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楚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昊昊的画
热度 9 边城秀才 2013-2-6 10:10
昊昊的画
第一张:楚雄西山;第二张:昊昊的幼儿园
个人分类: 家乡事|497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陆先生墓志
热度 3 边城秀才 2012-12-24 10:28
古语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陆先生光泽者,楚雄良医也。 先生于一九三二年农历 月 日生于楚雄鹿城小康之家,行六,自幼好学,有胆量。一九五四年考入贵州省安顺林业学校,将卒业,被错划为右派,遣返回籍,入街道建筑队以谋生。娶菊氏,育二子。一九六九年,知青上山下乡,城镇居民中之五类份子尽皆扫荡出城,下乡落户,陆先生及其老母亦在下乡之列。当此时,先生审时度势,选择边远半山区之吕合鲁化场为寄身之所,而其妻已离婚,逐携老母及长子远赴鲁化场。鲁化场山清水秀,农家良善,不以阶级斗争加诸先生一家。而先生之老母,高龄七十有五,略知医,善推拿,时为村中小儿解除病痛,村人喜焉。而先生不习农耕,下乡年余,生计日艰,先生之老母曰:何不操医术以解困?此一语点破迷局。先生顿悟,夜则清灯一盏,攻读医籍,举凡《难经》、《素问》、《本草》、《方剂》,尽皆揣摩;昼则山涧溪箐,广识药材。适有一村人重病,经州医院治疗不瘥,滑杆抬回村,等待过世,路经先生门前,先生毅然施以援手。先生老母大惊曰:若不治,则大难临头。先生曰:此一重病能治,则村民信矣。遂号脉开方。一剂知,数剂已,病家感其德,而村民亦奇其技。其后,鲁化场小队专让先生行医,以医之收入换工分,于是焉,远近来求医者络驿不绝,先生之茅屋,竟成住院部,而先生之医名,亦广传乎吕合、龙江一带。在此期间,先生娶邻村女 为妻,先后育二女一男。一九七五年五月,先生之老母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一岁,葬鲁化场西北一里之陂。一九七九年,先生得平反,恢复工职,经楚雄县林业局安排于 林业站工作,遂举家迁往焉。未久,调尹家嘴林业站。先生虽恢复为国家干部,然而医名在外,远近求医者仍然不绝,而先生则专以治腰椎、颈椎骨质增生疼痛为业,该手法为其老母所传,亦世间罕有者,凡经其手,莫不霍然病已,故而病家虽远在千里之外,亦往往车接赴医。噫,救人乐己,亦爽焉。 先生年迈,传医术于二男一女一孙,其三子陆建明开设按摩馆于鹿城,门庭若市。先生医术有传,乃陆氏门宗之幸,亦病腰椎、颈椎者之福音也。 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外侄边城秀才拜撰
个人分类: 家乡事|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楚雄茶花甲云南
热度 9 边城秀才 2011-12-8 10:23
楚雄茶花甲云南
再过两月,元霄节期间,罢了等一行人将到楚雄,参加世界茶花节,想他们到了这里,忙着吃酒,不一定有时间看我写的文章,于是早早拿出来,让大家提前过目,请看: 楚雄茶花甲云南 2012 年 2 月 6 日元宵节之际,第 21 届世界茶花大会将在云南省楚雄市鹿城举行,为此,楚雄州市官员,以及楚雄茶花协会的会员,楚雄市有关行业的人们,乃至楚雄百姓,早已忙碌开来,开展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而我一个土生土长的楚雄布衣,也深为触动,既触动而有所思,所思结果,成此一文。 