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伯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弟弟问题
gordon 2017-1-21 00:02
弟弟问题:乔的爸爸许诺乔,如果乔挣够了50元钱,就可以拿这笔钱去野营。但他后来又改变了想法,让乔把这50元都交给自己。乔就向他的爸爸撒谎,说自己只挣到10元,然后把这10元交给了爸爸,自己用40元去野营了。乔把这件事告诉了弟弟阿里克斯,请问,阿里克斯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爸爸吗?为什么? ******************************************************************************* 呵呵 老外就是挺逗的啊 哈哈哈
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被创伤打倒之后,我们该如何重新站起来?|从桑德伯格的演讲说起(转) ... ... ...
热度 1 gordon 2016-5-21 17:18
“当石头沉入池塘,水面的涟漪,即使在石头沉底后仍会持续。” ———— 心理学 “今天我想和你们说的是,当悲剧发生了之后,你们该如何应对?” 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微微皱了皱眉头,紧接着露出了一个充满力量的笑容。当我看到她的演讲时,忍不住被她的优雅迷人所吸引。她穿着亮黄镶边的的深蓝色学位袍,身后伯克利分校的金色徽章校旗在风中摆动。 她正站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毕业典礼台上。这位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两个孩子的妈妈,面对着数万名即将毕业的美国年轻人们,分享自己过去一年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 而当我想起,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我的心却感受到一阵颤抖。 她在一年零十三天前,刚刚失去了她的丈夫,人生中的挚爱。 桑德伯格和丈夫戴夫·古德伯格(Dave Goldberg) 在墨西哥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时,不幸发生了。她午睡醒来,发现丈夫躺在体育馆的地板上,停止了呼吸。她不得不独自飞回家,告诉孩子们他们父亲的死讯。 她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的棺材渐渐地没入地面,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无力。 这个打击让她无比痛苦。她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哭泣,直到哭得极度疲倦了才昏昏睡去。她感到每一天都漫长的像一整年。丈夫去世后30天,她觉得自己已经悲伤了整整30年。 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无论桑德伯格做什么,她都感觉那令人窒息的悲伤将永远伴随着自己。但到了今天,在她丈夫去世后的一年零十几天之后, 桑德伯格逐渐学会了使用“修复力”,让自己一点点好起来。 “我希望你们可以学习到一些我对于死亡的体悟——那些关于希望,力量,以及我心中永不灭的光…… 你们并非天生具有从苦难中康复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就像肌肉一样,是可以锻炼的,然后当你们需要时就可以用到它。” 这位正在逐渐学会应对创伤的伟大女性说。 “修复力”(resilience)大概是我们身上最神奇的事情之一。我们经历了重创我们的灾难和创伤,但我们仍然有能力修复这些创伤,重新回到健康正常的生活轨道。 是 时候向你们介绍Emmy Werner了。她是最早提出“修复力”(resilience)概念的心理学家之一。她在1980年代对夏威夷Kauai岛上的698个孩子进行追踪 研究,并因此登上了《纽约客》的报道。Kauai是一个贫穷的小岛,许多参与调查的孩子们都有酗酒或染上精神疾病的父母,这些父母也没有挣钱的能力。 在这 种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2/3都在10岁后的少年时期开始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 ,比如成为无业游民、染上毒瘾、青春期怀孕……然而出乎Werner意料,还 有1/3的孩子没有染上这些问题,而是成长为自信、能干、关怀他人的优秀成年人,在学业、家庭和事业上都获得了成功。 Werner 认为,这1/3孩子有能力摆脱糟糕环境影响,她把这种能力称为“修复力”。 拥有修复力的人,像有弹性的橡胶一样,能够承受外界带来的创伤,并修复这些创伤的糟糕影响。他们因此能够比其他缺乏修复力的人更能获得成功。 让我好奇的是,为什么一部分孩子,会拥有另一部分孩子缺乏的修复力呢? 修复力是一种个人特质吗?如果我之前并不觉得自己有修复力,我还可能在之后发展出这种能力吗? 事实上,修复力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你选择的行动。 对 “修复力” 最好的理解是什么呢?