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www.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防空(转)

已有 427 次阅读2016-1-2 07:34 | 国民政府, 战争

      基本上,朝鲜战争用的就是抗日战争中的防空手段,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所以,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防空还是值得说一说的。


注:唯一的变化,就是雷达 逐步取代 “防空哨” 。

       85高炮虽然比75高炮射高好一点,但基本原理却不是如此。

        85高炮、75高炮对高空目标都打不准,防空军的目的并不完全是击落敌机,能够迫使敌机不能从容的投下炸弹,影响投弹的精度,也算完成任务。

       朝鲜战争中,真正打下敌机最多的是仿博福斯40毫米高炮的苏联M1939型37毫米高炮。


注:马后炮,当然可以这么说。但你真有底气吗?万一人家技术变了,怎么办?还是苏联在后面撑着。(必须得承认这一点

******************************************************************************

1931年918期间日军对张学良控制的锦州军政厅和28师兵营的轰炸,让张吓破了胆,最终违背中央政府命令擅自放弃了锦州。

而1932年128事变中,国军防空部队的无力,也打醒了国民政府。

1932年国民政府正式制定《对日防空五年计划及预算大纲》,开始建立正规的防空部队,防空学校,并且将全国划分为十个防空区。

1933 年,日寇又入侵热河省,并且攻破长城一线。情况危急,国民政府将原本的五年计划,缩短到3年,制订了《空军1933年到1939年建设计划及防日计划》, 随后又在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制订了《防空作战计划》。1937年华北局势日益险恶,1月国军制订了整体防空计划,包括大城市防空,野战前线防空,防空 情报网等等。

抗战前,国军很有的建立了防空情报网,全国共有 2000多个防空监视队,参与人员超过1万。这些人通过简陋的望远镜和有线电话将日机情况汇报了指挥中心,再通知到空军和地面防空部队。所以在1943年 之前国军虽然没有一个雷达,却很好的掌握了日军飞机的情况。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一般日军飞机只要起飞20分钟,就会被国军发现。

不要小瞧这个监视网,他为地面防空部队,空军,普通民众的防空躲避都起到巨大的作用。抗战结束以后,深感监视网重要性的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特别在美国制造了1万的徽章,赠送给这些防空监视员们!

全国当时还举行了各种防空演习,训练民众的防空意识,并且有计划的训练了可以参与防空的30多万壮丁。

由此,通过这些计划,国军还是比较完善的规划了抗战中的防空,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至于人才和武器装备的购买上,国民政府也用尽全力。

在 欧洲学习过防空的黄镇球将军被蒋介石任命为防空学校校长,负责这个艰巨的人才培养和建立防空军任务。在没有钱没有人没经验的三无情况下,黄镇球和一批爱国 的官兵用尽全力,于1935年正式建立了国军第一个新式高炮营,1937年抗战爆发前,又成立了第一个新式高炮团,41团,下辖5个营,装备博福斯75毫 米高炮28门,Flak 18 37毫米高炮36门,苏罗通20毫米机关炮48门。

到抗战爆发时,国军建立了一个小规模,但是有一定战斗力的防空部队,据白崇禧回忆抗战期间共有高射炮7个团。装备上,从20毫米机关炮到88毫米高炮在内的各种高射炮约300门!

除了41团以外,还有1937年8月刚刚组建的42团装备苏罗通20毫米机关炮108门,该团全部是20毫米小口径高炮。

1938年3月,组建了炮兵43团,下辖5个营15个连,使用的都是现有的高炮。

1938年下半年,又以从苏联购买的20门76.2毫米高炮和另外6个连博福斯75毫米高炮编组了炮兵45团,下辖3个营10个连。该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一个,大口径高炮团!

这样一来,抗战初期和中期,国军一共有41,42,43,45共4个炮兵团。

1941年1月,将武汉会战中剩余的一部分苏制37毫米高炮和20毫米机关炮,加上陕甘防空部队合编为炮兵44团!

1941年10月,因为抽调12门20毫米机关炮和44挺13.2毫米高射机枪,编组了专门防御长江航运(其实是湖北到四川的航运)的炮兵48团,下辖3个营9个连。

同时为了保证滇缅公路的运输,又成立了炮兵49团。只是当时高炮已经奇缺,实在抽调不出来,只能临时抽掉了48挺13.2毫米高射机枪,组成了这个没有高射炮的炮兵团!

