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哈耶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凯恩斯主义在德国和美国
gordon 2017-4-24 14:20
一战结束后的 30年代 在德国,凯恩斯主义很适合 在美国,就人为制造波动,完全就是扯淡 你怎么知道把钱花在哪儿呢 ? 哈耶克的睿智就显现出来了 ********************************************************* 凯恩斯是为德国而生的一个人,《合约的经济后果》、《通论》 战后重建经济学,对德国很好使,麻烦就在于最后的投资怎么办? ********************************************************** 反正计委已经解散了,要不然的话,才麻烦呢 所以说,中国运气很好 其实现在才是它要结束的时候,但它已经结束了 作为一个机构,已经解散了; 这些年 只是作为经济政策存在。
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价值判断与 哈耶克的诺贝尔奖
热度 1 gordon 2017-4-7 14:23
哈耶克的诺贝尔奖,经常被多人诟病 其实那一届诺奖,颁给的不是哈耶克,而是 缪尔达尔 缪尔达尔 在经济学研究中,提出要考虑价值判断的 划时代思想 ********************************************************** 而那一段时期,西方世界处于 凄风苦雨 阶段 凯恩斯主义,把社会变得 千疮百孔。 越战更引发了社会分裂 ********************************************************** 哈耶克、弗里德曼 等人,打破了 凯恩斯的垄断 ,开启了美国的经济改革 ********************************************************** 诺奖历史上有两家人很厉害: 一是丁伯根(Tinbergen)家,两兄弟拿奖:Jan1969年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Nikolaas1973年拿了生理学或医学奖; 另一家是缪尔达尔(Myrdal)夫妇,丈夫Gunnar1974年拿了经济学奖,妻子Alva1982拿了和平奖。
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国的 “大公司经济学” —— 驳斥哈耶克的 “价格信号”
gordon 2017-3-17 11:02
从目前来看,在经济体系中,组织的发展显然很不平衡。在运输业和汽车工业方面,组织的发展规模达到了顶点;在武器制造业方面,它的技术的复杂性达到了最高端,与政府之间也拥有最密切的关系。相比之下,在农业、住宅建设、服务行业以及艺术方面,组织的发展状况仍处于低端状态,行业公司的发展仍然比较简单。与这些差异相伴而来的,是权力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影响力方面的显著差异。福特汽车公司,壳牌石油公司和宝洁化妆品公司都拥有较大的权力。 作为个体的农场主则没有这样的权力;住宅建筑商的权力也小得可怜。相应地,这些差异与经济体系如何运转以及为谁而运转关系密切。在这里,起作用的并不是消费者或市民在品味上的独特倾向,而是在于汽车、公路和武器获得了高水平的发展,相比之下,住房、卫生和营养学只获得了低水平的发展。 仅就新古典模式的目标而言,价格的变化是一种信号。 ———— 加尔布雷思 《经济学与公共目标》 ******************************************************************* 学经济学的唯一目的,就是不被经济学家所骗 ———— 罗宾逊夫人 ******************************************************************* “价格信号” 是哈耶克1945年的作品。 《经济学与公共目标》 一书,是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 1973年的作品 次贷危机已经说明,把个人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是不科学的 ******************************************************************* 大公司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俗称 “跟庄经济学”。 在中国就得学会 “跟庄”。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zIwNDMwMzY4/v.swf
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哈耶克 《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 全能人士和工作狂
热度 1 gordon 2017-3-16 06:09
注:像秦始皇一样努力工作,中国人的父亲都是努力工作的,家庭里只有母亲。这是典型的中国社会特点。 ************************************************************** 因为知识是分散的,童话里的老鼠讨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把铃铛挂在猫脖子上。 类似的场景是, 如何有一个完美的计划? 这涉及到劳动力经济学,鼎革讲了好多。 有些特殊的知识,比如你在一个地方呆时间长了, 有些“掌故”,只能是年长的人才知道。 一个靠不定期货艇的空程或半空程运货谋生的人,或者其全部知识几乎就在于 知道一种即时机会的地产掮客,或从不同地方商品价格的差价获利的套利人,他们 都是以不为他人所知的对一瞬即逝的情况的专门了解,在社会中起重大作用的。   奇怪的是,这种知识今天一般遭到蔑视,掌握这种知识的人如果胜过掌握更好 的理论或技术知识的人,他几乎会被认为是行为不端。虽然在这方面利用最好的机会与利用最新科学发现 对社会同样重要。这种偏见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们重生产轻商业的态度。即使那 些自视为完全摆脱过去的赤裸裸的唯物质谬论的经济学家,在导致获得这种实用知 识的行为问题上,也屡犯同样的错误,这显然是因为在他们的事物体系中,所有这 类知识都是“给定”的。   