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www.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甲午战争时期的炮兵

已有 396 次阅读2017-6-7 10:40 | 克里米亚, 恩格斯, 战争

摘自 恩格斯 《炮兵》,描写的是 克里米亚战争时期


       所有这些意见都是就各国军队中的师属炮兵来谈的。但是,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大规模会战中,最重大的战果都是靠预备队炮兵取得的。预备队炮兵在战斗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配置在后面,在敌人视界和射击范围以外,只是在进行最后突击的关头才调到前面,集中轰击有决定意义的地点。预备队炮兵配置成长一英里或一英里多的半月形队形,然后集中火力向较小的地段进行破坏性射击。如果敌人不能以威力相当的炮兵进行回击,那末半小时的急速射就解决问题了。在呼啸的弹雨下,敌人的兵力开始削弱,这时新锐的步兵预备队投入战斗,进行最后一场激烈而短促的搏斗,并取得胜利。拿破仑在瓦格拉姆会战中就是这样为麦克唐纳的冲锋作好准备的,因而成纵队进攻的3个师还没来得及放一枪或进行白刃格斗,敌人的抵抗就被粉碎了。因此,可以认为,只是从这些伟大的日子起才有了野战炮兵的战术。


                                                                                                  弗·恩格斯写于1857年10月中旬—11月26日


***************************************************************************************


从二十世纪末的「后见之明」看来,普法战争中激烈的炮兵战斗根本就是一场在科技上完全不对等的竞赛,普鲁士军所使用的后膛装填火炮无论在射程上、准确性上,更重要的在引信可靠度上都远远超越他们的竞争对手,法军的前膛装填火炮。一门标准80毫米口径四磅普鲁士军野战炮的炮手们,可以将炮弹投射到3,800公尺之外,并且确信他们的炮弹会开花;相对的他们的法国对手们使用口径86.5毫米的四磅野战炮,最远可把炮弹射击到3,150公尺之外——但只有在1,400~1,600及2,650~2,950两个射程范围炮弹的引信才能正常作用,当法军炮手们将炮弹射击到其他距离的时候,他们通常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射出了一颗大铁球——一颗价格太贵、重量不足的空心铁球。

法军炮兵科技低落的弱点被普鲁士军炮兵强大的组织能力更进一步地凸显,在色当会战中普鲁士军的五个步兵军可以同时集中90门以上的火炮组成一个「大炮兵连」——甚至可以排成一列在一个炮兵指挥官指挥下战斗。甚至在色当会战的关键时刻,普鲁士军一次将540门火炮——全德军火炮的80%——集结成一个「大炮兵连」进行战斗

但当谈到步兵武器时,普法两军的科技优势就逆转了。法军的步枪无论在机械可靠性上、在弹道的平伸上、在射程上都远远的优于普鲁士的追希式撞针步枪,而在实际的战场上处处可以见到的景象是,普鲁士步兵在法军步兵的火力下寸步难行,而当法军步兵获得了几门野战炮在近距离用榴散弹支援时,对普鲁士步兵完全就是一场灾难。

面对这样的问题,普鲁士军将困境拆解成两个部份来解决。首先是是「炮兵决斗」阶段,既然普军炮兵射程远较法军来得远、引信也更可靠,因此最合理的方式就是在远处将法军炮兵阵地撕成碎片;接着进入「近接战斗」阶段——在消灭了法军炮兵之后,「大炮兵连」随即打散成个别的炮连、炮队甚至是一门一门的单炮,直接推到火线上用直接射击支援步兵前进。这样的「近接战斗」常常要花极高的代价,尤其是当普军炮兵还没有完全歼灭法军炮兵,却又急着前进支援步兵战斗的时候。

军事史学家与准则写作者很快地在普法战争的经验上重新组织起他们的学说,享受了1871年到1914年间四十多年和平的欧洲军人们在这场把整个欧洲权力平衡上下翻转一圈的战争中学到了两个重要的教训:第一是「野战炮兵火力必须集中」,要尽可能地在一个区域中集中最大量的火炮,并且置于单一的指挥官指挥之下;第二是「在战斗开始前必须先消灭敌人的炮兵」,两支部队间的战斗必须以炮兵决斗拉开序幕。

「两阶段炮兵战斗」最重要的支持者、普法战争的炮兵老兵,德国的Hohenlohe-Ingelfingen亲王在1880年代发表了下列的文字,强烈地指出虽然火炮的射程不断增加,但是炮兵战斗的本质与1870年并没有不同:

