弹仅有4,500公尺。 PutilovM1900还有另外一项优势就是比较重的弹重──有7公斤重,整整比它的日本对手多出2公斤。 不过这样的优点却被俄军后勤补给的缺失所抵销 ──俄军几乎只有提供炮手们高爆弹。不过无论如何,绝大多数的战场观察家甚至连日军本身都承认PutilovM1900的性能是远远超过 Arisaka75毫米速射炮的。 不过历史清清楚楚告诉我们,拥有较佳武器的一方并不能保证在战场上的胜利,再怎么优良的武器都无法抵销掉战术上的拙劣。虽然在整个战场上俄军炮兵都有着性 能与数量上的优势,甚至在每场战斗中俄军的火炮数量也都多于日军,但是日军还是能藉着战术上的灵活性,在每一个决胜点上集结压倒性的炮兵火力摧毁俄军。 日军得以在战术上集中火力有很大必需归因于日军是进攻的一方,可以自由选择战斗的时间与地点。而日军发现战斗机会的能力则必须归功于他们的准则。不管是来 自于日本武士的传统或是新近从他们德国导师那里习来的,1904~1905年的日本官兵非常强调在战斗中主动作出决心与自我牺牲的精神。 综合了这些因素,日军迅速地将他们的炮连集中起来运用。日军迅速地将每个步兵师中的六个炮连(每连六炮,共36门火炮)集中起来一体运用,而在重点突破方 向上的步兵师会进一步得到总预备队的炮兵增援(日军总预备队中共有两个炮兵旅,每个炮兵旅有18个炮连),以获得更大的火力优势。而在战术运用上,日军预 备队的炮兵旅甚至常常将其所有的18个炮连同时拿来攻击单一的俄军炮连。 日军大量集中火力的意愿相当程度根植于之前的准则。如其他当时一流陆军一般,日军火力运用的核心观念来自于普法战争的经验;而实际上让日军得以集中这样庞 大火力的原因,是相较于他们冥顽不灵的对手, 日军在组织文化上有着更高的弹性 。更清楚地说在那个时代中的日本军官的独断独行与强烈的个人企图,让大规模的 火力集中成为可能──这样的人格特质也是二十世纪初期日本军官的重要特征。 在那个没有无线电、甚至还没有有线电话的时代 ,要组职大量的火力并且详细律订整个火力支援计划细节是不可能的。高司单位能做的最多不过是指定一个目标区, 同时说明希望达成的火力支援效果,而所有的执行细节都必须由炮兵营、炮连的指挥官自己见机行事。在这种作战条件下, 炮兵营与炮连的指挥官都仅能在清楚上级 意图后,自己想办法在几乎没有任何横向协调的情况下发挥个人创意 ,去想办法与邻近单位联系并且完成目标。 这种「无声的火力协调」默契,甚至可以让散布在不同地区的大量日军炮连集中他们的火力在某一个点上,有时阵地相距甚远的两个以上炮连甚至可以将一个小小的俄军阵地至于交叉火网之下──在以榴散弹为主的年代,不同方向的榴散弹交叉火网可以对躲在掩体中的步兵产生恐怖的效果。 相对而言,俄军很少可以同时使用一个炮连以上的火力。俄军会这样运用火力有许多的原因:首先俄军的炮连比较大(每连八门火炮),可以投射的火力远多于他们 的对手;其次俄军并不像日军一样受到德国准则影响, 在俄军的观念中将火炮控制在预备队里以备不时之需,远较将所有火炮集中在一个决胜点上来得重要得多 。最 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俄军指挥官严重 缺乏如他们日本同行一样的主动积极精神 ,以至于横向的组织联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技术上来说,相对于他们的亚洲对手, 当时的俄国炮兵连已经每连配备有一具野战电话 ,而炮兵旅的指挥官也可同时对最多六个炮连下达命令, 但是有电话可以下命 令的俄军,还是无法在战术上达到没有电话的日军所可达到的层级 。 面对这种窘境,俄军的解决之道是干脆把每个炮连中的火炮数目大幅增加 ,到了战争快结束时, 俄军的炮连中甚至有30到60门火炮──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因为俄军无法让这一大堆火炮同时射击。 在双方优势消长之下,日军指挥官在整个战争期间几乎都可以享受到火力上的优势。虽然俄军炮兵一直都可以造成日军可观的损失,也常常可以阻止日军步兵的攻 击,但是俄军炮兵完全无法证明他们可以做到日本同业可以完成的任务。这并不是说日军可以有效地压制俄军炮兵,事实上大部分的俄军炮兵阵地都是由日本步兵所 摧毁,而非像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炮兵火力将法军炮兵撕成碎片。 