据文献可知,长江流域是茶花的原生地,隋唐之际渐播海内,别名海石榴,诗人咏歌不绝。大诗人李白谓之:“鲁女东窗下, 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茶花之珍之美,此似为绝唱。公元七世纪,茶花东渐日本。十八世纪,始传欧美。由此可见,世界茶花大会在中国云南楚雄举行,是一次认真的茶花寻根活动。然而,寻根寻到楚雄,这于楚雄之外的人们而言,可能心存疑问。这个疑问,不妨让我试为解答。 先说“云南茶花甲天下”。 就我所知,“云南茶花甲天下”之说,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云南晋宁县一个叫唐泰的,出家为僧,俗号大来,法名普荷,因有诗句曰“万里江山一担挑”,故而人称担当和尚。 担当善诗书画,其赋茶花诗最著名者曰: 冷艳争春喜灿然,山茶按谱甲于滇。 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 据考证,此诗所咏,是楚雄紫溪山一株元代茶花,树高数丈,花开红白两色,是以诗人以“吞火”、“残雪”作比。 担当祖籍浙江严州,明初徒滇,他说“山茶按谱甲于滇”,暗含之意,是滇山茶胜于浙山茶,而为天下之最。 担当这里,是以一句话评价滇山茶,而与担当大体同时一位叫邓渼的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品鉴茶花,颇具功力,著有《茶花百韵》长诗,又总结出云南茶花的十大特点,称为 “滇茶十德”: 一、艳而不妖;二、树之寿经二三百年犹如新植;三、枝干高竦,有四五丈者;四、肤纹苍润,若古云气 罇罍 ;五、枝条黝纠,尘尾龙形;六、幡根兽攫,可冯而几,可藉而枕;七、丰叶森沈丛茂;八、性耐霜雪,四序常青;九、次第开放,近月方谢,每朵可历旬馀;十、入瓶中养之,十馀日不变,半含者能自开。 邓渼这个评价,把云南山茶的妙处,几乎说了个片甲不留,而他曾任过浙江浦江县令,对于浙江的茶花,应当见过,他的脑海里,应当把浙江茶花与云南茶花作过比较,最终认为滇茶有此十德,其中“ 云南茶花甲天下”之意,呼之欲出。 清朝光绪年二十九年,云南石屏县袁嘉谷参加朝廷举行的经济特科考试,高中第一名,按科举时代的贯例,称状元。数年之后,任浙江提学使,旋即兼布政使,在此期间,他曾到过杭州,县令请他赏茶花。这件事,袁嘉谷在《滇绎》中记述道:“ 浙中茶花以上天竺为最,花开之时,钱唐令迎余赏之。余以为虽不逾滇茶,亦必不相远,乃下舆一观,花仅二三寸,不若滇有大尺许者,哂之。” 从以上三例可见,“ 云南茶花甲天下”之语,实是古人的总评,世无疑者。 次说“楚雄茶花甲云南”。 这句话,是本文的主题,也是世人的疑问,说来话长。 说到云南茶花,向以宜良、大理、丽江、昆明为最,其中大理茶花,因有史籍记载,故而更是誉满天下。 就我所见,明代玉笛山人所著《淮城夜语》中,有篇《花匠杨和泰》,记载元代初年大理茶花的盛况。杨和泰以人工品种,嫁接于苍山、无量山、野人山的野山茶,经五代培育,得复瓣山茶一百一十五种,其中有“大富贵”,花径八寸,三十六瓣,十八蕊;“松球花”又叫“粉面佳人”,花有九层,每层九瓣;“子孙茶”每苗五蕾,花金红,中心花径五寸,边四花约二寸,每枝五花,同时绽放;“金边山茶”,花红似玫瑰,花瓣金边;“胭脂白面郎君”,心九瓣红似胭脂,外九瓣白如玉,花径六寸;“鸳鸯茶”,每枝开花两朵,一红一白。由于杨和泰以毕生精力用于移花接木,遂使大理山茶冠天下。到了元代末叶的至正年间,大理山茶的品种仍有一百一十四种。 岁月流逝,茶花盛地东移,到了民国期间,滇池周边的茶花不仅冠于全省,而且冠于全国。 袁嘉谷在《滇绎》中说:“ 滇池茶花为全国冠,推名省花,人无异词。” 