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www.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拿破仑的后勤 和 自说自话的克劳塞维茨

热度 1已有 1323 次阅读2014-5-2 15:54 | 拿破仑

注:现在才知道中国的学术有多么的烂。我能说中国的教学都是狗屎吗,我能说至少市面上的军事杂志都是狗屎吗?

       现在想来啊,中国能打赢朝鲜战争啊,跟苏联后勤上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铁路+ 公路 体系


拿破仑时代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战争是政治家的工具,目的是在不花钱的情况下获得政治优势,而在本国生产物资供应战争乃至举国参战的总体战这些概念,都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相违背的。然而,拿破仑和他的人民军带来了全新的战争理念——击败敌国,而不是击败敌国的君主。

        拿 破仑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围城战在战争中的地位。他认识到,后勤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保证战争所需要的那种合理的后勤模式,因此要改革 的是战争本身,而不是后勤。他的庞大军队(5倍于之前的欧洲君主)可以绕过路上的要塞而不必担心后背(而不是像前人那样一个一个的攻克要塞),然后主力继 续深入敌国腹地,在短时间内彻底消灭对方的战争能力。(可以反证的是进攻西班牙的战争,因为山岭众多无法绕过要塞,所以拿破仑的大军不断陷入挨饿的境地)

        因 此,拿破仑最初没打算在补给上作任何改革(事实上,早期他对补给根本不重视)。按计划,法军分几路出发,士兵自己携带数天口粮,行军路线上各地补给仓库预 先准备好10天份的饼干,草料就地收割。这样就不需要就地征集补给。然而这种空想的计划根本无法实行,仓库补给数量不足,征发的运输车辆一路逃亡,于是法 军不得不采取唯一现实的做法——就地征集。为了尽量多的收集食物,法军队伍的正面宽达100英里。法军对沿途居民的压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以至于在过去封 建军队筹粮困难的地区,法国革命军不光自己吃得好,甚至还建立起了食物储备。(当然,还是保持了西方文化里基本的文明程度,先征收特别税然后再就地购买补 给,或者给居民打白条,个别情况下才直接征集。)

       渡过这个难关后,拿破仑修正了以前轻视补给的做法,在各个占领地建立了正规的补给基地。 他还在大后方建立了补给运输体系,军服和弹药这些小量的补给通过多段运输可以运往东部前线。(维持一个长达上千英里的正规运输系统,这是历史性的革命。) 弹药虽然消耗量很小,拿破仑也在各地建立了军火库(这一点上他又走到了时代的前面)。这种种细节的发展终于使得军队诞生了补给线的概念。此外,拿破仑还推 动了一个革命性的变革:为军队组建了正规的运输勤务机构,不再是由征发的和雇用的车辆与民间人员,而是由完全军事化的人员和装备组成后勤部队。

        讽 刺的是,伴随着历史性的革新,军事理论家虚构的困难反而成了现实。维持补给线的困难和补给被切断的危险这些前人从未遇到的问题摆到了拿破仑的面前,他不得 不拿出时间亲自过问补给情况,以至于到了影响作战的地步。追击敌军进入奥地利领地后,道路条件不断恶化,大军无法保持多线推进,只能挤在一条大路上。行军 宽度太窄,抢光周围居民的粮食也无法满足部队需要,只能靠夺取敌军的补给基地和消耗储备粮食维持。为了增大行军宽度,拿破仑冒险将队伍一分为二,同时沿多 瑙河两岸前进,结果是一整个师被围歼。幸运的是,奥俄联军以空间换时间的撤退导致了大城市的丧失,补给情况比法军更快的恶化,他们别无选择不得不主动发起 攻击,最终在会战中败给了法军。在后来波兰等地的战役中,虽然法国人连建立仓库的时间都没有,他们还是依靠巨大的兵力,在随身携带的口粮吃完前就打赢了战 争。