这样的结果并非意指日军炮兵能力的低落,而是由于 在日俄战争中双方的炮兵愈来愈强调 将阵地设在隐蔽的地方利用曲射火力 ,而非数十年前普鲁士军与法军都将炮阵地设在直接而明显处,互相利用直射火力射击。俄军很快地发现他们的炮兵无法再开阔 地上存活,即便是将炮兵置于野战工事中,日本炮兵也可轻易地消灭俄国炮兵,因此迅速地将他们的火炮隐藏在山谷与反斜面中。面对俄军不再出现在明显处,日军 在很快地发现要找出俄军炮兵阵地是件不可能的任务。 在搞清楚自己困境之后, 日军也很快地放弃了执行反炮兵任务的打算而专心地支援步兵攻击 ──因为在 当时俄军的炮兵准则中,压制敌人炮兵是最重要的工作,而射击敌人步兵只是次要任务 。因此只要日本炮兵可以吸引愈多的俄军炮火,日本步兵就可以在愈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执行攻击。 不过当俄军火炮忙于压至日军火炮时并不表示日本步兵就没事了,事实上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步兵常常必须通过开阔地面对躲在坚固工事中的俄军,而偶尔俄军炮火不再对准日本炮兵阵地的时候,令人害怕的事情就会发生了。 面对着来自各地武装冲突的报告,欧洲各国陆军的决策者有机会可以自由地决定「速射炮」这种武器所带来的影响。但事实上各国的决策者并没有真正地重视从满洲 传回来的报告,而是带上有色眼镜,用各国自己的立场来解读在东方发生的事情。不同的地理环境与战略地位塑造了各国不同的用兵思想,而来自远方的战争经验则 让各国进一步地从原本的观点上修改既有的炮兵准则,这在欧洲最重要的两个陆军强权──法国与德国──身上特别明显。 在速射炮出现之前,法国与德国两军的炮兵准则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在普法战争法国大败之后,法军几乎照抄了他们对手的炮兵准则── 法军从最基本的从德军身上学会了「试射」与「效力射」的分别,直到集中多个炮连的指挥方法,到「先进行炮兵决斗,再进行步兵火力支援」的作战步骤。如果硬 要找出两军间炮兵准则的不同,就是德军炮兵比法军炮兵更有意愿把火炮推到战线前缘,在敌人步枪火力所及范围下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法军开始接收他们名震天下的75毫米速射炮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他们原本比较退缩的准则修正为鼓励炮兵采取更具有侵略性的姿态 。在高射速与钢铁防盾的保护 下,法国陆军的理论家设计出了四炮炮连的战术──炮连在防盾保护下推进至距离敌军防线1,000公尺左右的距离,直接支援步兵营级、团级、旅级单位战斗。 这种战术有个响亮的名字──「飙风」(Rafales)──强调炮手必须能够在敌军躲入掩体前,用最短时间内将三发以上的炮弹投射在敌人头上。 法军相信这 样的飙风式袭击,可以让敌军丧失抵抗意志,而无法抵挡法军步兵最强调的「密集刺刀冲锋」 。 速射炮不会每次发射就跳离原位的特性让速射炮成为一种非常好的直射武器,也让炮手在每次射击之后得以微调水平与高低方位,使曲射的准确性更高。这些优点法 军在1897年的实验中就发现了,不过一直要等到日俄战争的经验引入,法军才将原本强调将炮兵推上前线的准则修改为尽量占领隐蔽阵地。1910年的法军准 则中就清楚地指出, 炮兵直接射击支援只是种「例外战法」,炮兵应该尽量利用曲射,在精密计算下摧毁敌人 。 法军与德军炮兵最大的差异在炮连的组成──法军是每连四炮、德军是六炮。法军的四炮炮连比较容易选择阵地、比较容易隐藏,但也相对比较脆弱,只要一门炮退 出战斗就会对整个炮连的战斗效能产生严重影响。相对地德军炮连需要比法军大50%的阵地,也因此要找到够大的隐避阵地更为困难。不过由于德军炮连比法军对 手多了一半的火炮,持续战斗的能力也更为坚强。 每个陆军的准则也同时反映出了该国军官养成教育的差异。法国军官几乎都是法兰西军工学院──法国一所结合了MIT与西点军校两者优点的名校--的毕业生, 而 他们的德国同行则多半出身军官预备学校或是体育学院 。德军军官对数学不见得在行,但是他们的法国同业可是相当地悠游于数字之中;但相对来说,德军军官可 以说是 「先成为战术专家」才成为「技术专家」 。 