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爱国主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微写作1】发布会&看电影
热度 21 清风徐来 2017-5-19 14:33
管理学的核心,是人。人只要有愿望,就要行动。一行动,就会发现自己实际上是困在一个局里。所以,管理学,本质上就是教人“如何破局”。——摘自宁向东“001号知识发布会”演讲。 罗辑思维公司5月18号晚上的001号知识发布会我没看。不过事后看消息,得知将又有若干款新产品在“得到”发布,其中包括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开设的订阅专栏《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小标题:人人都用得上的管理学)。看介绍说,这个栏目精心选择了几百个中国人的工作场景,不讲理论,只讲破局的智慧。这栏目还蛮吸引人的,又让我蠢蠢欲动。不过又转念一想,已经订阅的若干专栏都梗阻在哪里让自己有些消化不良,再订阅一个,是不是要让自己变成屯积症? 没看发布会,是因为我去看《摔跤吧,爸爸》了。首先要说的是这部片子真的很好看,全程2个多小时始终吸引着人,一直跟着它的情节,时而紧张,时而激动,时而哈哈大笑,直到剧终。印度国宝阿米尔汗再次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冷酷严苛、不苟言笑、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摔跤世界冠军而近乎疯魔的父亲。全剧充满了爱国主义热情和励志的煽情。弱小者的成功逆袭,配上爱国主义的进行曲,永远热泪盈眶,永远热血沸腾。 我查了一下,这部印度神剧在淘票票上38W+人的评分是9.7分,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分,超过了豆瓣评分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赎》的9.6分。不能说它在故事性、情节性、艺术性上拍的比肖申克的救赎好,但是可以预见的是这部片子将创造一个令人瞠目的票房奇迹。
738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僵尸帝国,山寨帝国
热度 1 gordon 2017-2-13 09:04
认知和形式化进行拆分 认知不对,也能搞出来。 它的动力来自于爱国主义,这种东东 完全不是本学科的动力产生的。 当然对本学科有兴趣的人,也极少,只有天才 才具备。 所以,它就搞了一个僵尸帝国。 然后就山寨别人,呵呵 ***************************************************************************** 华为请 “金一南” 这样的人去搞讲座,使得我极为 “恶心” (神评论, 制服版 举手 “ 大婶子” ) 主要是因为形式化这个东西,公司损失不大,最可悲的是员工, 很快就随着自动化的发展,而被淘汰。 它在全盛时期,问题也不大,因为员工工资高啊 ***************************************************************************** 那么 真正付出代价的是底层的中国民众 ,一些没有什么本事和能力的人 真正付出代价的就是那些没有什么本事,也什么也学不好的五毛 ************************************************************* 所以,我一遇见 “人本主义” ,就立即扑上去,从来没人给过我这般温暖 ************************************************************* 对这个企业没什么成见,跟史玉柱的 “游戏下乡” 一样,这个社会的产物 企业只是加强凝聚力,没有 “让你变聪明” 的责任 ************************************************************* 在中国社会生存,至少你应该打得过华为那帮人 当年,为此跟盟友决裂,跟公知还打过一场 笔战。 ************************************************************* 一个人一个活法,只是展示一下另一些人是怎么活的 ****************************************************** 还有,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不明白,都山寨的 当然,必要的模仿,必不可少 ****************************************************** 知其所以然的学习 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战胜 “ 华为、中科大 ” 这帮人 或者,另一个指标 他们都来看你的文,他们都来山寨你
2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甲午战争时期的炮兵战术
gordon 2016-11-30 05:37
