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 发表于 2011-11-13 02:03:32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1-11-12 13:05 编辑

ccqi 发表于 2011-11-12 03: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05年的时候 我老丈人在西湖边心情大好 直接对我说“XX 我们来对个对子”
其实我也看了很多古诗词 最 ...
千万不要被表象误导哦~~~俺去年和今年的重点是学词,一动手才知道,词的格律比诗严格多了!

不但平仄可商量不论的地方不多,还要讲究四声,音律才美~~~唉,俺到现在还没找到填词的门径呢,还在照葫芦画瓢瞎摸索中。{:203:}


俺的老师们对初学者的建议都差不多: 先学诗,再学词。

喜欢 发表于 2011-12-13 01:00:37

本帖最后由 喜欢 于 2011-12-12 12:03 编辑

一如秋翁所言,俺就是被这平仄规则给唬的,迟迟不敢往诗词小轩里张望;明知道老师在讲课,可俺连站窗户外面听听的勇气都鼓不起来——如果听了还不会,咋办?{:213:}

今天终于鼓足勇气,把老师讲的课从头到尾听下来了!汗颜啊汗颜,真是刚刚才知道作诗有那么多学问在里面啊!也才知道还有这么多工具可以利用啊!{:209:} 我该改、该学的地方太多了!{:206:}

先提几个关于押韵的小问题:

1,格律诗,第一句可以不押韵——这个指的是:如果全诗押的是平声韵,那么这句最后一个字即使是相同的韵母,但若为仄声,就不算押韵?(另,这个问题的答案跟是否“依新韵”相关吗?)

2,同样的,在平声韵的诗里,若某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就不能算押韵(即使它的韵母与其它偶数句的末字韵母相同)?

3,如果依新韵作诗,有没有可能只按照汉语拼音的韵母去押韵,而不查韵表?这样的结果是会出错,还是只是限制了自己的思路(因为想不起那么多字)?

4,“同韵”并不意味着“韵母相同”?看前面的一个例子,同韵字有可能分别是以“an”和“en”做韵母的字?{:231:} 这情况不会发生在“新韵”里面吧?

5,我没查过韵表,先问吧:“同韵”这个概念已经包涵了“平仄”吗?例如:“强”和“浪”,同韵吗?

6,也有“仄声韵”吗?那是不是说整首诗的 偶数句 其末字 都需要是仄声?

门外汉,“课本”里一大堆术语,我记都记不住,若有闹笑话的地方,老师和同学请多担待~{:212:}

楚天 发表于 2011-12-13 03:49:34

喜欢 发表于 2011-12-12 12: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如秋翁所言,俺就是被这平仄规则给唬的,迟迟不敢往诗词小轩里张望;明知道老师在讲课,可俺连站窗户外面 ...

胡乱答一下,反正周围有高手们把关。

1,格律诗,第一句可以不押韵──这个指的是:如果全诗押的是平声韵,那么这句最后一个字即使是相同的韵母,但若为仄声,就不算押韵?(另,这个问题的答案跟是否“依新韵”相关吗?)

------不算。格律诗里,平字跟仄字相互间永远不押韵。即使依新韵也不算。

2,同样的,在平声韵的诗里,若某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就不能算押韵(即使它的韵母与其它偶数句的末字韵母相同)?

------不算。同上。

3,如果依新韵作诗,有没有可能只按照汉语拼音的韵母去押韵,而不查韵表?这样的结果是会出错,还是只是限制了自己的思路(因为想不起那么多字)?

------可以只按照汉语拼音的韵母。个人认为新韵韵表没用。欢迎反驳。

4,“同韵”并不意味着“韵母相同”?看前面的一个例子,同韵字有可能分别是以“an”和“en”做韵母的字? 这情况不会发生在“新韵”里面吧?