因此德法两国准则中最大的差异来自于两国军官如何看待他们所指挥的部队。在对自己部队的牺牲决心与主动精神感到自傲的情况下,法军军官倾向于把自己界定为 「在战场上提供分析架构与指引以避免混乱」的人; 相对来说德军军官则把战场上的混乱视为必然发生的情形并且乐在其中,德军军官唯一担心的事情只有「部下在 战场上不愿主动去解决问题」。 这种深层的歧异反映在不同的指挥哲学上。 虽然法军口口声声说他们的部队多么具有主动精神,法军准则中仅给予了炮兵指挥官非常小的权限 。在法军理论中炮兵存 在的目的只是支援步兵作战,因此炮兵指挥官必须接受步兵指挥官的控制。相对来说,德军给炮兵指挥官更大的自由,在德军中炮兵与步兵间是合作的关系,而非从 属。 在1910年法军准则中包括了两种炮兵火力控制的方法:第一种是「高层联系」(High-levelConnection),也就是将一个炮连、炮营、炮 兵团置于步兵连、步兵营、步兵团、步兵旅的作战管制下,以遂行特定战斗任务;另一种方式是「低层联系」,也就是步兵指挥官直接对配属的炮兵指挥官下令,此 时炮兵指挥官只是步兵指挥官的幕僚,提供各种所需的建议与资讯,而无论官阶步兵指挥官必定优位于炮兵指挥官。 法军在一次大战前更进一步地拆解了他们的炮兵单位,好让每一个小单位专精于某种特殊的作战任务。例如设置了专门的步兵火力支援炮兵连,以便充分满足步兵指 挥官对于火力的需求;设置了专门的反炮战连,除了接受反炮战训练外完全不接受任何其他形式的炮兵训练。甚至在这样的工作划分下,不仅连炮兵团中各炮连都做 了详细的任务划分,甚至在作战时都要求紧密地占领阵地,以便单一的指挥官可以就近指挥各种不同专精的炮兵连进行各式不同的炮兵作战。 德军没有这样极端的作法,他们仍然紧守着拿破仑战争以来的传统,把作战视为一门艺术 ,他们认为限制一个指挥官在战场上调整组织与部署兵力的自由,是作战时 最危险的一件事情。在德军的看法中,在长距离战斗阶段──这通常指步兵接战前的阶段──炮兵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压制敌人炮兵;而当步兵开始接战后,炮兵最重 要的任务则是协助排除一切阻挡在德军步兵面前的障碍。而目标的优先级与任务的选择不是依照距离,而是完全依据当下战况发展的综合状况来决定。 在德军的用兵哲学中最重要的还是简单一句:「形成重点(Schwerpunkt)」──在决胜点上累积足够的重量,以便在决定性的时空获得决定性的成果。 当战斗进行时,步兵师长会形成决心、决定师作战的「重点」;当指挥官重点决心下达后,师炮兵指挥官──炮兵旅旅长──就必须根据师长的决心,集中最大的火 力,以最有效达成决心的方式,安排火力支援计画,以协助师长达成其决心,获得最后决定性的胜利。换句话说,师炮兵旅的「重点」系依据师长的「重点」而产 生。「如果师长的决心与重点方向已经下达」一位退休的德军将军在1910年写道「炮兵必须想办法在该重点上洒下足以摧枯拉朽的火力」。 基于这些原因,德军在两个不同兵种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是法军炮兵准则中所谓的「视讯联系法」。师炮兵指挥官必须综观整个战场,对于接下来即将发生的战况做出 一定的判断,最后下定个人的决心来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情来安排各个炮连的射击计划,以影响整个战局到个人期望的方向上去。同样地,不仅仅是师炮兵指挥官,甚 至连团、营、连,甚至一门炮的炮长都必须对整体的战术企图有充分的了解, 以便能主动积极地根据全般意图发挥个人影响力。 不过在一次大战前法军与德军炮兵准则中都同意同样一件事情,那就是炮兵间的决斗对于整场战斗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早在1890年代,法国与德国的军事理 论家们就同意 两个势均力敌、同样处于掩蔽阵地中的炮兵部队间的决斗,除了造成周遭严重的损坏之外,并不存在着任何决定性的结果 。而在1905年之前,两国 都在实际的演习中发现,利用野战炮兵企图去歼灭敌对的野战炮兵,除了浪费大量弹药之外,并无法真正地消灭敌人的炮兵。这样的观点同时记载在1910年德法 两国的炮兵准则中。 