甲午战争时期的炮兵战术,当时好像还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但是有一样可以确定,普法战争中,普军的伤亡比法军大。 日军在甲午战争时期的火炮真狂野,弹药消耗量不会小。后勤压力由单发枪来弥补。 注:炮兵冲在最前线 ************************************************************************ 毛奇在普法战争时,并不知道,普军的火炮比法军好。法军的火枪比普军好。 法国的步枪当时是保密的,而且法军还跟普军进行过联合演习。 毛奇主要还是靠铁路和人多 (兵役制) 野战炮兵,就是那样,肯定得往前冲。恩格斯说的意思是,火炮占优势,就不要往前冲了。但 情况总是变化的,万一不占优势了呢 正确的解释,还是分层抽象,在指挥的那一个层级,野战炮兵该怎么使,还怎么使。 不以 兵器进步为转移 。 不这么分层,复杂度太高 。(动不动就要变;训练成本很高的;以人为本嘛,不能老变) ************************************************************************ 弗·恩格斯写于1874年3月13日 载于1874年3月25日“人民国家报”第35号   一个被喂肥了的莱比锡市民的铁血爱国主义,看来被一件不痛快的事情挫伤了:据法国人断言, 在麦茨投降 以前,他们没有损失任何火炮,相反地, 德军在这方面却受到了损失 。 这位得了 火炮狂热病的市民 请求著名的半神人毛奇加以澄清,于是毛奇就在“莱比锡日报 上发表了他的一篇可笑的先知箴 言,以示答复。这篇箴言的意思是说,虽然在审理巴赞案件 时某些法国将军曾说出了一些关于双方缴获火炮的不准确材料,但是终究应该承认,德军在8 月16日总共缴获了法军的一门火炮,而法军则在18日夺走了德军的两门火炮。说这些就已经够了。 但是,沉默寡言的毛奇还要做一篇演讲,否则无论如何是不行 的。于是,他就向那些虔诚的糊涂虫们说, 根据“现代战术”,炮兵应该在最前列作战 ;因此,德军才损失了两门火炮。 从他这些话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法军也遵照 他的这种“现代战术”行动,他们损失的火炮会多得多,因而会得到他的称赞;因为,据他说, 奥军炮兵在战斗的最前线支援了步兵 。他们“极其光荣地”损失了 160门火炮。他郑重地说, 奥军炮兵所以做这种机动,是因为奥军的步兵在装备上不如普军 。 注:普奥战争中,普鲁士的击针枪占优势,奥地利火炮占优势。 这样说来,既然法国沙斯波式步枪比德国的针发枪高明, 德军 炮兵也就有理由必须去做奥军炮兵在凯尼格列茨 做过的好事。 但是, 法军 炮兵并没有必要 毫无目的地 让敌人的在膛线结构和机动性方面比自己强的炮兵来轰击自己。自然,对毛奇说来,在1870年8月14、16和18日这三天中就有4万名德国被打死打伤,这是很不体面的,虽然法军炮兵的管理方法在他看来是极不明智的,以致直到现在他还说:   “在这种条件下 没有任何损失或者只损失一门火炮这个事实,是否能特别证明法军炮兵在战斗中的灵巧和顽强,——这还是一个问题 。”   但是,你们可不要认为,法军炮兵在那些日子里的行动不太合乎规矩,或者至少同德军炮兵相比不太合乎规矩,尽管毛奇的这封字数不多的信会使你们这样想。 毛奇勇敢地断言,说什么法军炮兵“大部分都是很容易消灭的敌人”,我们要用毛奇自己的说法说,这种断语是“不太合乎实际的”。谁想更详细地了解这一点,就 请他看看东普鲁士第一炮兵团的一个炮兵连连长、炮兵工程兵混合学校教官霍夫鲍威尔上尉的“麦茨各次战役中的德军炮兵”(1872年柏林米特列尔父子出版社 版)一书 。显然这是一本半官方的书!毛奇知道,像我们这位莱比锡市民那样提出这种愚蠢问题的人,是不会看这种书或者是看不懂这种书的,于是他就 指望,那些能看懂这种书的人将“闭口不言”。   毛奇关于使用炮兵的“新”方法的高谈阔论,连花几张纸来写它也不值得。 那样使用炮兵不仅炮手和马匹要遭到大量损失,而且弹药耗费巨大 ,以致在短期内不 能得到补充。加之,由于采用毛奇的“新战术”的结果,德军炮兵为了使科学增光而杀伤自己同胞的机会,比原来设想的要多得多。1870年8月14、16和 18日发生的情况就是这样。“新战术”使得炮兵射击被科学地弄混乱了,结果不得不撤销前令,并要求停止向德国军队开火这种背叛性的疯狂行为(见霍夫鲍威尔 的著作)。   但是,正如 一级 铁十字勋章获得者和自己上司的绝对崇拜者霍夫鲍威尔上尉自己所说的,德军炮兵在那些日子里的行动带有“临阵决策的性 质”。毛奇赶忙把这称做是实现了“现代战术的要求”, 这种战术“规定,炮兵不敢害怕(毛奇文风如此)加入作战部队的最前线,或者,在反击敌人冲锋的时候, 坚持到最后一分钟并掩护其他兵种” 。但是,这些要求早在毛奇提出之前很久就已经向炮兵提出了。关于炮兵的“现代战术”的内容根本无法确定。在1815年以 前,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值得注意的成文的东西,从1815年起,普鲁士炮兵由于无所事事而逐渐瓦解,它的军官们就知道互相争吵。从1866年起,普鲁士人 相信 ,他们掌握了火炮的奥秘,因为他们偶然地 拥有了比他们一些邻国更好的火炮 。在法国战争期间, 他们才开始为自己的炮兵摸索战术 ,因为即使最愚笨的人也知道炮兵战术必须随着火炮的每一个重大的改进而改变。   毛奇及其娄罗们在书籍,报纸,演说和书信中大肆宣扬他们的既十分幼稚又极其老朽自负的先知箴言,而普通的人道则要求对这种箴言加以嘲笑和斥责。