------新韵的同韵就是韵母相同或接近加平仄一致。估计如果找到唐人的读音,平水韵同韵也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后来读音变了。另外,有些韵部字太多,所以唐人又人为地细分了一下,这点是俺的猜测。

5,我没查过韵表,先问吧:“同韵”这个概念已经包涵了“平仄”吗?例如:“强”和“浪”,同韵吗?

------“同韵”这个概念已经包涵了“平仄”。“强”和“浪”不同韵。

6,也有“仄声韵”吗?那是不是说整首诗的 偶数句 其末字 都需要是仄声?

------完全正确。只是比较少而已。

山菊 发表于 2011-12-13 04:33:54

喜欢 发表于 2011-12-12 12: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如秋翁所言,俺就是被这平仄规则给唬的,迟迟不敢往诗词小轩里张望;明知道老师在讲课,可俺连站窗户外面 ...



先提几个关于押韵的小问题:

1,格律诗,第一句可以不押韵——这个指的是:如果全诗押的是平声韵,那么这句最后一个字即使是相同的韵母,但若为仄声,就不算押韵?(另,这个问题的答案跟是否“依新韵”相关吗?)
--- 不能算。比如 ‘化/花‘,它们分属不同的韵部:

花:平水韵~~~下平五歌;  中华新韵~~~ 一麻阳平
化:平水韵~~~去声二十二驾;中华新韵~~~ 一麻去声

如果你的诗第一句或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为‘化‘,第二句或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为‘花‘,好像有个术语叫撞韵(不是很确定,若错了哪个老师吱一声~~~俺上班不能查询),我就记得这也是不提倡的。



2,同样的,在平声韵的诗里,若某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就不能算押韵(即使它的韵母与其它偶数句的末字韵母相同)?
--- 不算。如果你写绝句,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一定要在同一个韵部!即要平大家平,要仄一起仄。新韵把四声都划在一个韵部,反而更复杂。所以张中行老先生说得对~~~用古韵其实才是真正省力偷懒之法:)


3,如果依新韵作诗,有没有可能只按照汉语拼音的韵母去押韵,而不查韵表?这样的结果是会出错,还是只是限制了自己的思路(因为想不起那么多字)?

我很少用新韵作诗(到后来熟练了就更觉得没那个必要了:),对我来说,最偷懒的办法是次韵~~~别人都查好了嘛。自己写呢我已经分享过了,一般都是先想出一个符合标准的句子,然后去把那个韵部所有的字找出来,看着那些字寻找灵感,把剩下的句子诌出来。

如果你像仁师那样习惯从第一句开始,也没关系。全部完工后用网上工具查一下,如果错了再改呗:) 

4,“同韵”并不意味着“韵母相同”?看前面的一个例子,同韵字有可能分别是以“an”和“en”做韵母的字? 这情况不会发生在“新韵”里面吧?
---如果你对新韵更感兴趣,就得自己去找文章看了。对于韵,我是典型的只要会用够用,其它的就不求甚解啦!


5,我没查过韵表,先问吧:“同韵”这个概念已经包涵了“平仄”吗?例如:“强”和“浪”,同韵吗?
---答案是NO,第一个回答已经解释过了。

强:平水韵~~~下平七阳;  中华新韵~~~ 十唐阳平
浪:平水韵~~~去声二十三漾;中华新韵~~~ 十唐去声


6,也有“仄声韵”吗?那是不是说整首诗的 偶数句 其末字 都需要是仄声?
---有的~~~就是所谓的‘仄韵诗‘。比如下面这四种结构都是仄韵五绝的:

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写。练习过程中碰上问题再回头去看书寻找答案,效果比先全部搞懂教科书的内容才动手要好得多!

喜欢GG,喜欢就不要害怕噢~~~大胆写作业,这里的诗友们都会帮你的:)
{:189:}



喜欢 发表于 2011-12-13 05:22:16

山菊 发表于 2011-12-12 15: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先提几个关于押韵的小问题:

1,格律诗,第一句可以不押韵——这个指的是:如果全诗押的是平声韵,那 ...

