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历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独立战争1 attach_img Forum 茉莉 2012-1-28 0 18 茉莉 2012-1-28 02:09
独立战争3 Forum 茉莉 2012-1-28 0 7 茉莉 2012-1-28 02:18
独立战争6 attach_img Texas 茉莉 2012-1-28 0 8 茉莉 2012-1-28 02:24
次失败的养水仙的经历 时尚家居 大西洋 2012-1-31 18 3188 大西洋 2012-2-2 16:23
人心中的历史:当代西方历史理论述评(刘昶) attachment Forum 假如十八 2012-2-1 4 45 假如十八 2012-2-15 06:13
Galveston狂欢节历史 attach_img 缤纷生活 茉莉 2012-2-12 3 1785 橡树村 2012-2-12 22:12
如果历史可以重复 attach_img 黑虎帮 心静天地宽 2012-2-14 12 376 大堂经理 2012-2-17 11:03
历史的终结 attachment 读书会 假如十八 2012-2-15 0 41 假如十八 2012-2-15 23:39
投票 山西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Forum 人在江湖 2012-3-3 3 31 人在江湖 2012-3-4 09:07
悬赏 悬赏关于山西风土人情,历史的好帖子。要求原创 - [悬赏 10 爱元] 三晋会馆 人在江湖 2012-3-3 0 15 人在江湖 2012-3-3 16:22
美国种族简史 读书笔记5: 德国移民的历史 语文书斋 到处停留的叶子 2012-3-23 3 3128 到处停留的叶子 2012-3-24 04:43
【历史评论】关于檀渊之盟的合理性 史笔新阁 老兵帅客 2012-3-24 19 3596 老兵帅客 2012-5-5 00:35
改变历史的18分钟 digest 史笔新阁 晨枫 2012-4-13 15 4926 魔术师 2012-4-20 08:02
历史一直在重复 茶党 寞洑 2012-4-15 9 132 老芒 2012-4-15 22:58
美国海军航空的十大历史瞬间 铁马阆苑 晨枫 2012-4-29 10 5077 老土拨鼠 2012-5-2 11:51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社会杂谈 大西洋 2012-6-15 32 6426 foursea 2012-10-25 17:00
历史的转折——清长弓的诞生 日志随笔 gordon 2012-6-18 11 6568 索伦 2012-11-17 21:34
航船,接力和台阶 – 换一下角度看历史 上 attach_img 史笔新阁 萨苏 2012-6-21 43 12578 natasa 2014-6-6 05:16
【老兵评论】道德与历史 史笔新阁 老兵帅客 2012-7-5 88 11779 草蜢 2012-10-26 08:23
关于女生宿舍几个活跃分子的历史问题的揭批 男人帮 所以我才打高球 2012-7-21 28 146 所以我才打高球 2012-7-24 13:51

相关日志

分享 土共挣来的范儿---还是邮票,这次是苏联的。邮票凝聚了历史 ...
热度 14 一无所之 2012-5-6 23:17
土共挣来的范儿---还是邮票,这次是苏联的。邮票凝聚了历史 ...
下面两张邮票是1959年,苏联发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的邮票
842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讲古的事
热度 28 逸云三洲 2012-4-17 23:24
回去了一趟,自然会看一看国内的电视,兴趣所在嘛,与历史有关的节目又难免多看一眼. 现在讲古的节目很多了,有的还是不错的,不过一些小的错误,有时也可能影响观看. 那天在看一个节目,讲的是某个有名的北洋将领,要说内容还是过得去的,可快要结尾的时候,主持人忽然说了一句:北京国民政府垮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北洋军垮了,北洋政府也不能继续存在,但错成国民政府还是不应该的.虽然那年头国民政府也搞内斗,反北洋还是一致的.要是北京也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蒋介石,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乃至于共产党的陈独秀,那是要联合起来骂山门的.再说了,北京的大帅们也不愿意呢. 还有一次,有个节目在替一些历史类的书籍打广告,介绍某书很不错,内外结合,查找考证了很多资料,赋予长津湖战役以崭新的视角,说着说着,却来了一句:美骑一师遭受重创.... 这下美国陆军跟海军陆战队又该掐起来了..... 不是吹毛求疵,人有口误,很可以原谅的,但两处都不是实况,录像的东西,事后检查一下,还是容易纠正的,有些小错误影响不大,这一类的,就容易以小害大了.
940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转>周其仁:历史上的乡村医生
gordon 2012-4-14 06:02
注:转发这篇文章的触动来自于樱木博客里对医疗保障体系的讨论。 其实,由赤医转变而来的今日农村里的乡医,与历史上的乡村医生倒有 一脉相承的地方。这点认识,我是在阅读人大清史所杨念群教授的著作时得到的。杨教授的这本书(《再造 “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 (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收集了丰富的资料,让我们可以对历史上的中国乡医一窥究竟。 不妨从一个场 景开始。30年代河北定县,离北京200公里,已通火车。据李景汉等社会学者的调查估计,这个当时40万人的县,人均年收入30元 (按当时汇率约等于15美元), “这样的收入仅能供给一个人勉强生存的食物,主要是谷物” (转引自杨著,第181页,下同)。 在这样 一个乡土社会, “定县有446名行医者和256家草药店” (第181页),但全县为数约一半的乡却既无医、也无药: “472个村内有220村连巫婆、画符的、打针的、甚至江湖医生都无踪影,1000人里有300人在病死前连这种人的照料都没有得到过”——— 这是1932年一位到定县实验 “预防医学”、推行乡村医疗革命的西医陈志潜亲自观察的记录。据陈的调查估计, “每家每年医药用费平均一元五角”,以每家6口人计,每人每年只3角钱 (等于年平均收入的1%) (第182页)。 40万人一年的医药 费总开支12万, “养活”了一个什么样的医药服务结构?从平均数看,每150户人家(900人口)拥有一位 “行医者”,或每260家 (1500人口)共用一家草药店,似乎比例也不算很低。不过,全部 “行医者”当中,即使已经到了民国的30年代,也是西医 (或曰“新医”)绝少,多的是传统中医,更多的则是草医,以至巫医和神医。所有这些医疗资源,还自发地形成了一个分层次的服务网络。 杨念 群的著作综合各地情况,刻画了这个传统医疗网络,今天读来饶有兴趣。其中,居于服务网最上层的,当然是医技高超的老中医。他们一般是祖传中医,也有读书人 自通医药的 “儒医”,通常住在县城和中心集镇,一般在居所悬牌应诊,被称为“寓医”。慕名求诊者要上门来看医生,而坐寓的名医诊断之后,通常只开方不供药。处方之 后,病家会丢一个 “红包”给医生, “包封中的钱不拘多少,病人家境好的多封,家境差的少封” (第244页)。 下一个层,就是开草药 铺行医的了。其中也有几种情况:或药铺的业主本身就是医生,处方带卖药;或药店雇请坐堂医生;或医生诊所与草药店比邻而居,便于病家拿得处方就近抓药;也 有乡医主动与草药铺挂钩,逢赶集坐堂应诊,轮流在两三个集镇的药铺行医的。