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www.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闲聊当代中国社会格局形成的原因 1

热度 4已有 439 次阅读2012-11-27 19:50 | 原因, , 当代中国

        当代中国社会格局的形成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北洋政府的一项政策密切相关,中国北洋政府派出华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整个中国同西方文明对接的开始。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至一战爆发时,中国 国内政局混乱、动荡,经济上积贫积弱到极点,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国际国内局势下,中国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要不要加入到帝国主义列强 之间的争斗中;中国参加一战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是充当炮灰,还是取得了一些实际利益,史学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

       
个人认为中国北洋政府派出华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方略,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国内历史发展的进程。

        一战爆发后,当时中国北洋政府经历了由观望——宣布中立——宣战的渐进 历程。一战初期,中国国内反对参战一派认为,德国实力强大,协约国不一定会取得最终胜利。另外,如果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即使协约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以中国当时在国际上所处的弱小地位,也不见得会从战争中获得实际利益,只会充当列强之间争夺利益的牺牲品。主张参战一派则认为,德国必败无疑。中国如果能 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则战后就可凭借战胜国的地位废除战败国德国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早在中国尚处于中立时期,北洋政府即有意为协约国一方助力,为 了不损伤中国的中立国地位,北洋政府的有识之士想出了“以工代兵”方略。即不直接派出军队,而是利用中国人口众多的优势,派出华工到欧洲战场上效力。

        法国 政府积极支持,于是成立了陶履德招工团与中国的惠民公司联合招募华工。英国政府一开始对招募华工并不热心,但随着战局的发展,尤是索姆河战役让英军士兵伤 亡惨重。英国政府也开始效仿法国政府在华北地区招募华工,并在英租殖民地威海卫设立招募机构和培训机构。据资料初步统计,英国政府在威海卫培训,并由此地 坐船奔赴欧洲战场的华工达54000人。一战期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达14万多人。华工在出洋过程中历尽艰辛,到达战场后主要从事挖掘战壕、筑 路、救护伤员、在后方工厂生产的工作,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吃苦耐劳的品德,获得了英法政府和军方人士的好评。第一次真正让西方人认识了中国人。中国的 北洋政府对华工在国外的情况也比较关注,成立专门机构,并派出专门人员到战场上督导华工在国外的生活和工作。华工参加一战对协约国最终取得胜利功不可没。 14万青壮华工尽管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他们的出现相当于为英法两国节省了14万劳动力,使14万英法青年可以走上战场。同时,华工参加一战使得中国获得 了战胜国的地位,提高了民族自信心。战后,由于中国未从中获得战胜国应有之权益,国内爆发了五四运动,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战华工在中国国际化方面的突出贡献首先在于他们为中国参加一战提供了机会,出色地捍卫了国家利益;华工在中国国际化方面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在于他们为 中国战后参加巴黎和会及国际事务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尽管历经曲折,华工参加一战最终使中国凭借战胜国的地位废除了德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实际 利益。
      

       《凡尔赛条约》正式签字的前一天,留在巴黎的华工和中国留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据记载,一位名叫毕粹德的老华工向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征祥寄去一把手枪和几发子弹,正告其若签字,还不如自杀。在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团6月28日没有出席和会,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根据《一战华工的归国境遇及其影响_基于对山东华工后裔_或知情者_口述资料的分析》一文分析,旅法华工回国以后,因为中国产业经济不发达,境遇并不是太好。真正对中国影响比较大的是旅俄华工。

        
旅俄华工来源很复杂,并不仅仅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达到了顶峰。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政府开始实行限制华工入境并进而驱逐华工的政策。1914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对劳动力的需要空前增加, 他们都把目标转向中国, 开始大规模招募华工. 在这场招募华工的角逐中, 由于国内劳动力极度紧张, 就连军事工业或直接为军工生产服务的部门也急需大批劳动力, 促使俄国政府一反过去排斥华工的作法, 决定大规模在华招工。沙俄政府于1915 年初专门召开内阁会议讨论修改以前内务部有关限制华工入境的规定, 并先后于8 月12 日和11月16 日根据许多公私业主的申请颁布允许华工入境的临时条例.由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极大, 俄国政府甚至准备颇布永久性的条例, 招收华工入境, 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在华招工有如下特点: 一是招工人数多, 有时一次招工即达数万人, 其招工总数也远远超过英、法各国: 二是持续的时间长, 这次招工从19 15 年开始直到1920 年前后¹ , 前后达六、七年之久; 三是赴俄华工分布的地区广, 从前的赴俄华工绝大部分是在西伯利亚和远东, 这时期的赴俄华工西起大战前线, 北至摩尔曼铁路建筑工地, 南到巴库油田、顿巴斯矿区, 东到西伯利亚和远东, 足迹遍布整个俄国; 四是政府招和私人招同时进行, 招工手段则有公开招和私招两种, 但以私招为主,手段狡猾、卑劣, 有时是赤裸裸的欺骗和拐卖; 五是, 赴俄华工的处境最为悲惨。由于俄国人不履行合同, 华工赴俄后不能从事合同规定的工作, 或中途改换工作地点, 生活待遇和工资待遇恶劣, 甚至有大批华工被送到西部大战前线当炮灰。有的华工在工程结束后被俄国包工人转卖掉。大战期间沙俄在华招工是西方殖民者16 世纪开始的在我国东南沿海进行的“ 猪仔贸易”的重演, 是长达四百年之久的华工出洋历史上最后的也是最悲惨的一页.