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们伟大,因为,他们总是太过渺小
热度 83 子奉不语 2016-8-9 23:25
我们伟大,因为,他们总是太过渺小
今天我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每次奥运都可以极大的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凝聚对祖国的认同,因为爱国主义就是一种真实朴素自然的情感。每次奥运总有公知们忍不住发声,因为他们始终克服不了心里的阴暗和龌龊。 我从不否认,这世界总是有太多的宵小,这是世界的一部分,他们必然存在, 不然,人们无从知道,什么叫做无耻,什么叫做卑劣,什么叫做不公。 人们也无法理解,光明、勇敢、坦荡、正义,到底有何价值。 另外,我厌恶所谓“心态成熟”的说法…… 我就从不忘记,更不会原谅。因为我不愿意背叛心中的正义。 而那些宣传大度的贱货们, 而那些沾沾自喜的小人们, 他们费尽心血,用金钱、地位、权势……来包装自己,让自己像一个人一样,能有说话的资格, 却只表现出自己的渺小。 他们的渺小,让我们有机会变得伟大。
1102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日本法西斯主义是怎样炼成的?(转)
gordon 2015-4-11 13:57
注:这个家伙搞了 "善恶二元论" ,呵呵 在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感性地回顾和加深对暴行的记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性地了解当年日本何以会走上这条邪路。这不但有助于从一个方面正确判断今天日本是否又在步入歧途,而且对于国际社会吸取历史教训也具有借鉴作用。 阅读二战中日本第一手的文献,尤其是一些特别具有宣传意义的 言简意赅 的公开文件,可以回归当年的话语环境,为思考这个问题提供历史教科书难以容纳的原汁原味的材料。 这里向读者推荐的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为了全国总动员,尤其是向各级学校灌输军国主义伦理,日本政府文部省向全国各级学校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大纲《臣民之道》,它堪称了解日本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简明读本。 “王道”对抗“霸道” 《臣民之道》说,日本和西方文明的这个根本差别就是今天日本和西方国家冲突的根源。 现存的世界秩序是由西方建立在个人本位之上的丛林法则规定的,而“日本的使命”是要把自己文化中家国一体的 美德引入国际社会,建立以“德治”为本的“国际新秩序”,从日本一国的“和谐”达到天下的“和谐”。 在其他的文件和宣传中,这套话语引用中国古典政治概念中的“霸道”和“王道”,说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是“霸道”,依靠的是力;日本主张的国际秩序是“王道”,诉诸的是“德”。 中国人熟悉的抗日样板戏《红灯记》中日寇宪兵队长鸠山那套“王道乐土”的说教是有历史真实性的 。 这个“西方文明”和“日本文明”的对立,被《臣民之道》用来解释日本面临的内外危机。 国内是明治开国以来这些形形色色的 西方“主义”“渗透国家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得“祖先传承下来的民族特色和美德及风俗受到了损害” ,危害了国本。现在要对这些西方观念做系统的清理。 国际上,欧美弱肉强食的霸权把亚洲民族逼到了毁灭的边缘, 西方那套基于个人主义的观念瓦解了亚洲传统文化,日本的政治使命是用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来帮助亚洲人民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精神上解放自己,恢复独立。 《臣民之道》用这样一套“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或者“王道”对抗“霸道”的话语来解释日本对外战争的历史。它说日俄战争“开始改变欧美统治世界的趋势,日本的胜利导致了匍匐于英美影响下的亚洲国家的觉醒,开始了要求独立的运动。” 日俄战争后日本受到西方的压制,“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民族生命受到长期压抑后的爆发。”“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事变就是日本朝向建设以道德原则为基础的世界的一步。” 它说中国被英美引入歧途,视蒋介石政府为西方帝国主义的傀儡,声称“中国问题”的解决不止是要推翻中华民国政府,而且是要把中国完全并入以“道义原则”为基础的大东亚共荣圈。 苏联、德国和意大利:日本治道的榜样 《臣民之道》把世界描绘成一个英美文明和日本文明从哲学到政治二元对立的决斗场,但也没有忘了告诉臣民们吾国之道不孤。 