小集镇和人口较多的乡间,则有兼卖部分中药的小诊所。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把诊 断服务和药品供应捆绑到一起,用今天的话来说,靠 “以药养医”就是了。 “寓医”和坐堂医生通常在家候诊,等病人上门。也可以出诊,不过那就要病家用轿子接送,还要准备饭食招待示谢,破费就大了。所以通常只有镇上的富户人家才享有此等 “上门服务”,乡间则由不同于以上两类坐医的 “游医”,来提供流动医药服务了。 “游 医”也有几个类别。 “摆摊行医”的以集镇为落脚点,在闹市区和赶集的日子摆摊行医卖药。就是说,他们不过是流动的医药铺,“动”了之后还是要 “静”等客人上门的。另一类是真正的 “游医”,在乡村之间肩挎药袋走门串户,提供上门诊断、处方、供药的一条龙式的服务。 “患者家有现金立付,无现金者,也可赊欠,待秋后再收取药账,……这样的赊欠,时间长的可达一年” (第246页)——— 连融资也包括进去了。偏远地方,这类游医还有一项过人的本事,就是采挖当地药材解决问题 (第247页)。 其实,在传统上,走方游医已经 算不得是正经的 “医生”了。瞧那些“习武行医”的江湖郎中,靠卖艺献技推销一些奇怪的药物。 “文式”游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又是怎么让人相信他们诊脉象、看舌苔的可靠性?问题是,游医主要并不是靠医术和药物来谋生的,他们的吃饭本领,是 “一眼看出谁是有病的人,……并知道如何才能成功地找到主顾”(第248页)。当年观察过中国乡村游医的一个英国传教士,干脆叫他们是 “聪明的流氓”——— 不容易在敏锐的城里人那里找到市场,却可能 “依靠自己的表演和心理战赢得庄稼人的认可” (第249页)。 再等 而下之,则是巫医了。读起来,大部分巫医就住在村里,对其知根知底的村民当然明白他们根本就不是 “医”,而巫医也从不以懂医道自居。他们赖以为生的,不过是 “代神仙为凡人看病”而已。李景汉在定县调查时,亲眼看过村里的老百姓请大仙治病的场景。那是夜晚,遮得严严实实的屋子不许点灯,但要供上熟鸡蛋和烧酒, 请来女性 “香头” (巫医是也)烧香请仙,而 “大仙”当然不会显身,只在黑暗中吃喝并通过与香头的问答为病人诊断、提供治疗方法和简单药品, “有时大仙还用一双毛烘烘的小手替病人按摩” (第203页)。 这是上门的服务。巫医借托行医的 “大仙”五花八门,可以是狐狸、黄鼠狼、刺猬、长虫,也可以是凡人修炼而成的 “神”,例如北京郊区颇有名望的 “王奶奶”。 《清碑类钞》强调女性容易被降神, “所立名称,大抵妇女为多,故妇人易被蛊惑”(第206页)。也有在热闹地方或庙里开坛的,吸引叩问病情的信士前来“请香”或 “顶香”,无非焚香叩拜上供,然后得几包炉药 (香灰)回去治病。应该无人料到,三十几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生部长会听到毛主席亲口肯定,这类传统巫医活动之中也有某些合理因素。这是后话,按下 不表。 从 “寓医”、儒医、坐堂医生、游医到巫医,构成了乡土中国的传统医疗服务网络。看在 “五四”以来任何一位知识青年的眼里,这个传统医网之落后、不科学以及混杂于封建迷信,显然是现代化运动要彻底加以改造的对象。是的,这样的医网当然谈不 到 “全覆盖”:上引陈志潜的发现,约半数村庄里30%病死的人里连巫医的服务也得不到。他还提供如下记录:定县的人口增长模式是高出生率(40.1‰)、高 死亡率 (32.1‰);活产婴儿死亡率高达199‰;六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因是腹泻和痢疾;37%的(成人)死亡案例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第180页)。 不过,考虑到当时的经济条件,传统乡医网络也许并非一无是处。算过了,以30年代美元币值计,人均医药开支不过是人均15美元年收入的1% (15美分)!这样薄弱的地基上,也撑起了一个传统医疗服务网络,并在和平年代里保持了华夏人口的持续增长。我们至少要以舒尔茨(1964)看待传统农业 那样的眼光,才能理解为什么尔后几十年种种改造传统的庞然大计,是那样容易地壮志未酬吧?
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多年后这会不会成为一个经典历史玩笑呢。。。
热度 24 黯影 2012-4-3 21:56
清明节将至,关于“北京市民到外地买墓地”的各种消息引起网民关注。相关内容在各网站微博中转发和评论超过万次。   网友发帖称,相当一部分北京人开始转移目标,打起河北、天津等地墓地的主意。除交通便利的因素外,价格成为他们“舍近求远”的最大理由。在河北省的世界华侨 陵园 ,一半以上的墓地是北京人购买,而怀来县的中华永久公墓刚在北京组织了百余人的考察团,购买墓地会有相应折扣。   一位北京市民在涿州一家公墓预订了标价9800元的墓地,她说北京已找不到比这更便宜的墓地了。网友“和好端端一起成长”在微博里表达了实际体验,“为姥爷扫墓,发现在北京不但居不易,也死不起了,陵园已经没有低于两万元的墓地,我们家2003年买的至今涨了15倍。”   “房价上涨是让我们好好工作,油价上涨是让我们好好节约,肉价上涨是让我们好好减肥,墓地上涨是让我们好好活着……”“清明时节雨纷纷,一问墓价欲断魂。”网友“Fox小新”说,“路拓了,房还在;房拆了,家还在;家没了,人还在;人变了,心还在;墓不在,真不在了。”
829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美国种族简史 读书笔记6: 德国移民的历史(完)
热度 18 到处停留的叶子 2012-3-23 04:34
我这个人比较偷懒,书已经看到第六部分概论了,读书笔记却停了很久。 可惜有些感想已经消失。好处是可以沉淀一下再写。 上次德国移民的笔记,写到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还记得一点很有意思:那时候英国买了很多德国雇佣兵,搬到殖民地来镇压美国人造反。这些雇佣兵半数以上来自黑森卡瑟尔,因此这些雇佣兵被美国人称为“黑森人”。结果大约有一半的黑森人打完仗就留在美国不走了,在德意志移民社区安家立业了。 然后是19世纪的德国移民, 比起18世纪的移民来说,19世纪德裔移民更多来自城市,他们从德国带来许多的技术本领,包括各行各业,木匠、面包师、铁匠、屠夫、鞋匠、裁缝等等。19世纪中叶的美国东部城市,半数以上受雇的德裔是技术劳动工人。19世纪中叶以后,除了香肠和啤酒以外,一些更高层次的德国技术被德国人在美国发扬光大,其中包括光学镜片的制造(眼镜、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工程建筑的技术(包括布鲁克林大桥在内的缆索大桥),还有钢琴的制作。 19世纪是德国人在美国遍地开花的年代,几乎所有我在德国人开篇所感叹过的都是在这个时期被发扬光大的,包括周末的娱乐方式,学校教育的方式等等,但德裔美国人他们不是很擅长政治,不像在工业、科学和音乐方面人才辈出。倒是有个德裔政治漫画大师在19世纪颇有名气,形象地以驴子和大象来代表两个党就首次出于他的笔下。 跨进20世纪初期的德裔美国人处境非常令人羡慕,他们过着欣欣向荣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社会广泛的接受和尊重。他们的文化和美国文化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他们自己也已经美国化了。 “牛肉香肠,德式巧克力饼,啤酒,幼儿园,体育馆和大学,现在已经成了美国国计民生的一部分,美国学校里也广泛地教授德语。然后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席卷全美的反德情绪就粗暴的使这些良好的发展趋势发生了变化。” 这时候颇有一些美籍德国人同情故国,因此连当时的总统威尔逊都说了,那些带破折号的美国人很有可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破折号的说法影响到美国的许许多多种族群体,让他们后来一直耿耿于怀。 