普遍的看法是, 所有这类知识应该理所当然地很容易为每个人掌握 ,而这种知 识难以获得的事实,往往是指责现存经济秩序不合理的基础。 ********************************************************* 真正的速度时看不见的,就像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树叶会变黄,婴儿长出第一个牙齿。你什么时候爱上了一个人 ********************************************************* 我们在此遇到的问题决不是经济学所特有的,它与几乎所有的社会现象,与语 言以及大多数文化遗产都有关系,它真正构成了一切社会科学的中心理论问题。正 象艾尔弗雷德·怀特黑德在另一场合所说的,“所有的习字帖和大人物演说时反复 引用的说法—— 我们应该养成思考我们在做什么的习惯,是一个大错特错的陈词滥 调。   事实恰恰相反, 文明是通过增加那些些我们不加考虑就能实施的行为的数目而 进步的 。”这在社会领域极为重要, 我们不断地利用我们不理解的公式、符号和规 则,并通过这种利用,使我们能够得到那些我们个人所未掌握的知识之帮助。 ********************************************************* 萨缪尔逊提出了“折中”的方案:自发秩序与理性设计,中间道路经济学 萨缪尔逊说, 经济学并非是“沉闷”的科学 吉田茂说,需要一些机智。 core 2 说,“要搞活” 参考阅读: 萨缪尔逊《中间道路经济学》
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 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扎堆卖光盘
gordon 2017-3-16 05:47
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F.A.海耶克    当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时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根据某些常见的 假设,答案十分简单。即,假如我们具有一切有关的信息; 假如我们能从一个已知 的偏好体系出发;假如我们掌握现有方式的全部知识 ,所剩下的就纯粹是一个逻辑 问题了。换言之,什么是现有方式的最好利用这一向题的答案,已隐含在上述假设 中了。   解决这个最优化问题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已全部列出,它们能用数学形式得到最 好的说明。最简单他说,这就是:任何两个商品或两个要素间的边际替换率在所有 不同的用途中必须相同。   然而,这根本不是社会所面临的经济问题。而且我们为解决这个逻辑问题所发 展起来的经济运算,也并末为它提供答案,尽管这种经济运算是朝解决社会经济问 题方向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其原因是,经济运算所依赖的“数据”从未为了整个社 会而“赋予”一个能由其得出结论的单一头脑,而且也绝不可能象这样来赋予。   合理的经济秩序问题之所以有这么一个独特的性质,是因为我们所必须利用的 关于各种具体情况的知识,从末以集中的或完整的形式存在,而只是以不全面而且 时常矛盾的形式为各自独立的个人所掌握。   这样,如果“赋予”在此指赋予一个能有意识地解决这些“数据”所构成的问 题的单一头脑,社会的经济问题就不只是如何分配所“赋予”的资源,而是如何确 保充分利用每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因为其相对重要性只有这些个人才知道。 简而言之,它是一个如何利用并非整体地赋予任何人的知识的问题。      上述基本问题的这一特点,恐怕非但没有为经济理论中的许多新方法——尤其 是许多利用数学的新方法——所澄清,它反而被搞混了。虽然我在本文中主要想阐 述合理的经济体制问题,但在阐述时我将多次涉及它与某些方法论问题的密切联系。 我想说明的许多论点,其余是各不相同的推理途径不期而遇地汇集所得出的结论, 但就我现在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这决不是偶然的。   我认为,目前许多关于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争论,都源于对社会问题的本质 的误解,而这种误解又源于我们把处埋自然现象时养成的思维习惯,错误地转用于 社会现象。   二   在普通语言中,我们把关于分配现有资源的相互关联的决策的综合称作“计划” 。在此意义上,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计划,在任何许多人共处的社会中,这种计划 不管由谁制订,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依据起初是计划者以外的其他人所知,然后又 以某种方式传递给计划者的那种知识。人们赖以制订计划的知识传递给他们的各种 途径,对任何解释经济过程的理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而利用起先分散在 全体人民中的知识的最好途径,至少是经济政策——或设计一个高效的经济体制— —的主要问题之一。   这个问题的答案与此处所提出的另一个问题——谁来制订计划——的答案密切 相关,而这正是所有关于“经济计划”的争论所围绕的中心。”存有争议的并不是 要不要计划,而是应该怎样制订计划:是由一个权威机构为整个经济体系集中地制 订?还是由许多个人分散地制订?在当前的争论中所使用的特定意义上的计划一词, 毫无例外地指中央计划,即根据一个统一的计划管理整个经济体系。而竞争则指由 许多单独的个人所制订的分散的计划。居于这两者之间的是代表有组织的工业的计 划,这种计划许多人谈及但一旦看到便很少有人喜欢,它就是垄断。   在这三种制度中哪一种效率更高,主要取决于我们可望在哪一种制度下能够更 为充分地利用现有的知识,而知识的充分利用又取决于我们怎样做才更有可能取得 成功;是将所有应被利用的但原来分散在许多不同的个人间的知识交由一个单一的 中央权威机构来处理呢,还是把每个人所需要的附加的知识都灌输给他们,以便他 们的计划能与别人的计划相吻合?   三   在这一点上,不同种类的知识,其他位显然是不同的。所以一回答我们问题的 关键就在于不同种类知识的相对重要性:是那些更可能为特定个人所支配的知识重 要呢?还是那些我们认为更会被经适当挑选的专家所组成的权威机构所掌握的知识 重要?   