当《臣民之道》下达到各级学校时,日本早已和德国以及意大利订立了反共产国际的同盟,和苏联则刚刚签署了友好中立条约,结束了十多年的紧张关系甚至在外蒙的武装冲突,使得它可以放手侵华,在太平洋对付英美。 在《臣民之道》中,这三个国家是日本在全世界仅有的盟国或是友邦。 为什么是这三个国家呢? 《臣民之道》不是从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的角度,而是 从国内政治的角度来说明的 。它说“增强总体战机制的基本目标”就是“让每个天皇臣民完成由他们各自的社会责任所规定的任务”。虽然“满洲事变”后日本的“民族精神逐步提升,但人民对国家政治整体之基本原则的理解和其天皇臣民的意识还有待于加强”。从这个角度,日本可以借鉴苏联、德国、意大利的体制。 《臣民之道》把“社会主义”列为西方意识形态来拒绝,但这并没有妨碍它肯定号称社会主义的苏联的治道,说苏联要“通过共产主义实现对世界的统治,为此制定了用阶级独裁来凝聚全国力量的政策。” 对统治世界的帝国主义野心(姑且不论这是否是当时苏联外交的目的)的谴责让位于对国内“凝聚全国力量”的赞赏,说明《臣民之道》真正关心的并不是什么国际正义,而是有助于“凝聚”本国国民的手段和在国际上展示的力量。 对纳粹德国,《臣民之道》则远不止是赞赏,而是无条件地推崇和认同。 “基于于血脉和土地的原则,德国的目标是要摧毁盎格鲁-撒克逊种族对世界的统治和它强加于德国的压力。为达此目的,它已经在整个民族中建立起对纳粹统治的信心和服从,并正在贯彻总体主义(即极权主义)。意大利的理想是恢复伟大的罗马帝国,它为达此目的采取的政策和纳粹基本相同。” 《臣民之道》的根本谬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到世界范围内民主思潮的冲击,日本大正天皇时期曾经有过一定的议会民主制和党派政治,社会舆论也一度十分活跃,甚至可以说是“众声喧哗”。 但进入三十年代,在日本军部、财阀和民间极端势力的合作推动下,明治晚期兴起的军国主义和皇权专制思想的影响迅速上升,占据了社会思潮和政治讨论的高地,自由民权思想受到全面压制。这个历史的急剧转变最终使得《臣民之道》这样的政治宣传成为帝国唯一的意识形态。 今天回顾那段历史,我们应该看到侵略暴行毕竟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最终结果。对军国主义的认识应该上溯到什么是军国主义或者法西斯主义,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为什么有吸引力这个历史的深度。 在这个意义上,《臣民之道》的思想和逻辑非常有代表性。它在国内和国际意义上有两个根本谬误。然而在当年政治和经济危机下的日本,这些谬误也正是它能够迷惑人之处。 在国内意义上,它拒绝接受现代社会“公民”的概念,用“臣民”来定义个人身份和个人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这个“臣民”虽然没有公民根据宪法所拥有的各项个人权利,但却有来自天皇和国家的深切关爱,他们每个人都是皇国血缘的一分子,组成一个“大和民族之家”。 大和子民的相互关系是兄弟姐妹,他们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是小辈与长辈之间的孝顺和慈爱。接受这个“臣民”身份的人相信宪法规定的个人权利会分裂这个大家庭,而家国纽带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把他们结合在一起。 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臣民”身份认同上的“皇民”意识,使得八千万日本人完全丧失了独立思考,对国家政治毫无批判意识,沦为军国主义的炮灰。 很多人在战败时甚至选择自杀来对天皇“尽忠尽孝”,因为他们相信战败将带来天皇制的毁灭。没有了天皇制,日本就国将不国,它的子民也就没有了家。 在国际意义上,它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它用“文明”话语把世界一分为二,“西方文明”本质上是邪恶的,“东方文明”本质上是善良的。日本和英美之争是善恶之争 ,背后是哲学理念、人生观甚至宇宙观的不同。 这种善恶二元论完全是对人类文明史的歪曲。 它以批判英美的帝国主义霸权为名,完全否定现实中起码的或者正在发展中的国际秩序,说它不过是丛林法则,可以弃之不顾。 它把一套由日本传统文化来定义的含含糊糊的“道德”话语推向国际社会,取代各国都听得懂的国际关系的语言和概念,争夺国际话语权,以此为根据另搞一套。总之,玄而又玄的“文明”话语就这样为现实中的“大东亚共荣圈”和“王道乐土”的霸权政治服务。 它对自己明治维新时期虚心当西方的小学生、在制度和技术上向西方学习并获益巨大的历史闭口不谈,否认自日俄战争以来被西方接纳进强国俱乐部,尤其是在一战后成为世界五强(英美法意日)的事实, 把自己说成一直是被西方国家压制,以至连中国正常发展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在它眼里都成了英美扼杀自己的工具。 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批判在它那里完全成了自己公然作恶的借口,甚至颠倒黑白,把对中国的侵略说成是对英美帝国主义的反抗。 对反映在《臣民之道》和其他类似文献中的这些话语和说教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深入到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和观念的层次,知道它们究竟是如何为侵略战争辩护,如何让自己的人民心甘情愿做炮灰,又是如何欺骗和迷惑国际舆论的。 只有对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有相当的理解,对具体的战争暴行的历史记忆才会更牢固、更鲜活,对类似的历史现象才会更敏感和具有免疫力。