嗯,你可以将它理解成一个过程。 我们经常将修复力误解为一种个人特质 ,我们会说你这个人有没有“坚韧不拔的品格”。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让我们明白, 修复力其实是我们行动的结果 ——你如何应对你周围的情况,你如何保护自己不受到糟糕环境的影响,如何努力让自己成长为更好的人。 –创伤会给我们留下什么– Oscar蠕动着嘴巴,他感觉一句尖利的叫声正在自己的喉咙里涌动。 这个9岁的美国男孩急忙举起一个金黄的圆形摇铃,放在耳边不断摇动。摇铃的金属片相互碰撞,发出持续而有节奏的清脆声响。Oscar逐渐平静下来。 看电影《特别响,非常近》 (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 的时候,我实在为Oscar这个小家伙感到揪心。他总将金色摇铃带在身边。外界的许多东西都容易让他害怕。他恐惧公交车、地铁等一切交通工具,也没办法一 个人走过人造池塘上的狭窄木桥。每当他感觉自己被焦虑环绕时,他便开始摇晃金色摇铃。只有清脆而恒定的铃铛声,才能够让他渐渐平静下来。 和大多数活泼的小男孩一样,Oscar以前不需要这个摇铃。一切都从911那天发生了变化。他的爸爸在那场灾难中丧生,他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刺激。他开始恐惧生活中的许多东西,摇铃成了他的“冷静仪式”。他不幸患上了PTSD——“创伤性应激障碍”。 我们在不幸遭遇了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后,有时会出现异常的心理和行为。 比如在脑海中不时闪回灾难发生时的情况,并伴随着身体生理上的不适,出汗或者心跳加速。我们可能开始容易受到惊吓,因回想起受伤时的场景而感到压力巨大,产生强烈的愤怒、内疚等负面情绪。严重的会影响我们进食、睡觉,甚至不能正常生活。 在心理学上,这种症状被称为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创伤性应激障碍)。 在我们的生活中,家庭暴力、性侵犯、车祸等创伤性事件都可能导致PTSD。PTSD是人们在遭受创伤后形成的精神障碍,它可能在创伤后立刻出现,也可能延迟一段时间出现。 虽然在心理学上,对PTSD已经有相对成熟的治疗方式。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缺乏对PTSD的正确认识,使患者和身边的人遭受了原本不必承受的痛苦。 –我们为什么会受到可怕记忆的伤害– 可怕记忆的不断重现是PTSD患者的一大特征。患上PTSD的人,常常会承受创伤记忆在相当长时间中的不断闪回。这些记忆会在白天或者睡梦中,一遍又一遍在脑海中重现。每一次重现,都会给PTSD患者带来痛苦的折磨。 为什么在创伤过去之后,我们还会不停地受到可怕记忆的折磨?我们为什么会无法控制自己的记忆,在脑海中不断重现遭受创伤的情景? 这个问题在研究界尚无定论 。但如果能弄明白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恐惧,我们大概离答案就更近了一点。临床心理学上对恐惧的实验研究,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加 州理工学院的临床神经心理学家Feinstein的实验项目之一,是如何让“无畏者”感到恐惧。他的实验对象是S女士,一个几乎不害怕任何东西的人。 Feinstein在6年时间里,尝试了各种方式让S女士感到恐惧。他带她去看最吓人的恐怖电影,进入有着“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之称的Waverly Hills Sanatorium鬼屋,领着她走到一个装满蛇的大箱子前面。然而,在其他游客都被吓得大声尖叫的时候,S女士却只微微一笑。 事实上,S女士是由于病变而丧失了感到恐惧的能力。她患有一种非常罕见的基因疾病,出现皮肤损害和大脑钙沉积——这摧毁了她左右大脑半球的杏仁核。脑科学的不少研究者认为, 我们大脑中的杏仁核是恐惧情绪产生的神经中枢。 不过过去的大部分研究,只能从正面证明这个假设——研究者通过大脑成像观察到,当人们感觉恐惧时,杏仁核部分会呈现活跃态。而S女士给这个假说提供了反面的论据支撑: 当我们大脑中的杏仁核被摧毁后,我们会丧失感到恐惧的能力。 大脑杏仁核的过度活跃,被研究者认为是PTSD患者不断闪回创伤画面的可能原因之一。 神经生物学家Mike Koenigs曾经研究过在越战中受过重伤的老兵,他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教授。在参与研究的200名大脑受伤的老兵中,有一半老兵患上了PTSD。Koenigs惊讶地发现,大脑中杏仁核受损的老兵中,没有一个人患上这一精神障碍。 Koenigs说:“我们知道,在有恐惧或焦虑障碍的人身上,杏仁核往往会过度活动。”尽管他强调,现在还不能过早地得出确定的结论,但研究结果暗示着, 人们要罹患PTSD的一个可能条件,是大脑的杏仁核保持活跃状态。 –我们如何训练出“修复力”– 桑德伯格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 “正如我们的身体有一个生理免疫系统,我们的大脑也有一个精神免疫系统,有一些步骤可以帮助你们开启你们的精神免疫系统。” 这听上去可真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结论。而在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不少研究者们已经探索出了修复力的部分产生机制。