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爱吱声 标签

tag 标签: 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第一笔投资
热度 4 qiuwen777 2013-3-12 11:11
人说,第一笔投资总是要交学费。确实如此。 我的第一笔投资来自于对基金的申购,大约是2007年1月左右,上证指数大约为3000点左右。投入6000元,购买了人生第一支开放式基金,161706,招商优质成长,到今天已经6年多了,来看看这六年后的今天,上证大约是2300点,看这个基金优质成长到什么位置了。 操作 操作 操作 操作 基金代码 基金名称 基金份额 可用份额 单位净值 单位成本 参考市值 浮动盈亏 赎回 定赎 购买 详细 161706 招商成长前端 3,869.82 3,869.82 1.1204 1.5504 4,335.75 -1,664.25 浮动亏损1664.25,占27%。 买的时候基本上都不太懂,中间也争过钱,不过,就是想看看长期持有的效果,所以,一直持有。 现在依然不是太懂这个资本市场。通过这个学费,认真地搞懂了相关的买卖操作及说明,也成功地持有了。 持有十年会怎样?不抱希望的期待。
695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写段《左传》练练笔
热度 23 南方有嘉木 2012-12-11 23:09
冬,楚子伐郑以救齐,门于东门,次于棘泽。诸侯还救郑。晋侯使张骼(gé)、辅跞(lì)致楚师,求御于郑。郑人卜宛射犬,吉。子大叔戒之曰:“大国之人不可与也。”对曰:“无有众寡,其上一也。”大叔曰:“不然,部娄(pǒu lóu)无松柏。”二子在幄(wò),坐射犬于外,既食,而后食(sì)之。使御广车而行,己皆乘(chéng)乘车(chéng chē)。将及楚师,而后从之乘(chéng),皆踞转而鼓琴。近,不告而驰之。皆取胄于櫜(gāo)而胄,入垒,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挟囚。弗待而出。皆超乘(chāo chéng),抽弓而射。复踞转而鼓琴,曰:“公孙!同乘(chéng),兄弟也。胡再不谋?”对曰:“曩(nǎng)者志入而已,今则怯也。”皆笑,曰:“公孙之亟(jí)也。”(《襄二十四年传》(p 1091)(09240801)) -----在西河看桥上的《左传》贴子,看到这一段,逸兴横飞,无比潇洒,太喜欢,手痒,改写一下: -------- 射犬受了这般羞辱,却也不便发作,心头盘算着驾车前往楚人军队时,故意过些险滩沟地,将二人颠簸戏弄一番,也好显示下他驾车的技艺。不想张、铺二人却似看透他的心思,微微一笑道,“你且驾广车先行,我们随后就来。”射犬不作声,又恼又疑,却又不愿多问,自己重重登车,奋力一抖马鞅,战马一声长嘶,便往楚师方向驶去。 张、铺见他驾车去了,方各自背了琴,一撩长衫,一跃而上自己的小车,朗声长笑,扬鞭跟上。 射犬听着后头车响,恐怕被他二人追及,落个耻笑,更是快马扬鞭,车轮疾驰,连回头看一眼都顾不上。眼见着就要到楚营了,忽觉眼角一花,车旁飞起两人,各伸手一按车轼,一个翻身,已经稳稳站在他的两边,不是张、铺二人却是谁?二人都仍是一袭青衫,一拍射犬肩膀并不做声,各在车角坐下,背手取琴,放在膝上,手挥五弦,和着琴声却放声唱起歌来。车行虽急,曲调不乱,只听得琴音遏响云霄,歌声激越豪迈,唱得却正是一曲郑国的民歌: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射犬不由精神一振,奋力驾车往前一冲,还来不及给他两打个招呼,广车已经冲入楚军营地。说时迟那时快,就见张、铺二人一探手,已从袋中取出头盔戴好,跃入敌垒,指东打西,或拽前心,或取后背,手起人落,楚军未及准备,被他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前仆后仰,好不狼狈。此时有个楚兵,回过神来,取过长矛,对着张骼心口便直刺而来。电光火石之间,张骼移步舒臂,一反手,已经牢牢握住长矛木杆,往前一拽,夹在腋下,大喝一声,“起”,那楚兵握着长矛,便被他挑起往身后甩去,眼见着要砸着射犬。射犬看得又惊又奇又急又惧,一时呆了,全不知闪避,却见辅跞一跃,探手擒住楚兵双臂,一拖一带,落在地上。射犬受此一惊,眼见着楚军纷纷取过兵器往他们三人杀来,忍不住一阵害怕,突然便驾车往回去了。 张、辅二人见他回转,也不恋战,将擒住的楚兵负在背上,急赶几步,追上广车,翻身而上,各取了弓箭,往后射去。他二人箭法奇准,追兵被他两一阵射杀,便追得慢了。射犬趁机一阵疾驰,他们三人倒也很快便脱了险境。 张、辅看看身后再无追兵,便摘了头盔,放了弓箭,坐在车角,取琴继续唱道: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战车疾驰,漫天风尘,三人身上仍沾敌血,天地间一时唯有张辅二人的琴音英声发越,陵纵播逸。射犬看二人如此风姿,不觉已是呆了。他二人一曲终了,见他如此情状,忍不住笑道,“公孙啊,公孙,我们同车前来致师,就是兄弟!你怎么来去都不和我们打个招呼呢?!”