1,悲摧的“化”。
就是说,想拿“化”去冒充“花”韵,人家不认你;但是,如果自恃不是“花”韵,而去不用押韵的地方落脚,人家还是要把你赶走,说你撞了人家的腰??

2,晕!原来用古韵还比新韵容易?我从前不知道去哪里找“韵表”,所以只能凭感觉写“诗”(汗!),而且完全不知道押韵还跟平仄有关!(大汗!)

3,刚才我用你那“常用工具”里面的“格律校验”不成功呢,不知是临时故障还是怎么回事。

4,一直问“新韵”,是试图避免查韵表,而直接就写合格的诗。看来又是无知者无畏了{:soso_e127:} ……现在有了韵表,我还是从平水韵开始学吧。{:soso_e130:}

山菊 发表于 2011-12-13 09:10:32

喜欢 发表于 2011-12-12 16: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悲摧的“化”。
就是说,想拿“化”去冒充“花”韵,人家不认你;但是,如果自恃不是“花”韵,而去不 ...

1,悲摧的“化”。
就是说,想拿“化”去冒充“花”韵,人家不认你;但是,如果自恃不是“花”韵,而去不用押韵的地方落脚,人家还是要把你赶走,说你撞了人家的腰??

~~~古典诗词还真像一个大观园,过了格律假山,里面的风景多着呢!俺反正是觉得越学越有意思~~~当然也越来越感觉吃力了:)

2,晕!原来用古韵还比新韵容易?我从前不知道去哪里找“韵表”,所以只能凭感觉写“诗”(汗!),而且完全不知道押韵还跟平仄有关!(大汗!)
~~~赫赫,跟俺当初一模一样:)

