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钢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难产的钢材 —— 张之洞蛮办钢铁厂(转)
gordon 2016-11-30 14:58
汉阳铁厂从1890年折腾到1896年,历时六年,花费白银560万两,始终出不了钢。这其中的主要责任应当由 张之洞 来承担,起码在原料的问题上,他犯了一知半解和想当然的错误。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2/view-523047.htm   折腾了十多年一直没有炼出可用的钢,有人说,这责任主要在于 张之洞 。   据说在汉阳铁厂筹建之初, 张之洞 让英国公使薛福成采购炼钢高炉,英国梯赛特工厂曾答复说:“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之铁、石、煤、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如何,可以炼何种之钢,即以何样之炉”   说起来这是好心,但 张之洞 却没有买这个账,他回电告诉薛福成:“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可耳。”   结果高炉运到中国,开工之后却发现铁厂使用的马鞍山煤灰成分太高,无法炼焦。   为解燃眉之急, 张之洞 只 好先从德国进口了几千吨焦炭。可即便是用了德国焦炭,这个中国第一家大型近代钢铁联合企业,也被视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开山之作的汉阳铁厂,在长达十多年 的时间内一直没有炼出可用的钢铁。甚至从1890年折腾到1896年,历时六年,花费白银560万两,铁厂一直没有出钢。之后在江西萍乡发现了安源煤矿, 汉阳铁厂改用萍乡煤炼焦,炼出的钢又太脆容易开裂,根本不能使用。原因则是两种主要原料铁矿石和煤里含硫、磷量太高,以当时汉阳铁厂采用的设备根本无法去除原 料的磷。    张之洞 真的如此外 行,如此胡来吗? 当然不是,从当年他跟薛福成之间的电报记录来看,他动手之前早就做过一定的调查工作, 也对大冶出产的铁矿石进行过化验 ,对铁矿石中的磷含 量是心里有底的。对他来说,建立汉阳铁厂目的是为了给筹建中的芦汉铁路(芦沟桥到汉口,既京汉铁路)提供钢轨,而根据他的考察, 制造钢轨不需要使用最好的 钢材 ,无论使用那种高炉,只要“以最精之法炼之,当无不合”。   当然,造成汉阳铁厂无法出钢的主要责任仍然应该由 张之洞 来承担,起码 在原料的问题上,他犯了一知半解和想当然的错误 。按照他最初的化验结果,大冶的铁矿石含磷量仅在0.08%~0.12%之间,根据当时的认识,含磷0.10%之下的铁矿石就可以用来炼钢。所以依照 张之洞 的化验结果分析,只要对铁矿石进行分拣,就完全可以满足铁厂的需要。   从后人进一步化验的结果看, 张之洞 的化验结果确实没有问题,但有问题的是他挑选的铁矿石样品 。   原来, 大冶铁矿分布相当广,其中确实有含磷量很低的矿床,最低的甚至低至0.03%,但也有含磷量相当高的 ,比如铁山采矿区的纱帽翅矿体含磷量就高达0.58%。 张之洞 最初化验的样品,刚巧就是从大冶铁矿中含磷量相对较低的矿床中采集的。     大量开采以前,这个问题暴露不出来 ,可随着汉阳铁厂开工和1899年签订中日《煤铁互售合同》之后大冶铁矿大量出口,大冶铁矿的产量迅速提高,1900 年时总产量一万五千多吨,到了1906年,就已经暴增到近十万零六千吨。这其中, 由于对日的合同限制,大量低磷铁矿被出口到了日本,留给汉阳铁厂自用的就 只剩下高磷铁矿了 。   铁矿石含磷量无法控制的同时,汉阳铁厂在使用的燃料上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1897年盛宣怀筹建萍乡煤矿时,就曾有人指 出:萍乡出的煤含磷量太高,会对炼钢造成严重影响。到1899年夏,汉阳铁厂的炼钢师又报告说因为萍乡的焦炭含磷量达到0.10%~0.15%,导致生铁 中含磷量高达0.18%~0.20%,这样的生铁已经不可能用来炼钢了。   汉阳铁厂从英国进口的高炉是转炉,转炉分为 酸性转炉 和碱性转炉两种。其中碱性转炉能够去除生铁里的磷成分, 酸性转炉 则不能,可 张之洞 进口的偏偏就是 酸性转炉 。    张之洞 是没有留意到这个问题吗?