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押沙龙啊,押沙龙!——广略太子褚英之谜 [打印本页]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4-8-25 08:53
标题: 押沙龙啊,押沙龙!——广略太子褚英之谜
3 r6 k6 Z4 t, m1 d
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生于公元1580年,与弟弟代善和妹妹东果的母亲都是元妃佟佳氏,他父亲的第一位正妻。& c  p5 f; r  t1 d/ s& p

# K  m  g" a* \$ t* B( ~当年,刚刚凭借十三副遗甲起兵的努尔哈赤,处境相当窘迫,无法为子女们提供足够的保护,据说每当仇家追杀过来,这位父亲就不得不把三个幼小的儿女藏进柜子,东躲西藏的兄妹就这样在刀光剑影里逐渐长大。
) h6 q* V" a2 ?: _& A8 V9 K9 Y  p# G' h4 R, p- a! T2 W2 l
褚英不到十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突然在历史中消失,没人知道其结局。对于佟佳氏的死,满汉史料都讳莫如深,后人断言,其中一定隐藏着与努尔哈赤有关的不可告人的重大机密。这位鳏夫很快续弦,褚英兄妹的后妈是史书称为继妃的富察氏,她本是努尔哈赤堂兄留下的寡嫂。尽管“后娘养的”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贬义词,但据说这位继母却与前任的儿女相处得很不错,她尽心尽力地抚育他们,使褚英兄妹受到了很好的照顾。
+ n7 ?: W  P+ f* a& L( t+ {0 f9 `9 e7 [
褚英最开始的头衔是“台吉”,这个蒙语词据说源于汉语的“太子”或“太师”,后来成为对部族首领的尊称。这王子作战极其勇猛,早在公元1598年,十八岁的他就因为征伐瓦尔喀人(明末生活在乌苏里江和穆棱河流域的少数民族)立下战功,被父亲赐予“洪巴图鲁”的名号——“洪”可能是汉语“皇”的转音,意为“大”,“洪巴图鲁”即“大英雄”。
. T6 J1 U1 c3 }' W. R  y5 K8 z3 w% O  ~7 z) W
公元1607年农历正月,褚英二十八岁。这一年,在与乌拉部的乌碣岩之战中,努尔哈赤的弟弟兼二号人物舒尔哈齐缩手缩脚按兵不动,导致战况一时陷入胶着。正是褚英在凛凛寒风中身先士卒率先冲锋,才一举打破僵局,己方终于大胜,缴获五千多匹战马和三千多副甲胄。乌拉主将博克多等三千多人被杀,这个曾经强大的部族彻底丧失了争霸的实力。
# r8 Q! ~; |# m! D
. ~6 V$ z" _0 a5 b: z) k战后,功臣褚英获得“阿尔哈图土门”头衔。“土门”亦作“图们”(中朝边境那条江的名字),女真语意为“万”,引申为“万户”,“阿尔哈图”则是“谋略”,合起来为“足智多谋的万户”,文言便成了“广略贝勒”,这也是后来皇太极即位后追认兄长的正式封号。从此,人们尊称褚英为“广略太子”。
# O% B0 f, M1 e( @# {- i* i0 D7 w1 ^8 b9 g" t2 g# K2 @8 u6 r
身为嫡长子,褚英被早早确定为汗位继承人,后来努尔哈赤又宣布,自己的长子有权代父执掌国政,处理汗国的日常事务。满族早期史书《满文老档》写道,努尔哈赤的想法是“吾若举用长子,专主大国,执掌大政,彼将弃其褊心,为心大公乎!遂命长子阿尔哈图图门执政”。
9 K6 U/ U) B3 @7 V( h
9 @9 v9 t$ z7 B7 f$ g+ r9 r不过,褚英执政不久——大概在公元1613年左右——努尔哈赤就接到汗国几乎所有高层的联合投诉。从史料看,广略太子似乎有着严重的性格缺陷,努尔哈赤曾说他“自幼褊狭,无宽宏恤众之心”,也就是气量狭小缺乏宽容心,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人们推测,即使一母同胞的弟弟代善,与兄长的关系也不好,更不要说其他人了,很显然,他是一个人缘极差的领导。- `! O7 L5 G, F! H9 T% ?" O- X4 h
! r4 G2 o7 Z/ j, t! I$ I
投诉者中,既包括褚英的弟弟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和堂弟阿敏这几位贝勒,也有号称与努尔哈赤“信用恩养,同甘共苦”的五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即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他们后来被称为“开国五大臣”。' Y. W' D7 W6 S

