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叶名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三元里抗英”的愚昧和谎言 —— 叶名琛
gordon 2017-2-6 09:57
叶名琛 在某些人眼里,他是极端自信的人的典型——一个不满四十岁的总督,镇压红巾军的功绩尽人皆知,死不承认英国人有多么危险。 对另外一些人,他装模作样,故作姿态,好像他内心的平静与狂妄可以抵补军事上的弱势。 从这方面来看,他似乎是广州暴民的工具,是耆英最后的化身。 ************************************************************************* 关于他的性格还有一些模糊的传说,有的说他是道教专家,在他官吏生涯中最后的一些决定性的日子里,他转向了巫术。 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他把让步、妥协、和解看作是软弱。他一次一次地拒绝同事们提出的与夷人交涉的建议, 似乎外交就是纸牌游戏,必须威吓对手以使其屈服。 于是,在那警惕地等待的一个星期中,他仍旧不理会英国人的存在。 终于,1858年1月5日,联军进入了广州城,稍后,联军捕获了叶名琛。
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两广总督叶名琛
热度 9 席琳 2014-1-10 11:38
两广总督叶名琛
2014-1-9 十九世纪中叶的中英两次鸦片战争,成了一人,也败了一人。 成的这个人叫林则徐,一战成名天下羡;败的这个人叫叶名琛,一败涂地万夫指。两个人先后都是两广总督,封疆大吏,效忠的是同一个上司,面对的是一样的对手,结果是一样的失败,可是人生结局却迥异,一个 被捧到 天上,为民族英雄和古今完人,一个被贬入地下,讥为六不总督和辱国殃民。 这前后十年之间,隔了一个天平天国。假若当年(1850年)的林则徐不是突然死在了镇压金田起义的路上,叶名琛的前任徐广缙就有可能不被调往广西。而且叶名琛还有林则徐所不具有的海上苏武这一际遇,和不食秦粟的悲壮。 时也,命也,运也! 在由美国国会图书馆1978年出版的《中华帝国照片1850-1912》一书中,就收有一张叶名琛在1858年或1859年辞世之前的照片: Viceroy Yeh Ming-ch'en, Canton, 1858 by M. Rossier, or Calcutta, 1859 by Felix Beato 这张照片,也是英国皇家亚洲协会的旧藏。只是 尚 不知道究竟是1858年在广东为意大利随军摄影记者 罗西尔(M.Rossier)的作品, 抑或是1859年在加尔各答为另一意大利随军摄影记者 费利科斯·贝多(Felix Beato) 所照?该书对此照片的介绍说,叶名琛是一个乡村郎中的儿子,升任到两广总督的高位。在镇压农民起义方面心狠手辣,杀人如麻,达十万之众,其中的七万人,是在1855年短短六个月的时间内屠杀的。1858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为英军俘虏和流放,第二年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去世。 《清史稿》对叶名琛的记载如下: 叶名琛,字昆臣,湖北汉阳人。道光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土,授编修。十八年,出为陕西兴安知府。历山西雁平道、江西盐道、云南按察使,湖南、甘肃、广东布政使。二十八年,擢广东巡抚。二十九年,英人欲践入城之约,名琛偕总督徐广缙坚执勿许,联合民团,严为戒备。华商自停贸易以制之,英人始寝前议。论功,封一等男爵,赐花翎。三十年,平英德土匪,被优叙。咸丰元年,歼罗镜会匪吴三,加太子少保。二年,广缙赴广西督师,命名琛接办罗镜剿捕事宜,出驻高州。是年秋,罗镜匪首凌十八就歼,加总督衔,署总督,赴南、韶一带督剿。寻实授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时广东盗贼蜂起,四年,广州群匪扰及省城,遣将分路进剿,连战皆捷。近省之佛山、龙门、从化、东莞、阳山、河源、增城、封川,韶州之海丰、开建,潮州之惠来,肇庆府城及德庆并陷,先后克复。邻省军务方亟,粮饷器械多赖广东接济,名琛筹供无缺,益得时誉。