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中国的发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存底: 豆瓣上某公卫博士关于辉瑞的聊天记录
海天 2017-3-29 12:17
蘭若 说: 今天和一个在辉瑞(全球药企老大)工作过多年的上海女人聊了整整半天,被这家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策略震惊了。最后她还强烈建议我做一个旨在打倒中药注射针剂的博士论文# 中药注射剂简直人神共愤 # 2014年11月22日 隐藏回应 已赞 (202) 转播 (846) giwi 、 tufei518 、 Ciara 、 張樗 、 sentimentalday 、 风扬兮 、 franksun 、 chujiney 、 夏知秋 、 Eliot_Lcc 、 bakenn 、 环球小母猫 、 深空九号 、 独角兽Orwell 、 剑南 、 刘丑宝 、 Nomis Owl 、 蝶无痕 、 支起脑壳在那耍 、 Mayne Katze 赞 可以详细说说么?我本科毕业论文做过几个中药注射剂的过敏与类过敏动物实验,说实话是我我是不敢用,也不会让我周围的人用 - Dillys 发展策略是什么,都把你震惊了。。。 - 隆冬 @ 隆冬 辉瑞在中国的发展和盈利模式和在别国不太一样,盈利的药物品种也不同。背景是中国仿制药质量太差,人家印度的仿制药都能出口,中国的仿制药还没有能达标出口的。所以原研药即便专利过期在中国依然高价,这便是辉瑞等公司在中国的主要利润来源。但他们不仅仅是相互比拼竞争卖药而已,他们和卫计委合作很多,放长线,钓大鱼。比如一个药要增加市场需求,就赞助相关筛查发现疾病,赞助国家的慢性病管理试点项目,甚至自己建一个仿制药厂来仿制自己的原研药,通过低价来打开市场。习总第一次访美时带的唯一一份合同就是辉瑞在中国自己建仿制药厂的合同,噱头是要能生产可以... - 蘭若 @ 隆冬 支持临床研究,自己建立研究部门做成本效益分析给政府递折子更不在话下。努力自己降价把自己的药塞进新农合等广大医保,但是条件是要政府承诺采购数量。另外还有渗透医学界意见领袖从而让他们做出符合药厂利益的临床指南/路径。甚至会为了卖药而在医学界创造出一些医学假说(为了最赚钱的他汀类药物而创造的“斑块理论”)。还有给熊猫吃艾万科来做宣传(_(:з」∠)_)总结下来大概这些。 - 蘭若 @ Dillys 单纯从使用量来讲,辉瑞在全球最赚钱的是他汀类的立普妥。但在中国,卖得最好的是络活喜。但是,他们药厂买来的市场数据显示,全中国卖的最好的根本不是这些牛气的西药啊,卖得最多的中药注射剂销量是络活喜的十倍啊!!!这帮中药注射剂到底有什么疗效,很难说对吧。医保还都报销,看看他们的使用量就知道耗费的医疗资源不计其数。为什么中国人输液那么多,很大原因估计是这个吧。 - 蘭若 @ Dillys 就拿神经内科的病来看吧,如果只是不太严重的脑梗,不要溶栓的那种,美国也许就阿司匹林或者别的简单处理完事儿。国内神经内科恐怕就要开一大堆灯盏细辛注射剂啥的来吊水。考虑到使用量巨大,到底成本有多高,有什么不良后果,对于疾病预后有没有改善,似乎很难有证据哇。 - 蘭若 @ 秋江暝泊 以上是我今天了解到的情况。 - 蘭若 自己建仿制药来打开市场这招还真是满令人吃惊的,不过这个能打开原研药市场吗。。。相当于给大家trail,用好了就推荐更好的?呃。。。 - 隆冬 @ 隆冬 我也很震惊啊……他们高层魄力也蛮大,而且直接得到习总青目,能量不小……你看看GSK就被抓了么 - 蘭若 @ 蘭若 简直太牛了。现在我知道我们系的一个年轻教授在做全球化以及比较中国和印度的药物公司是多么有道理了。 - 秋江暝泊 药厂在印度和中国的定价策略也不太一样,貌似印度不怎么保护原研药专利,觉得你暴利,就批仿制,管你什么专利。在天朝搞好政府关系很重要啊 - 隆冬 @ 隆冬 要仿的是立普妥,在北美市场超级超级赚钱的一款。这是降血脂的预防性用药,所以重点是要培育人群对于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意识。仿制药是其中一种方式,筛查也是。他们甚至搞出什么“斑块理论”说:虽然你血脂不高,但是血管有板块,还是要吃药嘿嘿。这种说法只在中国有=。=#我也是跪了 - 蘭若 @ 隆冬 印度的仿制药产业绝对是原研药市场的破坏者。起初,辉瑞他们没懂这个道理,在那儿和其他原药药厂死拼,结果后来悟出来——要和政府搞好关系。 - 蘭若 斑块理论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还好他们没有要进中药领域,前几天看新闻bayer刚并购了云南一家中药制剂的,中方负责人说bayer也有悠久的草药传统,balabala。 - 隆冬 @ 秋江暝泊 和那个人聊了一个上午+一个中午……简直信息量太大了 - 蘭若 @ 隆冬 辉瑞目前还是把坑爹中药产业当做敌人的,所以她可劲儿怂恿我以后向中药开炮! - 蘭若 这种跨国药厂估计进军中药都蛮谨慎的,不过临床就上市肯定全球丑闻,搞不好还被FDA惩罚,更别提还要开发了。其实有多少道德/科学成分很难说,主要是市场被拱了! - 隆冬 @ 隆冬 她原话是:中药针剂是中国药物市场的第一大毒瘤。当然大家基本也是这个共识。但是辉瑞这样一家药物巨头同时戴上“原研药厂商+现代/循证医学的推广者”这两顶帽子还是挺有意思的 - 蘭若 其实和gsk是一样的 - 隆冬 @ 隆冬 我才知道中国的临床指南每个药厂都有一个版本……也是醉了 - 蘭若 @ 隆冬 怕是有很多高层运作我们不知道呀……当时GSK出事儿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说,擦所有人都在干的事情,偏偏他悲剧了 - 蘭若 我勒个去……最近一直在学习如何写公卫折子,你这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细思恐极 - Dillys 临床指南每个药厂一个版本?!! gsk据说是内部反水,某二代女儿在gsk工作,后来不满就跑出来拿下了它。这就是想搞好政府关系结果搞砸了。。。 - 隆冬 @ Dillys 折子这种事情,学者能做到的也就是呈现科学证据,再兼顾一下资源配置……价值取向和政治斗争就不是咱们可以预测的了 - 蘭若 @ 隆冬 今天那个姐姐还讲了另一家原研药厂被政府坑了的故事……大家都是踩着竞争者的尸体前进的哇……面对政府,厂子们一手要拉拢,一手还要防着哇 - 蘭若 @ 隆冬 下次找那人再八一下GSK吧,也许竞争对手能知道内幕呢…… - 蘭若 但如果这些策略是真的的话,药厂的intervention就要作为一个考虑因素了,例如赞助相关筛查,这是help to calculate the underestimate prevalence的作用多些,还是引起公众注意多些 - Dillys 这些举措看起来没什么不对,但在evidence based practise下,真的是可以影响递折子时所建议的policy和舆论宣传的。真的很厉害 - Dillys 如果再有内幕记得出来爆一下。。。 - 隆冬 @ Dillys 再给你讲个八卦。上回,复旦、北大、南京医科大学三所高校的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和副院长来我们学校访问,把我们这些毕业生拉去一起吃饭。席间,我们学校一个华人教授开口就说,最近FDA新批的丙肝新药(1000刀一片的那个),你们有没有兴趣做药物经济学评估?其中一所说他们和当地政府有联系,要不要干干看,但是不一定效果好呵呵(中国医保看到这个价格估计就拉黑他们了好么)…… - 蘭若 哈哈哈贵校八卦真多 - Dillys @ Dillys 然后,那个院长又说呵呵丙肝在中国prevalence也就那样吧呵呵……然后那个华人教授第一反应是要不搞筛查吧……该院长说:你的意思是要把疾控拉进来分一杯羹?后来他们有没有私下再谈就不知道了……当时我就思密达了……不过后来,也听其他学者讲到,丙肝药的企业算尽机关想打开亚洲(中国)市场么……市场驱动力真的太大了 - 蘭若 旁观一下子~ - 铲铲 @ Dillys 药企、医院、医生、政府、医保、病人各自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今天那个人很喜欢用“这件事符合所有人的利益/这件事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来论证她对我的建议……同时,产业界只会关心能够干预的/能赚钱的领域……比如我和她聊起农村老年人的照顾问题,她就觉得这没法解决,所以不是优先需要干预的问题…… - 蘭若 @ Dillys 顺便八一下生物医学界学术圈和产业圈的关系。现在黑生物医学学术圈都成风潮了。但是,这个知识生产产业低端的PhD们一般都不知道金字塔顶端的家伙们可以如何风光……那回学校一个医学院的教授来给我们八这件事,他是做肿瘤药物研发的,PPT里放出来的publication都是NEJM(有他署名),他同时有好几家药企的股份,同时做十多家药企的技术顾问。当然钱不见得都到了他手里,因为学校和系里都把这些钱截留了…… - 蘭若 想起夫妻代购印度抗癌药被抓的新闻了 - Stone Angle 生物医学圈开黑很正常,我本科生物出身,我院那些海龟们圈钱乱的呀,不过比起你说的这些真是小巫见大巫 - Dillys 不过从市场角度来看,是不是这也是invisible hand的牛逼所在呢,毕竟资源有限,在有限的资源和强大的市场驱动力下,将焦点放在最valuable的部分上(这里的valuable就要看各方博弈的程度了 - Dillys 中国制药是差到教药学的老师都不愿意吃国产药,可是市场环境屌乱又不是打垮中药注射液可以解决的的问题,西医院也有中药提取物药品。日韩汉方做得比国产好。辉瑞这种逻辑跟那种被医院折磨只能打杀医生的人没逻辑差别 - lily tiger @ lily tiger 日韩汉方是怎么做的? - 蘭若 具体怎么做我没参与肯定说不清啊,市场份额来看,国外进口中成药的话基本都不要中国产,日本还叫汉方,韩国已经叫韩方了吧! - lily tiger @ lily tiger 歪一个楼,你的头像是Lady Jane Grey? - 蘭若 是哒啊 国内制药本来就不好,那时候出某型流感疫苗,学校里有分,没几个老师要去打,美曰其名自己提高抵抗力,实际上这东西香港就不认!我听去非洲援助医生的老师说,那边青霉素都不要做皮试的,他当时很惊奇,跟别国同行一交流,别国医生还惊奇呢,这中国就不可能吧,每个批次都要皮试! 至于中药注射液,我不觉得是个坏东西,但是做得多好还是很可疑啦,中医院临床上用得好像是蛮多的! - lily tiger @ lily tiger 以前我在一家非中医三级医院实习的时候,感觉中药注射液即便在西医里也用得相当多。那家医院那时神经内科几乎每个脑梗病人都要用灯盏细辛注射液。门诊经常开丹参酮之类的注射液给老年人,不少老年人每周都要来,很多时候他们也要求医生开这个。我倒不反中医,只是觉得有效安全这两点可能都需要更多证据,如果医保资源占用也很多的话,成本效益是不是也要考虑…… - 蘭若 哈哈哈是真的,之前忘了听朋友还是医生讲,说国内的青霉素要皮试,是因为杂质太多,香港这边就不用,因为纯度够高,制药这块简直可以开黑无极限 - Dillys 中药注射剂这块我不认可,是因为我做本科毕设的实验室就是做中药新制的,我们老师整天说,学药的都知道,能吃药就不打针,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中药本来就是多成份多靶点的东西,那么多成份不经免疫系统一下直接扔血管里,有点医学常识的都会觉得有风险吧 - Dillys @ Dillys 按理说现在仿制药是可以做到生物等效性的(只看化学药品的话),那么大家就该喜欢用便宜好用的仿制药才对……可这个道理在中国是失灵的,因为仿制药的质量ORZ…… - 蘭若 本来新药研发的专利期就是为了防止仿制药的竞争吗,但在中国完全不适用,这也是神一般的中国特色之一 - Dillys @ Dillys 是啊,静脉注射总归是风险最大的……我觉得针剂这块感觉还是利益驱动大吧。片剂比针剂便宜好多吧……ORZ - 蘭若 @ Dillys 对于大部分化学药来说,其他地方原研药一旦过了专利期利润都会一落千丈……但是中国仿制药不给力,原研药在专利期外依然很爽 - 蘭若 中药必须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辩证施治,这只是套了“中药”名号的植物药注射剂。 - Ga 我觉得要对症看,不是急性重症一般没必要直接上静注,那玩意属于见效快但风险相对高,包括后期容易产生耐药性之类的。市场这块不了解,,但价格好像是比片剂要高一些 - Dillys 嗯~中药古代也管自己叫毒药,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应该也是中国自己说起的吧!而且中药本来用的时候就应该是辨证论治的用,做成药注射液用起来的目标还是大家都能用吧,这个本来就不合理! 我可以说个真人真事的笑话,有个阳痿的病人强烈要求打鹿茸注射液,但是他辩证是阴虚,不可以打的,那时候医患没现在严峻,写个保证书就勉强打啦,嘱咐不舒服就洗冷水澡什么的,那个病人回家热到头痛要撞墙,凌晨站医院门口等医生,结果重新开始治疗! - lily tiger @ lily tiger 这个……_(:з」∠)_ - 蘭若 @ Bon - NewBorn 哈哈哈说到这讲个本科实验室的事好了,当时我们实验室有个很热的方向叫做谱效学,大概就是去测某一个中成药里的主要成分跟每个成分的药效百分比,当时师兄有次汇报的时候说他查了文献但没找到相关的统计方法,不知道自己用的对不对。学了公卫之后想到risk factor ratio - Dillys 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 Dillys 因为按照谱效学的理论就可以根据不同成分的有效百分比推算出君臣佐使,然后做个标准化,就是你说的,推广到大家都能用 - Dillys 我觉得中药是好东西啊,不过我学的针灸,一般问题都可以不吃药,吃药也吃那种简单的配方,我觉得中药本身还是个廉价的东西,但是现在种植到炮制都打折扣啦!要方便出了那种超微颗粒,我到现在还搞不清楚到底是超微粉碎,还是那种提取颗粒,不过倒是可以贵很多啦!药感觉换个名字,换个提取方法就可以贵很多啦! 不过我对中药的热情研究还是外用美容那些啦,我感觉很靠谱,也安全! - lily tiger 我也很喜欢中医,自己也在慢慢学一点,但我觉得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兼容的体系,强制性的用西医的角度去分析解构中医中药有时候真的觉得…也是蛮好笑的 - Dillys 很多古方美白的草药都有肝肾毒性,光敏毒。我觉得美容也慎用吧。正规厂商生产出来的至少会用两只兔子做做实验,有质量控制。中药店买来的药物农药含量,或者究竟是不是这个药都搞不清楚。 - 夏虫不语冰 现在临床上医保对现代药物卡得这么严,对汤药却几乎可以全报。中药调理清清松松就可以花掉一个月三千 - 夏虫不语冰 至少两只兔子…我不清楚中药美容这块的毒理安全性的动物实验标准是怎样,2只……这是在搞笑么,我当时做实验用了大小鼠加起来快80只,答辩的时候还被炮轰动物跟人体结构免疫系统差别很大(如青霉素的作用,说我的实验没有意义,请自行解读 - Dillys ls好可怜...幸亏这次被指派做合成...ps...我们好久没见到活物了...还是养细胞看起来简单点 - ps,仿制药不给力,因为搞药剂的不给力啊!处方设计的不好,或者设计好了活性不好,也是有可能的,最可笑的是,我记得生物等效性不是和原研药比,是和已有的仿制药比,感激很奇怪。 - →_→ - 日理万机的杰尼 是万艾可不是艾万可 - ● @ kitsch 你怎么看? - 。 其他大药厂在中国的发展策略没有两样。 - NaviGator @ 这时 这是什么药? - 嗯。。。 @ Cookie.Sun - 夏天珍珠梅 中药外用美容靠谱?本人亲身经历,白芷面膜,过敏脸肿的像车祸现场。中药美容,呵呵呵! -
个人分类: 豆瓣|0 个评论
分享 现在看来,中国的发展是借了日本的运气
热度 3 gordon 2016-12-3 03:18
本身我就觉得很奇怪,中国这么多蠢人,怎么能发展的这么快 现在看来,中国的发展是借了日本的运气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zk5MDIzMzA4/v.swf
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计划生育” 对中国的发展,居功甚伟
热度 1 gordon 2016-11-9 16:06
以前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工人是有身份的,也就是级别 带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特征 : 身份决定而非成就决定 ; 人身依附而非个人独立 ; 差别对待而非人人平等 ……然而这些“传统”的特征 并非自传统社会继承下来的 ——虽然不可否认有传统的影响, 但事实上是生发于党国体制, 尽管这个体制此前相当成功地摧毁了传统社会,尽管这个体制的主导意识形态是倡导一种与最终呈现出来的社会形态背道而驰的社会价值观 。 因为在这个社会中,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为工人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福利,而同时几乎不存在内外之间的流动 ,不论是解雇还是辞职。 而由于企业中车间领导及班组长的权力很大 ,因此工人对企业的政治、经济、社会依附, 具体化为对领导个人的依附 。 注: 哪儿都一样,有一些正式规则,有一些潜规则 ***************************************************************************************************** 羊吃人 人身依附,不管你了,现在领导想挣钱了。 蜗牛变小鸟 这一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失业工人,像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左右时期的人口膨胀,过剩劳动力 就会有人口压力,就会产生对外扩张和侵略 注:哎,计划生育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 以前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马尔萨斯陷阱”的因素一直影响。 ***************************************************************************************************** 国企员工都算不错了,还有一拨人呢,农民 农民算什么? 爱尔兰人 这就是我大英帝国的体系