如果当前人们广泛地认为后者更为重要,那 只是因为一种叫科学知识的知识在 公众的想像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以致我们几乎忘了这种知识并非绝无仅有。 也许可以承认,就科学知识而言,一群经适当挑选的专家也许最能掌握现在全部最 好的知识。尽管这样做只不过是把困难转嫁到了挑选专家这一问题。我想指出的是, 即使假定这个问题能很容易地解决,它也只是这个范围更广的问题中的一小部分。    今天,谁要是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全部知识的概括,简直就是异端邪说 。但是稍 加思索就会知道,当然还存在许多非常重要但未组织起来的知识,即有关特定时间 和地点的知识,它们在一般意义上甚至不可能称为科学的知识,但正是在这方面, 每个人实际上都对所有其他人来说具有某种优势,因为每个人都掌握可以利用的独 一无二的信息,而基于这种信息的决策只有由每个个人作出,或由他积极参与作出, 这种信息才能被利用。    我们只要想一下,我们无论从事任何职业,在完成了理论上的培训后还必须学 那么多的东西,学习各种特别工作占了我们工作生涯的多么大的一部份 ,在各行各 业中,对人们的了解,对当地环境的了解、对特殊情况的了解是多么宝贵的财富。 知道并使用末充分利用的机器或懂得能被更好地利用的某人的技能,或了解供应中 断时能提取的储备,对社会来讲与了解更好的可选择的技术同样有用。   一个靠不定期货艇的空程或半空程运货谋生的人,或者其全部知识几乎就在于 知道一种即时机会的地产掮客,或从不同地方商品价格的差价获利的套利人,他们 都是以不为他人所知的对一瞬即逝的情况的专门了解,在社会中起重大作用的。   奇怪的是, 这种知识今天一般遭到蔑视,掌握这种知识的人如果胜过掌握更好 的理论或技术知识的人,他几乎会被认为是行为不端 。以更了解通讯或运输设施而 获益,有时几乎被认为不诚实,虽然在这方面利用最好的机会与利用最新科学发现 对社会同样重要。这种偏见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们重生产轻商业的态度。即使那 些自视为完全摆脱过去的赤裸裸的唯物质谬论的经济学家,在导致获得这种实用知 识的行为问题上,也屡犯同样的错误,这显然是因为 在他们的事物体系中,所有这 类知识都是“给定”的。    普遍的看法是,所有这类知识应该理所当然地很容易为每个人掌握 ,而这种知 识难以获得的事实,往往是指责现存经济秩序不合理的基础。这种观点忽视了我们 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正是如何能使这种知识尽可能容易地获得这样一个事实。   四    如果当前贬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的重要性是一种时尚,那只是因为变化本 身的重要性更被贬低了 。事实上,在使生产计划必须作重大修改的变化的重要性和 频率方面,“计划者”所作的假设与其对手所作的假设相差无几。当然,如果详尽 的生产计划能提前好长一段时间制订并被彻底贯彻,以致不再需要作重大的经济决 策,则支配一切经济活动的全面计划的制订任务就会轻松得多。   也许,值得强调一下, 经济问题总是由变化所引起的,而且只有变化才能引起 经济问题。如果事情一成不变,或至少完全按预期的那样发展,则不会产生新的需 要决策的问题,也不需要制订新计划 。要是认为变化或至少日常的调整在现代已经 变得不重要,其实就等于认为经济问题已变得不重要。由于这个原因,相信变化的 重要性在日益缩小的人,一般也认为经济考虑的重要性已让位于已益增长的技术知 识的重要性。   如果有了现代生产的精细结构,是否就真的像建立新工厂或引进新工序那样只 是间或才需要经济决策呢?果真一旦工厂建成,其余方面就依据工厂特点而几乎全 是机械的了,而不需作什么变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了吗?   人们普遍相信,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这种看法据我查证, 并非产生于 经营者的实现经验。 在任何竞争的行业中——单单这种行业就能作为标准——保 持成本不上升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仅仅这个任务就要消耗掉很大一部分精 力。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浪费掉作为获利基础的成本差额,真是太容易了,而且从 事经营管理的人们都知道,即使技术设施相同,但生产成本可能各不相同。   经济学家对这一点似乎并非如此了解。 生产者和工程师们常常强烈地渴望能不 被货币成本的考虑扰乱进程 , 这雄辩地证明,这些因素已进入了他们的日常工作。   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容易忘记组成整个经济体系的经常不断的小变化,其原因之 一也许是他们越来越耽于统计总数, 这种统计总数比具体细节的运动表现出更大的 稳定性 。   然而, 这种统计总数的相对稳定性并不能像统计学家时常想做的那样以“大 数定律”即随机变化的相互补偿来解释 。我们必须处理的因素,其数量并非大得足 以便这些偶然力量产生稳定性。 货物和服务的不间断流动得以维持, 是由于持续 不断的精心调节 ,由于每天要根据前一天所不知的情况作出新的安排,由于一旦A 不能交付就马上由B代替。   即使是高度机械化的大工厂,其之所以能保持持续运转,也主要是因为它们能 依靠外界环境满足各种始料不及的需要:如盖屋项的瓦,文具及表格纸,各种工厂 不能自备的和根据工厂运营计划所需的能够很快在市场上买到的设备。   或许我还应该简单地提及,上述那种知识,由于其性质是无法进入统计数字的, 因此也就无法以统计数字的形式传递给任何中央权威机构。这种中央权威机构所必 须利用的统计数字,应该是严格地通过分析事物的细小差别,通过将不同地点、品 质和其他特点等项目作为同一类资源综合,以可能对具体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方法 得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根据统计资料制订的中央计划,由其本质决定,是无法 直接考虑这些具体时间和地点的情况的, 因而中央计划者必须找出一种方法。 让 “在现场者”来作这种基于具体情况的决策。   五   如果我们可以同意社会经济问题主要是适应具体时间和地点情况的变化问题, 那么我们似乎就由此推断出, 最终的决策必须要由那些熟悉这些具体情况并直接了 解有关变化以及立即可以弄到的应付这些变化的资源的人来作出。   