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美国科学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安纳波利斯 海军学院的傅立叶分析机器
gordon 2016-11-29 03:33
迈克尔逊(1852年12月19日–1931年5月9日)是美国的一个物理学家他的著名的测量工作光的速度尤其是对的迈克尔逊–莫尔利实验。1907他收到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 以前说过,“ 开尔文勋爵 ” 搞过这东西 YouTube 有一组视频,介绍一个可以做傅立叶分析的一百年前的机器:Albert Michelson的Harmonic Analyzer。 *********************************************************************** 1921年,燕京大学(当时协和大学已与北平汇文等教会大学合并为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聘谢玉铭到燕京大学,担任物理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23年,他得到洛克斐勒基金会的奖学金资助,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物理学。一年后即获硕士学位。为向名师求教,旋即转学到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物理学。那时,美国研究物理的教授并获得诺贝尔奖的A.A.迈克尔逊(MichelSon)和R.A.密立根(Millikan)都在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任教。谢玉铭到芝加哥大学后,在迈克尔逊的指导下从事光干涉的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学成后遵约回燕京大学,起初担任副教授,后任教授。1929年至1932年任物理系主任。1932年赴美后辞去系主任之职。1934年回校任教授。谢玉铭主讲过普通物理学、光学、气体动力论、近代物理学等许多课程,主持过高级物理实验,还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 *********************************************************************** 谢玉铭出身于贫苦家庭,自幼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他先后两次在国外得到名师益友的指导和与之切磋,受到严格的训练,深切体会实验工作在理工学科中的重要 性。回国后,他不论在哪所大学任教,一直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在燕京大学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厦门大学,他讲授普通物理学时,几乎每堂课都有生动且富 有启发性的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是他不惜用很多时间和精力准备的。演示所用的仪器设备,许多是他亲自设计、制作出来的。这些实验很受学生欢迎。抗战期间在湖 南大学时,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演示力学中两只猴子爬绳的问题,吸引了几乎全校的学生都来观看。他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尤其对于数据处理、结果讨论 都有严格的要求。他规定助教指导实验前,必须自己动手做完实验全过程;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要认真审阅,不合格者应退回重做。谢玉铭非常重视训练学生动手设 计、制造实验仪器。他在燕京大学时,为物理系建立了一个金工和木工室,聘请能工巧匠,指导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使用机床等加工设备,为论文中所需实验作准 备。物理系许多仪器设备就是在他指导下制造出来的。 1935年左右,燕京大学物理系自制一台较大型的光谱仪,当时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给予很高 的评价。“九一八”事变后,谢玉铭在物理系倡导普及无线电发报技术并组织通讯组,向全校师生公布战况。抗日战争时期,在山城长汀的厦门大学,经费来源极为 困难,但教学中进行物理实验,仍然做到一人或最多二人一组,所用的一部分仪器也是在他带领下自行设计并制造的。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确实令 人感佩不已。 *********************************************************************** 燕大是一所教会学校,学校的着眼点在于一种带有宗教意味的社会责任,培养有社会影响力,能为大众服务并由此引导大众的知识阶层 燕大校训:“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务”( 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 )。燕大物理系的定位首先是培养物理教师,其次才是物理学研究人才。事实上, 1934 年前,燕大物理系毕业生无一例外都做了教师 。 燕大理学院院长 S.D.Wilson (韦尔巽) 1939 年在的一篇题为“科学研究与国家进步”的文章中写道 认为:三俩离群索居的科学家绝不可能在整个民族建立起科学精神;科学如果不渗透到一个国家的全体民众中,就不可能影响其国民生活; 在当今中国,一个科学工作者如果不去影响大众便是失职;中国需要的是一边研究一边用科学方法训练大批学生的教师和领袖 。 1935 年陈仁烈先生从燕大物理系硕士毕业,燕大和另一所大学均有意接收他为助教,但他选择去长沙雅礼中学任教,他认为“在当前情况下,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 在中学工作毕竟比在大学工作对祖国的贡献更大。 ” 曾经考察抗战前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和燕大物理系毕业生的出国留学状况,发现清华毕业生从毕业到出国平均间隔 1 年时间,而燕大毕业生则平均间隔 4 年 时间;清华学生出国主要通过中美庚款、中英庚款等公开招考,而燕大学生出国主要通过国外基金会对教会学校教师的进修资助。清华物理系旨在造就一流的学术人 才和学科带头人,学生也以投身学术为己任,视出国留学为不可或缺的途径;而燕大物理系更强调一种社会责任和服务精神,出国留学大多是他们所服务机构的一种 有目的的安排,其目的也是为了他们更好地回国为学校服务。 燕京大学学生的学位论文也非常有特色,很 接地气 :王明贞——“牛奶折射率的研究( 1930 ,学士)、蔡方宪——用傅科摆确定燕京大学的纬度和重力加速度( 1931 ,学士)、马振玉——市售各类灯泡的光度研究( 1931 ,学士)、徐允贵——北平泉水与自流井水放射性物质含量的测定( 1932 ,学士)、许宗岳——桐油的吸收光谱 (1936 ,硕士 ) 、高墀恩——通过旋转的流体测定重力加速度 g(1936 ,硕士 ) ,另外 “中国窗户纸的紫外线透光性”之类的课题,也是学生们惯常的研究对象。 注:这就是 王垠 所期望的学校。 *********************************************************************** 至于清华,我早就说 “胡氏三兄弟” 是个 “大垃圾” 。它致力于提高, 培养栋梁之才 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主要做研究的
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4 22:37 , Processed in 0.01919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