楚雄山茶闻名于云南,继而闻名于海内外,那是近年来的事。当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只觉得山茶是一种又多又普通的花。每当春节来临,就有周边乡村的农民,用背箩背着山茶花到鹿城来,一束束地买,那多半是野山茶,价格极便宜。城里人把它买到家中,插进花瓶,只要不忘了加水,那骨朵就能相继绽放,直到正月末。在阶级斗争十分尖锐的时代,那些来自山野的茶花一度给鹿城人带来些许的春意。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杨朔的《茶花赋》问世,世人总算能从书本上,透过茶花而领略一点春色;国内许多年青人,正是通过这篇文章,才知道云南茶花的名气。 然而,不要说青年们不知道,就是杨朔又何曾知道,他津津乐道的昆明华亭寺的茶花,比起楚雄紫溪山的茶花,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当然不能怪杨朔,因为他不知道紫溪山,也不是茶花专家,他只不过借昆明茶花的颜色,以文字搬演之妙,为那个时代唱一曲颂歌罢了。 紫溪山早在宋代后大理国时期,就有致仕的大理国相国、威楚府演习(大府最高行政长官称演习)高量成到此开发。他“兴修白马,喜建伽蓝”,那规模到了“众山兰若,无不周备”的程度。据今人调研后认为,高量成当年在紫溪山今杜鹃园植有茶花数株,其中一株至今尚存,那是以大理茶花的枝条,嫁接于紫溪山的野山茶而成,今人称“相国茶”,树龄八百余年,主干枯折后,三百多年前,又从基干部萌发出新枝,如今高达四米,枝繁叶茂,花开百朵。 紫溪山东林寺那株元代茶花,树龄六百七十余年。据说是东林寺普通禅师以白茶花嫁接于原生红花滇山茶而成,所以一树两色花,先开“紫溪茶”,如火如荼,继开“童子面”,如霰如雪。前面所引担当和尚的诗句,赞的就是此树此花,谓为滇南茶花之冠。而我作为一个乡人,曾有句赞道:“白如素练红如血,枝似虬龙干似铁。威楚凝此英雄气,敢向四海共风烈。”与此相似的意思,从世界茶花协会主席、澳大利亚人弗利泽嘴里说出,则曰:“这株茶花,把人类栽培茶花的历史提前了。” 到了明代,紫溪山寺宇相望,梵音缭绕,僧尼广植茶花,遂致冬春之季,山色如霞,于是诗人咏歌不绝。其中一位,江苏武进人杨苏,任楚雄府定边县(今大理州南涧县)知县,游紫溪山,赋诗一首,题目就直接称“紫溪山茶花”。他咏道:“争识薇溪春树好,奇葩异彩超凡材。”这是从整体盛赞紫溪山茶花。接着说:“奇葩异彩从无匹,高髻凌空朵盈尺。宝树移种漫相夸,斗大朱英擅第一。庆云烂漫迷朝霞,赢却春前百万花。绣被锦帷天半叠,直愁青帝穷精华。”我们从“朵盈尺”、“斗大朱英”等字句,可以看出紫溪茶花之大,而从“烂漫迷朝霞”、“绣被锦帷”等又可看出花色之美艳。诗人最后说:“寄语山僧须护惜,滇南无此最高枝。”此所谓“滇南”,指整个云南省。在杨苏眼里,云南省的所有茶花,无有能与此茶媲美者。 清朝咸丰以还,兵连祸接,寺倒僧散,漫山的茶花,“养在深闺无人识”。当然,这所谓“无人识”,仅指无外地人识,而紫溪山民,依然与山茶为伴。 改革开放以后,楚雄州市政府重新开发紫溪山。 1985 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茶花专家赴紫溪山普查茶花资源,发现新品种十个,后于 1988 年召开“楚雄市茶花品种鉴定会”,为此十个新品种命名。到目前,加原来有名的,共是:“相国茶”、“楚雄茶”、“鹿城春”、“胭脂”、“大玛瑙”、“泽荷”、“紫焰”、“东林”、“童子面”、“摩兰”、“紫溪”、“紫霞”、“楚蝶”、“国楣”、“松子鳞”、“色奔”、“灵峰”、“薇溪”、“禅茶”等,皆为楚雄茶花之特有品种。