我们不能指望通过让此人首先把所有这些知识都传递给某一中央机构,然后该 中央机构综合了全部知识再发出命令这样一种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只能以非集 权化的方法来解决它,因为只有后者才能保证及时利用有关特定时间合地点之具体 情况的知识, 但是,“在现场者”又不能光依据他有限然而又直接的对周围环境 的了解来作出决策。所以,仍然存在如何向他传递他所需要的信息以便其决策符合 更大范围经济体系的整个变化模式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管理者需要多少知识才能成功地做出决策?哪些事件是他不能直接了解, 而又与他的决策有关?他到底需要了解其中的多少呢?   世界上所发生的任何一件事几乎都可能对一个管理者应作的决策产生影响,但 他却并不需要了解这些事件本身,也不需要了解这些事件的全部影响。他完全不必 要知道为什么在特定时间内某种尺寸的螺钉需要量更大;为什么纸袋子比帆布袋更 易搞到;为什么熟练工人或某些机床暂时难以弄到,因为这些事与他全无关系。   对他有意义的只是,弄到这些东西与弄到其它他也关心的东西相比的难易程度, 或者他所生产或使用的替代品是否更为急需。所以,这总是一个与他有关的特定事 物的相对重要性问题,他对改变这些事物的相对重要性的原因不会感兴趣,除非它 对他周围的具体事物有影响。   正是在这方面,我前面所称的“经济运算”(即纯粹的选择逻辑)至少能通过 类推来帮助我们认识价格体系如何能够解决(事实上正在解决)这个问题。即使是 掌握了某一下“规模的自给自足经济体系之全部数据的单个管理者,仍不能彻底弄 清楚每次在资源的分配必须作某些小的调整时可能会受影响的目的与方法间的全部 关系。纯粹的选择逻辑的伟大贡献,的确在于它清楚地表明,即使是这样一种单个 的头脑,也只有通过作出并不断使用等值比率(或“值”或“边际替换率”)的方 法,才能解决这种问题。   即他要给每一种稀有资源标上数字指标,这种指标不可能从这种特定的物品所 拥有的任何特征中得出,但它却可以反映,或者在它身上某中了它在整个方法目的 结构中的重要性,在任何小变化中,这个管理者必须考虑这些集中了所有有关信息 的数量指标(或“值”,通过逐个调整数量,他就能恰当地重新作出安排,而不必 从头解决整个问题,也不必同时检查其所有的分支部分。   从根本上说,在一个关于相关事实的知识掌握在分散的许多人手中的体系中, 价格能协调不同个人的单独行为,就象主观价值观念帮助个人协调其计划的各部分 那样。下面,我们有必要来看一个简单而常见的例子,以弄清楚价格体系的作用。   假设在世界某地有了一种利用某种原料——例如锡——的新途径,或者有一处 锡的供应源已枯竭,至于其中哪一种原因造成锡的紧缺,于我们关系不大——这一 点非常重要。锡的用户需要知道的只是,他们以前一直使用的锡中的一部分,现在 在另外一个地方利用起来更能盈利,因此他们必须节约用锡。   对于其中大部分用户来说,甚至不必知道这个更需要锡的地方或用途。只要其 中有些人直接了解到这种新需求,并把资源转用到这种新需要上,只要了解到由此 产生的新缺口的人转而寻求其他来源来填朴这个缺口,则其影响就会迅速扩及整个 经济体系;而且,这不仅仅影响到所有锡的使用,它还影响到锡的替代品的使用, 以及替代品的替代品的使用,还要影响所有锡制品的供应,其替代品,替代品的替 代品的供应等等,而那些有助于提供替代品的绝大部分人,一点也不知道这些变化 的最初原因。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市场,并非因为任一市场成员都须对市场整体全 部了解,而是因为他们每个有限的视野合在一起足以覆盖整个市场。   所以,通过许多中介,有关的信息就能传递到全体成员。一个掌握所有信息的 单一管理者本来可以通过下面这个事实得出解决办法,即任何商品都只有一个价格, 或更确切地说,各地的价格是相互关联的,其差别取决于运输费用等等。但是事实 上,没有一个人能掌握全部信息,因为它们全分散在所有有关的人手里。   六   如果我们想了解价格的真正作用,就必须把价格体系看作一种交流信息的机制。 当然,价格越僵硬这种作用就发挥得越不理想。(不过,即使在牌价相当僵硬时, 价格变化的力量仍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合同的其它条款起作用。)价格体系的最重要 的特点是,其运转所需的知识很经济,就是说,参与这个体系的个人只需要掌握很 少信息便能采取正确的行动。   最关键的信息只是以最简短的形式,通过某种符号来传递的,而且只传递给有 关的人。把价格体系描绘成一种记录变化的工具或一种通讯系统不仅仅是一种隐喻, 这种通讯系统能使单个生产者象工程师观察一些仪表的指针那样,仅观察一些指标 的运动便可调整其活动从而适应变化 ,然而,只有反映在价格运动上的变化才能为 他们所了解。   当然,  这种调整在经济学家的均衡分析中也许从来不是“完全”的。但是, 我担心我们那种以几乎每个人的知识都几乎是完全的假设来处理问题的推理习惯, 使我们看不清价格机制的真正作用,并使我们以错误的标准来判断其效力。令人惊 奇的是,在上述一种原料短缺的情况下,没有命令发出,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其原由, 就使许许多多的人——他们的身份花几个月时间也无法调查清梵——更节约地利用 这种原料或其产品。   也就是,他们的方向正确。即使并非每个人都能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相处 得如此融洽,以致他们的利润率总是保持相等或同样的“正常“水平,这仍不失为 一个奇迹。    我故意使用“奇迹”一词,以消除读者把价格机制看作理所当然的自得心理 。 我相信,如果这种机制是人类精心设计的结果,如果人们在价格变化的引导下懂得 他们的决策之意义远远超出其直接目的的范围,则这种机制早已会被誉为人类智慧 的一个最伟大的功绩了。但不幸的是,它既不是人类设计的产物,受其引导的人们 通常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如此行事。   不过,那些嚷嚷要“自觉指引”,以及不相信任何末经设计而自发形成(甚至 我们不理解)的事物能解决我们无法有意识地解决的问题的人应该记住:问题恰恰 是如何把我们利用资源的范围扩展到任何单一头脑所控制的范围以外,因而这也是 一个如何摆脱有意识的控制以及如何促使个人不用别人吩咐就能令人满意地行事的 问题。   我们在此遇到的问题决不是经济学所特有的,它与几乎所有的社会现象,与语 言以及大多数文化遗产都有关系,它真正构成了一切社会科学的中心理论问题。正 象艾尔弗雷德·怀特黑德在另一场合所说的,“所有的习字帖和大人物演说时反复 引用的说法— —我们应该养成思考我们在做什么的习惯,是一个大错特错的陈词滥 调 。    事实恰恰相反,文明是功过增加那些些我们不加考虑就能实施的行为的数目而 进步的。 ”这在社会领域极为重要, 我们不断地利用我们不理解的公式、符号和规 则,并通过这种利用,使我们能够得到那些我们个人所未掌握的知识之帮助 。   我们已经通过建立起在其各自领域证明为成功的习惯与惯例,并反过来使之成 为我们已建起的文明的基石的方法,发展起了这样的实践和制度。    价格体系正是一种人类偶然发现的,未经理解而学会利用的体系 (虽然人类远 非已经学会充分地利用它)。通过价格体系的作用,不但劳动分工成为可能,而且 也有可能在平均分配知识的基础之上协调地利用资源。喜欢嘲弄这类主张的人,通 常歪曲其论点,暗示这种论点断言,这个最适于现代文明的体系是通过某个奇迹自 发形成的。   事实正好相反,人类能够发展起劳动分工这一现代文明的基础,是因为人类碰 巧发现了一种使其成为可能的方法。如果人类没有发现这种方法,他们可能仍会发 展起另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文明, 象“白蚁国”,或其它完全无法想象的类型 。我 们所能说的一切是,至今还未有人成功地设计出一种替代体系,在这种替代体系中, 现存价格体系的某些特点仍能继续保留;因为即使是最激烈地攻击这个体系的人, 对这些特点也甚为钟爱,尤其欣赏它达到能使个人选择其职业,并因而能自由地利 用其知识和技能的程度。   七   当前,关于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价格体系是否必不可少的争论已不再是 完全在两个不同政治观点的阵营间的争论,这从许多方面说都是一件大好事。二十 五年前, 当冯·米塞斯首先提出没有价格体系我们就无法维持一个建立在象我们这 样广泛的劳动分工基础上的社会这一论点时 ,遭到了一阵阵嘲弄。   今天,仍有些人不愿接受这种论点,但其主要原因已不再是政治上的了。这就 创造了一种更有助于合理讨论的气氛。当我们看到托洛斯基的论述“没有市场关系, 经济核算就是不可想象的”时;当奥斯卡·兰格教授允诺在未来的中央计划局大理 石厅为冯·米塞斯教授建一尊雕像时,当阿巴·勒纳教授重新发现亚当·斯密并强 调价格体系的主要作用包括促使个人在寻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做符合普遍利益的事时, 分歧就确实不能再归于政治偏见了。现在的不同意见,看来主要是由于纯粹理智上 的,尤其是方法论上的分歧。   最近,约瑟夫·熊彼特在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中,清楚地叙 述了一个方法论上的分歧。能彼特是根据一种实在主义的分枝研究经济现象的经济 学家中的杰出人物,在他看来,经济现象是已知商品量的客观相互直接影响,而几 乎不受人类意志的干涉。   只有根据这个背景,我才能解释下列令我惊奇的论点。 熊彼特教授认为,在 缺少生产要素的市场时,仍然可能根据理论家的这一基本主张,即“消费者估价( ‘需要’)消费物这个事实本身、也是对生产这些消费物的生产方式的估价”,来 进行合理计算。   确切他说,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消费者所做的根本不是那回事。熊彼特所说的 “这个事实本身”大概是指对生产要素的估价隐含在对消费物的估价中,或前者是 后者的必然结果,但这也不正确。隐含是一种逻辑关系,而它只有在所有建议同时 为同一人所知时,才能被富有意义地确定。   但是,生产要素的价值显然并不单单取决于消费物的估价,它也取决于各种生 产要素的供应情况。只有所有这些事实同时为一个人所了解,才会必然地从这些事 实中得出答案。但正是由于这些事实不会同时为一个人所了解,实际问题就产生了, 而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必须利用分散在许多人中间知识。   所以, 即使我们能证明, 所有的事实如果为一个人所了解(我们假设所有的 事实都为观察力敏锐的经济学家所了解),会由他独自决定解决方法,问题也丝毫 未得到解决。相反,我们必须表明,如何通过只掌握部分知识的个人的相互作用来 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以为所有的知识都应由一个人所获得——同样假设这些知识都 归我们这样的经济学家,那就是以为不存在问题而无视现实世界中重要而意义重大 的一切事物。   像熊彼特这样一个经济学家的立场,会由此而跌入由“数据”一词的含糊意义 给冒失鬼造成的陷阱,这很难解释成一个简单的失误。这说明,这样一种方法有根 本性的错误, 这种方法习惯性地忽视我们所必须应付的一个重要现象类的知识不可 能是完全的,因此需要一种不断交流和获得知识的途径。   任何实际上以人们的知识与客观事实是一致的这一假设为出发点的法,诸如许 多有联立方程式的数理经济学的方法,都完全忘掉了我们所要解释的主要任务。我 决不否认, 在我们的体系中,均衡分析可起有益的作用,但立刻使我们的一些主 要思想家误以为它所叙述的情形与解决实际问题直接有关。所以我们应该记住,均 衡分析与社会过程根本无关,而仅能作为研究主要问题前的有益的准备。 ************************************************************************** 生产者和工程师们常常强烈地渴望能不 被货币成本的考虑扰乱进程 , 这雄辩地证明,这些因素已进入了他们的日常工作。 在财务经济学,也就是投资组合理论中,风险是被考虑进去的。 风险作为商业的倍增剂。“ 风险越大,收益越大 。” 早年这个东西,我一直理解不了,这个很难。花了几乎20年时间。 为什么 “ 风险越大,收益越大 。”? 歪门邪说 我看明白,还是夏普的弟子,伯恩斯坦讲,我才看明白了。( 对西方经济学的“来龙去脉” 搞不清楚 ;80年代 搞清楚的那帮,现在都是国家的 “大头头” ,没机会听他们讲。)
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夜读哈耶克:“金钱是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之一”
gordon 2017-3-9 06:00