个人分类: 读书读诗|77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转贴]董寿平:绘画的物质条件:纸、墨、色、笔
热度 9 平沙落雁 2012-11-19 06:44
把历史长期发中形成的东西,在一起来看,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五千年历史好不容易,每看一个时期,每看一个画,你都得根据他当时、当地的时间、地点、条件、环境,种种方面认识他。 对于唐代的人,决不能用宋代的要求看唐代, 更不能用六朝人的眼光来看唐代,更不能用今天的人来责备唐代。为什么? 唐代就是唐代,唐代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画家画画他就离不开这个整体,是在整体里头,一切人的意象,思想境界,物质条件,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离不开 当时、当地的条件。因此,我们既不能盲目地批评我认为缺乏什么。因为历史发展还没到那个时间。比如说颜色吧,或者是我们加以批评,也要知道,唐代的颜色是 什么颜色。它的产地是属于哪里?因为这算物质条件。另一点,当时的政治情况、经济情况、思想道德标准,再加上一个宗教,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整体的风格, 人都脱离不了那个时代。比如现在你穿上西服了,我也穿上西服了。三十年前你敢穿吗?现在穿上这个并不奇怪。就这么个道理。历史地看古代。这一点,几百年来 的鉴赏家对古人的评论往往容易有这个错觉,把几千年东西混到一起看,往往没有历史唯物的观点。为什么我们要用历史唯物的观点呢?因为用历史唯物的观点,公 正的分析过去,才能知道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发展。 比如,拿我昨天画的双勾牡丹我给你说一个道理。这个素雅,格调和别的画牡丹的不一样吧?看了有一定趣味,清淡的趣味。越浅的越要紧。还有个问题,绿基本是由黄与蓝配起来的,是黄与蓝合到一起。但是,黄色的本身明清以来多半是滕黄。   石涛以后为什么又不行了,这是什么道理?有经济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还有个物质的问题哩,石涛是用的螺纹纸,非螺纹纸他不画。普通宣纸他还不画。螺纹纸还是当时的螺纹纸,别的螺纹纸还不能用。所以世界的事物没有一件能孤立地存在。我看问题就从整个地球整体看。 唐朝没纸上画的画,五代才有。唐朝是绢素,绢上多。如果纸的溯源,东汉造纸,最初造的纸不叫纸,叫赫蹄,最多能造手掌大,等于马蹄子的大小。 西汉时开始造出来。能把小块粘成这么大一块,已经是人类的一大发明。逐渐发展,到了东汉,才能做大的,也不过这样大。蔡伦是东汉太监。并不是蔡本人造纸, 而是皇室帝命令蔡去监督做这东西。由他主管把这东西改良做好了。因此这纸就适用于写字了, 谈不上画画。六朝以前的画、唐以后的画,又是两个不同的用途。过去的画,是记事的,没有现在这挂到墙上让人看的。某些地方美化可以,挂还谈不上呢。唐朝开 始才有帐子。锦、缎子这类东西,象蚊帐,是挂屏,这上头画。屏风。由软片而发展为有架子的硬的。贴、裱到上头,唐朝才逐渐有。另一方面是小的,为了大家对 上看。 家庭里头还谈不上。有富贵人家可以买得起屏风。我们现在看什么东西到日本去才知道中国文化的发展。日本现在都保存着这种形式。在中国已不存在这种形式了。唐以前的画也是装饰性宣传性的。 纸   文房四宝中,近一千多年来,最重要的是纸,而纸的变化最大近二百年。制作方法改变了。   五十年代,荣宝斋把宋元明清各种纸样交给安徽造纸厂,叫他们看,他们不做,因为成本太高。成本高买不起,这点应该承认。成本上可以这样说,你 象这些纸, 现在的宣纸,一年,可六到八个月周转,材料用化学分解,化学漂白以后造成。一年可造六到八次。这就赚得多了,一付本钱可转多次。古代的纸,是天然漂白。原 材料上加了水,湿了以后太阳晒,木质草质越晒颜色越白,需要一年的时间,经常洒水,经常湿,一湿一干,逐渐就发白了。再用物理方法把它碾碎。 纤维不是用化学方法分解而是用物理方法分解。一丝还是一丝,没有改变它的结构。