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www.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新中国特钢事业的拓荒女杰----林纳

热度 4已有 465 次阅读2012-7-29 18:01 | 事业, 特钢, 中国

    在新中国的工业化史册上,镌刻着一个光辉的名字---林纳.这位1931年就投笔从戎的传奇女性,在她53年的生 涯中,始终不失革命先锋的本色:东北林海雪原抗日游击战争的出生入死,莫斯科东方大学与康生错误路线严辞相对,延安时期忍辱负重接受审查做好本职工作,建 国前夕奔赴东北解放区为本溪煤铁公司复产重建呕心沥血.尤其是1952年响应党的号召,舍弃副经理兼第一钢厂厂长的优越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领命来到冰天 雪地,野狼出没的北满荒原,肩负起筹建北满钢厂(现东北特钢集团北满基地前身)总指挥的重任。


涛涛嫩江水,巍巍特钢城,作为永恒的历史见证,铭记着林纳为北满钢厂创建之功。在北满特钢公司迎来投产五十五周年 华诞之际,当初曾跟她一道渡过那段激情燃烧的火红岁月的老同志,又一次聚到一起,回首当年,缅怀英灵,感慨万分.经过半个世纪的历史沉淀,林纳----这 位新中国特钢事业的拓荒女杰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更加清晰了.


艰苦创业打先锋


新中国建立迄始,为确保人民政权的长治久安,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中,中国党和政府领导人尤其重视东北的重要作用, 争取把它变成中国的国防基地、工业基地,应该能够生产汽车、飞机、坦克和其他武器。根据毛泽东与斯大林在莫斯科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和相关经济互助协定,苏 联帮助我国设计的50个重点工业项目(此后苏联帮助中国建设又陆续扩大为156项工程)。156项工程中惟一的特殊钢厂富拉尔基特钢厂是由毛泽东、周恩来 亲自委托苏联设计的第一批50个工程之一,最初设计年产优质特殊钢16.6万吨,总投资达四个亿人民币。


1951年正月初三,根据国家经济和政治战略部署,经报请毛泽东主席批准,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任命林纳为富拉 尔基特殊钢厂北满钢厂(当时对外名为本溪煤铁公司第二钢厂)建设筹备处主任的命令正式下达。富拉尔基特钢厂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掌上明珠”,是新中国在工 业基础极端薄弱、建设经验近乎空白的条件下,首次通过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建设的惟一的特殊钢厂, 这一工程作为中国冶金工业现代化的基石与里程碑,在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史册上留有辉煌的一页。而一名女性,能被委任为首批国家大型重点企业的主要领导,当 时在全国来说可谓凤毛麟角。


富拉尔基,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当时是个陌生的名字。这里有千年的荒原,人际罕至,经济落后,只有少数游牧民族在 此活动。这里有一条宽阔的嫩江从大兴安岭流过此地,为大工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水源。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有优越的地理环境,离中苏边境只有几百公里,在 中苏友好时代和抗美援朝战争年代是国防的大后方,符合当时“背靠沙发”的政治地理要求。


党中央、政务院的号令,对于这个有着几十年军龄和党龄,并有着几年企业建设和管理经验的女同志来说,不啻又是一个 战斗指令。办事作风一贯雷厉风行的她经过三天的筹备,即率第一批先遣筹备人员七个人踏上奔赴北满的列车。出发那天是1951年正月初六。这一年,她刚好 36岁,是一个三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在苏联,第二个孩子三岁,另一个出生只有三个月。她把家安顿给丈夫、自己的搭档,后任副厂长的苏明,自身只带少量生 活用品,象战争年代一样,打起背包就出发。


当时的富拉尔基工业基础特别薄弱,没有一家象样的工业企业,只有一个给马打掌的铁匠铺子。林纳他们一行人乘坐的美 国吉普车,一到村子里,就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人们好奇地问这问那,不知这种铁做的马是吃什么时候才跑这么快的。最初,一些老百姓听说他们是来建钢厂的, 甚至不懂什么叫钢厂,以为是建“缸”厂呢。


解放初期的富拉尔基,生活条件特别艰苦,与林纳所在的本溪是天壤之别。在本溪,已经渡过了战后建设的恢复期,林纳 住的是日本的小洋楼,出入有轿车接送,工作是有条不紊进入正常管理轨道。而对于北满的艰苦,本钢人们都有耳闻,最令一些人害怕的就是气候,甚至有人传说, 那里冬天冷到在室外撒尿顿时就会冻成冰棍。