       尽管后勤保障很不充分,拿破仑的这些战争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他的第一次大失败,恰恰是发生在后勤准备最为充足的侵俄战争中。拿 破仑为入侵俄国做了大量的后勤准备,法军在出发地建立了大量的储备仓库,粮食储备可以支持50天,弹药储备量超过标准5倍之多,随军口粮达到惊人的每人 24天份。但是,这些数量巨大的补给依然无法满足入侵俄国的需要,仅仅是走到莫斯科,就需要82天时间,而行军中后方车辆无法穿越俄国的道路前运补给,也 就是说,法军最多只有24天时间击败俄军,拿破仑给自己定的的时间是20天,那时已经深入俄国200英里,有可能追赶上沙皇的主力。同理,俄国人也相信拿 破仑的补给问题是他们胜利的唯一希望,为此他们在拿破仑的必经之路上设立了一个要塞,力图把他困在贫穷的俄国荒原上,并派出游击队攻击拿破仑的补给线。

        战 争爆发后,双方的计划都落空了。俄国人发现法国人绕过了要塞。而法国人发现随军补给车无法在俄国泥地上行进,河流太浅无法行船,部队纪律混乱无法征集粮 草,俄国人的焦土政策导致居民大量逃亡无法建立补给基地,能维持补给的只有前锋(抢劫了正在逃跑的居民)和后卫(抢劫了正在回家的居民)。靠着随军补给, 法军总算通过了贫瘠的立陶宛和白俄罗斯,之后的情况越来越好,在比较富裕的莫斯科周边,大军终于摆脱了困境。法国人的经验是,再穷的地方,只要居民还在, 依靠行政组织进行正规征集而非私下的抢劫,都可以取得超出合理范畴的粮食而不怕居民反抗(如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苏联经济困难时期)。

        虽 然困难重重,但法国的补给系统(依靠他们空前的行政能力)还是勉强坚持到了战争结束,而不是象很多战史学家想象的那样导致了法军的失败。真正决定胜负的是 士气和纪律。法军跋涉600英里,沿途打了两次大仗,途中遭遇了大量的损失和逃亡,进入莫斯科的时候还剩三分之一人马,当他们看到一座被暴风雪覆盖的空城 而不是期待中的沙皇大军时,精神终于崩溃了。失去信心的拿破仑无意再战,只能撤退,最终兵败马洛雅罗斯拉维茨。

        总的来说,拿破仑在补给问 题上不过不失,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技术条件限制下的极限,尤其是就地征集的水平,更是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支军队(“如何从占领地征集补给,这是一门艺术”)。 但后世的军事学家对他的评价则与事实南辕北辙。尤其是克劳塞维茨,他相信拿破仑对补给进行了一次的革命,法军没有仓库,全靠就地征集,从欧洲的一个首都飞 向另一个首都。事实上,法军从来都不能脱离仓库,在围城战中他们和其他军队一样要挨饿,至于其运动的快速性,应当归功于没有笨重的行李,而不是摆脱了后勤 的束缚。而他对入侵俄国这个难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速战速决而非就地征集(虽然最后情况正好相反)。

       总结一下法国军队在补给上的优点:拥有庞大的兵力,避免围城战的发生;实行将大军团划分为军的体制,使全军的部队分散,能在广大的范围征粮;有高效的就地征集机构和后勤组织机构,且当时欧洲的人口密度较有所增长;军队不带行李辎重,物资运输由后勤部队进行。

        普鲁士的崛起

        在 法国人战败后,欧洲兴起了一股学习拿破仑后勤保障方式的潮流,而且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学派。以法国军官罗吉纳为代表的倒拿派对俄国战争历史性的失败记忆忧 新,所以强烈抨击拿破仑就地征粮,不重视补给线的做法。他们吹捧补给线理论,坚持在进军途中必须建立一个挨一个的补给基地,军队绝不能离开补给线行动。以 克劳塞维茨为代表的挺拿派观点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在长距离的军队运动中,就地征粮比起依靠仓库供应有巨大的优越性。争论的结果是挺拿派占了上风。但是在实 际操作中,就地征集的表现令人失望。在富裕地区行动的奥地利人觉得就地征集效率低下,在荒芜地区行动的俄国人发现无粮可征。