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1900-1950) —— 吴大猷
gordon 2016-11-2 09:28
先解释一下,我演讲的题目是“ 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着重点乃物理学在中国的成长,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并不一定全是在中国这个地方. 虽然有很多、很多的中国人待在国外做研究的工作,但是因为我的着重点是在中国成长的物理,所以,范围就当然比较窄一点. 这个演讲的主要范围是20 世纪的上半世纪,1900年到1950年,差不多50年的时间.   讲到中国物理,为什么我要从1900年起首呢?是这样的,先给大家看一个统计数目字. 这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些关于我们整个国家物理发展状况的基本重要资料.   我这资料从那来的呢?这是前几年在大陆上,由湖南省的一个教育出版社,动员了很多人编了一本20世纪的前半世纪有关物理的目录,包括所有念物理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差不多有168人.   可能有遗漏的人,但大致上遗漏者很少. 我就发觉里面很欠缺一些在日本学物理的人的资料. 我猜测原因可能在于日本的留学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所以当时在日本念书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很少,因此被忽略了. 实际上,这遗漏的人数也不多,可能有10位、8位左右,剩下的部分算是相当完整.   现在我给大家说明一下这个统计数目. 这是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从1900年到1952年的统计数字. 这个数目字,诸位你看看,在这个时期,1900年到1910年这十年间在国外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只有1个人,从1911年到1920年这十年内得博士学位的 共有2个人. 所以若从第20世纪的起首讲,这时中国的物理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没有近代物理. 1921年到1925年,这时期是我所说训练第二代物理学家的阶段. 从这时候开始出国留学念物理的人有9个人,比之前稍微多了一点,1926年到1930年这五年内有10个人,1931年到1935年有24个人. 我就在这个阶段里,等一会我再讲我自己的经历. 1936年到1940年间有37个人. 在这个阶段,人数就有显着的增加,整体看来,在这几十年内,人数从零成长到30 几人. 从1931年到1940年这十年里面共有61个人. 1941年到1945年这五年间人数又减少只剩19人,减少的原因就是因为1937年抗战开始,抗战一开始,国内一切的研究都停顿,学生出国留学也都停 顿. 所以从1937年开始,抗战影响到1941年到1945年得博士学位的人数. 1946年抗战结束后,也就是日本投降后,到1950年一共有35个人,稍微增加了一点. 1951年、1952年,慢慢地人数就增加起来,两年之内共有25个人. 1952年之后我们就没有统计数字了.   事实上说起来,中国的物理发展史很短很短,没有几十年时间. 从1920年到1930年,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得博士学位的只有20人. 那么,现在我就把它画成一个图表(见表1),大家就可以看清楚点. *******************************************************************************  1920年代开始,中国人得物理博士学位的人数有较显着的增加,中国物理的发展差不多开始于这个时候. 一直到下一个时期,抗战时期,一切研究都停顿,学生也不能出国留学,所以这一段期间受抗战影响而人数减少. 至于1946年到1950年,这个阶段是所谓的“ 内战”,在日本投降之后,到我们政府从大陆搬到台湾的那段时间,是内战时期,这当然也影响了我们一切的学术及物理的发展. 所以,现在我说我们选择讲中国物理的发展史, 说是在20世纪,而事实上集中起来说,就是抗战前20至30年的时间 .   讲到中国物理的发展这个主题,假如只讲个巨观,那么可能讲个20分钟就过去了. 但是只讲一些概略的东西,没有很大的意思. 想要知道一个国家的学术发展,并不是单看一个树林就好,还要看看里面的一些树. 物理是靠人和人所做的研究工作来成长的 ,这点是很重要的. 单看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只是一个指标,实际上你看不出什么道理来,因为这并不能代表什么.   所以,要讲我们这个一系列的报告,我们除了会试着讲讲物理在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形之外,稍微也讲讲有哪些机构对于当时的物理发展特别有贡献. 就是因为物理的范围很广,我不可能知道所有这168位得博士学位的人,这些人的工作的详细情形.   在大陆第一代的物理学家算是我老师辈的人物,我认识一些;跟我同辈的,我也认识一些. 从1934年起首,我从国外回到大陆,开始在北京大学当教授;日本投降之后,1946年我又出国. 