五年,以总督协办大学士。六年,拜体仁阁大学士,仍留总督任。 名琛性木彊,勤吏事,属僚惮其威重。初以偕徐广缙拒英人入城被殊眷,因狃于前事,颇自负,好大言,遇中外交涉事,略书数字答之,或竟不答。会匪之逼广州,或议借外国兵御贼者,斥之退。匪既平,按察使沈棣辉功最多,列上官绅兵练出力者请奖,格不奏,兵练皆解体。又严治通匪余党,或藉捕匪仇杀,从贼逃不敢归,其黠者投香港,劝英人攻广州。会水师千总巡河,遇划艇张英国旗,搜获十三人,拔其旗。英领事巴夏礼索之不得,贻书名琛责问,谓捕匪当移取,不当擅执,毁旗尤非礼。名琛令送十三人于领事,不受,必欲并索千总,遂置之。未几,遣通事来告:越日日中不如约,即攻城。至期,英兵果夺猎德、中流炮台。名琛曰:彼当自走。令水师勿与战,于是凤皇山、海珠诸炮台皆被踞,发炮击省城,十月朔,毁城,既入复出。遣广州知府往诘用兵之故,英人曰:两国官不晤,情不亲。误听传言,屡乖和好。请入城面议。名琛勿许。请于城外会议,亦不许。兵练数万来援,怵敌火器,不能力战。民愤甚,焚英、法、美三国居室,凡昔十三行皆烬。英兵亦焚民居数千家,退泊大黄,各报其国。 英遣额罗金来粤,聚兵澳门、香港,贻书索偿款。名琛以其言狂悖,不答。法、美两国领事亦索赔偿,且告英兵已决计攻城,原居间排解。名琛虑其合以胁我,亦不听;且不设备。七年,英兵攻东莞,总兵董开庆与战,军溃。额罗金遣艇递照会,名琛答以通商而外,概不能从。累疏言:英国主厌兵,粤事皆额罗金等所为。臣始终坚持,彼穷当自伏。密诏戒勿轻视,犹信其事有把握,仍褒勉之。九月,英兵骤至,法、美兵皆从。将军司道商战守,名琛惟恃通事张云同为内应,待敌穷蹙。民间见其夷然不惊,事皆秘不宣示,转疑其阳拒阴抚,人心益涣。十一月,敌张榜城外,限二十四时破城,劝商民迁避。炮击总督署,延烧市廛,城遂陷。巡抚柏贵檄绅士伍崇曜等议和,名琛犹持不许入城之议,夜避左都统署,英人大索得之,舁登舟。将军、巡抚以闻,诏斥名琛刚愎自用,办理乖谬,褫其职,英人遂踞省城,禁巡抚等官不得出,责以安民。民各集团练,设总局于佛山,相持数年。各国联师赴天津,事乃益棘矣。 名琛既被虏,英人挟至印度孟加拉,居之镇海楼上。犹时作书画,自署曰海上苏武,赋诗见志,日诵吕祖经不辍。九年,卒,乃归其尸。粤人憾其误国,为之语曰: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 而实际上,这是由满清政府和英国侵略军为推卸责任心照不宣而联手捏造的一桩百年冤案。因为叶名琛在两广总督任内的所作所为,都是经咸丰帝恩准并一直大加赞赏的,即便是被俘之后,也大义凛然,可圈可点。英军攻破广州城,缴获清廷和两广总督府所有的来往信函,全部被运往大英帝国存档,包括后来叶名琛在印度的言行和遗作。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852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热度 19 就爱抬杠 2012-6-29 22:23
叶名琛 (1807─1859),字昆山,湖北汉阳人。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进士,道光二十八年,授广东巡抚,咸丰二年(一八五二),升两广总督。 一八五七年九月,英法联军抵达广东海面。十一月十二日,联军向叶名琛下达最后通牒,叶名琛既不调兵,也不组织团练抵抗。十四日,联军占领广州,叶名琛被俘。 时人总结说,叶名琛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我加几个字: 不”能“战,压根就没有力量打; 不”会“和,怎么去和谈也不会; 不”想“守,不能打怎么守? 不”愿“死,武官不怕死的话就没有这事了; 不”肯“降,这个至少还有点点气节; 不”敢“走,按清朝法度地方官守土有责,走了一样也是死。 宋人说,你有连环马,我有麻扎刀;你有金兀术,我有岳爷爷;你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当没有岳爷爷,只有叶名琛的时候,只能拿天灵盖去挡人家狼牙棒了。
个人分类: 杂谈|808 次阅读|8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5 18:32 , Processed in 0.02292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