但是事实证明美籍德国人并不像人们想得那样,千千万万的德裔子弟参加了美军和德国作战,包括著名的潘兴将军(General John J. Pershing)就是一位德裔。 事实上,二十世纪的德国血统美国人,他们在政治方面崭露头角到显赫的地位颇有几位,人数是不多,其身份也不代表种族。其中包括第一位具有德国血统的总统先生赫伯特.胡佛,还有我们更为熟悉的艾森豪威尔。 随着希特勒和纳粹在德国的兴起,1930年代的德国人移民又到了一个高潮,这次带来的是某些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学者,科学家,艺术家和文人,他们多是犹太人。本书作者说,在人类历史上,知识天才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外一个国家,这可能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爱因斯坦一个人的转移,就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这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获得核能的第一个国家。 二战的时候美国本土并没有多少德裔人同情故国了,此次指挥美军在欧洲登陆以帮助打败德国的,就是艾森豪威尔将军,宾夕法尼亚德国人的后裔。 今天(写书的年代是70年代)的美籍德国人,在经历了很多代的同化之后,仍然向人口统计局认定自己属于德意志民族的人,究竟是否具有德国先民的特征,已经很难说了,无论如何,自认为自己是德裔的美国公民,在1972年大致占美国总人口的13%。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高句丽好太王碑的历史问题
热度 27 草蜢 2012-3-11 05:57
高句丽在当今中国领土上留下的最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是高句丽第二十代长寿王为纪念其父好太王的功绩,于公元414年(长寿王二年,东晋义熙十年)立于好太王陵东侧的好太王碑,又称广开土大王碑。 好太王高谈德继位以前的20年,曾经牛逼一时的高句丽已经被慕容鲜卑的前燕和百济双重打压下被压缩到了鸭绿江沿岸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山区。 高句丽王故国原王是个苦命的孩子。 342年,前燕慕容皝侵入高句丽,发掘故国原王的先王美川王之墓,掳走美川王的尸体和故国原王的生母周氏,外带了五万多口高句骊百姓,将高句丽王都丸都城夷为平地。 前燕慕容氏在辽东的兴起 好不容易熬到了前燕入关南下入主中原,高句丽又被百济盯上了。 前燕入主中原后的高句丽相当与现在的北朝鲜 371年,百济太子近仇首王大胜高句丽占领其都城平壤并处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然后高句丽相当与现在的北朝鲜没有了平壤地区 在故国原王之子小兽林王的韬光养晦N年后,高句丽才慢慢恢复元气。运气好就是好啊! 小兽林王比他晦气的老爸幸运多了。 小兽林王刚刚踏上岗位,老冤家前燕就被前秦给灭了。 小兽林王的弟弟故国壤王上位后正赶上了淝水之战,中原大乱。高句丽开始腾出手来对付百济,蚕食辽东。 故国壤王之子好太王高谈德继位后封自己为“广开土大王”。开始了扩张。 “广开土大王”生的正是时候。此时慕容鲜卑复国后的后燕已经衰败。高句丽终于击败了内乱中的其宗主国后燕,独霸辽东。又向百济攻伐。 到了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的国力和领土达到了全盛 下图展示了好太王碑相对于全盛高句丽全境的地理位置 好太王碑在清光绪三三年(1877年)被重新发现。 其碑文涉及到了中日韩三国的历史。 小鬼子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一段 而倭以辛卯年來渡海(或作「每」)破百殘,□□新羅以為臣民, 缺字可能是「任那」或「又破」等字。 因为,这个好像在说倭國曾经击破百济(高句丽和百济是世敌,所以称之为百殘),又将新罗臣服。而这段恰好符合《日本書紀》神功皇后「遠征三韓」的记录。 但《日本書紀》一般不被认为是信史。而新罗和百济的历史文献记录只字未提。 朝鲜历史学家朴時亨、李進熙认为倭远远落后于朝鲜半岛,倭统治朝鲜半岛南部不太靠谱,进而认为小鬼子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对石碑做了手脚。 不管咋样,俺敢打赌现下去广开土大王碑前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韩国同学们读不懂这碑文的第一行字。
4416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看到一个关于中美历史的段子
热度 71 landlord 2012-3-6 15:02
一个同学去图书馆借历史书,正站在书架下面忽然有同学喊:「小心头上!」他抬头一看原来有一套「中国通史」快掉下来了。说时迟那时快,他一伸手操起手边那本「美国通史」挡在头上...... 现在这名同学仍处于昏迷状态。
个人分类: 心情杂记|260 次阅读|25 个评论
分享 粪土当年万户侯
热度 28 胖卡门 2012-2-25 20:15
先是有人 架空: 无限量的大便援共能够起到什么样的历史作用? 他的设定: 都是上好的,消毒过的大便,不用担心引起传染病之类的事情 于革命开始就可以 无限量 的援助给TG,能对历史走向起到多大的影响? 比如说,南泥湾种田的时候,亩产能增加多少? 以及建国之后,不愁没化肥的事情了? 各路人马开始设想。。。。。。。 1、二万五千里长征 会弄成二万五千里的大便长城……走一路,修一路,臭一路。 敌军想追?保证老蒋无论怎么跳脚骂,谁也不敢追太快了。会被硫化氢熏死。 还有,大渡河直接填成粪桥。沪定桥?用不着你喽,一座屎拱桥飞架南北,沪定变通途。 腊子口?堆出比腊子口高一倍的屎山来,居高临下,您爱怎么射都行…… 过雪山可以烧大便取暖。红军草地睡觉都在高出草地的平整屎地……那么平整,就叫菊花台吧。 过陷人的草地可以 用屎把沼泽地填成永久冻屎带。 林帅打四平时若有屎墙护体,老底子不至于拼掉那么多。 八路打炮楼时直接召唤用屎砖填壕沟,埋铁丝网,用屎堆死射击孔。 我们对无限量供应的时空之屎的口号就是: 召之既来,来之成山,山成杀敌,臭在当代,功在千秋! 犯强汉者,虽远,必熏之! ………… 2、百团作战时,彭大将军手举宝剑,身后千军万马,他用手指向敌人的炮楼一指: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一泄如注,急急如律令,疾 ! 只见一座长宽高各200米的立方体 俄罗屎方块 ,迅速从天而降,把炮楼压扁,敌人窒息而亡。 敌人想挖同伙的尸体少说也得捏着鼻子挖二个月。 刚挖到一个月零二十天,彭总又来了:一泄如注,疾!!!(这时卡带了)……疾!疾!疾!疾!疾!疾!疾!疾!疾!……只见无数座长宽高各200米的立方体屎,以无限循环的方式,不断砸下…… 日本国内的报丧电话都是这么写的:我大日本河北守军三千勇士集体 粪碎 …… 3、兔子不能叫兔共了,大家都改称 屎克螂共 …… 4、攻坚战中,敌人火力凶猛,于是战士们出发了……战士们冲锋的时候,前方10米处涌出一片片屎城墙,战士们迂回前进,屎城墙就随之形成了一个个复杂的屎迷宫……敌人的火力虽然凶猛,怎奈屎的质量也非一般,乃是吃多了糯米拉的粘屎,子弹实在是打不穿……最后敌人被迫粪碎——这就是被后人敬仰的第九奇迹: 米糯屎的迷宫 。 战斗缺乏制高点,于是英勇的战士们出发了……一块块俄罗斯屎方块从天而降,刷刷刷刷搭成一座宏伟的巴别屎塔,最终压制和消灭了敌人……太祖后来在此战场上,感慨于屎山的雄伟壮阔,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山!臭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呕,赖以拄其间! 。。。。。。。。。。。 还有啥用途?