3,刚才我用你那“常用工具”里面的“格律校验”不成功呢,不知是临时故障还是怎么回事。
~~~用这个吧:http://www.sczh.com/sczh/mcheck.asp

4,一直问“新韵”,是试图避免查韵表,而直接就写合格的诗。看来又是无知者无畏了 ……现在有了韵表,我还是从平水韵开始学吧。

{:soso_e181:}{:soso_e182:}

文勖 发表于 2011-12-13 09:39:30

山菊 发表于 2011-12-13 09: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悲摧的“化”。
就是说,想拿“化”去冒充“花”韵,人家不认你;但是,如果自恃不是“花”韵,而去不 ...

赞一下咱的秋老师!

喜欢 发表于 2011-12-13 09:49:31

山菊 发表于 2011-12-12 20: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悲摧的“化”。
就是说,想拿“化”去冒充“花”韵,人家不认你;但是,如果自恃不是“花”韵,而去不 ...

那个“格律校验”的链接,点击后跟你现在给我的这个链接,效果是一样的,给你看截图:
http://attachments.aswetalk.org/album/201112/12/2046082z7yzevve4v3eee7.jpg

这不是正常的吧?难道又是只有我遇到这问题?{:213:}

山菊 发表于 2011-12-13 09:59:51

喜欢 发表于 2011-12-12 20: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个“格律校验”的链接,点击后跟你现在给我的这个链接,效果是一样的,给你看截图:




你是在哪里?上班还是在家?

古狗一下‘诗词总汇’看看~~~

山菊 发表于 2011-12-13 10:02:35

再转篇参考文章:

略谈写诗为什么要讲究“平仄” (转)

说到“平仄”,大家就会联想到格律诗,有基础一点的朋友甚至还可以明确地说出来:平嘛,就是普通话里的一、二声;仄嘛,就是普通话里的三、四声。若是有人问这诗歌的“平仄”是怎么来的;写诗为什么要讲究“平仄”呢?也许大家就不一定清楚了。

  大家都知道,汉字的发音是有声调高矮变化的。它直接影响汉语诗歌语法的构造。诗歌是服务于语言的文学载体,因此也须以声律作基础。汉字构成汉语;声调产生汉字。抑扬顿挫的汉语诗歌是极具音乐性的,诗句音乐性正是来自于单字的音乐性。

  汉语和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中心部分,自殷商以来就不曾停止过演变。有一点却没有变化,即使有也变化不大。在我们汉语中,一个文字表示一个记录的 词,只用一个音节。无论其中可有几个音素,当它代表一个词的时候,那些音素必须融合成一个音节。同时也不否认,汉语之中仍然存在有一些古代或至今亦存在的 特殊复合音节,但因其不具有普遍性,故此不多谈。

  汉字的单字特征,才是真正影响汉语诗歌语句长短自由的因素。一字即一音,一音即一词的特点,使汉语的语句和其表达的思想,可以长短、伸缩、繁简、正反 等方式自由地变换。即使随处加入或撤除某个词,令整句意思完全改变,其句子仍然成立。汉语的字、词、句的句形与句义是极其灵活多变的,在增加我们学习与记 忆难度的同时,也赋予以我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极大空间的优越性。

  如果大家有过乘坐火车的经验,都应记得那火车运行时发出的那种一前一后,一轻一重的声响。火车的车轮是圆形,而轨道又相对水平,并不可能存在公路上的颠簸现象,为什么还会发出两两一组,一高一低的规律声响呢。这个问题不在火车,而是在我们自己身上。

  修过声乐的朋友们知道,人的呼息系统决定了人的喘息不能一高一低,而是两高两低才能缓得过气。火车的声响本来就没有轻重之分,也不是两两一组,一高一 低,人耳中会产生这些感觉正是源自于自身的心理印象。因此平平仄仄的格律诗句组合,令人在朗诵的时候流畅感明显优于其它诗体。其原因不过是在于它能让人正 常喘气,阅读起来感觉可以轻松发音。

