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许家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杨振宁
热度 21 席琳 2012-7-20 11:01
2012-7-19 除了陈香梅,另外一个在两岸三地穿梭并负有特殊使命的美籍华人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不过许家屯对杨振宁惺惺相惜,网开一面,在其回忆录中采用的是春秋笔法(第三百三十页): 一些做学问的人,也在进行政治活动,比如一位任教美国的华商教授,我到香港工作之前,他已经到了北京,见过邓小平。此人传话并非义务,通过香港我们的一个私人名义开的公司,帮助他研究经费。 另外对杨振宁,许家屯从回忆录一开始就对他推崇备至,后来还任杨振宁的弟弟杨振汉担任其属下要职。但对杨振宁本人,则没有正面接触,几次提及,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一晃而过,可见杨振宁不但做学问很有一套,做人和做事,也都天赋异禀,有常人不及之处。 例如第十六页: 还有一件在组织原则上很特别的事。诺贝尔奖得奖者、物理学家杨振宁,很为中央器重。他向胡耀邦、赵紫阳、万里反映,香港有些人对香港新华分社不满,说不能向中共中央反映香港人的意见。杨振宁建议:另设渠道。办法是由中央向香港中文大学派个“访问学者”,此人能直接向中央负责人反映港人意见。胡耀邦同意了, 由万里选人。选的是已故外交部长乔冠华的儿子乔宗淮,他早我三个月去香港。成为新华社香港分社之外,另一条直通中央胡耀邦、万里的专线。在我临行前,万里见我,交代说:“中央认为这条线没有必要了,决定交给你。” 再如第九十四页: 乔宗淮来港后,通过中文大学校长马临,认识了港英政府行政局首席议员钟士元、议员邓莲如、利国伟。他(她)们是当时华人在港英政府中的最高级官员。我到香港后才知道,他们就是杨振宁向北京领导人所反映的,不满香港新华分社的代表人物。 在第五十到第五十一页: 为了加强掌握国际经济信息,我决定成立“东南经济信息中心”,搜集世界经济讯息,研究后提供见解,供工委、北京领导机构及国内有关单位参阅。“中心”并接受委托,提供调研服务,打算由研究香港问题开始,再逐步发展成类似美国“蓝得”研究所的研究机构,成为国际经济、金融研究的权威。我选择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弟弟杨振汉负责,出任“中心”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董事长由我兼任,但不对外公开。 还有第二百二十三页: 经过一个多月,选拔了二十余名新华分社部以上干部,多是各地的尖子。如上海的谭茀云(后任社长助理、经济部长),杨振汉(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的弟弟,任东南信息中心负责人),浙江的张浚生(任宣传部长),福建的翁心桥(任文教部副部长)等等。 也就是说,人家许家屯,实在是超爱杨振宁,以至于连杨振宁的弟弟杨振汉,都视为心腹,随处提携了。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75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汪道涵
热度 22 席琳 2012-7-14 12:46
2012-7-12 汪道涵,在中共历代地方领导人中,是功成名就,全身而退,并享誉天下的屈指可数的几位。就是在联经出版社1993年版《许家屯香港回忆录》中,也有两处关于汪道涵的回忆,比较有趣,值得一记。 第一处,是第一百九十四页,关于接待应许家屯之邀访问江苏和上海的英国第二十六任香港总督尤德爵士的,时在一九八五年,许家屯曾任江苏省委书记(1979-1983),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汪道涵是即将卸任的上海市委书记(1980-1985),都是大权在握的地方大员: 鲥鱼在柳絮纷飞的清明季节,从长江出海口沿江逆水而上产卵,正值肉肥味美之际。我在香港邀请尤德访问时,曾允诺届时将请他品尝。我先一天到南京,即交代负责接待的旅游局长,宴会上要有鲥鱼,结果,尤德在南京并未吃到。因为那几年长江受工业污染,加之捕捞过度,鲥鱼逐年减产,市场供应很少。我表示歉意,约定到无锡再做补偿。岂料在无锡也未能如愿。 到了上海,市长汪道涵在锦江饭店设宴招待尤德,席上赫然出现鲥鱼,使我尴尬不已,只好自我解嘲,对汪道涵说,”还是你们上海人有钱,办法多。