755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有个历史问题,话说我是第一个“被彩虹”的银么?
热度 25 宝贝小猪 2012-2-17 12:02
记得当时是老马丁喊出来的彩虹口号。
715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有感于重大历史时刻瞬间而过
热度 9 gordon 2012-2-15 14:23
爱坛是严禁谈政治的,而且政治大多是口水仗,也没有太大意思。只是确实有一个重大历史时刻瞬间在不经意中滑过,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我是注意到了,但是我不敢说。 其实我很想把这篇文章发在帖子里,但是我退缩了。我把它发在自己的日志里。 " X权问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这是我看过的新闻标题中最牛逼一句话。 就在这个历史时刻瞬间没有庆祝,没有掌声,什么也没有。甚至幸福来得如此突然以至于不能言语,我失声了。 经济能否快速发展和政府的组织方式也很有关系,只要这一点确认就行,不要说话,等这个事变成传统和习惯以后就好办了,再也没人问这个东西从何而来了,后面的人还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再也没人记得以前那些人的名字了,这就是历史。 也许还在一页薄薄的纸上写着一些人的名字,但是他们的苦辣酸甜,他们的生活,却再也没人记得,因为所有的人都要过自己的生活。 世界就是如此,新手总是摘抄一些自我鼓励的言论,而坚强的人笑一笑就过去了。 很多事情依赖于传统和习惯,毛毛干的最坏的一件事就是把传统和习惯都破坏了。 美国人为什么老是纪念这个,纪念那个,因为他那个判例法就是如此,不论做的事是对还是错,你得把这个事给记下来,没有谁是永远正确的,老毛那个人就是没牌品,打麻将输了,就把麻将摊全部呼啦了。胜败是兵家常事,再来一圈嘛。 有感于没有声响的历史瞬间。 注:理解这段文字,需要有一点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 多说一些,沉默是看懂这段文字的最好选择,而看不懂的人当然是沉默的,呵呵。
159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Galveston狂欢节历史
热度 3 茉莉 2012-2-12 13:24
http://www.ningjing.org/bbs/thread-9950-1-1.html Galveston有记录的狂欢节最早要追溯到1867年,人们举行假面舞会并演出莎士比亚戏剧《亨利四世》,由Alvan Reed(一位重达350磅的法官)扮演其中的福斯塔夫。随后几年,舞会渐渐发展成游行和各种庆祝活动。 1871年,Galveston出现了两个对立的狂欢节社团:Momus骑士和Myth骑士,竞相策划盛大的游行和晚会。随后的几年里,游行和舞会越来越精细,辉煌的盛况吸引了整个国家的关注,开始吸引各地的游客前来参加。 1880年,由于费用问题,狂欢节游行难以维系,但化妆舞会依旧蓬勃发展。 1910年,狂欢节游行由一个称为"Kotton Karnival Kids"的组织恢复,1917年,狂欢节的化妆舞会开始进行“轻浮国王”的加冕。其后的1918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加冕活动被取消,但于次年恢复。因此2011年是Galveston狂欢节100周年。 "Kotton Karnival Kids"赞助狂欢节游行到1928年,后因为经费问题停止赞助。但Galveston的一个Booster俱乐部勉力维持每年为期一天的狂欢节,直到1937年移交Galveston议会,标志着狂欢节从此由政府主管。 1941年,嘉年华项目被引入狂欢节。但其后的四十年间,狂欢节的主要庆祝活动依然以私人Party为主。 1985年,一位Galveston本地居民乔治·P·米切尔和他的妻子辛西娅推出复苏全市范围内的狂欢节庆祝活动,实现了他长期以来恢复海岛优秀传统的梦想。狂欢节在Downtown的Strand街开幕,举行了壮观的有一英里长的夜晚游行活动,九台耀眼的花车,由著名的新奥尔良设计师布莱恩克恩设计,数以百计的音乐家、军乐队以及著名爵士乐队Pete Fountain进行了表演,令在场逾75,000名观众欣喜不已。盛大的舞会和音乐表演进行了一个星期。同年,Momus骑士组织也重新复活,直到今天依旧活跃。 Galveston现在每年吸引多达250,000名游客前来参加,活动遍布全岛,为岛上的隆冬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推动
个人分类: 休闲旅游|2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外国人眼里小朋友必读的100本书书单 (第二部分:少年期48本) ... ... ...