在这样新的理论中,虽然两国的军事理论家都承认炮兵的反炮兵射击并无法「摧毁」敌人的炮兵,但采取攻势的一方仍应进行反炮兵战斗,以干扰敌人炮兵从而降低我己方攻击部队的损失。持续地在敌人炮兵阵地上空洒下榴散弹弹雨虽不见得能够破坏敌军火炮、杀伤敌人炮 手,但却可以严重地干扰敌方炮兵射击作业──弹药搬运、移动炮位、下达射击指令、观测等等。如果军官、马匹或炮车驾驶人员因此而受伤、阵亡,可达到更大的效果。一切的反炮兵战斗,目的都是在己方步兵可以展开战斗前,尽可能地降低敌人炮兵的战斗效能。 描述这种概念所使用的术语并不相同,在法国这种反炮兵战斗称之为「中和」(Neutralization),甚至当时更激进的理论家宣称应该完全放弃「反 炮兵」这样的概念,而用「干扰射击」或「妨碍射击」这样的名词。德军军语中则没有如法军将名词特殊化,而是以单纯的「炮兵战斗」与「压倒性火力」来描述。 从法国军事理论家的观点来看,干扰敌军炮兵应该由多个接受过专门训练从事反炮兵射击的炮连,以持续不断的火力来达成。德军倾向于弹性地运用手中可用的诸般 炮兵火力,而非运用特业部队;德军认为反炮兵射击是与其他炮兵任务同时执行的,而在某时刻需要多少火力进行反炮兵射击、多少火力担任其他射击任务,则全看 当时的战况发展决定。 就如同反映在准则与炮兵组织中一样,德法两国在指挥管制哲学上的差异同样反映在两国高层炮兵单位组织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法军有两种野战炮兵团 编装,第一种编装为步兵军属炮兵团,每团4营共48门火炮;第二种为步兵师属炮兵团,每团3营共36门火炮。在两种炮兵团中炮兵营的编制相同,皆有3个炮 连、每连4门75毫米速射炮。两者间的差异在于任务控制的方式,师炮兵团属于前述的「低层联系」,完全听令于师长命令进行战斗;军炮兵团则是作为军长的炮 兵预备队,并在战斗中常常会由一到二个陆军总预备队重野战榴炮连加强。 同样地德军也在军属炮兵与师属炮兵间有差异,1914年的德军步兵师炮兵旅拥有3个77毫米速射炮营与一个105榴弹炮营,至于军属炮兵营则是由4个 150重野战榴炮连构成。相较于法军军长将军炮兵控制在手上当做预备队,德军军长多半直接将军属炮兵营配属给重点步兵师,由该重点步兵师炮兵旅统一管制运 用。 德军将军属炮兵直接交到步兵师手中的目的,是考量在重点作战方面直接由重点步兵师依据师长意图制定火力支援计划,最能够满足重点方向作战需求。而从法军的设计来看,由于军长与师长手中都有足够的火力,确保了双方都可以有足够的工具来影响战斗的发展。 从文件上来看,这样的安排并不影响法军军长将军内所有火力掌握在手中的权力。根据十九世纪以来的传统,当时是由步兵军负责战斗中野战炮兵作战,因此在军设 有一位炮兵旅旅长, 虽然随着时间的演进,野战炮兵战斗的权责已经渐渐地移转到步兵师手中,但是军炮兵旅旅长仍然是步兵军中所有野战炮兵名义上的指挥官 ,也 是惟一有权限可以同时指挥一个以上炮兵团作战的人。 总归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法军与德军在野战炮兵组织上相当程度反映了传统与新思维间的差异。德军采取了保守的作法,缓慢地从普法战争经验中一 步一步改进,而法军则采取了激进的作法,在当时法军科技的优势下采取各种新观念、新想法,以试图同时在军事科技与组织、战法上同时达到极限。在此同时,德 军愿意去进行榴弹炮实验,并尝试着将他们的重炮兵机动化,而法军则相信他们的75速射炮是天下无敌的,而拒绝对他们其他的炮兵部队进行创新的实验。 这样差异都不是凭空发生的,德法两军依照不同的战略战术想定,在炮兵上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就如同克劳塞维茨与约米尼之间的差异一样,而两国在基本观念上的差异透过了准则与组织,决定了两军炮兵部队最后在战场上的表现。 ******************************************************************************** 中国之所以采用 日本和德国的做法,恰恰是因为其 装备落后,而且数学不好 。中国去哪儿找那么多 类似法国高工、高师的人呢 主动精神,不僵化。 