0 个评论
分享 我遇到的美国爱国主义教育
热度 25 punishment 2015-2-13 03:51
我遇到的美国爱国主义教育
上次跟同学去吃德州路边摊桌上拍到的。 图中文字:“扫一下条码,亨氏公司就会向负伤勇士项目™捐助一块五毛七。” 我总结几个特别美国的地方: 1. “感谢老兵”,这是美国(?好像不仅美国)政治正确 2. 美国式的捐款文化:不捐大钱没关系,可以捐零钱;抠门没关系,公司可以match;甚至不愿意掏钱都没关系,有大公司帮你捐。当然大公司也不是做义工,捐的钱大部分都可以抵税。 3. 扫条码发facebook:当你不用花钱就得到服务时,你不是客户而是商品 4. 政府办的老兵服务没人信,要钱全得靠NGO 5. 募捐项目还有自己的商标 6. 无孔不入的广告投放:在世界其他地方,恐怕没法想象捐款还可以做成病毒营销,或者捐款还可以和商业广告难分彼此
个人分类: 世界真奇妙|1454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老美的爱国主义教育
热度 33 2015-2-13 00:27
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实实在在,深入人心。不仅正式体育比赛都要奏国歌,连小学生的比赛项目也是一样。 我家老大在小学一年级。前几天他们年级表演一个音乐剧,就在学校的小礼堂里。节目没开始,先要对国旗宣誓,再要对州旗宣誓。老美大多能背出来,因为他们从学前班就开始接触这个仪式,有的更早,在幼儿园里就得到了熏陶。 还好在电影院里还没有这些仪式。印度好像有些地方,在看电影前也要奏国歌的。
1010 次阅读|26 个评论
分享 10美元的小旗
热度 50 七月群山 2014-10-29 07:56
经常看到一个坐轮椅 的黑人 ,在路口杂货店的附近卖星条旗。他像奥巴马一样干瘦,短髭花白,总是戴一顶绣有鹰锚标志的棒球帽、穿一身干净的旧式军便服,上面还缀着十几枚各式的徽章。他的轮椅上插满了巴掌大的星条旗,一面卖10美元,我问过。 某天我们一帮朋友闲得无聊,8个人凑了两块钱去 路口杂货店 买六合彩 。我也是多事,想着接济一下“ 奥巴马”,就过去说买两面小旗玩玩,以为一面顶多一两块,哪知道人家开价10块。我翻遍口袋,总共只有6块,只好在他期待与感激的眼神注视下,揣好钱包,很不好意思地转身离开了。 朋友说,“ 奥巴马”根本是带有欺骗性质的变相乞讨:他那身行头,有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的多种元素,各种不对劲。其实,人家“ 奥巴马”也没说过自己是退伍兵,他不偷不抢,也没有堵着店门口叫卖或者骚扰别人;他只是安静地坐在拐角的阴影里,享受凉风的样子。是我自己,把黑人、军服、徽章、星条旗混在一起,作出自以为是的有关“爱国主义”的演绎和推段,怪的着人家么。 高明的骗子甚至不是骗子,他是让你自己欺骗自己。
849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当年为了这展览麻省教授被中国学生会大骂围攻
热度 24 草蜢 2012-9-1 12:32
其实本来这个展览就是批判日本人的种族主义的. 俺也觉得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看了展览中国人第一个反应肯定不是中日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结果麻省理工中国学生会认为是麻省故意侮辱中国人民,要求麻省开除这几个主办的教授 大家觉得尼? 请投票 麻省理工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吗? 俺看明明是麻省的教育出了问题吗,你看你们都咋教滴人家孩子。咱门加州理工滴没见到这样糊涂地。 麻省理工网上图文展览"脱亚" 展览的总结部分: Because racism in the age of imperialism is most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white supremacism” (and the smug rhetoric of a “white man’s burden”), this explosive outburst of Japanese condescension toward China and the Chinese seems all the more stunning. In the Western hierarchy of race, so-called Orientals or Asiatics or Mongoloids