这十几年的时间,我人在大陆,所以,对于大陆的物理发展比较有一种身在其地的了解.   2 物理学在中国萌芽之阶段   1910、1920年代,物理在我们中国慢慢地开始发展起来. 那时整个国家在科学上,特别是就物理的情形而言,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1920年之前,我们中国虽然有派学生到外国去留学, 学习科学的各个项目,物理是其中之一. 但是,在物理方面,只有少数几个人回来中国. 虽然这些人的人数不多,但是,我们仍然把他们叫做“ 第一代”的物理学家. 这些人是很重要的,因为 任何学术的发展总得有个起点 . 学术发展并不是说你花了很多钱,就可以建立起来. 也许我们可以说,经济建设在十年之内你的成绩可以洋洋大观,你可以建许多的工厂、大楼、公共设施,很多的东西立刻就可以看得见. 可是,就是学术这东西是很难说得清楚的,很难说得明白的.   我举个例子来说,譬如在一个大学里面,因为已经落后其他国家多年,差距很大,因此,如果想引进西方的物理,起首总得要有几个从国外得到博士学 位、受过这种基础训练的人回来才行,愿意从事教学生开始. 北京大学就是那个情形. 这个学校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一个大学, 同时也是第一个设有所谓“理科”的学校 .   “理科”相当于现在的“理学院”,但是因为那时候规模很小,所以没有学院的名称. “ 理科”就是包括一切的科学,教一些物理、化学、数学等等,每一个科目就相当于现在一个系. 在当时的情形里, 每个科目可能就只有一个或两个教授,不过这已经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了 ,有三个教授以上的是少之又少. 只有两个教授怎么教书呢?在我们的那个时候,一年里面一个教授大概是同时教四门课左右. 上课时则常常是二、三年级或三、四年级的同学一同上课. 我可以今年开一门给二、三年级修习的课程,等到第二年,我这个教授可以再开另一个课程,给三、四年级的学生来修习. 换句话说,因为 学生和教授都少,根本没有学生 ,所以情况很不容易呀.   在我念的那个私立大学( 南开大学———编者注),念物理的人也是不成系的. 教授只有两个人,学生也只有几个人. 比我高一年级的,有三个人. 在我那个年级的,就我一个人而已. 先生少,学生也少. 这原因有很多,因为没有许多学生想要报考物理系,不像现在一个班动辄有四五十个学生.   大学的学生之所以会这么少,原因很多,头一个原因是因为 中学没有学生 . 在中学可以有机会念数学、物理、化学,念得够一个水准可以准备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根本就少得可怜. 中学很多,但学生没有受入高级学校的科学训练. 中学就没有学生. 所以自然而然地,来大学念所谓“科学”这个科目的人就很少了.   除了学生少之外,第二个原因是因为 根本就没有中文的教材 . 1921年时我进中学念书,数学课程如代数、几何、化学和物理,一切都是英文书. 根本没有中文的书,没有书. 不过我念的南开中学虽然是一个私立学校,但是它的水准很高,算是比较好的一所学校,所以即使我们用的是英文教科书,学生还勉强适应得过去. 但是, 对于全国大多数的学生来讲,在中学里面,你若没有中文教科书,就根本不能教 .   既然中学的教科书都用英文,大学的更不必说了. 以大学一年级的普通物理课程来讲,等到一九三几年的时候,才有中文的普通物理教科书出来. 一位清华大学的萨本栋先生,他翻译了一本美国的大学普通物理教科书,翻成中文之后,这本翻译书变成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学丛书里的一本用了很多年的书籍,因 为这是惟一的一本水准相当好的大学物理标准教科书.   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假如有一个人刚刚从国外念完物理回来,他 即便有志气,想要在中国教物理,一开始就受到环境的许多限制 ,没有学生,没有经 费,更没有研究的设备. 反观你们现在动不动就向国科会申请个几十万或一两百万去买研究设备,在我们那个时候,不要说没有研究的设备,就是平常学生做实验用的仪器,也可以说是只有 一点点,亦残缺不全. 在那种情形之下,你可以想像得到,实在很难、很难训练人才.   从中学起首,教育水准就很低,没有学生,又没有中文教科书,自然而然上了大学后会想念科学的人就少了. 另外还有一点,当时没有中国科学名词的标准翻译,术语也还没有产生出来.   这样,1925年那个年代,我们想要训练人才很难、很难!至于整个国家的学术提倡,那种困难也是各位不能想像的.   我们中国有大学,但是我们却没有研究院、所, 差不多一直要等到抗战之前没多久,才开设研究所 . 因为以前没有研究所,所以那时 大学四年的课程就是高等教育最高的阶段 . 所以在中国比较大的地方,譬如上海、北京这些稍微大一点的城市里面,会有比较好一点的大学,它的水准也会比较高一点. 因为在那个时候,教育部并没有强烈地管制、限制每个学校的水准. 所以,各个学校都尽它的能力在那里发展. 有一些比较好的大学所开课程,水准比美国高得多,表示我们并不是完全不如人家.   大学里面究竟是怎么办学的呢?其实,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之下,他们认为只要学校里面有教授、有人、有学生,就可以了. 有这样的看法,他们尽量把比较高深的课程都挤在大学四年里面上完. 譬如在我毕业的南开大学,两个教授轮流教课,一直到我毕业为止, 我念的物理课程比美国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念过的多得多 . 所以虽然我们在一般性的教育上,比起美国的教育也许还差得很远,但是在科学教育上,我们却不落人后.   美国之所以有这样情形,是因为它受到lib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实施的影响,学生在大学里面就受到许多、许多种的训练. 