基本准则,基层指挥官的主动精神 注:高工类似 哈军工,高师类似 北师大 ******************************************************************************** 中国的军制,可不是学苏军的,而是日军和德军的。 用的是国民政府的条令,国民政府的条令是照抄日军的条令。 黄埔是三三制,苏军和英军它们一样,都是四四、五五 ******************************************************************************** 改开后的两次军事革命的间隔太短,所以社会影响力不大。 一次是提倡机械化,废除“大步兵” ;技术上是引进德国的坦克。 另一次就是 1991 年的海湾战争。使得中国提倡 “机械化” 的意义都削弱了。 注:要在两个方面实现革命,机械化、信息化 同时要展开。 ******************************************************************************** 美国的突破不是凭空出现的 法军和德军的比较就会发现,法国数理程度比较高,专业分工比较细。 日军和德军都是靠人,专业分工没有那么细致,还秉承拿破仑时期的经验。 正因为分工比较细,但是集中度不够,它的补救做法是加强基层,造成部队非常 臃肿,庞大。 实际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军事学术革命比较突出的是法国,名人非常多:福煦、贝当、霞飞。 注:中国是因为中国比较落后,还是固守拿破仑时期的传统。 ******************************************************************************** 虽然随着时间的演进,野战炮兵战斗的权责已经渐渐地移转到步兵师手中,但是军炮兵旅旅长仍然是步兵军中所有野战炮兵名义上的指挥官 它多了一个人,其实这个人已经没有什么用了 。 就跟现在国企里 办公室画组织结构图一样,必须有这个岗。呵呵 象微软,微软就不这么做。最适合工作的人数是 N -1 , 就是 你报吧,完成这个工作需要N 个人。我至少减一个 。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法国社会比德国富裕,法国汽车都很普及了 ,而且法国做奢侈品的嘛 希特勒修高速公路,都到二战了。并且是 “先有路,后有车” 注:中国社会现在 家用轿车 普及了吗? 没有嘛 所以,一大群 “骑自行车” 的反对,一笑而过。 一大群 “骑自行车” 反对 “开汽车的” ,你怎么弄。它觉得穿个红背心,解放鞋,背着一个工兵锹好,你怎么弄。你说,“哎,就是不错”。 呵呵 ******************************************************************************** “法—俄—美” 这种办法啊,它是先分工,分工完以后,各个模块之间需要通信。 它是重新组织的 ,和拿破仑时代是不同的。 分工 没有分出来之前,不一定有日德军队好。 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军vs 德军,也没有特别大的优势。 但 这套系统发展出来,就好牛逼了 。 参考阅读: 通信和控制 —— 革命军队与传统军队的主要差别 http://www.aswetalk.net/bbs/home.php?mod=spaceuid=663do=blogid=58666
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七七事变的日方指挥官和朝鲜战争
热度 2 gordon 2014-7-7 09:19