  从诗经的四言句开始,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诗体总是配合人类的发音水平不停进行着调整与演变。古代诗歌的种类是很多的,并非只有格律诗才算是古诗,同 时也不可否认,格律诗以其成熟文体所产生的魅力,无疑是这文学花园中的花魁。然而时代在进步,人的发音速度也同样在加快,兴盛千年的文体也有许多明显不适 合时代的状况了,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一种既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特色;又适合我们汉语特性,而且还能让我们轻松喘口气的新诗体诞生。

  相信这将是我们每一个真正爱诗人的心愿与梦想。

山菊 发表于 2011-12-13 11:22:41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1-12-12 22:27 编辑

这个贴子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俺2006年的一次七律(文中开玩笑说成‘驴’)习作的完成过程:
http://www.talkskyland.com/dispbbs.asp?BoardID=46&replyID=35521&id=35521&skin=0

照顾国内的朋友,俺整理一下搬过来吧:
=======================================

[作业(1)] 九月感秋

何叔出蹄,古师划稻;秋菱夜读,终于弄明白了什么是‘晦明格’。试着诌得两个律句,古老师说是用得,并且建议用做驴脖子。先写在这里,然后万福八方,广化善缘,好歹要养出一条驴交差:
1).
2).
3).
4).
5).去日无多萱草上,仄仄平平平仄仄
6).来生有限白云颠。平平仄仄仄平平
7).
8).

飞雪MM和文勖兄如果有兴趣,可以根据这两句的平仄,在纸上划拉一下,看能不能帮偶划出整首七律的平仄框架?

‘颠’字决定了此律的韵部,当用‘下平一先’。使用顶上‘重要帖子连接’的网上工具‘平仄显示’,查得此部的韵字:
第7部 平声 一先先前千阡笺天坚肩贤弦烟燕(地名)莲伶连田填巅鬈宣年颠牵妍研(研究)眠渊涓捐娟边编悬泉迁仙鲜(新鲜)钱煎然延筵毡旃蝉缠廛联篇偏绵全镌穿川缘鸢旋船涎鞭专圆员乾(乾坤)虔愆权拳椽传焉嫣鞯褰搴铅舷跹鹃筌痊诠悛□禅婵躔颛燃涟琏便(安也)翩骈癫阗钿沿蜒胭芊_胼滇佃畋咽湮狷蠲蔫骞膻扇棉拴荃_砖挛儇欢璇卷(曲也)扁(扁舟)单(单于)溅(溅溅)犍


语言是活的,古韵书中许多字经过千年演化,读音已变。秋菱作诗,尽量使用今天读起来还押韵的。所以我会在这些韵字中寻找灵感:
先前千阡笺天坚肩贤弦烟燕(地名)莲伶连田填巅鬈宣年颠牵妍研(研究)眠渊涓捐娟边编悬泉迁仙鲜(新鲜)钱煎延筵联篇偏绵全缘旋涎鞭圆员乾(乾坤)权拳焉嫣舷跹鹃涟琏翩癫沿胭滇佃咽湮狷棉璇卷(曲也)扁(扁舟)溅(溅溅)
(不认识不喜欢的字也扔了,反正这个韵宽得很)

飞雪落花:

秋菱姐我已打好,不知可对???

1}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仄仄仄平平
3}平平仄仄平平仄
4}仄仄平平仄仄平
5}仄仄平平平仄仄
6}平平仄仄仄平平
7}平平仄仄平平仄
8}仄仄平平仄仄平

谢谢飞雪,对着呢!

偶先凑末尾两句,不是太满意,按平仄弄出来,慢慢改:1).
2).
3).
4).
5).去日无多萱草上,仄仄平平平仄仄
6).来生有限白云颠。平平仄仄仄平平
7).秋风既是从山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8).可见桃源有古田?仄仄平平仄仄平



先前千阡笺天坚肩贤弦烟燕(地名)莲伶连田填巅鬈宣年颠牵妍研(研究)眠渊涓捐娟边编悬泉迁仙鲜(新鲜)钱煎延筵联篇偏绵全缘旋涎鞭圆员乾(乾坤)权拳焉嫣舷跹鹃涟琏翩癫沿胭滇佃咽湮狷棉璇卷(曲也)扁(扁舟)溅(溅溅)

以下是引用何满子的发言:

怎么觉得秋菱的两句透着禅机啊

附于萱草上应当是露啦, 孟德诗云"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可"白云颠"咋解?又,萱草本是忘忧草,您大可不必伤感啊.您这儿省事,先把三层楼架上了,谁来码底下两层,谁来封顶?

您别全文‘打包’好不好~~~看着累,还浪费资源呢。
‘白云颠’吗~~~哈,凑对啦~~~你想呀,要是来生能颠到白云顶上,那还用萱草吗?
这楼嘛,当然还得俺自己搭。不过咱化缘募捐的的闹点钱粮总行吧?检几块砖也成啊~~~

嗯,先把第一句凑出来。第七句平仄对了,就是没诗味~~~偶想把那‘山’坐实喽,就是不记得‘桃源’是在哪个山了?哪位活辞典做做活雷锋?俺好省点时间多写点作业。