现在用漂粉,一方面是漂了它的色调了,一下就漂白了,另一方面它的纤维也被 分解了。不用物理方法,这样一来全是化学制作了。纸用手工作的,永远不变,因为它没经过化学方法,是物理变化。不变,也不烂,烂得慢。根据纸同布、同绸 子、同绢的比较说,纸的寿命还要长,为什么? 因为它的纤维纵横交叉不一样,这样它互相之间的联系就大一点。 因为丝织物有经有纬,就这两个,经纬一个经断,或者一个纬断,它就断了。纸没经纬,乱七八糟,互相牵扯,所以纸的寿命还长。 这个问题是世界性的,所以在七八年前美国国会图书馆,世界造纸是瑞典, 材料很多,美国会图书馆一个人,忘了姓什么,到我家里来,我接待他,谈到纸的问题,我问了他几个问题。他说完全对。美国国会图书馆那时藏书两亿四千万册。 我说你们国会图书馆收藏的我们的地方志比中国多。他说现在一个问题是十九世纪下半期以来的书,全烂。我说十九世纪以前呢,十九世纪以前他们西方的书不坏, 因为工业不发展,不是化学处理,物理处理。跟中国的一样。我说你们今天修复怎么样修复? 他说修复一年可以修复到二三十万册,我说一年二三十万册,十年二三百万册, 一百年把现在的修完,赶到一百年你修了的又烂了。原因就是化学处理, 用物理处理不会有这个问题。根据现在这个情况,谁能用物理处理,而在外国更没有。经济的发展不可能返回原始的制作方法。在这个情况之下,我又问他,你们收 藏的中国地方志最多, 中国书坏了没有,他说没有坏。我说是不是中国的地方志颜色都偏黄呢? 他说是。 我说你知道什么原因。我说印的时候一般的是公家印就是用竹子纸, 不考究纸的颜色,不考究白。印县志志书对颜色的深浅不大管。可是这样纸越是这样子它越是原始的东西,它不坏。所以中国古书、方志不存在腐烂的问题。我们中国的书、 西方的书现在用的办法是微缩。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我又问他,微缩是不是靠得住? 微缩也就是三五十年,还是要变。那我说三十年以里再微缩一次可以了。 十九世纪以来的全破。唐代、宋朝的不破。一百五十年以内的全坏。科学的发展这,以后代替的是微缩,微缩也是时间性。现在画画的人,纸越白越好。我那画后边 还垫石色,又垫墨,前边褪了,后边没有褪。矿石也没好矿石了,只好画墨的,墨的一千年没问题。现在手工造的皮纸还是可以。徐悲鸿、傅抱石懂得这个道理,用 皮纸。连石灰都不用,颜色不白。我过去用皮纸。 有的生纸用漂白粉多,画笔下去周围有白圈。不管你是写字也罢,画画也罢,笔上重笔,绝对不要这个白圈。现在人就是不懂,就是要这个白圈。齐白石要这个白 圈,为什么?齐白石本身是个工人。因为这种有白圈的纸在七八十年前非常便宜,七分钱一张,没这个白圈的纸五角钱一张,为了减少成本。他的高明在那儿,就利 用这个画虾蟹鱼鳖这些东西特别好。一笔,这个你要佩服齐白石,但你利用他的方法画别的东西就不成。拿这个画山水不行。多了一个圈。每一笔多一个圈,一百笔 人家成功了,他成了二百笔了。本来点一点,他成了两点。上头再一重,又是一个圈。这不就污了么?道理很简单。 任按,董寿平在文房四宝中,最看重纸。通常,他画画的纸先要放在阳台等处晾晒多时,让纸“上山下乡,插队锻炼”,经过摔打,完全没有性子以后,才用来作 画。有的买家看见他画的大画上,纸色不匀,有黄斑,不大喜欢。其实这是他最看重的。他有次伸拳棰打着记者的肩膀说,我用纸就是用那种挨过无数打击,没有性 子的。在钓鱼台时,有次记者到潘家园从天津人手中买回一张角上印有古代堂名的纸,董寿平二话没说,在上面开始画竹,画了一丛竹叶感觉不对,觉得太涩,就搁 笔了,并写了“任复兴买得此纸”等话。这是他留给记者的惟一画作。这纸是后仿的假货。他看纸的好坏,先在角上点上唾沫,如果洇出一圈白,就说明这纸漂白粉 多,不好;如果没有明显白圈,说明纸的原料好,漂白粉少或未上漂白粉。  色 五十年代以后所有的颜色全是化学,待不到十年就褪了。我既然做殿军,还希望传个千儿八百年的。我希望进博物馆,我就不希望散在民间。所以我希望画墨的。颜色是假的,纸的问题,用的漂粉太多。   漂粉也要漂墨,但要用好墨的话,它漂得慢。这就是我画水墨画的唯一原因。 为什么我四十年来画水墨画,我不是不能画彩的,各种颜色用完了,没有了。 现在卖的这些颜色全是假的。 墨不能纯黑,也得加红的,或加蓝的。炭黑。墨汁写出来在阳光底下看, 有时透红。