江苏出产的东西,江苏找不到,上海找得到“!大家哈哈大笑。后来我向汪道涵打听,原来他们派了专人直接到江上渔船买来的。 第二处,是第二百九十一到二百九十三页,关于筹建从上海到南京和从上海到宁波高速公路的事情和经过的,原文很长,也节选两段: 八六年春节,除夕那天,我事先征求浙江省省长沈祖伦,江苏省省长顾秀莲,交通部部长钱永昌,和上海市长江泽民的同意,把他们都请到上海,在上海市委康平路的小礼堂开会,商量筹建这两条高速公路的事。上海市由前后任市长汪道海、江泽民参加,汪道涵当时是华东经济协作区办公室主任,江泽民要我主持,我讲,还是请汪道涵和你主持,你们是地主,我是来促成这件事的。这样,江泽民主持了会议。 我的建议,得到与会领导人的一致同意。会议原准备开两天,只开了半天就结束了。当时参加会议的几位负责人,公推华东协作区汪道涵牵头,正式向中央写报告。我要求汪道涵在写出报告后,寄一份给我。汪表示同意。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下文。我给汪道涵打电话催促,也支吾以对。 有的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也有的人说,细节决定成败。从上面两件小事中,就可以看出,汪道涵的为官和做事之过人之处,他之所以能在76岁高龄时,尚能出任大陆海协会的会长,享誉一世,除了他与总书记江泽民的知遇之恩之外,其城府之深和做事的精细,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原因。 席注:后来我们知道,1991年3月,钱永昌和许家屯在同一天被免除部长职务,罪名是以权谋私。也有人传说是生活作风问题。1992年3月,钱永昌和鲍彤一起、被撤销中央委员职务,并被开除党籍。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460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陈云文选
热度 21 席琳 2012-7-12 12:03
2012-7-11 岳老子到美国来探亲,买了八十二(1993)年联经出版的两本书,许家屯香港回忆录(上下),回国不便于携带,丢在了书架上。这两天闲来无事,就翻了翻。里面有两处,是讲《陈云文选》的,很有意思。 第一处,在第150页,是说一年前刚刚过世的香港前立法会议员司徒华(1931-2011)的:司徒华(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会长)曾经是年轻教师爱中国、要求回归中国的这一派,他曾经自己要求参加共产党。我到香港(席按:许家屯1983年起,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和党委书记)后,每年与司徒华见面一、两次,他曾向我表示,看了《陈云选集》之后,不想加入共产党了,假如以非党员身分,工作会更好做一些,个人自由度也更大一些。 第二处,在第247-251页,是说他和陈云的工作与个人交往的,篇幅较大,其中的第250页:《陈云文选》中,六一年关于“加速发展氮肥工业”和“为什么种双季稻,不如种单季稻”(席按:其实第二篇是1961年8月8日的“青浦农村调查”,种双季稻只是其中十大标题下面的一个小标题)两篇文章,实际上都是批评我的。江苏几个老人也反对种双季稻,他们对我坚持种双季稻,在陈云处告了状。还向一部分江苏干部传达了陈云对我的批评。江苏省委两次改组,在中央常委做了决定之后,均为几个反对我的老人,凭陈云的放话,即指示,推翻重来,他们在陈云处告状生效,至少因为在这两件事上,我是没有听陈云的。 陈云文选,以前是读过的,印象是陈云说话简练,惜墨如金,干巴巴的,没有太多的废话。这次再重读网上随处可见的陈云文选(卷三),至少是和许家屯有关的两篇,都有点儿罗里吧嗦,不厌其烦、苦口婆心似的论述,作为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是颇不寻常的。 而且从文中可以看出,陈云当时算的是经济账,思路是计划经济,注重产品质量和发展大工业,与当时以粮为纲和工业遍地开花的政治大趋势,是不相符合的。陈云早年从事党的组织工作,选集中有关党员与干部党性修养的文章很多,无怪乎在自由主义蜜罐里长大的司徒华,看完陈云选集后,就不再做他想的了。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4 20:10 , Processed in 0.02057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