也不是,1885年他就曾在奏折里提到:“中国铁质多夹磷、硫,皆须先炼出磺、强水,再入炉冶,始成纯质”1889年, 张之洞 曾有意在山西另设铁厂,请驻德公使洪钧代购炼钢设备时也明确指出:“炉须能兼炼有磷者”。   导致汉阳铁厂在十多年时间里一直没能出产合格钢材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是 张之洞 片面自信,因为手中有了对大冶铁矿成份的化验结果,就确信采用价格相对低廉的 酸性转炉 没问题 ,炼铁、炼钢所需的燃料对钢材质量的影响他根本没注意到。 事到临头发现问题超出自己的预期 ,他这个一知半解的门外汉自然也就无计可施了。   还有一条原因就更加令人扼腕了,即便是错用了 酸性转炉 ,事情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转圜的余地。其实欧洲的铁矿石中磷含量也很高,廉价的 酸性转炉 应用范围有限。为此在1878年,有人发明了一种能够使 酸性转炉 改性的方法,具体说就是用焙烧过的白云石混合石油涂抹 酸性转炉 内壁,改变高炉内衬材料,同时在钢水和燃料中加入特定添加剂。这种经过改良的转炉可以用高磷生铁炼钢,称为碱性转炉。   这种技术 张之洞 本 人虽然不了解,但汉阳铁厂聘请的外国技术人员曾经向他提到过,萍乡煤矿的洋总工师赖伦曾经提到:“大冶、萍乡两矿均极佳,所不足者磷皆稍重,只须将炼钢炉 稍改,即可造上等多麻钢”。可惜的是汉阳铁厂一直没有认真听取这方面的建议,而是 简单的采用挑选低磷铁矿石、焦炭这种没办法的办法 ,随着原料中含磷量越来 越高,炼出的钢铁只能是一炉不如一炉。   最终,无计可施的汉阳铁厂又向日本借款300万日元, 拆毁了原来的 酸性转炉 ,改用平炉法炼钢,这才炼出了优质的马丁钢 。可时间已经走到1905年了。   如果说 张之洞 对汉阳铁厂、乃至整个中国钢铁工业,只有过错,没有功劳,那就稍显偏颇了。用1909年汉冶萍公司经理叶景葵说过的一段话,比较能够总结 张之洞 的功过,他说:“假使 张之洞 创办之时,先遣人出洋详细考察,或者成功可以较速,糜费可以较省。然当时风气锢蔽,昏庸在朝,苟无 张之洞 卤莽为之,恐冶铁萍煤,至今尚蕴诸岩壑,亦未可知,甚矣功罪之难言也。”   谨慎地踏出第一步,当然比鲁莽地踏出第一步要强得多,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重要的是无论如何要踏出那第一步。在 张之洞 所处的年代,整个中国一派腐朽堕落的风气,尤其官场,无论什么事,多重要的事,如果迁延不决,最终会在各种“调查、研究、斟酌、酝酿”中拖黄、拖烂。因此,没有 张之洞 略有鲁莽的一步,没有他勇敢而义无反顾地踏出民族钢铁业的第一步,可能也就不会有辛亥革命前后年产生铁八万吨、钢材近四万吨、钢轨两万余吨的汉阳铁厂了。 ********************************************************************** 还有一种说法,是萍乡的焦炭含磷 (都是屁事) 炼铁的主要原料铁矿石和焦炭都可能含磷。无论在哪里化验铁或钢轨,它经过熔炼,改变了化学结构,都只能测出含磷多少,而不能显示磷从哪里来。要找钢轨含磷多的原因、要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就要先化验矿石和焦炭。汉阳铁厂早就实行了这样的制度。 早 在光绪二十三年二月间,盛宣怀接办铁厂初期,炼铁厂比籍工程师吕柏写信向盛宣怀反映,萍乡焦炭“磷质十一毫,如0.11%。……但嫌所含磷质过多,要成上 等生铁百色麻所用者,则此炭不甚合宜”,他建议用低磷的矿石来中和:“倘铁矿磷少,则萍乡之炭可多用”。 盛宣怀对此极为重视,命令德籍矿师赖伦“专取少磷之铁石”。我们读盛档《汉冶萍公司》可以得知,盛接办铁厂后的二、三年内,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是焦炭含磷, 根本不存在矿石不适合炼钢的矛盾。
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好消息:螺纹价格反弹
热度 2 gordon 2014-10-21 08:28