热度 6 2012-2-10 17:27
'If children are to become readers for life, they must first love stories' 再来看五六岁到十岁左右可以借鉴来读的。有些故事甚至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了。 Part 2: Middle years Stig of the Dump, by Clive King When Barney falls down a dump the last thing he expects is to meet a cave boy. Stig was an eco-warrior before the term was invented. Sprightly, comic, classic. Ballet Shoes, by Noel Streatfeild Adopted sisters Posy, Pauline and Petrova Fossil train as a dancer, an actor and an aeroplane pilot. A bally treat. Howl's Moving Castle, by Diana Wynne Jones The Witch of Waste puts Sophie under a spell. To break it, she must brave the castle of the Wizard Howl. Imaginative and terribly funny. Just So Stories, by Rudyard Kipling Learn how the leopard got his spots and the camel his hump. And remember "The Elephant's Child" - whose "satiable suriosity" turns his "bulgy nose" into a trunk? The Borrowers, by Mary Norton First published in 1953, this remains a deserved favourite. The Clock family live beneath a floorboard, making do with what "human beans" drop, until one day one of them allows herself to be seen… Struwwelpeter, by Heinrich Hoffman These pungent 1840 morality tales are not to be taken literally: in one, a boy gets his thumbs chopped off. The Magic Faraway Tree, by Enid Blyton Jo, Bessie and Fanny climb to the top of a magical tree, above which are endlessly circulating worlds: the Land of Birthdays, or, more unluckily, of Dame Slap. Danny, the Champion of the World, by Roald Dahl Danny and his hard-up father bond over poaching pheasants from nasty Mr Hazell's land - before moral dues are paid. George's Marvellous Medicine, by Roald Dahl To cure his grumpy grandmother, George Kranky concocts a medicine from shaving foam, sheep dip, engine oil and brown paint. Granny grows huge. The ending is dark even for Dahl. Underwater Adventure, by Willard Price Willard Price invented zoologist brothers Hal and Roger Hunt to get children interested in nature. Underwater Adventure takes them into shark-infested seas. Some sharks are human. Tintin in Tibet, by Hergé After Tintin reads of a plane crash in the Himalayas, he dreams his friend Chang has survived. Uniquely, there are no villains - just a tender yeti and acres of snow. 《丁丁历险记》,又一个国内孩子应该会知道的。 The Complete Brothers Grimm Fairy Tales Sourced from medieval German folktales by Jakob and Wilhelm Grimm in the 19th century, these sanguinary stories deal with abduction, cannibalism and worse. Erik the Viking, by Terry Jones, illustrated by Michael Foreman Erik tells his wife that he must go to "the land where the sun goes at night"; off he travels on an atmospheric adventure, terrifically illustrated. When the Wind Blows, by Raymond Briggs Jim and Hilda Bloggs's preparation for a nuclear attack remains enthralling. First comic, then moving. 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 by TS Eliot This delightful collection of verse sees cat-loving Eliot capering about with his trousers rolled. A perfect introduction to the pleasures of poetry for children. The Iron Man, by Ted Hughes Since it appeared in 1968, the late Poet Laureate's children's book has become a classic. Benign iron bloke falls from sky, battles space-bat-angel-dragon, saves world. Bliss. 请看电影。。。。俺还没看。。。。 The Owl and the Pussycat, by Edward Lear Edward Lear's bizarre story of inter-species elopement and gastronomic adventure still charms and diverts. Runcible.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by Kenneth Grahame "Believe me, my young friend, there is nothing - absolutely nothing - half so much worth doing as simply messing about in boats." But reading about Mole, Ratty, Toad and Badger runs it a close second. The Worst Witch Collection, by Jill Murphy Before Harry Potter there was Mildred Hubble, the worst witch at Miss Cackle's Academy for Witches. A tale of flying broomsticks, rivalries and magical pedagogy. Peter Pan, by JM Barrie JM Barrie's Neverland adventures were first performed as a play, and later turned into a novel. Clap your hands if you believe. 哈,小飞侠彼得潘。其实跟我真的没什么关系。。。。 Mr Majeika, by Humphrey Carpenter Mr Majeika, with his tuft of hair, is ever ready to cast spells on unruly pupils - most notably Hamish Bigmore, whose rudeness gets him changed into a frog. Charming and funny in equal measure. The Water Babies, by Charles Kinglsey Tom the sweep drowns after being chased from a rich household and falls into a sub-aquatic purgatory. But once he proves his worth he is allowed wonderful adventures. A Little Princess, by Frances Hodgson Burnett Seven-year-old Sara Crewe is sent back from India to Miss Minchin's Seminary for Young Ladies in England, to discover she has lost her fortune to a swindler and her father to disease. A stirring tale. 啊,《小公主》,秀兰邓波儿,多么美好的回忆。我再也没见过比她更可爱的童星了。 I'm The King of the Castle, by Susan Hill A powerful and claustrophobic study of bullying, this has a real narrative grip and a frightening message. No reader remains untouched. 会说英文的人,应该都会这一句。咔咔。 The Wave, by Morton Rhue Teacher Ben Ross doesn't think his students understand what it was like to live in Nazi Germany, so he devises an experiment. A powerful story about the risks of conformism. Pippi Longstocking, by Astrid Lindgren Pippi is impulsive, irrepressible, red-haired and so strong you won't believe it. Her bizzare adventures delight children and confound health and safety.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by Roald Dahl Charlie Bucket's adventures in Willy Wonka's factory - the chocolate rivers, the minia-tuarisation room, the Oompa Loompas - will live for ever.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电影拍的没有书写的好看。 Bambert's Book of Missing Stories, by Reinhardt Jung Shy Bambert sends his half-written stories into the world attached to balloons for whoever finds them to finish. Stories come back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he final story is heartbreaking. The Firework-maker's Daughter, by Philip Pullman Lila's father doesn't want her to follow his career in fireworks so she must prove herself on an epic quest that takes in dragons and pirates. Tom's Midnight Garden, by Philippa Pearce As Tom lies in bed preparing for the most boring holiday of his life, the clock strikes 13. Racing downstairs he sees daylight and a beautiful garden where there should be darkness. Incredibly exciting. The Phantom Tollbooth, by Norton Juster A bored young boy pushes his toy car through a toy tollbooth, and finds himself in the kingdom of Wisdom. Genius wordplay, slapstick and a real sense of fun. The Silver Sword, by Ian Serrallier Just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 group of children navigate war-torn Europe armed with little more than a letter opener. Tense, demanding and adult. Cue for Treason, by Geoffrey Trease After Peter Brownrigg chucks a stone at his landlord, he has to flee to London. Here he meets Shakespeare and uncovers a plot to kill Queen Elizabeth. Tudor derring-do. The Sword in the Stone, by TH White The trials of Arthur have never been more amusingly described. Merlin is the archetype for all dotty wizards. A Wizard of Earthsea, by Ursula K LeGuin LeGuin's fantasy lands are scrupulously realised, but it is emotional complexity that makes her books so engrossing. Here a young wizard has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 destructive power of his magic.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by JK Rowling The third book may be the best in JK Rowling's series. All the usual Potter tricks are here, but the highlight is the Dementors, the terrifying guards of Azkaban prison. 乐坏了。哈里波特和阿兹卡班的囚徒。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Box Set, by CS Lewis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isn't the only Narnia story worth reading. The Silver Chair is a powerful allegory of mental slavery; and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 sees a talking mouse paddle over the edge of the world. 纳尼亚传奇系列。哈,电影版的,也是新西兰的导演以及外景地。 His Dark Materials Box Set, by Philip Pullman Pullman's riposte to CS Lewis is a trumpet-blast against dogma - but, above all else, a gripping adventure. The BFG, by Roald Dahl At the witching hour, a giant blows sweet dreams into children's bedrooms. When orphan Sophie sees him one night, he takes her to his cave. Beware whizzpoppers! Swallows and Amazons, by Arthur Ransome Childcare used to be a bit less hands on ("Better drowned than duffers. If not duffers won't drown") and one cannot read the adventures of these four children in a lost Eden without a lump in the throat. Clarice Bean, Don't Look Now, by Lauren Child At first glance one for the girls, but boys should read it too. Over the series Clarice has matured from an infant with a quirky vocabulary into a complex, engaging teenager. The Railway Children, by E Nesbit When their father is accused of treason, Bobbie, Peter, Phyllis and their mother move to the country. They pass the time watching trains go by and proving their father innocent, which is nice. The Selfish Giant, by Oscar Wilde Wilde's giant wants to keep children out of his garden so that he can have it to himself. But it stays shrouded in snow until one day, when the giant's hard heart is softened by one of the boys… 奥斯卡王尔德,非常聪明而有趣的作家。 Black Beauty, by Anna Sewell One of the greatest books ever narrated by a horse, with a fine message: be kind to animals, and they'll be kind to you. 应该找同名电影来看看。 Just William, by Richmal Crompton The classic naughty schoolboy, William wages a gentle war of attrition against parental and teacherly authority. Jennings Goes to School, by Anthony Buckeridge Catapults, grazed knees, and mischief of the best sort. Hogwarts may have revived our appetite for boys-school stories, but Jennings was there first. Comet in Moominland, by Tove Jansson Moomin is a peculiar fellow, but through him and his equally peculiar friends the Finnish author Tove Jansson explores the big issues: friendship, alienation, fear, loss and meteors from outer space. The Bad Beginning, by Lemony Snicket This magnificently black-hearted book introduced us to the Baudelaire children, orphaned in a fire and trying to keep one step ahead of the predatory Count Olaf, who is after their inherited fortune.
