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山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论] 【网上谈诗】阿夏:《扪虱谈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楼主
    发表于 2015-5-9 10: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仁 发表于 2015-5-7 05:27
    就说这句吧:爱诗的人很多, 近乎人的本能。

    这是明显的病句。我想作者要说的是'爱诗的人很多。爱诗近乎 ...
    爱诗的人很多, 近乎人的本能。


    这句并非病句!

    此处的语法现象叫作:主语承前省略,承前省分以下几种情况:承前一分句主语省、承前一分句宾语省、承前一分句的定语省、以及承前边某些介词词组里主谓结构的主语省。

    上句则属于“承前一分句的定语省”。

    类似的例子还有:

    (1)我的心飘起来了,忘了鸟笼,也忘了以前的生活。(叶圣陶《画眉》)
    (2)我的眼角有些湿润,突然萌生雏想哭的感觉,为那大漠的落日。(郭雪波《狼孩》)
    (3)大家的怒气忽然找到了出处,都瞪着祥子的后影。(老舍《骆驼祥子》)
    (4)他们的身子不觉地偎依在一起,都没有留意。(古华《芙蓉镇》)

    以上均摘自湖南大学徐倩婷的硕士论文《现代汉语中的成分省略——主语个案研究》。这是随便一搜所得,类似研究和例证应该是很多的。汉语和英语不同,语法非常灵活,有些貌似不合法的现象其实都不算病句。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8 收起 理由
    山菊 + 8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沙发
    发表于 2015-5-9 10: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仁 发表于 2015-5-9 10:49
    谢谢你的意见。省略主语我懂。第一句的主语不是爱诗,而是爱是的人。

    爱诗的人很多, (爱诗)近乎人的本能。

    此处“爱诗”承前一句的定语(“爱诗”)省略,属于合法现象。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板凳
    发表于 2015-5-9 11: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仁 发表于 2015-5-9 11:14
    你的例子不一样的,都是人称开始,完全可以写成'心飘起的我忘记、、、'。不过谢谢你的意见。 ...


    这里的“爱诗”可以看作是两句的“主题”,前后两句分别讲了这个主题的两个方面,因此这个例子不会造成人的误解。

    你可以保留你的意见,但是从我来说,原作者的表述是可以接受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地板
    发表于 2015-5-9 21: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仁 发表于 2015-5-9 20:31
    这种态度好。大家不会吵起来。我得保留自己的意见,不然我就出问题了。

    不爱诗的人很少,近乎人的本能。 ...
    不爱诗的人很少,近乎人的本能。这和原话从内容到形式都一样。


    仁兄认为“不爱诗的人很少” 和 “爱诗的人很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一样,对此我不敢苟同。实际上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一样。

    从”爱诗的人很多”, 并不能推出 “不爱诗的人很少”,只有“爱诗的人占总人数的多数”,才能推出“不爱诗的人占总人数的少数”。全球总人口,就算是60亿吧,爱诗的人,如果有30亿,那肯定算很多,但不爱诗的人也有30亿,你能说“不爱诗的人很少”吗?所以从内容上两句就不一样。

    形式上就更不一样了,“爱诗的人很多” 和 “不爱诗的人很少” 明明有两处都取反,怎么能说形式一样呢?你所谓的形式指的又是什么呢?这两句,只能说大体保持了类似的句式结构。

    “不爱诗的人很少,近乎人的本能。”,这话当然令人费解,但费解的原因不是语法不通,而是语义不通。语言现象上语法通而语义不通的情况很多。由此话的不通并不能推出“爱诗的人很多,近乎人的本能”也不通。

    不过呢,“主语承分句的定语省略”这种语言现象,早先也的确有语言学家提出病句论,我也不认为仁兄把它归作病句是无稽之谈,因为这显然不是你一个人的直觉。但后来也的确很多语言学家都认可了这种现象的合理性。仁兄另外提出那几个例句中主语的定语是“人”,而“爱诗”是一个动宾结构,这当然也是一个区别,对此,我觉得这个可以讨论,我个人对那句持认可的态度,原因是,“主语承分句定语省略”已被认可合理,而此条规则,至少我还没有看到有说这个“定语”只限于“人”。

    我们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见吧。保留自己的意见,并非因为是自己说的就非保留不可,这个不是立场问题,而是学术问题,学术上该怎样就怎样,对于有疑惑或者未能被完全说服的情况才予以保留。如果你能提出足够合理的论证说服我,我也会很乐意听取你的意见而不保留自己的。获取新知是我的乐趣所在。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5#
    发表于 2015-5-9 22: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明 发表于 2015-5-9 17:18
    “谁的诗不能被读者理解, 如果你不能证明你的读者不是人, 那只能反证你的诗不是诗。”

    这是啥句型?  ...


    这句我读来也没多大问题,语言学上我也没去查了,只是直觉上能通过,意思是:

    对于任何一个其诗不能被读者理解的人,如果他不能证明他的读者不是人,那就只能证明他的诗不是诗。

    这句话我知道他的意思,但是对这个判断本身我觉得失之武断。比如甲的诗乙不能理解,但丙能理解,那倒是可以说甲的诗对于乙不是诗,但对于丙是诗,不好泛泛说甲的诗不是诗。诗意的确立具有相对性。即便全世界没有一个人理解甲的诗,但或许以后会有人理解呢,这个话说太绝对了就不科学了,但我能理解作者的意图。他这不是学术性著作,不必在这些字句上太较真。

    我觉得这位作者的文风属于那种比较闲适的,不能算很严谨的论文式文笔,而他又提出诗歌的“闲情”论,可见也算内外比较一致吧,对其高论我粗粗读来,略有保留,对其文笔,我也是浏览之下,并没发现太大的问题,倒是觉得这也算是一种风格吧。

    点评

    而且人家在封面就说了只是一个诗词爱好者的学习笔记~~~  发表于 2015-5-10 03:32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6#
    发表于 2015-5-9 22: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仁 发表于 2015-5-9 21:56
    你又狡辩了。讲实话,有时我不知道你是不理解,还是只是为了争鸣。如果真理解承前定语省的概念,根本不会 ...