牟田口廉也(1888.10.7~1966.8.2),日本佐贺县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2期毕业,日本陆军大学第29期毕业。“七七事变”时,牟田口廉也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军衔为大佐。7月7日当天,由于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未在北京,所以牟田口廉也成为了现场的最高指挥官,并由其下达了向中国守军开火的命令,他也就成为挑起“七七事变”冲突的罪魁。 对于卢沟桥事变,牟田口廉也曾时常对人说到:“大东亚战争,要说起来的话,是我的责任,因为在卢沟桥射击第一颗子弹引起战争的就是我,所以我认为我对此必须承担责任。”他在笔记中也写到:“我挑起了卢沟桥事件,后来事件进一步扩大,导致卢沟桥事变,终于发展成这次大东亚战争。” 印帕尔作战发起之前,牟田口的发言如下: 说起大东亚战争,那是我的责任。在卢沟桥下令开第一枪的是我,因此(作为间接责任人),我必须设法尽早解决这场战争。  第15军小畑参谋长以后勤为理由,反对发动此次作战。牟田口的回答是: 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那怎么能行!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 在进行作战计划讨论时,牟田口说道: 关于此次作战,我们已经详细地讨论过各个细节,并全部解决了。因此,成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部下相内祯助大佐(后来成为法务部长)讽刺道:军司令官阁下讨论的细节里,似乎没有把敌人的抵抗计算在内。 在渡钦顿江之前,第31师团佐藤师团长的“饥饿训示”: 诸位,今夜我们要开始横渡钦顿江了。在此之前,我有话要对大家说明白,请好好听着! 只要不发生奇迹,诸位的性命将会在即将发起的此次作战中丧失。但是,不是倒在枪弹之下,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将会饿死在阿拉干山里。请做好心理准备! 在日军第15军司令部,牟田口每天早晨集合司令部全体官兵,宣扬他的长篇大论。说得最多的就是: 如果此次印帕尔作战不成功,无法晋升为陆军大将,我(牟田口)决不会返回日本的。 (出自 高木俊朗「全灭」) 在收到前线日军部队的要求补充粮食的电报后,牟田口的回复如下: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 第31师团佐藤师团长放弃了从15军获得补给的希望,直接给第5飞行师团的田副师团长发了一封SOS电报: 我们没有得到一发子弹、一粒粮食的补给。只能依靠夺取敌人的弹药粮草来继续攻击。现在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空中补给。敌人不要说是弹药粮草了,他们的武装兵员都在我眼前降落。只能是感慨!感慨! 同样地,第15师团的山内师团长也向田副师团长发送了类似的电文: 我军已无可攻击之弹,如今在暴雨和泥泞之中,饱受伤病饥饿折磨,战斗力尽失。事情走到这个地步,完全是15军和牟田口的无能所致! 战后,佐藤师团长在回忆印帕尔作战时,这样说道: 此次作战冠以“解放印度”这样的“大义名分”,那么如此大规模的作战至少也应当由大本营立案,在南方军的指导下,由缅甸方面军来具体实行。而仅让一个军司令官来担当如此重任,实在是。。。 更何况在最后的紧要关头,方面军也罢,南方军也罢,没有派出一名参谋前来助战,反倒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躲得远远的。。。 结果,那些傻瓜招惹来的责任,反倒让我们三个师团长来承担。。。 (从前线返回的佐藤师团长离开15军司令部次日)牟田口召集了司令部全体人员进行训话: 诸位,佐藤师团长违背军令,擅自抛弃了柯希玛战线。因为没有食物无法战斗,就擅自撤退。 这样的人还能称之为“皇军”么?“皇军”即便没有了食物,也必须继续战斗的。 没有武器弹药和食物就不能打仗?这决不能成为正当的理由!…… 没有子弹的话,不是还有刺刀么?没有刺刀的话,还有拳头呢。没有拳头的话,可以用脚踢的。就算这些都没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么?…… 不要忘记日本男子应该有的大和魂!日本是神州,神灵必定会保佑我们的…… 由于牟田口的训话时间长达1个多小时,部分营养失调的军官因脑贫血而接连倒下。。。 出自-高木俊朗氏著「抗命」(文春文库刊) 一支败退下来的日军部队经过牟田口身边时,骑着高头大马的牟田口吼道: 喂!你们是哪支部队的?怎么不停下来向我敬礼? 早已必备不堪的日军士兵没有一个人搭理他。