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国种族简史 读书笔记5: 德国移民的历史
热度 22 到处停留的叶子 2012-2-8 07:37
歇了很久,就不去编辑旧日志乐。 -------------------------------------------------------------------- 北美殖民时代的德裔(“宾夕法尼亚荷兰人”的由来和契约奴的故事) 荷兰人的确也是美国重要的早期移民之一,大家都知道纽约本来叫新阿姆斯特丹。不过这里要提到的是同样重要的一族,德意志人。 早期的德意志人那时候是以个人身份参杂在荷兰人的队伍中来美国的,定居于1620年的新阿姆斯特丹。这些德意志人基本上是农民或者工匠出身,或者是在农舍手工作坊干过活的人,有些还是荷兰西印度公司的卫队成员,继承了历史悠久的德国雇佣兵传统。 17世纪后半期,威廉.宾为了他在北美的殖民地宾夕法尼亚招募移民,走访了德意志各邦。当时宾夕法尼亚的宗教比较宽松,对那些与自己所在地区的国立教会持有不同信仰的德意志人来说,格外有吸引力。这样,宾州招徕了第一批数量可观的德裔移民,主要来自莱茵河以西地区。 在1683年,13个信奉梅农教派的家族在宾州建立了日耳曼城,就是今天费城的一部分。然后其它德国教派和当时的异端,包括加尔文教派,阿米什教派等等纷纷效法梅农派,移居宾夕法尼亚。包括后来建立著名的高等学府-穆伦伯格学院的美国路德教派的组织者亨利希.穆伦伯格及其家族。 这就是宾夕法尼亚荷兰人的开始。此处荷兰人,Dutch这个词,实际上是Deutsch,发音两者差不多,美国人把后者读成了前者,而德国人自己听着也差不多,等到弄清楚原来搞错了,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这么多德意志人集中在宾夕法尼亚一带,在1745年的时候,大约有45,000的德裔居住在这里。他们大多定居在当时的边境上,非常容易受到印第安人的袭击。 德意志人1709年在哈得逊河边建立纽伯格,就是新堡,然后扩展到了莫霍克河谷一带。这里也是和印第安人的边境。来这里的德意志人和更早期的有所不同,他们都是契约奴,就是说他们移民过来时签了契约,一般要做3~7年的苦工,偿还来美的路费。当时来美的白人民众大约有一半是用这个方法移民过来的。德意志人和瑞士人是这个办法的首批试验品,成功后才在苏格兰,爱尔兰和其它种族之间推广开来。定居在莫霍克河谷的德意志人,原本是英国政府的契约劳工,因为英政府垫付了一半他们的旅费和安置费。德国人比其它种族更为普遍的采用这种由英政府暂付部分费用的方法,所以能够整批整批的迁徙,有的是全家老小一锅端,有的是整个村镇一次走光。 纽约和宾州两地的早期德国移民,都来自珀拉蒂纳特,德意志西南部沿莱茵河两岸的一个区域。18世纪的南卡罗来纳州,也在贩卖来自这个地区的德国契约奴方面,干得挺欢。 通常契约劳工的情况是这样的。载运这些劳工的船,先沿着莱茵河而下,几个礼拜后抵达荷兰,然后再起锚开始横渡大西洋的航程。这些船平均要在大海上航行8到10个星期。经受了恶劣天气和疾病的考验,剩下来的人抵达美国港口,打算购买船上的劳工的买主,就登上船来查看行情。那些契约奴被从甲板上叫下来,前后走动,以便让买主们看个仔细。有的买主甚至亲自动手,上前试试他们的肌肉,聊上几句,看看他们的理解力和反应。大部分契约奴由一种名为“苦工引导者”的中间人买走,中间人将他们带到乡下各地巡回,遇到合适的机会再把这些劳工逐个转卖掉。当时,社会上并不认为这种贩卖和交易有何道义上的不妥,公开参与这种交易的有当时最高地位和名望的人士。乔治华盛顿就是其中之一。在1792年,美国新政府还高过一个计划,准备进口德意志劳工来帮助首都华盛顿的建设。 其实很多德意志人在离开家园时,本没有作契约奴的打算,但是后来发现,头一程到了荷兰,然后再搭船赴美,旅费开销不断上涨,超出了原来和船主讲定的价钱。另外有一些人有家人和朋友在美,本来期待他们能够替自己付张船票,而当这些希望落空时,也就只好卖身去当几年苦力了。 不管怎样,他们仍然持续不断的向美国迁移,而且总的来看,数量还越来越大(估计那时候天下乌鸦一半黑。。。) 根据保守估计,1740~1760这20年间,仅仅在费城码头上岸的德意志民族移民,就有6万人,其中一半到2/3是契约奴。 虽然契约奴受到许多和奴隶一样的限制和处罚,但是他们在履约期间,也的确有一些法定的权利,而且契约有终结之日。他们在获得人身自由的时候,还经常可获得一笔为数不大的现金或者土地。当然这些土地往往是在边境和印第安人做邻居。靠近那些看到祖祖辈辈属于自己的土地被他们侵占而深感不快的印第安人,并不是很愉快的事情。这样一些地区定居的白人曾遭到印第安人的杀害或者掠去为奴。 不管他们是怎么来的,也不管飘洋过海和抵达美国之后又经历何等的甜酸苦辣,早期定居的德意志人很快在美国树立了勤劳,周密,节俭的美誉。德国农民在边境垦荒造田,干得比别人更彻底,产量更高。开始他们是泥土房,而后改建为木头房,最后总是用石头建起宽大的农舍。18世纪末的时候有人在文章中写道:“一个德国人的农场,在外观上就和其它人的农场截然不同。德国人的农场牲畜圈特大,农舍简朴但是很紧凑,围栏很高,果园面积很大,土地肥美,草地翠绿,到处是丰衣足食的景象,一切收拾得井井有条。” 大多数早期的德意志移民,对欧洲文明前沿的那些和德意志民族的贡献有关联的科学,技术或者思想智慧也是一窍不通的。他们具有的只是德意志民族之所以能够有那些成就的纪律性,彻底性和坚韧性。