    你说我拿你有什么办法。和你意见不一,就说我狡辩。你有没有仔细阅读我在说什么呢?

    我有一个上网和人讨论的原则,尽可能不对对方的人格或者动机发表看法,只就事论事,这也是我在另一个网站混迹多年总结出来的一个原则。

    我要是修养差点,一听你说我狡辩,那还不反唇相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7#
    发表于 2015-5-9 22: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仁 发表于 2015-5-9 22:23
    我说你狡辩,是说以你的智慧一定知道我说的内容和形式一样指的是什么,而偏去钻牛角尖。也是在夸你。

    改 ...

    哦,说我狡辩,原来是在夸我。只能说,这个夸奖我承担不起,敬谢不敏。

    好啦,不谈了。我想不管怎样,我说了个语言上的东西,我相信有心人即便不完全赞同我的观点,也会有所收获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8#
    发表于 2015-5-9 23: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仁 发表于 2015-5-9 22:46
    如果我不说出来,你会不会看到'记'中的错误呢?如果答案为'是',那我们在起初的话题上的大观点是一致的。 ...

    如果我不说出来,你会不会看到'记'中的错误呢?


    我头一遍读得很粗略,实话说,没注意到这个问题。我和你不同,你认定它就是错误,我没有这个认定。

    如果你真的以为这属于承前定语省略,而不是为了辩论有意犯错,那是我误解你了。


    只能说我真是认为这属于承前定语省略,不是为辩论“有意犯错”。

    实际上我是先有一个大致的判断,然后去网上查找学术资料相印证的。

    那我为什么对此感兴趣呢?其实仁兄所举的所谓病句无意中触及了汉语中的一个非常特别但很重要的问题。汉语经常出现一个很复杂的句子,其中有很多分句,这些分句有时是有统一主语,但很多时候是变换主语,有时是省略主语,这种主语的变换和省略并非一定是语病,有时候是出于表达风格的需要,反而是很中国味,不是那种欧化的句型。那我作为一个理科生为什么注意到这种现象呢,因为我喜欢搞点翻译嘛,会触及到这些问题,就会去关心这些问题的本质。

    我相信如果你能找到这种例句,你会给我认错的机会的。

    我找的例句既然你不认可,那就算了,别的我也没找了。

    不管怎样,有关这个例子的讨论,我纯粹是就事论事,我自己倒是有收获的。希望仁兄不要误会为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9#
    发表于 2015-5-10 06: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5-5-10 06:48 编辑
    云平 发表于 2015-5-9 22:35
    我觉得仁兄能直言不讳,不管对与否,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有人说第一感觉很重要,我也觉得是。
    山菊要你 ...


    云平“顺理成章”用得妙,新解:顺着道理,出口成章。:-)))

    当然了,“出口成章”是戏言,但“顺着道理”倒真是我所欲也。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10#
    发表于 2015-5-10 07: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5-5-10 07:41 编辑
    山菊 发表于 2015-5-10 06:05
    1-12,对梦猫楼诗论的争鸣
             


    阿夏立论的主要偏颇在于把大诗人之所以为大诗人归结为:闲情和平常心,不说别人,就论《离骚》、杜诗,这怎么能说是闲情和平常心呢。一个人立论,多半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我相信阿夏本人作诗作人也许是闲适和发自平常心的,这个无可厚非,但是以此推及他人,特别是古代伟大诗人的呕心沥血之作,就有点掉以轻心了。

    而阿夏所论之失,正是梦猫楼所论之得:

    如果我们不从前人身上学到这种为诗为词的本由,却沉湎于词句章法之中,只能是技法圆熟而言之无物的诗匠乃至诗奴罢了。


    这位梦猫楼所言有不少可取之处,比如看出明清诗的没落,但是不知他有没有想过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是当时的人不够聪明吗?国学知识不够丰富吗?然后试问今人能在什么意义上超过明人清人?如果能跳出自身的局限去思考这个问题,就能想到今人,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在其它方面有多么超越古人,但在作旧体诗上是绝对不如古人的,不只是逊于唐宋,连明清也是大逊不如的。这就是大局观。现代和当代,也就是民国时候的一批老文人作的旧体诗还有点样子,解放后教育出来的怎么可能写好旧体诗?

    当然,我的以上言论是基于一个高标准上谈论的,今人学国学,写旧诗,毕竟是一个可取之事,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这都是很值得称道的。

    如果我有什么不成熟的建议的话,那就是,从诗而言,要多读,多悟,少写,写的话可以多写写读诗的体会,这更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此外,不要仅限于读诗,要读读古代诗人所读的东西。杜甫李白肯定不是只读诗长大的。经史子集拣重点读读。象韩愈的古文就有他的特别的审美价值,诗词有诗词的美,古文有古文的美,人的视野要开阔,眼界狭窄的人肯定做不好诗,很多事情貌似对立,实际上是互有裨益的。甚至新诗旧诗也不是完全对立的,中西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如果李杜生在当代,我相信他们一定是有现代视野和世界目光的文化弄潮儿。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8 收起 理由
    山菊 + 8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24 06:21 , Processed in 0.09145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