哈耶克说:金钱是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之一。只有金钱才会向穷人开放,而权力永远不会。愿意放弃自由来换得保障的人,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保障。 至今还有脑残屌丝,以为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是为了他们好。一线城市如此苛刻的限购,限贷。才造成了环一线区域的大热。开发商因此设置了无数的套路,房地产长 周期交易的特点,让开发商可以肆无忌惮的玩概念拉高出货,不用担心任何人砸盘。 ************************************************************** 我们往往是某种情景的囚徒,譬如,我们住在大城市,我们就浑然忘记了大城市每时每刻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直到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这些才感受到他慷慨的赠与。 我们也往往夸大了一些事情的感受,譬如自然的风光,譬如故乡的温暖,那种短暂的新奇,往往又让我们视为了常态,直到一段时间后,终于尘埃落定。我们最终发 现这不是生活的真实。所以,我们短暂的感受,和眼睛看到的一瞬间都不是真实的。 我们是这样的一种生命:会思考,但总是被某种情绪控制着 。我们其实看不了多 远,但又是那么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们其实只是某种环境的囚徒 ,却那么自信我们的理性。 ************************************************************** 连最洋气的外交,也 “土的掉渣” ,深深具有 “中国特色” 对中国外交的印象简单来说就是几件事:1)穷的时候,到哪都抓两只熊猫,跟农民进城抓两只土鸡一个路子。2)然后有点钱了,到哪都炫富,跟农民进城做了 包工头发财了一个德性。3)然后发现总是出去不受人待见,回家就对老婆,孩子牛逼,动不动就骂一顿,打一顿。总而言之,就是不习惯城里的生活。 注:抓两只熊猫,土特产,是吗? 哈哈哈 ************************************************************** http://video.weibo.com/player/1034:b6bc080197b7b911d442b28b3a996816/v.swf
1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part2 —— 能看懂就能挣大钱
gordon 2016-3-18 21:38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MyMjkwMDI4/v.swf 人生一向如此 虽然我的名字叫 Gordon Gekko ,但我更欣赏 “ 风语者,Eli Wallach ” 年龄大了,就没有那么大野心了。 我老了
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要先工后理 ———— 哈耶克的解释
gordon 2016-3-15 18:42
对于人类来说,那些能够使他的所作所为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调适的规则,肯定要比有关其他事物如何表现的那种“知识”更重要。 换言之:在较多的情形中,人类肯定是在 并不理解某种事情为什么是正确事情的情况下而学会做这种正确事情的 ,而且习惯也往往会比理解或知识给他带去更大的帮助。 人类有关其他事物的知识,在当时主要是通过人们对它们所采取的适当的行为方式而获得的。正是人类经由学习而获得的那些能够告知他们 在不同的情势中什么是正确的行事方式和什么是错误的行事方式 的规则,才使得人类不断地增强了他们与日益变化之情势相调适的能力,尤其是与本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的能力。 因此,一种独立于任何习知这类行为规则的单个个人而存在的行为规则传统,开始调整和支配人们的生活。 只是当这些习得的规则开始把某种能够使人们在行动中据以预测外部事件的环境模式纳入其间的时候,我们所说的理性才凸显出来了。 自此以后, 人们在思考行为规则系统方面所投入的智力,才可能大大超过了他们在思考其环境方面所耗用的心力 。 ************************************************************************************** 因此,把个人的头脑或心智说成是由进化产生的众多复杂结构之等级塔中的塔顶石,进而认为是人脑或心智设计出了我们所说的文化,实是极具误导性的。 一如我们所知,心智乃是植根于某种传统的非人格的习得规则结构之中的。 ************************************************************************************** gordon 注: 哈耶克推崇自发秩序,也就是制度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竞争出来的,或者适应环境适应出来的。 他不认为制度是设计出来的。 哈耶克的自发制度?造成了制度经济学没办法解决这问题,这是自发生成的,根本就不是人为设计的结果。 ************************************************************************************** 不可知的,就是博弈出来的规则,或者适应环境适应出来的规则, 在我们认识它以前,它就存在了 。 分两层一种是习得的,适应的,不可知的,一种是理性的,头脑加工的。 等于说可以 抽象出三层,外部环境,环境适应层,被头脑加工的理性层 ************************************************************************************** 跟贝叶斯一样,开始就有一个过滤机制,信息越来越多,产生过滤。 最后甚至,过滤机制都会发生变化。 有些人起点就低,非常低。过滤机制都有问题 。 所以来说,从科学,从数理化 这样的精密科学作为起点是比较好的,比较规整。 不然的话,垃圾输入,垃圾输出,永无解决之日。 ************************************************************************************** 为什么要先工后理? 工科这个东西啊,你 在学之前,你完全就不知道对不对 。 压根就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反正按师傅教的我能弄出来。 效率好坏,快慢,我一概不考虑。 我也没办法考虑,没有判断能力 。 理科呢,是你知道好几种方法,比较一下效率、快慢,经济不经济 然后可以推陈出新,能提出自己的方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绉 啊。 哈耶克就是讲这个东西。 制度是什么?先弄一个凑上再说。 注:哈耶克讲自发制度,丫根就没说 咋设计的,我都多说了一点 咋设计了。 哈耶克是一个 “有限” 论者,致命的自负
