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7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论] 【网上谈诗】古诗可以平易浅白而词句美丽,你也可以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6-11 06: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仁 于 2015-6-11 10:28 编辑

我觉得诗有很多种,好诗不只有一种模式。前人努力研究诗,并总结了一些规律,对我们是有益的,尽管这些规律本身也常抵触。我们需要理解其缘由,而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条理清楚,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要为了彰显学识而生硬求典。在这里我得说老师本身就有犯这种错误的倾向,而且可能也鼓励别人犯错误。

看一首诗要尽量理解作者,而不是搬出几个概念找错。假如这里王维的那首诗出自今人之手,一定有人跳出来卖弄批评:平头了,没有转合,甚至合掌了,等等。原因就是没能真正理解前人总结的诗病。还是那句话,诗有多重,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套。在某种状况下的病,可以是在另种情形下的美。

不是曹植的炼字让诗不好了,是后人没炼好让诗变坏了。不是典故一定不好,是用典的痕迹和生硬让诗不自然了。不是诗的病多了,是庸医多了。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24 收起 理由
楚天 + 6 精彩给力
laser + 2
山菊 + 10 给力
燕庐敕 + 6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5-6-12 23: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仁 于 2015-6-12 23:55 编辑
山菊 发表于 2015-6-12 08:05
在这里我得说老师本身就有犯这种错误的倾向 --- 嗯,看见苗条一定要狠砸哈

我自己呢,明白增加知识 ...


其实当今写诗,不用典很难。不用典,做好了就是创造,做坏了就是生编硬造。因为典不过是被化用的词语和故事。

你贴的杜甫的诗还带了注,让人知道词语的出处。但是即使我们不知道出处和背后的故事,也能理解。语典一般不存在理解上的问题。事典(自然常含语典)要是不知来由,可能费解。古人常常把地方或人名与故事本身的标志性词语连用,免得别人误解。其实每个成语都是一个典故,但近人不愿使用,因为太熟,显不出水平。求生僻而不能驾驭,是今人的通病。

典故往往不在作者而在读者。寻春马不是'寻 春马'而是'寻春 马'因为我们知道春风得意马蹄疾。催归马不是催马归,而是马催归,因为前人有马蹄催趁月明归。

另外不知道有无人说过老师梅花七律的最大问题是首句的风格与其余不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5-6-13 00: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平 发表于 2015-6-13 00:06
玄冥法驾去锵锵。这个如果认为有一种热闹劲,那么也不失为一种表现手法。 ...

你说的这点是好的,高调之后才有下句的寂寞场。山菊老师正是这么设计的。

但是从风格上看,这句太不与整体和谐了。就词语的熟僻来说吧,余句都是日常用语,而首句、、、有如带着道冠的穿了短裤,一幅油画接上了水彩。

点评

‘法驾/锵锵’,我以为都是戏台上的平常俗语呢?  发表于 2015-6-13 04:46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5-6-13 10: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平 发表于 2015-6-13 09:33
客观来说,仁说得不协,确有。但因为是起句,且有目的性,个人认为不是大问题。
此句说得是过去事件,用特 ...

个人的着眼点不同。理解。理解万岁!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8 08:14 , Processed in 0.03701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