不能单独用黑,说明黑里头包括了众色。一得阁做墨是时颜料不够了。 炭黑还好弄,到德国买。中国现在煤矿也可以出。但里边有朱砂、石青。石青中国不出,中国始终没出过好的石青。世界上最好产石青的地方是阿富汗。我国是从阿 富汗来的。所以我现在用墨画。 古墨。胡开文康熙年间就分了字号了。质量变了,又另起了个字号,作好墨。胡开文做大货,大路货。所以后来全国各省都有胡开文,作大路货。分一支出来专做好 墨,叫胡子卿。曹素功的质量比他好,他就是大路货,出名。讲究的人还是用曹素功,因为质量差了。世上就是这样,一日卖了三担假,三日卖不了一担真。越往后 走越坏。嘉道以后就不行了。胡开文坏得最快,做得好的都关门了。成本高,不宣传,都关门了。好墨分两大类,一类油烟。油烟细黑,是桐子油、猪油、麻油, 合到一块用灯芯四个灯捻薰的烟。松烟是三百年的房子拆了没劲了的松。把它慢慢房子里薰着的烟,那个多。松烟可以写字,画画不行,画画可以用油烟。冰片、麝 香、珍珠、朱砂、红的、蓝的、阿胶。现在不好就是胶不行了。不关门不行了。好墨叫日本人买的不少。一锭圆的在日本一百多万,乾隆墨。碎块就可以。金字哪一 个上也有。敲敲它声音,只要铜声、金属声就好。最好破了的茬,非常发亮。 任按,我从徐继畬后人处觅得一碇有“晚学斋”篆书金字的古墨,打电话请教董寿平,他立即说出了这种墨的大小和背面的梅花等特征,如数家珍,说明他对这种珍贵古墨及其他好墨的看重。墨是除纸之外,他第二看重的文房四宝。  墨 胶也不行了,黑也是现在的黑,现在叫碳黑。墨汁黑。 松烟墨,拆了房子几百年的烂松,一烧烟就熏上去了,简单。油烟墨是两个灯芯一搭,一个灯碗,一半扣到上头,慢慢熏。猪油、桐油、麻油。现在也没油烟了,炭 黑。矿物,出石油的地方出,陕西延长有。现也从德国进口。德国的黑。过去松烟也不好。这种曹素功小的,不黑,以前卖三个铜钱的。中国做笔纸墨都用人名。特 别笔跟纸,出了名了,人就买你的。别的不出名,人就不买你的。你儿接着做,还用你名。假冒的多得很。徒弟另立名堂,做得也一样好。最坏的是胡开文,质量最 坏,最发财。懂得做买卖,在什么地方开铺子。   现在看颜色,五十年代以后,物质条件变了,别人都不知道。而画这东西,就是画颜色,墨画足了,然后再盖色。现在全是黑的,一般画家不研究这些。市上有什么卖的, 他就学什么。 水墨的东西,主要靠笔。笔是浅的,笔不象写字一样那么高。有时需笔尖着墨, 有时需这儿着墨,这儿不着墨。这就得斜着看。所以要端得盘子高点。所以一笔画出来才有深有浅有湿有干。假如把笔满了,或者浅了,也不行,笔意就是一个调 子,一个色阶。一笔要若干色阶。这不仅砚台的问题,还有墨盘的问题。随时画一笔, 笔就得洗了再来。一般用淡墨就是淡的,焦墨就是焦的。一笔里头有焦有淡有湿。 焦就是浓的意思。张仃说是干的,也可以。绘画上说是干湿浓淡。 焦墨笔就是浓的,浓重的,有人认为焦墨是焦枯。他不懂纸性,他那纸厚,新宣纸。宣纸就是枯燥。 如果你笔饱满了,洇出来了,笔不饱满呢,就是枯燥的。难恰到好处。为什么我拿自己的纸呢,就是纸薄,纸薄一过就过去了,吃的墨少,不往外张。有的画家根本不懂。   蓝 我搞这些东西,从造纸到笔,从古代考证到现代,那个时代什么作工,原料。 五十年代到荣宝斋后,用的颜色多,到苏州,专门搞画色的,一看不对。公社化后, 荣宝斋申请到国务院,希望有一个地方能种蓝,国务院哪省也支配不动。那是用池子沤, 棍子打,有石灰。蓝分三层,底下那层不能用,大部分蓝不鲜明,灰蓝。蓝叶子--中间这层叫青黛。上头这层叫蓝。最上头这种结晶体,很少很少, 一缸里结晶体连一大碗都撇不出来,而把这结晶体取出后,这一缸蓝就坏了。所以从前做蓝的,都是学徒工在染坊里偷着一点一点卖给做颜色的。不能完全结晶,最 上头一层,叫花青。 我画的《万壑奔流》,原来用的好花青,我那天一看,褪了。现在不过十七八年,所以五十年代以后我不画颜色的,原因就在于此。画山水都是用水墨,画不用颜色 了,因为颜色改变原料了。都是骗人的,不是植物色,而是化学配合色。这种颜色很短的时间,跟氧气一接触就褪了。因此在画画时必须要墨画饱了,墨它不褪。然 后墨上头再上色,最后墨上的色褪完了,而墨还在。在中国绘画界注意这个问题的人少。 五十年代前我是画青绿山水,后来浅绛。青绿山水,矿色。绛色是石头。赭石代州就出,是做药材用。画画用的赭石在江苏虞山。代赭石,平肝气。前期青绿山水 多,后来浅绛的多。浅绛的也要走,也跑。