这3个团加上最初的4个团,也就是白崇禧回忆的所谓7个高炮团。

珍珠港事变以后,美国许诺提供给中国20个师的装备。蒋介石非常高兴,下令组建了全新的炮兵46团和47团。没想到,缅甸很快沦陷,英军溃败到印度,滇缅公路也被彻底切断。依靠危险的驼峰航线,显然无法将大量火炮运到国内。

46团和47团没有能够得到美援火炮,前者只能从45团釜底抽薪,抽调一部分火炮使用,导致45团的实力急剧减弱。而47团则从各地抽掉了37毫米高炮4门,20毫米机关炮11门,13.2毫米高射机枪49挺,勉强组成了一个团。

这样一来,国军在整个抗战中,共装备了高炮9个团,番号从41到49!

虽然貌似团从抗战前的1个,锐增到抗战后期的9个,遗憾的是高炮的数量并没有增加,甚至抗战后期还没有达到初期300门的数量,还出现了没有高炮的高炮49团!

国军防空部队近距离依靠高射机枪和20毫米机关炮,中距离依靠Flak 18 37毫米高射炮,中远距离则依靠博福斯75毫米高射炮。这个火网总体还算可以,也算是比较先进的!

而在抗战中,国军防空部队最大的问题,也就是严重缺乏装备。

区区300门防空炮中的近200门,都是小口径的20毫米机关炮,仅能炮击1500米以下的敌机。而我们对手日军就拥有数量高达3000架,相当于我们每门火炮要对付将近十倍的敌机,这怎么可能的。

不要说十倍于己,就算列强的高炮数量和敌机数量大约是1:1甚至2:1,也需要超过5000发炮弹才能击落一架敌机。

实际上,整个抗战八年中,国军防空炮部队共作战7305次,可以确认击落的敌机为210架(为有敌机残骸可以证明的),可能被击落的约为400多架,可能被击伤的2000架。


这个数字显然不大,也就是八年击落击伤敌机总数不过2500架,平均每年才击落击伤日机300多架,其中真正击落的大约为50架。这区区的数字,对于拥有3000架飞机的日军来说,显然算不了什么。

当然,防空军的目的并不完全是击落敌机,能够迫使敌机不能从容的投下炸弹,影响投弹的精度,也算完成任务。

不过这点战果,显然还是不能算什么了不起的战绩,恐怕也就刚刚及格而已。

可是毕竟还是起到一些作用的,比如抗战中国军击毙军衔最高的塚田攻大将,就是防空部队的杰作。

1942 年12月18日中午,参加完会议的冢田攻及其随从乘坐“第十一军军邮机G310九江号”专机从南京飞往汉口。飞机进入大别山地区太湖县上空时,由于认为此 处没有国军防空武器,飞机飞行高度很低。结果被正在地面演练的中国国民党军队二十一军团138师412团3营9连高射炮的击中尾部和油箱,“九江号”飞行 员试图带伤迫降,但此处是山区,没有迫降场所,最终撞山坠毁。机上包括冢田攻在内的11个人全部当场毙命,除了侵华日军第11军司令官兼华中派遣军指挥官冢田攻大将以外,还有他的参谋长藤原武,也是一个少将。

打 掉这架飞机也很戏剧性,据当事人回忆,整个138师只有2门高炮,都是武汉会战撤退以后,大部分没有来得及带走,才留给大别山打游击的桂军。区区2门高炮 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经常几个月不用。12月18日上午,该连的炮兵将高炮推出来擦油养护,顺便晒晒炮弹,防止发霉受潮。结果他们突然发现一架日军大飞 机,很低很慢的飞过来。由于机会实在太好了,当时国军高炮手想也没想,装上炮弹就打。几炮下去,当场将这架飞机打成重伤,稍后坠毁爆炸。但他们做梦也没有 想到上面有一个大将,所以事后也仅仅汇报击落一架日军运输机。

日军方面发现华中派遣军司令官被国军击毙,极为震惊侵华日军总司令火田俊六命令华中派遣军调集第3、40、68、116师团4个师团约17000人的兵力,于当年12月19、20日由武汉、合肥、安庆三个方向分五路出发,搜寻冢田攻的飞机,最终才找到了一些破碎的尸体。