这些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拥有的“修复力”,并更容易地学会使用它。 1. 让大脑发挥强大的自愈能力 PTSD并非是一种与身体无关的纯心理疾病。如果我们不幸患上了PTSD,我们的大脑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和伤害。 有 研究者对越战退伍老兵的大脑进行磁共振成像扫描,发现患上PTSD的老兵比起没患的人,大脑中的海马体体积缩小了约20%。xx学家kitayama指 出,大多数PTSD患者的大脑海马体体积都有损害,体积缩小。而且患者PTSD的程度越严重,海马体受到的体积损害就越厉害。 幸运的是,我们的大脑拥有强大的自愈能力,能够逐步修复这些损伤。 生物精神医学家Brigitte Apfel和同事研究了海湾战争退役老兵的大脑成像。他们发现,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后,患上PTSD的老兵大脑中的海马体体积会开始增加。等到他们的PTSD基本康复,他们大脑中的海马体能够恢复到和常人差不多大的体积。 2. 你可以训练出新记忆,用来战胜糟糕的旧记忆 患上PTSD的人一直在受到创伤记忆的痛苦折磨。创伤记忆的片段会不受控制地在他们脑海中反复闪现,这些记忆与他们受到的伤害和痛苦紧紧相连。因此每次记忆一闪回,他们就会条件反射地感到恐惧,无法控制自己。 难道我们就没有办法打破这些记忆和恐惧的联系吗?我想你和我一样会喜欢这个好消息——有。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出新记忆,用来战胜糟糕的旧记忆。 ***********************************************************************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Mary Jones就在实验室里,成功帮一个三岁的小男孩训练出新的记忆,让他不再害怕兔子。小男孩在实验之前,特别害怕小白兔、小白鼠和一切有白毛的物体。 Jones采取的办法很简单,让小男孩看到兔子时,重新产生愉快的记忆。 她 让小男孩和另外三个小伙伴一起玩耍,每当玩得高兴时,就向他展示兔子。又或者在给他看兔子的时候,给他一些点心做奖励。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男孩忘记了 对于兔子的恐惧感,开始愿意抚摸兔子了。这心理学上成了著名的“恐惧消退”(fear extinction)理论,也由此发展出了心理医生在治疗恐惧症时最常用的行为疗法“暴露疗法”。 3.利用“窗口期”,砍断旧记忆和恐惧之间的链条 但就算我们训练出了新记忆,旧的记忆仍然存在。它们会在我们的脑海中伺机而动,重新唤起我们的恐惧。因此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如何打破旧记忆和恐惧之间的连接。 研究者们发现, 重历恐惧能让我们的旧记忆进入不稳定的状态,从而让我们有机会重塑记忆 。当我们重新回想起一段旧记忆时,记忆会进入不稳定的状态。在几个小时后,经过复杂的生物反应,旧记忆才再次进入稳定状态,重新储存在脑海里等待下一次被唤醒。 这段不稳定的状态,就给了我们一个擦除旧记忆的“窗口期”——通常是记忆被唤醒的3分钟到几小时之间。 注:它是一个探险,就像萨缪尔逊所说,经济学是你人生只有一次的探险。(下一次就没有那么多surprise 了,就像魔术,揭穿了就不好玩儿了) ******************************************************************* 纽 约大学的心理学家Elizabeth Phelps和同事在2009年成功进行了擦除人们恐惧记忆的实验。他们给参与试验的人们展示一个绿色的小方块,同时用电流刺激他们的手腕。这让参与者形 成了对绿色方块的恐惧记忆。他们只要看到绿色方块出现,反映汗腺活动的皮肤电导指数就被测量到发生了剧烈变化。 第二天,Phelps把被试者分为两组,为他们训练新记忆——向他们反复展示绿色方块,而不给予任何刺激。两组的时间有所不同:一组在唤醒记忆的10分钟后,另一组则在6小时后。 Phelps发现,10分钟后的小组成功消除了对绿色方块的恐惧,而另一组仍然保留着这一恐惧记忆。这意味着,在旧记忆被唤醒进入不稳定状态时,我们能够通过创造新的记忆,打破旧记忆和恐惧之间的联系。 我一直记得,桑德伯格描述她从创伤中开始好起来的那一秒钟。 在丈夫去世之后,桑德伯格第一次参加的Facebook的会议。她的精神十分恍惚,心里想:“他们所有人在讲些什么,这些和我有关系吗?” 后来她不知不觉被大家激烈的讨论吸引了。有那么一秒的时间,她忘记了丈夫的逝世。 “ 那短短的一秒钟让我看到,我的生命中还有其他并不可怕的东西。我和我的孩子们都健健康康的。我的朋友和家人都深爱着我们,都陪伴支撑着我们。其实毫不夸张地说,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 ”桑德伯格说。 有时候,我们就是没办法避开一些糟糕的情况,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曾经受到过创伤,并因此而痛得龇牙咧嘴。这就是生活。 但我们起码还有一件事可以选择:用行动为自己建立起“修复力”,让自己从创伤中一点一点好起来。 就像桑德伯格告诉我们的那样: “请在你们的内心建立起修复力。