真的矿色也没有了,全是假的了,所以我就画墨的了。今后就是一个大问题了。花青本来是种植物,靛兰,公社化以后谁 也不种了,没人种了。  黄 黄颜色是柬埔寨、老挝这一带来的,藤黄,从藤子的汁里头, 这个东西有酸性,弄到纸上,几十年就把纸蚀烂了。中国古来不用这东西,中国古来用的有栀子黄、槐黄。后来藤黄太简单了,买回来就用,清朝乾隆以后,用藤 黄,画家不知道,他不懂。把纸咬得坏了,他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画家不一定学科学。 藤黄是笔管黄,中间是空的最好。编《芥子园画谱》的知道得不详尽。柬、缅一带,把树一拉,有一种汁,流到竹筒里头,第二年就干了,汁就干到一起了,里边就 空了,水分走了。把竹子劈开,藤黄就象一个硬棍一样。他不知道来源是这么回事。藤黄本身酸最厉害,能毒死人。藤黄不好,有酸性,侵蚀,坏东西。   红 也是如此,古代用的胭脂,所以我们看东西时,看到如果有漂亮的粉红色,必是乾隆后的。乾隆前全是胭脂。现在胭脂又不种了。茜草,还要加别的东西熬出来的。 西洋红是昆虫,比这个还要漂亮。所以乾隆以后的东西颜色不沉稳, 以前的东西沉。看字画的一看颜色就知道。 颜色分两种,一种是透明色,始终中国的红的,没有西洋红那么漂亮。 现在所谓的西洋红、真正画画的西洋红也是昆虫。咱们中国是植物。大红是矿。最漂亮的洋红是生物、虫胶。这生物中国是没多少。清雍正时代才进口。所以辨别画很容易, 这张画上如果有洋红,它决不是康熙的。康熙时代洋红还没传到中国来。就是瓷器里烧的红,古月轩里头也开始用了西洋的红色,粉红。康熙时的三彩、美 人醉,那是大红,没西洋红造的,没那原料。现在假的了。过去西洋红,我外祖父画画, 过去有圆筒纸烟,有现在烟盒三个大,一圆筒八十两银子。现在真正的西洋红贵得很。现在用的卡尔敏。外国画画的也是这样的,一般画画的都不是好颜色。 最大的名家用的那颜色就用不起。就咱们中等牙膏,一筒蓝的,六十年前说,中国钱也得一百多块钱。西洋红我没买过,我没赶上,我用的洋红是姜思序做的。贵。颜色夏天不生蛆,西洋红夏天生蛆。因为它是昆虫胶,永不变色,几百年不变色,火烧后还留着。 还有,到古玩铺买东西,遇到花青的小块,上头写的字、画,这些都是真的, 也就是在场。考场总裁用的胭脂色,黑红的。看的中间批的,用兰色。考生用墨色。 另一种人叫誊录,这种人不少,用朱砂。考生考的卷子先得誊录用朱砂再写过一遍。看卷子的人不能直接看手笔,叫朱卷。这个文章,叫朱卷。看的人批,用花青。 最后的决定是用胭脂大总裁。严格得很。我家有左宗棠写的对子,就是胭脂。这是在场里头考试。用花青,有画,有字,考官彼此之间,你给我写,我给你写, 但他们用的都是兰的。假如现在把这画拿到琉璃厂看去,说是假的。 金粉弄到酒杯里头,画的时候滴上胶水,从里边挑上一笔画一笔。画一把扇子要用两个金碗。用胶调好。 苏东坡为什么画朱竹,苏东坡当年在考场里,想画竹子,没墨,拿朱砂就画, 画了挺好看,就传开了。还以为苏东坡以画朱竹为名,实际上他是取其方便。 因为考场里只能用红的来。起先画朱竹就是这么来的。用朱砂画出来不如墨分量重。好多人还是用墨。 很多没画画的人没注意到人的生理状况。男女老少岁数不同,生理不同,他的视觉一样不同。只是大致同而小的地方有所不同。这样同是一个色调,在我们现场在的 人有一个共识,红的就是红的,蓝的就是蓝的,但红到什么程度,蓝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看的一个样子。现在也没有个科学的测验,但我所看见的红的跟你所看见的 红的不一样。   有记者问,按你的意思,你的孙子的孙子就看不到你的彩色山水了? 这个应引起国家重视。董说,颜色这东西从历史上说几千年来分两个类型, 一类属于矿物色,矿物色永不变色。另一类属于植物,植物也不变。不变,植物方面微变,变得慢,几百年几千年,矿物色可永久不变。现在由于西方化学工业发展 以后,完全可以用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颜色,胜过了原来的颜色。这样大家就开始用化学色。降低它的成本。全世界都如此。中国为降低成本而使用化学色。画油画 的也使用化学色。而另一部分,还有少量的人用非化学色。那比从前的贵得多了。 目前在我们中国来说,全是化学色。