注:本溪钢厂是一个重建项目,北满特钢是一个新建项目,是有一定差别的。


来到北满荒原,这里没有大米白面,天天吃的是玉米面窝头,喝的是土豆罗卜汤;这里没有带暖气的小洋楼,开始是住帐 篷,后来租住当地人的小土坯房。那些年,北满的冬天特别冷,最冷可达零下37度,是四面透风的土坯房中也是在零度以下,睡觉要戴着皮帽子,穿着棉袄,就是 这样,半夜也常给冻醒。林纳从不叫一声苦,她用战争年代的精神鼓励同行的人员,与大家一起啃窝头,嚼大咸菜。她还给大家讲战争年代的故事,讲这个大工厂建 成后对国家的贡献,林纳那种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精神,深深地影响和带动了广大职工群众。 


施工建设总指挥 


北满钢厂是新中国第一座全套设备从前苏联引进的大型特殊钢企业,技术新,规模大,工期紧,要求高,随着第一根桩在 北满荒原立起,千百吨的设备、原材料源源不断地运到,在施工现场堆积如山。随着建设的进行,新项目一个一个落成,企业生产和管理的难题不断出现。在重重压 力之下,林纳表现得十分从容。


面对全新的现代化企业,林纳坚持对外开放,在学习、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当时,前 苏联提供的设备是世界较先进的,派来的专家也是负责任的,林纳在学习好的经验,利用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还分期分批派技术骨干到前苏联学习技术和经验, 造就了大批国家急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增强了我国对各种工程的自选设计能力和应变能力,促进了重点工程的建设。


她坚持“企业建设和管理,核心的问题是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的观点,一方面从容地指挥着这场战 役,处理着浩繁的日常工作;一方面大量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在全厂各级党政干部和职工群众中间带头树立起学习业务之风。当时,在高层领导中,国 家从全国各地选调了一大批党政干部,其中县团级以上的就有一百四十六人,其中大多数领过兵,打过仗,除少数人在八路军山沟军工厂中造过步枪手榴弹外,却没 有多少人真正专门学过科技文化知识,特别是冶金专业的管理和技术知识。面对这种情况,林纳贯彻毛主席的号召,大兴学习之风,由外行向内行进军。而她亲自带 个好头,除每周请中苏专家讲两次业务课,还抓紧时机,向内行人物学习。工作之余,她还与秘书组成自学小组,一块演算一块切磋难题。当她大女儿从前苏联回国 后,她就向女儿求教数理化知识,由于她知难而进,坚持不懈,经过工厂建设的六年,她已经成长为一名熟知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内行领导,并培养了一大批懂业务 的专家型领导干部,日后成为全国各骨干企业的重要科技和管理综合型人才。


注:不是什么大问题,培养一些车间工人就是了,中专、技校的培训。


在处理与苏联专家的关系上,林纳是尊重而不迷信,合作而不依赖。最初,苏联专家开始认为林纳是延安下来的老革命, 在技术领域只能是土包子,处理生产技术问题很专断,很少与林纳沟通。林纳本着为国家、为企业负责的态度,坚持要参与进去。如工厂的大型初轧机和水压机都是 关键设备,最初试运行中调试不好经常停工,不能正常作业。苏联专家对这些在国内也是比较先进的设备也不太熟悉,有时也会卡壳。在这个时候,林纳经过深入调 查研究,听取中方技术人员和老工人的意见,在与苏联专家探讨论证中提出不同观点。实践证明苏联的洋办法不灵,而林纳组织中国专家搞的方案,成功地解决了一 个个棘手的疑难杂症。在事实面前,苏联专家组长不得不说:“林厂长走群众路线,搞出来的土洋结合的技术方案过得硬。”他还翘起大拇指:“林厂长有办法,能 打仗,又能搞生产,我看可以到莫斯科当冶金工业局局长,可以做第二个巴特曼洛夫(注:苏联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中苏联西伯利亚石油管理局局长)。”他 不止一次地佩服道:“在中国人手里没有完不成的事。 