- x, j% g$ l. z$ R' u. s/ y- \1 y除扈尔汉外,另几人与努尔哈赤年龄相仿,他们都是追随汗王多年的老弟兄,相当于刘邦的樊哙、曹参,亦或成吉思汗的木华黎、速不台,对汗国政事具有极重的发言权。相传,努尔哈赤早年曾与他们结拜为兄弟,而当后来五人陆续去世后——巧合的是,他们竟都死在努尔哈赤生前——汗王曾哭着表示:“朕所与并肩友好诸大臣,何不遗一人以送朕老耶!”' @5 `( v- |1 Q

4 t$ ?, e2 J% k( @' z五大臣多与爱新觉罗家沾亲带故,史载他们曾在残酷的战场上不止一次救过努尔哈赤的性命,而后者也完全相信前者们的忠诚,因而相比几个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贝勒,也许老臣们的投诉更令汗王重视。, Y$ g% r- V+ U) ?) U

) b' E7 I8 |' [) m+ x据满文史料记载,众人声称广略太子犯有如下恶劣罪行:
; T2 l6 }' t: w3 Q! ~( o8 C$ J# `
第一,在贝勒与大臣间挑拨离间,造成彼此不和;
4 v* I2 n6 F2 q4 B7 Z8 R7 |& t* h  i2 @4 s0 S+ b
第二,勒索弟弟们的财物和马匹;* e  H9 S$ j+ V: W1 o$ x5 t

# [" ]( G5 U% u9 g$ q第三,尤其恶劣的是,他竟扬言:“我即位后,将诛杀与我为恶的诸弟、诸大臣。”
+ L2 u7 Y& B( w/ M5 I0 W+ ?8 h- i/ M2 ]6 s$ a  d
总之,“此秉政长子,毫无均平治理汗父委付大国之公心,离间汗父亲自举用恩养之五大臣,使其苦恼,并折磨聪睿恭敬汗爱如心肝之四子”(满文老档)。贝勒与大臣们宣称,自己已经无法与太子共事,而且将来肯定会遭到报复,之所以向汗王控诉,只不过是为了死中求生,拼个鱼死网破而已:
7 h! m2 I% C8 m' ^# I: G: c- U7 b6 z
“若因畏惧执政之主而不告,吾等生存之本意何在矣。彼云,汗若死后不养吾等,吾等生计断矣,即死,亦将此苦难告汗。”
! t0 x3 Z9 L+ U& y, `3 m* ^, j9 y$ h3 Y+ q3 W
眼见大伙集体反对,努尔哈赤不得不做出表态,他把褚英叫来,将贝勒大臣们的告状信扔给他看:“长子,汝若有何正确之言,汝回书辩之。”3 j3 V" l! ?4 r* v# a; c
" M* F, d+ T& q
褚英则没有做出任何有力的抗辩——“长子答曰,吾无辩言”。于是,汗王将太子狠狠训斥了一顿,最后宣布,剥夺褚英的部属财产,由各贝勒平分:“汝如此持褊狭之心,则将赐汝专有之部众、牧群等物品,尽行合于诸弟,同等分之。”
! G8 Z! T+ e% E( \/ V
, Q1 H; g# b( ^  l5 k从此以后,褚英再也没有掌握过兵权,即使如此,努尔哈赤对长子仍很不放心,每次出征时,都留下两位贝勒专门监视他。按照《满文老档》的说法,褚英怀恨在心,曾咬牙切齿地问几个亲信说,父亲剥夺了我的部属财产,我宁愿去死,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吗?据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对于这一明显具有谋反意味的挑逗性问题,几个亲信都做出了肯定的答复。
. a8 i0 B# M3 }& T3 v) q. B% T7 P6 H* }% @: ~
于是,当努尔哈赤再次出征时,褚英便“作书诅咒出征之汗父、诸弟及五大臣”,他还对亲信们说,希望父亲此战大败,而自己会截断败军后路,让他们无家可归:“战败之时,吾不许父及诸弟入城。”但没想到,这些话刚讲完,就被人偷偷报告给努尔哈赤,于是褚英马上被关了起来——“长子阿尔哈图图门三十四岁时,癸丑年三月二十六日,监禁于高墙之屋。”
) t  t' x/ s5 U& @) k: x3 k$ |/ L+ q; ?1 |" o, e9 _8 |" W; ]. m/ }2 `
《清史稿》则说,遭到父亲的贬斥后,褚英“意不自得”也就是很不爽,他于是“焚表告天自诉”,向老天倾诉委屈。但没想到,他的这一举动马上被政敌们定义为“诅咒”,至于是诅咒汗王还是诅咒诸贝勒大臣已经不重要了。褚英于是再次被告发,面对沸腾的民意,努尔哈赤终于宣布,将众叛亲离的长子“幽禁”。1 ?6 |$ V$ ]. g" Q. r- m  F
* y4 h) k+ d. u3 B4 G# i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闰八月,在被监禁两年之后,年仅三十六岁的前太子褚英神秘地死去。关于他的死因,各种史书包括满洲自己的史料,记载都极其晦涩,而即使留下来的只言片语,后人认为也很可能经过了乾隆时期的大规模有组织的篡改。
7 M/ n3 p( W& x! o* a' W1 T& a$ g. _& L
比如《清史稿》只说他“乙卯闰八月,死于禁所,年三十六”,《满文老档》的寥寥数语为“两年后,见其毫无改悔,遂诛杀”。而明朝人则传说,褚英是因为劝谏父亲不要背弃有情有义的大明帝国,才被残暴的父亲处死的,所谓“明人以为谏父叛明忤旨被戮也”。此说并非毫无根据,因为就在褚英死的当年,努尔哈赤编成八旗,次年他即在赫图阿拉称汗,正式建立后金政权,与明帝国分庭抗礼。
( n9 B& v$ J5 Y8 D- E( c; H/ D' a- N1 l) ]
幸运的是,现代又发现了《满文老档》更早的版本,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老满文原档》或《旧满洲档》,它们用满族早期文字即“无圈点满文”写就,比后来用新满文改写过的其他版本具有更高历史价值。在这些陈旧的档案里,对褚英之死做了较详细记载:6 Y  p% ^. \1 J, l9 A$ B! D6 q