这支部队的带头军官忍不住了,反问道:你怎么不先下马来慰问一下士兵们? 这时候,牟田口继续吼道:你们以为我是谁?我可是你们的最高司令官!快给我敬礼! (出自 高木俊朗「全灭」) 当时日军前线士兵为牟田口起了「鬼畜牟田口」的外号,还编了一首歌讽刺他: 「牟田口阁下のお好きなものは、一に勲章、二に女、三に新闻ジャーナリスト」 (牟田口阁下喜欢的东西:一是勋章、二是女人、三是新闻记者) 当印帕尔作战的失败已经是显而易见的时候,牟田口司令官来到了15军司令部,当着我们众多总部军官的面,以微弱的声音对藤原参谋说了这样一段话: 藤原,这次作战死伤了那么多部下,损失了那么多武器,作为司令官,我应该负起责任。如果我切腹自杀的话,是不是可以求得天皇和众多阵亡将兵的原谅呢?我想听听你的意见,请毫无保留地说出来。 我们纷纷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倾听着这段对话的下文。司令官真的从心底里感到自己的责任了么?真的会有人把自己的作恶向别人诉说么?刚才那些会不会只是形式上的套话? 只见藤原参谋正在写字的手丝毫没有停下,看都没有看司令官一眼,甚至面部表情都没有变化,以激昂的语调说道: 自古以来,口头上喊着要死要死的人从未有过真正想死的。如果司令官和我商量关于自尽的事情,作为下属幕僚,在形式上我有责任不得不制止您 。。。 只是,如果您真的感受到了作为司令官的责任,想要以死谢罪的话,那么请在没人的地方悄悄地切腹,谁都不会阻拦您。请您毫无牵挂地自尽好了。 说完这番话,藤原参谋又继续专注他的工作。 “啊,是么?我明白了。哈哈……”说完这些,表情尴尬的牟田口司令官带着自嘲的笑声,在我们面前离去了。我们也像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继续自己的工作。。。 原来,司令官又上演了一出戏,只是他没有想到对方没有配合自己罢了。。。 出自“第15军司令部の中井悟四郎中尉の手记 (高木俊朗『抗命』)” 牟田口之后接到调令准备离开缅甸,返回内地。在缅甸方面军为其举办的欢送会上,牟田口做出如下发言: 我不认为印帕尔作战是一次失败的战役。 正是因为攻打了印帕尔,才使得敌人没有夺取整个缅甸。如果当时没有攻打印帕尔的话,缅甸战区现在可不得了呢。 战后,参加了印帕尔作战的日军从军记者 高木 俊朗 这样评价牟田口:  东条下台了,牟田口失败了,二人的征服印度的野心破灭了。。。 在卢沟桥开了第一枪的牟田口中将,把“大东亚战争间接因我而起,我有责任尽早结束战争”这句话当成了口头禅。事实上,他的确做到了。。。 只是,他不是用(日本的)胜利换来战争结束的,而是用(日本的)战败来提前结束的。。。 战后,在一次印帕尔作战的老兵聚会上,有这样一段谈话: 问:军队不是应该保护国民的生命安全么?可是印帕尔作战却让日本白白损失了上万国民(即士兵),这不是前后矛盾? 答:你误解了。当时的日本军队拼死守护的既不是日本国民,也不是天皇。他们只不过是想保住军队这个组织而已。。。 战后,牟田口被盟军以战犯身份逮捕,不过没有被起诉,后被释放。 牟田口在东京开了一家料理店,并起名为“ジンギスカンハウス(成吉思汗饭馆)”。 在参加旧部下的葬礼时,牟田口为了强调自己没有责任,在葬礼上大肆散发为自己的辩解小册子。 一旦听到有印帕尔作战战死者家属来访,牟田口要么托病不见,要么提前溜走。 在受到报纸、杂志、媒体采访时,牟田口不放过任何为自己辩解的机会,并不忘把责任推到部下身上。甚至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在就卢沟桥事件请他做谈话录音时,牟田口强烈要求增加原本节目中没有的关于印帕尔作战的相关采访录音。 牟田口死前还不忘让儿子在自己的葬礼上散发辩解传单。 ×××××××××××××××××××××××××××××××××××××××××××××××××× 牟田口廉也 跟《唐伯虎点秋香》里的武状元差不多。 没有啥理由,就是他觉得能打得过你,想欺负你就是了。 为啥《地道战》、《地雷战》军教片拍成那样,因为日本人很笨嘛
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1 02:58 , Processed in 0.04296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