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中国最早的马镫 [打印本页]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3-2-25 15:59
标题: 中国最早的马镫
本帖最后由 京华烟云AMIP 于 2013-2-25 16:02 编辑
, W+ J, n) J$ G0 u% x6 b: X. v9 Q+ l" U" ~+ L0 G% k
这是一个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的骑吏俑,笔者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俑为西晋时期作品,骑吏头戴高冠,身着长衣,一手持简册,一手握住马头上的长角,神态肃穆端坐于鞍上。% }3 O) L/ H* a. w6 S( e

, y3 A* _. B+ l# U/ @8 R+ A 4 ~$ O! q; f' p& R7 T, w. Y
0 p( ?' L* C8 y3 N  J
马体矮小,马头上有饰物,古代称当卢,有辔无恒,头顶上有弯曲的长角,是特意装上的,可能是供骑者扶手,起缓绳的作用。马颈前佩有“挡牌”,类似现代汽车或摩托车的挡泥板,以遮挡前面飞溅的泥水。
9 K  S9 R; m- B7 f  u. {5 ~2 N- E" T
马背上设有高桥马鞍,尤其只得注意的是,鞍左前缘上系着一个三角形的东西,据猜测是为了供上马时踏足之用。许多学者认为,这个东西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马镫存在的证据,对研究马镫起源及其演进有重要意义。
7 M8 Q) \: V6 j) L6 Z4 t
+ [( t2 v) x/ G8 _ # g; h  ?+ v; H

1 T& B3 F6 U& b然而也有人认为,这种单镫并非骑行使用,它只是供骑手上马时用,所以它和严格意义上马镫的功用是截然不同的,此前人们也曾发现年代更早(起码公元二世纪就已出现)的脚环,这是一种悬挂在马鞍的一侧,起帮助骑手上马作用的环状物。. h" g1 S+ \  W7 b* A( X' X8 p- g

$ P+ y; Y% W* ]* I2 v反对单蹬就是马镫的学者认为,脚环或单蹬都是是单只的,而严格意义上的马镫是成对的,前者仅仅起帮助人上马的作用,骑行时骑马者的脚不能放在脚环或单蹬里,否则会使身体失去平衡,妨碍骑马,而马镫不仅能帮助上马,最主要的作用是在骑行时支持骑马者的双脚,以使骑者在马上容易掌握平衡,甚至解放双手做出各种动作,这点对于来自农业区域不擅骑射的汉人骑手尤其重要。
& s. d+ B6 ^# z: q+ m5 ?" B: f& F$ K3 h  B3 H$ {  x# m
双蹬在中国出现得更晚一些,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京象山的东晋琅琊王氏墓地出土了一件有双马镫的陶马,年代鉴定为永昌元年即公元322年以后,被认为是出现较早的中国马镫。至于双蹬的实物,1965年人们在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发掘了北燕冯素弗墓,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形状近似三角形,角部浑圆,在木芯外面包镶着鎏金的铜片。
' V# f/ j& ~  X- u) [: I  R% m; S) p0 L

6 |- R9 F2 U6 f( M) b
* E  r$ `! T9 G2 F. d9 {此外,上世纪九十年代吉林市郊帽儿山墓地也出土了一副马镫,但具体年代无法确定,大致在南北朝时期。- P5 v, r- c  `
2 [; c/ L$ E# ?+ l; x/ d
: o9 v& `3 q; Z. X4 Y9 i

  k7 u. V% f9 ]5 v8 q从考古结果来看,起码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实用马镫在西晋至东晋期间出现,应该是比较靠谱的。当然,今后如果发现了进一步证据,马镫开始的使用年代也许还能再提前一些。
作者: 猫元帅    时间: 2013-2-25 16:07
再早可能够呛。
9 d2 f8 G2 h7 A6 {( v& |( i
9 A  b6 A$ m+ e  W否则不会到了西晋时代还是跨骑。
作者: ccqi    时间: 2013-2-25 16:59
骑兵好帮手哦
作者: sergio    时间: 2013-2-25 21:16
西晋果然是菜,北方游牧民族没有马镫,居然还被打得退到长江以南。
作者: 老芒    时间: 2013-2-25 22:14
文章看着眼熟,貌似是某位师兄的作品,嘿嘿,不过他的文章应该更详细。
作者: 七月群山    时间: 2013-2-26 00:16
马颈前佩有“挡牌”,类似现代汽车或摩托车的挡泥板,以遮挡前面飞溅的泥水。
4 A4 X  O/ a  T% j' |

4 Z  v8 s+ C- {" T, `7 |* C( V3 s这个存疑。没骑过马不懂,但是看起来更象别的
作者: hotwing    时间: 2013-2-26 09:42
三国时,武将能够在马上用兵器格斗,是否能推论当时也应该有马镫,否则无法解放双手.
作者: feathers    时间: 2013-2-26 11:29
hotwing 发表于 2013-2-26 09:42   w; ]5 p2 d! ^. A
三国时,武将能够在马上用兵器格斗,是否能推论当时也应该有马镫,否则无法解放双手. ...