6 U6 m2 H5 z9 [' R6 [  i“聪睿恭敬汗以其长子阿尔哈图图们,心术不善,不认己错,深恐日后败坏治生之道,故令将其囚居于高墙内。经过二年多之深思,虑及长子若生存,必会败坏国家。倘怜惜一子,则将危及众子侄、诸大臣和国民。遂于乙卯年聪睿恭敬汗五十七岁,长子三十六岁,八月二十二日,始下决断,处死长子。”+ [0 e" F3 z* {! R+ N0 u& p. a

* Y! i4 ]3 q4 y( n1 t很显然,努尔哈赤是在“众子侄、诸大臣”的强大压力下,被迫处死了自己的长子兼继承人。褚英执政期间实施的集权化管理,不仅极大侵害了旗主贝勒和大臣们的权利,也违背了努尔哈赤将八旗(当时还只有四旗)分权治理的初衷。在贝勒们看来,身份不过旗主的褚英将自己凌驾于其他旗主之上,他是在越权;而在父亲看来,太子架空汗王,他是在夺权。无论上下,对他都已经不能容忍。
: \8 X& G9 A6 Y! ]. x5 E+ Z
' `* V/ g! c+ g/ p从明朝和李朝的史料来看,同为满洲崛起时期的重要领导人和著名勇士,褚英和其叔父舒尔哈齐有一些类似的特点,比如他俩都积极支持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但他们又都对明朝怀有好感,而对与明朝开战持消极态度,加之本身势力过于坐大,因此在女真基本统一之后,便成了努尔哈赤勃勃野心的障碍。造成他们悲剧结局的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是权力斗争,其次是路线分歧。
+ C+ s( |) V0 w1 f/ j5 _% ~+ Z3 l) \
尽管被时人和后世目为铁石心肠的政治动物,但与自己长期同甘共苦的长子之死,还是给努尔哈赤的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痕,以至于他多年以后,仍念念不忘地召集家族成员向神灵宣誓,并给后代们定下家法:(见<清太祖实录>)
3 f9 L) |4 x( @2 y1 g
  Z# \$ _; D, r9 c“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令刑伤,以开杀戮之端。”努尔哈赤要求后代汗王们,对犯罪的亲属能不杀就不杀,宁肯让老天来惩罚他。, R  r  |/ x# y2 [$ H, O

