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www.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行为经济学导论(转)

已有 227 次阅读2016-2-28 07:07 | 经济学家, 角色, 教师, 课程, 世纪

        我不是 “抄书狂魔” ,只是想讲清楚这么一个事情。


       离开了作为先见的“偏见”,我们根本无法进行任何思考(因此有必要始终对自己的思考持一种开放的 反思态度)。



注:把一个事情讲清楚不容易,自然就会多说两句。


*************************************************************************************


行为经济学导论



作者:叶航


学术生涯大部分研究都与行为经济学有关,但2014年之前从未想过开设行为经济学课程,因为找不到一个关于行为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如果自己都不能清晰地描述“行为经济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怎么指望学生理解行为经济学呢?不能为学生提供真知灼见,无异于误人子弟。我以为,这是教师必须恪守的原则之一。


事实上,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行为经济学一直扮演一个传统经济学批判者抑或修正者的角色,但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都不可能仅仅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对此,我们不妨看看行为经济学家自己的观点


2004年,科林·凯莫勒(Colin Camerer)乔治·罗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马修·拉宾(Matthew Rabin)作为主编(3人均为行为经济学炙手可热的领军人物邀请当时国际上最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30余人,共同编了一本《行为经济学新进展》。在该书导论中,他们为行为经济学的学科属性定下这样一个基调:


“行为经济学为经济学提供了更为现实的心理学基础,从而能提高经济学的解释力。”


“行为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分析中强化心理学基础并使之更符合现实,这将有利于改进经济学自身的方方面面——能激发理论洞察力,更好地预测实际现象,制定更合理的政策。”


上述阐释中,行为经济学被描述成一种通过“强化心理学基础”使经济学更符合现实,从而“提高经济学解释力”的方法或途径。过去10年中,这一描述成了理解行为经济学的标准“定义”。如果真是这样,行为经济学不仅算不上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甚至谈不上是经济学属下一门独立的“子学科”,因为它本身就应该是传统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尼克·威尔金森(Nick Wilkinson)所说


“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将一本书命名为《行为经济学》,如果我们的研究目标是人们在各种条件下如何配置资源,那么在这个意义上,任何经济学都与行为有关。”


2015,戴维·莱布森(David Laibson)和约翰·李斯特(John List)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宣读的一份报告建议,行为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应该被整合进传统的经济学教材,而不应该开设一门独立的课程,因为二者间存在强烈的互补关系


我把上述观点称行为经济学的“取消派”他们不想让行为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只希望加入一些符合心理学经验事实来“改造”经济学,从而与传统经济学融为一体。我认为这或许是凯莫勒等行为经济学家的真实想法,但有可能只是他们的一种“策略”:面对新古典经济学这一强大对手,指望通过“示弱”和“归顺”来消解可能遭遇的激烈反抗。


不 过,指望通过心理学“改造”传统经济学的想法往往显得过于天真,因为这一想法忽视了两门学科在理论构建上的本质区别。经济学是一个逻辑演绎系统,它的所有 命题都来自一个基本的逻辑前提,即“理性人假设”。而心理学是一个逻辑归纳系统,它的所有命题都来自具体且分散的经验观察对经济学家来说,“理性人假设”是一切分析的出发点,但心理学家却“常常为发现人类的‘非理性’而幸灾乐祸”


更婉转的批评来自德鲁·弗登伯格(Drew Fudenberg2006年,他在《超越“行为经济学新进展”》一文中提出,行为经济学在改进理论时所使用的常规方法就是在标准的经济学模型中修改假定,以使之更为符合心理学上的真实性;但这种步步为营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危险,尤其在均衡分析、策略互动和自控理论中更是如此;对某个假定的放松,可能会对其他假定产生间接影响,使得这些假定彼此冲突,这一点必须予以考虑;因此,构建模型的人需要将所有假定视为一个整体,并考察其中有多少假定需要修正,从而使这些假定在重设后不会彼此冲突


弗登伯格的 “担心”包含着一个深刻见解。比如,几乎所有行为经济学家都认为有必要把冲动和短视等非理性因素、以及同情和正义等非自利因素引入经济学分析,从而可以使 我们在多样化和异质性的基础上对人类行为作出更全面的认识。但行为经济学家也许没有想过,正是这样一种“改进”,将会导致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经 典博弈论的彻底颠覆。因为在经典博弈论中博弈者的策略互动严格依赖于所谓的“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 而“共同知识”的核心则是新古典经济学适用于所有同质个体的“理性人假设”。正是基于这个假设和共识,博弈双方才能藉此推断对方的策略并制定自己的策略, 从而形成有效的策略互动。试想一下,如果博弈双方是多样化、异质性的个体,我们怎样才能判断对方的策略并制定自己的策略?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我们又如何 计算“纳什均衡”?如果没有了策略互动和纳什均衡,经典博弈论乃至当代主流经济学还能存在吗?