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还是哈耶克说的的那个问题
gordon 2014-3-31 12:42
信息成本太高了 知识与信息是以分立的形式掌握在个人手中的,任何个人与机构都不可 能收集到分散在个人手中的全部知识与信息,因而中央集权的 计划经济 必然是低效率的, 计划经济 与自由、民主是不相容的,它会导致独裁与暴政。 其实什么样的领导并不重要,而是 目前遇到的问题和这个领导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刚好契合 。这个是最重要的。问题能搞清楚,还要有办法,有手段解决问题 用宝剑劈木头,不一定如斧子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注:从匹配的观点看,能力的高低都不重要。 没有人把波音747 的引擎安装到 拖拉机上 。 ×××××××××××××××××××××××××××××××××××××××××××××××××××××××××××××××××× 早年的计划经济啊,之所有有优越性是因为统计信息成本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搜集信息,判断问题 成本比较高。信息噪声比较多。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只有了解 big push 理论才明白,因为很绕嘛,所以亚历山大大帝一剑斩断绳结。
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兰格1940年7月31日致哈耶克的信(转)
热度 4 gordon 2013-10-30 00:38
1980年代发现了兰格1940年7月31日致哈耶克的信,兰格在这封信中指出: “ 我并不认为由一个实际的中央计划局定价是一个实用的解决方式,在我的论文中这只是一个方法论的设计……。事实上, 我当然会建议只要可能即只有当买卖单位的数量足够大时,由完全的市场过程定价。只有当这些单位的数量如此之小以致于制造商寡占、买主寡占和双方垄断居主导地位时,我才赞成由公共机构根据我在小册子里提出的原则定价,以作为一种实际的解决方式 。在这样的情形下,定价也是在资本主义下进行的,只是这是垄断的定价,而不是价格有利于公共福利政策。我还要补充的是,正如在我小册子的最后部分指出的那样, 只有在竞争性市场的自动过程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我才赞成实际的工业社会化 ” 。 ××××××××××××××××××××××××××××××××××××××××××××× 中国为什么能实行计划经济?二战后中国官僚资本的形成 1945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获得最终胜利,国民党也因其执政党地位而基本垄断了战后接收,从日伪手中获得了其执政以来最大的一笔经济、文化、教育、社会资源,并几乎全部转入官方的控制。正是因为接收,原日伪产业中的大多数以自营、转让、标售、拍卖等方式,转移到国民党当局手中,从而使国民党控制下的国家资本急速膨胀。国民党历经20余年的经营,经由抗战胜利后的接收,已经建立了由国家政权掌控的、可以左右中国经济发展的集中在官僚经营下的经济体系。 国民党政权控制下的国家资本,有多种实现形式。王亚南将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官僚所有资本,即由官僚自己参股或经营的企业;其二是官僚使用或运用资本,即名为国营企业但由官僚处置;其三是官僚支配资本,即既非自己经营,也非通过国营形式运用,但却因种种原因在多方面受官僚支配的私人资本。在这三种形式中,第三种形式牵涉较广,概念有欠严密,姑可不论。 “官僚资本”的概念最早来自于瞿秋白1932年所著《中国之资产阶级的发展》,而“官僚资本”名称的盛行是在1941年以后。但是,“官僚资本是个通俗名称,原义并不明确”。 对于“官僚资本”的社会抨击,多始于抗战后期,其影响逐渐蔓延到国民党内。在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召开前后,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曾多次发表社论,抨击“官僚资本操纵整个的经济命脉,且官僚资本更可利用其特殊权力,垄断一切,以妨碍新兴企业的进展。所以代表官僚利益的官僚资本,如果不从此清算,非仅人民的利益,备受损害,抑且工业化的前途,也将受严重的影响。”提出“我们应该查一查,党内的官僚资本家究竟有若干?他们的财产从何而来?是国难财的累积,还是胜利财的结晶?是化公为私的赃物,还是榨取于民间的民脂民膏?并且应该追究一下,这些年中间把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的一切政策和方案搁在一旁的,究竟是谁?把财政经济弄到今日不可收拾的田地的又是谁?然后实行一次大扫荡的运动,从党里逐出官僚资本的渠魁,并没收其全部的财产,正式宣告官僚资本的死刑。” ××××××××××××××××××××××××××××××××××××××××××××××××××××××××××× 基本上教科书的说法是对的,但没有讲的很深入。 计划经济是经济形态从自由竞争过度到垄断后所采取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小规模经济。 和计划经济有关的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有两位,里昂惕夫(1973)和 康托罗维奇(1975)。 西方对康托罗维奇的工作一无所知 (1959年才知道的), 对西方影响较大的是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里昂惕夫的父亲参加了编制1923~1924年苏联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工作。 跟很多人头脑中的印象相反,计划经济学并非简单的“三拍工程”——“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承诺)、拍屁股(走人)”,是而一门建立在高等数学基础之上的严谨的科学。 ×××××××××××××××××××××××××××××××××××××××××××××××××××××××××××××××××   现代系统论的诞生过程      1968年,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 (L.Von.Bertalanffy)发表了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 Development , Applications》)。