http://www.talkskyland.com/Skins/Default/emot/em01.gifhttp://www.talkskyland.com/Skins/Default/emot/em01.gifhttp://www.talkskyland.com/Skins/Default/emot/em05.gif


1).九月匆匆到眼前,仄仄平平仄仄平
2).
3).
4).
5).去日无多萱草上,仄仄平平平仄仄
6).来生有限白云颠。平平仄仄仄平平
7).秋风既是从山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8).可见桃源有古田?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下是引用仁的发言:

我填上空就据据为己有 :)
1).九月匆匆到眼前,仄仄平平仄仄平
2).倏然来美已三年
3).专研统计知洋话
4).了解基督悟宗禅
5).去日无多萱草上,仄仄平平平仄仄
6).来生有限白云颠。平平仄仄仄平平
7).秋风既是从山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8).可见桃源有古田?仄仄平平仄仄平

赫赫~~~原来仁师开的头!
哇,学的东西不少呀,也佩服一下!
你这前后两半不搭轧呀~~~
第一句俺改了,最后两句也得改~~~剩下三句比较头疼。颈联的‘感’和结联的收,按章法前面应该有所铺垫。第一句只点了一下秋(改后暗示了一下‘山’~~~咦?满子呢?我还等着桃源在什么山呀,唉,雷锋叔叔哪去啦?),那么第二句的负担就有点重:得让后面的抒情有个来由。颔联应该承以景色。可是秋天的景物太多太熟,反而难以取舍~~~自言自语思考中。
http://www.talkskyland.com/Skins/Default/emot/em09.gif
1).九月逡巡野径前,仄仄平平仄仄平
2).
3).
4).
5).去日无多萱草上,仄仄平平平仄仄
6).来生有限白云颠。平平仄仄仄平平
7).秋风既是从山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8).可见桃源有古田?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下是引用仁的发言:

所以我把前后四句断开了:)不过,诗神也未必能连的好。我觉着问题是在后四句。讲句实话你别生气:如果不是大家在谈白露,谁能知道那颈联说的是什么呀!“去日无多萱草上”说蚂蚱更好啊:)看古板赞赏,我先头没敢说 :)“招峰引蝶蔓篱墙”用来“晦”花就很好吧?我们得向那样的句子努力:) 另外,我不赞成你先摆花瓶再建房子的吟诗方式。我想应该先清楚要表达什么,然后看适合什么体。。。我知道你不会怪我,但还觉说多了 :)

以上文本借助www.InputKing.com在线中文输入法输入
说得不够呀~~~
我知道你知道我不会怪你就好高兴(噢,喘口气先),好话就如好菜,吃多了也没劲不是?
你不赞成我的笨法子很正常啊,昨天我还提醒文兄: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最要紧。目前这样做对我有效啊,等慢慢熟练也许就不需要这‘花瓶’了~~~我倒宁愿把它比作脚手架,房子建好就可以拆了。
我这两句并不全是说白露,放在颈联,只为一个‘感’字。感人生之短暂,叹理想之飘渺~~~我以为古文两位还有西游君是理解了我的诗意的。
写诗情感第一,但是立意最重要。我决定以此联为颈子时,便大致有了构想。接下去要做的便是挑选合适的景物组成意像,浇以情感之水,慢慢磨出有诗意的句子,运气好能得一二佳句便知足矣。
以后砸偶的诗词,不用犹豫~~~不过要戴好头盔,俺不会全盘照收的,先打个招呼喔


http://www.talkskyland.com/Skins/Default/emot/em07.gifhttp://www.talkskyland.com/Skins/Default/emot/em01.gifhttp://www.talkskyland.com/Skins/Default/emot/em27.gifhttp://www.talkskyland.com/Skins/Default/emot/em26.gif




先编着,求对句:
1).九月逡巡野径前,仄仄平平仄仄平
2).一声雁叫上寒肩。仄平仄仄仄平平
3).黄斑隐翠生离意,平平仄仄平平仄
4).