were lumped together—below the superior Caucasians and above the “Negroid.” In their inimitable way, the Japanese promoted these stereotypes where the Chinese were concerned, even while trying to demonstrate their own identity with the Caucasians. What made this even more disconcerting was the intimate overlay of race and culture in the case of Japan and China. No non-Chinese society was more indebted to China. Japan’s written language, its great traditions of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vast portions of its finest achievements in art and architecture—all came from China. In an abrupt phrase familiar to all literate Japanese, even in the Meiji period, China and Japan were culturally as close as “lips and teeth.” But that, of course, was the point—and what made this outburst of anti-Chinese sentiment a very peculiar sort of racism on the part of the Japanese. The Chinese were contemptible because they were deemed inept.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China” was symbolic and self-referential. “China,” that is, stood for “Asia.’ It stood for “the past.” It stood for outmoded “traditional values.” It stood for “weakness” vis-à-vis the Western powers. It stood, coming even closer to home, for “evil customs of the past” that Japanese leaders ever since the Meiji Restoration argued had to be eradicated within Japan itself if their nation—and Asia as a whole—were to survive in a dog-eat-dog modern world. “Old” China was the Anti-West, the Anti-Modern (a notion China’s own Communist leaders would later embrace with a vengeance themselves). As a consequence, while the corpses were unmistakably and brutally Chinese, they stood for a great deal more as well. To return to Fukuzawa’s famous phrase, killing Chinese amounted to “throwing off Asia” in every conceivable way. This was seen to be essential to Japan’s security, its very survival. It was deemed progressive. It amounted, when all was said and done, to embracing a “modern” kind of hybridization. Where the old Japan had been distinguished by enormous indebtedness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new Japan would be distinguished by wholesale borrowing from the modern West.
1382 次阅读|13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4 11:34 , Processed in 0.02881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