该篇专著的诞生,也就宣告了“系统论”作为一门专项科学,在人类科学史上形成了严谨的理论体系。      咱们都知道,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早在这门专项科学诞生的40年前,系统论的实践就随着科学实验与现代经济、工业、社会的发展而频繁发生了。      上世纪40年代初, 系统工程一词开始被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英美两国先后组织了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运筹学小组, 为某些作战和后勤问题的决策提供依据。最为著名的实例就是那次“曼哈顿计划”了,这也是提到系统论必举的案例:       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的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亦称曼哈顿计划。为了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 (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   “曼哈顿”计 划规模大得惊人。 由于当时还不知道分裂铀235的3种方法哪种最好,只得用3种方法同时进行裂变工作 。结果动员了15万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耗资 20亿美元(当年的美元可不能与现在的美元比,那时的1美元,折合成今天就成20~30美元了)。科学家人数之多简直难以想象,在某些部门,带博士头衔的 人甚至比一般工作人员还要多,而且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这项复杂的工程成了美国科学的熔炉,在 “曼哈顿”工程管理区内,汇集了以奥本海默为首的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曼哈顿”工程在顶峰时期曾经起用了53.9万人,这是以往任何一次武器实 验所无法比拟的。      最初,开始建设4种分别采用不同方法的铀同位素分离工厂和其他的研制、生产基地。军队把整个计划取名为“代用材 料发展实验室”,指派美国军事工程部的马歇尔上校负责全部行动。由于马歇尔上校与科学顾问们合不来,使研究计划优先权的升级和气体分离工厂地址的选择拖延 了两个月。9月,政府战时办公室和军队高层领导决定, 领导修建美国国防部大楼五角大楼的格罗夫斯上校接替马歇尔上校 。格罗夫斯在赴任之前,被提升为准将。    格罗夫斯在上任后不到48小时内就成功地把计划的优先权升为最高级,并选定田纳西州的橡树岭作为铀同位素分离工厂基地。格罗夫斯深知搞原子弹得有大量的 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得找这方面的科学家予以领导,首选人物当然是爱因斯坦。但爱因斯坦却举荐了奥本海默,因为爱因斯坦认为: 奥本海默除了核物理 精深的研究之外,还专门研究有“系统工程” ;劳伦斯、康普顿等科学家也顶力推荐奥本海默负责这一工作。      根据奥本海默的建议,军事当局决定建立一个新的快中子反应和原子弹结构研究基地,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   奥本海默被任命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    奥本海默开始时对困难估计不足,认为只要6名物理学家和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就足够了 。但实验室到1945年时,发展到了拥有2000多名文职研究人员和3000多名军事人员,其中包括1000多名科学家。    在“曼哈顿工程区”工作的15万人当中,只有12个人知道全盘的计划 。其余的可能研究了老半天自己的课题,成果天天有人催着要,也不知道原来自己在造原子弹——很典型的“分拆组装工程”。   在工程执行过程中,负责人L.R.格罗夫斯和R.奥本海默应用了系统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大大缩短了工程所耗时间。这一工程的成功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系统工程的发展,也使奥本海默赢得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的称号。 ×××××××××××××××××××××××××××××××××××××××××××××××××××××××××× 就这么回事,计划经济 忙总是内行;建国后的制度分析,这个得问万虎。 计划经济是一个很低效的经济,只应该存在于教科书里;钱颖一是搞转轨经济学的,看怎么弄吧。 别再把军工的这一套“计划经济” 再拿出来了 ,都什么年代了, 还有人准备拿“两弹一星” 精神发展经济呢 。 亲,别再瞎折腾,歇了吧,好好呆在教科书里吧。(忙总说的“野球拳” 的意思就是“计划经济根本搞不成”。) 注: 老忙真是 “ 计划经济大师 ” ,“ 如何分辨是声东击西还是放风试探. 宏观经济政策有一个典型的特点,经常在声东击西或者防风试探。 ” 这是因为 “计划经济” 要试错嘛,哈哈 一个小秘密,线性规划问题 和 博弈论问题在某一方面是等价的。所以, 你可以一开始就从“阶级斗争” 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计划经济” ,understand !!! 感谢 冯诺依曼 你也可以把 “ 愚民的大脑 ” 当作一个 “弱智力的机器”来预测他的行为 ,其实 “ 线性规划、博弈论、有限自动机博弈理论 ” 是一组问题 。学术界公认的,不是我瞎掰的。 为什么会形成阶级 , 也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有限自动机就是 “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博弈也是经济学的一个方向。
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4 13:16 , Processed in 0.03967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