知识分子的挚友


林纳是一个有着丰富革命经历的老共产党员,她对党的政策方针理解得很透。在历史上,曾受过错误政治路线伤害的她, 对党内一些反面教训记忆犹新,深恶痛绝。她懂得,为了建设好一个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大型特钢企业,人才是第一要素。北钢能不能按时达产,能不能按科学规律 办事,关键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特别要发挥科技人员的主导作用。但是,当时在建设北钢的时候,正是国家强调阶级斗争,开展肃反和三五反的高潮时期。许 多知识分子,特别是有着较高文化技术水准的老知识分子,大多出身于旧家庭,社会关系比较复杂。林纳从革命利益出发,对这些人是尊重信任的同时,也给予了力 所以及的保护。她有句挂在嘴边上的话,"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贝,是我们厂的宝贝."这句话放在今天很平常,但放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敢于这样讲并在实际工 作中体现,是要有较高的政治品质和革命胆略的.


当时,北钢是一级保密单位,对人员的选择和作用很严格。尽管是建国初期,知识分子很缺乏,但由于是国家重点支援的 企业,职工中的知识结构比较高,其中一部分高级科技人才大部分是出身于旧家庭,毕业于旧学校,工作于旧社会的老知识分子,还有从国外留洋的“海归派”。受 特定的政治环境和历史条件影响,有些领导对这些“旧”字头的知识分子既想利用又不敢大胆放手让他们工作.林纳却不然,她非常重视和信任这些知识分子、包括 那些旧社会留用的旧家庭出身的老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不仅在工作上做到信任和依靠,而且在政治上做到团结和帮助.出身于上海资本家家庭的工程师马迪章,社会 关系比较复杂,但他热爱社会主义,积极要求进步,业务能力强,为工厂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对于他的入党问题,从基层到上层都有争议,林纳在厂党委讨论时 旗帜鲜明地表态,肯定他本人的表现,并从党和企业建设的大局,说明团结和教育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她还耐心地做持不同意见的领导的思想工作,同时还严肃尖锐 地向马迪章指出缺点,使他心悦诚服地接受大家的批评.在党委批准马迪章入党的问题后,林纳还主动担当他的入党介绍人.这个同志入党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技 干部,先后在北满钢厂,舞阳钢铁公司,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等国家重点工程中担任重要职务,为我国的钢铁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呕心沥血,积劳成疾,病逝于 工作岗位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许多旧知识分子首当其冲,成了“运动员”。林纳正确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 策,顶住来自社会上的政治冲击,大胆地保护了一批新老知识分子.老工程师李才全因在旧社会曾在台湾谋过职,受到组织审查,林纳与厂党委坚持实事求是,正确 予以结论,继续受到信任和重用.后来,李才全调黑龙江工学院任炼钢系主任,成为我国同行业知名专家.林纳还大胆提拔重用一批非党积极分子,如中央试验室副 主任沈晓青,生产科副科长石若旬,电炉车间副主任孙令路,医院副院长车习平等同志。她亲自拍板,让沈晓青、吴连进,孙令路,车习平等高级技术专家但任要 职,并住进丙区高干小楼,享受厂级领导的生活待遇。留法工程师田广志年过五旬,每天同厂级领导同乘中轿车上下班,林纳还多次叮嘱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同志, “在技术上要尊重田工,在处理钢材质量异议的大事上要多听从田广志同志的意见。”


林纳对有实践经验的老工人是十分尊重的。她虚心拜他们为师,有了问题常找这些“土专家”们商量,伪满时期就参加工 作的唐德清在电气方面很精通,林纳经常向他求教,并树他为全厂电器方面的技术权威。柳长斌是一位老轧钢工,生产经验很丰富,但当了车间主任后,仍然舍不得 把土撬棍交给别人,致使顾了撬棍顾不了其他工作,指挥全局很吃力。林纳听说后,就常来轧钢车间,向他言传身教工作方法,还有意识在别的车间领导做汇报时把 他找来旁听,终于使柳长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领导干部。建厂初期,林纳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包括苏联专家)和工人相结合的治厂 体系,她一面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一面注重发挥工人的实践经验,并大力培养一批懂理论,有经验,会管理的工人干部。开工时,工人出身的 柳长斌担任轧钢车间主任,贾鼎勋担任电炉车间主任,边福国担任劳动组织科科长,唐德清担任副总动力师,根据工作需要,工厂还先后派出了146名生产工人和 技术骨干去前苏联系统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林纳对青年技术人员更是关怀备至。她经常深入宿舍,看望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1952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 业的贡正国刚下火车,前来迎接的林纳握住他的手,目光慈祥地望着他说,“从祖国最繁华的城市来到北大荒,生活上可能要不习惯,高梁米,窝窝头,土豆汤很考 验人啊,你们这些有志青年,要用自己的手,把这里建设项目成北国的江南,中国的乌拉尔。”以紧张的生产施工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林纳经常驻机构用宏伟的革 命理想和高尚的生活情操来教育和鼓励青年建设者。在夜色下,林纳,吴力永,孙子源等党政领导经常与新来厂的大中专学生在嫩江之畔燃起篝火,赋诗唱歌,跳起 集体舞。这火热的生活氛围,使远离家乡的青年知识分子忘记了苦寂,更激发起为工厂建设奉献青春的决心。 