这些品种,已有许多画册介绍,形神兼备,比用文字说明更为直观,所以这里就不备述了。 据调查,至目前为止,紫溪山共有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 136 株,这自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更要说明的是,紫溪山广泛生长一种灌木,称连蕊茶,其花细小而洁白清香,是野生山茶的始祖;此外还有滇山茶、猴子木、毛果山茶、红茶油茶、怒江山茶连片生长,专家由此认定楚雄紫溪山为云南茶花的原生地之一。据说世界茶花会之所以能在楚雄召开,仅此一个理由就足够了。 近年来,在紫溪山建成一千二百亩茶花园,新植楚雄茶花一万余株,其中名贵者一千余株。花开时节,人进此园,万卉迎接,尤如进入彩霞之乡。而七八公里的茶花箐则是原生态森林,其中茶花全是野生,多半是单瓣小朵,但也能看到不少多蕊多瓣的,最多的有九蕊十八瓣。懂行的告诉你,那是自然进化的结果。由此让人想:紫溪山的“自然”之神,其审美的倾向也与人类相同?或是人类的审美取向,本来就要合乎自然? 毫不夸张地说,紫溪山的茶花让世人重开眼界,但楚雄茶花不仅限于紫溪山。楚雄广袤的坝子和山岭中,还有无数古茶生长,那种景象,不深入到楚雄的乡野是不能领略的。原来,楚雄一带在南诏、大理国时代,深受佛教影响,沿至明清,城乡广建庙宇,数量之多,旧志有载,而编志者亦为之感慨。庙宇内外,往往种植茶花,而土主庙内,必植茶花。后来庙宇虽倒,但有乡民呵护,岁月不居,茶花依旧。 近年来,经本地茶花爱好者寻访,仅在坝子里,东华镇的夸么、莲华,子午镇的大鹿宜、小鹿宜、罗只碑,苍岭镇的马石铺、五斗阁,原富民镇的水草箐、干戈顶,鹿城镇的中本李家村,东瓜镇的龙河等处,发现古茶 27 株。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大,但这些都是百龄以上,并且是重瓣、半重瓣的古茶。在山区,于大过口的九台山、中邑舍的老中邑各发现一株古茶。两者相加,这个数字是 29 。若再加上紫溪山的,则为 67 。换言之,楚雄市境内共有百龄以上古茶 67 株。 这 67 株古茶是个什么概念呢?请看 1996 年云南省政府批准公布的《云南省古树名录》中,全省仅有古茶 111 株,那么,楚雄市这 67 株就占全省古茶总数的大半。这么看来,以当今的流行用语,称楚雄为“茶花之乡”,也是恰如其分;说“楚雄茶花甲云南”,也算是允当了吧。 楚雄坝子里的茶花不少,就是到了礼舍江两岸的山区,村旁路边,往往也见古茶村,或单株独放,或数株竟开。记得五六年前,我和市建委的人员到三街镇,在上新房村边的路旁,偶然“发现”几株古茶,看树下的基址,应该有过小庙,看树形,颇经沧桑的模样。到了小学校,问校长那些茶花有多大树龄,校长笑说:不知道,只晓得是老祖宗留下的。 以上所说,是人工培植的茶花,若是说野生山茶,那简直就是林海花潮。林海花潮,难以细说,就举个例子:经近年调查,在礼舍江畔中山镇的黑牛山,有野生云南山茶三万余株,其中百龄以上者七千余株,皆保持原始状态,简直就是个天然茶花园。 这黑牛山与紫溪山,一黑一紫,一西一东,再加上星罗棋布的古茶树、新茶园,林林总总,把个楚雄山河,妆点成茶花世界。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八日星期一 下图是黑牛山的野山茶
个人分类: 家乡事|1252 次阅读|4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8 19:21 , Processed in 0.02640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