他们念大学的时候, 并不集中念很多的科学,反而念很多一般性的课程 如本国历史、英文、心理学等等 ,很多所谓liberal 的知识,通识教育的要求很强.   现在,我要讲1920年代的第一代物理学家,有几个人回来中国,而他们又在什么环境之下,能够培植出一些第二代的人?那么,这个开端就是这些人 集中在某几个学校里教书. 当时大学的数目很多,水准不一样,遍布北方、南方、长江、更南方的广州. 大学里面有哪几个地方是我们物理发展重要的发源地?这个要稍微讲一讲.   讲到中国物理的发展,第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需要有“人”. 说来说去,没有人就根本无从谈起. 有了人之后,当然一个人还不成气候,所以另一个条件是要有“根据地”. 我们有好几个大学,可是人很少,人都分散到很多地方去了. 我要讲讲有哪几个学校培育出学生,而且最重要的一个要求是:它在若干年之内培育出来多少个学生?然而,并不只是讲学生的数目而已. 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中后来又有多少人还继续在物理研究上能够有发展,同时他们又继续带领更下面的一代?从各种观点来看1920年的起首,第一代的人大概 有些什么人?   我手上大概有一百多位中国学物理的人的资料,他们从1910年代回来国内,开始创天地,培育出来一代代的人. 其中有很多、很多的人从国外回来,都有博士学位,但是,却没有一个合适的环境可以让他们继续发展. 因为大学根本没有很多学生,又没有设备,没有传统,总而言之,原因很多,因此他们学术的生命都很短.   这些人从国外回来以后,除了那些天资很高、受的训练也很充足的人以外,能够继续不断地努力做研究工作、要求很强很强的人并不多. 因为这个要求很严格,所以在这一百多个人里面,只有几十个人有传下下一代,培育出许多很好的学生,然后他的学生再带领其他的学生,这就是我们物理的发展.   在1900年以前,没有留学生学物理并得博士学位的人. 之后,有案可考的一位叫李复几先生. 他是1885年出生,他在德国跟一位光谱专家做研究,他的工作是证明另外一位德国物理学家勒纳(P. Lenard)有一个光谱理论是不对的. 可是这位先生以后就没有消息了. 不过这是头一位中国人在国外有研究论文发表的先生,我们惟一知道的,是他在出国之前,曾在上海南洋公学念书.   在我们中国物理发展的历史里面,第二位是李耀邦先生,他也是跟刚才那位先生差不多,1884年出生,大概在1940年过去. 1914年,这位先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得了博士. 他的工作是跟著密立根(Millikan)做研究,用密立根原来的方法去量电子的电荷(electron charge). 换句话说,他重复密立根的工作,而做更准确的测量. 他在1914年得了博士学位,于1915年回国. 回国之初他在东南大学教书. 东南大学最早是叫做“ 南京高等师范”,后来改为“ 东南大学”,最后改为“中央大学”. 东南大学是我们中国物理发展中相当早的几个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但是李耀邦先生并没有在东南大学教很长的时间, 1917年离开了物理界,改行去做宗教事业、从商. 在1930年代,赚了些钱,他就支持私立沪江大学.   有一位夏元栗先生(1894—1944年). 我曾经见过这位先生,就是1930年代我回到北京大学教书的时候,这位先生还在那里. 1916年,这位先生在德国念书, 可是并没有正经地做过研究的论文 ,所以他并没有得一个学位. 可是起首的时候,他在柏林跟一些人交游不错,因此认识了普朗克(Max Planck),普朗克就介绍他去听爱因斯坦的演讲. 所以,他回到中国之后,就在北京大学开“相对论”课程. 据我所知,他是北京大学里最早教物理课程的. 当时物理课程根本不完整,许多、许多的科目都没有开课.   再排下来是丁燮林先生,他在1892年出生,1974年过世. 他在英国的伯明罕大学(Berminghan)念书,他的老师名叫理查森(O. W. Richardson).   有一位颜任光先生,. 1888年出生,1968年过去. 这位先生也是在芝加哥大学念书,他在1918 年得了博士学位,也是密立根的学生. 但是他并不是用密立根的那个实验设备来做电子的电荷的研究,而是另外做一些实验的研究工作,做气体黏滞系数(viscosity)测定的实验工作. 颜任光先生在1918年得了学位之后,于1920年回到国内,之后在1921年起首到1925年的这段时间里面,他都留在北京大学. 他不是北京大学最早的物理教授,但他可以说是一位 最早具有博士学位 ,回国之后就待在北京大学教书的物理教授. 后来这位先生认为, 应该自力更生来作实验设备 ,他索性去办做物理仪器的工厂. 于是,他跑到上海做物理仪器,并兼任私立光华大学教授,而且从1925年到1937年,一下子就做了好几年的时间. 后来他还做了交通部电政司司长. 那时候司长在政府机构里面当然是一个很高的职务,跟现在司长不一样,现在司长不值钱. 那个时候因为我们国家很大, 交通部管理电信 ,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饶毓泰先生,1891年生,1968年去世,是我的老师. 1922年,他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是K. T. 康普顿教授的学生. 康普顿是美国出产的第一代物理人才,是美国从英国请来的大师O. W. 理查森所教出来的学生. 饶先生是在1922年拿到博士学位,回国之后,从1922年到1929年,就在南开大学教书. 接着在我毕业的那一年之后,他出国研究去了. 从1929 年 到1932 年,他去德国做研究,回来后,1932到1933年间在北平研究院跟严济慈先生做了一年研究,. 1933年起首,他就留在北京大学,中间还经过西南联合大学等等,一直到. 1968年都在北京大学. 很可怜,饶先生后来因为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迫害而过去了,之后当然也平反了. 饶先生在南开大学差不多事实上是等于一个人一个系.   