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你们会懂得,实际上你们有能力战胜那些不幸。相信我,你们绝对有这个能力。” 参考文献 Christie Aschwanden (2013),The curious lives of the people who feel no fear,New Scientist. Lizzie Buchen (2009),Fear memories erased without drugs,Nature. Maria Konnikova (2016),How People Learn to Become Resilient,The New Yorker. Sheryl Sandberg's 2016 Commencement Address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劳伦斯·柯尔伯格和他的贡献
热度 64 万里风中虎 2012-8-12 10:06
经济学和商学最初都是来自于伦理学,从而都打着深深的道德烙印。虽然现在有人在忘本说经济学家不需要考虑道德问题,这其实是一种短视的战略选择,也是一种让真正的社会科学大家们所鄙视的说法。商学教育以伦理课为本,所以也深深地被道德心理学所影响。其中,对商学伦理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可能是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创始人劳伦斯·柯尔伯格。 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年10月25日-1987年1月19日)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以及哈佛大学教授。他专门研究道德教育、道德推理与道德发展- 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著称。劳伦斯·柯尔伯格紧紧跟随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他的作品不仅反映而且扩展了皮亚杰的思想。同样,柯尔伯格的工作又得到了卡罗尔·吉利根和James Rest等学者的进一步扩充与改进。同时创立了心理学内部一个新的领域:“道德发展”。Elliot Turiel和James Rest等学者用他们自己的重大贡献来回应柯尔伯格的工作。Haggbloom 等人使用了6条标准,例如被专业期刊和教材引用,将柯尔伯格列为20世纪最知名心理学家的第30位。 1927年10月25日,劳伦斯·柯尔伯格出生在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区一个富有的家庭,就读于著名的私立中学Phillips Academy。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柯尔伯格完成了中学学业,他进入商船队,成为一名货船上的技师。他和同船的水手们决定帮助犹太人从欧洲逃亡到巴勒斯坦,把犹太人藏在运输香蕉的箱子里。柯尔伯格写道:“犹太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能证明需要道德教育及一种能指导它的哲学之事件。我对道德和道德教育产生兴趣,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犹太大屠杀的回应,这一事件太过巨大,以至于许多个人和社会的不公平常常不再能激起人们的感觉。” 1948年,柯尔伯格进入芝加哥大学,由于成绩特别优异,同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5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的第一个职业是在耶鲁大学,从1959年到1961年担任心理学副教授。 1962年,柯尔伯格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发展委员会,更多地投身于学术研究。1968年,40岁的柯尔伯格结婚,育有2名子女。他成为哈佛大学的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教授。在哈佛期间,他遇见后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同事与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评论者卡罗尔·吉利根。 1969年,柯尔伯格到以色列旅行时,去访问了一个基布兹,观察是否加入基布兹对青年人道德发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他决定重新思考自己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学校 1976年,他成为道德教育协会的创始成员 1971年,柯尔伯格在伯利兹进行跨文化研究时,感染了一种热带寄生虫病。结果,在此后的16年余生中,他不得不一直与情绪沮丧与身体疼痛争斗。他多次打开皮肤上的伤口1987年1月19日,他请求离开接受治疗的马萨诸塞医院一天时间,有人看见他开车到海边,3个月后,人们在波士顿海港发现他的尸体。那时他59岁。 