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约瑟夫

相关日志

分享 铁甲舰与坦克
热度 1 gordon 2017-6-6 06:07
在装甲战舰发展史上,首创的荣誉应归属于法国人。1821年,法国炮术专家 亨利- 约瑟夫- 派克斯 用大炮施放开花弹进行实验,并且预测其 用于破坏木制屏障战舰 ,1825年,他将其实验结果结晶为一本小册子,认为至少18-20 厘米厚的装甲始可抵挡其开花炮弹的打击。1827年,他的大炮最先为法国引入军事部门。其结果很快被其他国家的海军计划者们发现和议论。 根据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继续试验,法国海军部 命令组建一支由10搜铁甲舰组成的舰队,以之对抗海岸据点。 这可以看作是抵消以大陆为基地的沿海工事优点的一种方法 ,这种工事将开花大炮用于对付木制战舰。 英国在进行自己的实验后,也愿意建造五艘这种舰船,并计划于1855年完成。 尽管在生产铁甲的必要性方面犹豫不决,且因船坞起火而损失一艘英国舰船,五艘法国战舰还是及时到达黑海,在对俄国的Kinburn 堡垒的成功轰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们的装甲有效地保护自己抵制了俄国炮火, 注: 法国 本来陆军 就很强。 **************************************************************************** 船及船上的大部分枪炮都使用锻铁制造。事实上,在现代已不用这种技术,然而在19世纪晚期这是一主要工业。 继1850年出现贝塞麦 熔炉之后,纯钢提炼业迅速兴起。随后,在1860年出现了敞口炉膛熔炉,到70年代又有了进一步改进;到了80年代,各地的锻铁业为锻钢业所取代。大型的锻铁技术需要生产厚而结实的装甲铁板条和后膛填塞式大炮。 尽管锻铁业很发达,但它是一种基于工艺、要求专门独特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的行业(Abell,1981:147)。 庞大的锻体块是在“搅炼器”内、且由大量工人用手拉滚筒内的铁块,使之形成 11.4厘米厚的装甲铁板条。 查尔斯.狄更斯的散文《查塔姆船坞》(Chatham Dockyard)生动地展现了这种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文章描述了于1863年下水的一艘大型风帆—— 蒸汽装甲战船英国皇家海军舰艇 “阿基里斯”号(Achills)的建造过程。 **************************************************************************** 战列舰时代,一种到 珍珠港事件呢,我们曾经也是列强之一 实证破迷惘。 太平天国前后是一个分界 **************************************************************************** 1840年鸦片战争,是因为 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吃了 线膛枪的亏。 所以到中国以后,连游击战都打不成。 他有那种枪,短 线膛枪。军服都不一样。 不是仅仅只有滑膛枪。 **************************************************************************** 看来不仅仅是火炮问题,还有造船。 它那个炮,绝对不仅仅是 青铜炮,至少是锻铁炮,或者 套 那种 “硬钢” —— 铸钢 铸钢太硬,不如 克虏伯的钢好 。 注:因为 磨损也是一个事情,青铜炮之所以不能造线膛炮,滑膛炮 例如 拿破仑炮 用那么长时间,就是因为 磨损问题。 膛线迅速磨损还不如滑膛炮呢。 还不如用拿破仑炮了。 绝对套钢膛了 ( 我左思右想,它绝对套钢膛了 ) 铁模法 铸铜炮嘛 内膛要么用锻铁,要么用 铸钢。 (克虏伯钢,它是造不出来的;铸钢没任性,太硬) **************************************************************************** 熟铁也是软,膛线磨损很厉害。但基本上能用,比青铜好一点 克虏伯钢,介于 铸钢和 熟铁之间的一种创新。 **************************************************************************** 铸钢,这种超硬钢,加工很麻烦,很磨刀头 但日本 工具钢 多啊 (刀剑钢)
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惠特沃思 对美国制造业的调查报告
gordon 2017-6-4 09:53