利益相关:我不是炒作螺纹的,就是判断一下宏观经济 钢材出口剧增、国内供应减少,加之贸易商大量退出市场少了蓄水池,是本轮钢材现货反弹的起因。 缺乏流动性的市场上涨和下跌都会显得急躁和冒进,目前华东市 场螺纹的价格钢厂利润丰厚。 ××××××××××××××××××××××××××××××××××××××××××××××××××××××××××××××× 一切都在计委的掌握之中,呵呵 注: 好消息,至少不怕硬着陆了 。 大棒放哪儿,谁不 “ 限产保价 ”就锤谁。 都一样,美国是怎么解决这个事的,呵呵 ××××××××××××××××××××××××××××××××××××××××××××××××××××××××××××××× 今年过去了,今年肯定是有惊无险过去了,就看明年怎么弄了。 明年没有什么头绪, 还是等今年数据出全再说吧,反正元旦、春节,还有一波消费。一月、二月问题不大。 注: 明年没啥问题,其实我估计很多人都成竹在胸了。 呵呵,这帮家伙 就是不知道后年怎么弄了。
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兔子在南海岛礁的基建速度够快的啊
热度 43 silentdarkness 2014-9-2 00:38
兔子在南海岛礁的基建速度够快的啊
房地产不景气,水泥钢材过剩产能可以在南海消化了。 看来兔子的高脚屋也就是三代了,再往后都是人工岛了。 啥时候直接把青藏高原的土方挖到南海,把南海填平算逑,省的一群国家闹来闹去的 赤瓜岛 南薰礁 华阳礁 南薰礁 赤瓜礁 赤瓜礁 东门礁 华阳礁 东门礁 赤瓜礁
2027 次阅读|21 个评论
分享 为啥90年代钢材、房地产好干啊?
热度 4 gordon 2014-6-10 10:29
我突然明白了,台湾的小企业向大陆转移,什么康师傅啊,乱七八糟的 那时候小、轻工都不好干,真的。问问90年代创业那帮人就知道了 我现在明白了,是因为台资过来了,我操 所以 国内的创业都集中在房地产上,或者钢铁、煤炭、建筑、运输、汽车上。 因为台湾没重工嘛,它的引擎、特种钢材都是进口日本的,我去 ×××××××××××××××××××××××××××××××××××××××××××××××××××××××××××××××   到了90年代初期以后,也就是92、93年,当时的台湾当局出于经济发展的需求,默许或间接承认了来自台湾的商人间接到大陆投资的行为,开始允许台商 经第三地间接到大陆投资,这样部分台商就得到了所谓的“合法化”。如此一来,在92、93年形成了第二波到大陆投资的热潮。 92年一年台商到大陆的投资, 就超过了92年以前所有台商投资的总和 。 而93年一年的台商投资又超过了92年以前所有台商投资的总和 。所以,这两年台商对大陆投资是增长最快的时期。而 到了90年代中后期之后,两岸经贸的发展带动了台湾的产业升级。   在90年代中后期,台湾岛内的电子产业特别是电脑产业,也开始向大陆转移,但这次转移同以往的传统产业的转移还不太一样。一般来说,当一个产业进 入夕阳产业,不具有发展优势的时候,才开始外移。而台湾的电子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在90年代中后期,也开始向大陆大量转移。到2005年的时候,台湾的笔记本电 脑产业,已经拆掉了在岛内的最后一条生产线。   台湾电子产业的大规模外移,与大陆的经济优势和整个国际电子产业发展趋势和环境是分不开的。台湾的许多产业,不论是传统产业也好,还是电子产业也好,都是做代工的,也就是OEM, 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这些产业跟成本、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 注:毛利低,成本敏感。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当时台湾电子产业的情况及国际环境。当时,台湾的电子厂商大部分都是代工的厂商,也就是给人家打工的厂商,需要按客户的要求 做。90年代中后期以后,台湾电子产业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则是由跨国公司促成的。在电子产业中,有个“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18个 月翻一番,或者说“三年翻两番”, 它对电子产业要求快速地生产、减少流通的环节,要争取做到零库存。当时这个潮流要求代工生产的成本要尽可能便宜,并且要 求要就近接近市场。而台湾的劳动价格很高,市场也基本饱和。而大陆的劳动力优势和市场优势非常明显 ,所以在跨国公司的要求之下,台湾的下游代工产业就不得 不到大陆来。这也就是台湾电子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外移的原因。 