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www.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抑郁是一种能力(转)

已有 157 次阅读2017-3-15 05:12 | 心理学家, 正态分布, 安全感, 新鲜感, 抛物线

“抑郁”也可能是一种能力,并非“你”有问题,而是“环境”问题


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有一些人比较特立独行,喜欢创新;而另一些人则喜欢很固定的生活、喜欢维持在某个稳定的状态里。


这两种人就好像是一个坐标横轴上的两个相反的方向,大部分人可能是在坐标轴的中间部分,即都渴望一定的安全感,也渴望一定的新鲜感,在两者之间。


用统计学来说,就像这个正态分布图,抛物线的拱起部分(在正负两个标准差之内)内囊括了大多数人。


而社会人群中,一定有少数人是在两个方向上分别比较极端的人,他们一般会(在正负两个标准差之外分布)特别追求新鲜感或安稳感。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因为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会更容易在心理上有更大的压力,或者说更容易出现心理波动。


然而,往往真正的“创新分子或精英”也只可能是极少数人,对他们来说,也许“特立独行”、承担更大的“心理压力”,就是在社会“创新”进程里,人群中必须付出的一些代价。


能“抑郁”,代表有接受现实的能力


有很多比较大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的大师,比如说温尼科特曾提到“抑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能力”。



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悲伤、无助,感觉到自己的目标无法达成”等能力的话,就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比较“自我中心”。比 如如果ta遇到挫折,ta很简单的反应可能就是“愤怒”,即“我不接受,我不接受现实,现实不可以这样”,他会持续地表现不能接受的状态。但是“抑郁”之 所以是一种能力,是因为它背后隐含着一种对现实清醒的“认识”和无奈的“接受”,虽然并不是“完全接受”——在“抑郁”的背后,人认清了客观“这是一个无 法改变的现实,不管我多么不愿意,这是一个存在着的现实,我得去面对它。”


比起接受“我做不到”这个现实,我们现在的社会过于强调“快乐”和“做事”,而过少地重视人有时候会有一种“悲伤”和“反省”,或者说是一种“空”,即“人不一定要做事,也可以处在沉闷一点的状态中整理自己”。


现在社会好像太强调“自我”了,而不太强调这种“空”。


感到抑郁,是因为人知道“我朝这个方向再去努力,也没有办法,就撞墙了,然后我就撤回来”;“撤回来”,然后等待和整理新的目标。


所以,它是一种在人的适应生存上本来就有的能量保持机制


***********************************************************



“抑郁”状态中有一个“转换遗憾”的过程


“抑郁”和“焦虑”可能不一样。“焦虑”是处在“抑郁”之前的状态,是——我调动我的力量去做充分的“搏斗”。但是当我“搏斗”后,发现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就“撤回”这种能量。这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而这种“明智的做法”,实际上是一个潜意识的、习惯性的反应,而不是一个有意识的反应。


之所以是习惯性的,是因为不光是人,所有的动物都会“习得性无助”,它是自然而然地在某个阶段,就会有的一些生理平衡的基础机制,即某种能量调动到一定程度了,人不可能无限度地去调动,于是就自然进行一些状态“转换”。


“抑郁”的背后就有一种“遗憾地放弃”这种感觉,而且其中有一个“渡过”的过程—— 就是说看清楚现实之后,我仍然能够看到我还拥有什么东西,我知道还能做什么,比如我还能吃饭、呼吸,然后我还能做一点点有意义的事情;然后,就从从这个低 点再慢慢地恢复,由一种心情不好,但是勉强能做一些事情,再慢慢地恢复到做了这点事情、并感觉到一点点成就感和意义,再使心情好一点;然后做做一点事 情……直到慢慢地滚动回来。在这个过程中间,原来那个“遗憾”可能就不再成为“注意的焦点”


因为人是很容易把“丧失”当成焦点的,无论是“亲密关系的丧失”、“成就感的丧失”或者是“理想的丧失”,“丧失”往往无法消化,而“心理创伤”指的其实就是一种“无法消化”的事情,它哽在这里,让你的注意力黏着其上如果这个人没有做新的事情,那么就会停止在这里,平均来说,这个状态持续半年以上的时间就需要心理干预了,因为半年以上的很多事情没有“消化”的话就认为是“病态性”的,是需要有一个外在的力量来协助来支持,然后从这里慢慢地滚动出来



所谓“常模标准”和“精英标准”


心理健康最常用的标准叫“常模标准”。“常模标准”就是指你和这个世界上80%的人一样,那你就比较健康。


我们一般做很多心理测验的时候,用的都是类似这样的标准。


比如大多数测试如果超出平均值一个标准差,就需要注意一下;如果你超出两个标准差之外,那很可能就是有较大的问题。


比如人的性格测试中比如“内向”和“外向”,或者说一个人在社交方面的风格标签“主动”、“被动”,“热情过火”等,这些都是跟80%的多数人比较后、从“中庸”的参考标准来给出的评价。


但是,这个“标准”它事实上有一点点“问题”。

  • 它的问题在于,首先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即它不是一个心理学家真正研究出来说“怎样的程度叫心理健康”;

  • 它实质就是一种“数据驱动”,或者说,其实它有一点点“民主的暴力”,就是说谁占据了最主流,那你就需要去和这个主流比较接近,就认为是健康的。


而不是说专家经过大量研究,确认这样才叫“健康”,所以“常模标准”最大的问题就是——假如这个时代有问题,或整个文化中间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它就不能说明问题了。