7 m# y+ [& J# C% H& F  L三国演义是上说武将能在马上使用兵器,但三国演义写于元末,并且已经由作者艺术化了,不能为证。真正能作为凭据的还是三国志这样的史书+考古发现(比如说曹操墓中发现了一对马镫)。
作者: 船长阿道克    时间: 2013-2-26 19:22
据说马镫以前是两侧的上马绳。只是原物不好保存,所以看不见了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3-2-27 00:55
sergio 发表于 2013-2-25 08:16
: h* z1 g' T3 k$ ]西晋果然是菜,北方游牧民族没有马镫,居然还被打得退到长江以南。

0 l) S  C: L" T$ X1 i那是因为西晋上层自己胡来
作者: 草蜢    时间: 2013-2-27 02:13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3-2-27 00:55 ; q+ @! g0 n+ ~
那是因为西晋上层自己胡来
7 i* s( J6 C" N8 X! M4 m! E6 \$ {
说说为啥北魏亡了吧。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3-2-27 02:35
草蜢 发表于 2013-2-26 13:13 & x' }5 g+ r9 L
说说为啥北魏亡了吧。
& X0 `, d3 q, A% t' ]
别着急,慢慢来,我才刚完成刘宋,等完成了南朝再来扯北朝吧啊。
作者: feathers    时间: 2013-2-27 09:47
feathers 发表于 2013-2-26 11:29 ' V  u4 j; j* u+ Q
三国演义是上说武将能在马上使用兵器,但三国演义写于元末,并且已经由作者艺术化了,不能为证。真正能作 ...

8 ]4 \5 V. u6 G9 q9 ^只是举个例子,曹操幕到底在哪里还一直在打口水官司。文学作品不足为据,考古发现是最有力的证据。
作者: 毘沙门    时间: 2013-2-28 10:36
老芒 发表于 2013-2-25 22:14
; A/ t4 K" d9 C4 k( b文章看着眼熟,貌似是某位师兄的作品,嘿嘿,不过他的文章应该更详细。
/ T" _. v0 ?0 R! G. i( o* R
西西河文摘?
! s. Q6 l2 A+ q( ?' S) i+ |% m) ?) b+ w
这种讨论实物类的文章,主要内容大概都来自于考古报告或者博物馆的展品说明,除了专门搞考古的,俺还真没看出几个人能写出花来,科普一下而已,没大问题就算不错了。
作者: 老芒    时间: 2013-2-28 10:39
毘沙门 发表于 2013-2-28 10:36
/ b* ?3 `- S( b6 E5 G; Z西西河文摘?
$ b/ X( T/ F) X0 U! \; h; |
4 t# \3 |  P9 V/ L; e& V7 W; g+ H这种讨论实物类的文章,主要内容大概都来自于考古报告或者博物馆的展品说明,除了专门搞考 ...
( {% b* G. T3 ]  V. k: N% A
知道我的专业出身你就不奇怪啦。
作者: hotwing    时间: 2013-3-1 10:04
feathers 发表于 2013-2-26 11:29
5 y6 j- I* m+ a& I. E  g& Q( k三国演义是上说武将能在马上使用兵器,但三国演义写于元末,并且已经由作者艺术化了,不能为证。真正能作 ...
' y# s, L, j' ~, T# c) f: G: e
三国志说"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关羽要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在马上没有一个稳定的发力点是不大可能的,相信应该是有马镫或是类似的东西.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3-3-1 16:50
hotwing 发表于 2013-3-1 10:04
. G/ R% |3 r! s; W* {6 U三国志说"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 ...

! K# S* \; D% f! ]稳定的发力点不一定只是马镫,高桥马鞍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而这东西起码在东汉中后期就已经出现了,比如雷台汉墓的陶俑就是例子。% W. n3 ^% \1 n9 S7 l- r
% z( X) p/ d; J$ E0 v+ O
关羽刺颜良,用的武器大概是矛槊一类的中长兵器,骑兵用这种武器时,通常都是把单手持矛同时将矛夹在腋下以便固定,借助马的冲击力来那么一下子,那么另一只手在冲击的时候就可以扶着鞍桥稳定身体。
作者: hotwing    时间: 2013-3-1 21:53
京华烟云AMIP 发表于 2013-3-1 16:50 / l, Y/ A5 o% k5 y  V
稳定的发力点不一定只是马镫,高桥马鞍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而这东西起码在东汉中后期就已经出现了,比 ...

  ~( ^1 B7 V: |, o: T( v您说的有一定合理性,但总感觉这种来一下子的冲击模式,更适合大规模冲阵或是欧洲式的武士决斗,不适合这种靠个人武力的突袭,因为这种方式虽然很猛烈,但太缺少变化,千军万马中不容易得手,侥幸得手后也是不好脱身。
作者: 临淮关    时间: 2013-4-8 12:44
匈奴不设马镫。。。可能因为他们是从马屁股后面上马的习惯。。。曾经看见过蒙古人从马屁股后面一跃而上的情景。。。
作者: 假如十八    时间: 2013-4-9 14:04
金盆岭出的居然不是洗脚的陶俑。。。。
作者: 完美生活    时间: 2013-4-9 17:41
临淮关 发表于 2013-4-8 12:44
: ^+ h( c$ q4 i! w/ L1 g匈奴不设马镫。。。可能因为他们是从马屁股后面上马的习惯。。。曾经看见过蒙古人从马屁股后面一跃而上的情 ...

+ o) c5 m# O' d  G* Q9 J, b) F4 @" @这个大大的厉害啊!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www.aswetalk.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