职工群众贴心人


在北满钢厂初建时期,林娜发扬战争年代那种关心群众、深入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荣传统,以致于几十年过去,她在群众中留下了不少传奇般的回忆。


建厂初期,环境艰苦,尤其是北大荒的冬季,给职工生活带来很多困难。林纳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积极创造条件,尽 力为职工解决好衣食住行几大难题,以及子女入托、学生上学,看病就医等生活问题。在她的亲自指挥下,当时在国内属一流水平的甲区住宅区,浴池、医院、学校 和锅炉房仅用一年就竣工,职工食堂、独身宿舍,中小学校、托儿所是她经常光顾的场所。她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是毛主 席和党的一贯方针。我们的职工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艰苦的北满钢厂,企业各级党政组织要尽量帮助大家解决生活困难,使大家安心工作。”


林纳在北钢曾留下不少佳话,其中“为工人住进协和医院走国家主席的后门”最为人称道。1956年,电炉车间有一名 工人被传送车挤坏了膀胱而生命垂危,工厂联系转往当时国内最好的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但因当时这家医院对外地转院患者只收行政十级以上的高级干部, 一时不予接收。正好林纳在北京出席党的“八大”,闻知此事后,她亲自前往医院商量,院里答复,“要破例必须经刘少奇主席批准”。林纳当即去了中南海,请刘 主席亲笔写了一个批条,使这位工人的性命及时得以保全。至今还健在的那位工人还记得林厂长那铿锵有力的讲话,“搞工业也是一场‘战争’,也要有人牺牲和负 伤,但是作为一名指挥员、领导干部,要尽量减少伤亡。工人的生命保不住,是我们最大的失职。”


林纳在北钢工作期间,表现了极高的党性,她的一言一行都展示出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风范。林在关心群众生活的同时,从 不为个人、亲属的利益,损害组织纪律和职工利益。她丈夫苏明(任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的外甥张德显考工来北钢,林纳先给他上了一课,“我们是共产党,是 为人民服务的,不能一人当官,鸡犬升天。”她还再三叮嘱,“我们之间的关系,对任何人也不许说。”张德显自1954年入厂以来,一直是工作在基层,并全靠 个人努力入了党,提升为工程师。只是在“文革”中,林纳被打成“苏修特务”,张德显被株连下放农村,周围同志才知道他与林纳、苏明的关系。 


大业成功铸丰碑


林纳率领创业大军,战严寒,卧霜雪,艰苦奋斗,精心施工,仅用三年,就完成了厂房施工,设备安装工程,并一次开炉 成功,1954年7月炼出了第一炉钢。工程质量在126个专业的26项工程项目中有116个专业的24项工程项目达至优良等级。1957年11月3日,经 她亲自创建的北满钢厂全面开工投产.国家重工业部部长王鹤寿、黑龙江省省长李延禄和苏联驻华大使馆经济参赞到会剪彩。北钢的建成投产,有力地促进了新中国 工业,农业和国防现代化的发展,大大改变和提高了我国特钢产品的结构和水平,为新中国工业、农业、国防史上许多个"第一"提供了优质材料.特别是早日夺取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最强有力的物质支援。并成为国内轴承钢、冷拔材、合金钢锻材的生产基地,成品钢材可生产轴承钢、汽车钢、齿轮钢、弹簧钢、工模具 钢、冷轧辊、无缝管为主的八大类700多个品种的优质钢材,达到年总体冶炼能力35万吨,年总体锻压、加工成材能力16万吨。