炮兵战斗的性质与之前并没有不同,只是炮兵决斗时的距离增加了。现在在炮兵决斗阶段我军需要在距离敌军5,000公尺的时候开火,虽然效率会下降,但是我军炮兵还是要开火来吸引敌人炮兵的注意力,藉此来阻止敌人炮兵阻碍我军步兵前进。…接着指挥官会决定何处是真正要发动攻击的地点。当指挥官下达决心时,炮兵部队必须前进到敌人榴散弹最大射程边缘附近(大约3,500公尺),然后用他们的炮弹取得最大的战果。炮兵部队必须在指挥官下定决心后尽快地向前推进,而这个时刻也就是我军从与敌军间决定性炮兵决斗脱离的时候,而为了达成这样的运动,我军炮兵必须以梯次跃进的方式前进,在前进时不但不可以停止开火,也要善用一切的地形地貌来掩护。如果敌军炮兵在这样的炮兵决斗中沉寂下来,这就是指挥官发起步兵攻击的时刻…也就是说步兵会在30分钟后攻击到敌人的阵地——步兵们会在我军炮兵掩护下前进1,500到2,000公尺——而这段期间敌人步兵将会受到我军榴散弹无情的打击。

每个国家对于普法战争的经验有着不同的结论,大部分的炮兵们都在教训中学到了必须尊重步兵步枪的威力,因此反对将炮兵将火炮推到敌人步枪的射程范围内。德军对于炮兵人员的死伤比较不那么计较,反而把让步兵孤独地放在火线下去承受敌人步枪子弹这件事情看得比较严重。「这必需成为炮兵的信仰与坚持」在德军的准则中写道「我们的步兵绝对不可以没有炮兵的支援,也就是说在决定性的时刻,炮兵官兵们必须有觉悟去直接面对敌人步兵强烈的火力」。

各国炮兵们观念上的差异并非那样的巨大,「大炮兵连」与「炮兵决斗」很快地变成欧陆强权们炮兵准则中的两大支柱。在德国,1876年版本的炮兵准则中明白地列出了这两点,同时该时代的炮兵理论家们也不断地在各式各样的出版物中重复这样的观点;在法国,这样的观念立刻写入了战后第一本的野战教范中;在奥匈帝国,这样的观点成为1878年版炮兵军官手册的核心。在当时的欧陆强权中,只有帝俄丝毫不受到普鲁士胜利的影响,仍然采取老方法来发展他们的炮兵战术。

「大炮兵连」与「炮兵决斗」的观念不但影响了各国的准则与战术家们的著作,同时也让各国陆军重组了他们的炮兵组织。由6到8门野战炮组成的炮连——传统上认为这是最大的炮兵战术单位——开始与其他的炮连组成更大的战术单位。不管是在法国被称为「炮兵群」还是在德国被称为「炮兵师」,这些由2、3、4个炮连组成的单位很快地不再像前辈一样享有「独立番号」、「特殊单位名称」的尊容,而是被无聊地以系列的数字命名,最后甚至连独立的数字番号都没有,直接用上级的步兵单位番号为自己的番号。

德国是最早开始尝试将炮兵单位从「连」扩大到「营」的国家,接着他们又更进一步式着将两个营组成一个团,然后将两个团组成一个旅,并且以炮兵旅作为一个步兵军的建制单位。从部队人事的角度,德军的做法提供了资深炮兵军官更多、更高的职务;而从战术的角度来看,现在军长不仅可以指派一个军官去指挥所有的火炮,更可以将手上两个炮兵团直接配属给步兵师以提供火力支援。

虽然编装表与准则的作者消化了普法战争中各式各样的教训,但值此同时科学家、工程师与发明家们仍然持续不断地在炮兵科技上提升火炮性能。冶金学上的发展意味着更轻巧的火炮可以发射更大的弹丸,火药上的突破让射程更远也让敌人更难发现火炮的位置,弹匣式炮弹的发明——将推进药放置在一个金属罐子里并且与弹头结合——加上炮膛机构的改进,让发射速度提升了三到四倍之多。


注:金属壳定装弹,克虏伯火炮就有;有药包装填的,也有定装弹。


集合了上述各项发明创新的武器被称为「速射炮」。比先前的火炮轻上至少70公斤,速射炮同样地在由六匹挽马牵引的条件下,比前一代的火炮更具有机动力。速射炮的口径比前一代野战炮小(由原本的87毫米下降到75毫米),但是射程却大幅增加(由原本的4,000公尺上下增加到5,000至8,000公尺)。前一代的野战炮每分钟可以发射两发,速射炮每分钟则可以发射六到七发炮弹。