事后日本方面为了挽回士气,宣布冢田攻死于飞机事故,但二战结束以后,日本方面已经明确将冢田攻的死亡原因定为战死,也就是认同了飞机被击落的事实。

真正死于飞机事故的,是南太平洋舰队司令官大角岑生。它的座机在从广州飞往海南岛的途中遭遇飓风,导致引擎超负荷燃烧,坠毁在珠江口,日本方面追赠大将军衔。

******************************************************************************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高炮部队属于被动防空,就算做的再完美也没有太大意义。大师杜黑曾经明确说明:要表达成理想的防空作战目的,必须有大量的战斗机,决不能只依靠高炮担任防空作战的任务。战斗机的活动半径比高炮的射程远得多,能担任更大范围的防空作战。

       而国军的空军在抗战前期和中期只能保证有限的战斗力,掌握局部制空权。到了零式战斗机出现以后,连局部制空权也没有了。所以高炮部队也就莫名其妙的成为防空的重要支柱,直到抗战后期空军又重新掌握制空权为止。

       可以说,这种现象也是很悲哀的。


注:当然后边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有一个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中国防空发展方向的轨迹。(钱学森)


******************************************************************************
     


在没有雷达和计算机的时代,防空作战是非常困难的。上图是探照灯,这是夜间发现日军飞机的唯一方法。下图是国军的听音器,它可以通过飞机发动机的噪声,尽 量确定敌机的方位,高度和速度,但自然是不太准确了。下下图则左边带着德式钢盔的国军战士,他拿的叫做立体测高仪。这是高射炮兵必备的简易观测器材,可以 对于空中的活动目标距离,做出比较快速的测算。




       马克斯· 玻恩     炮兵研究机构的“声学测位”部门——通过在不同地点测定炮声传到的时间来寻找大炮的位置。

       声呐和雷达,你懂的

       电子回旋加速器 和 雷达,需要的电子学基础类似。

       电磁学和量子力学的关系,你的明白。马克斯· 玻恩  小时候做过 马可尼的 “无线电通讯” 实验(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成长的轨迹都类似,没有什么天才)


        在玻恩向希尔柏特学习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对玻恩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次,几位学者在议论对近代天文学家伽利略的审讯时,有人责备伽利略没有坚持自己的信念,希尔柏特相当激烈地回答:“但他不是一个白痴。只有白痴才能相信,科学真理需要殉难;殉难在宗教里也许是必要的,但是科学的结果在适当的时机自会得到证明。”玻恩认为,希尔伯特的这种教导给他指明了生活和科学道路上的方向。

        在戈丁根,玻恩最不感兴趣的是被学生们称为“伟大的费里克斯”的费里克斯?克莱因。他不喜欢克莱因的讲课,认为讲得太面面俱到,因而常常在克莱因的课堂上缺席,这引起克莱因教授的不快。在克莱因和应用数学教授卡尔?龙格共同主持的一个关于弹性问题的研究班上,由于一个同学生病,玻恩被提名临时提出一个关于弹性问题的报告。因为没有时间作准备,玻恩只好临场发挥,谁知这个报告给克莱因的印象很深,以致他建议,这个报告可参加大学的年度比赛,并要求玻恩提交一篇论文。因为参加有奖比赛的论文必须匿名提出,玻恩不能征求教授们的意见。这样,玻恩开始了第一次独立地做科学研究工作。玻恩的论文题为《在各种边界条件下平面上和空间内弹性线稳定性的研究》,他在学生宿舍用自制的简单仪器完成了这项研究的实验部分。在这篇论文的写作和实验中,玻恩第一次感觉到了理论和测量的一致所带来的满足和喜悦。这篇论文很成功,获得了戈丁根大学的比赛奖金。

       1907年1月,玻恩获得戈丁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先去服了一段时间的兵役,由于严重的气喘病而退役。该年春,为了多学习一些物理学的基本知识,玻恩去了英国的剑桥。在那里,他成了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的研究生,参加实验和听课。在约瑟夫?约翰?汤姆森的实验室,原子研究大师汤姆森以其绝妙的、令人激动的实验示范对玻恩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拉莫尔对电磁学的介绍却都是玻恩从闵可夫斯基那里学过的。因此,玻恩在剑桥只呆了6个月,就回到了德国。但英国人民的亲切和好客,学生生活以及学院和乡村的秀丽风光,都给玻恩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8 01:32 , Processed in 0.03199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