林纳几十年对党忠心耿耿,功劳卓著,深受群众爱戴,党和人民也给予她很高的荣誉,她曾被选为党的“八大”代表,第 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周恩来总理和许多中央领导人对她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象林纳这样担任国家重点企业主要领导的女 同志很少见,这位精通业务,俄语对答如流,有资历又有水平的女厂长闻名一全国冶金行业。然而,她却十分谦虚,从不愿表白自己,有一年,一个20人的苏联代 表团来厂里访问,客人们坚持要“女厂长”介绍经历,僵持了很久,林纳无奈只好用俄语说了一句“打过游击,搞过土改”。 


不朽英名留青史


然而,在十年浩劫中,在林、江反革命集团的主犯康生的一手策划下,一场厄运降临到林纳头上。1933年,林纳被党 组织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研究班期间,与来自东北义勇军的金明结了婚。由于林纳、金明与当时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领导的康生有些分歧,金明被秘密逮捕流 放,林纳于1939年回到延安,本人接受组织审查,当时 又是叶群插手,极力想从中捞取政治资本而整倒林纳同志,林纳在组织与同志们暂时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仍支持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使叶群一无所获。后来中央 妇委和中央组织部负责同志亲自过问,终于做出了正确结论。然而,到了1967年11月,康生又放话污蔑林纳同志是“苏修特务”,使她连遭批斗,非法关押, 人身污辱,株连亲属,一连串的精神肉体催残,直至把这位宁折不屈,刚正不阿的女杰迫害至死,消息传来,北钢人无不感到震惊和悲痛。


粉碎四人帮,林纳的冤案经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胡耀邦同志亲自过问和批准,终于得到了平反昭雪。1979年1月,林 纳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康克清,吕东,袁宝华等生前老领导、老战友出席。陈云、胡耀邦同志和中组部、冶金部,中央妇委送了花圈。 北满钢厂开工时,职工为做纪念并表示对老厂长林纳的敬意,曾用第一炉不锈钢水浇铸了一颗钢印。经过十年动乱,林纳的许多物品遗失了,包括她的骨灰,然而这 颗凝聚着她与北钢人共同奋斗情义价的钢印却保留了下来。在骨灰安放仪式上,北钢人与林纳的子女把这颗刻有英魂名字的钢印放入骨灰盒,陪伴老厂长的英灵长眠 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林纳离开北满钢厂已经五十多年了,她走后对这块黑土地仍然魂牵梦萦,对这里的职工群众仍然一往情深。她调到北京冶 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后,仍关心北钢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提供技术援助,甚至到了要“月亮给不给星星”的程度。五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新中国的特钢事业已 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更有了令前人梦寐以求的飞跃。可以告慰老厂长的是,如今的北钢人正抓住时代赋予的大好时机,进行历史上的第二 次创业,一个强强联合的特大型东北特钢集团正在祖国北方崛起。如果林厂长在九泉之下有知,也一定会为今天的成就而含笑九泉。   

 

(本文首稿经唐德清、柳长斌、胡同章,贡正国、齐正阳,沈晓青、张德显口述,并参考了陈溪、唐启文同志的回忆文章,成文后曾经樊光、付双城修订,这次发表前作者又作了补充)

=========================================================================

一点解释:


苏联专家对这些在国内也是比较先进的设备也不太熟悉,有时也会卡壳。在这个时候,林纳经过深入调 查研究,听取中方技术人员和老工人的意见,在与苏联专家探讨论证中提出不同观点。实践证明苏联的洋办法不灵,而林纳组织中国专家搞的方案,成功地解决了一 个个棘手的疑难杂症。

注:这个很正常,有建厂经验的人都知道,有时候是需要现场解决一些问题,有时还要查一些资料。


在事实面前,苏联专家组长不得不说:“林厂长走群众路线,搞出来的土洋结合的技术方案过得硬。”他还翘起大拇指:“林厂长有办法,能 打仗,又能搞生产,我看可以到莫斯科当冶金工业局局长,可以做第二个巴特曼洛夫(注:苏联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中苏联西伯利亚石油管理局局长)。”他 不止一次地佩服道:“在中国人手里没有完不成的事。


注:这是乙方给甲方客气,主要功劳还是专家组的。


膜拜

鸡蛋
4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混天球 2012-7-30 06:11
花一个,俺是富拉尔基女婿。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6 15:05 , Processed in 0.02850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