在弹种选择上速射炮的首选是榴散弹——在十九世纪初发明但是直到十九世纪末才成为一种可靠的弹药。弹头由一层薄薄的金属包覆,里面塞满着8到10公克重的金属弹丸与些许的火药,榴散弹可以在敌人头上数公尺处爆裂,像一支超大散弹枪一样,向敌军步兵撒出一片金属弹雨。榴散弹所使用的定时引信是一根简陋的引火索,炮手可以利用剪短引信长度的方式来控制榴散弹爆炸的时间。

速射炮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在欧陆每一个强权的炮兵营区之内——无论是购买新武器还是把原本的火炮修改成为速射炮——但是要让战术家们发展出可以与这种划时代武器相匹配的观念与战术却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速射炮的长射程与榴散弹的威力让步兵更难以接近敌人,而在步兵发起攻击前有效地消灭敌人炮兵变成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在此同时,速射炮的高爆弹射程比榴散弹射程多出1,500到3,000公尺的这个事实意味着,只要炮兵愿意放弃他们最有效的杀伤武器,然后愿意花费大量的高爆弹,他们还是有机会可以解决任何已知位置的敌军炮兵单位。


但是问题来了,在普法战争中双方使用的大部分是黑色火药,在射击时会产生大量的烟雾——不但会暴露阵地的位置,持续发射后的浓烟也会干扰后续的射击,对目标观测、测距、射击修正与损害评估都有严重影响,而当火炮的集中程度愈高,影响就愈严重。但随着无烟火药的普及,再多的火炮集中也不会影响到观测作业,更不要说要发现敌人炮兵阵地位置有多么困难。因此当二十世纪到来时,「集中大量炮兵」变得更容易,而要进行「炮兵决斗」则变得更困难。

没有任何一场战争的教训在瞬息万变的科技发展中可以成为永远不变的真理。当欧洲各国陆军正大量投资在速射炮的时候,设计家们又在埋首设计下一代火炮。当火炮已经够小、够轻,而在冶金学、化学、弹药设计甚至装填机构上都难有大幅突破的时候,改良火炮的复进机构是大幅提升火炮性能最好的选择。

从中世纪开始利用火炮摧毁城堡起,直到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影响火炮发射速度的不是如何更快地把炮弹放到火炮中,而是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每一次火炮发射都会让整门炮退离原本的位置,这也意味着如果任何炮手想要修正弹着的话,不仅要花费力气把火炮推回原本的位置,更要想办法让火炮尽可能地恢复到原本的姿态,而这些费力的工作远比装填火炮需要更多的时间。


********************************************************************************


   简单粗暴说一下吧,主要是高爆弹和 加农炮,而不是榴弹炮。 后来加农炮也能榴散弹了。


   最早的木帆船时代,实心弹 顶死 把木板打一个洞,对船没有多大影响。高爆弹的发明,木帆船结束了历史命运。然后蒸汽船 要加装甲。


就是恩格斯《炮兵》文章里面的爆炸弹,在使用爆炸弹以前,射击效果一直是很小的。


********************************************************************************


   实际上,甲午战争时期的清军在师以上 建制是没有优势的。


   但是在师一级清军是有优势的,不论是炮还是步枪。师是当时行军的最小单位。


   在成欢之战中,大岛旅团也只敢 夜袭,装备有差距。


   在防守平壤中,也不是没有出击,而是因为 没有一个统一的统属。 出击的时候,两股清军自己打起来,好像是夜里,搞错了嘛


   所以也不出击了,消极地防守平壤。


********************************************************************************


   小部队,师一级 清军是有优势的。但是装备优势被地形所抵消。

   当时不论日军、还是清军的后勤都很困难

********************************************************************************


       从聂士成的失败,和 平壤守军的乌龙,反映了 清军训练的不足,跟新兵一样。


       只能依托城廓 防守,不是不能出击,出击就会出问题。例如 乌龙事件。


********************************************************************************


注: 当时,后来这个缺陷,被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弥补了


         陆士不象 陆大,只是一个中下层军官的培育机构。 陆大 一般是 不对中国人招生的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0 18:43 , Processed in 0.03223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