随着万国博览会于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举办,美国的创新成了那里夺目的风景,英国议会派遣著名的制造商约瑟夫·惠特沃思(Joseph Whitworth)和教育家 乔治 · 沃利斯 ( George Wallis )来了解他们所说的“美国制造体系”。他们总结出美国进步的关键在于“在工厂运转中盛行的普遍智慧”。 沃利斯 归结于“发明创造的处理权”以及“公立学校体制注重全民教育”。山姆·科尔特(Sam Colt)在伦敦开枪械厂的时候常常谩骂美国人的机械学(后来这个厂关掉了)。 乔治 · 沃利斯 向众议院提出的关于十九世纪美国工人的特别报告中有所论述:“……美国的劳动者顺速变成熟练工匠;他一旦精通自己业务的一部分,在他精通全部业务以前,他是决不会满足的。单是干好一种机械操作,不会使自己和雇主满意。他很想去干点原定任务以外的事情,所以他必须学会所有的东西。让他学习他那个行业的第二种手艺,来作为他已精通第一种手艺的奖励,这样一直学到底,如果可以说他会达到目的的话。身心方面不停的活动,改进他自己那部分工作的渴望,那些有创造才能的人,为了自身利益和往上爬,已经解决了一些经济问题和机械上的问题,这些事实经常出现在他的眼前,对他有刺激作用和鼓励作用。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新英格兰各州没有一个有一般能力的工人不想在制造方面,在机械上有所发明或改进。……     “……这样 通晓一种行业里两三个部门的工作 ,或甚至一个人从事好几种行业,也 不会像可能设想的那样对系统分工有很大的妨碍 。在大多数情况下,改换职业只是在方便的时期进行的,或者是为了使工人摆脱始终干着一种工作的无聊状况。……然而,这种违反细分工经济规律的作法,虽然在其它方面很成功,但却有一种缺点。这对非常熟练的手艺和惊人的准确性是不利的,这种手艺和准确性总是同工人经常注意和作一种工作有关联。这一点在美国大多数的制造品上常常可以看得很清楚。”      --------------------------------------------------------------------------------        工人可能把劳动过程分成若干部分,但是他永远不会自愿地把自己变成终身的局部工人。这是由资本家来作的事情,对资本家来说,既然从第一步(分解)上可以得到很大好处,从第二步(在工人当中进行细分)上又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那么他没有理由不是既采取第一步也采取第二步。第一步只是把劳动过程分开,第二步再把工人分开,这对资本家来说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由于资本家在打破作为由工人控制的一种过程的工艺时,又重新把它组成为由他自己控制的一种过程,这就尤其如此。现在,资本家能够在双重意义上计算他的好处,不仅在生产效率上有好处,而且在管理控制上也有好处,因为 在这种情况下对工人非常有害的东西,就是对资本家有利的东西 。*       ****************************************************************************    当时美国的生产,就 跟我们现在 配钥匙一样,可以复制一模一样的 。 蒸汽动力、标准化生产 **************************************************************************** 英国是专业分工,羊吃人 美国可不是,美国是 “一专多能”
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十九世纪优秀的机械技师——约瑟夫·惠特沃斯
gordon 2017-6-4 09:48
十九世纪优秀的机械技师 —— 约瑟夫 · 惠特沃斯    刻苦求学   1738年,伯明翰的医生路易斯·鲍尔(Lewis Paul,?-1759)和作者约翰·怀特(John Wyatt,1700-1766)成功地使纺纱加工实现了机械化。他们采用的方法是,使纱通过速度互不相同的转动着的几对滚筒之间,进行纺纱。通过滚筒将纱拉长,然后再用纱锭将纱缠绕在线圈上。随着纺织机械的改进,英国的机械工业真正的进入了正轨。约瑟夫·惠特沃斯就是在这样的时期出生的。   1803年12月21日,约瑟夫·惠特沃斯(Joseph Whitworth,1803-1887)生于斯托科波特(Stockport,距曼彻斯特东南二十公里的一个小城镇),父亲是一名教师。十四岁时,惠特沃斯进了叔父的棉纺织工厂,当了一名徒工,受到了制作机床的基本训练。惠特沃斯在这家工厂大约工作了四年左右,然而他并不满足一辈子当一名普通的机械工,立志要自己制作机床。所以,他先后在曼彻斯特、伦敦等地的机床工厂工作,学习了有关制作机床的各种技术。二十二岁时,他决定去伦敦进莫兹利的工厂。莫兹利被人称做机械之父。从1797年到1780年左右,莫兹利制作出了全金属制的车床,并在该车床上安装了可以自动进给刀具的刀架。这种车床可以准确地切削出螺纹,这种螺纹过去是加工不出来的。在莫兹利的工厂里,惠特沃斯从那里学到了制作机床的各种技术。后来他又转到同是莫兹利徒弟的克莱梅特的工厂工作,还是为了学习机械技术。    天才的发明家 惠特沃斯热心于研究精密加工方法并不断地进行改进。他设计了各种工具和测量机。在莫兹利工厂时,他就研究出了加工精密平面的方法。经过长期的探索,他决定制作极其精密的平面板,以此作标准平面,参照这种标准平面就可以制作精密的平面了。 为了制作这种标准平面板,则需要同时制作三块这种平面板,三块互相研合,用钢制的刮刀小心地刮研凸出的部分,最后制成非常准确的平面,制作三块平面板的理由是:如果只是两块,很可能会出现一凸一凹的现象。但是,加上第三块的话,如果前两块能和第三块研合,那么,这三块板的面就都是平面了。将这样制作出来的标准平面板放在工人身边的工作台上,随时可以用这种标准平面来检查自己加工的平面就提高了平面的加工精度。这种标准平面板也被叫作平台,今天仍然在机床工厂广泛使用。 惠特沃斯30岁时在曼彻斯特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开始生产各种机床。与其它的机械技师不同,别人生产机床是为了制造机械,而他生产机床是为了向机床生产业者出售。