       大战期间俄国在华招工始于19 15 年, 19 16 年达到高潮。关于大战期间俄国在华招工的总人数没有确切统计. 据俄国文献记载,19 15 年10 月俄国工厂主正式提出需用的华工就不下15 万人。中东铁路19 16 年运往欧俄的华工约5 万人。据当时在苏俄的“中华旅俄联合会” 不完全统计, 从1915年到19 17 年共有8 万华工来俄国苏联学者指出, 大战期间仅欧俄的华工就不少于15 万人 , 总计招募的华工约为20 一30 万人 。如果加上战前在俄国的华工, 到大战后期赴俄华工总数估计至少在50 万人以上.        

       当北洋政府拒绝苏维埃政权并召回驻俄外交人员时, 旅俄华工联合会是中国公民在苏俄利益的唯一代表, 并且将中国驻彼得格勒公使馆交给联合会使用。列宁曾在1918年提出建议, 在那些移居俄国的华工中, 是否可以挑出革命人士去同孙中山接触。

        1919年3月, 刘泽荣以中国社会主义劳动党代表的名义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 受到了列宁的接见, 列宁鼓励他: 年轻没有失败。希望您继续艰苦拼搏, 为广大华工创造更多业绩。列宁在刘泽荣的身份证上亲笔写下特殊批示: 要求所有苏维埃政府机关及主管人员对该同志予以一切照顾、关怀。

       旅法华工和旅俄华工对中国影响不同的客观原因在于 俄罗斯发生了内战,人员紧缺。

       然后就是陈独秀调旅法勤工俭学学生赴俄,当时华工总体上文化素质比较低,在家里都是给人打长工的。就受教育程度而言,这些华工除少数上过私塾外,其他人几乎都是文盲; 就职业而言,大都以务农( 地很少, 多数不能自给) 或打工( 扛长工、打短工) 为生。

       这里面多提一个人,就是晏阳初和他的平民教育。

       晏阳初19 0 3年离家赴府城保宁( 今间中) 中国内地会创立的华英学校求学, 开始接触西学. 19 0 7 年入省城成都美国美以美会设立的华美中学肄业。三年中学结业后在成都一所中学担任英文教员, 不久到辅仁学舍工作。19 11 年9 月晏阳初返回故乡, 应聘于巴州中学教英文, 次年仍回成都辅仁学舍工作。19 13 年赴香港圣史蒂芬森学堂深造, 第二年9 月转升圣保罗书院。此时他产生了赴美国求学的愿望。晏阳初经过近两年时间在学业和旅费等方面的准备, 于19 16 年夏天横渡太平洋到达美国进入耶鲁大学半工半读. 19 18 年夏天, 他在耶鲁大学毕业的第二天, 即束装前赴法国战场参加为华工服务的工作。

        早在晏阳初在香港求学之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晏阳初进入了耶鲁大学以后, 战争气氛已弥漫全美国, 在耶鲁校园内先后设立了海军训练班及预备军官训练班。晏阳初深感局势正在激烈变化。为了对世界局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晏阳初认为, 还必须认识了解欧洲的情况, 加之在法国战场上有十五万多华工的福利工作需要人去服务。因此, 晏阳初决定在大学毕业后赴法国参加为华工服务的工作。

       在赴法的华工中多数是不识字的农民, 加上语言不通、习惯不同, 也给华工们作工和生活造成了不少困难。法国当局为维持华工的精神和体力, 以提高工作效率, 也主张对华工进行必要的训练和教育, 以及组织人对华工作必要的服务工作。