他们被誉为全美国最好的自己动手干的农场主。与此同时,德国技术工匠的成就也开始在美国扩展,玻璃制造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就是美国第一家造纸厂在德意志人手中诞生。 宾夕法尼亚的荷兰人(也就是德意志人),在两个重要的方面根本不像德意志人:第一他们是和平主义者,第二他们是政府的怀疑者。作为珀拉蒂纳特人,他们的祖先居住在德意志帝国兵家必争之地,三十年的战争中,生灵涂炭。他们又是逃避独裁专制和宗教迫害的难民。宾夕法尼亚的宗教自由,在当时的美国也是罕见,对虔诚而清静的教派,具有格外的吸引力,这个时期的德裔,对政府或者政治没有任何兴趣。如今人们依然可以从阿密什人那里看到这些德意志人的影子。他们与世隔绝,避开现代文明,驾着黑色的马车,不让子女去公立学校就读。 随着时间的流逝,多数德裔移民扩散到其他地区,学会了讲英语,对美国文化既有吸收,也有贡献。流传到今天的影响,恐怕主要体现在烹饪上。而德裔经营的农场,在阿巴拉契亚山谷的沃野上,从南到北扩散开来。到18世纪晚期,德国移民的定居点,在当时的美国西部边疆上,组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锁链,北起纽约州上部的莫霍克谷地,向南,中间经过新泽西州西部,宾州中部,马里兰西部,再跨越弗吉尼亚的谢南多厄河谷和南北卡罗来纳的皮德蒙特丘陵地带,直到佐治亚州的萨瓦那。散见于这一带的地名,仍然能够反映当初德国人定居的历史背景。 在殖民地时代,德裔美国人在扩展自己的农作区时,经常发现和苏格兰-爱尔兰人是邻居。苏格兰爱尔兰人是精明强悍的疆民,他们是先锋,他们善于狩猎捕鱼,垦荒开田,敢于和印第安人开战。德国人和其他种族的人,就跟在后面打顺风车。总体来说,德国人在气质和举止方面,和苏格兰-爱尔兰人迥然不同。德国人整洁,安静,友善,勤劳,节俭,与印第安人也比较合得来。而苏格兰-爱尔兰人则截然相反,他们脾气暴躁,常常喝得烂醉如泥,干起活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积蓄,不注意外表形象,蓬头垢面,常常和印地安人打架。两个 民族之间还横亘着宗教的障碍。所以这两个民族在阿巴拉契山谷几百英里长的边疆地带共处了一个多世纪之后,仍然泾渭分明,很少有混血现象。 殖民地时代德意志能工巧匠有两个巨大贡献必须提一下,一个是本来德国人研发出来运载农产品的马车,科内斯托加马车。这种马车后来在美国西进运动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在西进运动之前,早在1755年,英国人与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的战争中,就开始用它来运送军需品。后来美国独立战争中也使用过这种马车。不过最后使这种马车名声大振的,还是日后西进运动的到来。美国的西进先锋,就是赶着这种马车,穿越中部的大草原而抵达太平洋沿岸的。当年由这种马车组成的车队,越过激流,也能够排成圆形阵地,击退印第安人的袭击。 第二样就是新式来复枪,宾夕法尼亚德国人研制出来打猎用的。这种枪后来的作用确实是这些和平主义者始料未及的。和当时欧洲的步枪不同的是,德国人造的这种武器在枪管内壁刻有膛线(称为来复线)以提高射击的精度。当初有些来复枪是德国移民从欧洲带到宾州,宾州的德意志巧匠在他们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更新式的来复枪,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它的准确性。起初这种武器叫“宾夕法尼亚来复枪”,但是后来这种枪到了像丹尼尔.布恩这样百发百中的边民手中,名噪一时,于是改称为“肯塔基来复枪”。到独立战争期间,当美国人用游击战来对付英国人时,这种枪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武器。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历史有时候是重复的
热度 31 老马丁 2012-2-4 10:20
刚才有人看到我关于RIM的日志,说要去抄底。说不定什么时候微软谷歌就把伊给买了。 想起一句话:历史有时候是重复的。十多年前,加拿大人最引以为自豪的企业是,北方电讯。当年网泡沫爆了后,北电的股票从100多跌到10块。 有人贪便宜,进了很多,想,跌也跌不到哪里去了吧。 结果股票继续跌,跌到一块多钱。他又进了很多,想,怎么也跌不下去了吧。 结果股票继续跌,跌到一毛多钱。他又进了很多,想,跌到死也没几个钱吧。 结果股票继续跌,最后跌到几分钱...
个人分类: 我爱谈|97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历史与未来
热度 40 牛铃 2012-2-4 08:05
今晚的Max奖池5千万(严格的说是,5000万加十个100万),我们部门的彩票,照例是我来收钱。 我的手气不大好么,于是特意请隔壁的黑人兄弟买。 俺说:本月是Black History Month,希望你能给我们带点手气。 黑人兄弟说:唉,根本就没人读历史。。。 俺安慰他说:哦,算了,你努力点把彩票中了吧。中了彩票,我们就有未来了。拥有了未来,谁还需要历史涅?