他的工厂生产出了各种机床、并向很多的机床生产业者出售。在生产的同时,他还研究了可以准确测量成品长度的测量器并于1834年制成了测长机,该测长机可以测量出万分之一英寸的长度误差。这种测长机原理与千分尺相同,通过转动分度板上可以进出的螺纹夹持住工件,使用滑尺读出分度板上的分度值。 1835年,惠特沃斯发明了滚齿机。除此以外,惠特沃斯还设计了测量圆筒的内圆和外圆的塞规和环规。当时测量内外圆直径一般是使用卡钳,要读出准确的读数需要相当熟练的技术。 惠特沃斯发明的这种塞规任何人都能使用,只要将这种塞规插到加工完毕的孔中就可以简单而准确地测出精确到万分之一英寸的数据。 惠特沃斯的研究热情十分旺盛,在1850年他开始研究枪膛里刻有来福线的步枪并研究了来福枪和子弹长度的关系。另外,他还研究了炼钢时所采用的方法,即在流动状态下的压缩方法,这种方法得到了炼钢业者的极高评价。    统一螺纹标准   惠特沃斯生产机床时,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后经过了五十多年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由经济条件下,惠特沃斯工厂的生产逐渐发展起 来了,在各地陆续建立机床制造工厂,并按各自的方法生产机床。因此,即使是相同种类的部件、具有相同螺纹的零件,因制造工厂不同其尺寸也不同,完全没有统一的规格。   螺纹是机械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之一。螺纹作为零件使用的地方也较多,所以,各地的工厂大批量地制作了螺纹。但是,加工出来的螺纹的尺寸、形状也因工厂不同而不同。 随着机械工业的迅速发展,如果再象过去那样各自随心所欲地制作螺纹的话,就不能满足要求了。惠特沃斯大量地收集了经常使用的螺纹,并测量了尺寸、形状。决定了一种标准螺纹尺寸,于1841年刊登在英国土木学会杂志上。他建议全部的机床生产业者都采用同一尺寸的标准螺纹。英国的制定工业标准协会接受了这一建议,从那以后直到今日,这种螺纹作为标准螺纹被各国所使用。    万国博览会上的明星   惠特沃斯在他的一生中,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研制生产、出售机床上,他的工厂生产了各种机床。1851年,在伦敦召开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英国的机械技师展出了通过自己出色的劳动而制作出来的机床展品。就是在这次展览会上惠特沃斯大出风头,他展出了车床以及刨床、牛头刨床、插床、钻床、压印机、剪切机、螺纹切削车床、切齿机、螺母制造机等23种各种机床展品,使人们大吃一惊。1862年,在伦敦举办的第二届工业博览会上,惠特沃斯工厂的机床又大大的出了一把风头。在当时一共有六十多家机床生产厂家参加了这次博览会,而在这次博览会上,仅惠特沃斯一家就占了四分之一的机床展出面积。    独断专行的 “ 暴 君 ”   惠特沃斯是一个独断独行的经营者。在他的工厂里不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如果不按他的话去作,就要马上被解雇。有一位经理,从二十四岁起就一直在惠特沃斯工厂里工作。在惠特沃斯病休不在时,自己改变了两、三项工作。惠特沃斯了解这一情况后,尽管他也知道这是改进了工作,还是因为这件事把这个经理解雇了。   1887年1月22日,惠特沃斯在蒙特卡罗(Montecarlo)去世,终年八十四岁。作为十九世纪最优秀的机械技师,人们高度地评价了惠特沃斯的光辉业绩。
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ZT]山东快书 就图一乐
热度 16 曹操的槊 2016-12-29 22:33
[ZT]山东快书 就图一乐
当里个当,当里个当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大卫家的小木匠。 木匠名叫约瑟夫,手巧人帅脾气好,忠厚之名传家乡。~ 媒婆纷纷来拜访,许了个妹子做新娘。~ 姑娘叫做玛利亚,温柔美丽人人夸,种田做饭样样强。~ 两人恩爱深似海,订婚一年却未圆房。~ 这一天,两人约会去逛街,玛利亚却穿上了防辐射的孕妇装。 ~ 约瑟夫见了心不爽:莫非我娘子不贤良,暗自让我把王八当? 玛利亚见状忙解释:“昨晚天使托梦道端详,说我清纯美丽无人及,贞洁贤良远名扬,上帝见了心欢喜,选我做了圣子的娘,此儿本是上帝的种,长大必做世人的王”。~ 未出一力喜当爹,约瑟夫闻言心花放。~ 十月怀胎匆匆过,一朝分娩苦难当。~ 马槽呱呱一声啼,天使降临显圣光。~ 木匠抱起了小宝贝儿,喜上眉梢眼放光:“耶,媳妇卧槽生了个孩儿,萌的为父心酥痒,赐你小名 好养活,大名 亮堂堂,今晚吃饱你娘的奶,明天带你拜谒祖坟烧高香~“ 这便是:天父恩泽齐浩荡,处女生子世无双,便宜当爹约瑟夫,万古流芳绿帽王
1072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改革时代:哈佛最伟大的校长艾略特
gordon 2016-5-3 07:01