        晏阳初应募到法国为华工服务, 主要工作是代华工写家信和读家信, 以慰两地相思的痛苦。19 18 年6 月中旬, 晏阳初到达在法国普兰设立的服务中心。他为这里的华工做代写、读家信和翻译、传达、代购物品等工作。这里有5 0 0 0 华工, 他们与家乡亲人远隔重洋, 迢迢四万余里, 希望通过书信同家人联络, 但又苦于目不识丁, 不会写信, 因此代他们写、读家信,实在是一件很繁忙的工作。可是, 晏阳初却很乐意做这项工作。在代华工代写家信时, 通过华工口述家信大意, 他发现华工们认真、热心, 并不愚笨粗鲁, 只是因为他们贫穷没有机会读书, 而不能识字写信罢了。晏阳初想起了“ 人贵创造” 的铭言, 因而考虑到以其长久为华工代写、读家信, 不如教华工读书写字, 并逐渐使他们能写家信, 比代他们写家信, 更具有长远的意义。要使华工读书识字就必须有适合他们的课本。经晏阳初反复考虑再三研究, 认为中国民间流行的作为儿童启蒙用的《千字文》、《三字经》读本, 对这些成年的华工不具有立即可以应用的功能; 国内文学革命已经兴起, 不宜再袭用文言文, 为便于华工识字写信宜采用与华工口语接近的白话文编写课本. 于是, 晏阳初便在中文字典中和国内最近的报刊杂志的常见文字中选取若干单字、语句, 再与华工日常习用的口语综合比较, 编写出一千余字的《识字课本》作为教材.与此同时, 晏阳初又在华工中宣传读书识字的重要性, 鼓励大家学习。经过晏阳初的努力, 一个有40 名华工自愿参加的识字班创立起来了。

        识字班学员的年龄大约在20 岁至40 岁之间, 他们在每天工余后上课一小时。由于晏阳初认真教授, 学员的学习情绪普遍都很高。4 个月后有35 名华工完成学业, 能应用这一千多字写信了。这使周围的六、七百名华工大感意外, 很多人都愿来参加学习。

       晏阳初初试成功, 要求读书识字的华工不断增加, 他又试行一种新方式, 即由已能识字写家信的华工去教不识字的华工. 此种教读书写字的方式经试行效果很好。从而引发出许多识字班相继成立, 都由已能识字写家信的华工去教。如此不断, 使能识字写家信的华工一天天的增加, 又可以用来去教不识字的华工。晏阳初教学的成功, 其他服务中心也效法推行, 效果也很好。

       1 9 18 年11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德国失败而结束. 但华工们与法英当局签订的作工合同多数尚未满期, 且交通工具不足, 一时难以回国。晏阳初发现华工们对识字读书有浓厚的兴趣, 为丰富华工们的文化生活, 增长知识, 使他们回国后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力, 为社会作贡献, 乃决定创办《华工周报》供华工阅读。

        1 9 19 年1 月15 日, 晏阳初创办的手写石印一周报《华工周报》第1 期在法国出版发行。篇首刊载的《本报特告》, 开宗明义地宣布办《华工周报》的目的宗旨是: “ 为开通华工的知识、辅助华工的道德、联络华工的感情办的” 。并说明该周报登载的文章“ 不拘短长” , “ 文字以用官话为合宜” , 内容“ 以进德智为标准” 。设有《论说》、《祖国消息》、《欧美近闻》、《华工近情》、《欧战小史》、《名人传略》、《世界奇闻》等栏目。《华工周报》还举行“ 华工征文比赛” 。在该周报第2 期刊出《论著有奖》的启事中说: “各位出洋以来, 必定有种种的新知识和新思想, 何不趁此机会发表出来, 登载报上, 使一切读报的弟兄都可以受益。且你们的人才既众, 著作既多, 我们彼此都可以交换知识、交换思想, 那我们的知识由此更可以长进, 思想由此更可以高尚了。”