       同样,选择了 倒拿派补给线理论的德国人在普奥战争也遭到当头棒喝。按照理论,在国内普军依靠屋主供养,出国则依靠强大的补给线从后方运送补给。结果实战中,补给车队在 行军中被作战部队挤出了道路,补给线完全瘫痪。军队到了目的地发现粮草没有跟上,只好祭起挺拿派的法宝——就地征集。(由于当地只有肉食面包奇缺,结果普 军遭遇了营养不良。)总的来说,倒拿们学习拿破仑后的表现不比拿破仑本人更好。

       虽然后方补给线理论又一次可耻的失败了,但是严谨的德国人 坚信理论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执行,于是他们要求军队分散运动,严格限制每条道路行军的最大人数。拿破仑分散行军是因为要扩展征集范围,毛奇分散行军则是 因为要保证补给车辆的运动(“战略的决窍在于分散行军,联合作战”)。最终,德国人的固执感动了上帝,他们得到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铁路。

        最早预见到铁路的军事潜力的人是经济学家李斯特,他在19世纪30年代指出,周密设计的铁路网使军队能从一个地点迅速地转移到数百英里之外的另一个地点, 这样就能依靠速度增加数量,军队能够集中兵力将不同位置的敌人各个击破。俄国人最先实验了铁路军用,1846年他们在2天之内将一个军(和所有装备马匹) 运到了200英里以外,比传统方式快了十几倍。随后奥地利人和法国人不断地刷新这一纪录。

        与一般人所知的相反,铁路可能用于军事目的的观 念,起初在普鲁士军队中受到了完全的反对,他们认为良好的交通线只能帮助敌人侵略本国。根据商业的利益修筑新铁路线的计划,被指责为将严重威胁国内要塞的 安全(虽然大家都已经习惯绕开它打仗了)。争论一直持续到1840年才结束——所有支持建设铁路的德奸终于都被爱国志士打压下去了。普军真正开始重视铁路 是在1848—1849年革命中,普军沿公路运动很不安全,而革命军反复利用铁路运动,于是德国人只好改弦更张,学习如何运用铁路。但是德国在使用铁路的 初期表现很差劲,远远差于法国,因为他们有几十个不同的公司管理国内铁路线,相互之间缺乏协作。为此德意志铁路联盟进行了不屑的改革,花了将近20年才完 成。

       1866年战争是对德军铁路水平的一个考验,在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后,德国人作出了很多改进,军队运动和展开的速度都令人满意。不过对 奥作战中还是发生了意外,为了尽可能快的运送军队,德国使用了通向边界的所有5条铁路,由于铁路网设计过于分散而且运力不足,部队被迫展开在一条长达 200英里的弧线上。后世所谓毛奇的“外线战略”即因此意外而产生。如果说部队运输的表现还算不过不失,那补给运输就完全是丑态百出了。普军漫无节制地把 大量的补给品送往前方,而丝毫不考虑铁路终点站的装载能力,结果各条铁路完全堵塞,补给大部分烂在了车站上,很少送到军队手里。而当战事进入奥地利国境 后,脱离了铁路的普军又回到了50年前的后勤模式——行军完全靠脚,吃饭完全靠抢,现代化完全是扯。


注:现在明白恩格斯为什么瞧不起普军了吧,老恩的徒弟,跟老恩学的,呵呵   他参加过1848年革命

       现在知道宣宣的弱智了吧,哈哈  (宣宣对此一无所知

       以后还是多看外国书,少看中国书。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coo 2014-5-2 22:56
最新的风凰卫视有个节目,说的是上甘岭。上甘岭最后能挺下来,让米军妥协,其实是用上了苏联的卡丘沙。不然,死多少人都白搭。来了卡丘沙以后,米军要死相同的人数,他们就玩不起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2 01:50 , Processed in 0.02786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