5).去日无多萱草上,仄仄平平平仄仄
6).来生有限白云颠。平平仄仄仄平平
7).秋风既是从山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8).可见桃源有古田?仄仄平平仄仄平



先前千阡笺天坚肩贤弦烟燕(地名)莲伶连田填巅鬈宣年颠牵妍研(研究)眠渊涓捐娟边编悬泉迁仙鲜(新鲜)钱煎延筵联篇偏绵全缘旋涎鞭圆员乾(乾坤)权拳焉嫣舷跹鹃涟琏翩癫沿胭滇佃咽湮狷棉璇卷(曲也)扁(扁舟)溅(溅溅)

很多地方待改。我记住了那句话:七律是慢工出细活的东西。欢迎帮忙!!
http://www.talkskyland.com/Skins/Default/emot/em69.gifhttp://www.talkskyland.com/Skins/Default/emot/em69.gifhttp://www.talkskyland.com/Skins/Default/emot/em69.gif


以下是引用文勖的发言:

借共同写诗来提高大家的写持与评诗的水平,这便是秋菱此举的禅机!

以下是引用飞雪落花的发言:

文君说的不错,这是学习的好机会,谢秋菱姐的引领,太受用了,问好大家~~

西西,你们不知道喔~~~
d.com 偶出国前是教书匠,这不逮着机会就‘好为人师’一把吗http://talkskyland.com/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2.gif不过也就敢在这里放肆啦,在别的地方都比较老实的~~~这点飞雪MM应该知道滴http://www.talkskyland.com/Skins/Default/emot/em04.gif文兄过誉,谈不上什么‘禅机’啦。写出自己的学习方法,给你们作个参考而已。属笨办法,千万别照搬喔! 都是同学,让我们一起进步吧。
http://www.talkskyland.com/Skins/Default/emot/em65.gifhttp://www.talkskyland.com/Skins/Default/emot/em65.gifhttp://www.talkskyland.com/Skins/Default/emot/em65.gif


没人告诉俺桃源在哪座山,懒得查,只好换个地方了:


1).九月逡巡野径前,仄仄平平仄仄平
2).一声雁叫上寒肩。仄平仄仄仄平平
3).黄斑隐翠生离意,平平仄仄平平仄
4).
5).去日无多萱草上,仄仄平平平仄仄
6).来生有限白云颠。平平仄仄仄平平
7).灵山袅袅秋风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8).可见蓬莱有谪仙?仄仄平平仄仄平


先前千阡笺天坚肩贤弦烟燕(地名)莲伶连田填巅鬈宣年颠牵妍研(研究)眠渊涓捐娟边编悬泉迁仙鲜(新鲜)钱煎延筵联篇偏绵全缘旋涎鞭圆员乾(乾坤)权拳焉嫣舷跹鹃涟琏翩癫沿胭滇佃咽湮狷棉璇卷(曲也)扁(扁舟)溅(溅溅)


来源:清谈天地以下是引用仁的发言:

先谢你不恼。我最喜欢坦率的交流。只施蜜剑不知护防就不是秋菱了 :) 不过我现在还是不看好这首,思绪有些乱。这样堆砌起来的东西恐怕不能表达你深邃的思想。我还是建议你从上到下写,然后再修改。另外,我觉着你太在意“合理的结构”了。实际上那些都是“文人”的总结,诗人从来不去考虑它的。




坦诚交流是我们大家的共同愿望
不用客气,我们一起努力吧。
汗S~~~偶哪有什么‘深邃’的思想?只是突然发现,虽然久埋在现实的尘灰底下,那颗诗心还在。掸了掸,居然还能跳。诗心应该也是童心罢~~~忘了在哪儿读过一句话,大意是说:写诗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残存的最后一批拥有童心的人。虽然偏了点,也有些道理。


我这里分享的是我做诗的过程。我想你也知道,做出一首合律的诗和写出一首好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都在实践中学习。请看我的初步定稿,接着砸哈。

顺便谢谢淼MM的花!



改不动了,交作业吧:

先把原来的对句补上:
1).九月逡巡野径前,仄仄平平仄仄平
2).一声雁叫上寒肩。仄平仄仄仄平平
3).黄斑隐翠生离意,平平仄仄平平仄
4).菊瓣团香抱宿缘。仄仄平平仄仄平
5).去日无多萱草上,仄仄平平平仄仄
6).来生有限白云颠。平平仄仄仄平平
7).秋风既是从山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8).可见桃源有古田?仄仄平平仄仄平


