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6|
1934年春天, 林语堂开始写作《吾国吾民》。他身材不高,有着南方人的清秀面孔,总在微笑,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39岁了,是三个孩子的父亲,讲起玩笑来仍没完没了。
在当时的中国,他以他文字的幽默感著称,1932年他创办的《论语》杂志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之一,他用一种类似英国《笨拙》(PUNCH)杂志的文风写作。
从美国与欧洲游学归来后,他是二十年代群星灿烂的知识分子、作家群中的重要却并非最显赫的一员。尽管他重新发现孔子、老子的智慧,中国人历史上那些既令人陶醉也让人厌恶的东西。但是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他的英文写作更令人印象深刻。
赛珍珠赞赏他的英文评论,催促他最终开始写作《吾国吾民》。这位美国作家因为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大地》而变得炙手可热,她开始对中国人在西方千篇一律的形象的改变做出了努力。但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既被外来者,也被中国人自己误解的国家。 文化优越性彻底崩溃 在过去将近一个世纪里,它先是遭遇了军事上的破产,然后人们发现政治制度也是完全落后,而最终,甚至连它一直为傲的文化上的优越性也彻底崩溃了。林语堂知道,那些“中国通”的外国新闻记者、商人们如何看待中国,他们接触的是雇佣的厨子、老妈子、买办、会记,所阅读则是外国人自己在中国创办的英文报
纸。于是中国要么变成了一个可供推销的市场,要么就是一个充满猎奇的冒险家乐园,而在那些所谓的中国文化欣赏者的眼中,中国则是一个“青花瓷器的中国——
上面描绘着工致的人物”。总之,中国是一个非正常国家,她不值得被平等、认真的对待,是一个被扔进博物馆的国家。 对中国人自身而言,尽管拥有漫长的历史,他们却正在成为没有根基的人。昔日的将几亿中国人连结在一起纽带已经松动、断裂,却没有新的替代品。这个国家在20年代初所洋溢的朝气蓬勃的活力,到了1934年时被一种举国上下的失败感所困扰,军人们已丢掉了整个东北三省,知识分子深深感觉到无力,大众被没完没了的社会动荡弄得疲惫不堪,日本像一块日渐扩张的乌云笼罩在中国上空,整个国家看不到一种新的、值得期待的精神力量。 当《吾国吾民》1935
年在美国出版时,它引起了意外的轰动。《纽约时报》的书评家R·E·肯尼迪的评论富有代表性:“读林先生的书使人得到很大启发。我非常感激他,因为他的书使我大开眼界。只有一个中国人才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 这篇评论题目则是《东方告诉西方》,在文章所配的照片中,穿长袍、带着圆框眼镜的林语堂面露微笑,在照片之上则是宋代的人物画,中国
人的飘逸尽显示其中。 注:《吾国吾民》这本书发行版本很多,选谁的都一样,所以我就选择了一个幽默一点的图片。
GMT+8, 2025-9-18 06:35 , Processed in 0.02766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