目前这个问题,我在荣宝斋的时候也说,现在也说,已三十多四十年了,公社化以后,就给国务院打报告,一个是植物色,请人民公社种, 国务院批文到各省,也没有响应的。因此制造颜色完全是用的化学色。 另外,矿物原料,矿产不是永远有的,也不一定普遍都有。有些在海南,有些在西北,有些在西南,各个地方出产不同。过去由于各个地方出,所以用的时候, 海南的一些矿质,作颜色用的,如深红,宋代以后就逐渐没有了。没这个矿色就没法说了。比如蓝色矿色,我们自己有,所谓佛头青,青天石,但这个东西很少。一 般来源于西方阿拉伯国家,经西藏来。据我所知,全清一代,石青色粗料,来源于阿富汗。阿富汗把石青卖到西藏,西藏的喇嘛,到北京来,每个人到内地时,带二 三十斤,把这些东西换了钱。这是矿石的颜色。 整个清朝二百六十年直到民国据海关的统计,没有超过八百斤,都是喇嘛带来的。我手上经手的到五十年代,有三十斤。一包一包的兰面, 我给荣宝斋买了一部分,只十斤。每一种原料,可提炼三种颜色,头青、二青、三青。费的工很多,层次手续很烦。每一斤原料能得到真正用的不过三两。 而我所见的这些从目前来讲基本上已经用完了,如何用完,荣宝斋是一部分,解放以后几个大的庙,有山西平陆永乐宫壁画,修三门峡,永乐宫整个迁,永乐宫整个壁画临摹。这些都用了。 西方也一样。油画在我年轻的时候就发现这个问题了。油画家用的象牙膏这个筒,我年轻时看见过,这一小筒,八十块钱,学油画的用两三块钱的。后来我问到这个 问题。天津有个店,名画家画价值高,才能用那个,一般画油画的人那舍得用那个。 就用这两三块钱的,一样是化学色。矿色化学色的配色一般以锌氧粉为主,白的, 把膏子色就是染料泡到水里,白的就染成各种颜色,非常漂亮。这就是后来的广告色了。   墨分五色 说起来一大段。现在来说是一个成语,而不是词汇。绘是颜色,画是笔道。古来没有墨,是黑色,没纯黑。自古以来叫绘画,不叫画画。绘,是用各种颜色画,画是 笔道。从石器时起就是色。一直到汉代只有黑,没有墨。黑是任何颜色搅到一块, 就黑了。青黄赤白黑。墨分五色含义是,画画先以线条为基础。古来画画先用朽炭,然后用颜色。再拿重色画一遍线条。用笔道造形起的是媒介作用。客观反映,画 客观。中间要用线条整理出来。汉以前,出土的文物写的字红的多。为什么,没有墨。古代刀子刻的已很晚了。定法律没办法,只好拿铜器铸。直到清朝,皇帝用于 碑,册封, 用金银把文铸出来。 绘画上墨分五色,是汉以后的画,汉到南北朝,绘画还是一个调子。 没有深浅之分。都是用笔道把形造好,然后里头再上颜色。上色南北朝的定名叫傅色。 真正的墨分五色,唐朝王维开始。王维这时开始用一样墨来画画。画辋川图这些, 就是单独用墨画。画的造形完全用墨不够,他就把墨加上水,有深有浅。 这样真正的墨分五色。实际上说,墨分了色阶了。过去不会说色阶,中国人概括地说囫囵吞枣地说,墨分五色。不说三色几色,因为五是吉祥的数。七跟五吉祥,复 数不吉祥。何止是五色。墨分五色真正从王维画山水有湿墨、有深的、有浅的,现在说法色阶,过去的成语墨分五色。何止五色,五十个色也有。多一点水就一个样 子,没穷尽,色阶没穷尽。 干的湿的,深的浅的,浓的淡的,一个墨必须要这样做。 以前画人物画山水都是用一种深的墨。画了以后添颜色。王维不用颜色,就一种墨,可是不知墨有了深浅。不仅说深浅,五不过是比喻的数词,实际上干湿浓淡,深 浅。而笔法上使用墨,有皴有擦,有渲有染。都是用的墨。由于有这一句话,又把它用到彩色上头,用颜色画也用这一句话。实际上就是色阶,不管你什么颜色,都 要分若干色阶。现在话最明白,老说成语就把你锁住了,简单说就是色阶,台阶的阶。 笔   好笔的标准,尖,笔锋要尖;齐,笔锋要做得整齐,不能一个毛长一个毛短;圆,不能偏,做得很圆,写出来就散不了,在一块练得很圆;健,就是腰里有力量。 中国笔发展到最早唐代的笔,就有两个体系。一个锋长,一个锋短。一个短粗,这就是所说的毛锥子。毛锥子实行于社会,用的人也好用。长笔少。 能够用了长笔的人少。王羲之他们是长而健,为什么王写小字是鼠须笔呢?这种笔健, 坚硬而能吃墨。但那种笔里也混合羊毫,多少的问题。 笔越是古来越有地区性。名称也因地而异。春秋以前不可说, 战国同一笔叫的名不同。楚国叫“聿”,大约是把毛捋得很顺以后,到吴国叫“不聿”,燕国叫“拂”,秦叫“笔”,有竹子竿了。作法用途基本相同。