7 B) q. o- {) q0 ^9 O, ]“如有残忍之人,不待天诛,遽兴操戈之念,天地岂不知之?若此者,亦当夺其算。”努尔哈赤进一步说,万一老天疏忽了,没有及时惩罚犯罪者,也只需将其罪恶的念头扑灭就得了,没必要非杀不可。
- \9 }! o4 U  P" ~2 J/ C7 ^; Y3 }) w2 C/ L) n6 o
“昆弟中若有作乱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怀礼义之心,以化导其愚顽。似此者,天地佑之,俾子孙百世延长。”老汗王苦口婆心地劝导后代,宽恕作乱的兄弟,正能够体现出你的仁义心肠,对方即使再愚昧顽固,也肯定会被感动的。如果能做到这个程度,那么天地一定会保佑我们家族绵延百世。
4 k: w; {0 R- F2 I5 n9 G! e8 e" Z( m- T! E% F
“自此之后,伏愿神只,不咎既往,惟鉴将来。”最后,老汗王带领子孙们共同向神灵祈祷,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请神灵不要再追究了,一切都要向前看,就把历史做为将来的镜子吧。从这些言语来看,努尔哈赤很可能怀有强烈的负罪感。* u8 Y" a4 s7 W

. q2 [% T8 a; f; y9 B# y《圣经》里,除了众所周知的所罗门王,以色列的大卫王还有个出色的儿子,此人名叫押沙龙——“以色列全地之中,无人像押沙龙那样,得人的称赞:从脚底到头顶,毫无瑕疵”。据说除此之外,圣经再也没有这样形容过一个男人。
5 V% [" o3 j+ H, s  q6 Z  F
% E) U" u2 ~  e, s( m: R2 C但是,押沙龙胆大包天,不仅藐视大臣,连国王也不放在眼里。他每天早晨站在城门口,将“以色列人中,凡有争诉要去求王判断的”,都一概私自处理了。王子还经常摆出与百姓亲近的姿态,“若有人近前来要拜押沙龙,押沙龙就伸手拉住他、与他亲嘴”。就这样,“押沙龙暗中得了以色列人的心”。
+ Q) }# a- L' K# G
  I9 s% V8 |& V于是,“有人报告大卫说,以色列人的心,都归向押沙龙了”,眼看大权旁落的国王,不得不做出针锋相对的举措,父子的冲突已无法避免。经过一系列战斗,最终王子一方失败,押沙龙也在逃亡途中被杀。当听到儿子的死讯时,一代枭雄大卫痛不欲生,他“蒙着脸,大声哭号”,甚至说出了“我恨不得替你死”之语,此情此景令人动容,显然并非完全出于矫情。
- [7 F# n- s7 z% m2 W
8 r+ M; }7 v7 V0 S3 W同为一世枭雄的努尔哈赤,脑海里很可能曾涌出与大卫王同样的悲凉。褚英的三个儿子中,次子国欢死得较早,剩下二人都得到善待:长子杜度二十多岁便被爷爷封为贝勒,还做了镶白旗的旗主;三子尼堪在父亲死时只有五岁,长大后成为满洲名将,是清初的理政三王之一,顺治时战死在湖南。3 b3 _. P, ]5 Z6 A- ]1 D* w
0 U% s: o+ z: |9 x+ u
康熙时,褚英的一个后裔——曾孙苏努渐渐发达,他曾担任过宗正(皇族事务部的部长)、将军、都统等高官,到康熙末年已晋封为多罗贝勒,成为朝廷重臣。有意思的是,这位皇族很可能是位基督徒,教会史家方豪在《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写道:“苏努之为教友,殆无可疑。”" b0 Q: E7 t) k# D  ?7 J
1 m$ z7 y$ i" H
其实,虽然他的十多个儿子大多皈依了基督教,但苏努本人却一直不置可否,当时在华的欧洲传教士认为:“苏努王爷对基督教本来很有好感,但是与上帝相比,他更害怕皇帝会怪罪于他,他的地位、财产难保。”
; N1 p* b: a; c/ U1 B/ W3 F. {3 ?+ `8 o/ Q* \' w
在传教士写给欧洲的信里,他们称苏努为“开国皇帝的兄长的后裔”。可想而知,苏努家与传教士的关系相当密切,因而后者才能通过他们一窥清朝开国时的点滴秘辛。
9 b0 R0 t/ H( s1 E0 E2 M4 x$ G- G- [) p# J
说明:本文节选自笔者正写的一部书《鞑靼战纪——明亡清兴的第三方视角》,请勿转载,以免将来有机会出版时发生麻烦。
作者: 人在江湖    时间: 2014-8-27 11:12
谢谢分享
作者: 松阿察    时间: 2014-10-12 00:13
努尔哈赤对他的儿子和弟弟都谈不上好。实际上女真人在顺治之前的王位争斗都很血腥。非常具有游牧渔猎民族特点。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www.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