哈佛开始的教学方式是仿照英国的,英国的书院教学,培养的是一些优哉游哉的绅士学者,而德国的大学以课堂授课、学生自由选课、教授自由研讨为主。两者截然不同,作为一所大学,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对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留学生们而言,耳目一新。 1815年,哈佛开始派出它的第一批留学生外出留学,后来的第16任校长爱德华?爱瓦莱特就是一个,他带薪到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与他同去的还有达特茅茨学院毕业生乔治?泰克诺。约瑟夫?考克斯维尔—后来成为哈佛图书馆长—当时也在德国学习,他们是最早到德国求学的美国留学生。在此时期,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洪堡就大学教育提出自己的著名论断,即“教育三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二是自由与合作二者相统一的原则,三是教育与研究和科学统一的原则。他不仅提出了大学改革的理想,并在他倡办的柏林大学中付诸实践,他提倡学术自由,实现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由此柏林大学逐渐成为德国新型大学的榜样。 德国的大学体系强烈地震撼了这批留学生,而这些留学生在回国后对哈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乔治?泰克诺是一位颇有改革思想的老师,在德国时便被哈佛聘为的史密斯讲座教授,他对哈佛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将学院内相关的科目组建成系、严格考试、采用德国课堂授课制度、修改学校规章、改革课程、取消传统的横向学年班级、改成纵向的按系来编班等。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便真正担负起了领导美国高等教育的潮流重担。1866年,查尔斯?艾略特担任校长,这标志着哈佛大学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了。1869年10月19日,艾略特在这天举办了上任典礼,并发表了长达100分钟、被认为是美国高教史上最重要的就职演说。必须承认,他在任内,将哈佛从一个地方性的、古老的学院转变成一所现代化的、全国性的大学,他从1869年就职,在位40年,使哈佛面貌焕然一新。艾略特是哈佛历史上最重要的校长。 哈佛医学院于1810年起成立,但这个学院一直独立专断、自立规章,通过教授行医,向学生直接收取讲课费来支付学校开支。这里实际是一个独立的学院,医学院学生素质极差。当艾略特提出将取消口试,推行笔试时,医学院的院长说:“那可不行,他们当中有一半的人不会书写。”这些学生几乎不上课,教学方法则有点像以前的师徒传授,学生在学校两年(每年4个月)后,9名教授每人考10分钟,学生只要能通过5名教授的考试即可获得医学学位。在艾略特就任校长时,1名哈佛医学院的毕业生因用药过量,致使3个病人丧命,这使艾略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立刻加以改革:严格入学考试,正式向学生收取学费,给教师发放薪金,每年综合笔试。到1876年,近一半的医学院学生在入学时即具有学士学位,而且在改革的1年内,医学院共收到了共计27万美元的赠款,这笔赠款是从建院到改革前所有捐赠的5倍。 同时,艾略特还主持建立了研究生院,此时有人反对,反对者说,耶鲁的研究生院建立了20多年,现在只有30个学生,我们学校开研究生院是没有必要的。而艾略特认为:教师如果长年累月地只教本科生那几门课,他永远也不会有长进。老师需要进步,需要创新,当他教授研究生时,他就会感到学海无涯,从而发奋向上。研究生院不仅培养学生,而且有督促老师的义务。 在艾略特校长任内,哈佛的学生人数从1000增加到3000,教师由49人增加到278人,储备基金达2000万美元,增长了近10倍。当然,艾略特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最大贡献还是其在哈佛推出了选修课制度。按照这个制度的要求,攻读一种学位,可有16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只要符合规定,便可取得相应的学位。这种方法打破了死板的4年制,而且使成绩优异的同学3年内即可毕业,可称得上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在艾略特的努力下,哈佛大学招聘了许多知名学者任教,大力推行选修课,课程的开设也超过其他大学。这样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学习的潜能也得以充分发挥。艾略特的思想和举措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他强调高等学校要给予学生三个法宝:一是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二是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三是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行为转化为自主的行为,使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 有人将艾略特的选修课制度形容为“将大学像烙饼一样翻了个底朝天”。
2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4-29 11:21 , Processed in 0.02999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