1991年两岸关系解冻,台商开始大规模进入广东和福建,将失去竞争力的出口产业——洋伞、鞋类、纺织品、 自行车——迁移到大陆,并利用二手机器设备作为投资,依靠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廉价土地和劳动力赢得了新的优势, 将传统的出口以“台湾接单、大陆出货”的方式转移到大陆实现,其销售也主要以通过香港实现的出口为主。1993 年以后,随着大陆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台商开始卓有成效地开拓当地市场,以食品、饮料、摩托车等内销型产业, 以及为大陆台商服务的化工、塑胶等中上游产品的投资为主,带动了台湾投资大陆的新热潮。同时,配合台湾经济 转型,其新兴的资讯产业的低档部分,如电脑的键盘、滑鼠、电线等,也向大陆转移。内销型外资,和资讯产品投 资,一般要求当地有较强的市场网络和市场吸引力,并且要求当地的工业有一定的基础。因此,1993年开始,台商 投资的重点逐渐从广东和福建转移到华东一带,并向北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推进。 1996年台湾资讯的制造业对江苏的投资 首次超过广东,理由是当地技术能力较强, 台湾新转移的生产也集中于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高的滑鼠、主机板、监 视器及其它周边产品等,由此也带动了当地乡镇企业资讯产品的迅速发展。 注:不过话说回来了,当年大陆连电脑主板都做不了,呵呵(大陆能做电脑主板都到90年代末了,毛利很低) 改开这一段,是谁做重工谁发财 ,跟普通人想的反一反。 你出厂房、土地,他出二手设备,关键是投资有风险,在商言商,这才是做生意的,呵呵 ××××××××××××××××××××××××××××××××××××××××××××××××××××××××××××××× 说实话,大陆发财这帮人还得感谢辉哥 经过李登辉访美风波之后,1995年底,连战提出两岸关系 以经贸为主轴,并建议专门为大陆而设置的经贸特区,实施两岸局部三通,随着统一、台塑等策划在大陆投资电厂, 大企业准备大步迈向大陆之际,李登辉提出了大陆政策要戒急用忍,一下又来了一个急刹车。    李登辉的考虑和政治反应,实际上正是担心经贸整合过快会使台湾对大陆依赖过度,“以商迫政”,使国民党 政府在政治上无法维持实质独立的地位,动摇台湾政府的权力基础 、李登辉及其政治联盟的权力利益。 给辉哥打个kiss ,辉哥我爱你 实际上从1994年开始,两岸经济整合已在台湾政府 的制约下出现了逆转的趋势。 在下游企业输出大陆之后,台湾传统的上中下游一贯制产业结构,势必带 动中上游大企业对大陆的投资,以便整合它们原来的下游市场。但是,这种中上游投资明显受制于政治因素。 其实就是大陆的中上游 + 台湾的下游产业,这么一个格局。 由于台湾赴大陆投资急剧增加,又集中在制造业,难免造成台湾产业空洞化的危机。台湾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 值中的比重由1987年的39.4%下降到1994年的30.8%,下降幅度很大。虽然在转换时,台湾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由轻 工业和劳动密集工业向重工业和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转化, 大陆也可以这么做,向重工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转换 。现在这个方向其实是对的,钢铁、冶金、造船、石化、半导体。 只不过是中、日、韩、台 成本交织在一块儿了。 另: 现在想来柳传志说的是真的 ,90年代电脑公司也有倒闭的,例如长城。 史玉柱以前做汉卡的,也不做了,汉卡核心人物是 “ 姜巨满 ” ,巨人集团倒下。 豪杰解霸的梁肇星以前是巨人公司的。 在传统印象里,一直以为90年代是充满机会的年代,实际上生存还是很现实的。
664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2013年1月 钢材涨价?
热度 4 樱木花道 2012-12-30 01:00
莫非 钢铁瘟猪股 2013年4月会有一波行情? 向新LD敬礼?
615 次阅读|4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4 23:30 , Processed in 0.02378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