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职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不要迷信科学,科学也没有什么牛的
gordon 2017-1-13 14:57
当年那些大哥也没有什么牛的,都是什么讲师之类的 靠给学生上课挣钱的 所以,冯卡门 亚琛有个职位赶紧去了 匈牙利不想回,太落后了,是一农业国 ********************************************************************** 据外尔的说法,德国在数学上不如法国,在物理上不如英国 只是在理论物理上,在20世纪一枝独秀,发现了量子力学 ********************************************************************** 法国在数学上一直比德国强 我说呢,德国和法国的炮兵编组怎么是那样 原来是法国的数学强啊 我去 一直是错误印象,以为德国强呢 ********************************************************************** 对于英法来说, 第一流人才都在大学之外, 对于德国来说,在大学之内 而且德国的学者,跟中国人很像,就是只读圣贤书的 ********************************************************************** 只读圣贤书的 + 干体力活的,这才是真正的帝制德国 跟 1949年之前的中国类似 批儒批孔 ********************************************************************** 外尔: 虽然,跟受等级支配的帝制德国相比,我更喜欢在拥有旧式民主政治的瑞士生活;但德国人有一种特性,他们真诚而热烈地关心着跟心智有关的一切事物,这使我总是更爱我的老同胞们而不是那些更严肃的瑞士人。在德国,与大学有联系的每个人和每件事都受到最广泛的尊重。 ********************************************************************** 上学不花钱;老师教课也不挣钱,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虽然帝制德国肯定不是一个民主国家,但在准许进入高等学府的条件方面,德国比法国和英国自由和民主得多。大学里的学生无须付学费,其他费用也很适度。学生 靠在假期打工来挣够自己全部或部分花费的情况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我念书的时代, 学生在假期应该留在家里学习,从事体力劳动被认为是与他的社 会地位不相宜的。 ********************************************************************** 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是现代德国大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德国,各大学的教授都是从事独立研究的学者;反过来,所有重要的学者和科学家也都是大学里的教授,这是 最正常不过的事。所以 科学伟人同时也是 学术青年日复一日的真正的 教师 。 英国的情况就不是这样。在十九世纪,那里的 教学几乎都交托给学院的特别研究员和指导 教师 ,整个国家的科学生活与古老学府牛津和剑桥的联系是相当松散的。 法国的情况也不是这样,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这样。在法国,古老的大学和很多其他具有 悠久历史的机构被大革命毁掉了。在拿破仑(Napoleon)时代所建立起来的新机构,不再植根于中世纪大学的传统:而在英国和德国,中世纪大学的传统一 直延续至今。可以稍微夸张地说:在英国和法国,那些一流的头脑在大学之外,在德国则是在大学之内。因此在德国,大学对国家生活施加了更为广泛和更加重要的 影响。 如果说今天德国大学的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特色和几十年前相比己不那么突出,那只是因为其他国家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 原来是我的认知障碍,民国去死吧 ********************************************************************** 对德国科学的错误认识;法国是德国的敌对国家,不足信。 法国人费迪南·洛特(Ferdinand Lot)在他1892年写的书《法国的高等教育》中说:“德国在一切领域(没有例外)的科学统治权,今天已被所有的人所认识。德国在科学上的优势正如英国 在商业与海上的优势一样,也许还更强些。” 有趣的是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一加塞(Ortegay Gasset) 在《大学的使命》(1930;英译本l944)中的评论:“既幸运又不幸的是,那个荣耀地、无可争辩地站在科学前沿的国家正是德国。德国人除了在科学上的 巨大天赋和对科学的嗜好外,也有天生的、极难根除的弱点:即他们在思想上的本土主义、学究味和拒绝外界影响。” 让我们再看几项记录。德国人在他们称之为Geisteswissenschaften,即所 谓的精神科学与人文学科方面非常强。要找一位与兰克(Rank)地位相当的历史学家,我们必然会想到雅典的修昔底德(Thucydides),但莫姆森(Mommsen) 距此要求己不远。历史语言学的批判方法, 尤其是在古典领域,几乎完全是由德国人 ,包括沃尔夫 (F.A.Wolf)、别克(Boeck)、拉克曼(Lachman)、格林(Grimm)兄弟、博普(Bopp,比较语言学的创始人)等等,发展起来 的。 德国还产生了一批第一流的哲学家;我只须提一提埃克哈特大师(Meister Eckhart)、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就足够了; 在19世纪下半叶,德国人在医学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化学则一直领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注: 帝制德国和民国很类似 。 实际上,其数学不如法国。法国比德国强一点。 其物理不如英国。 参考阅读: 【赫尔曼·外尔】德国的大学和科学 ********************************************************************** 彭恒武,就是在瞎扯呢,估计他就没搞明白。 他自己就糊里糊涂的 真正最有现代思想的人,就是钱学森 (只是老钱太油滑了)
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年龄与职位
热度 38 草纹 2014-6-12 22:58
新的工作很是繁忙,加上入手了kindle之后,下载了不少喜欢的书,网络文字到底还是不如出版物耐读,一个读书小高潮出现在上下班的路上。 昨日看了一篇关于孔子的文章,里面提到:在中国古代,到四十岁为止是接受教育修养自己的时期,一般到四十岁左右开始为官。据 《礼记 曲礼》中记载,” 四十曰强,而仕。“ 孔子一生坎坷,四十左右的时期,正值自己的祖国处于内乱。鲁昭公由于三桓之乱被放逐国外,在国外度过七八年时间。等昭公在外国死去,他的弟弟定公被拥立为鲁国国君之时,孔子已经五十左右了,才开始有了进入政坛的机会。 春秋战国等先秦时代的人们是不是真的在长时间的修养之后,才开始自己的事业。想起姜太公,在隐溪钓鱼到八十岁,才遇到文王,而后辅佐武王推翻了商朝;百里奚到四十多岁才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委以重任。细细想来,大器晚成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远古时期,年龄代表着随时间而增长的智慧。不仅在我们这个有读书传统的国家,其他地区也有这样的例子,摩西在八十岁才结束牧人的生活,在荆棘丛中接受神给他的使命,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往应许的留着奶与蜜的迦南地去, 摩西活了120岁。 细细思考这些,觉得年龄真不是个问题,只要你没有停止学习和思考,增长自己的智慧。 前些日子,和在日本的中国同事们聚会时,大家聊起职位。日企大公司里,职位上升缓慢,大多数人头衔都是工程师。回国时,拿到别人的名片,一看全是资深顾问,经理,自己名片都不好意思拿出来了。我也想起个趣闻,以前和一群同事的研讨会热议过,在日本大企业,按资排辈以至于职位上升缓慢。其中电机行业最悲催的是三菱重工,50岁能熬到科长就算出人头地了。回国面对那些青春焕发的高职者,如何匹配自己的岗位,也算是个课题了。 昨日读完书再看看这个课题,觉得也有了答案。
个人分类: 四时偶记|1472 次阅读|32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30 23:04 , Processed in 0.01902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