在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他把人类发展道德标准(伦理)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和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与皮亚杰建构主义的 认知发展理论 阶段模型类似,柯尔伯格认为阶段的倒退 - 丧失高级阶段的能力是极为罕见的。 即便如此,还是没有人一直能够处于最高阶段。不可能“跳跃”中间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的观点更加全面、更加综合、也更清晰。 水平1 (前习俗) 1. 服从与惩罚定向2. 利己主义定向(“对我有何益处?”) 水平2 (习俗) 3. 人际和谐与一致(好孩子定向)4. 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法律与秩序定向) 水平 3 (后习俗) 5. 社会契约定向6. 普遍伦理原则(原则与良心定向) 这是一个从自我和盲从走向沟通和独立的过程,也是对普遍的价值观念的一种认识和创新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道德层次上就停留下来不再向上发展,而且也不能说更高层次的道德水平就必然为人们所接受。从这个角度看,现在中国的道德困境并不是道德的一种衰退,而是中国从一个传统农业隔离社会的 服从与惩罚定向走进了 利己主义定向。而国家在提倡的和谐社会是企图弥补前习俗水平的不足,再次把道德原则在社会中推广,走向好孩子社会和法律权威的社会,而真正达到到契约和良心社会我们还任重道远。 而且, 劳伦斯·柯尔伯格的研究对象都是男性,以上道德发展过程不见得适用于女性(Carol Gilligan),比如说柯尔伯格在他最初的研究中所使用的伦理困境是著名的海因茨伦理困境: 一位妇女罹患某种癌症,快要死去。医生认为有一种药可能会拯救她。这是一种镭制剂,本市的药剂师最近刚刚发明出来。这种药的制作成本很高,但药剂师的要价是制作成本的10倍。他买镭花了200美元,但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那位生病妇女的丈夫海因茨,到每一个认识的人那里借钱,但是一共只借到了1000美元,只够药价的一半。他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卖得便宜一点,或者先赊帐,稍迟再付款。但是药剂师说:“不,我发明了这种药,要靠这种药给我挣钱。”于是绝望的海因茨闯进药店偷走了这种药。 海因茨应该为妻子闯进药店偷走这种药吗?为什么? 从理论的观点来看,海因茨应当做什么并不重要。柯尔伯格理论要求参与者回答的形式是:重要的是什么。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论据,分别属于6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服从):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他会因此被捕入狱,意谓他成了一个坏人。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药只值200美元,是药剂师要价太高,海因茨曾经提出付钱,而且他又没有偷别的东西。 第二阶段(利己):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监狱是个可怕的地方,而且可能他所思念的妻子活不到他出狱的时候。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如果他的妻子获救,就会活得更快乐,即使他被捕入狱服刑。 第三阶段(一致):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偷窃是坏事,而他不是一名罪犯;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这是他妻子的盼望,他做了好丈夫该做的事。 第四阶段(法律与秩序):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法律禁止偷窃,这是非法的。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这是为了他的妻子 但仍然必须为所犯的罪行接受惩罚,并将自己所有的付给药剂师。 第五阶段(人权):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或: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科学家有权得到公平的报偿。即使他的妻子生病了,也不能证明他的行为是正确的。 第六阶段(普遍的人类伦理):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拯救生命的价值高于尊重他人的财产权。或: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其他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也要考虑他们生命的价值。 我们会做什么选择呢?
个人分类: 经济学杂谈|406 次阅读|43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3 06:45 , Processed in 0.02807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