笔锋有长 短,短锋多,硬毫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文字名称要统一,把燕、楚、吴的名称全取销,一概叫笔。 治学看历史,不是由一元发出的,而是由多元发出的。最后经选择。笔定名后, 知名的做笔的人记载很少,属工匠。到唐朝才比较有名,诸葛氏,做笔盛行。从此谁做的,谁家的,那个字号的,从唐朝起,经书家、画家的运用者公评,各从所 好,各从所需,习惯于用硬的就用硬的,习惯于用软的就用软的,习惯用长锋的也行,习惯用短锋的也行, 各取所需。至于那些人造名字记不得了,只知书法上有诸葛氏造笔,这是有记载的。 金非什么人做的笔宫廷不用。产笔全国都产,湖州的羊毛直,用起来好用。安徽木材,出墨。 其实中国那时没必要到湖州去买。讲究的才买湖笔。四川的笔做的非常好。河北的羊毛也不错,我提倡的长锋,这跟湖州、吴兴的笔两种性质的毛。湖笔原来做的 多,原料好,手工好,中国出了名了。慢慢人就把笔叫做湖笔了。同时湖州因为产笔更出名了。做这一行的人就多了。晋南绛州也做,有时这些地方做的比湖笔好。 要不然一个行市用两三块钱买一支笔,买得起吗。两角一支,买得起。山西我小时,三个钱就买一支笔。 那笔写仿还写得挺好的。毛很好。出名是一事情,地方特产是一件事情, 好坏不是绝对的。里边还有个工艺问题。材料不好,工艺好,比材料好工艺不好的还好。好比饭馆吃饭,材料再好,不会用不行,早搁半分钟,迟搁十秒钟就完了。所以我决不迷信。 笔的品种以毛为主,也有竹子的,石竹辟得很细,写出来跟毛笔一样好用,现在还用,你得会用,不会用怎么也不行。草笔,广州一带,打凉席有弹性的草,可做成笔。硬,但有弹性。明朝陈白沙,大学者,白沙老人,用这笔,我有时写大字也用这笔。 柳枝,劈细后成了软的了,一样可以写字,傅山常用柳枝笔,常用柳条写字。 大部分人是大惊小怪不懂事,以为这都是毛笔。毛笔是总称,这些笔都是专家用的。有句话,好字不在笔。欧阳询写得好,他不选择笔,什么笔都可以。看见人窗明 几净,桌子上摆着漂亮着哩,写不好一样看见他恶心,都快庸俗了。所以我不讲究这些,用适用, 你看我房子里没陈列桌子上没摆着这些东西。有都不要,就是一个适用物。 凡是为了漂亮,装饰好,如果不是为了健康为学习,都是一种虚荣。 北京的笔都是外来货。江浙一带来这开笔铺,地道北京人还是李福寿,也是两辈了。做笔造纸。不是用本人的名字,以名字为字号,李福寿是用他爸的名字,他爸就 做笔。李福寿民国十六年的,成的名。做笔的,他爸就是做笔的,死了还是这字号。他叫李益三,利益的益,一二三的三。那个造笔的都是十几世孙,十几世孙。没 他的名字。胡开文十二世孙。李益三是民国十几年这个李福寿传的,有进取心, 别人都保守他的做法。他看见日本的长锋,日本的这个,他就学。就试用。周兆祥、陈师曾等把日本的画笔带回来,日本画家也来,高级画家。以前长锋少。现在画 画的笔,起源于日本的形式,中国是不是有,可能有,但不流行。乾隆以后就坐在桌子上画, 一点点抠,要大的干什么,笔都发不开了,笔一下发开,你看我那不散着么。 乾隆以后这些人用过的笔有一半还是新的呢,成了一个角角了。没那个气派了,一点点抠。清朝要亡的时候,文字狱一压迫,这些人都缩小了。气都缩进去了。夹杂着我的认识。联系时代,别人讲文房四宝,没有孤立文化。   制造笔的原料浪费太大。笔有羊毫,有狼毫,都是毛的,而毛什么时候最好,是冬天最好。无论什么东西,冬天的毛最好,因为冬天要保护,要取暖。 冬天的毛有脂肪,又暖,保暖性,同时也有韧性。夏天的就不好。因为我们造笔的原料是毛,什么毛,大概普遍性是羊毛,另一种是狼毫。羊毛以浙江吴兴的羊毫最 好。其他各地的山羊、青羊都不行,都脆,没有韧性,唯有吴兴这一带的羊毫,它有一种韧性。狼毫各地都出。二十年前,一年需要一百万只鼬鼠,黄鼠狼,就是不 够用。毛对作画有什么影响?影响笔迹。用我这支笔怎么也写不出粗笔道来,用这支笔就能写出粗笔道来。因为这支笔是软的,这个是金属的。还有一个,笔力,作 者本身的功力, 作者本身的功力越差,越需要笔力帮助他。有弹性的笔硬,才能帮助他在纸上应用哩。 作者的功力越差,越需要有弹性的笔。坚韧,健,健康的健。作者的功力越大,古人有句话, 好字不在笔。因为你本身有了功夫了,什么东西拿到手上都一样。   清代及以前,基本没有长锋笔。长锋笔推广是民国以来的事。