        《华工周报》举行了多次征文, 先后以《华工在法国与祖国的损益》、《甚么叫中华民国》、《中国衰弱的原故》、《民国若要教育普及, 你看应当怎样办才好》等各题征文。许多华工都踊跃参加征文活动。在1 9 19 年3 月12 日出版的《华工周报》第7 期上, 揭晓了以《华工在法国与祖国的损益》为题的第一次征文的结果。评出了第一、二、三等奖各一名, 获一等奖者奖15 法郎、二等奖奖10 法郎、三等奖奖5 法郎. 山东平度县籍华工傅省三获一等奖。他应征的文章指陈“ 华工在法, 还算是益处多损处少” 。其主要内容有五: 1. 华工从前不知身与家及家与国的关系; 一到阵前, 看见外人为国为家牺牲性命, 自己不知不觉的就生出一番爱国爱家的心来.2.从前华工只知道女子缠足为美, 现在看见西洋女兵、女农、女医等, 与本国女辈比较, 真是从前吃亏不少. 若返回祖国, 定要改去旧日的恶习。3. 在法国见到的军器、农器、机器不少, 增广了自己见识, 将来回国, 可开导本国人。4. 从前以为西人高于华人, 今日与他们赛脑力、赛筋力, 方知他们不比我们高。若回祖国再加以教育, 敢望将来祖国的进步。5. 现在和平会竟将中华大国名目取消, 列在末尾, 并不准我国有发言权. 华工从此看的淘汰激励, 如梦方醒, 就发起了强国爱国心. 傅省三在文章中通过来法前后对比的不同感受,谈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其拳拳爱国之心, 殷殷报国之情, 充满着爱国强国的自信心, 力图改变中国贫弱局面的强烈愿望是真诚感人的。这种根据亲身感触的平实情真的认识和见解,可以说是当时在法华工共同的想法, 反映了所有在法华工的共同心声。当时中国的“ 五四” 运动尚未发生, 华工们有这样的认识真是难能可贵.

       晏阳初撰写的《华工周报》发刊词《恭贺新年, 三喜三思》, 是一篇鼓励华工积极向上、敬业爱国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 广大华工“ 深负远志” , “ 梯山航海, 迢迢四万余里” , 来到法国作工, 增广了见闻, 将来回国定可“ 兴家立业, 强种强族” 。他希望广大华工为“ 求益家兴家” 计, 应将“ 所有一切亡业败家的嗜好, 或是从中国带来的, 或是到法国才学的, 都应该勉力全行断绝” , “ 多积存几个富人的佛郎, 多学些有益的技艺, 期到归乡, 可以发家, 可以自立。这样你们一番爱家恋家的心, 也可以真有实际了”. 。他又说: 华工身居外国, “ 爱国的心也必较前更大” 。“ 你们在法国所处的地位与在中国所处的地位不大相同。你们住在法国,就算中国全国全族的代表。外国人以你们作为的好歹, 就定我们中国全族的是非” 。因此,“ 我们中国国体的荣辱, 都全在你们各位作为的好歹” 了 . 以后晏阳初又在《华工周报》载文深情地说: “ 我爱国的同胞啊! 若我们要祖国富强, 非人人有公德不可. 表现了晏阳初与华工爱国同心的情感和他对华工的深切期盼.

       由于晏阳初的启导和华工中爱国热情的高涨, 当《华工周报》报导了山东问题和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以后, “ 各处华工, 有的言语激烈, 有的词意婉转, 寄来著作, 表示反对者, 颇不乏人. ” 同时更激发了华工们把爱国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如华工都魁义将在法做工积蓄的5 0 法郎全数捐赠, 寄回祖国。华工郑书田念中国国势不振, 特捐献30 法郎作为振兴工业之用. 一些地方的华工队先后成立爱国自治会或救国储金团按时捐款。同时也有不少华工捐款给《华工周报》社。

        自《华工周报》创刊以后, 不仅是能识字读报的华工喜爱的读物, 也有一些地方的服务中心用《华工周报》作为读书班的教材。无疑的, 《华工周报》的出版发行对华工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种有力的推动。

       晏阳初在法国华工中服务的时间里, 由于他的倡导和自身的身体力行在华工中开展识字教育, 很快得到推广, 形成识字教育运动. 一年以后, 在法的华工中就有38 % 的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能写家信和阅读《华工周报》。晏阳初在为华工服务期满一年后, 于19 19 年6 月9 日离开法国乘海轮赴美国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主修历史学。


注:以前我有一些误解,以为官兵互教这种制度来自于蒙古的“怯薛”军制,没想到却是
晏先生的发明。

        还有另一个角度,十月革命前后
俄罗斯人对中国形象的转变,以前俄罗斯人是瞧不起中国人的,十月革命前后旅俄华工的形象大变样,这个刺激是很大的。

        这也是个专题,自己找资料吧。

   
     

膜拜

鸡蛋
3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1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coo 2012-11-28 01:16
中国人还不够资格做炮灰,只能当苦力。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5 20:01 , Processed in 0.03456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