比如说一个时代中,人们都很“躁动”或者都很“保守”,那么这个所谓的“常模标准”,其实不是一个真正的评估人的标准,并不是越和别人一样就越健康


所以,专家们还提出来另外一个标准,与“常模标准”对应的是“精英标准”,因为通常它符合的人比较少。


比如说人本主义学者像马斯洛,他提出来“自我实现的人”的14个标准,就是典型的“精英标准”。



马斯洛所提出的自我实现者的14条标准:

1. 良好的现实知觉

2. 全面接受自然、他人与自己

3. 自发、坦率、真实

4. 以工作、事业为中心

5. 有独处和自立的需要

6. 功能发挥自主

7. 愉快体验常新

8. 有神秘的高峰体验

9. 社会兴趣强烈

10. 人际关系深刻

11. 具有民主的性格结构

12. 处事幽默、风趣

13. 富有创造力

14. 反对盲目遵从     


在这些指标里面,你会发现其中有一些和“常模标准”有一点点矛盾,比如说在个人对社会文化适应的程度这点上。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即心理健康非常好的人,ta对社会文化并不是完全遵从和适应的。很 大程度上,虽然ta可能不会不断地去诉讼、投诉、反抗,带领很多人去反抗、成为和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直接对抗的力量;但是ta在内心里面并不完全认同 “现有的社会文化的现象和标准,大家都认为是好的,ta就认为一定是好的”,ta可能眼光会更远,能看到人类所处的时代的变迁、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的差 异。



丑小鸭只是没发现自己的“美”

但不是“丑”


很多我们以为是很绝对的事情,换一个时空,就不一定是那么绝对。我们现在时代觉得这个人是个“缺陷”的事情,换一个时空,它就不是。

  

就拿我刚才提到内外向这件事情来说。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很长时间是强调人比较内敛的,修炼成比较无形于色的,然后不特别张扬,而且一成功我们就会说“满招损”。


但 是现在受到这种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也不见得始终是这样),只是在现代、尤其像美国的文化中,它就很强调外向,就觉得整个孩子都需要外向,员工都需要 外向,如果你没有外向的话就会打个问号,就觉得你这是一个“缺陷”。但是其实我们知道,人类的“内外向”是有一定的分布的,而且这种分布,它的意义就在于 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环境下分别需要不同的应对方式,你过于偏向于哪一种都不是简单的好坏可以判定的。


很喜欢《安徒生童话》里那个丑小鸭的故事,我觉得它有很深的“心理意味”


我 们的自我概念、对自我的判断在小的时候一定是受到周围人影响的。没有人天生就“心理强大”到认为“我就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尤其是人会受到养育环境和周 遭的环境评价,当别人给你一个标签“你特别如何”,不管这个标签是好是坏,都会慢慢地影响到你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对自己的态度,接受还是不接受等。


所以,我们研究一个人,他的性格中会有一些先天的因素,此外还要考虑一些偶然的因素。比如如果自己的性格和父母的性格,两者的匹配程度比较高的话,父母和ta的关系来说就比较好,养育上的支持能被接收得比较好,但是如果相似程度很低,比如说父母很内向,ta很外向或者在其他维度上偏差比较大的时候,这个孩子越不能够接收得到父母的支持。

 

父母的那些不利的养育方式,有时候给人感觉就是“频道”不太一样。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和自己频道不太一样的家庭环境中,就会感觉自己很“奇怪”。


比如ta自己很自发想做的事情,环境就对ta说,“你怎么这么特别?你口味怎么那么特别?你审美怎么那么特别?你喜欢的东西怎么那么特别?”这就自然会是一种压力。


就像丑小鸭一样,直到它找到了真正属于它归属的那个群体,它才会意识到自己是“美”的。它身上并没有一个莫名其妙,就是“丑”的烙印,问题只在于“人和环境”的“匹配”。



当人和环境不匹配的时候

人到底是调整自己还是换一个环境?


这虽然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但是,我们现代社会一个优点就是你还是有选择的权利。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你有更多的自由。

    

根据荣格的性格类型说,后人编制的测验大概把人分成16种,就是心理专业测验会用MBTI或 者16PF的量表去测量人的性格。你会发现,各个性格类型之间,他做事情的方式差异很大,思考问题感受的方式很大。但是,当我们人没有学习到人格理论、有 科学的了解作为背景支持的时候;当人们也没有意愿去付出努力去了解别人的时候,人有一个倾向——就是“简单化”。


为 了维护自我感觉良好,人们会把“和我不一样的”,看成是“不好的”,就会“鄙视”别人。但是,当我们愿意花一点力量去了解别人;当我们有能力对人的复杂性 有了解;当我们知道各种人格类型之间真的有时候会呈现相反的状态,并且每种状态都是“有用的”、“在不同环境下都有价值”的时候……当有了这些“知晓”之 后,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好地沟通和减少偏见。



**********************************************************************


有时候,我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榜样


又见倪萍上镜,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她说过,姥姥告诉她一句,也是我喜欢的话,“出多大名,现多大眼”, 她用这句话在火的时候告诫自己。


倪萍,不容易。


今天,她又说了她姥姥的一句,我们很多心理学人都不一定真的懂,不一定做到;“你要不倒谁都推不倒你,你要 不想起来,谁都扶不起你”,听,多么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啊!想想,有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现在的问题,推给我们父母,听听姥姥说的,真的应该惭愧~


倪萍姥姥是生活中真的“心理专家”。


**********************************************************************


注:其实他们的问题,我都知道,但问题在于,你没办法把问题推给他们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7 11:16 , Processed in 0.02583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