北京大学物理系,中间有一段时间不晓得是由什么人在那个地方继续维持下去,我没有查出来.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胡刚复先生(1892—1966). 胡刚复三兄弟都是民国初年很出名的,一个叫胡明复,他是数学家,在美国念数学. 还有一个叫胡敦复. 在抗战结束之后,我在美国,胡敦复退休后就留在西雅图那个地方,我曾经见过他. 胡刚复先生,在中国物理的发展上,是一位重要的人,也过去了.   1918年,胡刚复先生在哈佛大学得了博士学位,回来之后,从1918年到1925年,先在南京高等师范(后改名为东南大学)教书. 在东南大学改为中央大学之后好些年的时间,他还留在那里. 同时,他在南方,在一所私立的学校大同大学兼职教书. 在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之后,1928年到1931年他在中央研究院做研究. 这之后他在上海一带好些个学校待过,例如: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等,时间我就不细讲了. 在抗战结束、光复之后,他就被请到南开大学,一直到1966年,他都留在南开大学.   胡先生在好几个大学里面教书,我特别著重有多少学生受到他的影响. 因为在大学里面念物理的中国人很少 ,所以我把几个多少受到胡刚复先生的影响,后来也都变成在中国物理学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特别列举出来讲一讲.   有一位吴有训先生,后来在清华大学,是一位很重要的人. 1916年到1920年这个时期,吴有训本人在胡刚复教书的南京高等师范里念书. 吴先生后来做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还有一位是严济慈先生,他当然也是中国物理界一位很重要的活跃分子,后来也做了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等等,前几个月他以90几岁高龄刚过去. 1915至1923年,严济慈先生也在南京高等师范念书. 还有一位很重要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 1921年到1925年这四年的时期,他在东南大学念书. 他现在还活着,前两年,我还请他到台湾的清华大学. 还有一位是何增禄先生,当然他没有他们几位出名. 他在1919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习,跟严济慈先生同学. 因为何增禄先生的家境很困难,就跑到南开大学当了四年的助教. 我念南开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他是助教,后来就出国去研究抽气机真空泵,变成一个专家.   还有一位钱临照先生,现在还活着. 1929年他在大同大学念书,所以,他跟胡刚复先生也有些关系. 还有一位郑衍芬先生,1919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和胡刚复先生有点儿师生关系. 还有一位姓葛,葛正权先生,1922年在南京高等师范求学,也是一位早期念物理的人. 总而言之,在胡刚复先生教书所在的学校里念物理,后来多多少少受他影响而变成知名的人,也是不少. 剩下些比较没有名的人,当然也有,不必说出来. 关于胡刚复先生的事迹,我最近才发现在理论力学里面,有一个“熵”(entropy)的观念和他也有些关系. 中文翻译也是新创的———火字旁,右边是一个商字. 我一直都不晓得,到底是哪一位先生想出来,创立这么样的一个字?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字. 因为entropy是新观念,无法用原本的中国文字来表达. 即使英文,也是一样. 因为原来在文字里面并没有适当的字,所以entropy 这个字是用希腊字母拼出来的. 在我们的中文里,头一次出现这个字是在1920 年代,1923年左右,大概是在胡刚复先生出来教书的时候,很早、很早的时期. 这个字怎么念呢?不晓得. 火字旁,右边是一个商字. entropy这个东西,很久以前在1845年的时候就有这个观念了. 胡刚复先生创出这个新名词,中文名称叫做“熵”.   这个汉字是怎么来的呢?因为entropy跟能量(火)有关系,能量被温度(temperature)来除( 商),得到“熵”. 现在entropy 被译成中文的熵,真是高明. 这是一个新的字,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我也是最近才晓得,原来是由胡刚复先生所贡献出来的一个新名称.   前几年我在看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年轻人,他试着将entropy按照读音而翻译成能趋疲,我就把他大大骂了一顿. 因为entropy不是energy,你若把它叫做“能”,就不对了,所以他在那里耍这个小聪明,没有意思. “熵”是一个很好的字. 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完全新的观念,因为我们原来没有这个字,所以不能用一个旧的字来描述一个新的观念.   我现在要讲讲各个重要的机构,不是讲人,而是讲物理的机构. 现在先简单举几个大学为例. 北京大学,当然是中国最早的大学. 讲到北京大学训练出来的学生,必须等到1933年北京大学改组之后,才有新的理学院、好的人才产生. 在这整个阵容改变之前,根本没有多少后来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上有重要关系的人出来,只有出来一、两个念物理的人. 北京大学真真正正开始做些研究的工作、训练出来几个学生,也就在1934年之后,就是还没抗战之前三年. 从这个时候起首, 北京大学才可以说变成一个现代式(modern)的物理系 . 北京大学可以说最早有物理系,1930年代以后,这个物理系成为中国的物理的中心之一.   第二个是东南大学的系统. 