1121 次阅读|23 个评论
分享 历史上你不知道的宋朝 zt
热度 12 2012-1-31 18:53
我很少做摘抄,但这个确实挺有意思的。是否真真假假,断章取义,就见仁见智了。 姑且一抄,我的地盘我做主。。。。 **************************8 1。被“主流”专家们诟病为“军事软弱”的宋朝,对外战争的胜率超过了70% ;而被认为是军事最强盛的唐朝却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负多。 (本人花了8 个月时间,看过《新唐书》《旧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西夏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宋会要辑稿》等书统计出来的,时间较紧,或有错漏,但70% 是没问题的。) 评价:原来我们以前学到的历史都是骗人的。 2。宋朝士兵的平均作战负重是32 公斤,训练负重还要高于这个数值;现在美国最精锐的特种部队的训练负重不到15 公斤。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宋会要辑稿》等) 评价:人类在退化? (身体方面) 3。中国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 ),城市化率达到惊人的30% 以上;在所谓“康乾盛世”时代,这一比例也不过9% ;新中国在21 世纪初才重新达到这一数值。 (《元丰九域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 评价:原来历史并不总是进步的。 4。 同样是元丰年间,中国华北地区的钢铁年产量达到了15 万吨;工业**后的英国在1788 年钢铁产量才达到7.6 万吨。 评价:原来宋朝并不跟我们想象的那样差。 5。整个北宋时期,中国一直在扩张领土,直到“靖康之变”的前一年(1126 )才停止。(《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等) 评价:看来我们真的误会宋朝了。 6.。秦桧所创的“宋体字”是整个南宋时期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尽管南宋大多数时间都将秦桧作为反面典型。 评价:看来宋朝时期的中国人还是挺理性的。 7。整个南宋时期,中国一直没有定都,临安府的级别不过是“行在”(陪都)。 评价:但最后跟定都没啥区别了。 8。南宋之所以一直偏安并非统治者不愿收复故土,而是因为民间反对的声音太大。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民间之所以反对是因为担心收复故土后宋廷会增加江南地区的税收来扶植已被女真人严重破坏的收复区。 评价:其实,人类就是这样的自私。 9。南宋时期,熟练雇工的工资高于知府工资。(宋朝知府一般是从三品或正四品,年薪在400 贯以上,至少相当于今天的15 万元人民币) 评价:貌似现在只有欧美发达国家才这样。 10。中国南宋时期最先进的织布机有1800 多个活动构件,其中有的技术是现代化织布机也无法达到的。 评价:宋代中国人的创造力真不是盖的。 11.。南宋中后期,中国(仅指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 左右,经济总量却占到了全球的75% 以上;今天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 ,经济总量占全球比例却仅为4% 。 评价:只能说那时的中国更像中国。 12.。在1233 年宋蒙联军攻打蔡州的时候,南宋名将孟珙救了蒙古将领张柔一命。4 年后,张柔的儿子张弘范出生,而崖山一战灭亡南宋的就是这位张弘范。 (《宋史》《元史》等) 评价:这让我想起了农夫与蛇的故事。 13。宋数学家秦九韶至晚在1247 年就已经发现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欧洲人在400 多年后才发现,但在中国的课本上这个公式仍是以那个欧洲人的名字来命名的。 (《数学九章》等) 评价:原来我们祖先什么都有,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4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历史评书
热度 24 河蚌 2012-1-29 22:35
为了让儿子尽快了解历史,想到的办法就是听评书。 已听的:《岳飞传》、《明英烈》、《哪咤》、《水浒》、《三国演义》 要听的:《封神榜》、《隋唐演义》、《杨家将》 好处:知道了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 坏处:脑袋里是一堆比架空还要扭曲的历史故事,完全不处于我们这个位面。 决定:除了《三国演义》外,其余的就算了吧。
个人分类: 我爱我家|1223 次阅读|34 个评论
分享 历史的笑话
热度 10 老芒 2012-1-2 18:57
现实变成历史,历史变成传说,传说变成神话,神话变成笑话,历史的一般规律。当现实直接变成笑话,那是荒诞,当历史传奇成笑话,谁会成为历史的笑话?
871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世界上历史最长的职业围棋大赛终于也完蛋了
热度 32 燕庐敕 2011-12-21 10:22
日本棋院通知中国棋院,富士通杯停办。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围棋大赛,从1988年以来,每年一届,共24届了。 终于也走完了自己的历程,就像韩国办的东洋证券杯一样。 很纠结的是,这个比赛是中国棋手大赛成绩最不好的比赛,24年只有三个中国棋手拿到冠军,分别是,马晓春,古力和孔杰。 当然,他们的历程都是响当当的。马晓春半决赛和决赛先后赢的是赵治勋和小林光一,古力四分之一决赛和决赛先后战胜的是李世石和李昌镐,半决赛淘汰的是师兄,三届世界冠军常昊。孔杰决赛战胜的是李世石。 就此纪念一下这个“爆冷的温床”,第一个职业围棋世界大赛。
1322 次阅读|24 个评论
分享 [转贴] 美国的屠杀历史
热度 9 2011-9-27 21:48
美国国父华盛顿:假如将“垃圾”(指印第安人)放到所有定居点附近、、、   1779年,乔治华盛顿指示John Sullivan少将攻打Iroquois人民时说:假如将“垃圾”(指印第安人)放到所有定居点附近,…..那么整个国家将不仅仅是泛滥成灾,而是被摧毁了。在屠杀灭绝印第安人过程中,华盛顿还指示他的将军说:在所有印第安人居留地被有效摧毁前不要听取任何和平的建议”   在1783年,华盛顿在把印第安人和狼的相互比较中,他这种反印第安人情绪遗漏无疑:“两者都是掠食的野兽,仅仅在形状上不同”,他说。华盛顿的灭绝政策在他的部队又一次击败了印第安人以后得以实施。军士们从Iroquois人的死尸上剥皮,“从臀部往下剥皮,这样可以制作出高的或可以并腿而长的长统靴来。”在那场袭击后辛存的印第安人将美国第一总统改名为“小城摧毁者”。大概30个Senca人的城镇中有28个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被摧毁。    托马斯·杰弗逊(就是那位声称“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民主领袖):美国必须灭绝印第安人   1807年,托马斯杰弗逊指示他的战争部门,说道,如果印第安人反抗美国人去窃取他们的土地,那么,印第安人的肯定会用“短柄斧头”来反抗,杰弗逊继续道,“如果我们约束自己去举斧迎向这些部落,那么在这些部落灭绝之前我们将不会安静地躺下,或者被驱赶出密西西比河以外”,杰弗逊,这个奴隶主,继续道: “在战争中,他们会杀死我们中的某些人,但我们会杀死他们全部!”   在1812年,杰弗逊说美国人被迫赶退印第安人,“(就如)将森林野兽赶入乱石山”一年后,杰弗逊继续他的反印第安人言论,美国人必须“追求灭绝印第安人或者将他们驱赶到我们不去的地方”    亚伯拉罕·林肯:每十分钟屠杀一名印第安人的美国总统   1862年,林肯总统下令绞死了38个明尼苏达曼卡托地区的达可它人苏语部落的38个囚犯。   这些被绞死的人大部分都是他们营地的神职人员和政治领袖。他们之中没有人犯过他们所被控告的罪行,这铸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死刑.   “此战的目标是彻底灭绝苏部落。他们将被象野兽一样对待。”(林肯对即将出征剿杀印第安人的美国陆军中将John Pope交待他的作战目标)   被林肯下令屠杀的39名印第安人,没有一个经过法庭辩论程序,每十分钟判一个,比希特勒更利索。尤其令人发指的是,该部落的所有成人都被定了死罪,唯一的证据是他们反对政丄丨府,而且战争发生时,他们在场。    西奥多·罗斯福: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   在乱石山上你看到的第四张脸孔是美国20世纪的第一任总统,所谓的美国英雄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西奥多·罗斯福. 印第安斗士已经牢牢地掌握了他们命运的话语权: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采取种族灭绝而且偷走了印第安人的土地。罗斯福说:“ 这是不可避免而且最终有利的,我不想走得太远去说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但是我相信10个好印第安人有9个是死了的,而且我也不愿意去仔细查询第 10个死亡的案情。    历史学家的评论:   在David Stannard的美国屠杀历史研究中,他写道:“假如这些同样的词汇被德国领袖在1939年清晰地阐述并用于欧洲犹太人身上,那么它就会永远镌刻与人类的现代记忆中。但是既然他们是由一个美国国父发出的,那么,这些词汇在大部分历史学家坚持不懈地庆祝杰弗逊的智慧和人道中就很方便地失去了。”
656 次阅读|3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4-19 17:26 , Processed in 0.049091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