改成这样了:
九月逡巡野径偏,一声雁叫动残年。
林梢减翠余孤迥,菊蕊团香结万缘。
去日无多萱草上,来生有限白云颠。
灵山袅袅秋风下,可见蓬瀛有谪仙?
先前千阡笺天坚肩贤弦烟燕(地名)莲伶连田填巅鬈宣年颠牵妍研(研究)眠渊涓捐娟边编悬泉迁仙鲜(新鲜)钱煎延筵联篇偏绵全缘旋涎鞭圆员乾(乾坤)权拳焉嫣舷跹鹃涟琏翩癫沿胭滇佃咽湮狷棉璇卷(曲也)扁(扁舟)溅(溅溅)


谢谢大家!!!



以下是引用仁的发言:

用“偏”比“前”真是好!“动残年”也比“上寒肩”好!改诗文的功力实在了得!

!! 我可能会用“恸”替“动”。

只是你最早摆在那儿的颈子仍然象移植来得 :)


嗯,颈子问题嘛,就是功力问题了~~~这个却是急不得的。
这个思绪有点像新诗~~~跳跃。所以我试图用‘雁叫’来牵扯诗情和读者的目光:先说诗情~~~雁点‘秋’,因此感:今年和人生剩下的时光都不多了。
希望读者的眼睛也先抬头看雁,雁去也,收回的目光落在开始发黄的树梢,然后是路边的菊花,菊花边上草;若能从草上的水珠想到蒸发~~~目光又回到天上~~~再从山顶收回~~~
哈,看来不太成功,还只是一厢情愿的构思。说到改诗炼字,我发现这是最有FUN的部分,真是乐在其中!


{:soso_e139:}





薷钗 发表于 2011-12-13 16:57:26

真恨自己来晚了,这补课要补到啥时候啊,俺姐姐有耐心教俺对吧

Erastus 发表于 2014-1-8 13:29:42

标记一下,顺便{:225:},
慢慢学习!

晴小嗥 发表于 2014-11-1 07:55:55

感觉很厉害呀!赶紧搬小板凳学习。

龙血树 发表于 2015-1-4 15:30:08

山菊 发表于 2011-12-13 04:33
先提几个关于押韵的小问题:

1,格律诗,第一句可以不押韵——这个指的是:如果全诗押的是平声韵,那 ...

两个问题请教山菊姐姐

1. 第一联之中,最后的似乎不必平仄相对?看以下这两种仄韵结构:

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2. 平韵结构里,第一联有没有类似的情况的结构,即一二两句都是平字结尾?

山菊 发表于 2015-1-4 22:18:36

龙血树 发表于 2015-1-4 02:30
两个问题请教山菊姐姐

1. 第一联之中,最后的似乎不必平仄相对?看以下这两种仄韵结构:


1. 所谓‘平仄相对’,主要是指'节奏点‘的平仄:

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第二个例子也一样,二四位置是平仄相对的。

2. 平韵里当然有,就是所谓的’首句入韵‘啦~~~五言以不入韵为’正格‘,七言则以入韵为多。
查了一下,首句入韵的五绝,杜甫一首也没用,来首王维的吧:

辋川集 宫槐陌(唐·王维)
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埽,畏有山僧来。

月下 发表于 2015-1-4 23:45:30

格律诗一般就用平声韵吧。用仄韵还是归类到古体里比较好。

发表于 2015-1-5 01:41:36

山菊 发表于 2011-12-13 11:22
这个贴子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俺2006年的一次七律(文中开玩笑说成‘驴’)习作的完成过程:
http://www.ta ...

我都忘记自己说的了。不过再看,还是同样的观点。第三联不好的原因也明显了--说不通。去日是过去的日子,去日无多不对呀。另外萱草上和白云巅说的只能是作者了,和全篇其它各句不协调吧。

山菊 发表于 2015-1-6 05:02:06

仁 发表于 2015-1-4 12:41
我都忘记自己说的了。不过再看,还是同样的观点。第三联不好的原因也明显了--说不通。去日是过去的日子, ...

现在也觉得仁师说得有理!所以这首还迟迟没有修改呢~~~

发表于 2015-1-6 05:08:08

山菊 发表于 2015-1-6 05:02
现在也觉得仁师说得有理!所以这首还迟迟没有修改呢~~~

看看老师这态度!让我折服啊。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诗词入门】勇闯平仄关~写给初学者(91楼: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