先是南京高等师范,后变成东南大学,后来在国民政府时期又改成中央大学. 在这个系统中,最早的教授是1915年的李耀邦先生,可是一下子工夫他就离开了. 1918年之后,胡刚复先生. 1919年,有一位郑衍芬先生在那个地方当教授,这并不一定是主任. 后来还有一位国民党的教授,不过跟物理方面的研究是毫不相干. 1923,1924年,查谦先生.   1927年吴有训先生从美国回来,有一段很短的时期,大概是一年的时间,他回到他的母校去教书,但一年后他就立刻跑到清华大学去了,所以吴有训先生在东南大学只待了一年的时间. 后来负责的人还有一位叫李庆贤先生,后来的我就不再讲了.   清华大学比较晚一点,它原来是一个留美的预备学校,在那里先教高中跟大学一、二年级的那些课程,学生毕业后,再送去美国念大学的三年级. 清华一直等到1925年之后,才变成一所正经的大学,大学阶段的教育是从1925年起首,发展变成物理系,而不再是原来的留美预备班.   在清华的物理系,头一位重要的人是叶企孙先生. 叶企孙先生从哈佛大学回国之后,1924—1925在东南大学教了一年书. 1925年他到清华大学,他就立刻聘请许多、许多的人去清华大学教书. 例如在1928年,他从中央大学———也就是东南大学,聘请了吴有训先生,将吴先生挖角到清华大学去. 1928年,聘请了刚才我提到过的一位萨本栋先生. 这些都是请的教授中比较重要的,后来对物理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的人. 赵忠尧先生,他是东南大学的校友,1930年的时候,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得了博士学位回来. 在1929年时,聘请周培源先生. 周在1928年在美国得了博士学位,1929年回来到了清华大学.   后来还有很多的学校如燕京大学,也都有少数的物理人才出来.   我刚才说过的胡刚复先生,也许在他任教的时候可能引发或领导一些学生,可是在那个时候,他终究没有机会带领这些学生变成物理界的人,只是有一些间接的影响力而已.   真正能够训练出来第二代大批的人才,是1920年或1930年以后的事情. 从1924年、1925 年、1928年起首,一批人在清华大学教书,把清华大学物理系变成一个在各大学物理系里面阵容较强的系. 总而言之,清华大学的阵容很强. 所以,在这短短的十几年之内,就出来了十几、二十位学生. 相较之下,虽然有很多学校偶尔也会出来两、三位学生,但是真的太少了.
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的发展受时代的影响
热度 2 gordon 2014-6-30 19:15
中国发展最大的影响力是什么?答案是时代 从经验上来看,中国人强调用电气化带动机械化。 从日本的经验看, 日本发展的那个时代,就是主要发展电气化。 从历史上看, 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则为技术上的新发明提供了科学前提。以电气为中心的一些技术在原有的技术体系中孕育,并在19世纪中叶以后逐渐运用于生产,由此出发了技术发展史上又一次技术革命,史称以电气为中心的技术革命。 这我看自然科学发展史才明白。它包括几样: 1、炼钢技术的发展,2、冶金技术与金相学,3、热机的新发明与应用(内燃机、燃气轮机),4、电能技术革命的主角。(包括电报、通讯的发展) 如果把蒸汽——机器的发展称为第一次技术革命,这一次是第二次技术革命。 ×××××××××××××××××××××××××××××××××××××××××××××××××××××× 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基本上,中国的大工业化追赶,没走错方向。“ 小国寡民” 的时代根本就不合时宜。 这一时代是拿破仑三世开创的,最典型的就是“动产信贷” 。 但是被德国人摘了桃子,所以大部分人都只知道德国。 现在大家估计都明白这个模式怎么整了。 ×××××××××××××××××××××××××××××××××××××××××× 就是铁路大亨的时代: 恩斯特-西门子这位仁兄的大名想必各位早已如雷贯耳。187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实用电车和公共电车道。 关于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介绍,最好的是这一本 《 数学在19世纪的发展(第一卷) 》,19世纪的学科发展跟以前不一样。 都想把俺的老师捶死,他说的科学,19世纪都没有这种发展法 ,是19世纪前的,英国的sir (爵士)。 中国课堂上讲的科学是18世纪的,克莱因也回忆了18世纪科学的特点。 中国课堂这帮骡子的思想从哪儿来的? 莫名其妙 我估计当时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弄,看书看来的,然后给我们传授。 克莱因这本书啊,还是丘成桐主持,2010年 翻译的。 注:不用怀疑,我看过日本经济发展史,我以为它是个机械化的社会,谁知道是电气化的。 王垠就是被这帮蠢驴害了,还在追求18世纪的东西。 1840年鸦片战争开启的时代就没这种东西,呵呵 也就是说,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东西,在1840年都没有。 当然克莱因也说了,18世纪那种理想可以作为指北针,但因为多种原因需要抛弃它。 1884年秋天,克莱因的身体不行了,没办法再做创造性工作,只好去做组织性工作。所以他的说法很有参考价值。 因为19世纪,他就是在做组织工作的。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zIxMjAwNjQw/v.swf 一看就知道生在富贵人家。
194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6 23:10 , Processed in 0.03802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