434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ZT最有效的技术方法常常简单到难以置信
热度 4 游泳 2012-11-15 15:22
我们都知道风险报酬比 3:1 的时候,每操作十笔只要有三笔看对就够了。问题是,为什么有人操作十笔有九笔看对,有的人却甚至连想要看对一次行情都认为是奢求?个中原因何在?是技术分析功力的高低?还是对于行情预测的能力? 一般人在操作遇到挫折时,首先会归责于看错行情,接着就开始追求精准的行情预测分析,或自力救济开始钻研更深奥的技术分析方法。 然而,就我所知,最伟大的技术分析方法简单到难以置信,就跟所有真理一般;一味陷入太多太复杂的技术分析思考,只是让人更加困惑而已,对操作并无帮助。此外,“精准的行情预测”只是种不切实际幻想,更重要的是即便行情预测能力出神入化,也不代表操作就会成功。有帮助,诚然,但并非等号。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提升操作正确率的关键? 对我来说答案是一贯的 …… 筹码管理、资金管理、风险控制、风险报酬比 …… 名称相异,本质相同,端看你从什么角度观察。我相信光举出这些名词对许多人来说还是很困惑,因此今天我打算从另一个面相举例说明我的看法:提升操作正确率的最佳方式,就是 …… 减少你的出手次数,只挑赢面大的时候进场(废话)。 虽然很像废话,还是要解释一下。以后您也会发现大部分的真理都简单到几近于废话。 一般人因为太急着赚钱,因此非但越做越短(除非被套),而且任意出手,每天都在解读当日的多空,每天都在决定次日多空的方向 …… 这样操作当然进场十笔八笔被电击,甚至想要做对一次都是奢望。 你可以把操作想成是一场赌局(虽然这种比喻对一般人来说有点负面意义,但两者真的很像)。在赌博的时候,没有人能预先知道未来会出什么牌(否则就是作弊),但为什么还有赢家跟输家?运气固然有之,但持续地赢 / 输,就跟运气无关,而是在于“你下注的方式”。 对赢家来说:发到的牌面不好,不跟 …… 有形成好牌机会?勇于跟牌下注 …… 有机会形成大牌?加码! …… 就是这样而已。 那么输家在做什么?你会发现很不可思议地,即便是赌博,即便是根本无法得知未来的游戏,还是有一堆人用尽各种方法在找“明牌”或预测未来的方法!或者用他的“信心”认为“下一张牌一定是大”! 于是,用“投资”掩饰“博奕”本质,经过合理化、科学化的外衣之后,“预知未来是有可能的”,“解决操作问题的答案就是找到更准的分析工具”就成为标准模式,于是绝大多数人比赌博更加根深蒂固在输家之路上,难以跳脱。许多人都会嘲笑那些迷信彩券号码可以靠“科学方法”推算出来的人,但多少人会嘲笑那些声称他可以准确预测大盘的老师或预言家?
个人分类: 股票|853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上证的几个位置
热度 4 有真 2012-8-26 22:17
周线几个位置: 5笔升2061-2080 日线对应的点位有2笔 1236线 2082 ,1309线 2076 ,及1618线 2054。 或者周线2笔 2030, 1900,1558,1347 日线暂时对应的点位有3笔升 2028-2030 月线对应的点位有3笔大过1952-2046, 或者5笔师1371-1421。 交叉出现较多的点位,是2030左右区域,日周月共振。大级别的点位不可能太精确,加减1-20点很正常。 要准备战斗了。
个人分类: 实盘|58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今天发了一笔小财
热度 20 到处停留的叶子 2011-12-18 05:41
每人只允许拥有一枚黑虎勋章 根据你要求,给你保留中级勋章,收回高级勋章,返还你1000爱元 积分影响: 爱元: +1000
122 次阅读|18 个评论
分享 笔拈杨花
热度 2 霁色寒 2011-10-15 16:17
日夕惠风吹 东游相见时 情伤心事远 雪舞正凝眉
1120 次阅读|2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6 06:12 , Processed in 0.03545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