因此,当行为经济学家希 望把那些虽然符合心理学经验、但却明显违背“理性人假设”的事实补充到主流经济学的教材中去时,他们的“一厢情愿”会遭受什么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在我看 来,行为经济学的出路不是乞求主流经济学的接纳,从而把自己作为主流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行为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的理论建构。而这一建构的核心则是它必须能够提出一个既能与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匹配的、具有同等学理重要性的,又能包容行为经济学家所有洞见的替代性假设。


    上述转机出现在2009年。这一年,美国著名桑塔费学派经济学家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在《理性的边界:博弈论与各门行为科学的统一》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在学术地位上完全可以替代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新假设——BPC假设”。所谓BPC,是信念(Beliefs)、偏好(Preferences)和约束(Constraints)的指代。金迪斯认为,这三个基本要素决定了人类的行为模式。与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不同,“BPC假设”首先强调了信念对人类行为的重要影响,而信念作为一种“主观先验”subjective priors),通常无法用理性来解释,它是通过个体的学习和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其次,“BPC假设”强调的偏好也与传统经济学有本质区别,它认为人类不仅具有自利的“个人偏好”,而且还具有非自利、甚至利他的“社会偏好”;最后,“BPC假设”中的约束则在传统经济学强调的货币约束和信息约束外,增加了情境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由此可见,BPC假设所强调的非理性因素、非自利因素、以及情境因素对人类行为模式的影响与决定作用,基本囊括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行为经济学家对人类行为研究的所有内容和洞见,从而为行为经济学提供一个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独立的逻辑前提


2009年以后,我的思考主要聚焦在弗登伯格对行为经济学家的批评上,即在放松“理性人假设”的同时怎样修正经典博弈论的其他假设,从而使它们不会彼此冲突。如前所述,这一修正的关键在于,承认人类行为多样化和偏好异质性的前提下,如何揭示人与人之间的策略互动和均衡状态结果发现,科林·凯莫勒(Colin Camerer2003年提出的“行为博弈”范式梅纳德·史密斯(Maynard Smith1982年提出的“演化均衡”范式就可以很好地描述“BPC假设”下人们的策略互动和动态均衡过程。经过整合,一个在我心目中期盼多年、独立的行为经济学理论框架终于浮出水面。


2013年,在《超越经济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一书导论中,我第一次对这一理论框架的雏形进行了阐述。至此,我觉得给学生们讲解行为经济学的条件成熟了。2014年,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行为经济学》课程2015年,我又将该课程一个较为通俗的版本延伸至浙江大学本科生。而这本讲义是我2014年以来在课堂上讲解《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过去10多年中,行为经济学也许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文献数量呈指数式增长,学科边界迅速扩张、令人目不暇接: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演化博弈论、演化动力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基因科学、乃至计算机仿真模拟等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纷纷融入行为经济学的版图。这种跨学科发展的态势并不让人奇怪,因为行为经济学研究对象人的行为,而人类行为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上述各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它们之间的交叉融合也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这种学科快速扩张带来一个棘手问题,就是使行为经济学的内容显得异常庞杂和凌乱,从而让希望研究或了解行为经济学的读者无所适从、倍感茫然。


当然,让读者产生“茫然感”的责任肯定不在读者而是在作者身上。与国内外现有的任何一部行为经济学教材相比我的这本行为经济学讲义就是试图消除读者的这种“茫然感”。这本讲义最大特点在于,它虽然囊括了行为经济学最近10年来前沿研究各方面的内容,但读者却一点不会觉得它像一盘拼凑起来的大杂烩。其主要原因,就得益于我所构建的行为经济学理论框架。事实上,这也是我希望每一个学习行为经济学课程的学生,以及每一个阅读本书的读者在自己心目中应该描绘的行为经济学图景。


                                                                                                                                                           叶  航

                                                                                                                                                      2016716

                                                                                                                                                      于杭州老和山麓



注:这个日期,原文如此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15 05:04 , Processed in 0.02718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